1. 金陵十三釵和金陵十二釵到底是什麼意思
1、《金陵十三釵》是2011年張藝謀執導的一部戰爭史詩電影,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
1937年,日軍入侵南京,戰火中,六朝古都化為廢墟,眾多中國軍民被困城中。一支十數人的國軍德械教導隊余部在長官李教官(佟大為飾)指揮下,從日軍手中救出了一批教會學校女學生,而李教官等人,至此喪失了出城的機會。
倖免於難的書娟(張歆怡飾)等學生返迴文徹斯特教堂,隨她們一起來到的,還有受雇遠道至此收斂神父遺體的美國人約翰·米勒(克里斯蒂安·貝爾飾)。
此時的南京城中,逃難的人們蜂擁進安全區和教堂尋找庇護,十四名風塵女子強行進入教堂避難,其中精通英語的玉墨(倪妮飾)希望藉助約翰的身份為一行人提供更多保護。教堂的牆壁,並不能阻擋日軍的鐵蹄,教堂內的人們,將面臨孰生孰死的選擇 。
(1)金陵十三釵電影宣傳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金陵十三釵》媒體評價:
影片擁有兩個重要的視點,一個是女學生的(旁白)、一個是好萊塢明星克里斯蒂安·貝爾扮演的偽裝神父約翰的,這看似矛盾的敘事方式經過了精心安排:女學生的視點是倖存者的證詞,提供了歷史敘述的合法性,約翰的視點則是帶有普世情懷的國際人道主義。
加上國軍驍勇善戰,這些都與官方在這一段歷史上的態度完全吻合,因此此片會是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華語電影里,獲得內地觀眾及媒體好評最多的一部。(《南方都市報》評)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說以「大旨談情,實錄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體情理,按跡循蹤,擺脫舊套,新鮮別致,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
「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的特殊筆法更是令後世讀者腦洞大開,揣測之說久而遂多。後世圍繞《紅樓夢》的品讀研究形成了一門顯學——紅學。
2. 金陵十三釵是個令人越看越沉重的電影,結局也讓人痛定思痛
電影裡面的結局是那是十二個女人和那個男孩代替十三個女學生去了日軍的聚會,而神父則用卡車載著十三個女學生逃離了南京,然後有個女學生用回憶性的口吻說「從此以後再也沒有聽說過那些女人的下落。」
原著結局:1946年8月南京審判會上,玉墨指證日軍強奸,書娟從嗓音辨認出她,天生麗質的玉墨已被毀容。她是唯一倖存者,也是她證實日軍如何分享她和另外12個"女學生"。其中一個用牛排刀反抗但未遂,當場被害。11個女人在日軍享用後被發送到慰安所,相繼逃亡時被擊斃、染病、自殺。
3. 電影金陵十三釵劇情簡介
1937年的南京,日軍殘暴,滿目瘡痍,但由國際友人主持的一個教堂暫時還是一方凈土。幾個神職人員收留了一群躲在教堂里的金陵女大學生、13個躲避戰火的秦淮河上的風塵女子,以及6個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國軍傷兵。
共同面對有史以來最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的故事,結果竟然是那13個最「下賤」的女子成了保護眾人的英雄。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他們共同面對有史以來最可怕、最沒有人性的屠殺,產生了各種各樣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遠的凈土,日軍終於沖進了這里。
傷兵被殺,女大學生則眼看就要被日軍擄走凌辱。在這個時刻,這13個平日里被視為下賤的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激發了俠義血性:她們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學生參加日本人的聖誕慶祝會,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
一、背景故事
原著名字是金陵十三釵,寫的卻是鬼子入侵、國破家亡的事;寫的血流成河、生靈塗炭的慘劇,卻是從女子書娟覺得極至恥辱的初潮寫起。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日本的炮火在南京肆意轟炸,歷代名城被炸的處處千瘡百孔,百姓抱頭逃竄,諾大一個南京城,卻無一藏身之所。
只有一座建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洋教堂,因為是美國人所建,所以在連天炮火中能安然無恙。所有的事情都是在這座天主教堂里發生的。在書娟只顧為自己的初潮備感羞辱的時候,一群秦淮河妓女為了逃命來到這里。
二、票房信息
影片《金陵十三釵》於2011年12月15日登陸中國全國院線。截至2011年12月18日晚24時,在不到四天的時間里,影片在全國公映場次近5萬7千場,觀眾人次近350萬,總票房近1.5億成為當周的票房冠軍。
影片上映的第二周累計票房達到2.04億,觀影人次達到475萬,截至2011年12月25日晚24時,總票房達到3.56億。第三周票房1.32億,第四周票房7200萬。該片在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為連續四周周票房冠軍,同時也是2011年華語電影票房冠軍。影片最終的中國總票房為6億元人民幣。
4. 電影金陵十三釵評價如何
這部電影是老謀子繼《英雄》之後個人認為最好看的一部電影了。它可以在挑剔的豆瓣上達到了8分的好成績,可以說不容易的。
「蝙蝠俠」貝爾也一點沒有超級英雄的影子,完全把自己融入到了電影中,在這部劇里出現這么一張的外國臉是絲毫沒有違和感啊。
5. 金陵十三釵,電影里這段歷史是否真實有求這段真實的歷史
金陵十三釵是否是真的,有兩個版本可以參考。版本一:金陵十三釵是真實的嗎,小說都是編的,虛構的,當然歷史背景是真的,事件的假定也成立,所以就感覺故事確有其事一樣,這就說明作者成功了。還有就是對真實事件的改編,對於戲劇作品改編肯定要進行戲劇加工的,說白了就是虛構一些東西。再者說了,小說改編電影的過程中,老謀是對小說還改了很多呢。
版本二:據說是源於真實故事改編,其實像金陵十三釵的故事在那個年代可以說比比皆是,甚至都不算殘酷,目前還沒有一部書籍或影視作品能真實反映當年南京大屠殺那種煉獄景象。最近曝光的參加過南京大屠殺的日本兵日記裡面提到,當時的南京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南京的地下水都被染成紅色,日本兵找不到干凈的水,洗臉洗手乃至喝的水都是紅色的,淘米做飯蒸出的大米飯都是紅色的!在這種令人無法想像的殘忍景象下,又有誰會懷疑金陵十三釵的真實性?
說到這,咱們在這討論金陵十三釵是不是真實事件已經無從考究了,但是我們要通過金陵十三釵來銘記歷史,這部電影也讓我們明白了和平來之不易,一旦發生戰爭,誰都脫身不了,最後受傷的還是生活在底層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