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狗十三什麼意思是什麼
《狗十三》的片名之所以叫做狗十三,是因為劇中,主角李玩的年齡是13歲,而且在劇中,她養了一條金毛,十分的喜歡。所以片名就叫做「狗十三」,讓人一看上去就知道這部影片肯定會表達諷刺性的內容。
而該片在2014年據說要上映的時候,宣傳海報上的名字並不是「狗明春十三」而是「狗13」。而13看起來更像是字母B,所在改成了「狗十三」,而「狗十三」這名字是在今年12月7日上映之前改的。並且,在叫「狗13」之前,這部影片第一個名字叫做《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
因為在劇中,主角李玩喜歡學習物理,而且還養了一條寵物犬金毛,並且給金毛取了愛激空耐因斯坦的名字。後來,直到現在電影就改成了「狗十三」,雖然讓人看上去感覺很不雅觀,但是心虧旦里的第一感覺就是這部影片有故事,這么帶有戲謔性的名字,那麼電影肯定是很有料的。
而這部影片講述了影片講述了一個女孩李玩從童年到成年,殘酷變化過程中所發生的故事。《狗十三》這部家庭題材的影片揭示了中國社會中的兩性關系,以深刻的方式展現了年輕女孩在家中迎來期待已久的兒子後,復雜的內心和情感世界,它聚焦中國式「愛的教育」。
❷ 一部關於教育的電影《狗十三》,沒有冷血卻很殘酷,為什麼讓人刻骨銘心
這是一部值得讓人深思的家庭電影《狗十三》,一部沒有血腥卻最為殘酷的青春電影,這場中國式教育的成長,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無比好奇,為什麼這部沒有觸碰任何廣電局忌諱的電影,至今還沒有公映?難道真的要像《無問西東》一樣,一等就是五年嗎?不,很快就公映了,我曾經在華語青年影像論壇看過,很精彩,很好看!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其實,像這樣獨立性很強的作品,的確描繪了銀幕很難看見的那些人物,因此盤帶出諸多中國當代教育的現實,這種現實的剖析很殘酷,影像表現倒相當克制,但深度其實很有限,因為無論如何,孩子都會長大。雖然沒有墮胎打架這些元素,但《狗十三》真的是能夠觸動人心,青春片就應該對准生活中人們內心的波瀾,這部電影讓人久久回味。
❸ 看完電影《狗十三》後有什麼想說的
《狗十三》這部電影其實質就是展現了一個十三歲小女孩李玩的成長史。從李玩的名字入手。李玩出生之後,因為是個女孩,所以家人就不是那麼過於重視,也就隨便起了一個名字。而李玩的繼母生下一個兒子的時候,盡管家人可以照顧李玩的情緒,先瞞著。但還是覺得男孩子的名字要慎重,起名為「昭」。可見,即便到了今天,在我們國家,重男輕女的思想還是根深蒂固的。李玩從電影開頭的活潑開朗,隨性真實,慢慢的變得成熟穩重,沉默寡言。她懂得去克制自己的情緒,懂得放下一些東西,甚至願意微笑著去迎合自己原本排斥的一切。我想說,這樣「成熟」的李玩,真的就是完美的?這就是大人應該有的模樣?
❹ 取景西安的《狗十三》,讓我們理解偽善的成長!
《狗十三》,聽聞這部電影在西安取景拍攝,主題關於成長,影片讓我看到了許多老西安的街景,全片彌漫著親切的西安方言,穿插著西安十中,西安科技館等街景,真的很讓人懷念青春。
先來談談這部電影的名字吧,《狗十三》,原本我也很納悶,為什麼是這么一個名字,心中就在想,是不是和網上常說的二逼類似,但是總覺得導演不會這樣想,當我看完這場電影,我就覺得,導演是想罵這個青春啊!順便說一下,這個電影名字,《狗十三》的英文名字是EINSTEIN AND EINSTEIN ,這個英文名字並沒有和中文名字一樣,表達這樣的一種情感,相反,英文片名貫穿的正是電影劇情的主線。
僅僅通過這個名字,真的很難猜到電影想要講一個什麼的故事,本片的主人公是一個13歲未成年的少女,名叫李玩,由於父母離異,李玩從小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正處於青春期的她渴望得到了解、陪伴和愛。故事從李玩爸爸為了李玩成績優秀,強行給她選擇到英語組,不讓李玩選擇最喜歡的物理組開始,爸爸為了哄李玩,想讓李玩開心,給李玩買了一隻寵物狗,後來李玩給這只狗取名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一起睡覺,生活,直到爺爺買菜遛狗把愛因斯坦弄丟了,生活又不再平靜,李玩開始瘋狂的找狗,在找狗途中不小心將爺爺推倒,摔傷了腳,後來繼母全家人為了哄李玩,上演了一出指鹿為馬的鬧劇,經過又一次的吵鬧,被爸爸打後,從此李玩開始變得聽話,到最終面對自己丟失的愛因斯坦,卻不再相認的成長過程。
當我看到李玩為了找愛因斯坦,把爺爺推倒在地的時候,內心真的一顫,第一時間覺得我們年輕的時候,真的很不懂事,不管怎樣,長輩們為我們也是操碎了心,但是反過來一想,就覺得,沒錯,現如今的我們,早已變成了聽話的我們,再看看李玩,心中真的是五味雜陳,成長的代價就是一步一步的走向別人想要我們變成的樣子,從來都不是自己想變成的樣子。
當我看到李玩在慶祝自己升學的宴會上,李玩的叔叔給李玩點了招牌菜燒狗肉,讓我李玩吃的時候,我心裡就在想,李玩會拒絕的吧,會表示一下自己從來不吃狗肉,沒想到的是,李玩夾了一塊狗肉,大口吃下,並表示謝謝叔叔,看到這一幕,所有的一切都崩塌了,一個那麼尊重生命,那麼愛狗的年輕人,開始吃下了狗肉,此時的李玩,就在打醒熒幕外的觀眾,你們長大了,該懂事了,要做該做的事了,成長的代價,就是這么殘酷,這一幕,讓我更加的理解片名為什麼要叫《狗十三》了,真的是狗b的世界啊,我們都要變成不想成為的樣子。
本以為李玩聽話懂事,故事就該結束了,結果最後一幕卻是李玩碰到了當年丟失的愛因斯坦,只是這回愛因斯坦已經認不出李玩,而李玩因為怕自己給不了愛因斯坦好的生活環境,再也不敢去認愛因斯坦,當李玩走到小巷裡,看到當時自己貼的尋狗啟示,抱頭疼哭。我真的覺得,導演這一幕,尤其這個尋狗啟示出現的非常是時候,讓這個情感達到了最高潮。成長的我們一步一步的變得陌生,一步一步地開始不認識自己,曾經的我們早已遠去,可還記得那個青澀的少年。
「沒人注意到我們在什麼時候忽然就長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發生了,但那一天的到來其實是很殘酷的。我想讓大家回頭看看這一天。」曹保平對媒體說。「盡管表層敘事的動力不同,但底下的東西是一樣的,是內省的復雜,故事裡那種我喜歡的張力一直都在,這是特別觸動我的地方。」
李玩在電影里一直提到一個平行宇宙的概念,現行宇宙內人事全非,而另一平行宇宙或許會別有一番光景,她只能給自己製造平行宇宙的幻想,現在的我們也一樣時常幻想,平行宇宙中的另一個自己,會不會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樣子成長,也許那個少年過得挺好,不會這樣讓人作嘔的成長!
❺ 《狗十三》觀影感
第一次聽這個名字,以為是講狗的故事,就像《忠犬八公》一樣,講述狗與人類溫情的關系。真正觀看後才了解其具體狀況,其實我覺得自己是沒有完全看你懂這部電影的,看的過程中有共鳴,但是我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很多情緒交織在一起,不知道如何用文字去表達自己的感受。
這應該是思維深度不夠,就像李笑磨局來老師在專欄說為什麼一定要讓大家去留言,除了鍛煉自己的表達以外還有增加思維的深度,只有真正寫出來的東西才是自己的。我想這和我參加007寫作社群一樣的道理,輸入倒逼自己輸出,正是因為自己還不會,思維深度還不夠,所以更要去練習,不放過成長的機會。
以下將用自己稚嫩的思想,不成熟的觀點談談對《狗十三》這部電影的感受。電影講述了13歲的李玩由於父母離婚,在爺爺奶奶家長大,父親為了安撫一下女兒內心的郁悶,帶來一隻取名叫愛因斯坦的狗,很快李玩就和愛因斯坦建立了身後的感情。不料愛因斯坦意外走失,李玩便開始了瘋狂的尋狗模式,全家人也加入這場奮戰中,爺爺摔到腳不能走動,奶奶差點走失,這時爸爸發脾氣了,對李玩進行了嚴酷的訓斥和怒罵,直到李玩答應不鬧了,爸爸才肯放手。之後後媽買來一隻假的愛因斯坦,剛開始李玩不接受,執意要把它扔出去,後來在大人沉重的壓迫和強勢下,李玩收起了帶刺的外殼,放棄了自己的執拗,接受了新的愛因斯坦。
其實從電影中,我更多看到的是中國式的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大人眼中所謂的好不斷灌輸到孩子身上,「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是害了不少孩子,很多家長從小就讓孩子學習各種興趣班,我叔叔家裡的小孩報了繪畫班,口才課,游泳課,我當時就問了小孩子的想法,這些都是你願意學的嗎?他告訴我都是媽媽報的名,必須得去。我深長地嘆了一口氣。
所謂的都是為你好呀,打你就是愛你等就是愛的暴力,從小我爸也是這樣教育我的,在李玩身上似乎也看到了我的影子,被大人的思想綁架著長大,總有那麼一段孤獨的歲月,沒有人能聽懂我們內心的聲音。
可到了一定的時刻,我們也就慢慢地懂事了,可什麼叫懂事?懂事的標準是什麼?我也不知道。人的長大似乎是一瞬間的事情,在遭遇某個變故或是遇到人生的低谷,突然意識到自己長大了,不能讓父母操心了,自己有更多的責任了。
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嘛?可以告訴我他們是什麼樣子嗎?
悉稿 瞎陸讓
❻ 被禁五年的電影一上映卻口碑炸裂,《狗十三》到底講述了什麼
《狗十三》(原名狗13)這部曹保平導演的作品,沉寂五年終於上映。
電影講述了少女李玩在成長過程中被父親、家庭和社會的聯手「暴政」下修剪,從黑白分明的天真少女,經過一次次的沖突和打壓,從橫沖直撞到麻木淡漠,最後適應了灰色的成人社會,同時也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堅持和倔強。
就如同海報所描繪的一樣↓
這些大人出於一種難以言說的惡意和揶揄,玩味的看著少女會不會吃下去。
她面無表情的吃了。
第三次沒有沖突。
很多人認為李玩的妥協是一種服從,我想不是。
最後她認出了丟的小狗,卻沒有主動上前,她意識到了自己現在的處境連一個寵物都無法保護,而父母用「為你好」的名義就能抹殺自己所有的粗暴行徑。
在多年以後,李玩會長大離家,她會給自己撐起一片成長的空間,在過年回家的飯桌上,面帶職業性的笑容,心裡冷笑著。
❼ 看過電影《狗十三》你有什麼感悟你又看懂了什麼
這個電影里有三個人物要說,分別是小女孩、爸爸、爺爺。
電影里明、暗講了兩個故事。明裡的就不說了,看過電影都知道。暗裡的故事從開頭爺爺面對新生男嬰,說:「女孩李玩的名字是隨便取的,到了男孩得鄭重,叫昭昭……」開始,一直到電影結尾處,爸爸接李玩親媽電話哭泣,並突兀的放了首歌曲《再回首》,把故事完整講出。
爸爸當年和媽媽生了女孩,非常恩愛,但此後十來年沒生出男孩,也許在爺爺的介入下,遂離婚,到電影開頭娶了小新娘,生了個兒子。
其實,故事還有一個暗線,就是奶奶的人生與爺爺奶奶當年生下男孩——李玩的父親的過程。不過這條線晦澀不明,不說了。
好了,說說感悟和結論。
電影里的兩個父親關鍵時刻都缺乏面對真相的勇氣(包括奶奶與後媽),比方說丟狗後爺爺的沉默,不敢親自去和孫女解釋,比方說李玩在狗死後在酒局上吃狗肉……
究竟是因為什麼,也許是面子,也許覺得對方是小孩子……但我個人覺得有些牽強。對了,電影里還若有若無的唾棄了下挫折教育。
我的感悟,我的感悟不是中國式教育,或者中國式家庭關系,我的家長不缺乏勇氣,不過和電影一樣確實總覺得我是小孩子……所以,看電影時候,我的感悟與感觸是懷念小時候。
同樣,我其實不覺得李玩缺愛,從狗引出,到成績進步希望引得爸爸的關心與愛,我覺得李玩轉變的有些生硬,子不語怪力亂神,哪有什麼一夜長大。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看的是刪減版,畢竟電影13年就拍完了。
所以,電影想表達的不一定是中國式教育與中國式家庭關系。從電影中附庸風雅的「成功人士」酒桌上大人不知《時間簡史》上看,女孩也許也不懂父親說的「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聯繫到女孩一直喝牛奶嘔吐,也許,我估摸著,大概曹導是其實在三代關系下表達對中國傳統家庭與現代西化成長下的新矛盾呢?!導演在這里敘說著西方普世文化在中國的水土不服……
談起中國式教育,人們總是記住了其刻板,守舊的印象。《狗十三》講述了一個十三歲少女李玩因為其愛狗愛因斯坦走丟之後的種種故事,而一家人為了掩蓋事實,而用另一隻狗來蒙騙李玩的故事。通過講述這樣一個故事,來諷刺中國式教育。
1.李玩爸爸來到學校,竟然連老師姓氏都忘記
李玩爸爸因為李玩英語學科的薄弱,而被叫到學校來處理這個問題。卻連老師名字都叫不清楚。許多家長何嘗不是這樣?平日里毫不關心孩子學業,整日忙於工作,無暇管理孩子學業,很少與孩子老師進行溝通理解。只會看到成績,而忽視孩子的心理教育和陪伴孩子。
2.父親用錢哄李玩開心
大人世界的觀念普遍是金錢至上,以為金錢能買到很多東西,孩子不開心了則拿金錢來哄孩子,而從來不過問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很多孩子根本不需要那麼多錢,他們可能只是希望父母多陪自己幾分鍾,與自己多說幾句話,多關心關心自己。
3.用另一隻狗來騙李玩愛因斯坦已經找到
這是本影片的核心事件。大人世界無法理解小孩的世界。李玩經過多少與愛因斯坦的相處之後,已經對愛因斯坦產生了深厚的 情感 。盡管愛因斯坦只是一條小狗,盡管愛因斯坦與她沒有任何的血緣關系,但是建立起感情有時在小孩世界就是那麼簡簡單單的一件事。以至於愛因斯坦走丟時李玩那麼傷感。如同與一個相處多年的摯友離別一般。
而這時,「大人們」卻合夥想了一個辦法,想要瞞天過海。他們找來了一條新的小狗,並且將其說成是愛因斯坦。但是李玩哪有那麼好騙,於是大人們就開始了洗腦模式,說教模式,欲圖感化李玩。
但是李玩卻很執著,一定要找到愛因斯坦,於是他白天尋找,夜裡尋找,並且有一次夜間在外面喝酒到很晚,以至於爸爸忍無可忍,因為這件事,多年未出門的奶奶都出門尋找李玩。於是父親遷怒於李玩,終於父親的怨氣爆發,對李玩大打出手。這也為李玩之後的轉變埋下了伏筆。
在大人世界裡,小孩們彷彿不應該有自己的 情感 ,小孩要無條件地服從大人,需要讓大人少操心,這彷彿就是一個好小孩的標准。
4.李玩宴會吃狗肉,李玩遇見愛因斯坦卻不認。
李玩終究是被大人們教化了。以前的那個富有生機活力,擁有無限思想的李玩,在大人們輪番的精神打擊後,繳械投降了。只留下一個乖巧懂事的軀殼供大人們欣賞。她「成長」了。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是在爸爸對她大打出手之時?是她吃下狗肉之時?是她不認愛因斯坦之時?還是親眼目睹樓上的「鳥兒」被抓走之時?
畸形的中國式教育,帶來的真的是成長嗎?
其實說實話,這部電影要是只看一遍,是看不懂的,看第一遍的時候,會覺得這個小女孩特別的不懂事,不尊重家長,但是其實你細細品味,這是一部,揭露 中國式教育的電影,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原生家庭的悲哀。女主是一個正是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可是一直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關愛,她變得非常孤僻,脾氣暴躁,而且爸媽離異,爸爸娶了新的媽媽,並生了個兒子,所以對女主的關心更少了,李玩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盡管爺爺奶奶對她很好,可是跟老人家總是有代溝和沖突,她唯一的精神寄託就是那條狗,所以當有一天自己的狗丟了,她非常的崩潰失控,她和家裡人大吵一架,只想要找回自己的狗,看電影的我們看到這里就會覺著,這孩子也太任性了吧,爺爺奶奶那麼寵她,還比不上一條狗嗎,其實設身處地的為女主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的精神支柱塌了,你會冷靜下來嗎?其實這部電影想告訴我們的是,中國式教育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即使是一個孩子,她也有自己的想法,家長不要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強加給孩子身上,要多傾聽一下孩子的意見,要知道孩子需要什麼,多給他們一些關心和愛,這樣,孩子們才能 健康 快樂的成長。
01
電影《狗十三》的導演曹保平說:「沒人注意到我們在什麼時候忽然就長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發生了,但那一天的到來其實是很殘酷的。」
電影里很多的情節讓我感同身受,成長中的那些小情緒、傷痛至今想起依然鮮活如昨。經常會想,很多事情倘若父母換一種處理方式,我會不會成長為一個更好的我。
有時候想想,我們能身心完整地長大成人,沒精神失常、沒報復 社會 、沒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真的挺不容易的。
02
影片中很典型的幾個中國式家庭教育問題,在我們這一代很多人身上都發生過。
不顧孩子的感受和喜好,自認為是好的東西,孩子就得接受。
影片開場不久就出現李玩上學前,奶奶強迫她喝牛奶的情節。相處多年,奶奶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孫女喝了牛奶會吐,然而還是遞給李玩一碗牛奶。因為在奶奶看來,牛奶是好東西。奶奶固然很疼愛李玩,但是卻沒有關心到自己孫女的喜好。
就如同你喜歡吃蘋果,不喜歡吃香蕉。你的對象把他喜歡吃的香蕉勻了一半給你,他覺得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給你,是愛你的表現,而你會覺得開心嗎,不一定,自以為是的愛有可能是一種負擔。
影片中還有一處讓我感觸頗深,李玩喜歡物理,英語是弱項,於是報了物理興趣小組,爸爸知道後,強行改了興趣小組,她爸和她說的話是「這也是為你好,你怎麼還不高興了呢」。
現實生活中多少父母打著一句「為你好」的旗號,強迫自己的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想起上初中的時候很喜歡看書,經常去圖書館借名著回來看,有一次被我媽看到了,被她說了一頓「都初二了,不要看閑書了,影響成績,下次再讓我看到你看閑書,我可都燒了,我說的都是為你好,小小年紀要聽話。」偏偏我那時候是個乖乖女,從此再很少看那些我媽眼中的「閑書」,時間久了,漸漸的從寫作文時信手拈來變成了越發的感到黔驢技窮。這件事經常被我記起,倘若那時我媽不阻止我看書,我的初中生涯也許會因為那些名著,變得更豐富多彩。
03
大部分的父母對孩子的衣食住行很關心,對於孩子內心的想法卻很少在意,也不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孩子造成創傷與否與家長的溝通方式息息相關。而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普遍都曾在著溝通方式不對,溝通效率低,甚至對孩子產生傷害的問題。
為了幫李玩找狗狗愛因斯坦,爺爺的腳扭傷了,奶奶找不到回家的路。爸爸一改往日的慈眉順目,面目猙獰的摁碎李玩手裡的酒瓶,全然不顧自己女兒手上淋漓的鮮血,嘴上的訓斥怒罵和手上的拖拽扭打沒有一絲一毫留情。接著卻又因為自己的暴躁和魯莽傷害了女兒,硬要女兒接受自己的歉意,將她抱在腿上和顏悅色的安慰著。像極了一頭野獸在發怒過後舔著自己身上被誤傷的傷口,滿是抱歉和遺憾。
想起我小時候也經常因為被父母責罰而含淚入睡,現在想來多想抱抱那個弱小的蜷縮在床上的小女孩。
微博上曾經有一個熱門話題「被父母家暴時,你會原諒他們嗎?」,話題下面有各種各樣的回復。有一個網友的回復讓我看得我直冒冷汗,「我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和我妹妹打架,其實我有理,但是我爸為了面子,把我一巴掌扇暈,一下子意識模糊,鼻子不停地流血,然後因為是關廁所里打我,旁邊有個裝水桶,直接用盆盛涼水把我潑醒。」
毋庸置疑,身邊的人都遭受過各種各樣的責罰,這樣的責罰父母能達到他們的目的嗎?也許會,然而對孩子造成的心理上的傷害卻有可能是一輩子的。
《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這本書里講到,精神虐待或者體罰會讓孩子生活在恐懼的氛圍中,會影響孩子的情緒發展,甚至智力發展。如果經常對孩子進行精神虐待或者體罰,長此以往,孩子會對此加以模仿,可能發生在自己的同學、朋友身上,長大之後會對自己的同事、下屬、甚至自己的孩子等採用這樣的模式。
非暴力溝通,有與孩子共情的能力,聆聽孩子的想法,是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學習的課題。
04
網上有句話很火「父母在等著我們報恩,而我們還在等著父母道歉」。很多時候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愛因斯坦因為咬傷了弟弟,而被後媽要求送去「狗肉店」,李玩哭得聲嘶力竭請求他的爸爸不要把狗狗送去狗肉店,爸爸不忍,把愛因斯坦送到了狗狗收容所。後來李玩物理考了全省第一,可以直接保送上高中,爸爸知道後激動不已,說要滿足李玩的一切願望,李玩的願望是想知道愛因斯坦被送到了哪裡,聽到爸爸說把愛因斯坦送到了收容所之後,想到愛因斯坦還活著,李玩眼睛都亮了。最後卻得知而愛因斯坦因為拒絕進食而死,頓時呆若木雞,痛苦、悲傷、憤懣......
不確定這件事日後會對李玩有何影響,但是可以確定的是,自己心愛的狗狗因為父母有了這樣的結局,在她的心裡恐怕一輩子都不會抹去。
想起上小學的時,我也有一隻自己的狗狗,每天早上狗狗會送我上學,會在我放學的路上等著我,我的周末完全被狗狗占據了,最後狗狗還是死了,所幸的是奶奶為了安慰我,陪著我一起埋葬了狗狗的屍體,還立了一個石塊在狗狗墳前作為墓碑。奶奶的一個小小的舉動,讓我日後再記起這條狗狗的時候,滿滿的都是美好的回憶。
這幾年很流行「原生家庭」的概念,那些成長路上我們栽過的跟頭、跳過的坑,希望將來在養育我們下一代時候能夠有所覺察,盡量避免,不要把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轉嫁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中文名《狗十三》,英文名《EINSTEIN AND EINSTEIN》。
從電影名字就能大概看出主角是狗和13歲的女主。而愛因斯坦是狗狗的名字,另一個愛因斯坦或許是隱喻女主李玩自己。
看完了整部片子才知道,原來有兩只狗。本來李玩不願意承認第二隻狗叫愛因斯坦,但或許是妥協了,或許覺得自己和這只狗狗一樣可憐,或許覺得名字只是一個代稱叫什麼都可以,第二隻狗狗也叫愛因斯坦。
我也剛為人父母,整部片子看下來最大的感觸是當孩子長到青春期,家長眼中的叛逆,不懂事或許都是自己種下的因結下的果。家長一直都在以自認為對的方式對孩子好,但是卻沒有真正聆聽孩子心裡的真實想法。收不了場,所有一切靠暴力鎮壓以後,孩子徹底對外界封閉了心理,這時可能再也聽不到孩子內心的聲音了。
李玩有了同父異母的弟弟,家裡大人想當然認為她接受不了,等弟弟2歲才告訴她,之前沒有做任何鋪墊,只是被告知。
奶奶覺得長身體的時候喝牛奶好,知道李玩不能喝牛奶也要強迫她喝一點然後吐掉,但其實為什麼不改喝豆漿呢?
爸爸覺得以後不能經常陪李玩,想當然送她一條狗陪她,但並沒有把這只狗當做家裡的一份子。狗走丟了,只是怕李玩生氣,卻沒有想著去找,其實這才是李玩最生氣的地方。
不準李玩喝酒,但是卻又讓她給叔叔們敬酒,大人的世界總是矛盾的。
中國的父母很多不善於表達,愛孩子卻不知如何與他們有效溝通。看完這部片子,我希望自己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多想想方式方法,真正高質量陪伴孩子成長。
表面上看是敘述主人公如何愛心小動物,其實想表達!單親家庭里小孩內心的無助彷徨不安。希望家長能多抽出一點點時間多多陪陪小孩!讓他們能 健康 得成長!讓小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不是像女主爸那樣把女主帶歪!
《狗13》片名又可以讀為狗B,或許導演正是想罵這個 社會 某些狗B的觀念和現象,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成長和長大完全是兩個概念。
狗它一直就是狗,而人有的時候不一定是人。
❽ 狗十三是什麼意思
在電影《狗十三》其中的「十三」是影片中女孩的年雀蠢齡,「狗」是女孩養的一直小狗。其實「狗十三」結合影片有一種諷刺的意思。
據悉,電影《狗十三》主要講述了一個十三歲的花季少女,因為家庭的因素,一步步脫變成了一個陌生的自己。在影片中的主人公李玩因為父母的離異,父親的再婚。家裡有添加了一個弟弟,這讓正處於青春期李玩感到很無助,她十分渴望被家人關系、愛護和陪伴,但是結果總是差強人意。
隨著弟弟的出生,李玩更是被家裡人所忽略,就連以前很疼愛她的爺爺奶奶對她的態度也逐漸改變,隨著自己心愛的小狗「愛因斯坦」的走失,這讓她更加傷心,內心的絕望不但沒有得到家人的開導,還被父親打了一頓。事後,父親總是以為她好的理由哄勸她,這讓猜裂她更加的痛苦,在家中也越發的沉默。
影片中李玩的整個青春期都顯得特別無助和壓抑,在家人眼裡李玩就是一個小孩,根本沒有話語權也沒有決定權,她只能一貫的服從和妥協,頃兆陪不然她就會被家人說為不懂事。整部影片給觀眾呈現出了中國式教育的方式,讓人觀看後不僅感慨萬分。
❾ 為什麼電影《狗十三》被稱為「最好的國產青春片」
《狗十三》拍攝於2013年,當時筆者看完就曾經誇下海口:
近十年來最好的國產青春片,沒有之一。
時隔五年之後,再看這部電影,這樣的評價似乎依舊不過時。原因無他——
《狗十三》真得拍出了我們這代人成長中所經歷的「中國式殘酷青春」。
在過去,國產青春片常被觀眾詬病劇情狗血,台詞矯情、脫離現實等缺點,更尷尬的是,似乎除了煽情與懷舊之外,國產編劇們就找不到其他任何的共鳴點,因而這類掛羊頭賣狗肉與大多數觀眾絕緣的青春片就成為了「爛片」的代名詞。
電影的最後,無論是狗,還是十三歲的少女,都在被馴化變得溫順。
中國人說,她成熟了,長大了。
這看似是一種誇獎和贊揚,但是背後卻透露著一個孩子失去自我的精神枷鎖和家庭教育的困境。
這樣的青春足夠殘酷,但卻無比真實。
所以《狗十三》也許不是最好的青春片,但它一定是最真實的國產青春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