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邵逸夫的詳細介紹和他監制的電影
姓名:邵逸夫 英文:Run Run Shaw 性別:男 國籍:中國(香港) 職業:監制 其它 出生地:中國浙江寧波鎮海 生日:1907-11-19 星座:天蠍座 星路歷程 簡介: 原名邵仁楞,字逸夫,生於中國浙江寧波鎮海,父親是上海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邵行銀。 邵家八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六,故人稱「六叔」。邵逸夫是香港知名的電影製作人、娛樂業大亨、慈善家。
B. 邵逸夫的人物評價
邵逸夫拍攝了中國最早的有聲粵語電影《白金龍》。拍攝影片1000餘部,為中國所有電影製片廠之冠。擁有最多的影院,最高時期達200多家,為中國私人擁有量之首。建造了亞洲最大的電影拍攝基地,成為歷史上最年長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邵逸夫家族締造的邵氏電影(SB)叱吒影視圈和商界八十載,對華語影視圈,邵逸夫被稱為「華語影視大亨」。邵氏出品,必屬佳品」的品牌更在東南亞街知巷聞,旗下影城物業是全亞洲最大的商業電視電影城,被稱為「東方好萊塢」;邵氏家族也進軍電視業,入股香港無線電視(TVB),多年來香港無線電視製作的節目蜚聲國際,除了擁有邵氏兄弟和TVB兩家上市公司,在新加坡也持有大量物業,保守估計其私人資產值超過一百億港元。
很多人認為邵逸夫是商業奇才,他在各種身份的轉變上游刃有餘,他的思維、策略、膽識在當時的電影市場沒人比得上。邵逸夫以實際行動來要求自己成為精通電影的專家。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電影,幾十年來堅持不輟。好的電影和壞的電影他同樣喜歡看,他要看好的電影好在哪裡、壞的電影怎樣壞。他不但是看電影最多的中國人,而且他也是中國最精通業務的電影企業家。早在上世紀50年代,他就精通了電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輯、攝影、化妝、劇本、導演,樣樣內行。而他取得成棚桐派功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他做事認真。邵逸夫製片相當嚴謹,為了保證影片質量,他對影片嚴格把關。出現劣片,若無法補救,寧願燒掉。
邵逸夫的成功還在於他從步入電影業時就認定,搞電影事業必須生產發行結合,方有出路。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邵氏兄弟實行「每月一院」的辦法,在香港和東南亞,邵氏影院星羅棋布,形成一張巨大的發行網路。70年代,邵氏影院開始闖入世界影片市場,先後在美國、加拿大與歐洲若干國家自建戲院,或組織發行渠道,使中國影片在世界影壇嶄露頭角。進入80年代,邵氏公司已有300多家自辦或代理的電影院發行網路,每年拍攝的40多部國產片可及時發往世界各地。這不鏈賀僅娛樂了各國觀眾,對傳播中華文化亦有莫大之功。
晚年時,邵逸夫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多變化,他曾經每周四次打高爾夫球,每天早上要做45分鍾氣功。他的養生之道是「三不做」:第一不賭錢,第二不喝酒,第三不做不正常的事。邵逸夫晚年開始著手慈善事業,20多年間,他共向內地捐贈了47億港元,興建了6000多個教育和醫療項目,全國各地的逸夫樓見證著他的卓越功勛。邵逸夫擁有包括娛樂業大亨、TVB創辦人、慈善家、爵士等在內的多重身份,這些頭銜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軌跡,在娛樂工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並且成就了一代人的美好記憶。他對於慈善事業的付出和努力功德無量,他的人生在世人眼中堪稱傳奇。同時,這位大佬也有著世人不甚熟悉、甚至是始料未及的另一面。他慷慨做慈善,經營卻極為節儉;他90歲高齡迎娶第二任妻子,多情卻長情;他早立遺囑,曾與兒子斷絕關系,顯得不盡人情;他也有太保守「看走眼」的時候,正是這些有趣的故事和生活的碎片拼湊出最為真實、有血有肉的邵逸夫——作為凡人,也是傳奇。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他一生愛國愛港,艱苦創業,慈善濟世,令人敬佩。邵逸夫曾擔任港事顧問,為香港順利回歸和繁榮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作為一位卓越的實業家,他在創造商業奇跡的同時,為香港乃至中國影視事業的繁榮、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作為一位著名的慈善家,邵逸夫多年來致力於支持教育等社會公益事業,為促進祖國內地的教育和科學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新加坡總統陳慶炎:雖然邵逸夫先生後半生定居中國香港,但實際上他也為新加坡作出了很多貢獻。邵逸夫曾在1985年來新加坡,參加經濟委員會會議的討論,為新加坡確輪鍵定經濟發展方向和制定經濟政策貢獻自己的意見。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邵氏兄弟在新加坡電影界也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一代一代的新加坡人看過他們的影視劇。邵氏基金也為新加坡的慈善事業貢獻良多。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邵氏兄弟的電影事業不僅對香港,也對東南亞以及更廣泛的區域很多人的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
全國政協委員汪明荃:邵逸夫對香港的電影業及電視業發展付出很多,很值得尊敬。
中國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張曉明:頃悉邵逸夫先生逝世,深感悲痛。邵老一生富有傳奇,始終秉持愛國報國情懷和不懈奮斗精神。尤其關心國家發展,慷慨捐助內地教育、科技、醫療、影視、賑災等諸多方面,貢獻卓著,備受尊敬。其創建的事業長在,其垂立的風范長存。
C. 寧波都出了哪些名人
寧波出了很多名人,這里介紹幾位。
錢春華(1911-1993),浙江省寧波市鄞州人。1938年入黨,開國少將。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八路軍總部隨營學校參謀,抗大一分校政治部秘書,抗大總校秘書股股長、秘書科科長,上干大畢啟宴隊指導員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東北通化行政公署實業處處長,東北軍政大學第1支隊政治處副主任、第1大隊政委,東北軍政大學第3團副政委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南軍政大學衛生部政委、政治部教育部部長,第四高級步兵學校訓練部副部長,漢口高級步兵學校政手銀治部主任,成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等職。
1964年4月晉升為少將軍銜,1993年11月5日在成都逝世。
方銘(1921—1981),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人。1938年10月入黨,開國少將。
抗日戰爭時期,曾任江南義勇軍排長,第3路1支隊連長,新四軍第1師2旅6團營長,旅部特務營長,蘇中軍區特務2團參謀長,蘇中軍區教導第2團參謀長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曾任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1師1團參謀長、第3團副團長、第1師副參謀長,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1師參謀長,第三野戰軍20軍58師參謀長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空軍陸戰第1旅副旅長,空軍陸戰第1師副師長,空軍陸戰師(空降兵師)師長,空軍傘兵教導師師長,空軍第15軍副軍長兼參謀長、第15軍副軍長,空降兵第15軍副軍長,空降兵第15軍軍長,武漢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兼空降兵第15軍軍長等職。
1964年4月晉升為空軍少將軍銜,1981年8月7日在武漢逝世。
李仲麟(1920-2000),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人。1938年7月入黨,開國少將。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曾在抗大、軍委總參謀部爆破訓練班學習。曾任八路軍總參謀部爆破班班長,新四軍游擊支隊爆破教官,新四軍第6支隊軍工廠廠長,新四軍第4師留守處副處長,新四軍第4師軍工部副部長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曾任華中軍區軍工部副部長兼第2總廠廠長、軍械處處長,華東軍區車工部副部長,華東軍區後勤部軍械處處長,第三野戰軍軍械部部長,華東軍區海軍技術部副部長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華東暨第三野戰軍軍械部部長,華東軍區軍械部部長,炮兵工程學院院長,華東工程學院院長,華東工學院院長等職。
1964年4月晉升為少將軍銜,2000年4月11日在南京逝世。
寧波人傑地靈, 歷史 文化悠久,一直以來是人才濟濟,現在來說說其中幾位。
屠呦呦,她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後來在中醫古籍的啟發下,終於獲得了高效的青蒿提取物,並且抑制率達到100%。青蒿素號稱「東方神葯」,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2000年以來,世界衛生組織更是把青蒿素類葯物作為首選抗瘧葯物。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旁此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包玉剛,是公認的華人世界船王。早在1978年,包玉剛的海上王國便達到了頂峰,穩穩地坐上了世界十大船王的第一把交椅。美國的《財富》和《新聞周刊》,這兩大雜志稱她為「海上統治者」和「海上之王」。
邵逸夫,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他旗下的無線電視可以說是主導著香港的電視行業。邵逸夫連年向內地教育捐贈巨款,共建設了各類教育項目達6000多個,歷年捐助 社會 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多億港元。
陳逸飛,著名油畫家、導演。1965年畢業於上海市美術專科學校,1980年旅美後,專注於中國題材油畫的研究與創作。他在電影、服飾、環境設計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創造性成就,是聞名海內外的華人藝術家。著名作品有 《人約黃昏》《理發師》《踱步》《佔領總統府》等。現在,寧海前童古鎮景點里還循環播放著《理發師》呢。
還有蔣介石、虞洽卿等等,你們心中的名人是哪些呢?
1、中國篆刻"太陰派"開山盟主:趙叔孺
4、新中國電影事業奠基人:袁牧之
席。
寧波,山青水秀,人傑地靈,涌現出了諾貝爾醫葯學獎和「共和國功勛」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屠呦呦,已經寫過,再介紹幾位從寧波土地上走出的名人,共同欣賞!
劉亞洲,1952年出生於寧波,1970年加入共產黨,大學學歷。中共中央委員,解放軍上將。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政治委員。
包玉剛(1918—1991),華人世界船王。1972年,創設環球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任董事會主席。香港十大財團之一,被世界稱為「海上的統治者」、「海上之王」。歷任國際獨立油船協會、亞洲船業有限公司、世界航運及投資公司主席等職。1976年,獲英國女王授予爵士,獲比利時國王、巴拿馬總統、日本天皇授予勛章和獎章。
童第周(1902—1979),著名生物學家,教育家, 社會 活動家。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人之一,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的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長,中科院副院長。
談家楨(1909—2008),國際遺傳學家,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義大利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99年,當選為紐約科學院名譽終生院士。
黃宗羲、王陽明(紹興人,但過去越州、明州很多地域現在有變動,著書立說基本是晚年都生活在寧波的餘姚)、朱舜水、這些都是大家;
周信芳(麒麟童)、馮驥才、余秋雨、沙孟海、潘天壽等在文學上藝術上造詣頗深;
柔石、殷夫不但是烈士,文學成就都是極高的,小時候讀過的《白莽》至今記憶尤深;
屠呦呦,效實中學走出的優秀校友。
虞洽卿,上海灘上舊租界首個以中國人命名的道路;
蔣中正,不多說
包玉剛、李達三等寧波幫名人更是把小小甬城昭告天下。
其實寧波名人真的很多,還有很多,歡迎大家補充。
寧波的名人太多啦!
「知行合一」王陽明、「諾貝爾得主」屠呦呦、「電影巨子」邵逸夫、「世界船王」包玉剛、「現代鄭和」董浩雲、「小禮品大王」應行久、「手抄美國稅法大全」張濟民、「傑出僑領」王寬誠、「水泥大王」張敏鈺……
這里說說我自己從小到大,享受過他們恩澤的2位名人,他們基本都是寧波幫人,和「寧波幫」比起來,馬雲也只能是小弟啦……
1、邵逸夫:看電影最多的影視巨子。(寧波學子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樓」,我年輕時經常去的地方)
1932年,為讓無聲電影「開口說話」,25歲的邵逸夫來到好萊塢,走遍各家影院,接連觀看了幾十部有聲電影,領悟了其中的三昧。從此他每年都會看700多部電影,甚至1天看9部,哪怕是最差的電影,他都會看到底,並認真分析成敗所在,為自己的電影提供借鑒。
但對於邵逸夫先生來說已經不是單純的企業家了,他更是一名傑出的慈善家。自1985年開始,邵逸夫在中國內地持續捐資辦學近50億,建設各類項目六千多個,在捐資助學史上,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2、應行久:(我家孩子的小學就是應先生投資的小學)1947年應行久去美國創業,開始時在紐約開了家小禮品店,由於經營有方,僅一年就發展到3家店。1973年,他以驚人之舉購下當時號稱「世界最高的摩天樓」一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的頂層,開設幸運禮品公司。隨著公司經營規模的日益擴大,他又獨資在紐約購下豐澤樓,經營中國菜餚,將公司的經營領域由小品延伸到餐飲業。他創辦的大中集團也因此躋身美國華人十大財團之一。1979年6月,應行久被推舉為全美華僑總商會董事長,成為紐約華人 社會 聲譽卓著的代表人物。
關於「寧波都出了哪些名人?」這個問題,我們翻看 歷史 可以得知,下面請跟隨我一起來看看寧波都有哪些 歷史 名人。
一、寧波市簡介:
寧波,簡稱「甬」,浙江省轄地級市、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長江三角洲南翼經濟中心。
寧波是國家 歷史 文化名城,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寧波的名稱為「鄞」,春秋時為越國境地,秦時屬會稽郡的鄞、鄮、句章三縣,唐時稱明州。唐長慶元年(821年),明州州治遷到三江口並築內城,標志著寧波建城之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取「海定則波寧」之義改稱寧波。
二、寧波市名人:
1.方孝孺
(1357年-1402年7月25日),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因其故里舊屬緱城裡,故稱「緱城先生」;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亦稱「正學先生」,浙江台州府寧海縣人。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
2.沈一貫
沈一貫(1531年-1615年),字肩吾,號蛟門,別號大圓居士,浙江寧波府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人。明朝大臣、詩人,著名詩人沈明臣從子。
3.張煌言
張煌言(1620年7月8日—1664年10月25日),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民族英雄。
4.熊汝霖
熊汝霖(?-1648年),字雨殷,浙江省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市)人,南明首輔大臣,抗清志士。崇禎四年(1631年)進士。授同安知縣,任內曾率兵渡海,在廈門擊敗荷蘭殖民者。崇禎十四年,升任戶部給事中。後降為福建按察司照磨。與孫嘉績舉兵浙江抗清,迎魯王朱以海於紹興。1645年,因軍功擢升兵部尚書,授東閣大學士。1648年,為擁有重兵的鄭彩所殺。
5.沈宸荃
沈宸荃(1615年-1652年),字友蓀,號彤庵,浙江省寧波府慈溪縣(今浙江省慈溪市)人,南明首輔大臣,抗清志士。清高宗感其忠義,謚之為忠節。
6.樂顯揚
樂顯揚(1630年—1688年),號尊育,祖籍浙江寧波府慈溪縣(今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為北京同仁堂創始人,曾任清皇宮太醫院的吏目。明朝永樂年間,舉家遷往北京,以走街串巷,行醫賣葯為生,在當時稱為鈴醫。
7.李也亭
李也亭(1807年-1867年),名容,浙江鎮海(今寧波市北侖區)人。清朝末年航運業巨商,曾一度壟斷江浙滬的沙船業。舊上海和寧波商幫著名家族商業集團「小港李氏」的創始人。
8.嚴信厚
嚴信厚(1838年-1906年),原名嚴經邦,字筱舫,清末著名實業家、書畫家,浙江慈溪費市(今屬江北區)人。中國近代企業開拓者,「寧波商幫」的開路先鋒。
9.葉澄衷
葉澄衷(1840年-1899年),原名葉成忠,浙江慈溪人,生於浙江省寧波府鎮海縣庄市,清末資本家,寧波商幫的先驅和領袖。
10.虞洽卿
虞洽卿(1867一1945),原名虞和德,浙江寧波鎮海人,民國寧波幫商人。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利用中外合作辦救濟機構的機會,任上海難民救濟協會會長,以救濟難民為名,免稅從西貢運大米到上海,大發國難財。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去重慶,組織二民貿易公司、三北運輸公司,運輸和囤積物資,牟取暴利。1945年在重慶病死。
11.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雲,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漢族。明朝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書王華的兒子。
12.黃宗羲
黃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浙江餘姚人,字太沖,一字德冰,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藍水漁人、魚澄洞主、雙瀑院長、古藏室史臣等,學者稱「梨洲先生」。明遺民。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東林七君子」之一黃尊素長子。
13.萬斯大
萬斯大(1633-1683),字充宗,別字褐夫,因患足疾而自號跛翁,浙江鄞縣(今寧波)人。清初著名經學家。
14.萬斯同
萬斯同(1638年3月9日—1702年5月4日),字季野,號石園,門生私謚貞文先生,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清初著名史學家。萬泰第八子。
15.全祖望
全祖望(1705年1月29日 1755年8月9日),字紹衣,號謝山,浙江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人,清代浙東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博學才俊。
16.姚燮
姚燮(1805年—1864年),字梅伯,號復庄,又號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復翁、復道人、野橋、東海生等,浙江寧波府鎮海縣崇邱鄉姚家斗(今屬寧波市北侖區下邵鄉)人,祖籍浙江諸暨。晚清文學家、畫家。
17.梅調鼎
梅調鼎,字友竹,晚號赧翁,慈溪人(今江北區慈城鎮)。道光十九年(1839)生,光緒三十二年(1906)去世。2006年是梅氏謝世一百周年,現特介紹梅氏的幾則軼事,以紀念這位梅骨竹心品自高的寧波書法名家。
18.陳布雷
19.林漢達
林漢達(1900年2月17日-1972年7月26日),浙江鎮海縣龍場鄉(今慈溪市龍山鎮)人,著名教育家、文學家、 歷史 學家。曾化名林濤。畢業於杭州之江大學。
20.蔣介石
蔣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原名瑞元,學名志清、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是近代中國著名政治及軍事人物,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
21.蔣經國
蔣經國(1910年4月27日-1988年1月13日),字建豐,譜名經國,又名尼古拉,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人,蔣介石之長子。1916年入奉化武山小學,1922年入上海萬竹高等小學,1924年就讀於上海浦東中學。1988年1月13日在台北病故,享年78歲。
22. 胡宗南
胡宗南(1896年5月12日-1962年2月14日),字壽山,原名胡琴齋,祖籍浙江鎮海(出生地今屬寧波市北侖區),3歲時隨父遷居浙西孝豐(今屬安吉)。,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
23.俞濟時
俞濟時(1904-1990),字良楨,浙江奉化人。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畢業後歷任軍校教導團第二團排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警衛團營長、團長,警衛第一旅旅長,警衛第一師師長等職。
24.柔石
柔石(1902年9月28日-1931年2月7日),男,本名趙平復,民國時期著名作家、翻譯家、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員,左聯五烈士之一。
25.殷夫
殷夫(1910年6月11日-1931年2月7日),男,原名徐白,譜名孝傑,小名徐柏庭,學名徐祖華,又名白莽,浙江象山人。讀書時先後用過徐白、徐文雄(字之白)等學名,筆名有徐殷夫、白莽、文雄白、任夫、殷孚、沙菲、沙洛、洛夫、Lven等,中國共產黨員,中國無產階級的優秀詩人,左聯五烈士之一。
26.唐弢
唐弢(1913年-1992年1月4日),原名唐端毅,曾用筆名風子、晦庵、韋長、仇如山、桑天等,1913年3月3日出生於浙江省鎮海縣(今寧波市江北區甬江街道畈里塘村)。著名作家、文學理論家、魯迅研究家和文學史家,也是中國 社會 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27.沙孟海
沙孟海(1900年-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出生於浙江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二十世紀書壇泰斗。於語言文字、文史、考古、書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
28.潘天壽
潘天壽(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頤,自署阿壽、壽者。現代畫家、教育家。浙江寧海人。
29.陳中偉
陳中偉(1929年1月1日—2004年3月23日),骨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30.蔣夢麟
蔣夢麟(1886年1月20日-1964年6月19日),原名夢熊,字兆賢,號孟鄰,浙江餘姚人,中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
「中國奧運之父」——王正廷
浙江寧波奉化西塢人,
他曾出任中國第一任紅十字會會長、
國際奧委會第一位中國委員。
他是近代中國著名的 體育 事業領導人,
並兩次率中國 體育 代表團出席第11、14屆奧運會。因他對中國 體育 事業的卓越貢獻,被譽為「中國奧運之父」。
同時他是遠東 體育 協進會(亞運會前身)的發起人之一
最有名的蔣介石、王陽明、屠呦呦、包玉剛、邵逸夫……
D. 邵逸夫導演了多少電影
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原名邵仁楞,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著名的電影製作者、慈善家。1957年,他在香港創辦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立發展電影事業。1965年與利孝和共同投資創辦TVB,邵逸夫在中國內地沒有任何生意業務,但長期向中國內地捐助巨額慈善資金。多年來他為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教育、醫療捐助超過數以十億港元款項。2003年他創立邵逸夫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天文學三方面卓有成就的科學家,各頒授100萬美元獎金,這些領域是諾貝爾獎所未涵括的。曾拍攝超過一千部電影
E. 邵逸夫導演了多少電影
1934年,邵氏兄弟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在港推出
邵氏兄弟先後拍攝了1000多部電影,有《江山美人》《楊貴妃》、《梁山伯和祝英台》《上海灘》《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鹿鼎記》
F. 有關於邵逸夫簡介和生平事跡
邵逸夫(1907.11.19-2014.01.07)原名邵仁楞,1907年生於浙江寧波鎮海。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享壽107歲。
早年時候,為了謀生,他從大陸隻身來到香港,當時可謂是歷經磨難,摸爬滾打,才成就了如今的偉業。他是中國電影業的開拓者,娛樂教父身份,當之無愧。
從無聲到有色,從黑白到彩色,從白手起家到稱霸一方的影視帝國,開辟了華語影視的新紀元。在他的公司,更是捧紅了大家至今耳熟能詳的超級巨星。
如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趙雅芝、張曼玉、李嘉欣等等,都是出自他的門下,可謂當時真正的『造星工廠』,這些超級巨星給大家帶來了很多美好的成長記憶。
(6)邵逸夫電影大全擴展閱讀:
雖然邵逸夫不是香港最有錢的,但是他是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不忘本,不忘根,生於中國大陸,在慈善公益事業上卻是一出手便是大手筆。
據統計,二十多年來,他共向內地捐贈了34億港元,興建了5000多個教育和醫療項目。目前,以『逸夫』兩字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及其它文化藝術、醫療設施遍布中國各地。
2002年,六叔還捐資創立被譽為『東方諾貝爾』的『邵逸夫獎』,用以資助全球造福人類的傑出科學家進行研究,目前基金總額已高達50億元。這些貢獻惠及數億國人,令世人崇敬。
2014年1月7日,一代偉人邵逸夫與世長辭,享年107歲,低調的追悼會明星名人多不勝數,以致敬這位給予很多人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或物質財富,或精神上的鼓舞。
G. 介紹一下邵一夫
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原名邵仁楞),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電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創辦人之一,香港著名的電影製作者。
邵逸夫祖籍寧波,1907年出生於上海,父親是上海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後來人稱「六叔」。邵受教於美國,19歲中學畢業便隨兄長邵仁枚到新加坡開拓電影市場,從此對電影製作產生興趣。他與兄長於1920年代活躍於中國的電影業
。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與粵劇名伶薛覺先合作,拍攝全中國首部有聲電影《白金龍》(粵語)。1928年,邵逸夫赴星馬等地協助兄長發展電影發行公司。
1958年,與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迅行」,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電影業務不斷收縮,減少電影,於1985年賣出全部院線,至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產電影。由邵氏投產至暫停製作期間計算,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2000年,馬來西亞的「天映娛樂」斥資4億港元購入760部邵氏電影的永久版權,並花費2億港元作數碼復修。
多年來,邵逸夫捐助超過數以十億計款項,為中港兩地建設教育、醫療設施等。香港多間專上院校的建答昌散設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學的逸夫書院、香港大學的邵逸夫樓、香港城市大學的邵逸夫圖書館等。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萬港元予南亞海嘯受災地區。
1974年獲英女王頒發CBE勛銜以表揚他在娛樂事業的成就,港督麥理浩爵士主持授勛。1977年獲英女皇冊封為KNIGHT BACHELOR,賜予爵士銜頭。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名為「邵逸夫星」。1991年,美國三藩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會公益貢獻。1998年,獲特區政府頒發的GBM勛銜。
2002年邵逸夫創立「邵逸夫清氏獎」,第1屆於2004年舉行。獎項模仿諾貝爾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3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頒授一百萬美元獎金以作表揚。第一屆的數學獎得主是陳省身;天文學獎為P. James E. Peebles;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為Stanley N. Cohen、Herbert W. Boyer、簡悅威和Richard Doll。
邵氏與中國星電影公司合作投資11億港元,位於將軍澳工業村的「香港電影城」,預期於2005年中期開幕。影城設施包括後期製作中心、行政大樓、攝影廠、電影院及展覽廳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後,將再與演員簽約,投資大約2億港元開拍約15部新戲。
邵逸夫的發妻為黃美珍小姐,於1937年結婚,育有兩子兩女。而黃於1987年在美國病逝,享年85歲。在1997年,邵逸夫與方逸華小姐於美國拉斯維加斯證冊再婚。
H. 一部香港拍攝的 關於慰安婦的電影 邵逸夫拍攝的 好像是 謝謝了
慰安婦74分隊
I. 邵逸夫107歲仙逝,只因歌星方逸華,4個兒女無人願繼承遺產
邵逸夫曾經說過,創業、聚財是一種滿足,散財、捐助是一種樂趣。他的一生也在充分的展現這句話,你且看全國有多少所學校都有逸夫樓的身影,3萬多所,分布全國,全都是邵逸夫捐贈的。
你再看看當初邵逸夫捧紅了多少大明星,就連四大天王都是他捧紅的,他們紅了之後卻又紛紛選擇離開邵逸夫所創的TVB。原因很簡單,就是邵逸夫太摳,他們片酬太低。上個世紀鄧萃雯很紅的時候就選擇離開TVB時就曾說過這么一句話:"我很紅,但我特別窮!"
邵逸夫出身商業世家 ,其父邵玉軒就曾經是上海有名的商界人士,還曾經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後來邵家家道中落。
邵家兄弟五人沒有一個選擇子承父業,而是都投身到了影視行業。 邵家僅剩下的家業只有一棟房子和笑舞台劇院時,全家選擇賣掉房子,舉家搬進笑舞台劇院。
1924年,邵逸夫還在念中學,他大哥邵醉翁創辦"上海天一影片"公司,那時候中國的電影行業還是一片迷茫,邵逸夫就毅然加入長兄的旗下。
之後邵家的影片公司在別的影片公司的圍剿之下,不得不遠赴他國,尋找生存的餘地。 邵逸夫應邵三哥之邀,去了新加坡尋找新的生存機會。
後來為了讓電影的層面更高一級, 邵逸夫單槍匹馬前往美國購買有聲設備,不曾想所乘坐的輪船中途出了事故, 船翻了,邵逸夫僅僅靠著一塊木板在海面上漂浮了一天一夜。
第二天路過的輪船救了他,他這才僥幸撿回了一條命,還在美國好萊塢買回了"講話機器"。
由邵逸夫擔任製片和導演的中國首部有聲電影《白金龍》,一經播出就引起舉國轟動,中國電影從此走向了"有聲時代"。
1932年因為戰亂,上海局勢不穩,"天一影業"就從上海遷往香港,到1937年的時候,天一影業已經成為一個國際化大公司,不止在香港,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至越南和爪哇都有他們的電影院和游樂場。
二戰的時候,影片公司受到嚴重的影響,戰後邵逸夫就出山接手了邵家在香港的電影生意。
之後他更是出資在香港買下清水灣的地皮,建立邵氏影城,成立"邵氏兄弟有限公司",發展他的電影事業,後來還和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人。
香港最具代表性的選美盛會——香港小姐,就是1973年由邵逸夫發起舉辦的。 像我們熟知的蔡少芬、趙雅芝、李嘉欣、邱淑貞、張曼玉等人都是紅極一時的香港小姐。
1980年邵逸夫就成為了香港TVB的最大股東,出任董事長,之後邵逸夫沒有再在電影行業大展拳腳,而是選擇不斷收縮電影業務,甚至在1985年的時候,賣出了全部院線,直到1987年,邵氏電影宣布停產, 在這期間,邵氏共出產電影超過1000部,算是電影行業的龍頭老大。
作為上世紀的電影業龍頭老大,邵逸夫身邊從來都不缺什麼美女,多得是美女對他投懷送抱, 但邵逸夫自持是個君子,為人風流但絕不下流。
他是喜歡和女明星一塊兒逛街跳舞,吃飯聊天,但也僅限於此,他這一生只娶過兩個女人。
他的第一任妻子,算是年少時的懵懂痴情, 當初他和黃美珍初相識的時候,黃美珍還是新加坡首富餘東璇的女朋友。
他和三哥在新加坡多得余東璇的幫助,黃美珍很喜歡電影,與邵逸夫很談的來,漸漸地邵三哥就發現兩個人之間微妙的氣氛。
邵三哥跟邵逸夫說余東璇可是邵家的恩人,要邵逸夫管好自己, 不要做出忘恩負義的事兒來。
邵逸夫聽後沉默許久,決定把這份感情就深埋在心裡,不說出來就假裝不存在,之後為了電影事業的發展,他去美國購買有聲設備,誰曾想在海上還有那麼驚險的一幕。
他回到新加坡後,黃美珍就在碼頭上等著他,他剛一現身,黃美珍就沖上前去撲到他懷里, 許是在生死關頭走了一遭,讓他看清了很多事情,也讓他不願再留有遺憾。
他去找了余東璇,跟他坦誠自己和黃美珍之間的感情,告訴他自己對黃美珍的愛慕之意。余東璇聽後並沒有氣急敗壞,反而拍了拍他的肩膀說:" 好啊,讓美珍跟著你吧,你們兩個都還年輕,讓美珍陪著我一個老頭子幹嘛? "
後來黃美珍和邵逸夫結婚的時候,余東璇還到場祝賀,隨禮50萬美金呢!兩人婚後也是甜甜蜜蜜, 黃美珍為邵逸夫生了兩子兩女,一家人生活的和樂順遂。
只是邵逸夫之後回香港發展,幾個孩子和黃美珍則是留在了新加坡,還得靠邵三哥一家多加照拂。
1952年邵逸夫在國內認識了當紅歌星方逸華,方逸華也成為了邵逸夫的紅顏知己, 這讓邵逸夫和家人之間的關系出現裂痕。
1987年黃美珍在美國洛杉磯去世, 邵氏影業為她歇業一年,以示哀悼追思。
之後邵逸夫就把方逸華安排進邵氏管理層,而邵逸夫的四個子女都很不滿父親的這種作為,甚至為了反對父親的行為,他們集體退出邵氏董事局。
盡管如此也沒有拉回老父親的心, 在黃美珍去世十周年的時候,已經90歲高齡的邵逸夫還是選擇在拉斯維加斯和61歲的方逸華登記結婚。
邵逸夫的兩個兒子自此長居新加坡,對於父親不聞不問,對於父親手下的產業也絲毫沒有興趣,子承父業在邵家似乎從來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邵逸夫不做電影之後,就轉做慈善,用他之前攢下來的家業開始了在別的地方發光發彩 。據不完全統計,他共捐獻了100多億港元在教育和醫療項目上, 例如全國各地院校的逸夫樓。
他還設立了邵氏基金會,每年向內地捐贈1億多,用於各種公益事業,他還創辦了一個" 邵逸夫獎 ",類似乎諾貝爾的獎項, 用於向世界上的數學家,醫療上,物理上有重大突破的人才,每人獎勵100萬美元。
國家只要有困難,他就一定會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上世紀90年代初, 江浙一帶出現台風和洪澇災害,許多人受難,他就曾捐出過150所中小學。
基本上全國各地的地震、海嘯、洪澇災害,都有邵逸夫的身影,他這一生捐贈無數。
在2006年的時候,邵逸夫在亞太影展榮獲"終身成就獎",以為要一輩子都不相往來的兒子,公開高調的上台替父親領獎,也算是原諒了父親,關系雖然沒有以前那麼好,但好歹不像這20多年以來的冰點。
邵逸夫為了避免自己去世之後,子女和方逸華爭家產,所以早早地就立下了遺囑,分配身家。 直到2014年1月邵逸夫在夫人的陪伴下安然離世,享年107歲。
他去世後他的孩子們更是徹底離開中國,也不願繼承遺產。 直到現在,他的孩子們仍然在新加坡生活,過得平淡。
邵逸夫這一生對電影行業做出過突出貢獻,也對祖國的建設奉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更是醉心於慈善,做到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關於他和他的電影更是有許多趣事,就像當初看走眼,拒絕李小龍,對旗下藝人十分摳門,導致人家明明大火,但一個比一個窮,後來紛紛選擇出走,這些事情至今還為人們做津津樂道。
J. 邵逸夫的一生有怎樣的精彩
邵逸夫在1958年於香港冊唯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拍攝過逾千部華語電影,另外他旗下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慣稱無線電視)主導著香港的電視行業。
自1985年以來,邵逸夫通過邵逸夫基金與教育部合作,連年向內地教育捐贈巨款建設教育教學設施,截至2012年贈款金額近47 .5億港元,建設各類教育項目6013個。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多億港元。
1974年獲英女王頒發CBE勛銜。1977年,邵獲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冊封為下級勛位爵士,成為香港娛樂業獲「爵士」銜頭的第一人。
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1991年,美國舊金山市(三藩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
2002年,創立有東方諾貝爾之稱的邵逸夫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天文學卓有成就的科學家進行獎勵。
(10)邵逸夫電影大全擴展閱讀:
邵逸夫並非香港最有錢的人,但卻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他在香港的影響力源自於他的影視王國,而他在內地的口碑則主要是因為他的慈善捐贈。
據統計,邵逸夫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多億港,興建了6000多個教育和醫療項目。尤其是對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邵逸夫捐贈的教育資金遍布神州大地,全中國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樓」。香
港多間專上院校的建設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學的逸夫書院、香港大學的邵逸夫樓、香港城市大學的邵逸夫圖書館等。
1973年,邵逸夫設立了邵氏基金會,從州舉培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內地捐贈1億多元,用於支持各項社會公益事業。
1977年出答豎資600萬助政府興建香港藝術中心,更同時倡辦香港藝術節,成為當時的大會主席。1985年出資1000萬,協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畫。
1987年後,根在寧波的邵逸夫對故鄉也傾注了很大的愛心,他不僅多次回鄉探親訪問,還先後捐資4000多萬元幫助發展教育、文化事業。
這些項目包括位於寧波大學西區的邵逸夫圖書館、雲南大學東陸園圖書館、曲阜師范大學曲阜校區大學生活動中心、逸夫教學樓、逸夫劇院以及其祖居地康樂園等。他在浙江其他地區也有巨額捐贈,如他為杭州逸夫醫院的捐贈近億元。
早在九十年代初,省、市政府就授予他「愛鄉楷模」、「榮譽市民」稱號,以表彰他為家鄉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