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拉片放映室》第十三集--電影里常見的幾種畫幅
《拉片放映室》第十三集---電影里常見的幾種畫幅?
拉片有技巧,觀影有門道!哈嘍,大家好,我是劉導!
學會拉片,讓你技術性的去看電影!
前面講了構圖的時候有小夥伴在私下問電影里《我不是潘金蓮》《布達佩斯大飯店》《山河故人》等電影里圓形、正方形,長方形構圖屬於哪種類型的構圖,在電影里想要表現的又是一些什麼?
那在這里我們就糾正一下很多小夥伴容易混淆或者模糊的概念
構圖(COMPOSITION)和畫面長寬比(ASPECT RATIO)以及正方形、圓形畫幅並不是一回事。
前面我也講過構圖是為了方便傳遞導演的思想,讓觀眾更好的去理解電影畫面,但是電影畫面的長寬比,也就是畫幅,我們大家熟知的縱橫比、寬高比,16:9,2.35:1等等是現在主流常見的電影畫幅。
區分和學習電影構圖可以回看前五、六、七、八集,在學習電影畫幅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電影里常見的幾種畫幅長寬比:
(1)4:3——二十世紀50年代以前,幾乎所有的電影都使用的比例。又稱1.33:1,接近(2)1.37:1。比如:《公民凱恩》、《科學怪人的新娘》
(3)1.66:1——許多迪士尼的卡通片和歐洲電影使用該尺寸。 例如:《從海底出擊》、《小美人魚》
(4)1.78:1即16:9——這是當今許多美國電影所採用的比例。
(5)1.85:1--例如:《蝙蝠俠》、《芝加哥》
(6)2.35:1——這個比例通常用於大片或史詩片。例如:《魔戒》、《星戰前傳》
(7)2.4:1
(8)2.75:1--特殊畫幅
一個電影的長寬比的選擇能反映很多事情,每一部電影都有導演這樣選擇的原因,長寬比最終呈現出來的畫面效果又直接影響了電影畫幅和觀眾的觀影感受。
電影畫幅對於影片敘事影響容易被忽視,實則與創作息息相關。
無論從早前的膠片電影到現在的數字電影甚至以後的VR電影,伴隨著技術的變革與觀影習慣的更新迭代,畫幅作為技術的一種在電影中的使用也日趨成熟多變。
越來越多的導演開始探索多樣的電影放映尺寸,從標准放映尺寸到近年來用畫幅變化展現人物內心,不僅代表了導演的創作思路和表達方式,更加體現了電影技術的多元化和融合力。電影創作者們也不斷從原有的創作習慣中跳脫出來,在標准畫幅的基礎上,結合情感張力和敘事效果對畫幅尺寸進行一定的修改,使得畫面的重心放在不同的側重點上,並以多種形式參與到電影敘事及藝術創作中去。
而其中比較特殊,屬於實驗玩票性質的有2014年的小眾電影《lucifer》和2016年《我不是潘金蓮》,《lucifer》全片採用了圓形畫幅,導演專門跟布魯塞爾大學研製了一種拍圓形的鏡頭,但並未像《我不是潘金蓮》一樣避免了特寫鏡頭,這是畫幅形狀參與電影敘事。
除了圓形畫幅,大多數畫幅變化的電影還是只是調整了畫幅的長寬比.比如在賈樟柯2015年的《山河故人》里,隨著三個年代的不同也就是1999、2014、2025
畫幅從較窄的4:3到比較流行的16:9,再到主流大片最常採用的2.35:1
清楚了之前的概念,我們再學習一下什麼是電影畫幅?
電影中的畫幅指的是電影放映時所看到的畫面的大小,常用畫面寬高比來定義,也就是畫面寬度與高度的比值。
1839年,達蓋爾發明了銀版照相術,但由於這種技術的感光速度過慢,只適合拍攝靜物,直到伊斯曼·柯達的創始人喬治·伊斯曼發明出新的膠片,隨後才經過研製成為我們常用的電影膠片。 而愛迪生研究的第一台電影活動放映機所使用的膠片尺寸為12.7mm,在之後改進的第二台機器上,伊斯曼配合他製作了更寬的膠片,即35mm膠片。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研究的基礎上沿用了市面上的35mm膠片,隨後便使得這一規格的膠片得到廣泛應用和迅速普及。並在1925年法國巴黎國際電影會議上,正式確定了電影膠片的標准寬度為35mm,圖像寬高比為1. 33:1,即4:3。
在電影發展的早期,膠片的標准尺寸就是4:3的,符合「黃金分割」比例,視覺效果比較好。許多繪畫作品也採用了這個比例。 這個比例的誕生與愛迪生也有些關系。在膠片時代,愛迪生實驗室的攝影師威廉·迪克森用 35mm 的膠片設定了 4 尺孔高的圖像,圖像寬高比即為 4:3。
1909年,愛迪生所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宣布 4:3 的畫幅比為今後所有美國拍攝和上映電影的標准。之後的電視節目和早期的計算機屏幕也沿用了 4:3 這一經典比例。 與 4:3 的比例類似的是 1.37:1 的畫幅比,當時因有聲電影的發明,需要在膠片的一側記錄音軌,這使得寬高比有了一定的改變,這個比例又被人稱為學院畫幅。
16:9是高清電視的國際標准,那時的高清電視或者網路視頻也多為 1920×1080 的解析度。 這個畫幅比處於 4:3 和 2.35:1 之間,基本上所有畫幅的電影都可以比較好地展現出來,所以也很快成為了影視作品發行 DVD 和藍光光碟時的默認畫幅比。 現在,16:9 也成為了流媒體視頻的首選畫幅,不管你是在電腦還是高清電視上觀看視頻,都能獲得比較舒適的觀看體驗。
2.35:1實際上是把 4:3 的比例進行了 3 次方,這個畫幅比能獲得更寬的橫向視野。
寬銀幕畫幅誕生於20世紀 40 年代,當時的院線為了與電視機競爭,紛紛推出了寬畫幅的電影,這種畫幅比能獲得更大的視野,與人眼平時的視野更接近,在電影院觀看的時候也很容易獲得沉浸感。
除了2.35:1這個變形寬銀幕標准畫幅比之外,有的導演還會選擇 2:1, 2.75:1 等特殊畫幅比來拍攝。
確定電影的拍攝畫幅一般來說是電影前期籌備階段時攝影指導與導演討論的首要問題,直接影響電影的整體風格與攝影美學。目前常見的電影畫幅長寬比有兩種2.35:1和1.85:1。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很多略微有些出入的長寬比如2.76:1, 2.55:1等。
大部分老電影的長寬比都是1.37:1的畫幅,俗稱「學院派比例」,類似4:3的一個方塊,如1953年的《羅馬假日》。
近年採用這種老式畫幅的有2013年的電影《修女艾達》,擔當攝影的是大名鼎鼎的盧卡斯·扎爾(Lukasz Zal)。
20世紀初創作的電影大多使用1.33的畫幅比,如1915年格里菲斯拍攝的經典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直到1927年有聲電影出現後,電影畫面寬高比才逐漸調整為1. 37,因與1. 33相近故也稱為4:3比例。
「學院比例」作為標准被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定義為標准畫幅,成為好萊塢以及全世界最常用的畫幅比。 由於好萊塢電影在全球的影響力,學院比例很長時間內都是國際上認可的畫面標准,並一直延續至50年代。
在1950年之後,因為電視的大量普及,觀眾在家也可自行收看電影和影像,不再願意花錢去電影院看電影,此後才有了更多中形式畫幅比的探索和創造。
我們現在常見的畫幅比主要分為「普通銀幕電影」和「寬銀幕電影」,普通銀幕電影主要指的是放映時銀幕上投射的畫面寬高比為1.33:1或1. 37:1,寬銀幕電影又分為寬膠片寬銀幕電影、變形畫面寬銀幕電影、遮幅電影。
寬膠片寬銀幕電影就是用70mm電影膠片直接攝制而成的寬銀幕電影,畫幅寬高比為2:1。而變形畫面寬銀幕電影的原理是先用變形鏡頭進行拍攝並在膠片上留下變形的影像,在後期放映時需用「反變形鏡頭」將其恢復成拍攝時原本的樣子,這種寬畫幅電影的畫幅比為2. 35:1,如1962年的《安托萬與科萊特》。
而遮幅電影又被電影業內人士稱為「偽寬電影」,這種畫幅的電影並不是用變形寬幅電影系統的方式拍攝而成,而是用35mm攝影機和與之相對應的電影鏡頭進行拍攝,之後人為的在攝影機鏡頭前加上遮擋框格,就能使畫面寬高比被遮擋成1.66:1至1.85:1的寬高比。
下面,我們以鬼才導演韋斯·安德森、賈樟柯和澤維爾·多蘭為例,探討畫幅對電影創作的影響及其攝影美學。
韋斯·安德森
韋斯·安德森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中用電影畫幅大小的變換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情緒,在《布達佩斯大飯店》中,韋斯·安德森用畫幅的不同來表現影片中穿插的不同時間線。不同尺寸的畫幅以交替方式敘述時空,電影由四層結構的套層故事組成,導演用不同的畫面比例代表不同的時代,使電影的時間線索清晰明了,時空設計上別有一番新意。
第一層時空即為影片開頭,女性捧著一本名為《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書,前往公墓看望這本書的作者,當時的時間點直指八十年代,畫幅比為1.85:1。
第二層故事發生在1968年,描述作者與Zero相遇的故事,使用16:9畫幅比表現。
第三層故事是1932年,Zero講述自己年輕時與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故事,使用1.37:1的經典畫幅比例。由於近似正方形的畫幅能夠為角色的頭部以上預留更多的空間,也能讓兩個以上人物出現時畫面顯得更為緊湊,更好的展現導演需要的多種可能性。
影片層層遞進,不同時空不同畫幅的變換,帶給觀眾的不僅是一種身臨其境之感,更能通過鏡頭畫幅的變化給觀眾以不同的觀影感受,導演的創作意圖和對情節遞進的把控十分精確。
賈樟柯導演的《山河故人》,透過不同比例的畫幅影響電影本身的含義和內容表達。
《山河故人》是用畫幅寬高比輔助電影敘事的一個很好的例子,賈樟柯導演利用畫幅比例的變化區別出了影片中故事發生的年份,即1999年、2014年和2025年三個年份。根據時間線引導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畫幅尺寸也由4:3到16:9再到21:9。根據上文所闡釋的不同時代的經典畫幅比,這三種畫幅同樣代表了當時年代裡重要的畫幅應用的尺寸。為了增加影片對過去的懷舊之感,導演甚至運用了當年的影像,並且使用一些老式的DV機進行拍攝,藉此形式最大程度恢復當時那個年代的氣質和風貌。
在第二個時間線即2014年,由於故事發生的時間與我們的生活十分貼近,所以在畫幅的運用方面也使用了我們最熟悉的16:9的寬高比,這種畫幅尺寸恰好符合我們現在的視覺觀影習慣,在時代感與距離感方面與觀眾更為接近。從九十年代4:3的畫幅到如今16:9的畫幅,畫面比例越來越疏離,也預示著情感的波動和走向。
到了第三個時間線即2025年的未來世界,導演用寬畫幅表現了未來的時空以及未來主角們的命運。那時移居澳洲的父子遠離故鄉,故鄉的語言已經成為一種無法找回的記憶,Dollor與自己的故鄉——那個汾陽小城失去了根基和聯系。Dollor與自己的家鄉隔著一片太平洋,也是新時代的海外國人與家鄉深深的眷戀與分離的矛盾之感的寫照。
在澤維爾·多蘭的作品《媽咪》中,則更加直觀的運用了電影畫幅的變化來表現主人公內心豐富多變的情感。一組在銀幕上將畫幅拉開的場景帶給觀眾不小的震動,原來畫幅比例可以如此簡單明了的展現情感,而並非以隱喻的方式讓觀眾捉摸不透。
第一次變化是真的驚到了每一個觀眾,就像是電影語言一種新的修辭手法,當年戛納放的時候,這個鏡頭一出來全場起立鼓掌5分鍾,可想而知其情緒上的感染力是多麼強大(大概在一分五十秒的時候展開)
第二次展開是媽咪陷入幻想的一段
雖遠不及第一次驚艷,但當畫幅收回,幻想之外的兒子的聲音傳來,猛然拉回如正方形畫幅一般的逼仄現實中,雨聲、紅燈,我看到這里的時候心情頓時低落到了谷底,不得不說澤維爾·多蘭真的很厲害
在影片中,中年單親媽媽與兒子之間的關系一直存在隔閡,情緒表現十分壓抑,為了表現人物的焦躁感和憋悶感導演此時用了寬高比為1:1的正方形,使得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情緒更加緊湊,帶給觀眾對壓抑氛圍喘不過氣的直觀感受。而隨著故事發展,母子關系趨於穩定和融洽時,主角則親手將逼仄的畫幅拉到1.85:1的寬幅畫面,使觀眾能夠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主角此時豁然開朗的心境,也是媽咪對於兒子未來生活的美好想像。
這一舉動並非多蘭為了標新立異或者博得觀眾眼球,而是立足於劇本故事情節以及主角的情緒爆發點做出的具有表現力的客觀決定。這種改變畫幅用以渲染感情的手法,不僅將敘事效果提上了一個台階,更將情感融合的更為直觀更容易被觀眾接納。
侯孝賢導演的《刺客聶隱娘》同樣使用了不同畫幅比的變化來為情節和人物服務,畫幅寬高比為1.41:1。這種鏡頭雖然並非當下常見的電影輸出格式,但對於侯孝賢來說,這種畫幅「拍人的時候很漂亮,七分身或全身,也不會太寬」,符合影片電影美學的設定,所以畫幅多採用這一尺寸。只在部分情節需要時,如公主撫琴的片段考慮到琴身的長度與畫面的美觀將畫幅比變為了寬幅的1.85:1,同樣是為角色和敘事情節服務。
不僅是畫幅比例的應用,畫幅的形狀也將在未來發揮更具創意的表現。比如馮小剛導演的《我不是潘金蓮》就以圓形構圖形成了對於「無規矩不成方圓」的探討,圓形頭圖也包含一種窺探的意味,不僅使畫幅參與到敘事和情感的表達之中,更體現了導演的哲學理念和表象隱喻。 隨著李雪蓮去了北京,畫幅變成了正方形,以此表現權力中心地的「規矩」。電影中除了圓形畫幅和方形畫幅的切換,另有寬銀幕畫幅的嘗試,對於這樣一個荒誕不經的寓言故事,不同畫幅的使用為隱喻式的表達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圓形畫幅本身帶有一種不符合現實之感,當圓形畫幅中所有帶有隱喻和執念的故事散去,最終才變成了更貼近我們觀看習慣的方形構圖,導演用畫幅講述當雪蓮最終放下執念,生活繼續回到正軌。
關於畫幅在電影中的運用不勝枚舉,不論是展現人物特性或是描繪宏大場面亦或是為了情節發展服務,很多大導演如昆汀·塔倫蒂諾在《八惡人》中的畫幅應用同樣也表現了導演的個人風格和表現方法,採用的寬高比為2.76:1。
隨著時代的審美和技術的進步,每個時代都有其代表並適應的畫幅比例,而對於導演和我們觀眾來說,學會了解畫幅才能更好的去明白導演的創作意圖,更全面的學會拉片,技術性的去看電影……
Ⅱ 《拉片放映室》第五集---電影里常見的3種主流構圖原理
《拉片放映室》第五集---電影里常見的3種主流構圖原理
拉片有技巧,觀影有門道!哈嘍,大家好,我是劉導!
學會拉片,讓你技術性的去看電影!
這一期帶大家詳解電影構圖。
攝影構圖和攝像構圖在大多數情況下使用的構圖法則都是一樣的,但是對於拍攝電影來說,對攝影師的要求會更高,因為不僅要保證每個畫面的構圖美感,同時也需要考慮在攝像機運動過程中,取景框內構圖的實時調整以保證最終呈現的畫面是導演需要的。
一般來講,電影構圖是指聯合所要拍攝的動態或者靜態的對象和造型要素,依據一定的空間位置與時間順序在電影畫面中進行一系列的組織和擺放,從而形成一致的電影畫面形式。
總的來說,電影的構圖有三部分構成,即主體、陪體以及環境。
電影構圖中的主體一般是指人,他是畫面主要刻畫和表現的對象,位於電影畫面的核心位置,陪體它是陪襯著主體而出現的,與畫面主體存在一定的關系,而電影構圖中的環境部分主要是指伴隨畫面主體和畫面陪體而出現的,分為前景和後景兩個分支。
電影畫面中的主體、陪體以及環境共同形成了一幅特定的畫面。配合一定的拍攝手法和景別就形成了電影構圖。
構圖有每個導演或者個人的天賦或者偏愛,但是仍然有需要遵循的構圖法則和原理。
電影中良好的構圖在保證了畫面美感的同時,還起到了交代背景環境,人物關系,刻畫人物情感等的作用。
在電影攝影中,構圖的目的是為了突出被拍攝的主體,合理的構圖能夠很好的幫助我們完成想要的畫面和劇情。而學習拉片了解電影構圖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我們本期就以 3種主流的構圖原理 來教會大家電影中常見的構圖手法。
一、線條構圖 原理常見的 8種構圖手法: 利用線條基本上是最常見的構圖方法了。
1、直線構圖: 能充分顯示景物的高大和深度,大多數電影中的瀑布、參天大樹等基本都用直線構圖。
2、斜線構圖: 中傳達失衡、緊張、危險的情緒。
3、水平線構圖: 傳達平靜、安寧、舒適、穩定的感覺,常用於湖面山川平原的拍攝中,一般來說,除非是為了追求特殊的藝術表達,地平面或者水平線都放在畫面上下三分之一處。
4、 垂直線構圖: 垂直線構圖就是利用畫面扒陸搏中垂直於上下畫框的直線線條元素構建畫面的構圖方法。垂直線構圖一般具有高聳、挺拔、庄嚴、有力等特點。
5、 對角線構圖: 畫幅內互為對角連接的直線,這樣構圖最大的特點就是把主體安排在對角線上,有立體感、延伸感和運動感。使畫面延伸性達到最大,使整體不會失衡。
6、X線構圖: 畫幅中的線條、影調按X形布局,透視感強烈,有利於把視線由四周引向中心,或者景物具有從中心向四周逐漸放大的特點。
7、 十字線構圖: 給人以平穩莊重、嚴肅感、表現成熟而神秘、健康向上,因為十字最能使人聯想到教會的十字架,醫療部門的紅十字等,從而產生神秘感。
8、交叉線構圖: 充分利用畫面空間,並把欣賞者視線引向交叉中心或是引向畫面以外,使畫面悉殲更輕松活潑、舒展含蓄,利用交叉斜線讓欣賞者從多方向沿著斜線欣賞整個畫面。
二、幾何圖形構圖 原理常見的 4種構圖手法
1、三角形構圖法
三角形構圖三角形構圖也稱金字塔式構圖,春祥具有安定、均衡但不失靈活的特點,同時它從畫面的視覺效果上,還可以帶給觀眾一種無形而強大的內在重量印象。是以三個視覺中心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時也以三點成一面的布局安排景物的位置,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這種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形,也可以是斜三角形或者倒三角形。
三角形構圖具有安定、均衡但不失靈活的特點,同時它從畫面的視覺效果上,還可以帶給讀者一種無形而強大的內在重量印象。
2、 矩形構圖
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矩形,中規中矩四平八穩,會有一種人工化的和諧感,有的時候我們將畫面裁剪成正方形會具有同樣的效果。
3、 圓形構圖法
會在視覺上給人一種旋轉、運動和收縮的美。將畫面中的圓心設置為關鍵點,可以吸引注意力。
使用圓形構圖時,如果與 中心對稱法 相結合,便容易拍攝出感官上更好體驗的構圖,我們都知道,圓形是沒有方向性的。所以一旦拍攝的角度產生了變化,拍攝出的圓形便會呈現出一個橢圓的形狀,但一個不規則的類圓形其實一樣可以呈現出好的構圖和美感。而半圓形、多重圓形、環繞圓形構圖等均屬於圓形構圖法。
4、不規則形狀構圖, 採用不同形狀的前景或者後景框架,使所拍攝出來的畫面具有一種別樣的形式美。
三、利用畫面平衡 原理常見的 6種構圖手法
1、三分構圖法: 三分法構圖是指把畫面橫分三分,每一分中心都可放置主體形態,這種構圖適宜多形態平行焦點的主體。也可表現大空間,小對象,也可反相選擇。這種畫面構圖,表現鮮明,構圖簡練。可用於近景等不同景別。
2、 九宮格構圖法即井字構圖法: 即用「井」字線把畫面等分為九格,四條線將產生四個交點;用這些交點、線條、格子輔助構圖的方法,是最基本、淵源最長的構圖方法,將長寬均分成三等份,四條線的交點就是「趣味交點」也是最先吸引人注意力的點,也就是說最重要的信息都會在這四個點的附近。
3、向心構圖法: 的主體位於畫面中心位置,四周景物呈現朝中心集中的構圖形式,能將視線強烈引向主體,並起到聚焦的作用,具有突出主體的鮮明特點,但有時也產生壓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覺。
4、放射、發散構圖: 以主題為核心,向四周擴散放射,通過畫面向四周延伸的內容來表現出具有沖擊力的氣勢,可以有效的增強畫面張力。
5、中央構圖、中心構圖: 中央構圖往往將被人主體放在畫面的最中央,這樣能加突出主體。中央構圖往往用在特寫被攝對象時,可以將觀者的視線引向畫面的中心。
6、對稱構圖: 對稱式構圖就是講整個畫面均衡的分成兩個部分,最大的特點就是平衡、穩定、相呼應。
最後簡單再提一下常見的字母形 構圖手法
A字形\C字形\O字形\V字形\S字形\W字形\X字形\L、Z字形等構圖,多用於攝影作品中,影視作品中隨偶有採用,但是更多還是採用進階構圖手法和高階構圖,下期帶領大家來學習在此基礎上的變種和進階構圖。
Ⅲ 求幾張電影中的開放式構圖與封閉式構圖,謝謝急用
封閉式構圖指畫面中不需要藉助畫框外的空間進行敘事,其敘事所需的元素都已包含在畫框之中。比如下圖《華盛頓郵報》中的一個聚餐場景,主角、配角圍繞著餐桌並對某事件進行議論交談。
(3)電影構圖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封閉式構圖與開放式構圖的區別
封閉式構圖與開放式構圖。用框架去截取生活中的形象,並運用空間角度、光線、鏡頭等手段重新組合框架內部的新秩序時,就把這種構圖方式稱為封閉式構圖。把框架之內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天地,追求的是畫面內部的統一、完整、和諧、均衡等視覺效果。
封閉式構圖比較適合於要求和諧、嚴謹等美感的抒情性風光、靜物的拍攝題材,對於一些表達嚴肅、莊重、優美、平靜、穩健等感情色彩的人物、生活場面,用內向的、嚴謹的、均衡的封閉式構圖也是有利的。
開放式構圖在安排畫面上的形象元素時,著重於向畫面外部的沖擊力,強調畫面內外的聯系。畫面上和人物視線和行為和落點常常在畫面之外,暗示與畫面外的某些事物有著呼應和聯系。不講究畫面的均衡與嚴謹,不要求畫面內的形象元素完成內容的表達。
Ⅳ 電影攝影:構圖、色彩、光影
1.明暗變化體現層次感鄭宴:比如遠程最亮,中間稍暗,近處最暗。
一、構圖
消失點:不僅是畫面中的點,也是由線條由近到遠消失在畫面內某一處的透視現象。一般消失點消失在地平線上。好處是帶來透視感、立體感、真實感。
中心構圖突出主體。
利用消失點,一方面要利用其景深感、立體感,另一方面要和主題相配合。
二、光影
人物的剪影出現在畫面最亮的區域,要注意勾勒人物輪廓。
輪廓光,需要柔光光源包裹人物,人物遠處的背景需要比人物暗。
三、色彩
單色圖慎頃片:飽和度隨著明度的變化而變化,亮部飽和度高,暗部飽和度低。
互補色寬叢陸:色換上兩個相對應的顏色。顏色搭配,分布都很重要。要根據作品情緒和內容來確定如何使用互補色。
四、形式與內容
形式要和內容聯系在一起,產生呼應。
明亮與通透都是相互聯系的。
Ⅳ 電影構圖的方法有哪些
1、電影構圖的方法——電路組成
線構圖是用垂直於畫面上下幀的線元素構圖電影。直線的構圖一般具有高、直、庄嚴、有力的特點,充分體現了景物的高度和深度。影片中的瀑布和高大的樹木可以作為線性組合。
2、電影構圖的方法——水平的作文
它傳達了一種平靜、寧靜、舒適和穩定的感覺,經常被用來拍攝一個平坦的湖。
3、電影構圖的方法——對角線構圖
它可以分為垂直斜線和水平斜線。它經常表現運動、流動、傾斜、顛簸、不平衡、緊張、危險、千里等場景。有些圖片用斜線來指出特定的物體,起到固定的引導作用。
4、電影構圖的方法——年代的形式
屏幕上的場景以s形曲線的形式呈現,具有延伸和變化的特點,使人看起來有節奏、美觀、優雅、和諧。當我們需要用曲線的形式來表達一個主題時,首先要想到s形的構圖。常用於河流、小溪、曲徑、小徑等。
5、電影構圖的方法——對角線構圖
當主體排列在對角線上時,可以有效地利用畫面對角線的長度,也可以產生伴奏與主體之間的直接關系。充滿動感、活潑、易於產生的線條融合趨勢,以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突出主體的效果。
6、電影構圖的方法——交叉結合
場景、色調或顏色在屏幕上的變化是正交的。這種組合允許更多的空間,因此允許更多的背景和配體,讓觀眾的眼睛自然聚焦在交叉。
7、電影構圖的方法——心組件
主體位於中心,周圍的景物以構圖的形式向中心靠攏,可以有效地將視線引向主體的中心,起到集中的作用。它具有突出主體的鮮明特徵,但有時卻成為壓抑的中心,有一種壓抑和沉重感。
8、電影構圖的方法——三角形的組合
電影構圖的主要方法是一個有三個視覺中心的場景,有時以幾何的方式將三個點排列在一邊,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三角形可以是等邊三角形、斜邊三角形或反三角形。斜三角形更常用,也更靈活。三角組合穩定、平衡、靈活。
9、電影構圖的方法——對稱的構圖
它的特點是平衡、穩定、相關性和滿意度。畫面結構完美,排列巧妙,相應的平衡。它經常被用來表示對稱的對象、建築物和具有特定風格的對象。
一般來說,電影構圖的方法分為題材、伴奏和環境三個部分。如果要製作具有膠片質地的圖片,首先要熟悉膠片的基本原理,大致可以分為景深、色彩、光線和構圖。後續將會有更多關於影視後期中各個分類的設計技巧與資訊,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Ⅵ 影視構圖包含哪幾種方式
對角線形構圖,對一個運動的主體,或想要一個靜止的物體產生動感,大多采敢指向主體運動的斜線進行構圖。對角線構圖不僅產生活力,而且擇可產生動感。三角形構圖,又可細分為正三角形構圖、斜三角形構圖和倒三角形構圖襄種情況。前者在視覺感受中有一種較為穩定的感受,而後兩者則是給人一種動盪或顛覆的感受。對三角形構圖的理解是:當畫面主體景物的輪廓線,由水平線向上匯聚的交點成三角形時,其畫面結構則被視為三角形三角形構圖。運角形構圖是利用幾何圖形表現畫面的構圖,是經典的構圖形式之一。因為三角形通常象徵著古埃及的金字塔,古羅馬建築的三角楣,以及在古典繪畫中的典範使用,又被稱為金字塔構圖,如達.芬奇的《岩間聖母》就是三角形構圖的代表作。中間的聖母和兩旁的聖嬰在畫面中形成一個三角形構圖。三角形構圖經常用於人物和物體的組合構圖。在三角形構圖中,觀眾的眼睛通常沿著三角形的三個點移動觀察,所以畫面就變得具有生動性。當把人物組合在三角形的畫面中時,在最高點的人物就會顯得有優越感,反之,就會變得被動或卑微。當然,通過放置三個次要的興趣點,這個至角形構圖可能令觀眾的興趣點變得分散。
半圓形和拱形也是常見的構圖形式之一。圓形具有象徵和諧、圓滿及飽和的含義。一個圓形的構圖能把觀眾和畫面中的人融合到一起,在感覺上進入一個親密無間的畫面語境中。在大自然中,或在日常—活場景里,經常可見一些類似半圓形的景物,如河流池塘、湖邊、海岸或曲線造型的建築物、花、草、樹、木等形成的半圓形。半圓形構圖的中心部分通常是呈現出空白,但不排除點綴上一些小的陪襯物體半圓形構圖能給人一種和諧、生動、富有活里的感覺。而拱形也會產生類似的感覺,相比之下還具有一定的靈巧性。拱形除了作為4個構圖要素之外,還具有一種引導觀眾視線的結構作用,拱形的空間給種輕快的效果。
Ⅶ 那些電影里有匯聚線構圖
《斷背山》《阿甘正傳》都是採用匯聚線構圖。
對角線構圖又稱斜線構圖,大概30—45度角劃分。把主體安排在對角線上,能有效利用畫面對角線的長度,同時也能使陪體與主體發生直接關系。富於動感,顯得活潑,容易產生線條的匯聚趨勢,吸引人的視線,達到突出主體的效果。
匯聚線在畫面上能強烈地表現出畫面的空間感,使人在二維的平面圖片中感受三維的立體感。在畫面中匯聚線越急劇,透視的縱深感也就越強烈。
由於廣角鏡頭可以產生近大遠小的透視效果,因此此時通過調整鏡頭的焦距,選取適當的拍攝角度,可以實現更強烈的透視吵蔽沒效果。當攝影者在拍攝人物並毀或者其他主體時,可以考慮升納把主體放在匯聚線的中心位置上,從而起到一定的視覺引導作用,達到一種「迫使欣賞者不得不看」的效果。
Ⅷ 電影構圖有哪幾種
1,在決定畫面構圖之前,我們首先要決定的是畫面的畫幅。畫面寬度與高度的比例稱為寬高比。不同的拍攝格式會有不同的畫幅寬高比。最常見的寬高比有1:2.39、1:185(美國院線標准)、1:1.66(歐洲院線標准)、1:1.78(高清電視標准,也稱為「16:9」,高清攝像機用的就是此格式)。
了解拍攝的寬高比及展映、發行的寬高比都很重要,在製作過程中,可以保證作為視覺策略組成部分的畫面構圖保持不變。
1:1.66的銀幕寬高比2電影畫框是二維的,電影畫面用兩個坐標來定義,即橫坐標(x軸)和縱坐標(y軸)。
此外,用來表示畫面深度的第三個坐標(即z軸)可以通過縱深線索來加強畫面的縱深感,也可有意使之弱化。3,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與發展中人們總結出了一些和諧構圖的程式。三分構圖法,是使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沿畫面水平、垂直方向將畫面分成三等份,分割線的交叉點就是趣味中心,將畫面里重要的元素安排在趣味點上可以獲得生動的構圖。按照三分構圖法,人物的眼睛通常被安排在這些趣味點上。如果角色向畫面右側看,那眼睛就放到左上角的趣味點上;如果角色向左側看,眼睛就安排在右上角的趣味點上。4,《希區柯克與特呂弗對話錄》一書中提到,希區柯克曾向他分享了一個簡單但有效的構圖法:畫面中物體大小應與物體所處故事中的重要性直接關聯起來。這條構圖法則適用於畫面中有一個或多個視覺元素的情形,來製造緊張或懸疑效果,這在觀眾還不清楚我們為什麼要在視覺上如此強調某一物體時尤為明顯。下圖是《盜夢空間》(Inception.2010年)的截圖。影片開篇,一個陀螺占據了一個畫面的很大比例,因為這個陀螺暗示著主角的現實或夢境。畫面中的物體的大小、顏色、亮度及擺放位置等都會對其相對應的視覺分量產生影響。盡管均衡與非均衡這類名詞在畫面構圖中並沒有實際的測量數值,但我們不難發現,當物體均勻分布於畫面時就能創造出均衡的構圖,達到一種整齊性、一致性。比如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中,用到了很多均衡畫面,給人傳遞一種整齊、嚴肅、冷靜的感覺。
均衡構圖——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
均衡構圖——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
而當視覺比重僅集中於畫面某一區域的時候,其畫面構圖就是非均衡的,這種構圖方式經常與追逐、局促或緊張聯系在一起。均衡構圖或非均衡構圖所傳達的效果將在很大程度上由敘事情境決定。下面的截來是電影《斯隆女士》中斯隆正在重組她的團隊的畫面,拍攝主角的鏡頭傾斜,畫面非均衡的構圖同樣產生了集中、緊張感。雖然是非均衡構圖,但大多數的視覺分量都位於畫面的左上角,主體還是根據三分構圖法來安排的。
Ⅸ 電影畫面有哪些常見的構圖方法
電影畫面構圖其實有很多種方式,攝影師會根據具體情況決定畫面的成分位置。我們所說的是通常情況下的構圖方式。遵循了平衡原則,由導演指引目光到對比最強區域。構圖過程中要注意的是:人們習慣從左到右觀看,所以右比左重,上比下重。如果影像重心低,畫面會平穩很多。單獨個體會比群體顯得重要,畫面傾斜要比畫面水平更具有張力。
我認為觀影者應該適當了解一些構圖的原理,這有利於進一步理解電影,雖然說導演設置鏡頭時所造成的情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舉個例子,即使你不知道這個構圖是居中構圖,你也會很清楚這個人重要。但是有些鏡頭就不好感覺出來,例如《踏雪尋梅》中殺人那一段鏡頭是傾斜的,不細看不會發覺,除了一些敏感的人會覺得不舒服。這種不舒服就是導演通過影像傳達出來的。
Ⅹ 有哪些常見的動畫電影構圖
縱深構圖、縱深對稱構圖、三分法構圖、三角形構圖、前景構圖、門洞構圖、門窗構圖、居中構圖、夾縫構圖、夾縫三角構圖、畫面留白構圖、二分法構圖、對角線構圖、對稱框架構圖、對比構圖、倒三角構圖。
構圖是一個造型藝術術語,即繪畫時根據題材和主題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現的形象適當地組織起來,構成一個協調的完整的畫面。
構圖這個名詞源於西方的美術,有一門課程在西方繪畫中叫做構圖學。對應在我國國畫畫論中,不叫構圖,而叫布局,或叫經營位置。
也就是說,攝影構圖是從美術的構圖轉化而來,我們也可以簡單的稱它為取景。不論是國畫中的布局,還是攝影中的取景,都只涉及到構圖的部分內容,並不能包括構圖的全部含義。因此,統一用構圖這個稱呼是較科學准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