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朗電影有哪些
好看的伊朗電影:小鞋子,我在伊朗長大,馬吉德·馬吉迪:《小鞋子》(原名《天堂的孩子》,1997)、《天堂的顏色》(1999)屬於精品;阿巴斯·基亞魯斯塔米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1988);賈法爾·帕納西的《白氣穆森·馬克馬巴夫:《電影萬歲》(1995)、《坎大哈》(2003)等;薩米拉·馬克馬巴夫:《黑板》(1997)、《蘋果》(1999)、《下午五點》(2004)巴赫曼·戈巴迪:《醉馬時刻》(2000)、《烏龜也能飛》(2003)、《半月》(2006)
2. 伊朗的電影大多都揭露了戰爭的殘酷,有哪些電影看完值得我們深思
1,《籌款風波》
《籌款風波》是莫斯塔法·塔吉扎德赫執導的伊朗影片,由Bahram Radan、薩蕾·巴亞特主演,於2017年6月17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2017年6月,該片獲得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2,《德黑蘭:愛之城》
《德黑蘭:愛之城》是阿里·賈比爾安薩里執導的劇情電影,弗魯格·凱哲貝格里、貝納茲·賈法里等參演,於2018年10月14日上映。
該片講述了三個人近中年、對生活感到幻滅的都市男女,各自渴望著能在這個從未真正接納自己的城市中尋找到愛情的故事。
3,《計程車》
《計程車》是由Jafar Panahi Film Proctions 出品,於2015年02月06日上映的一部紀錄片。由賈法·帕納西執導並主演。
影片講述了一輛黃色計程車行駛在德黑蘭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各種各樣的乘客坐上車,每人都直率坦白地回答了司機的各種問題。
4,《推銷員》
《推銷員》是由阿斯哈·法哈蒂執導,沙哈布·侯賽尼、塔蘭涅·阿里多斯蒂主演的伊朗電影,於2016年5月21日在戛納電影節首映。該片講述一對年輕夫婦因故搬家到新公寓,但一場與前房客有關的事故卻將他們的生活攪得天翻地覆的故事。
5,《背馬鞍的男孩》
《背馬鞍的男孩》是2008年上映的伊朗劇情類電影,講述了一個男孩花錢僱傭另一個窮男孩為他到處駝東西的故事。
3. 伊朗電影推薦:有簡要介紹
<小鞋子>很好看很感人。
家境貧寒的男孩Ali(Amir Farrokh Hashemian)幫妹妹Zahra(Bahare Seddiqi)取修補好的鞋子時,不慎將鞋子弄丟,為了不被父(Mohammad Amir Naji)、母(Fereshte Sarabandi )責罰,他央求Zahra暫時保密,說兩人可以替換著穿他的鞋子上學,並答應一定會幫她買雙新鞋子。
Ali原本指望用他和父親進城打工掙的錢幫Zahra買雙新鞋,父親的意外受傷打消了他的美夢。看到全市長跑比賽季軍的獎品是一雙運動鞋時,Ali決定參加比賽,但是他錯過了報名日期。幾經哀求,老師(Dariush Mokhtari )破例讓實力出眾的Ali參加了比賽。比賽場上,Ali不斷提醒自己,一定要得第三名!
4. 伊朗的最受歡迎的電影,你都看過了嗎 有沒有相關的影視百度網盤資源
相關影片有: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1987][劇情][伊朗] [逃離德黑蘭 Argo][2012][驚悚/歷史][美國] 網路網盤資源高清免費下載在線觀看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1987][劇情][伊朗]
鏈接: https://pan..com/s/1y8Bp0Y09dSfPLbLIeyw1Jw
[逃離德黑蘭 Argo][2012][驚悚/歷史][美國]
鏈接: https://pan..com/s/1KT-8_zwJ0VEFU9P6_PoAXA
5. 伊朗電影必看前十名
伊朗電影必看前十名有:蜥蜴、母親、一次別離、天堂的孩子、特寫、願望、永遠的一天、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小芭舒、關於伊麗。
1、蜥蜴
《蜥蜴》是伊朗最受歡迎的喜劇電影之一。電影的主角禮薩·梅斯高力(Reza Mesghali),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小偷,他曾多次因盜竊被捕入獄。
這次禮薩因為持槍搶劫被捕入獄。禮薩所在監獄的監獄長是一個鐵面無私的人,他以消除罪犯心中犯罪的念頭為己任,他還認為罪犯們要努力做正確的事情來彌補之前犯下的錯誤,以便死後靈魂能夠升入天堂。
眾人四處尋找,但是也沒能找到線索,終於,旅途中積攢的矛盾全部暴發,眾人也開始互相推諉指責。
6. 伊朗新電影是指70年代的紀實電影
伊朗新電影指的是70年代的紀實電影,這句話是錯誤的。
眾所周知伊朗的藝術屈服於政治與宗教已是不爭的事實,在很多人眼裡,伊朗應該是一片文化沙漠,可為什麼它的電影就拍得這么好呢?
同樣是在審查制度下,伊朗電影的如此戰績與國內流量小鮮肉票房為王的投機氣候形成刺目的對比,我們在哀嘆國產電影不爭的同時也不由得感慨:「厲害了,伊朗電影!」
別忘了伊朗是一個有著燦爛歷史和豐富文化的國度,它有一個響亮的別稱,叫波斯。對世界來說,伊朗一直蒙著一層神秘而迷人的光環,而電影則成了全世界獵奇與窺探伊朗真面目的一扇窗口,我們便可把伊朗社會看個仔細。
並且,伊朗是一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淀的地方,尤其是伊朗電影的發展從未落伍於世界潮流,甚至早在上世紀初已經公映了首部本國影片。
伊朗電影《小鞋子》:
最為人所熟知的伊朗電影《小鞋子》,導演對貧窮的表現確實非常寫實。既有貧窮生活里的一地雞毛,也有貧窮困苦中的一家人的善良和努力,影片沒有刻意的渲染和煽情,而是在故事前保持一種克制的深情。
當然這部電影也具有深層次的價值,那就是用一種童貞的方式揭露了伊朗人民的貧富差距,用一樣簡單的物件「鞋子」來刻畫一個家庭的貧困。
7. 有沒有什麼好看的伊朗電影
伊朗兒童電影比較出名,著名導演和作品不少:
馬吉德·馬吉迪:《小鞋子》(原名《天堂的孩子》,1997)、《天堂的顏色》(1999)屬於精品;阿巴斯·基亞魯斯塔米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1988);賈法爾·帕納西的《白氣球》(1995)、《誰能帶我回家》(原名《鏡子》,1997)等都是獲獎無數的兒童片
此外這幾位著名導演的作品還有:
馬吉迪:《巴倫》(2001)、《垂柳》(2005)、《麻雀之歌》(2007)等;阿巴斯:《生生不息》(1996)、《橄欖樹下的情人》(1995)、《櫻桃的滋味》(1997)、《十》(2001)等;帕納西:《生命的圓圈》(2001)、《越位》(2006)等;
此外其他著名導演和影片有:
穆森·馬克馬巴夫:《電影萬歲》(1995)、《坎大哈》(2003)等;薩米拉·馬克馬巴夫:《黑板》(1997)、《蘋果》(1999)、《下午五點》(2004)等(以上兩位是父女關系);巴赫曼·戈巴迪:《醉馬時刻》(2000)、《烏龜也能飛》(2003)、《半月》(2006)等
此外還有一些影片評價也不錯,但不好找:《蜥蜴》(導演Kamal Tabrizi)、《蕾拉》(導演Dariush Mehrjui)等等
8. 介紹幾部伊朗的電影
人個推薦《櫻桃的滋味》
http://cul.sohu.com/20050106/n223685797.shtml
15部經典伊朗電影簡介,附海報
9. 請推薦幾部優秀的伊朗電影
《小鞋子》(也叫《天堂的孩子》)
故事梗概:
小阿里丟了妹妹的鞋子,為了不給父母增加負擔,兄妹倆商量好輪換著穿阿里的球鞋上學。每天妹妹放學後,都要飛快地跑回來,將鞋子換給阿里,為此阿里經常遲到並受到懲罰。為給妹妹買雙新鞋,阿里想盡了辦法,在和爸爸去做園丁賺了錢後,他首先暗示爸爸給妹妹買雙新鞋子。不料自行車剎車失靈,父子倆狼狽回家,幫妹妹買鞋的事也泡湯了。
最後,小阿里決定參加一個長跑比賽,原因是第三名的獎品是一雙球鞋。一心想拿第三名的阿里一不留神卻拿了冠軍,給妹妹掙一雙鞋的夢想再次破滅了。失望的小阿里脫下那雙已經跑爛了的球鞋,把自己滿是血泡的腳浸在水池裡,紅色的金魚繞著他受傷的腳游著……
本片獲得1997年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觀眾票選最佳影片;199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它是伊朗電影史上第一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延續了伊朗電影獨特的簡朴風格。影片與很多伊朗電影一樣清新、質朴,真誠地描摹伊朗人的真實生活,表現窘迫艱難的平民生活中隱含的人性的善良,帶領觀眾回到純真澄凈的世界。
《巴倫》
故事梗概:
1989年,蘇聯撤離阿富汗後,140多萬阿富汗難民湧入伊朗。年輕一代的阿富汗難民出生在伊朗,他們在貧窮中掙扎,大多數只能為了低廉的工資從事最艱苦的工作———如建築業。
一個名叫巴倫的女孩,為了養活全家不得不女扮男裝到建築工地幹活。工頭梅馬讓這個瘦弱的「男孩」代替自己的侄子拉提夫負責工隊的膳食。惱火的拉提夫不斷阻撓巴倫的 工作。可是,當他發現巴倫的真實性別後,不僅喜歡上了她,還傾盡全力幫助她及她的一家。
本片由代表伊朗首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導演馬基-麥吉迪執導,他因成功執導影片《天堂的孩子》(《小鞋子》)《天堂的顏色》等影片而成名於國際影壇。與《天堂的顏色》的過度煽情所不同,《巴倫》是麥吉迪最具有現實主義風范的作品。他通過一系列簡單普通的事件迸發出力量,以讓感情一點點積蓄下來的方式打動觀眾。這仍是一部憂傷而感人的影片,但麥吉迪在這種悲傷的情緒中融入了幽默感和溫情。
推薦馬基德·麥基迪 導演的其他作品:《黑板》《天堂的顏色》《戰勝魔鬼》《兩眼雙盲》《抵制》
《櫻桃的滋味》
又名: 櫻桃的滋味 / 櫻桃之味
導演: 阿巴斯 基亞羅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故事情節很簡單,一個中年男人,想自殺,(為什麼?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他開著一輛吉普車到處尋找一個可以掩埋他屍體的人,他找啊找,建築工地上的工人、士兵、拾荒者、神學院的學生等等,可是沒有人願意為了錢去做這種事。他四處碰壁,終於,有一個在博物館工作的老人,為了替孫子看病,答應了他的要求,卻又給他講了一個有關自己的故事:原來,這老人,也曾經有過自殺的念頭,他找了一棵櫻桃樹上吊,不想那樹枝不結實,繩子斷了,於是他就坐在樹下吃櫻桃,吃了一顆又一顆,吃飽了,他決定繼續活下去。
我們一直不知道這個主人公到底死沒死,影片沒告訴我們這個,這是個懸念,結尾是開放式的,還帶點解構的感覺,不過沒關系,他死沒死都不再重要,阿巴斯要表達的,已經在這個尋找的過程中表達盡了。
《黑板》
薩米拉·馬克馬巴夫(一個年輕的女導演)
故事梗概:兩個顛沛流離的流浪教師,背著一塊大黑板去尋覓願意付學費的小學生。路上,他們分別遇上了一群偷運禁品的孩子和一群逃離伊朗的老人,黑板既是他們執著地向窮苦的人們傳授知識的載體,也是向心愛的女人傳達愛意的信箋,更是幫失足受傷的孩子包紮的夾板……沒有復雜曲折的情節,也沒有煽情的對白,但搖晃不安的鏡頭,極寫實的手法,卻能讓你不知不覺地感動。
《女人花》
導演戴瑞什·麥赫瑞
故事梗概:蕾拉和雷讓是一對幸福的新婚夫婦,但蕾拉卻被檢驗出沒有生育能力,盡管深愛著她的丈夫對此一再表示不介懷,但是丈夫的母親卻一直逼兒子重新娶妻生子。在丈夫和婆家的雙重壓力之下,善良而聰慧的蕾拉作出了一次改變她以後生活的決定……
《白氣球》
導演賈法·潘納西
電影的開頭頗似另一部伊朗電影《小鞋子》:伊斯蘭教新年來歷之際,穿著小紅裙子的可愛小女孩纏著媽媽想要買一條「胖胖的會跳舞的象新娘一樣的」金魚,在哥哥幫助之下終於拿到了錢,可是在路上卻把錢給丟了。看到這里的時候,心想不會又是一部《小鞋子》吧。但是故事接著發展下去,卻是圍繞著兄妹倆想方設法去取那一張掉進水渠里的鈔票的故事。
這個故事雖然同樣事關窮人家孩子和他們的期盼,但是相比較《小鞋子》,卻少了一份憂傷,多了一份輕松幽默,平淡如水般流淌的敘述正是生活的節奏吧,雖然缺乏一般故事片的曲折情節,也刻意迴避了許多似乎正要展開的矛盾沖突,但在說與不說之間,卻是韻味無窮。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導演 阿巴斯
故事梗概:8歲的小主人公阿默錯拿了同桌同學的作業本,如果同桌因此而交不出作業,他會被老師責罵,於是阿默毅然拿起錯換的作業本跑去很遠的地方找他朋友還給他。阿默幾經艱辛都找不到他朋友的家,夜幕降臨了,最後的希望也泯滅了,回到家的時候夜已深了,他決定做一回槍手幫他朋友做作業……
《生活在繼續》
1991年,阿巴斯拍攝的電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裡面那條小村莊發生了地震,阿巴斯惦掛著電影裡面那個可愛的小男孩的安危,帶著兒子驅車重訪舊地尋找那個小男孩的下落,並據此拍攝成電影《生活在繼續》。在這部散文筆觸一般細膩輕靈的影片裡面,阿巴斯用類似公路片的手法記錄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在一片頹垣敗瓦的廢墟之中,既表達了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也歌頌了在破碎家園上堅毅不屈的人們,「死者已矣,但生者還需要活下去」。影片同時也試圖對災難和生命反思,甚至念及自己的藝術作品並不能帶給人們什麼最直接的好處而進行一番自嘲。
《橄欖樹下的情人》
阿巴斯的影片風格都非常統一,他喜歡將紀錄片融合到情節片之中,使人分不出何處是現實哪裡是戲。他還喜歡在影片中利用某一「契機」的發生來表現各色人等的性格,如《櫻桃的滋味》中的「自殺」,《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里的「還作業本」,等等。這不但體現在他每一部影片之中,大而化之,他可以用幾部影片去表現某個事件某個地點,比如「村莊三部曲」(又稱「伊朗人三部曲」)他就用了前後相繼的三部電影去表現同一個地方的人,這個系列的最後一部就是《橄欖樹下的情人》。
正如影片裡面那一大片鬱郁蔥蔥的橄欖樹林和不時跳動入鏡頭的小花一樣,這個廢墟上的愛情故事也是充滿了綠意和希望,最後的鏡頭里雖然沒有仔細交代故事的結果,但是意味深長,作為「村莊三部曲」最後一部,它體現出了伊朗人面對災難卻百折不回的韌性以及重建家園的信心,與《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遙相呼應,正是最好的點睛之筆。
該片與之前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生活在繼續》組成「村莊三部曲」。
… …
介紹的都是我比較喜歡的,希望你也喜歡呵`
下面這個網站是國內最大的伊朗電影網站~~~
10. 想多加了解伊朗,有哪些伊朗電影值得觀看
1、《一次別離》
【劇情簡介】伊朗的偏僻山村小學里,一群孩子在課堂里聆聽老師講課。在檢查作業的時候,老師發現穆罕德屢次沒有完成家庭作業,於是嚴厲地批評了他,說如若再犯立馬開除。當天放學後,小男孩阿穆德卻赫然發現自己把同桌穆罕德的作業本帶回了家。聽懂了老師的諄諄善誘,所以阿穆德明白這作業本就是穆罕德繼續聽講的憑證。為了把作業本還給同桌,阿穆德曾希望母親和祖父可以施以援手,但是均告失敗。所以,他只能孤身前行,到對面大山裡的村落去尋找同桌,歸還作業本。然而,由於不認識同桌的家,所以他處處碰壁,遭遇到了無法想像的艱難險阻……
【評】故事沒有驚世駭俗的情節,卻讓人難以忘懷。孩童世界第一次如此引人注目地展現在成人面前,伊朗兒童片由此發軔。孩子的純真,過濾著每一位觀眾的心。沒有一個暴力鏡頭,卻感覺無處不在的暴力。在家族的父權=國家的絕對支配力之下,一個八歲的小孩是沒有歸還同桌小夥伴作業本的權利的。而他卻不得不歸還的使命,也來自學校的權力的壓迫。歸還的過程越殘酷,也就越打動我們。阿巴斯拍的不是友情而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