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要戲劇電影的全集目錄。。。。。不管是京劇還是什麼別的劇種,只要拍成老電影就算。
早起默片(就是無聲電影)《定軍山》《長坂坡》《青石山》《艷陽樓》《金錢豹》等,均為京劇短片,是由任慶泰的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的,分別由當時的「伶界大王」譚鑫培和京劇俞派創始人俞菊生主演,後期梅蘭芳大師也曾主演一些如京劇《天女散花》《黛玉葬花》《木蘭從軍》《西施》「羽舞」、《霸王別姬》「劍舞」、《上元夫人》「拂塵舞」等和崑曲《春香鬧學》等等。
到了1930年出現第一部有聲電影後的拍攝的戲曲電影就是有聲的了。主要有京劇《四郎探母》《周瑜歸天》《霸王別姬》《林沖夜奔》《斬經堂》《三娘教子》,費穆導演的京劇電影《古中國之歌》包括有《水淹七軍》《朱仙鎮》和《王寶釧》等戲,比較著名的還有費穆導演梅蘭芳主演的京劇電影《生死恨》。
1949建國年只有一部越劇電影《越劇精華》包含有《樓台會》《販馬記》《雙看相》《賣婆記》等摺子戲。
1954年的有漢劇《宇宙鋒》、桂劇《拾玉鐲》、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錫劇《雙推磨》、淮劇《藍橋會》和京劇《蓋叫天的舞台藝術》(含《白水灘》《七雄聚義》《茂州廟》《劈山救母》《英雄義》《武松》)
1955-1959年的有評劇《秦香蓮》《三勘蝴蝶夢》、豫劇《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曲劇《陳三兩》、川劇《杜十娘》、晉劇《打金枝》、錫劇《庵堂相會》《庵堂認母》,蒲劇《竇娥冤》、揚劇《上金山》《百歲掛帥》、閩劇《煉印》、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和京劇《洛神》《荒山淚》《群英會》《借東風》《梅蘭芳的舞台藝術》(含崑曲《斷橋》和京劇《宇宙鋒》《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等。
1960-1969年有崑曲《游園驚夢》、淮北梆子《寇準背靴》、曲劇《楊乃武與小白菜》、崑曲《牆頭馬上》、京劇《楊門女將》《穆桂英大戰洪湖》《野豬林》《尤三姐》《武松》《鍘美案》《傳槍記》《周信芳的舞台藝術》(含《徐策跑城》《下書殺惜》)《尚小雲舞台藝術》(含《昭君出塞》《失子驚瘋》)、越劇《紅樓夢》《碧玉簪》《毛子佩闖官》《柳毅傳書》,漢劇《齊王求將》,評劇《花為媒》,楚劇《雙教子》,錫劇《雙珠鳳》等,還有一些現代新戲。
1970-1975年,均為新戲、樣板戲
1976年公開發行的戲曲電影有河北梆子《寶蓮燈》京劇《打孟良》《打焦贊》《打韓昌》等,還有一些拍攝但未公開發行的如京劇《鬧天宮》《二堂舍子》《長坂坡》《斬黃袍》《盜魂鈴》《三岔口》《轅門斬子》《紅娘》《空城計》《白蟒台》《孔明弔孝》《羅成叫關》《武松打店》等
1977年有京劇《苗嶺風雷》,1979年吉劇《燕青賣線》《包公賠情》,京劇《鐵弓緣》,豫劇《七品芝麻官》,崑曲《西園記》。1980年京劇《白蛇傳》《盜御馬》,豫劇《包青天》、越調劇《諸葛亮弔孝》。1981年有河南越調《包公誤》《智收姜維》,京劇《紅娘》《李慧娘》,秦腔《三娘教子》等。1982年有豫劇《背靴訪帥》,曲劇《風雪配》《清官怨》,京劇《陞官記》等。1983年豫劇《程咬金照鏡子》《樊梨花》,京劇《白蛇傳》《呂布與貂蟬》《真假美猴王》等。1984年豫劇《風雨情緣》,越劇《五女拜壽》,黃梅戲《龍女》,晉劇《三關點帥》等。直到近年,均不斷有傳統戲或者現代戲搬上熒幕。近期還有戲曲《清風亭》《桃花庵》上演,也取得了很大的反響。
這些還只是大概,還有很多,如果你想了解戲曲電影史的話,建議你買一本高小健的《中國戲曲電影史》,一定對你有很大幫助的。
B. 「二百五」的來源
有好幾種說法,請看:
http://www.citsgo.com/Page/xian/minsu/200503/2862.html
二百五的來歷
唐朝的長安「市長」京兆尹權勢很大,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伍。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原為一員,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裡拿著一根長竿趕開路人。後來,喝道伍佰增為二員,但長安群眾並沒有以兩個伍佰稱他們,反而說他們是共稱伍佰,於是每人就被稱為二百五,又因為他們每人手中持一長竿,所以又稱他們為二稈子。今天,二百五與二稈子都是莽撞、無禮、粗魯之人的代名詞,
說明了唐長安群眾對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
http://bbs.hnpj.com/dispbbs.asp?boardID=9&ID=11608
二百五的來歷
二百五的來歷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一說來源於戰國故事。蘇秦是戰國時的一個說客,他身佩六國相印,一時很是威風,但也結下了很多仇人。後來,他終於在齊國被人殺了,齊王很惱怒,要為蘇秦報仇。可一時拿不到兇手,於是,他想了一條計策,讓人把蘇泰的頭從屍體上割下來,懸掛在城門上,旁邊貼著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殺了他黃金千兩,望來領賞。」榜文一貼出,就有四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呀!」四個人又都咬定說自己乾的。齊王說:「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四個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二百五」一詞就這樣流傳下來。
還有另一種說法,與推牌九有點關系。
原來,牌九(舊時一種賭具)中有「二板」(四個點)和「么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麼牌也「吃」不了,所以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麼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習慣上又稱為「二五仔」。
http://mysun9.goconnect.net/wenxue/cgi-bin/topic.cgi?forum=75&topic=1476
二百伍
蘇北地方推牌九,稱四點的長二叫二板。某莊家在天門、橫門皆攤牌之後,先攤一張,是長二,他高叫"二板",第二張牌如是五點就統吃,他一面叫喊"五",一面亮牌,結果是一張"么五",合起來是個撇拾,統配。周圍人取笑他,叫他"二板五",常熟音誤,以為是"二百五"。有人把行事傻里傻氣、莽莽撞撞的人,稱為二百五。舊時一千錢為一弔,五百為半吊,再打對折為二百伍。常熟方言對人際關系弄不清,憨兮兮的叫打折頭,或叫勿實足。而半吊子則因"吊"與"刁"音近而指有點刁兮兮的人,真是越纏越遠了。
北方人所謂"二百五",上海人所謂"十三點",在無錫則意似"開蓋""開蓋貨",或稱為"著三不著兩"(參見楊絳《將飲茶》)。
http://www..com/s?ct=0&ie=gb2312&bs=%BE%B5%CF%F1%B5%C4%D2%E2%CB%BC&sr=&z=&wd=250%B5%C4%C0%B4%C0%FA&cl=3&f=8
http://www..com/s?ct=0&ie=gb2312&bs=250%B5%C4%C0%B4%C0%FA&sr=&z=&wd=%B6%FE%B0%D9%CE%E5%B5%C4%C0%B4%C0%FA&cl=3&f=8
二百五的來歷(共6則)
1、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於是喜得貴子,晚年膝下添得雙丁。秀才回想一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日子過得和樂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的寫三百,小的寫二百。」 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婆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2、蘇秦是戰國時的一個說客,他身佩六國相印,一時很是威風,但也結下了很多仇人。後來,他終於在齊國被人殺了,齊王很惱怒,要為蘇秦報仇。可一時拿不到兇手,於是,他想了一條計策,讓人把蘇泰的頭從屍體上割下來,懸掛在城門上,旁邊貼著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奸,殺了他黃金千兩,望來領賞。」榜文一貼出,就有四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呀!」四個人又都咬定說自己乾的。齊王說:「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四個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二百五」一詞就這樣流傳下來。
3、牌九(舊時一種賭具)中有「二板」(四個點)和「么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麼牌也「吃」不了,所以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麼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習慣上又稱為「二五仔」。
4、唐朝的長安「市長」京兆尹權勢很大,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伍。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原為一員,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裡拿著一根長竿趕開路人。後來,喝道伍佰增為二員,但長安群眾並沒有以兩個伍佰稱他們,反而說他們是共稱伍佰,於是每人就被稱為二百五,又因為他們每人手中持一長竿,所以又稱他們為二稈子。今天,二百五與二稈子都是莽撞、無禮、粗魯之人的代名詞,
5、古代人用銀子按兩劃分,一般五百兩是個整數單位,用紙包好,有點像我們把硬幣包一包,當時包五百兩是為「一封」,而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銀子,因為跟「半瘋」諧音,所以以後人們也城瘋瘋癲癲的人做「二百五」。
6、從前有一個傻瓜,有一天他去賣傳家至寶,寶物上寫「賣盡二百五十八兩」,結果他賣的時候有人和他討價還價,硬是只給250,他想250就250,於是賣得金子250兩,很多人笑話他,八兩金子很多的,笨蛋。從那以後人們就把做事糊塗的人稱為二百五。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241427.html?fr=idrm
C. 湖北省的傳統戲劇有哪些
楚劇、漢劇、荊州花鼓戲、江漢平原皮影戲、黃梅戲等。
1、楚劇
楚劇,湖北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楚劇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地方聲腔劇種,1926年改稱楚劇。
主要流行於武漢、孝感、黃岡、荊州、成寧、宜昌、黃石七地市四十餘縣。楚劇腔調分為板腔、小調、高腔三部分,其題材廣泛,通俗易懂,鄉土氣息濃厚。
2006年5月20日,楚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58。
2、漢劇
漢劇,湖北省武漢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漢劇,舊稱楚調、漢調(楚腔、楚曲),俗稱「二黃」。清代中葉形成於湖北境內,民國時期定名漢劇。
漢劇主要流傳於湖北省,遠及湘、豫、川、陝、湘、粵、皖、贛、閩、黔、晉等省的部分地區。
漢劇傳統劇目有660餘個,唱腔優美,對白雅緻,文本大氣,對演員文化素質要求較高,角色共分為十行,腔調除了西皮、二黃外,羅羅腔也用得較多。伴奏樂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
2006年5月20日,漢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30。
3、荊州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湖北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荊州花鼓戲曾稱沔陽花鼓戲,1954年定名為天沔花鼓戲,1981年改稱荊州花鼓戲,形成於清道光年間,迄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荊州花鼓戲主要流行於湖北及與湖北毗鄰的河南、湖南周邊,重點在仙桃(原沔陽)、潛江、天門、荊州、監利、洪湖、荊門、京山、鍾祥、石首等江漢平原一帶。目前荊州花鼓戲專業演出團體總數8個,含國辦團體6個,改制轉企團體2個 。
2006年5月20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
4、江漢平原皮影戲
江漢平原皮影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藝術。迄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是指流行在湖北中南部沔陽(今仙桃市)、天門、潛江、監利、洪湖、京山、公安等縣(市)具有相同藝術特徵的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是江漢人自己的「土電影」,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江漢皮影尤以沔陽皮影戲最為著名,它融傳統繪畫、雕刻、美術於一體,集電影、電視動畫於一身,具有濃郁民族氣息,是中國藝術菀里的一朵奇葩。
江漢平原皮影戲是表演的形式大致都是一樣的,表演是先自製一塊類似電影銀幕的白色布幕,然後在幕後面加以燈光照射,表演者在幕後操縱事先按劇情雕刻並安裝好活動的影人,把幕上的影子展現給幕前的觀眾,在配以音樂鑼鼓及說唱,進行故事表演。
5、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省黃梅,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現流布於安徽省安慶市、湖北省黃梅縣等地。
黃梅戲的表演載歌載舞,質朴細致,真實活潑,韻味豐厚富於生活氣息,以崇尚情感體驗著稱,具有清新自然、優美流暢的藝術風格。
黃梅戲中有許多為人熟知的優秀劇目,其中以《天仙配》、《女駙馬》等最具代表性。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影響十分深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江漢平原皮影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梅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荊州花鼓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楚劇
D. 楚劇的楚劇大全
喬麥饃趕壽上集A 喬麥饃趕壽上集B 喬麥饃趕壽上集C 喬麥饃趕壽中集A 喬麥饃趕壽中集B 喬麥饃趕壽中集C 喬麥饃趕壽下集A 喬麥饃趕壽下集B 喬麥饃趕壽下集C 《尋兒記》 《庵堂認母》 《白扇記》1 《白扇記》2 《白扇記》3 《白扇記》4 《白扇記》5 《百日緣》 《吵嫁妝》 《從今後我決不故太依然》 《打金枝》1 《打金枝》2 《打金枝》3 《打金枝》4 《打金枝》5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斷橋》(董菊珍版) 《恩仇記》1 《恩仇記》2 《恩仇記》3 《恩仇記》4 《訪友》上 《訪友》中 《訪友》下 《趕工》上 《趕工》下 《過去之事成夢幻》 《何氏勸姑》 《九相公鬧館》1 《九相公鬧館》2 《九相公鬧館》3 《李三娘》(打獵)上 《李三娘》(打獵)下 《李三娘》(回書)上 《李三娘》(回書)下 《李三娘》(團圓)上 《李三娘》(團圓)下 《賣綿紗》 《孟姜女》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1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2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3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4 《蕎麥饃趕壽》上 《蕎麥饃趕壽》中 《蕎麥饃趕壽》下 《秦香蓮-講宮》 《秦香蓮-殺廟》 《秦香蓮-尋夫.闖宮》 《秦香蓮-鍘美》上 《秦香蓮-鍘美》下 《三官堂》 《三世仇》1 《三世仇》2 《三世仇》3 《三世仇》4 《三世仇》5 《三世仇》6 《三世仇》7 《三世仇》8 《三世仇》9 《三世仇》10 《三月茶香》1 《三月茶香》2 《三月茶香》3 《三月茶香》4 《三月茶香》5 《三月茶香》6 《三月茶香》7 《手帶著》 《雙玉蟬》 《送香茶》 《送友》 《吳漢殺妻》上 《吳漢殺妻》中 《吳漢殺妻》下 《西樓會》「綉樓」上 《西樓會》「綉樓」下 《小青妹慢舉龍泉劍》 《小魚網》 《寫血書》 《啞女告狀》 《楊乃武與小白菜》 《夜夢冠帶》 《銀屏公主》 《玉蓮汲水》 《獄卒平冤》1 《獄卒平冤》2 《獄卒平冤》3 《鴛鴦譜》 《雲夢黃香》 《趙五娘描容》(董菊珍版) 《趙五娘描容》上 黃楚材 汪玲陔 《趙五娘描容》中 黃楚材 汪玲陔 《趙五娘描容》下 黃楚材 汪玲陔 白扇記01 白扇記02 白扇記03 白扇記04 白扇記05 白扇記06 白扇記07 白扇記08 白扇記09 白扇記10 白扇記11 白扇記12 白扇記13 白扇記14 白扇記15 白扇記16 白扇記17 白扇記18 半吊子賣鞋1 半吊子賣鞋2 半吊子賣鞋3 半吊子賣鞋4 吵嫁妝01 吵嫁妝02 吵嫁妝03 吵嫁妝04 吵嫁妝05 吵嫁妝06 翠花女檢過 大型娘娘千歲(上集) 大型娘娘千歲(中集) 大型娘娘千歲(下集) 恩情仇恨兩分清 二堂審子 趕會 葛麻 觀燈 何氏勸姑 後花園內來花緣 花絮 將九妹許梁兄當面說合 將綉鞋三天交來 九件衣 酒醉花魁上集 酒醉花魁下集 離家 李三娘選段 李雅憔 呂蒙正趕齋 賣棉紗 名家絕唱 名票1 名票2 名票3 名票4 名票5 名票6 名票7 名票8 名票9 秦香蓮01 秦香蓮02 秦香蓮03 秦香蓮04 秦香蓮05 秦香蓮06 秦香蓮07 秦香蓮08 秦香蓮09 三世仇 三世仇01 三世仇02 三世仇03 三世仇04 三世仇05 三世仇06 三世仇07 三世仇08 三世仇09 三世仇10 三世仇11 三世仇12 三世仇13 三世仇14 三世仇15 三世仇16 殺狗驚妻 雙怕妻 四下河南1 四下河南2 四下河南3 四下河南4 四下河南5 四下河南6 四下河南7 四下河南8 四下河南9 送香茶 討學錢 王婆罵雞 王志珍入空門偏遇 吳漢殺妻1 吳漢殺妻2 瀟湘夜雨01 瀟湘夜雨02 瀟湘夜雨03 瀟湘夜雨04 瀟湘夜雨07 瀟湘夜雨08 瀟湘夜雨09 瀟湘夜雨10 瀟湘夜雨11 瀟湘夜雨12 瀟湘夜雨13 瀟湘夜雨14 瀟湘夜雨15 瀟湘夜雨16 瀟湘夜雨17 瀟湘夜雨18 瀟湘夜雨19 瀟湘夜雨20 瀟湘夜雨21 瀟湘夜雨22 小姑賢 小魚網 寫狀紙桐城把良民誣害 血海的深仇不得不講 楊絆討親 用手接過小沉香 玉蓮汲水01 玉蓮汲水02 玉蓮汲水03 玉蓮汲水04 昭君出塞 趙五娘吃糠 珍珠塔試探表妹 珍珠塔追侄 尊一聲大嫂聽叔表家鄉 左難右難難壞我
E. 楚劇劇目大全下載什麼APP
愛奇藝和一些網站都可以
楚劇的代表劇目:《四下河南》、《尋兒記》、《喬麥饃趕壽》、《狸貓換太子》、《九件衣》、《白扇記(烏金記)》、《秦香蓮》等。
楚劇簡介:
楚劇,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孝感市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漢族地方聲腔劇種之一,1926年改稱楚劇,距今已有一百五十餘年的歷史。楚劇主要流行於武漢、孝感、鄂州,黃岡、荊州、咸寧、荊門,宜昌、黃石,隨州十地市五十餘區縣。是湖北地區具有廣泛影響的地方劇種。2006年5月20日,楚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F. 楚劇的《楚劇大全》簡介
楚劇是湖北地區具有廣泛影響的地方劇種。楚劇的代表劇目《四下河南》、《尋兒記》、《喬麥饃趕壽》、《狸貓換太子》、《九件衣》、《白扇記(烏金記)》、《秦香蓮》等。
G. 跪求:關於戲曲的知識最好是楚劇的,謝謝了!
湖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黃陂、孝感一帶。原為湖北省黃陂、孝感地區的花鼓戲(簡稱黃孝花鼓),舊稱「哦呵腔」,又名「西路花鼓」,1926年在漢口定名為楚劇。
歷史沿革
根據藝人師承關系推算,黃孝花鼓戲的歷史可追溯到1850年以前。清道光三十年(1850)葉調元所著《漢口竹枝詞》卷五中即有「俗人偏自愛風情,浪語油腔最喜聽;土盪約看花鼓戲,開場總在兩三更」的描述。文中所提到的花鼓戲即為黃孝花鼓。
楚劇是由鄂東的「哦呵腔」與黃陂、孝感的語言、音樂相結合而形成的劇種。其形成初期,只在農村元宵節玩燈時演唱,故又俗稱「燈戲」。演員大多是手工業者和農民,演出也多屬業余自娛性質。後來逐漸出現農閑時演出的麥黃班和常年演出的四季班。演員也逐漸開始由業余走向半專業或專業化,由自娛自樂變為賣藝謀生。最早的戲班是光緒年間黃陂彭家沖的艾九爹和黃陂橫店張麵糊籌組的兩個戲班。當時的唱腔只有哦呵腔、悲腔、四平以及[思兒]、[探親家]等小調。一個戲班七八個人,常演劇目也不多。
光緒二十六年(1900),原在農村演出的戲班開始進入漢口附近的沙口、水口兩鎮,在茶園清唱。當時漢口租界的外國當局和茶園老闆也想借演戲繁榮市面、增加稅收,因此黃孝花鼓戲於兩年之後(1902年)首先進入漢口德租界的清正茶園,開創了楚劇進入城市演出的歷史。辛亥革命後,戲園開始在租界內出現。最先演唱黃孝花鼓戲的租界戲園有四海昇平樓、共和昇平樓、玉壺春等,座位均有千人以上。最受歡迎的演員有小寶寶(花旦,後改名江秋屏)、小官寶(旦角,後改名李百川)和小雙紅(花旦兼小生)。常演劇目為《蔡鳴鳳辭店》、《張德和辭店》、《胡彥昌辭店》和《雲樓會》、《花樓會》、《東樓會》、《西樓會》等。
黃孝花鼓戲由農村步入城市演出是其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漢口為九省通衢,商業發達、人口密集、文化薈萃,劇種繁多。為適應城市觀眾觀賞要求,黃孝花鼓戲廣泛吸收移植本地其他劇種的劇目來充實自己;從演單邊戲、小戲、折戲,轉為演出故事連貫、情節曲折、有頭有尾的本戲和連台本戲,如《合同記》、《賣花記》、《打龍袍》、《蝴蝶杯》等。1922年李百川、章炳炎還曾組織戲班赴上海大世界演出達一年之久。上海觀眾不喜歡人聲幫腔,這就促使黃孝花鼓戲藝人開始考慮改革這種傳統唱法。1923年陶古鵬、章炳炎等知名演員聘請漢劇盲琴師嚴少臣將原先的人聲幫腔改為胡琴伴奏,獲得成功。此舉對打鑼腔系劇種的發展具有開創意義,對其以後的發展影響深遠。此後二十餘年裡,黃孝花鼓戲的演出逐漸擴大到鄰近武漢的一些縣城,並逐步取代了各地原先流行的花鼓戲劇種。這期間,黃孝花鼓戲的藝人學習吸收了京劇、漢劇的表演藝術,演出水平不斷提高;在布景、化妝、服裝等方面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連台本戲開始興起。
1926年黃孝花鼓戲以「楚劇進化社」的名義加入湖北劇學總會,並在該會的籌備會上正式定名為「楚劇」。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黃孝花鼓進入由共產黨人李之龍主持的漢口「血花世界」游藝場演出。楚劇在李之龍等人的幫助下,開辦了楚劇演員訓練班,整理、改編並演出了《尼姑思凡》、《汲水》、《費公智自殺》、《南歸》、《父之回家》等劇目。在這段時間里楚劇界代表人物陶古鵬、王若愚、段殿坤等在團結楚劇藝人、改革楚劇藝術等方面對楚劇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27年國共分裂後,楚劇被趕回租界演出。六十九個楚劇劇目和五家楚劇戲園遭查禁,七十二名楚劇演員也被逮捕,楚劇發展一度陷入困境。抗日戰爭爆發後,楚劇藝人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救亡運動,組成多個抗敵流動宣傳隊奔赴大後方演出。演出的劇目有《岳飛的母親》、《殺宮》、《新天河配》等。同時,一部分楚劇藝人參加了活躍於鄂豫皖邊區的新四軍第五師楚劇隊,他們編演了《法場風波》、《趕殺記》、《反共害民記》、《長沙淪陷記》、《白玉明回家》等一批劇目,對團結、教育、鼓舞抗戰軍民、瓦解敵人起了積極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楚劇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先後成立了湖北省楚劇團、武漢市楚劇團和一批縣級專業劇團。楚劇流行地區也擴大到鄂中、鄂北和鄂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在培養演員、革新藝術、整理傳統和編演新劇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對《葛麻》、《寶蓮燈》、《烏金記》等八十多部傳統劇目進行了整理、改編。其中《葛麻》一劇在1952年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獲,1956年上海電影製片廠還將該劇攝製成黑白影片。此外,《趕會》、《吳天壽觀書》、《打豆腐》、《白扇記》、《楊絆討親》等一批劇目被拍成資料片。創作、改編了現代題材和歷史題材劇目《劉介梅》、《奪佃》、《雙教子》、《追報記》、《桃花扇》、《太平天國》、《甲午海戰》;移植了一批現代題材的劇目,如《白毛女》、《劉胡蘭》、《羅漢錢》、《李雙雙》、《奪印》、《兩兄弟》、《江姐》、《沙家浜》等。其中《劉介梅》於1958年被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成黑白影片;《雙教子》於1965年由珠江電影製片廠攝製成黑白影片,《追報記》於1977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
藝術特點
楚劇原為一種一唱眾和、鑼鼓伴奏的演唱形式。其唱腔分為板腔、小調、高腔三種,以板腔類唱腔為主。板腔類唱腔有迓腔、悲腔、仙腔、應山腔、四平、十枝梅等。迓腔最早源自「哦呵腔」,是楚劇的主腔,分男迓腔、女迓腔、悲迓腔、西皮迓腔四種。其中,男腔粗獷簡朴,女腔委婉柔和,悲腔深沉哀怨,西皮腔質朴剛勁。迓腔的節奏靈活多變,既可敘事,又能抒情,運用廣泛,表現力強。悲腔早期又叫「大悲」,只有女腔,為宮徵交替調式。其曲調凄楚婉轉,長於表現悲傷凄涼的情感。仙腔為徵、商交替調式,唱腔的調性色彩變化多樣。其曲調或委婉凄楚、如泣如訴,或激烈奔放、悲情滿懷,擅長表達激昂悲憤的情緒。應山腔原為北路花鼓的一個腔調,現已成為楚劇的主要唱腔之一。其曲調活潑清新、甜美流暢。四平曲調明快華麗,長於表現歡快喜悅的情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四平腔又發展派生出西皮四平,其旋律華麗婉轉,適於仙女、公主、及身份高貴的女性演唱。十枝梅原是天沔花鼓戲「單邊詞」《十枝梅》一劇的專用曲調,以後成為楚劇唱腔的組成部分。其曲調歡快柔和,擅長表現歡快或憂慮的情緒。
楚劇小調十分豐富,據統計有六十餘支,曲調風格各異,其中一部分來自湖北各路花鼓,原為一戲一曲,專曲專用。楚劇在進城前後用小調演唱的劇目占很大比例,多用於演唱生活小戲。以後由於劇目發生變化,一些小調隨著劇目的淘汰而很少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小調進行了改革,增強了小調的表現力,使用范圍也更加廣泛。小調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按曲填詞,每段唱詞的句數和句子長短必須按照曲調格式填寫,如《十綉調》、《賣雜貨》、《麻城調》等;另一類是報字接腔,開頭和結尾的曲調比較固定,中間可依唱詞的長短分成上下句,報字靈活,近似口語,如《討學錢》、《賣棉紗》、《紐絲調》等。
高腔曾是流布於湖北襄陽、黃岡、荊州、孝感等地的高腔劇種清戲,但早已絕響於舞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漢市楚劇團於1956年對麻城、鍾祥一帶高腔劇目和曲牌進行了挖掘、整理,並將其運用於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中的唱腔,從而使其成為楚劇唱腔的一個組成部分。高腔曲牌豐富,有《紅衲襖》、《鎖南枝》、《宜春令》、《梧桐雨》、《山坡羊》等一百餘首。其曲調優美,節奏平緩,唱詞優雅,抒情敘事均可。
角色行當
楚劇的表演藝術是在對子戲的基礎上,吸收京劇、漢劇的表演藝術,經過長期的演唱過程逐步發展而成,在角色行當上並無嚴格的區分。早期演出僅為一旦一丑,以後出現小生和鬍子生。進城演出後行當角色開始增加,出現正旦、小旦、花旦、老旦、窯旦、小生、老生、丑、花臉諸行當。舊時旦角均為男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始出現女旦角。
楚劇重唱,說白很少。早期的「單邊詞」劇目都是一唱到底。個別劇目雖然有念白的自報家門,但仍要以唱詞補敘。這種特色在進入城市演出後雖有所改變,但仍側重唱工,有時一段唱詞可達百句以上。唱詞具有較強的敘事性和朗誦色彩,雖然有的唱句有二三十字,但演唱時仍能板眼分明、一氣呵成。
在楚劇表演中,旦角注重表現人情味很濃的家庭生活戲,唱腔朴實細膩、親切動人。旦角著名演員沈雲陔(藝名十歲紅),善於揣摩人物性格,將舞台人物在特定情景下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狀態表演得准確自然。其表演的劇目如《殺狗驚妻》、《斷橋》、《呂蒙正潑粥》、《夜夢冠帶》等,均達到較高的藝術水準。生角則注重運用戲曲傳統表演程式,戲路較寬,既能演民間生活小戲,又能演袍帶戲。生角演員高月樓擅長運用傳統程式刻畫人物,素有「性格演員」之稱,以演《斷橋》中的許仙、《寶蓮燈》中的劉彥昌、《九件衣》中的申大成而享譽舞台。丑角講究運用詼諧的念白和變化豐富的面部表情來刻畫各種不同的人物角色。在楚劇劇目中,丑角曾塑造出許多極富特色的舞台人物形象。如《葛麻》中機智幽默的長工葛麻,《楊絆討親》中吝惜好色的土財主楊絆和多謀善辯的趙能言,《九相公鬧館》中混吃騙喝的文人九相公等。歷史上楚劇的著名演員主要有旦行的江秋屏、李百川、關嘯彬;生行的陶古鵬、高月樓、黃漢翔、章炳炎、黃楚材、李雅樵、袁璧玉、鍾惠然、高少樓;醜行的朱福全、羅小全、徐小哈、魯小山、熊劍嘯、楊少華等。
文獻介紹
楚劇進城一百年/余文祥著.--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1.--179頁.--(武漢文史文叢.第一輯)
楚劇音樂/周淑蓮著.--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4.--581頁
楚劇音樂概論/朱 彬編著.--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1.--472頁
中國戲曲志.湖北卷/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1.--664頁
H. 楚劇的簡介
楚劇是湖北地區主要的地方劇種之一。劇目多反映民間故事和家庭生活,表演朴實,幽默。傳統代表劇有《葛麻》《打豆腐》,《百日緣》等。
楚劇,是孝感的傳統劇種,原名黃孝花鼓,也叫西路花鼓。 1926年 9月 10日,在湖北劇學總會開會時,由漢劇藝人傅心一提議,才正式定名為楚劇。
清代中葉,黃梅縣紫雲山、壟平山一帶的茶農,習慣由一丑一旦踏著高蹺歌唱,流傳到黃陂、孝感後,乃改為平地演唱,形成表演故事的打鑼腔,到道光中期才演變成「黃陂腔、孝感調」的黃孝花鼓戲,演員也發展到「三小」,即小生、小旦和小丑。咸豐前後,孝感的花鼓戲開始進入漢口水陸碼頭一帶演出,演出的劇目不多,只演少數生活摺子戲,故有「花鼓戲開了鑼,不是喻老四就是張德和」之說。浙江省餘姚縣人葉調元愛看戲,他看後有興寫了首《漢口竹枝詞》:「俗人偏自愛風情,浪語油腔最喜聽,土盪約看花鼓戲,開場總在兩三更」。 1902
年�光緒 28年,孝感花鼓戲進入漢口市內,演出於各租界的茶園、劇院,演員逐漸擴大到 40多人,不僅劇目多,影響也越來越大。 1927年在共產黨人李之龍的幫助下,楚劇進入了民眾樂園公演,以後到上海、河南、四川、湖南、廣西、貴州等地巡迴演出,孝感楚劇可謂譽滿江南。抗日期間,楚劇藝人組織六個「抗敵宣傳隊」赴重慶、桂林等地流動演出,受到郭沫若同志的表彰。他特地書贈沈雲陔條幅:「一夕三軍唱楚歌,霸王垓下嘆奈何,藝事從茲渾無敵,銅琶鐵板勝干戈。」楚劇具有題材廣泛,通俗易懂,生動活潑,鄉土氣息濃厚的特點,故而深受廣大群眾的喜聞樂見。原孝感縣就有 40多個科班,連放牛伢都能哼上幾句伢腔。百餘年來,不斷發展和創新,造就了一大批名演員,影響較大的有 160多人,早期的有鄒全順、邱東元、湛春林、湛駝子、熊三元,楊德安等,名聲最著的始有「四喜」,即徐壽喜、李德喜、曹建喜、張四喜,後有章炳炎、關嘯彬。巾幗藝人則是胡桂香女士,藝名白蓮花,她是孝感西河街人,是孝感楚劇界的第一真旦。她的代表戲是在《送香茶》里飾張月英和《繆老三推車》里演張二妹。她扮相俊俏,唱腔圓潤,聲音悅耳,表演到位,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因此有首歌謠:「看戲不好白蓮花,心中好像雞子抓」。一次在新府城演出,當地大地主王慶南讓她幫著燒大煙,企圖污辱她,她一氣之下藉口沒有地方演戲離開了。人們都說她是德藝雙馨,所以才有白蓮花之稱。
解放後,原孝感縣成立聯盟楚劇工作團、花園楚劇團、車站漢劇團和京劇團。京劇團後由原地區收管。 1955年 10月,湖北省文化局在職劇團登記時,只登記了縣楚劇團和花園楚劇團,兩劇團演職人員 140人,曾獲「紅旗劇團」和「五好劇團」稱號。兩劇團上演了大量的摺子戲和新編歷史戲,在服務本地觀眾的同時,還到漢口、沙市、黃石、十堰、鄂州、黃陂、漢陽、武昌、新洲、麻城、鍾祥、天門、仙桃、洪湖和湖南、河南、陝西等地演出,留下了一路風光。 1952年的《送糧船》, 1953年的《新夫妻觀燈》,都被省人民廣播電台錄音轉播。 1956年的《狗油錐子》獲省劇目挖掘獎,演員吳月南獲表演二等獎;《婦女代表》的演員劉素琴獲表演二等獎;《趕工》獲劇本整理獎,演員李金翠獲表演二等獎。 1964年在省現代戲調演中,《雙教子》、《斗筆》、《老倆口過年》獲獎,《雙教子》在參加中南地區演出和進京匯演後,開拍成電影在全國放映。更值得一提的是, 1958年毛主席、周總理來孝感視察時,於 11
月 14日晚在軍分區禮堂觀看了楚劇《張二妹趕會》和《欄馬》,為孝感楚劇增添了光彩。
I. 楚劇怎麼沒有上中央電視台
不一定非要糾結中央電視台,如果湖北電視台重視,就很不錯的了(可是湖北電視台並沒有關照地方文化)。因為楚劇畢竟是地方小劇,全國的戲劇劇種很多。
J. 楚劇《推車趕會》的歌詞!幫幫忙
推 車 趕 會自己的婚姻自己不能作主,甚至連父母也無能為力,現在聽起來,十分荒唐。但是,在有族長的時代,這卻是千真萬確的事情。族長可以無限制地發號施令,干涉人們的私生活,其社會現象,是帝王君主制的產物,也是當時社會實際缺乏低層組織的反映。楚劇《趕會》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樣一個社會歷史的背景下。青年喻老四,愛上僱主家的女兒,張二妹亦傾心於他。迫於族人的壓力,二人未敢公開戀情,只是暗中交往。老四的家距此地尚有一段路程,是日,該地舉辦盂蘭盛會,即廟會。這在農村是件大事,就像過節一樣,人們都要去趕熱鬧的。老四想把心上人約去,順便見見家人,也好互訴衷腸。二妹是個賢良淑德而又口快心直的女孩,她一會兒見不著四哥哥,便生出一萬個想念。正納悶情郎何以不來接她時,老四就出現了。二妹少不得撒嬌使性,老四更是百般憐愛。如何能避開麻煩又順利趕會呢?老四想到好友繆老三。老三年歲略長,人勤性乖,且善於架獨輪車,平素兒亦好幫閑鄉閭,頗得人緣。見喻老四來求,雖少不得玩笑打趣,卻也是盡心出力。有他在,一切便是相安無事。一路上,三個人有說有笑。三妹坐在車上,身著花衣,手打陽傘,依舊被曬得香汗淋淋。老四心疼她,在一側不住地打扇。繆老三看在眼裡,亦似乎被這甜蜜所感染,可愛說笑的他,也還是要逗趣的:「哎,好熱的天氣呀!」老四陷於自己的情事,沒聽出老三的話外音:「是的唦。二妹她坐在車子上,上不粘天,下不挨地,該曉得幾熱嘍」。老三被激得滿面通紅:「你這說得像話?二妹坐在車上,打著一把陽傘。你看我,上頭曬,下頭蒸,肩上扛著百把斤,你不說我熱,就不憑良心咧」。倒是二妹機靈:「是的,三哥蠻熱」。「我又冇說三哥不熱咧,三哥,把你受了熱了」,老四嘴上這樣說,手裡卻繼續給二妹打扇。老三覺得好笑,卻不肯住嘴:「哎,你曉得我熱嘛,跟她扇不跟我扇」。老四不好意思地說:「好,好,就跟你扇」。這邊廂,他手裡揮扇;那邊廂,眼睛卻迷在楚楚動人的二妹臉上。在情人對視、二目相碰的剎那間,萬語千言全都湧上了心頭,卻一時又無語能言。老四這一走神,橫柄扇風,變式成了順風豎扇。「老四,你在劈柴火?」老三抗議了,乾脆取出背上插的那把芭蕉扇,自扇納涼,說:「硬是要走小路,你看這一點都不熱鬧」。「那要麼樣走呢」?老三提議邊走邊唱。就這樣,三個人唱著、舞著、走著。行路之中,老三是善解人意的,他借故走開,讓這對戀人也好說些私房話。待回轉時,催告天色不早,大家這才又喜地歡天地重登上趕會的路程。《趕會》是楚劇傳統系列劇《喻老四》中的一折。初無腳本,以藝人即興表演為主的「活本子」形態存在。建國後的1953年,作為專業表演團體的孝感楚劇團進行了首演。張木舟、劉素琴、劉藝分別擔綱出演;1956年,民營公助的光明楚劇團亦排演該劇,並參加湖北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會演。同年,戲曲教育家黃振(執筆)與喻洪斌,再次對該劇進行了加工整理,劇本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並載入《中國地方戲曲集成·湖北省卷》。1976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將《趕會》攝成資料片,李志高飾喻老四、朱光梅飾張二妹、高少樓飾繆老三。1986年,黃振聽說武漢市楚劇團欲排全本《喻老四》,在夫人李慧筠和兒子黃斌臣的協助下,將其整理改編為《三拜堂》,《趕會》收為首篇。《趕會》一劇,情節簡單,結構流暢。其層次共分五節:一、盼郎;二、接妹;三、邀哥;四、梳妝;五、推車。此戲的戲劇矛盾並不凸顯,僅因人物畏懼流言蜚語而避人耳目,展開了觸人心懷的性情表現。著眼不在強烈的沖突,卻使人物性格顏色分明,亦深深地烙上了地域人文的印記。而在語言上,則更加重了這種特點。譬如二妹出場的唱詞:「……只說與哥永相愛,憑空掉下一把鋼刀來,鋼刀切藕絲不斷,砍斷的楊柳也能栽。眾人不該見識淺,熱火頭上把油添。我若不是閨閣女,坐在門前要罵三天……」表現出湖北女性之火辣、爽脆的個性,亦包含了柔媚、純和與聰慧。再如喻老四和繆老三這對忘年交的見面語:老 四:三哥,開門嘍!老 三:是哪個在叫門吶,莫把兩塊板子拍垮了喔。老 四:青天大白日的,把個門關著做么事呀?開門嘍!老 三:喲,是喻老四吶,莫喊了,屋裡冇得人。老 四:冇得人,是么有嘴在說話呢?老 三:人看會去了,留個嘴巴在罩門。老 四:有嘴就必有人。老 三:喲喝,你還蠻聰明吶,曉得有嘴必有人,那不是要拿個人來開門。這種正話反說的幽默,看似爭嘴的誇張,如同「脫口秀」一般,「爆料」連篇。同樣將湖北人性格中的質朴、機智與灑脫表現了出來。該劇音樂以小調為主,使用了[應山調]、[推車調]和[瞧相調]等,以獨唱、對唱、重唱、合唱的形式一一展現出來。其戲曲舞蹈性尤為突出,包括有辮子舞、傘舞、扇子舞、推車舞等等。其中,「推車舞」借鑒了《雙送糧》、《三換肩》等劇的素材,融合民間之車舞,編創「三步」、「四步」、「四步跳」、「上、下坡」等多種舞步,加之其濃郁的鄉土氣息,被載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由此,又促使該劇改進服裝,迴避了寫實的弊端。著名戲劇家阿甲先生這樣評價:「《趕會》只有三個人演出,一個是老長工,推車的;一個是青年農民,拉車的;一個農家姑娘,坐車的。姑娘和青年鬧戀愛,老長工很善意地開他們的玩笑。這個戲舞蹈性很強,三個人的服式非常華美,載歌載舞,邊說邊笑;這種藝術誇張就沒有問題,看起來十分優美,十分和諧。這裡面不僅使我們看到生活,還為這種輕松活潑的藝術風格所吸引。看了這個戲,就使人想到一幅很精美的圖畫,將我們引入畫境。由於這種藝術風格,選擇了恰當的題材,所以調和。」(阿甲·《戲曲表演論集》P166·上海文藝出版社)總之,《趕會》是業內稱道的劇目,同時,也是迄今演出現場反應最為熱烈的、深受觀眾喜愛的傳統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