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格瓦拉電影中的名字

格瓦拉電影中的名字

發布時間:2022-09-18 19:20:46

❶ 求切-格瓦拉的詳細資料。

切·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出生於阿根廷的羅薩里奧,極富傳奇色彩的拉丁美洲馬克思主義革命家。他參加了菲德爾·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革命,推翻了親美的巴蒂斯塔獨裁政權。在古巴革命政府擔任了一系列要職之後,格瓦拉於1965年離開古巴,到剛果(金)、玻利維亞等國試圖發動共產主義革命。1967年10月8日,因內奸泄密,格瓦拉及游擊隊小分隊在叢林中遭玻利維亞政府軍伏擊,格瓦拉受傷被捕。次日,格瓦拉被殺害。死後,他一直被視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英雄和左翼人士的象徵。有大量關於他的文藝作品。 中文名: 埃內斯托·格瓦拉 外文名: Ernesto Guevara 別名: 切(El Che 或 Che) 國籍: 阿根廷/古巴 民族: 阿根廷人 出生地: 阿根廷 羅薩里奧 出生日期: 1928年6月14日 逝世日期: 1967年10月9日 職業: 醫生,革命家,政治家,作家 畢業院校: 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 信仰: 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 主要成就: 參與領導古巴革命 總結、發展游擊戰理論 代表作品: 《游擊戰》《古巴革命戰爭的回憶》《在玻利維亞的日記》 軍銜: 少校 配偶: 伊爾達·加德亞/阿萊達·馬奇 昵稱「切」(El Che 或 Che),本名 埃內斯托·格瓦拉(Ernesto Guevara),全名埃內斯托·拉斐爾·格 瓦拉·德·拉·塞爾納 (西班牙語:Ernesto Rafael Guevara de la Serna),是阿根廷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醫生、作家、游擊隊領導人、軍事理論家、政治家及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曾經與卡斯特羅並肩作戰。 自切死後,他成為了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徵、全球流行文化的標志,同時也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英雄和左翼人士的象徵。切 · 格瓦拉出生於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自小患有哮喘病。他年輕時游歷了整個拉丁美洲,並因親眼目睹了貧窮的無處不在而深感震撼。他在這些旅行中的所見所聞,使他斷定各國根深蒂固的社會不平等現象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新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結果,唯一的補救方法便是進行世界革命。這個信仰激勵他介入了瓜地馬拉在總統哈科沃·阿本斯·古斯曼領導下的社會改革;在美國中情局的暗中策劃下,阿本斯政權最終在1954年瓜地馬拉政變中被推翻,結束了瓜地馬拉當時不同凡響的社會變革。 1955年,格瓦拉在墨西哥城先後結識了勞爾·卡斯特羅與菲德爾·卡斯特羅,加入他們的七·二六運動,懷抱著推翻親美的獨裁者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的理想、乘著格拉瑪號返回古巴。不久,格瓦拉便在起義者中嶄露頭角,晉升為縱隊司令,軍銜為少校。他親自指揮並參與了以少勝多的聖克拉拉戰役,決定了古巴革命的最後勝利。古巴革命成功後,格瓦拉加入古巴國籍,並在革命政府中擔任了數個要職,包括國家銀行行長、工業部長、古巴社會主義革命統一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和書記處書記。 格瓦拉曾以宣揚古巴革命的外交家之名橫越地球。而格瓦拉所訓練的民兵部隊也在吉隆灘戰役擊潰了美國僱傭軍,並為古巴帶來了蘇聯的帶有核彈頭的彈道導彈,其隨後在1962年引發了古巴導彈危機。另外,他也是文筆鋒利、創作豐富的作家與日記作者,著有影響深遠的游擊戰指南,及關於他橫越南美洲的青年摩托車旅行的暢銷自傳。格瓦拉於1965年離開古巴,先後前往剛果(金)及玻利維亞試圖點燃革命火種。在剛果(金)的軍事行動受挫後,格瓦拉到玻利維亞領導游擊隊活動,最後因為當地農民出賣,被由美國中央情報局訓練的玻利維亞政府軍逮捕,慘遭槍決。 格瓦拉是名極富傳奇英雄色彩的歷史人物,被譽為「人間的耶穌」、「紅色羅賓漢」、「共產主義的堂吉訶德」、「拉丁美洲的加里波第」、「完美的人」、「浪漫冒險家」。格瓦拉常現身於傳記、回憶錄、文章、紀錄片、歌曲、電影,甚至電子游戲中也有他的身影,對其的褒揚遠多於批判。《時代》雜志將格瓦拉選入二十世紀百大影響力人物。阿爾貝托·科爾達為他拍攝、命名為《英勇的游擊隊員》的照片,被美譽為「世上最知名的照片」。 生平年表 1928年6月14日,埃內斯托·格瓦拉生於阿根廷羅薩里奧。他是埃內斯托·格瓦拉·林奇和塞莉亞·德·拉·塞爾納·德·拉·略薩的長子。 1947-1953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國立大學醫學系讀書。 1950年,在油船廠上當水手,漫遊特立尼達和英屬蓋亞那。 1951年月12月-1952年8月偕同阿爾貝托·格拉納多溫游拉丁美洲各國。游歷了智利,秘魯,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然後由委內瑞拉乘飛機途經美國邁阿密返回布宜諾斯艾利斯。 1953年3月,大學畢業,第二次漫遊拉丁美洲各國。游歷了玻利維亞,秘魯,厄瓜多,哥倫比亞,巴拿馬,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在瓜地馬拉參加了保衛阿本斯總統的斗爭,在阿本斯政府被顛覆後移居墨西哥。 1954年-1956年,在墨西哥行醫,後又在心臟病學研究所兼職。 1955年,結識菲德爾·卡斯特羅,加入他的革命隊伍,參加「格拉瑪」遠征的准備工作。 1956年6月-8月,因加入菲德爾·卡斯特羅的遠征部隊被捕,囚禁於墨西哥城監獄。 11月25日,作為菲德爾·卡斯特羅率領的82名起義者中的一員,乘「格拉瑪」號遊艇從圖斯潘河口出發,前往古巴。 12月2日,「格拉瑪」號抵達古巴。 1956年-1958年底,參加古巴馬埃斯特臘山等地的武裝斗爭,在戰斗中兩度負傷。 1957年5月27-28日,參加烏維羅之戰。 6月5日,晉升為少校,被任命為第四縱隊司令。 1958年8月21日,奉命率領「西羅·雷東多」第八縱隊進軍拉斯維利亞斯省,並被任命為拉斯維利亞斯省城鄉起義部隊總司令。 10月16日,切的縱隊抵達埃斯坎布拉伊山。 12月底,指揮部隊攻打聖克拉拉。 1959年1月1日,聖克拉拉獲解放。 1月2日,切的縱隊進入哈瓦那,駐扎在卡瓦尼亞要塞。 2月9日,總統頒法令宣布切為古巴公民,享有與出生在古巴的人相同的各種權利。 6月2日,同阿萊達·馬奇結婚。 6月12日-9月5日,受古巴政府委派,訪問了埃及、蘇丹、巴基斯坦、印度、緬甸、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日本、摩洛哥、南斯拉夫、西班牙。 10月7日,被任命為土地改革全國委員會工業司司長。 11月,被任命為古巴國家銀行行長。 1960年2月5日,出席在哈瓦那舉行的蘇聯科學、技術和文化成就展覽會的開幕式,第一次同米高揚見面。 5月,切的《游擊戰》一書在哈瓦那出版。 10月22日-12月9日,率領古巴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蘇聯、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國、朝鮮。11月18日-12月1日,訪問中國期間,受到了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總理周恩來及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的接見。 1961年2月23日,被任命為工業部部長和中央計劃委員會委員,不久該委員會也歸其領導。 4月17日,僱傭軍入侵吉隆灘。切負責指揮駐防比那爾德里奧省的部隊。 6月2日,同蘇聯簽訂經濟協定。 8月,代表古巴出席在烏拉圭埃斯特角舉行的泛美社會和經濟理事會特別會議。在會上揭露了美國建立"爭取進步聯盟"的目的。訪問了阿根廷和巴西,同弗朗迪西總統和誇德羅斯總統進行了會談。 1962年3月8日,被任命為古巴革命統一組織全國領導成員,3月12日被任命為革命統一組織書記處書記和經濟委員會委員。 4月15日,在哈瓦那古巴勞動者工會會議上發言,號召開展社會主義勞動競賽。 8月27日-9月3日,率領古巴黨政代表團赴莫斯科。繼訪問莫斯科之後,又訪問了捷克斯洛伐克。 10月下半月至11月初,負責領導比那爾德里奧省的部隊。 1963年5月,由於革命統一組織改組為古巴社會主義革命統一黨,切被任命為黨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和書記處書記。7月,率領政府代表團赴阿爾及利亞,慶祝該共和國獨立一周年。 1964年1月16日,簽署古蘇技術援助議定書。 2月20日-4月13日,率領古巴代表團參加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 4月15日-17日,訪問法國、阿爾及利亞、捷克斯洛伐克。 11月5-19日,率領古巴代表團赴蘇聯,參加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周年慶祝活動。 12月9日-17日,率領古巴代表團參加在紐約舉行的第十九屆聯合國大會。 12月下旬,訪問阿爾及利亞。 1965年1月-3月,訪問中國、馬里、剛果(金)、幾內亞、迦納、達荷美、坦尚尼亞、埃及、阿爾及利亞。在阿爾及利亞參加亞非團結組織第二屆會議。 2月3日,率古巴社會主義革命統一黨代表團抵達北京,在機場受到了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鄧小平和北京市市長彭真的熱烈歡迎。 2月9日,結束在中國的訪問,鄧小平和彭真再次親往機場,為他送行。 3月14日,返回哈瓦那。 3月15日,向工業部的工作人員報告國外之行的情況,這是他在古巴最後一次公開講演。 4月1日,給菲德爾·卡斯特羅寫了告別信。 10月3日,卡斯特羅在古巴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成立大會上宣讀切·格瓦拉的告別信。 1966年11月7日,到達玻利維亞尼阿卡瓦蘇河畔的游擊隊營地。 1967年,3月22日,以拉蒙為化名的切·格瓦拉領導游擊隊(玻利維亞民族解放軍)開始軍事行動。 4月17日,切·格瓦拉的《通過三大洲會議致世界人民的信》在哈瓦那發表。 7月29日,拉丁美洲團結組織成立大會在哈瓦那開幕。會議主席團根據許多代表團的建議,宣告象徵性地成立「拉丁美洲國」,並宣布"敬愛的游擊隊員埃內斯托·切·格瓦拉少校為我們共同的祖國-拉丁美洲-的榮譽公民"。 10月8日,在尤羅山峽戰斗中,切·格瓦拉受傷被俘。 10月9日,切·格瓦拉在拉伊格拉村被玻利維亞特種部隊「突擊隊」殺害,時年39歲。

一部巴西2003年拍的有關切格瓦拉的電影求名!

只有本屆戛納電影節獲獎之《切格瓦拉》

❸ 瓦格拉是誰

切·格瓦拉(西班牙文:Che Guevara),或簡單稱切(El Che 或 Che),本名埃內斯托·格瓦拉(Ernesto Guevara)全名埃內斯托·拉斐爾·格瓦拉·德·拉·塞爾納(西班牙語:Ernesto Rafael Guevara de la Serna,是阿根廷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醫師、作家、游擊隊隊長、軍事理論家、國際政治家及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自切死後,他的肖像已成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徵、全球流行文化的標志,同時也是第三世界共產革命運動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運動的象徵。 身為年輕的醫學系學生,格瓦拉游歷了整個拉丁美洲,並因親眼目睹了貧窮的無所不在而深感震撼。他在這些旅行中的所見所聞,使他斷定各地根深蒂固的社會不平等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新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的結果,唯一的補救方法便是進行世界革命。這個信仰激勵他介入了瓜地馬拉在總統哈科沃·阿本斯·古斯曼統治下的社會改革;在美國中情局暗中策動下,阿本斯政權最終於1954年瓜地馬拉政變中被推翻,結束了瓜地馬拉當時不同凡響的意識形態。後來,格瓦拉在墨西哥市結識了勞爾與菲德爾·卡斯特羅,加入他們的七二六運動,懷抱著推翻親美的獨裁者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的理想、乘著格拉瑪號闖入古巴。格瓦拉不久便在起義者間展嶄露頭角,晉升為副指揮官,並在為期二年、成功推翻巴蒂斯塔政權的游擊戰役中扮演關鍵的角色。 古巴革命成功後,格瓦拉在新政府擔任了數個要職。包括再審革命法庭期間被列為戰犯者的申訴與行刑隊、以工業部長身分實施土地改革、擔任國家銀行行長及古巴軍隊教學主任之職,並以宣揚古巴社會主義的外交家之名橫越地球。而格瓦拉所訓練的民兵部隊也在豬灣入侵擊退了美軍,並為古巴帶來了蘇聯核武彈道導彈,其隨後在1962年引發了古巴導彈危機。另外,他也是文筆鋒利、創作豐富的作家與日記作者,著有影響深遠的游擊戰指南,及關於他橫越南美洲的青年摩托車旅行的暢銷自傳。格瓦拉於1965年離開古巴,依序前往剛果-金沙薩及玻利維亞煽動革命,前者失敗,而格瓦拉到了玻利維亞後,被當地由中央情報局協助的軍隊逮捕,並遭處決。 格瓦拉是名榮辱參半的歷史人物,亦常現身於傳記、回憶錄、文章、紀錄片、歌曲及電影的題材,其共同想像普遍呈現兩極化。《時代》雜志將格瓦拉選入二十世紀百大影響力人物,並登上阿爾貝托·柯爾達為他拍攝、命名為《英勇的游擊隊員》的照片,被美譽為「世上最知名的照片」。

❹ 有哪些關於切格瓦拉的精彩影視作品

--《摩托日記》、《阿根廷》、《游擊隊》。《切·格瓦拉》

❺ 切·格瓦拉 相關電影有什麼 簡單介紹下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The Motorcycle Diaries),主演:羅德里戈·戴拉·塞納(Rodrigo De la Serna)、蓋爾·加西亞·埃布爾納(Gael Garcia Bernal)、米婭·梅斯特羅(Mia Maestro)。導演:沃爾特·薩雷斯(Walter Salles),2004年上映。

《切·格瓦拉》(上、下兩集)(Che: Part One)和(Che: Part Two),導演:斯蒂芬·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主演:本尼西奧·德爾·托羅(Benicio Del Toro),羅德里格·桑托羅(Rodrigo Santoro)。該片獲得2008年第61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本尼西奧·德爾·托羅(Benicio Del Toro)飾演切·格瓦拉),並獲得金棕櫚獎提名。

❻ Che guevara 是誰

切·格瓦拉魅力長存的傳奇戰士 1967年10月9日,拉丁美洲著名革命家、「游擊中心」理論倡導者切·格瓦拉在前一天戰斗中負傷被俘後,被美國支持的玻利維亞軍人政權槍決。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切·格瓦拉的名字便在世界傳揚。當年中國也曾稱贊過他在古巴推行的游擊戰道路,而西方對他則冠以「紅色羅賓漢」、「共產主義的堂·吉訶德」等稱號。直至2000年,北京舞台上演的話劇《格瓦拉》還曾轟動一時。那個生活在地球另一面的傳奇革命家,其戰斗和生活的軌跡其實曾與我們緊密相關,其悲歡也值得國人品味反思…… ■以毛澤東著作為師,為窮苦人的利益而拋棄了醫生的職業到古巴打游擊 在古巴革命中聞名的格瓦拉,原本是阿根廷人。他於1928年生於較優裕的家庭,畢業於醫學院,在行醫中痛感人民苦難非葯可治,在閱讀了馬列著作後決心從事政治斗爭,以解放整個拉丁美洲為己任。1957年,他在墨西哥結識了古巴革命者卡斯特羅並與其結成密友,兩人很快便率一支小隊乘船潛回古巴,登陸後他們上山進行游擊戰,一年多後就推翻了親美的獨裁政權。 在「七支步槍起家」的斗爭中,格瓦拉讀過西班牙文本的《毛澤東選集》後深受啟發,後來他一再說:「毛澤東是游擊戰大師,我只是個小學生。」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翌年,格瓦拉便來華訪問。他見到了被自己奉為導師的毛澤東,兩人親密地拉著手說話。回國後,格瓦拉便拿起甘蔗刀下田,宣布這是仿照人民公社的榜樣,並號召民眾學習中國專家不計較工資只講奉獻的精神。 格瓦拉做體力活並不是裝樣子給群眾看的,而是實實在在地真干,業余時間特別是星期六下午,他的時間主要用於義務勞動。他公私分明,年幼的孩子生了急病,他也絕不許用自己的公車送醫院。在當時物資困難的情況下,政府發給每個高級領導人一張特殊供應卡,位居國家第二把手的格瓦拉馬上退回,而且始終要求家人到商店同普通百姓一樣排隊買東西。至於他那些同戰士一樣站崗,治療被視為瘟神的麻風病人從不戴手套一類的故事,更是廣為傳揚。正是這種毫無利己動機的獻身榜樣,使格瓦拉能夠超越時空,被貧困國度的民眾和許多富足的西方人同時接受和稱贊。卡斯特羅對這位戰友的評價則是:「一個在行動上沒有一絲污點,在舉動中毫無瑕疵的典範就是切!」 ■理想主義與現實的矛盾,使他離開古巴進入他國叢林 在革命勝利後的古巴,格瓦拉在取得古巴國籍後只呆了六年。當時,中蘇論戰勢同水火後,他感到兩面為難,便在1965年2月再次來華訪問,他主張同蘇聯停止論戰,但他的建議未被接受,他也沒見到毛澤東。帶著憂郁離華後,格瓦拉便在公開場合消失,並登報宣布放棄職務和國籍,使古巴政府不必對其行為負責。 後來人們知道,1965年春,格瓦拉進入了剛果(利)東部,指導當地的左派游擊隊。幾個月後,他失望地離開,因為他感到當地人不願認真打仗,所以失敗無法挽回。隱蔽回古巴休整幾個月後,1966年11月,格瓦拉又帶領幾十個說西班牙語的外籍人進入玻利維亞,在叢林中展開游擊戰。 對於格瓦拉為什麼出走,三十多年來不少研究者有過多種解釋。多數意見是,他想擺脫國際共運的分歧,在南美洲再樹立起一個革命榜樣。不過,從近些年發掘出的他的一些當年的文件筆記中看,格瓦拉其實有更深層次的想法,他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有諸多疑問,想另闢一條新路。 古巴革命勝利後,格瓦拉是首任國家銀行行長,可他卻主張廢除貨幣建立「不用錢的文明」。從事建設時,他反對「物質動力」,主張消滅個人主義,要求用勞動競賽來驅動。由於美國的封鎖,經濟難以自給的古巴不得不大量接受蘇援,在體制和指導原則方面也學習蘇聯模式,對此格瓦拉很失望,認為從列寧推行「新經濟政策」起就開始了「資本主義復辟」的先例,而只有戰爭條件下同志關系才是真正純潔的兄弟關系。他這類理想主義的主張,在和平建設的現實生活中註定難以實行,到另一個國度用以往的戰爭方式再做新探索就勢在必然。 拋棄古巴優裕且安寧的城市生活,再進入毒蛇蚊蟲出沒的南美叢林,對從小便患哮喘病的格瓦拉絕非易事,但是為了理想他義無反顧。在近一年艱難的山區游擊跋涉中,格瓦拉只靠一匹騾子馱行李,忍受了諸多困苦,面對追剿和陷入絕境也毫不動搖,並宣布絕不讓敵人活捉自己。在1967年10月8日的最後戰斗中,他因負傷並犯了哮喘病,才當了俘虜。 ■「游擊中心」理論隨著他的犧牲而終結,忘我的人格魅力卻長存人間 格瓦拉學過中國的游擊戰理論,他提出的「游擊中心」論卻又有一些不同之處,其中特別強調少數精英的作用,認為到處游擊示範便可讓民眾一涌而起推翻反動政府,而很少注重根據地建設和深入細致的群眾工作。格瓦拉最後在玻利維亞的犧牲雖然悲壯,卻說明了外籍人到別國輸出革命很難成功,實踐標准也對其游擊理論做了最無情的檢驗。 記得20世紀70年代後期國內曾翻譯過格瓦拉的《游擊筆記》(內部出版),筆者曾問過許多熟悉游擊戰的老前輩的觀後感,回答都是嘆息不已。

記得採納啊

❼ 講切格瓦拉的電影有什麼

切格瓦拉滿天下: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080111/

切·格瓦拉:阿根廷:http://movie.mtime.com/73020/

切·格瓦拉:游擊隊:http://movie.mtime.com/17102/

切·格瓦拉: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808776/

切格瓦拉的故事: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282648/

❽ 關於切·格瓦拉的電影

1967年10月9日,切·格瓦拉在波利維亞的無花果鎮(LaHiguera)被美國CIA特工處決,年僅39歲。40年後的今天他仍有如此魅力,是西方文化研究界難解的謎。有革命浪漫情懷的切·格瓦拉,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出生在一個阿根廷中上層家庭,年青時熟讀弗洛伊德和馬克思,心懷勞苦大眾,騎上摩托車訪遍拉美各國了解窮人的生活情況。後來遇上卡斯特羅,參與古羅革命,推翻親美政權,年僅31歲當上古巴央行行長及工業部長。但他為了「解放全世界的無產階級」,拋下高官厚祿,先後到非洲剛果和南美的玻利維亞打游擊戰。曾說過「寧願站著赴死,決不跪下苟生」的切·格瓦拉,最後站著被CIA特工槍決。
切·格瓦拉熱的出現有特定的時代背景。那是世界局勢風雲變幻的1960年代,他死後不久便發生了「布拉格之春」和法國的「紅五月」,整個歐洲,都在騷動之中。人們渴望變革的發生,英雄的出現,有著唐·吉柯德色彩的切·格瓦拉自然成為這種情緒的象徵。1997年,切·格瓦拉的遺骸被運回古巴安葬,在過去十年裡掀起第二輪的革命偶像熱。

❾ 切 格瓦拉 是誰

英勇的游擊隊員
[1]昵稱「切」(El Che 或 Che),本名埃內斯托·格瓦拉(Ernesto Guevara),全名埃內斯托·拉斐爾·格瓦拉·德·拉·塞爾納(西班牙語:Ernesto Rafael Guevara de la Serna),是阿根廷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醫生、作家、游擊隊領導人、軍事理論家、政治家及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曾經與卡斯特羅並肩作戰。 自切死後,他成為了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徵、全球流行文化的標志,同時也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英雄和左翼人士的象徵。切·格瓦拉出生於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自小患有哮喘病。他年輕時游歷了整個拉丁美洲,並因親眼目睹了貧窮的無處不在而深感震撼。他在這些旅行中的所見所聞,使他斷定各國根深蒂固的社會不平等現象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新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結果,唯一的補救方法便是進行世界革命。這個信仰激勵他介入了瓜地馬拉在總統哈科沃·阿本斯·古斯曼領導下的社會改革;在美國中情局的暗中策劃下,阿本斯政權最終在1954年瓜地馬拉政變中被推翻,結束了瓜地馬拉當時不同凡響的社會變革。 1955年,格瓦拉在墨西哥城先後結識了勞爾·卡斯特羅與菲德爾·卡斯特羅,加入他們的七·二六運動,懷抱著推翻親美的獨裁者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的理想、乘著格拉瑪號返回古巴。不久,格瓦拉便在起義者中嶄露頭角,晉升為縱隊司令,軍銜為少校。他親自指揮並參與了以少勝多的聖克拉拉戰役,決定了古巴革命的最後勝利。古巴革命成功後,格瓦拉加入古巴國籍,並在革命政府中擔任了數個要職,包括國家銀行行長、工業部長、古巴社會主義革命統一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和書記處書記。 格瓦拉曾以宣揚古巴革命的外交家之名橫越地球。而格瓦拉所訓練的民兵部隊也在吉隆灘戰役擊潰了美國僱傭軍,並為古巴帶來了蘇聯的帶有核彈頭的彈道導彈,其隨後在1962年引發了古巴導彈危機。另外,他也是文筆鋒利、創作豐富的作家與日記作者,著有影響深遠的游擊戰指南,及關於他橫越南美洲的青年摩托車旅行的暢銷自傳。格瓦拉於1965年離開古巴,先後前往剛果(金)及玻利維亞試圖點燃革命火種。在剛果(金)的軍事行動受挫後,格瓦拉到玻利維亞領導游擊隊活動,最後因為當地農民出賣,被由美國中央情報局訓練的玻利維亞政府軍逮捕,慘遭槍決。 格瓦拉是名極富傳奇英雄色彩的歷史人物,被譽為「人間的耶穌」、「紅色羅賓漢」、「共產主義的堂吉訶德」、「拉丁美洲的加里波第」、「完美的人」、「浪漫冒險家」。格瓦拉常現身於傳記、回憶錄、文章、紀錄片、歌曲、電影,甚至電子游戲中也有他的身影,對其的褒揚遠多於批判。《時代》雜志將格瓦拉選入二十世紀百大影響力人物。阿爾貝托·科爾達為他拍攝、命名為《英勇的游擊隊員》的照片,被美譽為「世上最知名的照片」。
編輯本段生平年表

切·格瓦拉畫像雕像集萃(21張)1928年6月14日,埃內斯托·格瓦拉生於阿根廷羅薩里奧。他是埃內斯托·格瓦拉·林奇和塞莉亞·德·拉·塞爾納·德·拉·略薩的長子。 1947-1953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國立大學醫學系讀書。 1950年,在油船廠上當水手,漫遊特立尼達和英屬蓋亞那。 1951年月12月-1952年8月偕同阿爾貝托·格拉納多溫游拉丁美洲各國。游歷了智利,秘魯,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然後由委內瑞拉乘飛機途經美國邁阿密返回布宜諾斯艾利斯。 1953年3月,大學畢業,第二次漫遊拉丁美洲各國。游歷了玻利維亞,秘魯,厄瓜多,哥倫比亞,巴拿馬,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在瓜地馬拉參加了保衛阿本斯總統的斗爭,在阿本斯政府被顛覆後移居墨西哥。 1954年-1956年,在墨西哥行醫,後又在心臟病學研究所兼職。 1955年,結識菲德爾·卡斯特羅,加入他的革命隊伍,參加「格拉瑪」遠征的准備工作。 1956年6月-8月,因加入菲德爾·卡斯特羅的遠征部隊被捕,囚禁於墨西哥城監獄。 11月25日,作為菲德爾·卡斯特羅率領的82名起義者中的一員,乘「格拉瑪」號遊艇從圖斯潘河口出發,前往古巴。 12月2日,「格拉瑪」號抵達古巴。 1956年-1958年底,參加古巴馬埃斯特臘山等地的武裝斗爭,在戰斗中兩度負傷。 1957年5月27-28日,參加烏維羅之戰。 6月5日,晉升為少校,被任命為第四縱隊司令。 1958年8月21日,奉命率領「西羅·雷東多」第八縱隊進軍拉斯維利亞斯省,並被任命為拉斯維利亞斯省城鄉起義部隊總司令。 10月16日,切的縱隊抵達埃斯坎布拉伊山。 12月底,指揮部隊攻打聖克拉拉。 1959年1月1日,聖克拉拉獲解放。 1月2日,切的縱隊進入哈瓦那,駐扎在卡瓦尼亞要塞。 2月9日,總統頒法令宣布切為古巴公民,享有與出生在古巴的人相同的各種權利。 6月2日,同阿萊達·馬奇結婚。 6月12日-9月5日,受古巴政府委派,訪問了埃及、蘇丹、巴基斯坦、印度、緬甸、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日本、摩洛哥、南斯拉夫、西班牙。 10月7日,被任命為土地改革全國委員會工業司司長。 11月,被任命為古巴國家銀行行長。 1960年2月5日,出席在哈瓦那舉行的蘇聯科學、技術和文化成就展覽會的開幕式,第一次同米高揚見面。 5月,切的《游擊戰》一書在哈瓦那出版。 10月22日-12月9日,率領古巴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蘇聯、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國、朝鮮。11月18日-12月1日,訪問中國期間,受到了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總理周恩來及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的接見。 1961年2月23日,被任命為工業部部長和中央計劃委員會委員,不久該委員會也歸其領導。 4月17日,僱傭軍入侵吉隆灘。切負責指揮駐防比那爾德里奧省的部隊。 6月2日,同蘇聯簽訂經濟協定。 8月,代表古巴出席在烏拉圭埃斯特角舉行的泛美社會和經濟理事會特別會議。在會上揭露了美國建立"爭取進步聯盟"的目的。訪問了阿根廷和巴西,同弗朗迪西總統和誇德羅斯總統進行了會談。 1962年3月8日,被任命為古巴革命統一組織全國領導成員,3月12日被任命為革命統一組織書記處書記和經濟委員會委員。 4月15日,在哈瓦那古巴勞動者工會會議上發言,號召開展社會主義勞動競賽。 8月27日-9月3日,率領古巴黨政代表團赴莫斯科。繼訪問莫斯科之後,又訪問了捷克斯洛伐克。 10月下半月至11月初,負責領導比那爾德里奧省的部隊。 1963年5月,由於革命統一組織改組為古巴社會主義革命統一黨,切被任命為黨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和書記處書記。7月,率領政府代表團赴阿爾及利亞,慶祝該共和國獨立一周年。 1964年1月16日,簽署古蘇技術援助議定書。 2月20日-4月13日,率領古巴代表團參加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 4月15日-17日,訪問法國、阿爾及利亞、捷克斯洛伐克。 11月5-19日,率領古巴代表團赴蘇聯,參加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周年慶祝活動。 12月9日-17日,率領古巴代表團參加在紐約舉行的第十九屆聯合國大會。 12月下旬,訪問阿爾及利亞。 1965年1月-3月,訪問中國、馬里、剛果(金)、幾內亞、迦納、達荷美、坦尚尼亞、埃及、阿爾及利亞。在阿爾及利亞參加亞非團結組織第二屆會議。 2月3日,率古巴社會主義革命統一黨代表團抵達北京,在機場受到了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鄧小平和北京市市長彭真的熱烈歡迎。 2月9日,結束在中國的訪問,鄧小平和彭真再次親往機場,為他送行。 3月14日,返回哈瓦那。 3月15日,向工業部的工作人員報告國外之行的情況,這是他在古巴最後一次公開講演。 4月1日,給菲德爾·卡斯特羅寫了告別信。 10月3日,卡斯特羅在古巴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成立大會上宣讀切·格瓦拉的告別信。 1966年11月7日,到達玻利維亞尼阿卡瓦蘇河畔的游擊隊營地。 1967年,3月22日,以拉蒙為化名的切·格瓦拉領導游擊隊(玻利維亞民族解放軍)開始軍事行動。 4月17日,切·格瓦拉的《通過三大洲會議致世界人民的信》在哈瓦那發表。 7月29日,拉丁美洲團結組織成立大會在哈瓦那開幕。會議主席團根據許多代表團的建議,宣告象徵性地成立「拉丁美洲國」,並宣布"敬愛的游擊隊員埃內斯托·切·格瓦拉少校為我們共同的祖國-拉丁美洲-的榮譽公民"。 10月8日,在尤羅山峽戰斗中,切·格瓦拉受傷被俘。 10月9日,切·格瓦拉在拉伊格拉村被玻利維亞特種部隊「突擊隊」殺害,時年39歲。
編輯本段個人履歷
家庭背景
格瓦拉出生於阿根廷羅薩里奧,是一個西班牙和愛爾蘭裔家庭的長子。他出生證明上的日童年格瓦拉
期是1928年6月14日,但一些資料認為他實際上出生於1928年5月14日。他的出生證明被故意修改,以掩飾他母親在結婚時已懷孕的事實。格瓦拉的父親埃內斯托·格瓦拉·林奇的家族已在阿根廷生活了12代,是一個聲譽卓著的家族。他的祖先帕特里克·林奇1715年出生於愛爾蘭,後經西班牙轉輾來到阿根廷,在18世紀末,他已成為了巴拉那河地區的總督。而他母親塞莉亞·德·拉·塞爾納·略薩的家族也已在阿根廷生活了7代,同樣也是貴族家庭,祖先約瑟·德·拉·塞爾納曾是西班牙最後一任駐秘魯總督。格瓦拉的父母於1927年結婚。 格瓦拉父親在傳記《我的兒子,切》中寫到: 「5月(註:1930年)的一個早晨,寒風呼嘯,我的妻子帶著我們的小埃內斯托去游泳。中午時分,我去俱樂部找他們,准備和他們一起去吃午飯,這時我發現,孩子穿著一身濕漉漉的游泳衣,已經凍得直打哆嗦。塞莉亞卻還一個勁地在游泳。她不是個有經驗的母親,根本沒有意識到現在已是冬天,天氣變化對這樣一個脆弱的孩子來說,該有多危險。」從此格瓦拉便患上了嚴重的哮喘。受這個有著一定左翼思想的上層家庭(尤其是作為阿根廷共產黨員的姨父母)的影響,格瓦拉從小便對政治十分熱衷。雖然患有哮喘,但格瓦拉十分熱愛體育運動。1948年,他進入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學習醫學,並於1953年3月順利完成了學業。
早年漫遊美洲
青年格瓦拉,攝於1951年
當他還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格瓦拉時常利用假期在拉丁美洲周遊。1950年1、2月暑假時,他游歷了阿根廷北部的12個省,走過了約4000多公里的路程。1951年,他在自己的好友葯劑師阿爾貝托·格拉納多(Alberto Granado)的建議下,決定休學1年環游整個南美洲。他們的交通工具是一輛1939年產的Norton摩托車。他們於1951年12月29日出發,決定的線路為:沿著安第斯山脈穿越整個南美洲,經阿根廷、智利、秘魯、哥倫比亞,到達委內瑞拉。在路途的中間他們的摩托車壞掉了。格瓦拉還在秘魯的一個麻風病人村作了幾個月的義工。 在這次旅行中,格瓦拉開始真正了解拉丁美洲的貧窮與苦難,他的國際主義思想也在這次旅行中漸漸定型,他開始認為拉美各個獨立的國家其實是一個擁有共同的文化和經濟利益的整體,倘若革命則需要國際合作。離家8個月後,1952年9月,格瓦拉乘飛機回到了阿根廷,全家人都去機場迎接他。在他此時的一篇日記中他寫到: 「寫下這些日記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時,就已經死去。我,已經不再是我。」 格瓦拉在這次旅行中所寫的日記後來被成冊出版,依此好萊塢於2004年拍攝了電影《摩托日記》。 旅行結束後,格瓦拉開始拚命復習,在1953年6月1日,他正式畢業於醫學院。他本可成為一位受人尊敬的醫生,可是,這次旅行徹底改變了格瓦拉。
在瓜地馬拉的轉變
由於庇隆政府當時在阿根廷的的獨裁統治,擔心兒子被徵用做軍醫的母親讓格瓦拉逃離阿根廷。1953年7月7日,格瓦拉開始了他的第二次拉美之旅。在玻利維亞經歷了一次革命之後,格瓦拉從厄瓜多前往瓜地馬拉。途經哥斯大黎加時,這個當時拉美唯一的民主國家深深打動了格瓦拉。 1953年12月24日,格瓦拉到達了瓜地馬拉。當時瓜地馬拉正處於年輕的左翼總統阿本斯(Arbenz)的領導下,進行著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土地改革,矛頭直指美國聯合果品公司。 在瓜地馬拉,格瓦拉結識了許多由於反抗獨裁統治者而被迫流亡的革命者,其中有秘魯女革命者伊爾達·加德亞(後來在墨西哥,她成為了格瓦拉第一任妻子)。格瓦拉與這些革命者一起投入保衛阿本斯政權的斗爭,積極為阿本斯民主政府服務。在這一時期,格瓦拉得到了他知名的綽號「切」(Che),「Che」是一個西班牙語的感嘆詞,在阿根廷和南美的一些地區被廣泛使用,是人打招呼和表示驚訝的常用語,類似於漢語中的「喂」、「喔」等。 1954年2月12日,在給姑媽貝阿特麗斯的信中,格瓦拉第一次坦率地承認他與瓜地馬拉的共產黨人有聯系,他在信中寫道:「我的地位,無論如何也不是一個愛好文藝的空想家。置身於這個環境中,在瓜地馬拉勞動黨這一批人中間,我有意地站在贊成瓜地馬拉政府的立場。於是,我就跟有這種傾向的知識分子有聯系。還在幾個工會里當醫生。」 1954年3月28日,美國中央情報局在宏都拉斯成立了一支由瓜地馬拉軍官阿馬斯領導的僱傭軍,准備顛覆阿本斯政權。1954年6月,武裝到牙齒的阿馬斯的僱傭軍(共有800人,其中200人是瓜地馬拉人)入侵瓜地馬拉。6月27日,阿本斯總統被迫辭職。阿本斯政權被顛覆後,阿馬斯成為瓜地馬拉總統,開始對左翼人士進行殘酷的鎮壓,幾個月之內約9000人被捕或被殺害,格瓦拉也上了美國中央情報局的黑名單。 在瓜地馬拉的革命經歷使格瓦拉認識到:要用醫道去造福人類,必須首先發動一場革命,推翻反動獨裁統治。從此,格瓦拉堅定了自己的共產主義信仰,認為共產主義是解決目前拉美種種困難的唯一途徑。 隨後,他前往墨西哥避難,並在此結識了勞爾·卡斯特羅和菲德爾·卡斯特羅。
參加古巴革命
1955年,格瓦拉同卡斯特羅兄弟在墨西哥城相遇,當時卡斯特羅兄弟正在為重返古巴進行武裝斗爭並推翻巴蒂斯塔獨裁政權作準備。格瓦拉迅速加入了卡斯特羅組織的名為「七·二六運動」(以一次失敗的革命:蒙卡達事件的日期命名)的軍事組織。1956年11月25日,「七二六運動」的82名戰士擠在「格拉瑪號」(Granma)小遊艇上,從墨西哥韋拉克魯斯州(Veracruz)的圖斯潘(Tuxpan)出發,駛向古巴。 1956年12月2日,比計劃推遲了兩天,他們在古巴南部的奧連特省的一片沼澤地登陸,遭到巴蒂斯塔的軍隊的襲擊,只有12人在這次襲擊中倖存。格瓦拉,作為軍隊的醫生,在一次戰斗中,當面前一個是葯箱,另一個是子彈箱時,他扛起了子彈箱。從這一刻開始,格瓦拉徹底從醫生轉變為了一名戰士。 格瓦拉在古巴,攝於1958年11月
剩餘的游擊隊戰士,在馬埃斯特臘山中安頓下來,並使革命隊伍逐漸壯大,得到了一些農民及工人的支持。在戰斗中,格瓦拉的超人的勇氣及毅力、出色的戰鬥技巧和對敵人的冷酷無情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支持,包括卡斯特羅的賞識。他很快成為了卡斯特羅最得力和信賴的助手。到1958年初游擊隊員約有280人,在經歷了一系列戰斗之後,到12月27日,革命軍擁有了8000平方公里土地和50萬人民。1959年1月2日,革命軍成功佔領古巴首都哈瓦那,巴蒂斯塔出逃。這段經歷,被格瓦拉寫入了自己1963年出版的《古巴革命戰爭的回憶》(Pasajes de la Guerra Revolucionaria)中。
躋身政府高官
戰爭結束後,古巴新政府成立,格瓦拉被授予「古巴公民」的身份。1959年5月22日,格瓦拉同自己的第一任秘魯裔妻子伊爾達·加德亞(Hilda Gadea)離婚,他們唯一的女兒由格瓦拉撫養。6月,格瓦拉同參與了古巴革命且與自己志同道合的阿萊達·馬奇(Aleida March)結婚,之後他們共育有4個子女。
首先,格瓦拉被任命為卡瓦尼亞堡軍事監獄的檢察長,負責清除巴蒂斯塔時代的戰犯(主要是政客和警察),一些資料認為格瓦拉處死了156人,但一般認為,人數可能高達600。1959年10月,並不懂經濟學的格瓦拉被任命為國家銀行行長,開始對古巴經濟體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將企業收歸國有,並實行了土地改革。1961年,格瓦拉又被任命為工業部長。格瓦拉幫助卡斯特羅在古巴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古巴遭到美國經濟封鎖後,格瓦拉與蘇聯簽定了貿易協定。在這段時間內,他也因為其對美國的強硬態度而逐漸聞名於西方。在古巴導彈危機中,他是1962年赴莫斯科談判的古巴代表團的成員之一,並最終簽署了蘇聯在古巴部署核武器的計劃。格瓦拉認為,安置蘇聯的導彈將捍衛古巴獨立,使古巴免於遭受美國的侵略。 1964年12月,格瓦拉代表古巴出席聯合國第19次大會,之後相繼訪問了阿爾及利亞、剛果(金)等8個非洲國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當1965年3月14日回到古巴後,他與卡斯特羅在諸如對蘇關系、援助第三世界革命等問題上的分歧日趨嚴重。不久他辭去了自己的職務,4月1日他乘飛機離開了古巴,前往剛果(金)。 在古巴擔任高官期間,格瓦拉抵制官僚主義,生活節儉,並且拒絕給自己增加薪水。他從沒上過夜總會,沒有看過電影,也沒去過海灘。一次在蘇聯一位官員家裡做客時,當那位官員拿出極昂貴的瓷器餐具來招待格瓦拉時,格瓦拉對主人說:「真是諷刺,我這個土包子怎麼配使用這么高級的餐具?」同時格瓦拉周末還積極參加義務勞動,比如在甘蔗地或工廠里勞動。格瓦拉參加義務勞動
出走剛果行動
1965年4月23日,格瓦拉從坦尚尼亞穿越坦噶尼喀湖,前往剛果。一些資料指出,在之前他同卡斯特羅的一次秘密會談中,格瓦拉說服了卡斯特羅支持這次行動。在最初他得到了當時剛果游擊隊領導人洛朗-德西雷·卡比拉(Laurent-Désiré Kabila)的協助,但不久格瓦拉拒絕了他的幫助,認為其是完全無意義的,並寫到:「沒有什麼能讓我相信他是一個現在的人」。 格瓦拉向剛果起義軍隊傳授游擊戰術,他的計劃是利用剛果坦噶尼喀湖西岸的解放區作為基地,訓練剛果及周邊國家的革命武裝。此時格瓦拉已經37歲,而且並沒有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經驗(他的哮喘使他免於在阿根廷服兵役),他的戰斗經驗大都來自古巴革命。 與剛果政府軍一道的美國中情局人員,此時正全程監控格瓦拉部隊的對外通信,以便於在格瓦拉的游擊隊來襲前能先發制人、截斷其補給線。格瓦拉在此役所期許的是能夠向當地的辛巴人灌輸古巴共產主義革命思想及游擊戰術,將他們訓練成一批驍勇善戰的游擊隊。事後格瓦拉在他的《剛果日記》里回憶,當地人組織起來的烏合之眾愚笨、漫無紀律、內部紛爭不休是導致這次起義失敗的主要原因。同年,在非洲叢林吃足了7個月的苦頭之後,病弱的格瓦拉沮喪地與他剩存的古巴戰友離開剛果(有6個夥伴沒能活著離開)。格瓦拉一度考慮將受傷士兵送回古巴,自己留在剛果叢林里戰到最後一刻,用生命為革命豎立典範。不過,在幾次徘徊後,格瓦拉經不住同志們的苦苦哀求,同他們一起離開了剛果。格瓦拉在剛果,攝於1965年
離開剛果的格瓦拉並沒有因此回到他熟悉的古巴。在卡斯特羅公布的格瓦拉道別信里,格瓦拉宣稱他將切斷與古巴的一切聯系,投身於世界其他角落的革命運動。為此,格瓦拉深覺在道義上他不應回古巴。接下來的六個月里,格瓦拉極其低調地遊走於坦尚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布拉格以及東德。這段時期,格瓦拉除了記載他在剛果的經過外,還開始起草兩本書,准備對經濟學及哲學加以論述。在卡斯特羅獲悉格瓦拉的下落後,極力要求他的老同志回到古巴。格瓦拉則明確地聲明,除非是為了在拉丁美洲國家進行革命活動,因地利之便,他會在絕對機密的情況下回到古巴進行籌備工作外,他將不再踏上這片土地。

閱讀全文

與格瓦拉電影中的名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粵語經典電影名字 瀏覽:955
十七歲泰國電影 瀏覽:769
二年級觀看電影觀後感 瀏覽:149
漫威電影片頭高清圖片 瀏覽:267
2021年電影院有什麼新上映電影 瀏覽:529
韓國電影合集演員 瀏覽:964
播放音樂時候看電影 瀏覽:306
成都電影院兼職真偽 瀏覽:452
電影法中情演員表 瀏覽:872
馴服你電影完整版 瀏覽:736
中影電影院子公司 瀏覽:8
10年代國產鬼片大全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777
愛情電影導演 瀏覽:830
和天秤座男在電影院 瀏覽:758
科幻大電影五分鍾 瀏覽:160
再見了陳教授免費完整電影 瀏覽:495
未婚的港台電影演員 瀏覽:917
我的帕瓦羅蒂電影觀後感200字 瀏覽:189
經典愛情電影感人台詞截圖 瀏覽:976
喜歡音樂老師的韓國電影 瀏覽: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