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歐美電影中比較震撼的音樂
極限特工1開頭那個
㈡ 誰知道電影 爆笑角鬥士里最後那段插曲的歌名
歌名 now we are free 歌手Lisa Gerrard 確實很好聽的歌曲
㈢ 求音樂:好萊塢大片《角鬥士》片尾曲
你好!
now
we
are
free
-hans
zimmer
gladiator-hans
zimmer
都是角鬥士電影震撼音樂
你可以去酷狗音樂找找hans
zimmer他的音樂
很多好萊塢電影是他陪樂的包括。勇闖奪命島主題曲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㈣ 求影片角鬥士的片尾曲!
《角鬥士》原聲大碟
http://mv138.com/ying/138.htm
---------------------------------------------
本專輯包含以下歌曲:
1、Opening-BeginningTheBattle
2、Campus
3、Earth
4、TheProtectorOfRome
5、Figurines
6、Patricide
7、TheEmperorIsDead
8、Escape-Homecomming-Sorrow
9、CaravanInTheDesert
10、MarrakeshMarketPlace
11、ToZucchabar
12、AlltheRemains
13、Maximus
14、TheMightOfRome
15、StrengthAndHonor
16、Reunion-TheColiseum
17、BarbarianHorde
18、I'mMaximusDecimusDenirius
19、TheGeneralWhoBecameASlave
20、RomeIsTheLight
21、Secrets
22、TheMob-TheBetrayal
23、TheSlaveWhoBecameAGladiator
24、TheTrap
25、NotYet
26、DeathSmilesAtUsAll
27、AmINotMerciful
28、Elysium
29、HonorHim
30、NowWeAreFree
㈤ 斯巴達300勇士 片尾曲的名字,誰知道嗎(20分求)
300的結尾曲是《Remeber Us》
《將我們銘記》
300的所有插曲為:
1. To Victory
2. The Agoge
3. The Wolf
4. Returns A King
5. Submission
6. The Ephors
7. Cursed By Beauty
8. What Must A King Do?
9. Goodbye My Love
10. No Sleep Tonight
11. Tree Of The Dead
12. The Hot Gates
13. Fight In The Shade
14. Come And Get Them
15. No Mercy
16. Immortals Battle
17. Fever Dream
18. Xerxes' Tent
19. Tonight We Dine In Hell
20. The Council Chamber
21. Xerxes' Final Offer
22. A God King Bleeds
23. Glory
24. Message For The Queen
25. Remember Us
verycd上可以下載,地址是:http://lib.verycd.com/2007/03/06/0000142126.html
㈥ 電影《角鬥士》主題曲《now we are free》是用什麼語言唱的啊
演唱者是Lisa Gerrard
背景音樂為Now we are free的歌詞不是一種存在於世的語種,是歌手Lisa Gerrard 12歲時自創的用來「與上帝對話」的語言。以下是Lisa Gerrard接受訪問時的原話:
Q: "WHAT IS THAT LANGUAGE? "
A: 「I sing in the language of the Heart,」 begins Gerrard. 「Its an INVENTED LANGUAGE that Ive had for a very long time. I believe I started singing in it when I was about 12. Roughly that time. And I believed that I was speaking to God when I sang in that language."
歌詞是:
Anol shalom
Anol sheh lay konnud de ne um {shaddai}
Flavum
Nom de leesh
Ham de nam um das
La um de
Flavne...
We de ze zu bu
We de sooo a ru
Un va-a pesh a lay
Un vi-i bee
Un da la pech ni sa
(Aaahh)
Un di-i lay na day
Un ma la pech a nay
mee di nu ku
(Fast tempo, 4 times)
La la da pa da le na da na
Ve va da pa da le na la mda
Anol shalom
Anol sheh ley kon-nud de ne um.
Flavum.
Flavum.
M-ai shondol-lee
Flavu...
Lof flesh lay
Nof ne
Nom de lis
Ham de num um dass
La um de
Flavne..
Flay
Shom de nomm
Ma-lun des
Dwondi.
Dwwoondi。
㈦ 角鬥士中的一段背景音樂
你去搜《角鬥士》電影原聲,裡面的the battle。這段旋律在電影開頭軍團和亞美尼亞人戰斗的時候有,算是電影的主旋律了,長10分鍾。《角鬥士》的原聲來自hans zimmer,好萊塢非常有名的配樂家。《細細的紅線》、《最後的武士》、《加勒比海盜》、《珍珠港》、《勇闖奪命島》、《黑鷹墜落》、《碟中碟2》,還有我最喜歡的《埃及王子》的音樂都出自他手。大氣磅礴,如果你喜歡電影原聲應該去聽聽他的東西。
如果你要的話the battle的話網路里給我發信息吧。
㈧ 電影《角鬥士》原聲
《The Battle》,網路MP3裡面有
㈨ 急求~~懸賞~~~角鬥士專業影評
我在非完全主動的情況下在北京最好的電影院里看完了《角鬥士》。所謂非主動觀賞,完全在於我對這類影片題材的不感冒,確切講,是有心理障礙。無論是十幾年前看的《斯巴達克思》,還是更早的、在奧斯卡電影史上永留青名、我卻至今沒看過的《賓虛》。所有描寫古羅馬時期奴隸生活或以此為背景的影片我都不看。因為我受不了那種野蠻血腥的色調。不知道為什麼,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所有這類影片在我心裡都是一種昏黃的、壓抑的、毫無希望的色調。也許你在片中看不到血,但那種壓迫會時時追隨著你。在一片煙塵火色中,人與人毫無選擇的角斗。那裡象是永遠也見不到自由的陽光的。而在看完這部影片後我發現,我看到的都是美國人的古羅馬,我從不知道,羅馬人眼裡的古羅馬是什麼樣的。
隨著電影科技的成熟,你不能不承認《角鬥士》這部影片較以前的可看性要強,要更成熟和完美。但你也不得不感受更多更濃烈的美國味。
盡管主人公將軍是個西班牙農民,整天念叨著打完仗該回家收麥子了,而且數得出離開家的時間,但他對待士兵、對待愛他的公主、對待把他當兒子一樣看待的愷撒的態度,以及對家中妻兒的思念都是美國式的人性——其實這種處理方式本身就是美國式的。
愷撒殘忍的兒子繼位後為討好人民而舉行慶典,在大競技場里觀看角鬥士角斗。多象美國的大選呀。角鬥士的主人對主人公馬克西莫司說:贏得人民就是贏得自由。套在美國大選里不就是:贏得人民就是贏得選票嗎。
還有政治,我不了解那時的政治是什麼樣的,但影片里的種種斗爭和手段,甚至種種情節轉化都是熟悉的,因為那是在很多美國片中常常看到的。
因為勇敢、智慧和善良而被公主愛,因為勇敢、智慧和善良而即使在角鬥士的隊伍里也被擁戴為首領,有人甘願為他犧牲,甚至連一個8歲的孩子(偏巧他還是公主的兒子)也會一眼識別他的與眾不同甚至崇拜他到希望長大成為角鬥士。
但英雄是必須要死的,這樣才符合美國式是真實。但死也要在伸張了正義後,盡管是從一個西班牙農民的復仇升華為為拯救古羅馬而必須要伸張的正義。所以,即使身遭暗算,也會憑借一股「血戰到底」的精神——一定是精神——戰到最後,替人民贏得勝利,也為自己。然後,光榮而滿足的死去,並得到民族英雄般的厚葬。
而且,曾經因為時世所迫背叛過他的部下,也往往會在最後、最緊要的關頭助一臂之力。
這一切,你是不是特別熟悉呢?
又一個美國英雄夢。
夢工廠的技術和藝術製造出的很多鏡頭是相當完美的,比如片中反復出現的馬克西莫司瀕死狀態下,存在他潛意識里的美麗家鄉和可愛妻兒,象雲一樣流動的鏡頭和灰藍的色調就是一個完美的夢。可除了這些呢?
好萊塢喜歡用遠離現實的東西來賺錢,從距離上遠到太空遠到外星球;從時間上遠到人類文明的初始;從體裁上遠到動畫——美國的叫卡通,全是卡通的卡通和真人與卡通混合的卡通。尤其是拿別人的事說山,反正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的,怎麼糟改都不會跳出個元老院來反對。更因為不是自家的事,糟改過分了也不會留下千古惡名,被歷史和後人唾罵。年輕是件多輕松的事啊。
我承認自己是個喜歡逃避的人,逃避各種感官痛苦(只有感官痛苦我還能選擇逃避),所以我喜歡描寫19世紀上流社會的電影,那已經是文明和平和的時代。我喜歡看鮮艷的色彩,看溫和的對話,看浪漫傷感的情感生活。所以我喜歡所有奧斯汀的作品,喜歡《秋日傳奇》,喜歡《看得見風景的房間》,我看得懂那種味道。但我不知道《角鬥士》想讓我明白什麼?我知道的是,我不喜歡美國的古羅馬。
參考資料:http://bbs.cnxp.com/viewthread.php?tid=719920
㈩ 狂野角鬥士的末尾曲是什麼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佑四年) 字希文。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謚號「文正」,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漢族。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慶歷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歷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有《範文正公集》傳世.
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他工於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
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統帥,也是—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領導的慶歷革新運動,成為後來王安石「熙豐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跡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范仲淹《岳陽樓記》格外出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千古名句。
[編輯本段]
1、自幼孤貧 勤學苦讀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初二,范仲淹在徐州降生。他的父親范墉,當時做寧武軍節度掌書記——徐州軍事長官的秘書。范墉先娶陳氏,繼娶謝氏.仲淹是他第三個兒子。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親便病逝了。謝氏貧困無依,只好抱著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東淄州長山縣(今山東鄒平縣附近)一戶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在朱家長大成人。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他片讀不懈的精神,給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腌菜,調半盂醋汁,吃完繼續讀書。後世便有了斷虀畫粥的美譽,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
這樣過了差不多三年,長白山鄉的書籍已漸漸不能滿足他的需要。 一個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隱秘。他驚諤地發現,自己原是蘇州范家之子,這些年來,一直靠繼父的關照度日。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動,愧憤交集之下,他決心脫離朱家,自樹門戶,待將來卓然立業,再接母歸養。於是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的衣物,佩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親的阻攔,流著眼淚,毅然辭別母親,離開長山,徒步求學去了。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歲的范仲淹來到睢陽應天府書院(今河南睢陽區)。應天府書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間,藏書敷千卷。更主要的是這里聚集了許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師生。到這樣的學院讀書,既有名師可以請教,又有許多同學互相切磋,還有大量的書籍可供閱覽,況且學院免費就學,更是經濟拮據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應天府後來改名南京,應天府書院所以又叫南都學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嶄新的學習環境,晝夜不息地攻讀。范仲淹的一個同學、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長官)的兒子看他終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給他。他竟一口不嘗,聽任佳餚發霉。直到人家怪罪起來,他才長揖致謝說:「我已安於過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後怕吃不得苦。」 范仲淹艱澀的生活,有點像孔子的賢徒顏回;一碗飯、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連天,顏回卻不改其樂.
范仲淹的連歲苦讀,也是從春至夏,經秋歷冬;凌晨舞一通劍,夜半和衣而眠。別人看花賞月,他只在六經中尋樂.偶然興起,也吟詩抒懷; 「白雲無顙帝鄉遙,漢苑誰人奏洞蕭?多難未應歌風鳥,薄才猶可賦鷦鷯.瓢思顏於心還樂,琴遇懂君恨即銷.但使斯文天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 數年之後,范仲淹對儒家經典——諸如《詩經》、《尚書》、《易經》、《三禮》、《樂經》、《春秋》等書主旨,已然堪稱大通:吟詩作文,也慨然以天下為己任。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領百官到亳州(今安 徽亳縣)去朝拜太清宮。浩浩盪盪的車馬路過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 個城市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後地看皇帝,惟獨有一個學生閉門不出,仍然埋頭 讀書。有個要好的同學特地跑來勸他:「快去看,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但這個學生只隨口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便頭也不抬 地繼續讀他的書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進士,見到了皇帝。這位學生就是 日後的北宋偉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過科舉考試,中榜成為進士。在崇政殿參加御試時,他第一次看見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後來還榮赴了御賜的宴席。 二月的汴京(今開封市),春花滿目.進士們坐跨駿馬,在鼓樂聲中遊街:「長白一寒儒,名登二紀余」。他吟著這樣的詩句,想到自己已經二十七歲。比起旁邊的滕宗諒等人,年紀顯得大了許多。
不久,他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廣德軍位置在今安徽廣德縣一帶,司理參軍是掌管訟獄、審理案件的官員,從九品)。接著,又調任為集慶軍節度推官(集慶軍轄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帶,節度推官是幕職官,從八品)。他把母親接來贍養,並正式恢復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從此開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2、為民治堰 熱心執教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被調往泰州海陵西溪鎮(今江蘇省東台縣附近),做鹽倉監官——負責監督淮鹽貯運轉銷.西溪鎮瀕臨黃海之濱,鎮上雖也可偶見牡丹,其荒遠情景畢竟與內地不同。乍聽風浪的呼嘯及野鶴的長唳,范仲淹不免略覺惆悵.而倉官既屬於閑差,他便暫以疏懶飲宴采自我解嘲:「卑犧曾未托椅梧,敢議雄心萬里途!蒙叟自當齊黑白,於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懶甚,溪人能信解嘲無?」
然而,他很快發現,這里有許多事情需要去做。當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經坍圮不堪,不僅鹽場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廣闊的農田民宅,也屢受海濤威脅。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萬災民流離失所。官府鹽產與租賦,都蒙受損失。為此,他上書給江淮漕運張綸,痛陳海堤利害,建議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連雲港至長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堅固的捍海堤堰。
對於這項浩大的工程,張綸慨然表示贊同,並奏准朝廷,調范仲淹做興化縣令(今江蘇省興化市),全面負責治堰。
天聖二年(1024年)秋,興化縣令范仲淹率領來自四個州的數萬民夫,奔赴海濱。但治堰工程開始不久,便遇上夾雪的暴風,接著又是一場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一部分官員,認為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張取締原議,徹底停工。事情報到京師,朝臣也躊躇不定。而范仲淹則臨危不懼,堅守護堰之役。
大風卷著浪濤沖到他腿上,兵民們紛紛驚避,官吏也張皇失措,范仲淹卻沒有動,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諒,宗諒正從容不迫地評論著一段屹立的堤堰。大家發現他兩人泰然自若,情緒也安穩下來。 經過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堅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復工。不久,綿延數百里的悠遠長堤,便凝然橫亘在黃海灘頭。鹽場和農田的生產,從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災流亡的數干民戶,又扶老攜幼,返回家園。人們感激興化縣令范仲淹的功績,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興化縣不少災民,竟跟著他姓了范。 至今興化仍有范公祠遺址,為父老懷念。
「有客狂且淳,少小愛功名」,「風塵三十六,未做萬人英」。這是范仲淹三十六歲時寫的詩句。他大約至三十四、五歲才結婚,這年得了一子,並被調回京師,做大理寺丞。從此,他跨入京官的行列。
仁宗天聖四年(1026年),謝氏病故。范仲淹含淚服喪,回南京居住。當時南京留守官晏殊,已風聞仲淹通曉經學,尤長於《易》經。他邀請仲淹協助戚氏主持應天府學的教務。仲淹慨然領命,還把另一位青年朋友富弼,推薦給晏殊。
為了便於工作,范仲淹搬到學校去住。他制定了一套作息時刻表,按時訓導諸生讀書。夜晚,還經常深入宿舍,檢查和責罰那些偷閑嗜睡的人。每當給諸生命題作賦,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試題難度和著筆重點,使諸生迅速提高寫作水平。
應天府書院的學風,很快就煥然一新。四方前來就讀和專意向范仲淹問業的人,絡繹而至。范仲淹熱誠接待這些迢迢而來的學者,不倦地捧書為他們講授。有時,還用自己的微薄俸祿招待他們吃飯,以至自己家中窘迫不堪。 一次,有位游學乞討的孫秀才,前采拜謁范公。范仲淹即刻送了他一千文錢。過了一年,孫秀才又來拜謁范公,范仲淹一邊送錢給他,一邊問他為何匆匆奔討,不坐下來靜心讀書。孫秀才悲戚地說,「家有老母,難以贍養;若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入,便足夠使用。」
范仲淹對他說:「聽語氣,你不像乞客。待我幫你在本校找個職事,讓你一月可得三千文,去供養老人。如此這般,你能安心治學不能?」孫秀才大喜拜命,從此,跟著范仲淹攻讀《春秋》。第二年,范仲淹離開南京,孫秀才也辭去職事。
十年之後,朝野上下傳誦著有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在泰山廣聚生徒,教授《春秋》,姓孫名復.就連山東著名的徂錸先生石介,也師事於他。這位學者,便是當年那位孫秀才。范仲淹感慨地說:「貧困實在是一種可怕的災難。倘若孫復一直乞討到老,這傑出的人才豈不湮沒沉淪。」
除了孫復之外,范仲淹還聯絡和幫助過許多著名的學者。如胡璦、李覯、張載,石介等。或邀聘他們到自己的管界主持教務,或薦舉他們出任朝廷的學官,或指點他們走上治學之路。從海陵到高郵,從蘇州到分州(今陝西彬縣),范仲淹每到一處,總是首先興學聘師,關心教育。後來做到宰相時,更下令所有的州縣一律辦學。而經他指教和影響過的很多人,往往都各有所成。
3、幾起幾落 百折不撓
天聖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喪結束.經過晏殊的推薦,他榮升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閣設在京師宮城的崇文殿中.秘閣校理之職,實際上屬於皇上的文學侍從。在此,不但可以經常見到皇帝,而且能夠耳聞不少朝廷機密。對一般宋代官僚采說,這乃是難得的騰達捷徑。
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內幕,便大膽介入險惡的政治斗爭.他發現仁宗皇帝年巳二十,但朝中各種軍政大事,卻全憑六十歲開外的劉太後一手處置,而且,聽說這年冬至那天,太後要讓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給她叩頭慶壽,范仲淹認為,家禮與國禮,不能混淆,損害君主尊嚴的事,應予制止,他奏上章疏,批評這一計劃。
范仲淹的奏疏,使晏殊大為恐慌。他匆匆把范仲淹叫去,責備他為何如此輕狂,難道不怕連累舉主嗎?范仲淹素采敬重晏殊,這次卻寸步不讓,沉臉抗言:「我正為受了您的薦舉,才常怕不能盡職,讓您替我難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議論而獲罪於您。」一席話,說得晏殊無言答對。 回到家中,范仲淹又寫信給晏殊,詳細申辯,並索性再上一章,乾脆請劉太後撤簾罷政,將大權交還仁宗。
朝廷對此默不作答,卻降下詔令,貶范仲淹寓京,調趕河中府(今山西省西南部永濟縣一帶)任副長官——通判.秘閣的僚友送他到城外,大家舉酒餞別說;「范君此行,極為光耀呵!」 三年之後,劉太後死去了。仁宗把范仲掩召回京師,派做專門評議朝事的言官——右司諫.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書言事更無所畏懼了。
明道二年(1033年),京東和江淮一帶大旱,又鬧蝗災,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請仁宗馬上派人前去救災,仁宗不予理會,他便質問仁宗:「如果宮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該當如何?」仁宗驚然慚悟,就讓范仲淹前去販災。他歸來時,還帶回幾把災民充飢的野草,送給了仁宗和後苑宮謄。
這時的宰相呂夷筒,當初是靠討好劉太後起家的。太後一死,他又趕忙說太後的壞話.這種狡詐行徑,一度被仁宗的郭皇後揭穿,宰相職務也被罷免.但夷簡在宮廷中的因緣關系,依然根深蒂固.不久,他便通過內侍閻文應等重登相位,又與閻文應沆瀣一氣,想借仁宗的家務糾紛,而廢掉郭後。墮入楊美人、尚美人情網的年輕皇帝,終於決定降詔廢後,並根據呂夷簡的預謀,明令禁止百官參議此事。
范仲淹懂得,這宮廷家務糾紛背後,掩藏著深刻而復雜的政治角逐。他與負責糾察的御史台官孔道輔等,數人徑趨垂拱殿,求見仁宗面談。他們伏閣吁請多時,無人理睬:司門官又將殿門砰然掩閉。范仲淹等人手執銅環,叩擊金扉,隔門高呼質問:「皇後被廢,為何不聽台諫入言!」看看無濟於事,大家在鋼虎畔議定一策,准備明日早朝之後,將百官統統留下,當眾與呂相辯論。
次日凌晨,妻子李氏牽著范仲淹的衣服,再三勸戒他勿去招惹禍機。他卻頭也不回地出門而去。剛走到待漏院,等候上朝,忽聽降詔傳呼,貶他遠竄江外,去做睦州(今浙江桐廬縣附近)知州。接著,朝中又派人趕到他家,催促著要押他即刻離京。孔道輔等人,也或貶或罰,無一倖免。
這次至城郊送別的人,已不很多,但仍有人舉酒贊許說:「范君此行,愈覺光耀!」在離開諫職去浙江的路上,范仲淹心中並無悔恨,只是略覺不平:「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有人笑他好似不幸的屈原,他卻認為自己更象孟軻:「分符江外去,人笑似騷人」,「軻意正迂闊,悠然輕萬鍾」!
過了幾年,他由睦州移知蘇州,因為治水有功,又被調回京師,並獲得天章閣待制的榮銜,做了開封知府。前時一同遭貶的孔道輔等人,也重歸朝廷。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頓官僚機構,剔除弊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僅僅幾個月,號稱繁劇的開封府就「肅然稱治」。
范仲淹看到宰相呂夷簡廣開後門,濫用私人,朝中腐敗不堪。范仲淹根據調查,繪制了一張「百官圖」,在景佑三年(1036年)呈給仁宗。他指著圖中開列的眾官調升情況,對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銳的批評。呂夷簡不甘示弱,反譏范仲淹迂腐。范仲淹便連上四章,論斥呂夷簡狡詐.呂夷簡更誣蔑范仲淹勾結朋黨,離間君臣。
范、呂之爭的是非曲直,不少人都看得分明.偏偏呂夷簡老謀深算,善於利用君主之勢而最終取勝.仁宗這年二十七歲,尚無子嗣。據說范仲淹曾關心過仁宗的繼承人問題,或許談論過立什麼皇太弟侄之類的事。這事雖出於興旺宋廷的至誠和忠直之心,卻不免有損仁宗的自尊。加以呂夷簡的從旁中傷,范仲淹便被遞奪了待制職銜,貶為饒州知州。後來幾乎又貶死嶺南。
台官韓瀆為迎合宰相意旨,請把范仲淹同黨的人名,寫成一榜,張掛於朝堂。余靖、尹洙、歐陽修等人,因為替范仲淹鳴不平,也紛紛被流竄邊遠僻地.從此,朝中正臣奪氣,直士咋舌。
這次到都門外送范仲淹的親朋,已寥寥無幾。但正直的王質,卻扶病載酒而來,並稱許「范君此行,尤為光耀!」幾起幾落的范仲淹聽罷大笑道:「仲淹前後巳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請備一隻整羊,作為祭吧!」第二天,有人警告王質說,他昨日送范仲淹的一言一動,都被監視者記錄在案,他將作為范黨被審查。王質聽了,毫無畏色,反引以為榮。
饒州在都陽湖畔。從開封走水路到此,至少須經十幾個州。除揚州外,一路之上竟無人出門接待范仲淹,范仲淹對此,也並不介意.他已經習慣於從京師被貶作地方官了。他捻著花白的髭纘,在饒州官舍吟起一詩;「三出青城鬢如絲,齋中蕭灑過撣師」,「世間榮唇何須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范仲淹自幼多病,近年又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饒州。在附近做縣令的詩友梅堯臣,寄了一首《靈烏賦》給他,並告訴他說,他在朝中屢次直言,都被當作烏鴉不祥的叫聲,昔日願他拴緊舌頭,鎖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靈烏賦》,稟復說,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我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五十歲前後,范仲淹先後被調到潤州(今江蘇鎮江一帶)和越州(今浙江紹興一帶)作知州。這時,一樁重大事件震動了全國,也改變了他的命運。
4、西陲守土 邊帥軍功
原來住在在甘州和涼州(今甘肅張掖、武威)一帶的黨項族人,本來臣屬於宋朝。從寶元元年(1038年)起,黨項族首領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國,自稱皇帝,並調集十萬軍馬,侵襲宋朝延州(今陝西延安附近)等地。面對西夏的突然挑釁,宋朝措手不及,朝廷內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團,宋仁宗也舉棋不定,莫衷一是。
邊境上更是狼狽,由於三十多年無戰事,宋朝邊防不修,士卒未經戰陣,加上宋將范雍無能,延州北部的數百里邊寨,大多被西夏軍洗劫或奪去。仁宗與呂夷簡商議,派夏竦去做陝西前線主帥:又採納當時副帥韓琦的意見,調范仲淹作另一員副帥——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後來又把尹洙也調至西線。
五十二歲的范仲淹,先被恢復了天章閣待制的職銜,轉眼間又榮獲龍圖閣直學士的職銜。進京面辭仁宗之後,范仲淹便掛帥趕赴延州,仕途上的艱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鬢發,但是忠心報國的熱忱卻不減當年。范仲淹親臨前線視察,他發現宋軍官兵、戰陣、後勤及防禦工事等,各方面都頗多弊端;如不改革軍陣體制,並採取嚴密的戰略防禦,實難扭轉戰局。韓琦的看法卻不同;他低估了西夏軍優勢,並激於屢受侵擾的義憤,主張集中各路兵力,大舉實行反擊。
夏竦為請仁宗批准反攻計劃,派韓琦和尹洙兼程回京,得獲仁宗詔准後,尹洙又奉命謁見范仲淹,請他與韓帥同時發兵.范仲淹與韓、尹雖為至交,卻認為反攻時機尚未成熟,堅持不從。尹洙慨嘆道:「韓公說過,『且兵須將勝負置之度外』。您今天區區過慎,看來真不如韓公!」范仲淹說:「大軍一發,萬命皆懸,置之度外的觀念,我不知高在何處!」
慶歷元年(1041年)正月,韓琦接到西夏軍侵襲渭州(今甘肅平涼一帶)的戰報。他立即派大將任福率軍出擊。西夏軍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迫。直追至西夏境六盤山麓,卻在好水川口遇伏被圍。任福等十六名將領英勇陣亡,士卒慘死一萬餘人。韓琦大敗而返,半路碰上數千名死者的家屬。他們哭喊著親人的姓名,祈禱亡魂能跟著韓帥歸來。韓琦駐馬掩泣,痛悔不迭。成績。一度調回朝廷擔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的職務,可是在保守勢力的攻擊與排擠下,於宋仁宗慶歷五年又被迫離開朝廷。寫《岳陽樓記》時正在鄧州做知州。
《岳陽樓記》的著名,首先是因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時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在為他寫的碑文中說,他從小就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岳陽樓記》末尾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一生行為的准則。孟子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已成為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條。范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貶官在外,「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採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閑快樂。可是他不肯這樣,仍然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來勉勵自己和朋友,這是難能可貴的。
第三,這篇文章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它雖然是一篇散文,卻穿插了許多四言的對偶句,如「日星隱曜,山嶽潛形。」「沙鷗翔集,錦鱗游泳。」「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靜影沉璧。」這些駢句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錘煉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銜遠山,吞長江」這兩句的「銜」字、「吞」字,恰切地表現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簡潔的八個字,像格言那樣富有啟示性。「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把豐富的意義熔鑄到短短的兩句話中,字字有千鈞之力。
滕子京在請范仲淹寫《岳陽樓記》的那封信里說:「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確實是這樣,岳陽樓已因這篇絕妙的記文,而成為人們嚮往的一個勝地;《岳陽樓記》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樣,永遠給人以美好的記憶。
富弼從青州寄來詩歌,不免感慨萬端。范仲淹的和作,卻對他評價很高,並勸他不厭卑微,認真工作:「樞府當年日贊襄,隱然一柱在明堂;」「直道豈求安富貴,純誠惟賴助清光!」昔日好友滕宗諒派人送來一幅岳陽樓圖,告訴說他已將該樓重新修葺,並將歷代有關的贊揚詩賦,也刻石附立,希望范仲淹寫一篇岳陽樓記。
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四日夜晚,秋風送爽,月光明媚。范仲淹把岳陽樓圖張掛起來,開始凝神構思。他早年隨繼父在澧州安鄉(今湖南省安鄉縣)讀書,曾到過岳陽一帶.如今懷想起來,岳陽景色之妙,全妙在那一望無涯的洞庭湖。你看她遠銜青山,近吞長江,朝輝夕霧,氣象萬千。若在陰霍天氣登樓遠望,人們常會有去國懷鄉之嘆,憂讒畏譏之感,真是滿月蕭蕭,無限悲涼。若遇陽春晴日登岳陽樓,便會覺得心曠神怡、榮辱皆忘,把酒臨風,喜氣洋洋。這些便是岳陽樓勝景之大觀。
可是,仲淹不願一般地觸景抒情,而是想在勾勒洞庭秀色與前人情致之後,提出某些深邃的哲理見解,熔鑄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藉以激勵自己和遭到貶黜的友人們,也啟發和教育後代。於是,他乘興揮毫撰寫了千古傳誦的《岳陽樓記》: 古代仁人志士與俗子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的情感不輕易地隨景而遷。陞官發財之日,他們不會得意忘形:遭厄受窮之時,他們也不致愁眉不展,假若身居高職,他們能為民解憂:一旦流離江湖,他們還惦著替君主分愁。簡直是,在位也憂,離職也憂。如果有人要問:似這般無日不憂,幾時才是一樂?那麼,他得到的回答將是這樣兩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岳陽樓記》送到岳州,膝宗諒大為感動。他立即命人刻石。記中那兩句格言——「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不脛而走,風也似的傳誦開來。仁宗聞此,不禁慨然稱頌。 全文如下:岳陽樓記 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 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為人准則,是他憂國憂民思想的高度概括。從青年時代開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個有益於天下的人。為官數十載,他在朝廷犯顏直諫,不怕因此獲罪。他發動了慶歷新政,這一政治改革,觸及到北宋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的各個方面,雖然由於守舊勢力的反對,改革失改,但范仲淹主持的這次新政卻開創了北宋士大夫議政的風氣,傳播了改革思想,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
他在地方上每到一地,興修水利,培養人才,保土安民,政績斐然,真正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嚴謹,十分儉朴,平時居家不吃兩樣葷菜,妻子兒女的衣食只求溫飽,一直到晚年,都沒建造一座像樣的宅第,然而他喜歡將自己的錢財送給別人,待人親熱敦厚,樂於義助他人,當時的賢士,很多是在他的指導和薦拔下成長起來的。即使是鄉野和街巷的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在他離任時,百姓常常攔住傳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讓范仲淹繼續留任。
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又移任青州。這里的冬寒,加重了他的疾病。第二年(1052年)調往潁州,他堅持扶疾上任。但只趕到徐州,便在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四歲。是年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謚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範文正公集》傳世。這時,范仲淹積蓄已盡。一家人貧病交困,僅借官屋暫棲,略避風雨。 范仲淹死訊傳開,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涼等地的各少數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眾舉哀,連日齋戒。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老百姓紛紛為他建祠畫像,數百族人來到祠堂,像死去父親一樣痛泣哀悼,根據他的遺願,遺體沒有運回原籍蘇州,而是葬在他母親長眠的那塊地旁——洛陽南郊萬安山下。 范仲淹的行動和思想,贏得生前身後幾代人的敬仰。歷代仁人志士也紛紛以范仲淹這位北宋名臣為楷模,學習和效法。
[編輯本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