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各位誰有豫劇全場戲高清視頻 急需 謝謝
豫劇(英文:Yu Opera)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近幾年,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台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紐西蘭、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中國歌劇」等。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豫劇從清朝末期至今已經形成四大聲腔,即祥符調(以開封為中心)、豫東調(以商丘為中心)、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沙河調(以沙河流域為中心,即河南東南部、安徽北部等地)[1] 。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據文化部統計[2] ,中國由文化部門直接管理在編的豫劇表演團體就有220多個。 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以及新疆、台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民營豫劇團不計其數。豫劇在台灣舞台上與歌仔戲、京劇呈三足鼎立局面。[3] 2006年,豫劇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豫劇經典唱段100首詳細內容來源:
豫劇《村官李天成》選段王振峰14110907
豫劇《村官李天成》選段周雷達150215015
豫劇《村官李天成》選段周雷達15011801
豫劇《村官李天成》選段周雷達150208008
豫劇《村官李天成》選段周雷達150215007
豫劇《村官李天成》選段周雷達140615005
豫劇《朝陽溝》選段劉善全14092805
豫劇《朝陽溝》選段馬蘭楊紅霞20121001
豫劇《朝陽溝》選段馬柱葉14112303
豫劇《朝陽溝》選段唐滿意150208007
豫劇《朝陽溝》選段小檑主多人組合20121001
豫劇《朝陽溝》選段徐文霞140713003
豫劇《朝陽溝》選段楊紅霞恩130416004
豫劇《朝陰溝》選段1963年魏雲
豫劇《程嬰救孤》選段李新伍許國言H069
豫劇《程嬰救孤》選段張潔140824004
豫劇《程嬰救孤》選段趙東東140622002
豫劇《程嬰救孤》選段趙冬冬14122103
豫劇《痴夢》選段韓鵬飛150201001
豫劇《春秋配撿柴》選段田敏
豫劇《大登殿》選段李新伍H071
豫劇《大登殿》選段劉廣智006
豫劇《大祭樁》H036
豫劇《大祭樁》選段常香玉原配音虎美玲
豫劇《春秋配》選段景帥媛002
豫劇《春秋配》選段田敏陳迎輝H025
豫劇《春秋配》選段田敏130416001
豫劇《春秋配》選段武惠敏吉冠武趙岩
豫劇《春秋配》選段武慧敏004
豫劇《春秋配》選段一武惠敏吉冠武趙岩
豫劇《春秋配》遇君子選段楊春花
豫劇《春秋配》遇君子在荒郊前來問話選段田敏
豫劇《村官李天成》吃虧歌賈文龍20121004
豫劇《村官李天成》吃虧歌選段浩啟冬14091401
豫劇《村官李天成》吃虧歌選段劉善全14100501
豫劇《村官李天成》吃虧歌電影版賈文龍T022
豫劇《村官李天成》吃虧歌賈文龍拌奏
豫劇《村官李天成》選段丁煥召H055
豫劇《村官李天成》選段郝曉亮張紅偉H059
豫劇《村官李天成》選段浩啟冬140907002
豫劇《對綉鞋》選段韓鵬飛150215002
豫劇《對綉鞋》選段李煥1604
豫劇《打金枝》H035
豫劇《打金枝》勸萬歲段李艷梅
豫劇《打金枝》選段曹麗梅15012507
豫劇《打金枝》選段曹麗梅140921004
豫劇《打金枝》選段韓鵬飛001
豫劇《打金枝》選段劉忠河周懷忠026
豫劇《打金枝》選段配像苗文華錄音桑振君16
豫劇《打金枝》選段唐朝東小香玉140720006
豫劇《打金枝》選段王振強柏青15010406
豫劇《打金枝》選段王振強140907001
豫劇《打金枝》選段王振強14091406
豫劇《打金枝》選段楊松慧150208005
豫劇《打金枝》選段趙金印150208009
豫劇《打金磚》選段王福海劉亞林042
豫劇《打鑾駕》選段郭愛雲15011805
豫劇《打神告廟》選段李玉萍040
豫劇《打神告廟》選段王會009
豫劇《大登殿》選段李樹建李健H003
豫劇《大祭樁》選段黨玉倩
豫劇《大祭樁》選段虎美玲馮霞H002
豫劇《大祭樁》選段連德志024
豫劇《大祭樁》選段申惠萍14092806
豫劇《大祭樁》選段孫鴻雁14091403
豫劇《大祭樁》選段孫鴻雁150208010
豫劇《大祭樁》選段孫鴻雁150215010
豫劇《大祭樁》選段孫帥劉丹H058
豫劇《大祭樁》選段吳希風14111603
豫劇《大祭樁》選段吳希風14112301
豫劇《大祭樁》選段徐文霞140803001
豫劇《大明賢後》選段章蘭付成勇H005
豫劇《倒霉大叔的惛亊》選段湯玉英任宏恩T002
豫劇《倒霉大叔的婚亊》選段趙金印140803004
豫劇《倒霉大叔的婚事》任宏恩130416003
豫劇《東吳郡主》選段郭海華H006
豫劇《竇娥冤》選段韓岩024
豫劇《杜鵑山》選段王淑珍14121405
豫劇《對花槍》選段謝彥巧14120703
豫劇《對綉鞋》選段韓鵬飛14120708
豫劇《紅燈記》選段徐清菊H052
豫劇《紅燈記》選段張衛方14122803
豫劇《紅燈記》選段張藝萍14110902
豫劇《紅燈記》選段張藝萍14121403
豫劇《紅燈記》選段張藝萍14110201
豫劇《紅樓夢》選段王展14110905
豫劇《紅娘》選段宋桂枝錢愛玲011
豫劇《紅娘》選段宋桂枝005
豫劇《紅色娘子軍》選段張春玲130416001
豫劇《蝴蝶杯》選段李煥14122108
豫劇《虎符》選段且息怒免悲傷如姫吿罪胡小風
豫劇《錿都遺恨》選段吳希風14113001
豫劇《扈家莊》選段陳亞萍013
豫劇《扈家莊》選段皇甫幽麗041
豫劇《花打朝》選段關美麗037
豫劇《復賽夲場甠出擂主》聯唱14122109
豫劇《復賽夲場甠出擂主》聯唱14122809
豫劇《復賽夲場甠出擂主》聯唱15010409
豫劇《復賽夲場甠出擂主》聯唱15011109
豫劇《復賽夲場甠出擂主》聯唱15011809
豫劇《骨肉恩仇》選段賈愛團巴秋燕025
豫劇《虢都遺恨》選段孫鴻雁14120705
豫劇《虢都遺恨》選段王漵珍141012004
豫劇《虢都遺恨》選段王玉風15010408
豫劇《虢都遺恨》選段王玉鳳1400803002
豫劇《虢都遺恨》選段吳希鳳15011101
豫劇《虢都遺恨》選段楊素霞140615001
豫劇《荷風都》選段劉治家140713004
豫劇《紅燈記》選段常香玉原聲配音王希玲
豫劇《紅燈記》選段戴阿強14122107
豫劇《紅燈記》選段郝曉亮1602
豫劇《紅燈記》選段郝曉亮14110202
豫劇《紅燈記》選段黃艷秋14122804
豫劇《紅燈記》選段霍改雲14112304
豫劇《紅燈記》選段霍改雲15011102
豫劇《紅燈記》選段霍改雲150201004
豫劇《紅燈記》選段霍改雲150215004
豫劇《紅燈記》選段霍改雲150215022
豫劇《紅燈記》選段孟祥禮029
豫劇《紅燈記》選段尚嘉寶許寶寶
豫劇《紅燈記》選段尚陸萍H053
豫劇《對綉鞋》選段苗文華孟雅萓韓鵬飛H051
豫劇《對綉鞋》選段苗文華009
豫劇《梵王宮梳妝》選段牛淑賢
豫劇《梵王宮隨嫂嫂》選段王前001
豫劇《梵王宮》洞房選段牛淑賢004
豫劇《梵王宮》片段舞台資料陳素真袁秀榮
豫劇《梵王宮》片段舞台資料牛淑賢
豫劇《梵王宮》選段陳迎輝150201003
豫劇《梵王宮》選段韓鵬飛150215014
豫劇《梵王宮》選段花媽媽昨日來對我言講牛淑賢
豫劇《梵王宮》選段趙曉霞呂美樂
豫劇《梵王官》梳妝段李素琴
豫劇《梵王官》思雨段郭美金
豫劇《訪帥出征》選段李多偉呂軍帥T011
豫劇《粉黛冤家》選段虎美玲楊紅霞連徳志T001
豫劇《風流才子》選段張霞14100503
豫劇《風流才子》選段一王希玲趙岩楊歷明T019
豫劇《風雪寒梅李三娘》選場余紅瑞蔡月霞
豫劇《風雨故園》選段汪荃珍T015
豫劇《風雨故園》選段楊默含2014110206
豫劇《風雨行宮》選段李新花張瑜T022
豫劇《鳳台關》選段張風格043
豫劇《夫人城》選段宋麗珍016
豫劇《大祭樁》選段戴阿強1606
豫劇《大祭樁》選段戴啊強14101202
豫劇《大祭樁》選段黨玉倩
可參考吹月網戲曲大全之豫劇類目。
② 中國各大戲曲及代表作
中國各大戲曲及代表作
中國各大戲曲及代表作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一般均表述依次為:
京劇(有「國劇」之稱);越劇(有「中國第二大劇種」、「第二國劇」之稱);黃梅戲;評劇;豫劇。
代表作依次為:
1、京劇:《長阪坡》《四進士》《秦香蓮》《空城計》《霸王別姬》等
2、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西廂記》《白蛇傳》《孔雀東南飛》《王老虎搶親》《穆桂英掛帥》《陸游與唐琬》《狸貓換太子》。
3、黃梅戲:《天仙配》《牛郎織女》《玉堂春》。
4、豫劇:《花木蘭》《五世請纓》《秦雪梅弔孝》《劉墉下南京》《抬花轎》(又名《香囊記》。
拓展資料:
1、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2、越劇(漢語拼音為yuèjù,英語為YueOpera)——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之一。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
越劇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台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4、豫劇(英文:YuOpera)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在浙江各地也廣為流傳。當代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台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紐西蘭、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京劇:《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群英會》《紅娘》等等
評劇:《花為媒》《秦香蓮》《劉巧兒》《楊三姐告狀》等等
河北梆子:《汾河灣》等
豫劇:《花木蘭》《七品芝麻官》等
秦腔:《周仁回府》等
崑曲:《牡丹亭》《長生殿》等
越劇:《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五女拜壽》等
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等
其實很多劇目在各種戲曲里都有,只不過表現手法有所不同而已
中國戲曲各類的代表作個人觀點
崑曲:《牡丹亭》、《桃花扇》
京劇:《四郎探母》、《空城計》
川劇:《白蛇傳》、《巴山秀才》、《櫃中緣》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
豫劇:《穆桂英掛帥》、《花木蘭》
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
粵劇:《刁蠻公主戇駙馬》
評劇:《花為媒》
秦腔:《秦香蓮》
中國主要戲曲的代表作有哪些?中國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
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昆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粵劇、廬劇、徽劇、淮劇、滬劇、呂劇、湘劇、柳子戲、茂腔、淮海戲、錫劇、婺劇、秦腔、碗碗腔、關中道情、太谷秧歌、上黨梆子、雁劇、耍孩兒、蒲劇、隴劇、漢劇、楚劇、蘇劇、湖南花鼓戲、潮劇、藏戲、高甲戲、梨園戲、桂劇、彩調、儺戲、瓊劇、北京曲劇、二人轉、二人台、拉場戲、單出頭、河北梆子、漫瀚劇、河南墜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韻大鼓、西河大鼓、評彈、單弦、山東快書、山東琴書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地方戲曲具體分布:
北京市:京劇北昆西路評劇北京曲劇
河北省:河北梆子評劇絲弦老調哈哈腔河北亂彈武安平調武安落子西調蔚縣秧歌隆堯秧歌定縣秧歌四股弦唐劇橫岐調、上四調
山西省: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黨梆子鑼鼓雜戲耍孩兒戲靈邱羅羅上黨皮黃上黨落子永濟道情戲洪洞道情戲臨縣道情戲晉北道情戲襄武秧歌壺關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縣秧歌孝義碗碗腔曲活碗碗腔弦子腔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劇
遼寧省:海城喇叭戲遼南影調戲蒙古劇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二人轉吉劇新城戲黃龍戲
黑龍江省:龍江劇
陝西省:秦腔漢調二黃阿宮腔合陽跳戲合陽線戲陝西碗碗腔陝西老腔眉戶戲弦板腔陝西道情戲陝南花鼓戲陝南端公戲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隴劇高山劇影子腔甘南藏戲
青海省:青海藏戲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曲子戲
山東省:山東梆子棗梆萊蕪梆子東路梆子柳子戲呂劇茂腔柳腔五音戲柳琴戲兩夾弦四平調
江蘇省:崑曲淮劇揚劇通劇淮海戲錫劇蘇劇丹劇丁丁腔淮紅劇海門山歌劇
安徽省:黃梅戲徽劇青陽腔岳西高腔安徽目連戲安徽戲廬劇安徽端公戲沙河調泗洲戲墜子戲含弓戲蕪湖梨簧戲文南詞皖南花鼓戲鳳陽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淮劇嗨子戲
上海市:滬劇滑稽戲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越劇婺劇紹劇新昌高腔寧海平調松陽高腔醒感戲溫州崑曲金華崑腔戲黃岩亂彈諸暨亂彈甌劇和劇杭劇甬劇湖劇姚劇睦劇
江西省:贛劇戈陽腔盱河戲東河戲寧河戲瑞河戲宜黃戲贛南採茶戲萍鄉採茶戲萬載花燈戲撫州採茶戲吉安採茶戲寧都採茶戲贛東採茶戲九江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武寧採茶戲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閩劇平講戲庶民戲詞明戲大腔戲閩西漢劇北路戲梅林戲右詞南劍調小腔戲三角戲閩西採茶戲南詞戲閩西山歌戲薌劇打城戲竹馬戲游春戲肩膀戲
台灣省:歌仔戲
廣東省:粵劇潮劇正字戲白字戲廣東漢劇西秦戲花朝戲粵北採茶戲東昌花鼓戲雷劇梅縣山歌劇粵西白戲臨劇
海南省:瓊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劇邕劇絲弦戲廣西師公戲彩調劇牛娘劇桂南採茶戲廣西壯劇廣西苗戲廣西侗戲
湖南省:湘劇祁劇常德漢劇衡陽湘劇巴陵戲辰河戲湘昆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湘西花燈戲湘西陽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零陵花鼓戲師道戲湘西苗劇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漢劇荊河戲南劇湖北越調山二黃湖北高腔楚劇東路花鼓戲黃梅採茶戲陽新採茶戲遠安花鼓戲襄陽花鼓戲荊州花鼓戲梁山調鄖陽花鼓戲隨縣花鼓戲堂戲文曲戲鄂西柳子戲
河南省:豫劇河南越調南陽梆子大平調懷梆懷調大弦調羅戲卷戲河南曲劇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戲樂腔五調腔
四川省:川劇四川燈戲四川曲藝劇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滇劇雲南花燈戲昆明曲劇關索劇傣劇白劇雲南壯劇彝劇
貴州省:黔劇貴州本地梆子貴州花燈劇貴州侗戲貴州布依戲貴州苗戲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藏劇
這里比較全的。
各種戲曲的特點及代表作中國六大劇種
京劇
秦腔
評劇
豫劇
越劇
黃梅戲
京劇
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發源於十九世紀中期的都城北京,並於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其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為主的「三慶」,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隨後,另外三個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來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劇逐漸衰落,昆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楚調(漢調、西皮調),在京師與徽班造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京師里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後來由於他們經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又由於京劇在京師的迅速發展,使其藝術水平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後來在全中國流行,所以也被稱為「國劇」。
秦腔又稱亂彈
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源於西秦腔,如今流行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其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得名,陝西話發音尤妙),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秦腔創造了中國戲曲音樂中板式變化的結構方法,是最早的板腔體聲腔,也是梆子腔(亂彈)系統的母體。現在北方各地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著共同的特徵。
評劇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形成於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國十二年(1923),建立該劇種的警世戲社在天津演出時,因其上演劇多有「懲惡揚善」、「警世化人」、「評古論今」之新意,納名宿呂海寰建議,改稱「評劇」;民國二十五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版《海棠紅》,新聞界將評劇之稱謂載於《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於全國。評劇源於冀東民間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間農歷新正花會活動中的主要形式之一,由雙人彩扮,對歌對舞,群體伴唱伴舞,鑼鼓擊節,嗩吶或絲竹配樂伴秦,以歌唱民間生活故事、歷史人物、四季風光為主要內容。明、清兩代多有以唱秧歌為業者,所唱曲調以蓮花落為主。至清末,秧歌又汲取了樂亭皮影、鼓書等,遂演變成為具有冀東地方特色的「蹦蹦戲」。蹦蹦戲初期為兩小戲(一旦一丑),有唱有白,載歌載舞;所演劇目有百種以上,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和首尾貫穿的人物,以敘事體第三人稱為其主要特點。音樂上也是向板腔體過渡的形態。因蹦蹦藝人所唱曲調以蓮花落為主,並以竹板(節子板)擊節,故有蹦蹦戲與蓮花落之混稱。演出形式是先以群體合唱「四喜歌」開場,再引出正戲。道光二十年(1840)後,農民以習蹦蹦戲謀生者日益增多,湧出了大批唱蹦蹦戲的藝人。由於藝人們各自所操的鄉土方言和活動地域的不同,遂形成了東、西、北三路蹦蹦戲。光緒六年至二十六年(1880-1990)間,出現了許多半職業和職業性的班社。班社中優秀的蹦蹦藝人在互相競爭中,又彼此交流,互相汲取,從而推動了蹦蹦戲不斷向前發展,將對口彩唱兩小戲推進到三小戲(即拆出戲)階段。折出戲扮演者由三人稱轉化為第一人稱,劇本由說唱體演變為代言體,出現了分場式的小型劇目,表演上也開始有了簡單的腳色行當劃分,表演上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傳統秧歌舞蹈動作外,在一些劇目中開始引進模擬現實生活的寫實動作,同時也開始仿效大劇種的程式動作。但又不受嚴格的程式規范束縛,動作較為自由。念白以唐山地方語言為基礎稍加韻化而成。音樂唱腔,初具板腔體樣式。有了慢板、二六板、小悲調、鎖板等;伴秦,以板胡為主,兼用嗩吶、笛子;擊節樂器甩掉了竹子板,改用棗木梆子並借用河北梆子鑼經,啟秦時以拉板胡者跺腳為令來指揮樂隊伴秦。舞台設施只置一桌二椅和"守舊",別無他物。折出戲劇目計有百餘種,大部分來源於兩小戲,或影卷、梆子劇本。另一部分則是依據民間現實生活、時事傳聞、古今傳奇、歷史小說、子弟書鼓詞等編寫而成。在折出戲時期,清光緒三十四年,由於光緒、慈禧的相繼逝世,清政府下令百日內禁止娛樂活動,致使蹦蹦戲各班社處於癱瘓狀態,多有解體。同年秋,一些藝人成立了慶春社。為防止當局禁演,遂仿照大戲模式對折出戲進行全面改造,大量汲取了梆子板式和鑼鼓,使蹦蹦戲具有了大型劇種的雛型。改革後的蹦蹦戲,定名為「平腔梆子戲」。宣統元年,唐山興盛了永盛茶園,邀請慶春社做開業演出,深受廣大工人及觀眾的熱烈歡迎,從此慶春社在唐山站住了腳跟。為鞏固蹦蹦戲在城市中的陣地,班社藝人奮力趕寫趕排新戲,至民國元年,創作、改編、移植的大型劇目已達三十餘部,與此同時,也健全了表演行當,完善了唱腔板式和伴秦體制,從而使蹦蹦戲具有了嶄新的藝術風貌。至此,孕育在秧歌母體中的民間小戲,終於在民國初年以新的姿態脫穎而出,時人稱其為唐山落子,後定名為評劇。《楊三姐告狀》、《安重根刺伊騰博文》等現代戲面對社會現實生活,以時事新聞為題材,在當時很有影響。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評劇呈現了一派繁榮景象;有許多省、市、自治區組建了評劇藝術團體,至此,評劇一躍而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楊三姐告狀》又名《槍斃高佔英》。根據真人真事編劇。寫民國七年,富紳富貴章之子高佔英娶貧女楊二姐為妻,高流氓成性,與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姦。二姐勸夫改邪歸正,高便懷恨在心。姦夫淫婦合謀,害死二姐。三姐楊玉娥在弔孝中發現疑點,乃赴灤縣告狀,縣官受賄,致使三姐敗訴。三姐不服,上告直隸總廳(天津),斗爭終於勝利。高佔英伏法遭槍決。此劇民國八年(1919)首演於哈爾濱慶豐劇院。劇本首載1929年誠文信書局出版的《評戲大觀》;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年12月出版的《成兆才劇本選集》亦收此劇。《花為媒》故事見《聊齋志異-寄生》。寫王俊卿與表姐李月娥互相愛慕,但月娥父堅不允婚,俊卿相思成病。媒婆阮媽另選張五可,並定計花園相親。張、王一見鍾情。迎娶之日,月娥母趁丈夫外出,亦將月娥送至王家,俊卿遂娶二妻。此劇民國三年(1914)由慶春平腔梆子班首演於唐山盛茶園。後收入《評劇大全》第2集。
豫劇
陝西省咸陽豫劇團成立於一九五二年,迄今已逾五十年歷史,是陝西省具有較高影響的地市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國有全民...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越劇,它的前身是流行於浙江嵊縣一帶的「落地唱書」,至三十年代逐步發展成為「女子紹興文戲」。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劇在上海蓬勃發展,在藝術上吸取了昆劇、話劇的營養,逐漸成熟。以袁雪芬、尹桂芳為代表的老一輩藝術家,較早地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關懷,在體制和藝術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新編越劇《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這批老藝術家的勇於改革、積極創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條件,博採眾長,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逐漸形成了各具藝術特色的越劇流派。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越劇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黃金時期,創作出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西廂記》等打批優秀劇目。
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在杭州成立,隨之,浙江出現了令人矚目的「小百花」現象。一大批優秀「小百花」如雨後春筍脫穎而出。如「二度」梅花獎獲得者茅威濤,梅花獎得主周雲鵑、吳鳳花等,他們又代表了新一代的越劇藝人,在百花園里競相綻放,預示著越劇事業的進一步繁榮與發展。
黃梅戲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領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以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後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後的事,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余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家盧勝奎。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並吸收崑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更多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後世京劇的發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崑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京劇形成以來,涌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花芬、孫菊仙、汪笑儂、劉鴻聲、王鴻壽、余叔巖、高慶奎、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姜妙香、葉盛蘭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厲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雲、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歐陽予倩、馮子和、小翠花、張君秋等、老旦龔雲甫、李多奎等;凈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劉趕三、楊鳴玉(原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長林、肖長華等。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雲、王燮元等。
我國古代戲曲家及其代表作?1)關漢卿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一生寫了60多種,今存18種,最著名的有《竇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
2)王實甫所作雜劇中名目可考的有13種。今存有: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
《呂蒙正風雪破窯記》
《四大王歌舞麗春堂》
《韓采雲絲竹芙蓉亭》有佚曲。
《蘇小卿月夜販茶船》有佚曲。
3)馬致遠馬致遠(1250年?-1323年?),字東籬,中國元代初期雜劇作家,大都(今北京)人。作品以反映退隱山林的田園題材為多,風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點。有描述王昭君傳說的《漢宮秋》以及《任風子》等。《漢宮秋》被後人稱做元曲的最佳傑作。作品收入《東籬樂府》。與關漢卿,白仁甫,王實甫(一說鄭光祖)等人並稱元曲四大家。
4)白仁甫名朴,號蘭谷,字仁甫。中國元代雜劇作家。真定人(現河北省)出身於金朝的官僚家庭,在金末混亂動盪的年代,被元好問收養。後移居南京。作為在野的一代名士,專注於詩酒和雜劇創作。
工詞曲。與關漢卿,王實甫(另一說為鄭光祖),馬致遠等人並稱元曲四大家。散曲儒雅端莊,與關漢卿同為由金入元的大戲曲家。在其作品中,有著名的講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的雜劇《梧桐雨》,其作品歌詞典雅,屬於文采派。散曲有《天籟集摭遺》一卷,收其小令三十七首,套曲四套。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的代表劇目和作者1.京劇:代表劇目:《龍鳳呈祥》《群英會》《四郎探母》等
2.評劇:代表劇目:《劉巧兒》《花為媒》《秦香蓮》等
3.豫劇:代表劇目:《紅娘》《穆桂英掛帥》《對花槍》等
4.越劇:代表劇目:《梁山伯與祝英台》《祥林嫂》《五女拜壽》等
5.黃梅戲:代表劇目:《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等
(我們老師上課有講一些,我都記下來了,不過作者是誰我就不知道了)
戲曲代表作品梅蘭芳《霸王別姬》
戲曲劇種名及其代表作京劇: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巨集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2越劇: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3黃梅戲: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4評劇: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其實,中國的戲曲劇種有很多,絕對不止4種主要的,還有秦腔/昆劇/晉劇/黃梅戲/豫劇/川劇/粵劇等等,種類很多.
③ 手機吹月網,非常好,可以觀看大量的各種戲曲。進入該網站後不知道怎樣正常退出
這個廣告做得好
④ 曲劇都有什麼,幫幫忙
<卷席統><陳三亮><三子爭父><清風亭><劉全哭妻><李豁子發家><背靴訪帥>我現在下的鈴聲曲劇的有<叫花子做夢><小姑賢>里"為人在世莫當家"<李天寶弔孝>里的"滿天烏雲風吹散"<背靴訪帥>里的"手提竹籃把飯送"<屠夫狀元>里的"殺豬殺到月出山""夜闌人靜更鼓響"<風雪配>"今日是我出閨的前一晚上"<卷席筒>"小蒼娃我生來災星重""抱嬌兒止不住悲聲大放""小蒼娃我離了登封小縣"<祭塔>謝祿的<打孌駕><包青天>等等,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這些段子你都可以通過網路搜索找到(在網頁上找,在MP3上找不到幾個!)
⑤ 曲劇卷席筒續集劇情
曹保山平反了張氏的冤案,原先和蒼娃的母親一起誣陷張氏的縣官錢世理懷恨在心。他買通拐彎親戚馬尚書,把曹保山一家抓進了牢獄。蒼娃一路乞討來到京城,為哥嫂鳴冤。
沒想到又被錢世理關進了監牢。後來蒼娃被一位好心的老差役偷偷放了出來,可是哥哥嫂嫂當天就要被處死。蒼娃哭告無門,絕望之餘,只好轉回家鄉,卻在回家路上得到了轉機……
(5)曲劇電影電視劇大全集吹月擴展閱讀
《卷席筒》又名《白玉簪》《斬張蒼》等,是河南曲劇傳統劇目。也是河南曲劇的經典劇目。河南曲劇,主要流行於河南及湖北西北部。前身為曲藝「河南曲子」,於1926年經地攤、高蹺階段進入戲曲舞台。又有南陽曲子(大調曲子)和洛陽曲子(小調曲子)之分。
影片中的主人公張蒼娃是一個善良可愛的少年,他從小失去父親,跟著母親嫁到曹家。可是心術不正的母親害死了曹老爺,並嫁禍於曹保山之妻張氏。正直的蒼娃為了救出嫂嫂張氏,一人承擔了殺人的罪名,被判斬刑。幸虧新到任的巡撫是蒼娃進京趕考取得功名的哥哥曹保山,蒼娃獲救。他接來了嫂嫂張氏,一家團圓。
⑥ 胡希華的個人簡歷
胡希華的個人簡歷:
胡希華1946年生於社旗縣。國家一級演員,河南省曲藝家協會、戲劇家協會會員。代表作有曲劇電影《閆家灘》《李豁子離婚》。
他唱過歌,作過主持人,參加過電視台丑角晚會,並代表河南參加在南京舉辦的首屆中國曲藝節,為河南省贏得了榮譽。曾獲河南省首屆曲劇演員電視大賽金獎、河南省第五屆戲劇大賽表演一等獎等。其傳略被收入《中國文藝家傳集》等書。
(6)曲劇電影電視劇大全集吹月擴展閱讀:
演出劇目:
豫劇《抬花轎》選段(汪荃珍)
河南曲劇《卷席筒》(海連池)
河南曲劇《李豁子離婚》(胡希華)
豫劇《月下相會》(任宏恩,湯玉英)
豫劇明星版《三哭殿》(賈廷聚,張寶英,范靜,樊萍,軒玉亭,蘭力,薛娟等)
豫劇《五世請纓·出征》(王惠)
⑦ 電影曲劇楊乃武與小白菜中劉子和扮演者是誰
電視劇《楊乃武與小白菜》中劉子和的扮演者是汪俊。
中文名: 汪俊
職業: 導演,演員
畢業院校: 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央戲劇學院
代表作品: 《強台風從這里經過》,《黨的女兒》,《軍營兒女》
⑧ 【合集】我想看戲曲電影曲劇,【免費高清】在線觀看百度網盤資源
我想看戲曲電影曲劇,在線觀看免費資源
劇名:楊門女將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⑨ 中國十大戲曲是什麼
中國著名戲曲有:
《貴妃醉酒》《狀元媒》《三打祝家莊》《紅鬃烈馬》《是老安劉》《宇宙鋒》《西廂記》《紅娘》《謝瑤環》《白蛇傳》《四郎探母》《清官冊》《霸王別姬》《群英會》《羅成叫關》
《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鎖麟囊》、《大保國》、《貴妃醉酒》、《捉放曹》、《武家坡》、《四郎探母》、《鍘美案》等等等
戲曲劇種: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
一、中國五大戲曲劇種
1、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一般均表述依次為:京劇(有「國劇」之稱 )、越劇(有「中國第二大劇種」、「第二國劇」之稱[22])、黃梅戲、評劇、豫劇。 採用如此表述的書籍出版物有數十種,覆蓋教育、旅遊、戲曲、電影、網路、民俗、文化、電視、國學、藝術、漫畫等各領域。
2、亦有表述為「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者,採用如此表述的書籍出版物有數種,即:1997年出版的《文化娛樂通》(郭沫勤主編)、2003年出版的 《戲劇影視文藝學》(劉曄原著)等。
3、而2008年在北京市出版的《黃梅戲》(中國文聯出版社)(金芝,楊慶生著)則特意用了「並稱」一詞。
二、全國聲腔劇種
二黃、二人台、上黨二黃、上黨梆子、山西梆子、山東梆子、川劇、三角戲、義烏腔、弋陽腔、廣東漢劇、雲南壯劇、雲南花燈戲、丹劇、木偶劇、巴陵戲、五音戲、文南詞、中路梆子、內蒙大秧歌、鳳台小戲、永濟道情戲、白劇、白字戲、南京白局、高淳陽腔目連戲、北昆、北京曲劇、北路梆子、皮黃、皮影戲、龍江劇、龍岩雜戲、東北地方戲、東河戲、東路梆子、漢劇、寧河戲、樂平腔、正字戲、四平腔、四股弦、右詞南劍調、
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調、西路評劇、壯劇、壯族沙劇、薌劇、吉劇、呂劇、竹馬戲、老調梆子、廬劇、吹腔、亂彈、滬劇、評劇、蘇劇、甬劇、祁劇、辰河戲、餘姚腔、詞明戲、含弓戲、阿官腔、靈邱羅羅腔、河南越調、河南道情、河南曲劇、河北梆子、河北亂彈、京腔、京劇、青陽腔、青海平弦戲、武安落子、杭劇、揚劇、崑腔、隴劇、
茂腔、紹劇、甌劇、侗戲、宜黃戲、採茶戲、泗州戲、弦索腔、耍孩兒戲、陝西老腔、柳腔、柳琴戲、閩劇、閩西漢劇、南劇、姚劇、臨劇、哈哈腔、胡琴腔、荊河戲、渾源羅羅、貴州花燈劇、高腔、高山劇、高拔子、高甲戲、高調梆子、唐劇、桂劇、秦腔、晉劇、邕劇、莆仙戲、海鹽腔、海門山歌劇、海城喇叭戲、萊蕪梆子、壺關秧歌、淮劇、淮紅劇、
黃梅戲、黃龍戲、黃孝花鼓、清戲、清音戲、粵劇、婺劇、楚劇、推劇、梨園戲、梆子腔、章丘梆子、鐃鼓雜戲、湘劇、湘西苗劇、越劇、傣劇、瓊劇、絲弦戲、滑稽戲、皖南花鼓戲、湖南花鼓戲、崇陽提琴戲、通城花鼓戲、蒲劇、蒲州梆子、雷劇、錫劇、滇劇、蒙古劇、碗碗腔、瑞河戲、新疆曲子戲、賽戲、歌仔戲、僮子戲、蔚縣秧歌、漫瀚劇、潮劇、徽劇、影子腔、黔劇、豫劇、襄陽劇、襄武秧歌、藏劇、贛劇、彝劇。
譜色分類:
一般情況下,臉譜的腦門和兩頰部位的顏色構成臉譜的主色,譜色分類就是按照臉譜的主色來分類。
1、譜色有相對固定的象徵意義和特殊寓意,表現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徵。這是在長期的戲曲演出中,觀演之間互動對話、約定俗成的結果。
2、紅臉:表示忠勇耿直,有血性的勇烈人物。如關羽、趙匡胤、姜維等。但也有例外,如《法門寺》中反面人物劉瑾就勾紅臉,這里有諷刺之意,使人一看便知是個擅權的太監。
3、粉紅臉:表示年邁氣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將。如廉頗、袁紹等。
4、紫臉:表示剛毅威武、穩重沉著的人物。如常遇春、樊噲等。
5、黃臉:表示武將驍勇善戰、殘暴,如典韋、宇文成都等。表示文士內有心計,如姬僚等。
6、藍臉:表示剛直勇猛、桀驁不馴的人物。如竇爾墩、夏侯惇等。
7、綠臉:表示俠骨義腸、性格暴躁的人物。如程咬金、青面虎等。
8、黑臉:表示忠耿正直、鐵面無私,或粗率莽撞的人物。如包拯、張飛、夏侯淵等。
9、白臉:又分水白臉和油白臉。水白臉表示陰險奸詐、善用心計。如曹操、趙高、嚴嵩等。白臉多用於反面人物,但也有例外,如魯智深、楊延德(楊五郎)等。
10、瓦灰色臉:表示老年梟雄。
11、金銀臉:一般用於神、佛、鬼怪,象徵虛幻之感。如二郎神、金翅鳥等。也用於一些英勇無敵的將帥或番邦將帥。如李元霸、金兀術等。
⑩ 曲劇名家名段唱段有哪些
曲劇名家名段唱段有如下:
1、春風吹得人心醉—河南地方戲曲名家名段。
2、花木蘭羞答答施禮拜上—河南地方戲曲名家名段。
3、走一道嶺來翻一道山—河南地方戲曲名家名段。
4、打一桿帥字旗—河南地方戲曲名家名段。
5、窪窪地里好莊稼—河南地方戲曲名家名段。
6、自幼兒隨爹爹苦讀文章—豫戲經典系列名家名段。
7、秦雪梅觀詩文心花怒放—豫戲經典系列名家名段。
相關內容
1、陳三兩
《陳三兩》是河南曲劇中有名的劇目,其講述了珠寶商人張子春年紀老邁,他仗著自己的萬貫家財,以重金贖買富春院的紅妓女陳三兩為妾。陳三兩誓死不從,她深深感到自己身世貧苦,紅顏薄命之後反抗命運的一系列故事。
2、卷席筒
《卷席筒》是河南曲劇傳統的經典劇目,該劇目於1981年被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攝成戲曲藝術片。該劇主要講述了張蒼娃跟著母親嫁到曹家,可母親害死了曹老爺,並嫁禍於曹保山之妻張氏,正直的蒼娃代嫂張氏受斬,最後被被哥哥救出,一家團圓的故事。
3、風雪配
曲劇在演出中採用節奏明快的調子為主,根據事件的發展曲折時而鏗鏘有力,時而綿延悠長,時而緊羅密鼓,使得故事更加曲折離奇,最終以成全了錢青與秋芳的皆大歡喜而落幕。
而《風雪配》就是曲劇全場戲的翹楚,入選「中華戲劇精品庫」,還曾被改編成曲劇電影,作品畫面簡單明了,故事敘述流暢,人物表演的活靈活現,渾然天成,使得多個唱段在大眾中流傳。
4、花庭會
《花庭會》又名《對花庭》,河南曲劇傳統劇目。此劇以唱功為主,近四百句唱詞,除少數插白外幾乎一唱到底。隨劇情發展,曲牌變化靈活,唱腔優美動聽,聲情並茂,充分發揮了河南曲劇的特點,此劇1956年獲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劇本、導演、演出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