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找幾部好看的台語電視或電影
這些都是我很喜歡的
有:
夜市人生
金色摩天輪
我一定要成功
天下父母心
美夢成真{江宏恩版}
再生緣{民視}
青龍好漢
飛龍在天
流 氓教授
日正當中
民視富貴在天
長男的媳婦
神機妙算劉伯溫
天下第一味
真情滿天下
娘家
愛
台灣曼波 金水嬸
不了情
世間父母
慾望人生
舊情綿綿
出外人生
2. 台語電影的介紹
台語電影是指以台灣話配音的電影。另外,台語電影亦專指台灣於1955年至1981年,以台語發音的台灣電影影片,當時系為與國語片、廈語片等做區隔。在台語片中,不管腳色背景為何,幾乎一律以台語發音為主,這與當時國語片情況相同。1982年後,電影中的語言不再受到制約,多視其腳色而定,且製作方式亦有別於早年幾近土法煉鋼的方式,因此不在「台語片」定義范圍內。1955年公映的《六才子西廂記》為公認第一部台語片,翌年殺青播映的《薛平貴與王寶釧》則是第一部賣座台語片,也捲起台語片攝制風潮,成為指標性的一部影片。另外,最後一部台語電影是1981年,由楊麗花主演,也是歌仔戲電影,「陳三五娘」。1955年至1981年間,台語片總產量達1000多部,現存於台灣電影資料館者,約200多部。
3. 以台語為主的電影,推薦下
《聽說》《藍色大門》《夏天的尾巴 》《渺渺 》《盛夏光年》《海角七號》 《沉睡的青春》
《戀愛地圖 》《五月之戀》 《練習曲 》《最遙遠的距離》《奇跡的夏天》《九降風》《一年之初》《愛到底》
4. 台語電影的啟蒙
台灣電影業發展相當早,在日治時期的20世紀初就已經開始。1900年6月12日,日法自動幻畫協會於台北北門街「十字館」開始放映黑白紀錄片,映期為一周,並且登報招攬觀眾。此為台灣第一回的電影公開放映與電影廣告,十字館亦成為台灣第一家電影院。同年6月16日,來自日本的松浦章三於淡水館放映法國盧米埃兄弟拍攝的《火車進站》、《海水浴》、《工人下班》等十餘部短片。松浦章三並於放映電影時兼日文解說,是台灣最早的電影辯士,1921年,同樣以日語解說電影的台灣人王雲峰成為第一個台籍辯士。
1930年代,使用閩南語語言台籍辯士與配上閩南語流行曲(如桃花泣血記)的無聲電影雖盛行台灣,但理論上仍不可稱為台語電影。1932年5月1日,台灣自製第一部電影,是無聲片《義人吳鳳》。該片演員多為日本人。1937年台灣出現第一部有聲片,為台灣總督府政令宣導影片,描述六氏先生遇難的「嗚呼芝山岩」。之後台灣少量自製生產的有聲片仍全以日語配音,因此也不能算是台語片。1945年後,受美國影響,台灣電影院大量放映好萊塢電影,但因為語言的隔闔,票房不佳。開放粵語、廈門語電影在台灣播放後,特別是語言相近的廈門話電影,刺激了台語電影的開始。而首部真正台語片應該是戰後,1956年由邵羅輝導演,以歌仔戲都馬劇團演員為班底的16mm電影《六才子西廂記》。
5. 台語電影的種類
台語電影,也常被稱為台灣電影或閩南語電影,涵蓋了多種電影類型,這些類型反映了台灣社會的多元文化和歷史背景。
喜劇片是台語電影中備受歡迎的一種類型。這些電影通常以輕松幽默的方式呈現台灣人的日常生活,其中融入了大量的本土文化和元素。例如,著名的台語喜劇片《雞排英雄》講述了一群在雞排店工作的年輕人如何追求夢想和愛情的故事,通過幽默的對白和情節,展現了台灣年輕人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
劇情片則是台語電影中另一種重要的類型。這些電影通常關注社會問題和人性探索,通過深入的故事情節和角色塑造,引發觀眾對社會現象和人生哲學的思考。例如,《賽德克·巴萊》是一部以台灣少數民族賽德克人為背景的電影,通過講述他們為了保衛家園和尊嚴而進行的抗爭,深刻反映了台灣社會的歷史和文化。
青春片也是近年來台語電影中的熱門類型。這些電影通常以年輕人為主角,講述他們的成長故事、愛情經歷和人生選擇。例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就是一部備受歡迎的台語青春片,它通過講述一群高中生的青春記憶和愛情故事,勾起了觀眾對青春時光的美好回憶。
此外,紀錄片也是台語電影中不可忽視的一種類型。這些電影通過真實的記錄和呈現,讓觀眾深入了解台灣社會的各個方面。例如,《翻滾吧!阿信》就是一部以台灣體操選手阿信為主角的紀錄片,通過記錄他的訓練和生活,展現了台灣體育界的拼搏和堅持。
綜上所述,台語電影涵蓋了喜劇片、劇情片、青春片和紀錄片等多種類型,這些電影不僅展現了台灣社會的多元文化和歷史背景,也引發了觀眾對社會現象和人生哲學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