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的幕後製作
【一部新的對話體愛情故事】
電影《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是根據17世紀法國小說家於爾菲(Honore d' Urfé)的《阿絲特蕾》(L'Astrée)改編而成。這是侯麥連續第三次拍攝歷史故事,此前有設置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貴婦與公爵》L'Anglaise et le c(2001)和1936年西班牙內戰時期的《三重間諜》Triple Agent(2004)。而在更早以前還有根據克萊斯德的同名小說改編的《O女侯爵》Die Marquise von O(1976),故事發生在1799年拿破崙時代的義大利。
改編《阿絲特蕾》的計劃最早是由法國導演皮埃爾·祖卡提出來的,由埃里克·侯麥與他人共同成立的Films Losange電影公司出資拍攝。然而,另一名導演兼製片人瑪格麗特·梅內葛佐認為這部電影的投資太昂貴,於是拍片計劃就此夭折。這部在1955年沒有付諸於實踐的電影,終於在時隔多年之後的今天,由埃里克·侯麥親自執導筒來完成。侯麥曾在接受采訪中選稱自己一直以來都認為皮埃爾·祖卡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編劇,但同時還強調自己改編的這個劇本和祖卡的完全不同,要更加的自由。影片的文學色彩占相當比重,但是侯麥的拍攝給影片一種對文學新的表現手法,完全在自然背景中完成的拍攝,只不過台詞會給觀眾舞台劇的感覺。從背景裝飾、自然風光等等方面來看,侯麥以自己獨特的視角賦予了劇本全新的意義,並且是純粹的舞台劇無法達到的效果。
【阿斯特蕾、瑟拉多及其他】
侯麥常常喜歡選擇與新人合作,在這部電影中亦是如此,啟用了兩位名不見經傳的演員擔任主要角色,即男女主角安迪·吉雷和西塞麗·卡塞兒。兩位主演都是第一次在大銀幕上亮相。至於希茜爾·卡塞和喬斯林·基夫蘭則算得上是鏡頭前的熟面孔。扮演浪盪子海勒斯的拉道菲·鮑力曾在《亡情巧克力》Merci pour le chocolat(2000)中扮演伊莎貝爾·於佩爾和雅克·迪特隆的兒子。此外,在女導演安妮·芳婷的電影《新的機會》Nouvelle chance(2006)中也曾經詮釋過瑟拉多這個人物。
安迪·吉雷和西塞麗·卡塞兒與侯麥的第一次見面非常簡單。侯麥在辦公室里等候著,看見他們來了又是沏茶又招呼他們吃糕點,然後坐在一起開始很隨意地聊天。大師的親切與隨意讓他們放下所有的負擔,而在接下來的合作過程中,認為表達感情是演員的任務的侯麥一直賦予演員完全自由的空間,展現最自然真實的表演。
執導風格追求文學化的侯麥,對台詞的要求也非常嚴格,《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的對白都都古代用語。侯麥在拍攝現場並不喜歡下指令,但是一旦涉及到台詞對白,態度就非常強硬,著重要求演員們在片中改變過於現代化的說話方式,盡可能放慢節奏說話。在拍攝之前,女主角阿斯特蕾還有一個舞台劇教練,專門訓練她的說話發音,以此糾正平常的說話方式。所有演員必須將對白熟記於心,使之完全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幾乎可以說是讓大家掌握了一門古代用語。
【關於作家於爾菲的一些】
於爾菲(1567~1625)是法國作家,創作的田園小說《阿斯特蕾》在十七世紀家喻戶曉。全書共分五個部分,每部12冊,從1607年至1627年間陸續出版,以牧羊人瑟拉多和牧羊女阿斯特蕾經過曲折而終成夫婦的愛情為主要線索,穿插了大量的故事以及有關愛情和政治的議論。小說一共有五千多頁,包括了四十個故事和成百上千位人物形象,是法國文學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
埃里克·侯麥在電影中尋找到了小說家於爾菲的《阿斯特蕾》與自己作品的共通之處。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如果我想改編這部著作,我當然可以從我以前的電影中找到無數的理由,例如保持忠貞的主要動機」。這個類似而又不變的主題還出現在了《六個道德故事》中的第三個《慕德家一夜》Ma nuit chez Maud(1969),以及《冬天的故事》Conte d'hiver(1992)、《女收藏家》La Collectionneuse(1967)和《圓月映花都》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1984)。而他的一個獨幕劇《E大調三重奏》同樣也是建立在和《阿斯特蕾》類似的懷疑基礎之上。人們還可以發現他的主人公如瑟拉多,都是固執倔強的、甚至有些瘋狂。
埃里克·侯麥在談到電影所展現的性傾向時指出:「原著就是這樣的,既不會多也不會少。我並不太喜歡通片都用這個來點綴,尤其是當所有坐在電影院里的觀眾,他們很愜意地欣賞著歷史故事,加進了很多他們並不期望看到的裸體畫面。在於爾菲描寫的女主人公出場的那段場景里,我盡量做到恰如其分地重現,不再加入任何東西。但是在於爾菲的小說中並沒有迴避裸體,就好像是那一時期的油畫一樣。因而我也沒有任何理由來迴避它。小說細致入微地描寫了性慾和情愛,可以說是一種極其輕盈靈動的手法。於是我意識到如果是用現代的語言來講述這個故事,就會使得影片顯得十分粗俗和瑣碎。但《阿斯特蕾》不是一部輕佻放縱的小說,當然也不是一部邪書。」
【關於導演】
埃里克·侯麥生於法國南錫,曾經做過文學教授和電影評論家的工作。1950年,侯麥開始拍攝短片。到了1959年,他終於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片《獅子星座》,並大獲成功。之後侯麥不斷拍片,並獲得了包括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等大獎在內的諸多獎項。
從六、七十代的6個道德故事開始,到八十年代的喜劇與格言系列,再到九十年代的四季故事,埃里克·侯麥一直孜孜不倦地闡述著他所感興趣的命題,不厭其煩地糾纏於讓人捉摸不定的情感世界。他的影片初看之下平淡無奇,但是洗練而生動的味道與平實中蘊含著的真味卻是需要慢慢去體味、去感受的。
❷ 有沒有什麼好看的小清新,男生追求女神的類似於101次求婚之類的電影,還有些感人的愛情電影推薦一些
男生追求女神 我第一反應是《我配不上她》(美) 愛情喜劇,也有感動~
感人愛情,帶點玄幻~第一反應《if only》 (英)沒看過的話一定要看~絕對經典~
玄幻(結尾有一點),追求女神的還有《野蠻師姐》(韓)~就是《我的野蠻女友》的後作吧~我本身是超迷這兩部的
假如沒看過《我的野蠻女友》也強力推薦~真心經典~
小清新的~男神反追普通女生的呢? disney 的《明星之戀》(美)還不錯~
❸ 專屬福利,顏值爆表的電影推薦,有你喜歡的男神女神嗎
顏值控專屬福利,顏值爆表的電影推薦,有你喜歡的男神女神嗎 第一部:暮光之城 豆瓣:7.6 配樂很棒,故事也棒,兩個小時的電影沒有冷場和放空~
第二部:內在美 豆瓣:7.5 純愛電影,畫面很美很棒,韓孝珠太漂亮了,美得自帶柔光
第三部:遇見你之前 豆瓣:7.6 沒有可以煽情,故事單純美好,帶點輕喜劇的氛圍,但又感人至深,喜歡這個結局。
第四部:他是龍 豆瓣:7.4 顏值場景都夠美,配樂很好,故事設定也是蘇到不行,絕對能滿足你的少女心。
第五部:史密斯夫婦 豆瓣:7.6 夫妻檔的電影,加上戲外的花邊新聞,讓這部電影看點十足!男女主角顏值太能打了!
❹ 埃里克·侯麥佳片賞析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美麗森林裡,牧羊人與牧羊女相戀相愛,過著甜蜜的生活。然而,牧羊女因聽信謠言,誤以為牧羊人不忠,誓言永不相見。牧羊人在絕望中投河自盡,卻被菏澤仙女們救起。他決心要重修舊好,但誓言成為巨大障礙。牧羊人踏上漫長艱辛的旅程,抵抗誘惑,遵從真愛指引,最終回到牧羊女身邊。這便是《男神和女神的愛情》(Les Amours d』Astrée et Céladon)的故事概要。
埃里克·侯麥(Eric Rohmer)的電影《男神和女神的愛情》展現出一種古典敘事風格,充滿了細膩的對話和對人物微妙心理的刻畫。影片通過難以言傳的細節和人物言行,讓觀眾深刻感受到故事的情感深度。侯麥在某場合公開表示,《男神和女神的愛情》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在《克萊爾的膝蓋》(Le Genou de Claire)中,侯麥以極其成熟和豐富的手法,展現了一段可能看似單調的劇情。這部電影被視為侯麥的經典之作,以對話為主,通過無聲無息的細節和心理描寫,成功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侯麥自己也曾承認,這是他最滿意的作品。
《綠光》(Le Rayon Vert)拍攝時,只有三個人參與,包括攝影師、錄音師和製片人。影片突出展現女主角強烈的孤獨感,以及一種不被理解與關注帶來的自卑。影片通過綠光的隱喻,表達了愛的美好在於不可預知和不可預測,以及對幸福的期待和尊重。它描繪了一個尋找幸福的過程,一個堅定而迷惘的過程,體現了「時機到來,即是鍾情之時」的法國諺語。
《貴婦與公爵》(L'Anglaise et le Duc)在表面上似乎對愛情持消極態度,女主人公不尋找,只是等待。但實際上,這正出於一種積極信念,她相信存在純粹的愛情,相信自然而然的東西和偶然。這部電影直接利用了DV技術的影像合成特點,人物的戲劇情節發生在攝影棚內,與十世紀的法國風景畫合成,創造出獨特的視覺體驗。
(1920年4月4日—2010年1月11日)法國著名電影人。在新浪潮諸導演中,侯麥當屬大器晚成的一類。侯麥49歲時以《我與慕德的一夜》受到國際影評人的熱烈喝彩。由此,侯麥以幾乎始終如一、幾近固執的簡約和散淡風格,開始了他漫長的電影之旅。喜愛侯麥的人,幾乎無一例外地喜歡他的簡約。對於如今的影迷來說,侯麥的魅力在於簡約雋永的影像風格,兼具文學氣息與人生哲理的精妙對白,還有,敏感、脆弱、優柔的主人公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