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港劇里特有的「TVB」腔是怎麼來的前TVB國語配音員葉清為您揭秘
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明星以外,節目組也邀請過一些知名的幕後配音員。在第一季《聲臨其境》正式開播前,就邀請了一位重量級大咖級配音員。很多觀眾可能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想必一定聽過他的聲音。
他是《天龍八部》里的段譽、《無間道》里的劉德華、《花樣年華》里的梁朝偉、《全職高手》里的黃少天。配音作品橫跨TVB、香港電影、乃至現在的國漫。
他便是知名香港國語配音員葉清。可以說,香港影視的黃金時期,這位配音大佬一直在幕後默默做出貢獻,他那充滿磁性、清爽干凈,猶如都市鄰家大男孩一般的嗓音一直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王剛老師曾經在《聲臨其境》上點評過葉清的配音風格:你能夠聽出來他是港台那邊的風格,但是發音上又很標准,挑不出毛病。
那麼,關於他身上,又有怎麼樣的故事呢?而香港影視劇配音中,那獨特的「港味」又是怎麼來的呢?
1973年,葉清在上海出生,90年代初就跟父母從上海移居香港。在幾乎純粵語環境的香港,葉清剛開始因為說不好粵語,還有點小懊惱。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台灣著名配音演員王蕙君。兩人有一次在茶樓喝茶。王蕙君對葉清說,「你的普通話很好,不是科班訓練過的那種,這是我想要的聲音。」從那一刻,葉清開始明白,普通話可能會成為一種武器,讓自己在全新的環境中得以生存。
當時正逢香港電影黃金時期,急需大量國語配音員加入。而葉清接地氣、自然、生活化的聲音條件正好是配音圈所需要的。 可以說是「老天賞飯吃」也不為過。
從92年開始,葉清就正式加入了國語配音圈。入行後,葉清先從學徒做起,開始在配音現場學習經驗,「經常給一些小角色配音,一來二去漸漸熟悉了這個行業。
後來因為表現出色。95年,葉清加入當時如日中天的TVB,才正式踏上事業巔峰之路。
眾所周知,在香港,一家獨大的TVB一直以工作強度大,工資低聞名。但陳百祥曾經說過,TVB正像「少林寺」,提供了這樣一個平台,能快速磨練你的能力,讓你以後能夠大展拳腳。
加入TVB後,葉清也開始了滾車輪般的工作行程,「早上9點上班,最早晚上十一點多下班,通常都要忙到凌晨一兩點才能結束工作。」
因為年輕體力好,葉清工作起來非常勤奮,只要有活兒他就會接,平均一周上三四天班,每天都要工作18個小時左右。現在回想起來他依舊很開心,覺得趁年輕就應該多賺錢,多積累經驗。
勤奮、努力,再加上得天獨厚的聲音條件,讓葉清漸漸開始在配音圈嶄露頭角,也得到了更多配主角的機會。
不管是古裝劇《狀王宋世傑》里的宋世傑、《天龍八部》里的段譽、《鹿鼎記》里的「小玄子」康熙。
還是時裝劇《天地男兒》里的張智霖、《創世紀》里的郭晉安、《天地豪情》里「渣渣輝」等等
這些經典角色的國語配音都由他一手包辦,給觀眾留下深刻記憶。
此外,不同於現在中年發福的大叔形象,年輕時的葉清老師也是妥妥的小鮮肉一枚,在不少影視劇中有過客串。
在林子祥、陳小春主演的《基佬四十》中,葉清出演了一名大陸同性戀。
在《創世紀》中,葉清也客串出演了一名台灣律師,負責為郭可盈飾演的女主做殺人案辯護。
在這段期間,葉清也參與了不少電影配音工作。而給《甜蜜蜜》中的黎明配音,是他本人感覺職業生涯中最累的一次。配完之後花了好久才從角色當中走出來。
或許是因為早年香港影視圈不太重視普通話配音,因此當電影產量迅速提高時,一下就造成了很多後期配音的「缺口」,這也客觀上給了葉清這樣剛初出茅廬的年輕配音員更多的機會。
葉清也曾坦言,或許還是那個時候自己太年輕,缺少生活積淀。如果現在再回頭重新去配這類角色的話,一定會帶來更深一層的感悟。
在TVB流水線的模式下工作多年,葉清也意識到自己的事業已經到了瓶頸期。於是在2000年,葉清從TVB離巢,和妻子共同創辦唯奧亞洲配音機構,開始專攻電影配音,同時也開始做配音導演。
葉清配過的電影經典作品也是數不勝數,從《花樣年華》里的梁朝偉
再到《無間道》里的劉德華
可以說葉清幾乎把包括四大天王在內的香港巨星都配了個遍。
近些年港片開始全面進入內地市場後,幕後配音逐漸由早年的港台班底轉為了內地配音員來配。
因此很多細心的觀眾會注意到,現在的配音 「沒有以前的港味了」。
那麼,所謂香港影視劇里的「港味」是什麼?
葉清曾經總結過,因為粵語有很多語氣詞,很多用詞、語序也跟普通話不同,所以要在盡量保留原本意思的情況下改成適合普通話表達的台詞。
另外,粵語的語速相對比較快,因此配音時對節奏的把握很重要,同時又要規避掉比較重的捲舌音兒化音,這樣聽起來就真的好像香港人在講標准普通話一樣。
比如林保怡的這句台詞,它的粵語發音是「發生咁嘅事,大家都唔想噶「國語配音是「發生這種事,大家都不想的」,但是,實際上這句話,用國語去說,正常的語序應該是「大家都不想發生這種事」這樣的。
當然,隨著內地和香港合拍影視越來越多,很多內地配音員也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了。比如在《甄嬛傳》里給蔡少芬配音的張艾老師就說過,因為蔡少芬普通話不好,所以在劇組中碰到一些重頭戲還是會說粵語。
比如這段「宜搜」在皇帝面前跪地哭訴的名場面。因為粵語台詞往往發音比較靠後,口型也張得比較大。如果只是用普通話念一遍可能口型不能完全對上。所以張艾就試著在保證發音標準的情況下盡量往粵語口型去靠攏。(懂粵語的朋友可以試著對比感受下)
總而言之,這種「港味」是要建立在配音員同時熟悉粵語和普通話的基礎上。
而早年的TVB國語配音組,就匯聚了這樣一批從祖國的天南海北來到香港,同時熟悉粵語和普通話的配音員,造就了特殊的「TVB」腔。
(早年的TVB國語配音組合影,不過這張裡面沒有葉清,但裡面還是有很多觀眾熟悉的身影,比如杜燕歌、蘇柏麗、潘寧、張藝等等)
早年,由於媒介還比較落後,因此大多數觀眾對於這些「神秘」的國語配音員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直到2000年後,葉清把更多的工作放到了內地,同時創辦了一個叫「亞洲聲藝網」的網站,最早把TVB國語配音員的資料介紹給了網友。此外,葉清也參與了很多央視節目的配音工作。
08年,葉清跟老搭檔張藝一起參加了當時剛開播不久的《天天向上》,現場演繹了《無間道》里的天台名場面,迅速在網友中「出圈」了,隨後各種綜藝邀約不斷。
近些年,隨著自媒體的發展以及更多90、00後的年輕網友開始逐漸掌握網路話語權,以往更多隻聞其聲不見其人的配音員都借著這股東風迅速走紅,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了幕前。季冠霖、張傑、邊江等知名配音員的知名度已經不亞於很多二三線明星。
甚至抖音網紅,曾經參加過《奇葩說》的李如儒,還靠成功模仿TVB腔調又紅了一把。
如今,屬於香港影視的黃金期已經過去,葉清顯然不僅僅只想躺在當年「段譽」等角色的功勞簿上。為了迎接新的挑戰,也為了更貼近當下的年輕一代觀眾,葉清參與了由熱門網文改編的國漫《全職高手》,為片中的「黃少天」一角配音。
而葉清干凈清爽、猶如鄰家大男孩一般的聲音意外跟活潑話癆的黃少天所契合。因此,葉清也正式憑借這一角色,成功奠定了其在年輕一代觀眾當中「葉清大大」的地位。
正所謂虎父無犬子,葉清的兒子葉子淳從小便多才多藝,相比於一直在幕後的父親,葉子淳更是早已走向了幕前,一早以童星身份出道,還曾是RTA少年團成員之一。不知道未來還會不會繼承父親的衣缽呢?
在早年香港影視劇輸出到非粵語地區的過程中,國語配音一直是重要的一環,但又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而香港影視劇的成功,也離不開以葉清為代表的這群配音員在幕後的出力。可以說,葉清本人的職業生涯也是見證了香港影視由盛轉衰的過程。
而《聲臨其境》這檔欄目難能可貴的一點,便是在除了大家熟悉的幕前明星之外,又邀請了諸如葉清、邊江等更多的幕後配音員登上節目,大顯身手。讓觀眾意識到,我們在欣賞鏡頭前光鮮亮麗的明星時,同樣也要感謝那些在幕後默默付出的配音員。
2. 一些粵語電影有國語配音的但口型怎麼也差不多,是不是也能改成國語
現在演員活動范圍很廣。有的內地演員不會粵語去拍粵語片。後期就要找人給配粵語發音。但是拍的時候他說的還是國語。這樣再出國語版的時候你就覺得口型都能對上。因為拍的時候他說的就是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