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產18禁一半東北
野狼Disco。
說它是神曲,不僅因為火爆大江南北,還因為,它以不經意的文化符號,撞擊到很多人的隱秘情懷。
《無間道》、「凌凌漆」,郭富城和東北初代霹靂……
尤其這一句:
不管多熱都不能脫下我的皮大衣。
幾可看作一個時代信號倔強的回潮。
有評論說,跌宕數年的東北文藝復興終於在老舅重回巔峰。
除了音樂圈。
作家雙雪濤、班宇、鄭執紛紛上位。
電影?
《白日焰火》《無證之罪》開路後,《刺殺小說家》《日光之下》《東北虎》等也拍馬跟上。
△ 路陽新片《刺殺小說家》改編自雙雪濤同名作品,電影拍攝地改為重慶
△ 易烊千璽在ins上推薦班宇的《冬泳》,銷量激增
發現沒,國產喜劇/犯罪劇尤其青睞東北。
為什麼?
Sir今天想問問。
01
失敗者之歌
影視領域,東北的文化輸出,一個名字我們繞不過。
趙本山。
趙本山通過春晚小品和《鄉村愛情》系列,締造的喜劇帝國曾是一代人笑聲的主食。
當今影壇前三的喜劇演員,沈騰說過,大年三十的時候,他爸就是沖正在放本山大叔小品的電視機,問當時還在開心麻花哼哧哼哧拍話劇的兒子,你啥時候能上春晚啊。
能上,出息;
不能上,寒磣。
在東北人看來,就這么一回事。
但,在2011年之前,東北在華語電影里其實還有其他東西。
——為何是2011年,Sir先賣個關子。
2006年,許鞍華的作品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
許鞍華最被低估的電影之一。
這部電影隱藏了一個時代切面。
姨媽(斯琴高娃 飾)來自東北,在上海獨居,遇到廣東來的騙子潘知常(周潤發 飾)。
東北——上海——廣東。
這三座城市,既有經濟水平的差距,也與文明開化程度息息相關。
在電影中,上海、廣東那麼整潔,明亮。
一塵不染到近乎夢幻。
這正是姨媽悲劇的根源。
穿著小皮衣的女兒(趙薇 飾)曾經憤怒地質問姨媽:
當初你落難的時候跟我們在一起,怎麼不嫌棄我爸工人大老粗。一有機會回上海原籍,頭也不回。
可回到上海,以為能找回尊嚴的姨媽,卻被一步步剝奪了尊嚴。
片中,最讓觀眾捧腹的爆笑點,恐怕就是上海的姨媽穿著紅色毛線織成的泳衣,下水。
結果讓救生員誤會:
阿姨,你怎麼搞的,來例假還下水呀。
好笑?
當進度條拉到片尾,崢嶸就露出來了。
我們的姨媽人財兩失,不得不回到東北老家,繼續面對她曾經厭棄的生活。
藉由楊德昌式小男孩寬寬的眼光,他看到姨媽的生活變成這樣:
門外,貼滿小廣告的老舊居民樓被殘雪覆蓋。
家裡,破舊邋遢,工人大老粗的姨爹唯一的精神愛好就是看電視(多半是小品)傻笑。
而姨媽呢?
既不怨恨,也不動容。
彷彿離開上海當晚,姨媽就徹底死去了。
影片更深的絕望是——
即使姨媽「死」了,那個她心心念念一輩子的上海,也轟轟向前,不會多看她一眼。
東北人的失敗者之歌,竟被一個香港導演捕捉到了音符。
但。
真正把它譜寫、演奏出來,還得是東北人。
2011年, 《鋼的琴》 。
導演張猛,主演王千源、秦海璐。
看一組圖。
故事講的是,下崗鋼鐵廠工人組建了一支樂隊,終日奔波在婚喪嫁娶、店鋪開業的營生之中。
領頭的陳桂林(王千源 飾)為了女兒的音樂夢,在破舊的廠房利用破銅爛鐵手工打造一架鋼琴。
跳弗朗明哥舞、拉手風琴、詠嘆調,這多文藝,多浪漫。
但這僅僅是畫面的一半表達。
還有一半是,廢棄、黑黝黝的鋼鐵車間,昔日的熱火朝天突然冷卻下來,成為空洞的硬軀殼。
廠房的頂棚像大鵬的翅膀,准確起飛,但被定格在灰霾的天空之下。
最「出挑」的是那根大煙囪。
明明工廠倒了,它還依然燃燒,吐露煙灰,試圖以舊方式繼續維系北方城市漫長寒冬里的暖意。
導演張猛回憶:
1999年,我在鐵嶺評劇團看到一架木質鋼琴,是當時他們團里的人做的,那時候我開始想這架鋼琴的故事。
鐵嶺有一個鋼材市場,裡面有一大堆失業的工人,他們失業後買了跟自己以前工作時一樣的機床,變成了一個個小作坊,但其實這些工人們又都集結在一起,你想做個什麼東西都是在這個市場里完成。
兩個「念頭」碰撞到一起,就萌發了《鋼的琴》的創作, 「一個人在突然失業後面對社會時最陣痛的時期,是我一直想拍的,我不想人們把那個時代遺忘掉。 」
「我不想人們把那個時代遺忘掉。」
那是什麼時代?
盡管生在南方,但Sir小時候常在電視上聽到一個詞。
下崗。
什麼是下崗?
維基網路顯示,中國特有名詞,指「中國國有企業在機構改革中失去工作的工人,工人仍屬於該工廠單位,但沒有工資,實際上等於失業。」
下崗這個說法給「失業」罩上一層溫柔又曖昧的色彩:
下崗,下崗,總歸有再上崗的時候嘛。
但你若了解上世紀90年代末那場下崗潮,你會知道,最終能再上崗的,極少極少。
當年,國企改制波及的是全國,主要在老工業基地和經濟欠發達地區,東北三省佔25%。
1998到2000年的下崗潮,每年國企下崗工人平均700-900萬。
下崗後,針對工人,企業有好幾種處置辦法:
或一次性買斷,或停薪留職,或每月領最低工資。
一時間,下崗工人與企業的捆綁戛然而止。
失業,讓之前所相信,擁有的全部崩塌。
當年的國企管理是封閉式的。
因為封閉,內部生活設施俱全,更加重工人對它的依賴;
也因為封閉,工人無其他技能,當下崗事發,如同被命運拋棄。
簡單講——
崩塌的不僅是安穩的日子,還有對生活的奔頭。
《鋼的琴》里,女兒問陳桂林,這家鋼琴能發出聲音嗎?
爸爸說,能,肯定能。
——但是你要彈得「越簡單越好」。
這其實暗示了這架鋼琴天然的缺陷,駕馭不了復雜的曲調,就像這些失業的工人,適應不了瞬息萬變的時代。
比這更露骨的隱喻: 《暴雪將至》。
故事雖然發生在南方,但導演卻偏偏在影像上拍出反差感,營造出北方重工業城市的氛圍,是心境的「東北」。
開篇是這樣的。
段奕宏飾演的余國偉,在辦理身份證。
「叫什麼名字?」
「余國偉。」
「哪三個字?」
「餘下的余,國家的國,偉大的偉。」
「哪個余?」
「……多餘的余。」
《暴雪將至》的結尾是這樣的。
段奕宏在等車,他掏出那張新辦的身份證,看了看,又放回兜里。
車來了,段奕宏上車。
找個座位後,坐下,等等等等,車子一動不動。
車子發動不了,一車人,就那麼卡在那裡。
這時,天上下雪了,段奕宏透過車窗,仰頭看那場遲到的,北方的雪,眼睛裡,欲說還休。
開篇的台詞好理解。
結尾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呢?
導演董越的回答是:
很多電影,可能上了一輛車,車開走了,消失了,特別寫意抒情的一個結尾。但他不想這么處理。在時代的拐角處,那些失去道路的人事實上是哪兒也去不了的,所以就有了這輛發動不起來的公交車,一代人就那麼停在那兒,殘酷又真實。
失敗者如何與失敗相處?
在文藝里,我們找到了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
紅毛衣能織連身泳衣,廢棄鋼鐵能打造鋼琴。
他們看似樂觀,浪漫,但骨子裡卻全是冰渣子的悲涼。
就像雙雪濤小說《飛行家》這段文字:
又是一幫窮人自製熱氣球,做飛行家,要飛向遙遠、溫暖的南美洲。
結局呢,想想就知道是「死路一條」。
所以,提起東北喜劇,別只記得春晚小品和二人轉的歡脫喜感。
還有一種東北是「飛」的。
是用魔幻的笑聲去填補時代碾過一代人身上的苦痛。
02
性,殺人,迪斯科
把目光投向東北犯罪片。
2014年,刁亦男《白日焰火》在柏林電影節擒獲金熊,男主角廖凡成為首位華人影帝。
這部電影打碎了《鋼的琴》以及之前的「東北」類型模具。
它展現了一種更兇猛,也更為坦誠的暴力。
有三個元素,突出而獨特。
性。
開場,煤礦上的「碎屍案」,斷肢在生產線的黑煤里露出來。
很快,警察張自力(廖凡 飾)身穿白背心跟前妻蘇麗娟在小旅館里打撲克牌,然後做。
注意,這時,一隻瓢蟲的「屍體」粘在白色床單上。
開場的性就出手不凡,暗示了「愛與死」的主題。
張自力邀請嫌疑人吳志貞(桂綸鎂 飾)滑野冰。
當晚,兩人親吻了,接下來呢,沒有拍(或者拍了最終剪掉)。
發生了什麼?
第二天,兩人在小攤里,吳志貞抹上了口紅。
而吳的丈夫,叫梁志軍(王學兵 飾)。
他每天晚上背著冰刀,游盪在這座城市。
滑冰,冰刀,在電影中都是男性能力、權力的隱喻。
外掛的冰刀,虛張聲勢,反而暗示梁的虛弱無能。
性為何在罪案題材中如此重要?
因為性是人不滿足最有效的宣洩途徑。
焦慮了,性一下。
憤怒了,性一下。
空虛了,性一下。
而《白日焰火》的性好就好在——
它既說出了性愛的「不得不」,也說出了性愛的「不過如此」。
短暫的快意消散後,你還是得面對那個巨大的問號。
當它再一次逼近,更進一步的犯罪就產生了。
殺人。
五年前,吳志貞的丈夫梁志軍(王學兵 飾)被警方認定死於一樁離奇碎屍案。
是吳志貞乾的?
「五年後,又發生了類似的連環案件,並且這些死者都曾與吳志貞相戀。」
應該是吳志貞乾的吧。
好的罪案題材,往往不在意誰是兇手。
它在意的是弦外之音。
在Sir看,《白日焰火》最有意義的一句台詞,是同事問張自力為何那麼拚命,你到底想干什麼。
「你還想贏得世界啊?」
「至少可以輸得慢一點吧。」
為什麼張自力明明知道吳志貞危險,還不顧死活地跟上去。
正義感?責任心?
都不是。
張自力的本質,是一個被體制殘害又因為無法反抗而投誠體制的人。
他只是也只能不清不楚地「前進」。
所以在張自力的臉上,你看到最多的表情,是欲哭無淚。
最典型的,就是那場可以寫進華語影史的 迪斯科。
張自力在片尾,出賣了吳志貞,得到他想得到的職位,突然,他在迪廳里獨舞起來。
神情輕松但更像痛苦。
一個比槍的動作,僵硬,寂寥,無可奈何。
——配曲是歐陽菲菲的《嚮往》。
這段即興發揮,是這部黑色電影對人性的神來之筆。
怎麼理解人性?
永遠別以為自己看穿它。
說白了,性、殺人和迪斯科,對應的是,慾望、罪惡和宣洩。
所以,那些上乘的東北犯罪片,觀感從來是彌漫著悲觀。
不得不提把網劇拍出電影質感的 《無證之罪》 。
它拍出了東北這片土地荒誕但真實的分裂。
這種分裂最有效的體現,是反派。
香煙反抽的李豐田,絕對是國產劇近幾年最難忘的變態。
但從行為舉止上,李豐田恰恰不變態。
他就像一個路上隨處找得著的質朴民工:愛喝白酒,懂牌子,老酒鬼……
吃面時那個熱乎勁兒,和一個累了一天的體力勞動者沒區別。
偶爾蹦出一兩句,還是生活氣息濃烈的東北式幽默,在犯案時候說出口,尤其顯得瘮人、不合時宜——
他跑去郭羽家綁架,不著急動手,先開口嘲笑郭羽:
你說天黑就報警……你家天黑是幾點啊?
這些常態的問候,恰恰是他的可怖之處。
因為這樣的人可能就在你身邊。
說白了,啃雞腿和殺人,在他來說,都是基本的生理需求。
也正是變態與常態的交織,讓這個人物有了真實人物一般的不確定性。
——你不能預計他們什麼時候動手。
《無證之罪》,指向其實不是沒有證據的連環殺人案,是非典型警察,非典型兇手,非典型變態們高手過招的不露痕跡。
而東北肅殺、冷冽的天氣,又給人物附著了猶豫,疏離的氣息。
03
為什麼是東北
從蘇有朋翻拍的《嫌疑人X的獻身》拍攝地選在哈爾濱。
到長白山林區拍攝,張震、廖凡主演的《雪暴》。
再到尚未公映的華語電影,蔡尚君的《冰之下》、耿軍的《輕松+愉快》、梁鳴的《日光之下》……
為什麼這么多華語犯罪片如此關注東北。
Sir認為有幾個原因。
首先,重工業城市的轉型,巨變。一群人趕上趟,更多人落後,被拋下,還在努力追趕,想輸得慢一點。
陣痛期,社會板塊有縫隙,藏匿罪惡。
而從電影創作的角度來看,東北有獨天得厚的優勢。
冷。
因為冷,慾望被反襯得更加熾烈,比如性。
冰雪,與鮮血的對比,沖擊更震撼。
再者, 城市風貌多元。
特別像哈爾濱、長春、大連等城市。
有歐式、日式、俄式、前蘇聯的建築,它們背後本身也帶有情緒。
重工業過去了,但它給城市留下鐵灰色、深刻的痕跡,代表著集體意識、純真年代、恢弘歌舞等等看似過去其實還在影響的意象。
如開篇所說的老舅,不就是生活在夾縫里的人?
歌手董寶石是這樣評價這個icon的:
這不就是東北最形象的隱喻。
曾經,它是共和國的長子。
現在,它不是。
所以它此刻的表達,是對時代的急吼吼,也是氣喘吁吁跟不上的無奈、困惑。
看東北電影,要看它的直給,更要看閑筆。
那些笑與罪背後的混亂,都是我們路過的足跡。
粗俗點說,像糙爺們的東北電影是我們的性啟蒙,每一份性啟蒙背後,都概括了我們無法言說的騷動。
正經點說,糙爺們的東北電影是我們的歷史。
歷史過去了。
但 歷史還塑造了我們,界定了我們,歷史更是我們為什麼變成現在這個模樣的唯一來路。
我們不能遺忘歷史。
遺忘歷史,就是背叛自己。
最後,附上一份東北片單。
這些電影。
都值得看,值得收藏。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導演 許鞍華 主演 斯琴高娃 2006年)
《新宿事件》
(導演 爾冬升 主演 成龍 男主角從東北偷渡到日本,殺出血路 2009年 )
《鋼的琴》
(導演 張猛 主演 王千源 秦海璐 2010年 )
《黃海》
(導演 羅泓珍 主演 河正宇 男主角來自東北 ,尋妻復仇 2010年)
《白日焰火》
(導演 刁亦男 主演 廖凡 桂綸鎂 2014年)
《無證之罪》
(導演 呂行 主演 秦昊 鄧家佳 2017年)
《下海》
(主演 耿樂 齊溪 下崗女工在巴黎的「站街」故事 2017年)
《雪暴》
(導演 崔斯韋 主演 張震 廖凡 倪妮 2018年)
待映:
《冰之下》
(導演 蔡尚君 主演 黃渤 宋佳 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
《輕松+愉快》
(導演 耿軍 2017年聖丹斯電影節展映)
《日光之下》
(導演 梁鳴 主演 呂星辰 吳曉亮 2019年平遙國際電影展最佳導演)
《東北虎》
(導演 耿軍 主演 章宇 馬麗)
本文
『貳』 關於月亮作文600字
我不知自己在窗前坐了多久,只知太陽已落下,月亮已升起。我無暇顧及這些,仍回想著這次考試。老師念分數時,我的心跳得厲害,越是害怕的事越避免不了。我不敢正視老師那雙布滿血絲的眼睛,不敢看那可憐兮兮的分數,不敢相信這就是自己多少天來努力的成績,但我不得不信,那可憐的分數就擺在自己的眼前,自己失敗了。
月光慘淡,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桌面上,映得我的臉色發白。我想起了父母,此時也許還在辛勤的勞作;想起了父母起早貪黑幹活的身影,那樣瘦小;想起了父母那在太陽底下曬得發黑的臉,無情的歲月在他們額上刻下了條條皺紋,還有那皸裂的雙手;想起每次臨行前父母關切的話語、期待的雙腿;想起了關心她的一切人。如今……我覺得愧對他們的關心。
窗外,月亮已經升得老高了;窗內,依舊如故。痛苦的回憶,讓我感到太累了。我抬起頭,想讓大腦舒展一下。突然,一個高大筆直的形象闖入我的眼簾。我定睛再看,原來是窗外那棵白楊,那棵曾在一次次風雪襲擊後,頑強生存下來的白楊,它比以前更高,更直了。我突然又想到居里夫人、愛迪生、威靈頓將軍……一陣冷風吹來,樹葉沙沙作響,打斷了我的思緒,我打了一個冷戰,腦子清醒了許多:不,我決不能退卻,我要奪回去那曾屬於我的第一。失敗只代表昨天,只能意味著過去,過去的一切只能化作零,我要重新開始,以新的姿態面對失敗,迎接下次挑戰。
滿臉的淚水化作一股神奇的力量,湧入我的全身,我拉亮了燈,宿舍一下溫暖了許多。我看著被淚水浸濕的試卷,擦乾淚水,握起筆,開始認真總結,尋找失敗的原因……我要讓這次失敗成為我前進的動力。
窗外,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星星也不知什麼時候鑽了出來,還眨著調皮的眼睛,我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月亮永遠亮不過星星
月亮永遠亮不過星星你看,月亮和星星比,大了好多. 但是還是可以看到月亮最旁邊的星星,月亮永遠亮不過星星。
陀思妥耶夫斯基二十多歲是寫過一部中篇小說《窮人》,學工程專業的他怯生生地把稿子投給《祖國紀事》。編輯格里羅維奇和涅克拉索夫傍晚時分開始看這篇稿子,他們看了十多頁,然後有打算看十多頁,一個人讀累了,另一個人接著讀,就這樣一直到晨光微露。他們再也無法抑制住激動的心情,顧不得休息,找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住所,撲過去緊緊把他抱住,流出眼淚來。陀思妥耶夫斯基性格孤僻內向,此刻也無法掩飾自己的感情。他們告訴這個年輕人,這部作品是多麼的出色,讓他不要放棄文學創作。之後格里羅維奇和涅克拉索夫又把《窮人》拿給著名的文藝評論家別林斯基看,並叫到:「新的果戈理出現了。」別林斯基一開始不以為然,「你以為果戈理會像蘑菇長得一樣快呀!」但是當他讀完以後也激動的語無倫次,瞪著這個陌生的年輕人說:「你寫的是什麼,你了解自己嗎?」平靜下來以後他對陀思妥耶夫斯基說:「你會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
後來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了19世紀經典作家,被西方現代派奉為鼻祖。
雖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光芒好象是蓋過了格里羅維奇、涅克拉索夫和別林斯基,不過其實是格里羅維奇、涅克拉索夫和別林斯基使陀思妥耶夫斯基變成一個大月亮,不過真正的最璀璨的光芒是屬於格里羅維奇、涅克拉索夫和別林斯基的
中秋節的作文
適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見一輪圓月,但不是我們常說的一輪皎潔的圓月,天空中有層層清雲,如煙似霧,彌蒙在月光下。月暈恰恰是這圓月與清雲的紅娘,牽於二者之間,淡淡的點上一圈,既不喧賓奪主,又有萬般嬌態。
有人說,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圓月如西子之明眸。這似明眸的圓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實為不妥,諺語有「八月十五雲遮月」之說。雲生月隱,神秘、迷離。此中秋圓月雖不及西子之善睞明眸,卻獨具情調。
我願隨月在雲中漫步,聽她講古老的傳說;也願站在靜處悄悄凝望。不過,這一切都化為柔和的月光灑在我身上。這才是真實的接觸,是老朋友的祝福。許多人願意在屋中歡飲度過這中秋之夜,而我卻更喜歡在寧謐的夜晚,在高高的陽台或戶外傾聽月的歌聲,感受「月中清露點朝夜」。
我曾讀過唐人曹松的《中秋對月》中「直到天頭無盡處, 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詩句,也曾看過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的絕對,還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這些難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詩抒發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發對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發哀愁。他們均寫月,寫月的無私公平普照大地,寫月的淡淡月光給人的安慰,縱然其中並非都是中秋圓月。月亮從古至今都是思念、溫柔、恬靜的象徵。尤其是中秋圓月,多少詩人睹物生情,寫下傳世之作;又有多少離別之人的惆悵。而我卻沒有這樣的哀愁,我記起台灣的地震,它牽動著我也牽動著億萬炎黃赤子的心,一片片溫暖跨海傳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為此感人之舉默默流淚。她,繁忙的信差,祖國人民的安慰由她傳達。那麼,原來思念、溫柔、美好、恬靜的象徵中,更應添上一筆關愛和幫助,使無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這月光雖不及太陽熾熱的光芒,但卻更能喚起聯想——在困難之時,定有人伸出無私的手,給你幫助和溫暖。這聯想不是對世俗的乞求,而是我們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類年輕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納百川,這中秋圓月彷彿是平靜的大海吸收這每個人的思索,在她的溫柔恬靜中,思索的波濤也在緩緩地釋放,化成雲霧環繞其周。這是意境,注入新象徵的意境。
願這意境盪滌我陳舊的思想,沖刷掉世間的不平。或許你對這圓月還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請開啟你思維的閘門,暢想明天,暢想屬於自己的「心月」吧。
懷著無比輕快的心情,我們迎來了上中學以來的第一個中秋佳節。
原本打算好好賞一賞月的,我家樓頂是最好的賞月場所。可是原計劃糟到暗算,學校在中秋節那一天,突然傳來了一個不知是好是壞總之破壞了我原來計劃的駭人消息:按上級領導規定,中學生中秋節將在學校度過,晚上6點30分到校組織看露天電影《走進毛澤東》,全部學生自帶報紙「席地而坐」。我們一聽,全部傻眼了。接著,發出一聲聲嘆息:「唉——」「真討厭——」剎時全班變成菜市場。
可再怎麼叫也沒辦法,我們當即決定:既然如此,就要使這個中秋節過得別具一格。於是,我們便密謀了一個開心的「賞月計劃」。
中秋節晚上,我「密謀」的要求,帶了一個雙黃月餅。呵呵,著不是單我一個人吃的,是……哦,My got,不能說,說了這個計劃就完了。
一到校,剛好六點半。我們在憤罵聲中勉強坐下後,便把報紙連接鋪在一起,那時准備用來放月餅和吃月餅的!呵呵——可能你已猜到一半了,我們將在這里一起吃月餅!
一開始,我們混混沌沌地看了一點電影,然後就是擠成一堆聊天。忽然聊到月亮,便一齊抬頭望月。呵,月亮呈紅銅色,活像月食發生了。圓倒挺圓,只是……這顏色也真倒挺另類。不過,我們的計劃也很別樣,也就不計較這么多了。紅月亮就紅月亮,月亮還不一個樣,顏色的差異或許會更具吸引力。
八點種悄悄地來臨了。這是我們吃月餅的「神聖時刻」。徐倩華、鍾偉、我、李瀾濤各自帶了一個不同的月餅來吃,恰好湊成一盒多元素月餅——白蓮蓉、哈密瓜、雙黃蓉、五仁香。我們興致勃勃地切開一個又一個月餅,六七個人圍成一圈「品嘗」四種不同味道的月餅,氣氛熱熱鬧鬧,輕松搞笑。邊吃又邊看電影,還在「賞月」(實際上就是隨意看一眼,沒有多少人認真看它)。班長陳秀燁發話了:「我們吃得這么開心,不妨把廖韶婷的雙黃給老師吃吧。」不愧是班長,我們舉雙手贊成。如果老師也能分享我們的快樂,那豈不是「皆大歡喜」?因為「快樂也是一種傳染病」,把我們鬧翻天的快樂通過一個小小的蛋黃月餅所傳達給老師,希望老師也和我們一樣過個開開心心的中秋節。
這個中秋節十分特別,這或許是上中學的第一份「友誼加固禮」吧!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為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也被視為撮合姻緣的大好日子。
說起中秋的來源,坊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游月宮等故事。
最為人熟悉當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後羿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多個版本。在較早的記載中,嫦娥偷吃了仙葯,變成了癩蛤蟆,被叫著月精。
奔月後,嫦娥住的月宮其實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樹和一隻兔子,就別無他物。可是又有另一個說法是,在月宮里還有一個叫吳剛的人。
唐明皇游月宮,話說貴為天子的唐明皇對嫦娥非常的迷戀。一天他上了月宮,在月宮里看到了一隻玉兔和一群能歌善舞的仙女 。
朱元璋成功推翻蒙古人,建立明朝,在民間的傳說中是賴月餅作為通訊工具。朱元璋帶頭取義,把字條塞在每個月餅餡里,呼喚眾人依時起義。
中秋節的起源,其中的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夜,除了拜祭、還有就是應節的月餅和燈籠。祭拜的當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稱她為月娘。老人家說,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會被割耳朵
時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對於新的一代來說,中秋節最令人記取的是月餅和燈籠。當然,月圓當空的節日,是人們團圓的大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