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大片 > 香港電影統治台灣市場

香港電影統治台灣市場

發布時間:2025-02-23 19:44:33

⑴ 為什麼香港現在影視不如以前

以下是個人看法,非專業的胡扯,有錯的地方請見諒,
個人感覺是市場變動引起的。香港電影的市場從寶島台灣轉移到了大陸。
從我們看過的大部分老香港電影的配音就能看出來,以前寶島台灣是香港電影的主要市場,而八九十年代的寶島台灣非常發達,所以香港電影理所應當的被帶動起來了。
隨著寶島台灣的經濟落後,香港的電影也就理所應當的開始不如從前了。
其實近十幾年香港電影開始轉向內地來拯救自己的電影地位了,但是因為年代的限制,香港的導演思維與大陸的老百姓是脫節的,他們拍的電影無法被大部分大陸人接受,再加上很多香港導演自身還存在一定的傲氣,所以不願妥協大陸市場,所以就出現了目前這種情況。而那些願意做出改變的導演跟演員,甚至一些香港的歌手們,現在在大陸不是很吃香嗎,其中不乏真心熱愛這片土地的人。

⑵ 香港電影真的沒落了嗎

97回歸後,香港電影開始走向沒落,真的是這樣嗎?這樣的時間節點難免會讓人產生誤解,事實上從90年代中期開始,香港電影已經展現出了疲態。如果說香港電影是一種情懷,那今天他已經是過去式了,如果把香港電影看做地域發展的產業,時至今日香港電影依螞冊罩然是前進的。經濟危機,盜版,好萊塢電影的興起,韓國電影搶占市場,sars,本土電影票房劇降都是造成香港電影衰落的原因

香港電影的拐點,在1993年達到頂峰後,開始走下坡路,單從電影產量就開始下降了

電影市場對比

1993年發生了兩件事情,一是在美國 Turner 及Disney 購並New Line 與Miramax,二是中國電影改革的關鍵文件3 號推出,這都推動了香港電影走向衰落

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如何走向了沒落,至少有這幾個原因是起了決定性作用的

1、邵氏電影公司的轉型

從80年代悶鬧開始,邵逸夫的電影公司把重心轉移到了電視劇上面,這也是為什麼80年代電視劇如此火爆,而電影開始減產。曾經出品過很多精品電影的邵氏,不知道是窺探到了時代的脈搏,還是後起之秀電影公司的壓力,工作重心轉移。

2、台灣市場的流失:台灣市場是香港電影的主要輸出對象,台灣本地電影的崛起以及香港電影的泡沫化導致香港電影在台灣的影響力銳減,台灣民眾的重心回歸本地電影。這個理由十三少是不贊同的,在1989年開始推行一年一度的"國片製作輔導金",大力扶植本土電影,確實是在逐漸壓縮外來影片,香港影片在短期內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姿旁但由於台灣本身的電影基因不夠,本土片很難盈利,香港電影擁有更強的明星號召力和電影賣埠價值,於是大量的台灣電影製作公司紛紛將資金輸送到香港拍片,然後以'出口轉內銷"的方式將這些影片以港片的形式再進口到台灣上映,這就是所謂的"台產港片",所以總體而言,香港電影並未由於台灣的本土化政策而受到大的沖擊,所以這種理由是站不住腳的。

3、電影人才的流失:90年代很多的香港導演以及明星前往美國好萊塢發展,導演有吳宇森、徐克、洪金寶、林嶺東、袁和平、於仁泰、唐季禮等,演員有成龍、李連傑、周潤發、楊紫瓊等。我們必須弄清楚香港電影由繁華走向沒落的轉折點具體是在93年,而大導演,大明星的流失幾乎都是在95年之後,舉幾個例子,95年成龍憑借《紅番區》成功打入好萊塢,李連傑和徐克在96年合作的《黑俠》上映,這才引起了美國電影公司的關注,周潤發的好萊塢**作《替身殺手》更是在98年才出現。吳宇森93年赴美國發展,直到97年才靠電影《變臉》正式在好萊塢站穩腳跟,這樣的例子大家可以通過翻閱他們的履歷來分析,所以十三少想指出的就是:不是由於大批名導和明星趕赴海外發展才導致香港本土電影的不景氣,而是由於香港電影的萎靡讓他們失去了信心這才選擇走向國際,同時作為已經在本土達到事業巔峰的他們何嘗不希望走向更大的舞台?

4、盜版橫行:把盜版泛濫歸結為香港電影市場萎縮的罪魁禍首更是無稽之談。當時的電影製作公司大多有黑幫背景,很多的影迷朋友都應該清楚。盜版商部分是有些後台,但誰也不敢得罪電影幫幕後的老大,他們經常會換著地方偷偷出售,一段時間內也讓電影發行商虧了不少。後來電影製作公司就找到了這些盜版商,二者商議在電影放映的前兩周,不允許在香港本土傳播盜版,電影製作公司給予盜版商一些錢作為補償,那拍好的盜版碟怎麼處理?那還不簡單,抬頭望去,對面就是大陸,直接派幾艘走私船一船一船地運到大陸去賣。所以其實很長一段時間里電影製作公司和盜版商是和睦相處的,有錢一起掙,他們是利益共同體,彼此之間的利益並未受到實質性的影響,所以這種說法也是不成立的。

5、好萊塢電影的發展

90年代好萊塢的電影可以說已經波及了全球熱愛電影的影迷,派拉蒙、華納等一大批電影公司相應美國尼克松政府對電影業實行了一系列稅收減免政策,電影產業逐漸恢復,1994年電影品質可以說是電影史上最好的一年

2000年後,無間道的出現似乎預示著香港電影的復甦,但這更像迴光返照一樣,內地電影市場的崛起,電影人的相繼北上,香港電影的港片也不再有真正的港片的味道,香港電影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把更多的期待放在華語電影上或許是影迷的最好選擇,當韓國電影,泰國電影,美國電影發展如此迅猛時候,我們應該堅定的支持華語電影的影人。

⑶ 這是一部「大膽」的電影,當時香港沒一家公司敢拍,洪金寶接手了

1987年,嘉禾老闆鄒文懷辦公室。

鄒文懷、洪金寶、張之亮。

洪金寶和張之亮企圖說服鄒文懷同意拍攝《中國最後一個太監》,鄒文懷一直不同意。

鄒文懷:你倆都是聰明人,為何一定要執意拍這部電影?過審不用考慮了?票房不用考慮了?台灣市場不用考慮了?

洪金寶:我覺得我們應該拍!第一、劇本好;第二、我認為「細蚊(張之亮昵稱)」做得到;第三、我自己參與,並且會搞定台灣市場。

這個真實的場景,2013年3月25日,洪金寶在香港電影資料館接受著名香港電影專家蒲鋒采訪時,曾繪聲繪色地描述過: 這是一部「大膽」的電影,當時香港沒一家公司敢拍,我接手了!

洪金寶說這話,毫不誇張:

第一、張之亮彼時是個新人導演,在此之前從未拍過電影;

第二、這部電影的劇本是根據中國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的自傳改編而成,寫盡其一生,拍攝難度大;

第三、題材太過「大膽」、敏感,拍好了能否上映都是問題,更別奢求票房了;

第四、張之亮在找洪金寶之前,幾乎找了香港所有的影視公司——沒一家公司敢拍,說明同行也不看好這部電影;

第五、當時的嘉禾正和新藝城battle,整個嘉禾都在拍靈幻恐怖片《僵屍先生》系列,拍這部電影勢必要「浪費」很多資金和時間、精力。

洪金寶對這部電影不可謂不用心,除了主演莫少聰、溫碧霞是導演張之亮敲定,配角劉德華是他自己來幫忙(劉德華和張之亮是無線藝員培訓班的同學)之外,洪金寶自己在擔綱動作指導並出演的同時,更是帶著《僵屍先生》原班人馬參與:林正英、午馬、王小鳳、陳友、田俊......

洪金寶說到做到,1987年10月24日,電影《中國最後一個太監》率先在台灣地區上映。憑借這部電影,張之亮在獲得了第2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青年導演獎」提名的同時,更是在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和第2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上大放異彩。

這部「大膽」的電影,因為洪金寶的「大膽」,成功了!

了解這部電影的拍攝背景之後,下面扒姐來聊一聊個人的觀影體驗。

這是一部關於小人物自傳式的電影,但是卻非常動人心魄。

就敘事方面來說,張之亮採用的是「線性敘事」手法,按部就班地按照時間講故事。這樣做的好處是,非常容易提起觀眾的興趣——你看開頭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更猜不到結局,同時他也非常好做懸念,是為大多數新人導演的拍攝手法。

影片開始,來喜(莫少聰 飾)因為看見同村太監衣錦還鄉,心神往之。為了讓自己的父親(林正英 飾)吃上雞屁股,他決定閹割自己,也去做一名太監。

來喜此舉或許現在的我們很難理解,但是放在那個缺衣少糧的動盪時代,他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父親最大的願望是頓頓吃雞屁股,他掐一朵菜花都要跟小夥伴分著吃,當太監是同村很多人改變命運的選擇,就好像一束光,身處黑暗的來喜渴望抓住他。

更重要的是,彼時的來喜只是一個孩子,沒有錢、沒有背景、沒有文化,拿身上的「一塊肉」去換錦衣玉食,似乎是一件「很劃算」的事情。

這種因為貧窮、愚昧造成的狹隘,是其悲劇一生的根源。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命運卻跟來喜開了一個玩笑。

來喜用自己的「寶貝」去換名利,結果名利卻成了鏡花水月——他剛閹割,清朝就滅亡了!

可是當這個現實赤裸裸地擺在來喜面前時,他並沒有醒悟,更沒有回心轉意,他還幻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入宮伺候他心目中的「真命天子」。

當來喜為被眾人嘲笑所苦惱時,戲班的班主(洪金寶 飾)告訴他:做太監跟唱戲並無區別,不管做什麼都要堂堂正正、有骨氣!

這樣的來喜盡管可悲,但卻並不可笑,更不可恨。因為他的身上折射出了很多中國底層人民的精神狀態,他們或許貧窮、或許愚昧、或許固步自封,但是他們真誠、他們善良、他們對美好生活一直滿懷希望。

來喜雖然是一個太監,但是他也渴望著自己的愛情。

與招弟(溫碧霞 飾)相識相戀之後,他能力所能及地給她所有溫暖,但是給不了她性。在她懷上別人的孩子以後,他體會到了痛苦。這痛苦就像末代皇帝沒有了太監服侍、招弟沒有了性、父親沒能吃上雞屁股一樣——大家都在面臨著痛苦的抉擇!

這種痛苦是時代造就的,選擇本無對錯,個人在時代的洪流中,任何選擇都是可以理解的,卻也是蒼白無力的。

但是即便如此,時代之下的每一個人,他們都用著自己的方式,對這片熱土熱愛著,對這個國家奉獻著。

當來喜的「寶貝」被軍犬吃掉以後,他才算徹底醒悟:原來自己夢寐以求、沉迷其中的時代,已經徹底翻篇了!

就好像「寶貝堂」里懸掛的那些太監們的「寶貝」一樣:那隻是時代留給他們的念想,不管有多麼不舍,也不管儀式如何隆重,有些東西一旦失去,就再也回不來了。

電影的結尾,當來喜敞開自己,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陷時,其實他身體上的那個缺陷在人性和人心上已經彌補了——對於一個男人來說,有些傷疤成為了勛章!

電影中來喜的「喜」和屏幕前你我的「悲」交織在一起,匯聚成了一曲小人物的悲傷贊歌。

但我們並不能以一種 娛樂 、獵奇的方式去看這部電影,以「完整」去俯視「缺陷」,本身就是一種缺陷!

在時代面前,個人竭盡全力而無法改變時,「缺陷」和「完整」毫無分別。

就好比你我曾篤信一份「鐵飯碗」能捧一輩子一樣,到頭來還是還是無可奈何地看著「鐵飯碗」被時代所拋棄。

當我們的精神被閹割,誰又不能說自己不是中國最後一個太監呢?

⑷ 描述台灣政治的電影

《被出賣的台灣》,2009年美國拍的,涉及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江南命案等幾個政治事件。
97年香港拍的《黑金》,反映台灣九十年代黑金政治。
08年香港拍的《彈道》,影射04年台灣選舉期間的陳水扁槍擊案。
梁朝偉演的《悲情城市》。

⑸ 梁家輝因為《火燒圓明園》這部電影稱帝後,為什麼被雪藏

搜來的消息

由於梁家輝主演的《火燒圓明園》是改革開放初期,香港與大陸的合拍片,當時兩岸關系很不好,而香港電影發行的很大市場在台灣,幾乎所有香港電影的資金都來自台灣那邊。
當時台灣文化局有個規矩,凡是在內地拍過電影的演員,在台灣一律封殺。
梁家輝年紀輕輕拿了影帝,一下子成了台灣當局的目標,台灣公司讓他寫悔過書,他就是不願意。於是在台灣,凡有他出演的影片,一律不準進院線。不能進台灣的電影院,就意味著失去一大塊票房收入,所以整個1985年,梁家輝沒得到一份片約。 結果失去了台灣市場,就等於沒戲拍了。香港電影公司也不敢找他拍片。於是,在一出手就憑精湛演技征服金像獎的梁家輝就這樣「下崗」了。 這段時間幾乎成了梁家輝演藝生涯中最黑暗的日子。事業不順的梁家輝改行搞設計,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自己做生意,自己當老闆」——和一群從事藝手術的朋友一起在街頭擺地攤做小販,賣首飾和手工藝品,兼給無證小販望風。

⑹ 為什麼香港最早期的電影是普通話的

因為當年的香港電影還要顧及台灣市場,所以是以國語為主的。即使是後來粵語片興起以後,大多數也要製作國語版。

⑺ 為什麼中國要限制好萊塢電影的引進數量呢

我想大概的是有兩點

第一點好萊塢電影很多很血腥和暴力的電影這個中國肯定是不讓上映的。

第二點是為了保護中國市場,如果沒有限制好萊塢的話中國國產電影就更發展不起來了


至於審查方面,周寶林說,進口片的審查標准與國產片一樣,符合中國國情的在發放放映許可證後就可以在影院跟觀眾見面。

⑻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

首先就是時代不同了。香港電影的時代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不僅僅是周星馳代表的搞笑電影,成龍代表的動作電影,還有周潤發代表的英雄電影。這些電影使得香港的電影引領著大陸的發展,大陸電影逐漸向香港電影靠攏,隨著香港回歸和大陸開放的進一步發展,香港電影開始走向了衰落,因為人們的審美趣味變了,變得更加多元化了。


這個也不能說是香港的電影的沒落,只是香港電影的換一個新的模式了,這個模式與大陸的模式是不一樣的,更多的是港式電影特有的內容,不知道大陸的導演或者是製作人會不會借鑒香港的這種模式,要是可以的話,會不會是大陸引領著香港的發展呢?

閱讀全文

與香港電影統治台灣市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百大電影人 瀏覽:1000
杭州灣電影院 瀏覽:434
哪些電影背景音樂好聽 瀏覽:651
李傑導演的電影 瀏覽:29
瞎眼的小女孩電影完整版 瀏覽:949
帥家大電影 瀏覽:38
大咖電影院2020愛看 瀏覽:507
有沒有高清的小電影網站 瀏覽:405
海綿寶寶大電影2高清壁紙 瀏覽:905
關於上海的電影大全 瀏覽:852
電影票風格的手賬圖片 瀏覽:541
喜寶電影抖音朋友圈圖片 瀏覽:239
一部龍打架的老電影 瀏覽:847
電影院至少還有你求婚 瀏覽:45
隔璧女孩電影中文 瀏覽:505
香港電影粵語是原聲歌曲 瀏覽:30
大學畢業年薪不到十萬是什麼電影 瀏覽:714
卓別林電影演員還有在世的嗎 瀏覽:217
泰國降頭電影男教師 瀏覽:900
畫皮電影完整版男生版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