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魯冰花講的是什麽故事
電影《魯冰花》像一首凄美傷感而深沉的詩。 這是一部80年代末的台灣電影,電影以一對姐弟為主線。母親因操勞過度早死,父親靠租種鄉長的地吃力地維持一家的生活。弟弟古阿明生性活潑,學習成績不好但卻有畫畫的天才。姐姐古茶妹小小年紀卻很懂事和體貼人。 新近來自大城市的年輕美術老師郭雲天慧眼識才,極力推薦亞明作為學校年級代表外出參賽,但遭絕大部分老師抵制,硬推選有錢有勢的鄉長的兒子。鄉長的兒子也曾對阿明說自已的畫不如阿明的好。眼見學校老師們的勢利短見和愚劣,郭雲天失望回城,與阿明道別時帶上了阿明一張』茶蟲』畫離去作記念。阿明已受肝病折磨,他父親無力讓他治院,向鄉長借錢又被無情拒絕。阿明非常失望自已不被選上參加畫畫比賽,而他唯一喜愛的郭老師又離去,阿明病情加重。在一個小雨綿綿的陰天,阿明獨自來到山下河旁,他想實現一直以來的心願, 要把這美麗的山和水都畫出來,但這卻成了他最後的一張(對他來說還未完成的)畫,也是他小小的年紀在這艱難的人間做的最後一件事,他靜靜地象睡著般走了,手中仍拿著走前那一刻還用著的, 郭老師送的紅色臘筆。 不久,消息傳來,郭老師把阿明的』茶蟲』畫送參一世界比賽,』茶蟲』獲第一名獎。於是整個水城鄉地區幾乎人人都為本地出了個天才而臉上有光。鄉長自已也忘不了在慶功大會上自我表現一翻,他似乎把其』見死不救』的事早已忘得乾乾凈凈。 輪到阿明家長領獎講話,茶妹上前, 代表不會講國語的爸爸多謝眾人並表示 「為了一個死去的小孩子,讓大家站在這里曬太陽,真不好意思…,大家都說他是天才,在他末得獎以前,只有郭雲天老師說他是天才…」。 最後,幾個親朋一起去給阿明上香並把阿明所畫的畫都燒給阿明,阿明爸爸把這個榮耀的獎狀也一並燒掉。茶妹感覺到另外一個世界中的阿明似乎有所安慰。 這部影片獲得了第二十六屆金馬獎,第四十屆柏林影展人道精神特別獎等多項獎,這是她應得的。
② 電影《魯冰花》講了什麼
電影《魯冰花》是一篇哀傷的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凄美的鄉村故事。在電影裡面,魯冰花用來象徵母愛,它開滿鄉間田野,點染農村景緻,而在花葉凋零後化作春泥更護花,卻正如同世間最真摯的愛——母愛一樣無私和偉大,由於魯冰花總是在5月份的母親節前後開花,因此魯冰花鏈冊被台灣人形象地稱為「母親花」。
(2)台灣電影魯冰花內容擴展閱讀
魯冰花
歌曲原唱:曾淑勤
填 詞:姚謙
譜碧薯 曲:陳揚
編 曲:屠穎
我知道半夜的星星會唱歌,想家的夜晚
它就這樣和我一唱一和,我知道午後的清風會唱歌
童年的蟬聲,它總是跟風一唱一和
當手中掌握住繁華,心情卻變得荒蕪
才發現世上一切都會變卦,當青春剩下日記
烏絲就要變成白發,不變的只有那首歌
在心中來回的唱,天上的星星悔喚者不說話
地上的娃娃想媽媽,天上的眼睛眨呀眨
媽媽的心啊魯冰花,家鄉的茶園開滿花
媽媽的心肝在天涯,夜夜想起媽媽的話
閃閃的淚花魯冰花,啊~
閃閃的淚光魯冰花,天上的星星不說話
地上的娃娃想媽媽,天上的眼睛眨呀眨
媽媽的心啊魯冰花,家鄉的茶園開滿花
媽媽的心肝在天涯,夜夜想起媽媽的話
閃閃的淚光魯冰花,啊~啊~
夜夜想起媽媽的話,閃閃的淚光魯冰花
啊~啊~
夜夜想起媽媽的話,閃閃的淚光
③ 《魯冰花》電影簡介(300字》
《魯冰花》是台灣高仕影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出品的兒童片,由楊立國執導,於寒、黃坤玄、李淑禎等主演,於1989年10月15日在新加坡上映,同年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改編自鍾肇政於196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講述一位有著繪畫天賦的鄉村少年,不被周圍環境理解,不幸染病早夭的凄美故事。該片獲得第2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最佳電影插曲等獎項,收藏在江蘇省興化市戴南影像資料館。
郭雲天演員於寒:古阿明的美術教師。不畏權勢,從大城市調到水城鄉小學,發現班上的學生古阿明是個繪畫小天才,極力培養他,力挺他代表學校外出參加畫圖比賽。
影片評價:
從1989年全國影院輪番上映《魯冰花》等兒童題材的台灣影片開始,台灣電影在內地引發高潮。影片中殘缺的家庭、破碎的夢想,已然伴隨著無數的淚水和唏噓感嘆,打動了整整一代人的心。(騰訊網評)
電影《魯冰花》感人至深,同名主題曲《魯冰花》也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風靡一時,成為流行歌曲中歌頌母愛的經典名曲。(央視綜藝、新華娛樂評)
④ 淺析《魯冰花》下的教育觀, 催淚神片,請備好紙巾
文/庸俗的老阿姨
《魯冰花》是楊立國執導,1989年上映的作品,電影獲得第26屆金馬獎,最佳影片在內的六項大獎和提名。這部影片反映的是60年代台灣的教育方式。
主人公古阿明是一個成績不好,上課搗蛋,大人眼中的典型壞孩子,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因為勞累去世了,從此他和父親、姐姐依靠茶園、養豬相依為命。
古阿明雖然成績不理想,但他卻非常有繪畫天賦,一次偶然機會遇見他的人生導師郭雲天,別人眼中的壞學生在郭老師那裡卻是一個天才,郭老師很器重古阿明對於繪畫的那份靈動,推薦他的畫參加兒童畫展,沒想到被鄉長的兒子頂包,郭老師忍受不了學校污濁的環境,憤慨辭職,帶著古阿明的畫離開。
古阿明備受打擊,參加不了期待的畫展,連唯一欣賞他的導師也離開了,心情鬱郁寡歡,最終因為肝病離世。不久後被郭老師帶走的那張畫得到了國際大獎,古阿明成了眾人眼中的天才,只是可惜,他再也不能感受這份榮譽,這個世界失去了一個繪畫天才。
落後教育理念下的悲劇,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學會因材施教,促進個性發展。
在學校古阿明的成績是班上的倒數,也總是違反校規,他和其他成績優異、不會違背老師意願的同學格格不入,因此得不到老師的青睞,古阿明的繪畫天賦也被淹沒,最終凋亡。
後來得獎後,姐姐上台講的那段話直擊人心:「今天大家都說他是天才,沒有得獎之前只有郭雲天老師說他是天才。他想用一張很大的紙,用很多的蠟筆,畫給全世界的人看,雖然風景還在,可是全世界的人都看不到他畫的畫了,永遠都別想看到!」
他還是那個他,從未有改變,一個獎卻改變了他在別人眼中的地位。就如大家只會關注冷冰冰的分游友數一樣,你分數高,就是大家眼中的好學生,分數低就是扶不上牆的爛學生,在這種錯誤的教育理念下很多有自身天賦的人被無情淘汰。
促進學生創新精神
良好的教育一定不是禁錮學生的思想,而是使學生能獨立於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影片中,鄉長的兒子和古阿晌襲明是鮮明的對比,他是眾人眼中的三好學生,成績好、又聽話,可是社會真的需要這樣可以復制的好學生嗎,老師沒有出題目,他的畫便無從下手,要畫教室,他需要先把教室里的桌椅數一遍,他的作品永遠都是中規中矩,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的,沒有自己的靈魂,毫無創新。
而神謹槐古阿明的每幅畫都有它獨特的意義,太陽是藍色的,是為了不讓父親被曬傷,他把自己想表達的東西注入到自己的作品裡,故事感很強,也能打動人。姐姐和郭老師一直為他感到高興,郭老師一直強調兒童要學會幻想,倒不一定要畫得像。孩子的表達包含了,他對世界的認知和情感,而這種認知和情感是獨一無二的、是豐富且獨立的。
藝術源於生活,兒童本來就該純真,往往是大人的教導,變得什麼都不敢做,孩子的世界,除了吃和玩,還有想像,畫畫不在於畫的像不像,而在於想像力和創造力。現在我們的教育沒有特色,一個模式,以孩子是否聽話為標准,不準調皮搗蛋,否則老師就難管理,家長就會很難受,最後教育出來的孩子就像是生產線上出來沒有特色的作品,所以我們的學生缺少創造力,
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好的教育一定是貼近生活的,而不是紙上談兵。
一天,郭老師發現古阿明幾天沒有來上課,得知是因為家裡茶園的茶蟲太多,要幫父親捉茶蟲,郭老師立馬帶領學生來到古阿明家的茶園,一起幫忙捉茶蟲,學生感受到了夕陽、茶樹、茶蟲等,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像力,這一次,鄉長兒子的畫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作品。
而古阿明這幅《茶蟲》也得了全國大獎,而這種由想像力,所激發的創造力才是這個社會需要的東西。實踐可以讓孩子感知真實的美,我們經常說,孩子是希望,而這個希望的意義就在於,我們下一代認知世界的方式,要比我們更豐富。
對於教育這塊,我很欣賞霍思燕和杜江對他兒子的教育方式,記得在《爸爸去哪兒》第一次見到嗯哼,他就驚艷到我了,他和別的孩子完全不同,有自己的神思維,杜江問嗯哼:「飛機為什麼會飛」嗯哼下一秒說:「因為它有噴射引擎,用力旋轉就可以飛」。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父母,父母一定要守護好孩子的精神世界。
階級分化弊端
學校只有一個派去參加繪畫比賽的名額,郭老師推薦繪畫天賦更高的古阿明去,結果遭到學校其他老師的質疑,他們一致認為鄉長的兒子更有資格,說白了,就是為了討好能帶給他們利益的人,他們不願得罪鄉長,在利益面前,他們放棄了真理。
從這里也反映出郭老師和古阿明有著相同的遭遇,他們是一類人,郭老師反對落後的教育和官僚作風被排擠在團體外。因為各自家庭背景的原因,最終全國第一也沒有敵過縣城第二。
教育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不分貴賤的。如果教師、校長、教育行政長官是必須要嚴格聽從上級命令的,教育的評價標準是考核,數據,績效,那麼教育就變成了一環接一環的利益漩渦。利益漩渦中,大多數人是受害者,最後一個個變成情緒高壓鍋,最終又反彈於社會。
通過這部多年前的影片,不禁帶給我們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當下需要怎樣的教育觀?如何做好教育?在那個一窮二白、生產力落後的時代,國家把重心放在謀求經濟發展上,很多制度不夠完善,推崇應試教育,我們都是能夠理解的。
但在如今如此發達的社會里,是否還有像古阿明這樣的悲劇存在?我們不得而知,我們能做的就是對待自己的子女,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尊重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樹立自己正確的教育觀,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培養自身的社會素質,做一個合格的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