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音樂的電影 最好是美國的 帶點愛情色彩的電影 類似灰姑娘之玻璃舞鞋或者歌舞青春的,反正是要有唱歌的
海上鋼琴師
放牛班的春天
這2部都挺感人的。
搖滾青春
舞出我人生3部, 雖然是跳舞的,但是裡面的曲子也不錯哇。
勁歌飛揚
這些都是校園題材的。都帶愛情的。。愛情是電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呀。
雨中曲 這部電影很久以前看過,主線是愛情。、 也是歌舞類。
另外還有些帶歌舞的,但不是很多: 高校天後 甜心辣舞 舞動青春(個人比較喜歡的一部)
B. 雨中跳舞的男人是什麼電影
雨中跳舞的男人是電影《雨中曲》。
影片里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但是他的唱歌跳舞是很能為表現劇情的,甚至為劇情添加色彩的,經典的一段應該就是男主送女主回家後,一個人在雨中唱歌跳舞《sing in the rain》的那一段了,表現了男主在愛情里歡欣雀躍的心情了,在水中踢踏舞,跳得是真的不錯。
電影簡評:
《雨中曲》作為好萊塢電影黃金時代的作品,演員的表演和發揮已經是如行雲流水一般。歌舞片最大的優勢與劣勢都是誇張,如果「戲劇人生」可以用來形容生活的話,那麼歌舞片便是跌宕起伏+光怪陸離人生狀態的代表。
C. 有哪些精彩的美國音樂劇電影
精彩的美國音樂劇電影包括:
《歌舞青春》系列
解釋:
《歌舞青春》是一系列以音樂、舞蹈和青春為主題的系列電影。這些電影充滿了活力和年輕人的朝氣,展現了高中生們在面對生活挑戰時的音樂夢想和愛情故事。該系列電影中,優美的舞蹈編排、動聽的音樂以及年輕演員們的出色表演,使其成為廣受歡迎的音樂劇電影。
《雨中曲》
解釋:
《雨中曲》是一部經典的音樂劇電影,由著名的歌舞片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執導。該片以其充滿活力的舞蹈、動聽的歌曲以及引人入勝的劇情贏得了觀眾的喜愛。影片中充滿了經典的音樂橋段,讓觀眾感受到音樂的魅力。這部電影將傳統音樂與現代元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展現了一場精彩絕倫的音樂盛宴。
《摩登Hip-Hop喜雨人歌舞秀》與《起立鼓掌到早眠》:結合嘻哈元素的青春電影。
解釋:這兩部電影將嘻哈音樂與青春故事完美結合,展現了年輕人追求夢想、面對挑戰的故事。它們在舞蹈、音樂和故事線方面都呈現出非常出色的表現,通過獨特的音樂和充滿活力的舞蹈展現了對年輕人的生活態度的探索和對未來的夢想。觀看這兩部電影,觀眾可以感受到音樂的熱情和年輕人對生活的熱情。
以上電影都是美國音樂劇電影的傑出代表,它們通過音樂、舞蹈和故事展現了精彩的藝術世界,為觀眾帶來了愉悅的藝術體驗。這些電影不僅展示了音樂的魅力,也展現了年輕人的夢想與熱情。
D. 《紐約的一個雨天》大陸首映,劇中出現了哪些浪漫瞬間
蓋茨比(提莫西-查拉梅 飾)在雨天里,鋼琴自彈自唱《Everything Happens To Me》,浪漫的氣息瞬間在溫柔歌聲與潮濕的空氣里緩緩散開。影片由伍迪-艾倫執導,「甜茶」提莫西-查拉梅、艾麗-范寧、賽琳娜-戈麥斯、裘德-洛、迭戈-魯納、列維-施瑞博爾等主演。
《紐約的一個雨天》已在全球多個國家及地區上映且收獲好評,被媒體及觀眾稱贊為「老爺子近年來最棒的作品」。歡迎大家加入我們的「偶遇專場」,走進影院,聽著輕柔的爵士樂,在大銀幕上感受紐約雨天的愛情。
E. 《愛樂之城》:知否世事常變,電影原是永恆
看完《愛樂之城》,眼淺的我流了不少眼淚。電影是一個通俗的愛情故事,說起來也不乏老套,令人觸動的依舊是那份愛情之中的遺憾和不完美,這些幾乎已經成了流行愛情電影的標配。但《愛樂之城》打動我的地方,卻不止關於這份沒有完滿結局的愛情,而是關於「電影」本身。
《愛樂之城》是講「電影」的,這點當然確鑿無誤。尤其是導演達米安·沙澤勒(Damien Chazelle)以歌舞片的表現形式,致敬好萊塢黃金年代的歌舞電影,戲中所致敬到的經典歌舞片多不勝數:《瑟堡的雨傘》(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1964)、《柳媚花嬌》(The Young Girls of Rochefort,1967)、《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1962)、《美不勝收》(Lovely to Look at,1952),甚至後期的《紐約,紐約》(New York,New York,1977)……不一而足,相信會有不少人撰文分析,此處便不再贅述。我要詳細說的,是在電影之中直接點名的另外兩部經典電影:《無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與《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1942)。
《無因的反叛》是男主角高斯林最愛的電影(連對白也已熟記),同時也是發生在LA(洛杉磯)的故事。《愛樂之城》中的男女主角在電影院中看《無因的反叛》,膠片卻燒了,他們之後便來到了《無因的反叛》中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與娜塔利·伍德(Natalie Wood)約會的格里菲斯天文台,行走於詹姆斯·迪恩和娜塔利·伍德走過的地方,對這部電影做了一番致敬。但有意思的細節卻是在這之前,當高斯林與斯通第二次見面時,高斯林穿著一身《無因的反叛》中詹姆斯·迪恩的經典打扮:白T恤與鮮紅色夾克(這身裝束,幾乎已經成了一個時代符號)。而當高斯林與斯通一番鬥嘴之後得知她是個演員時,他對斯通說了一句話: 「我們在電影中見吧」,這個潛文本從一開始就暗示了之後致敬《無因的反叛》的戲碼,更預示了他們這段愛情存活於「電影」之中,與「電影」終將相伴相生的命運。
而《卡薩布蘭卡》則是女主角斯通最鍾情的戲,她甚至是《卡薩布蘭卡》女主角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的粉絲(她家中牆上,就貼著褒曼的海報) 。到了結尾,當斯通走進高斯林開的爵士吧,她的命運,與她愛的《卡薩布蘭卡》則完全呼應了。在《卡薩布蘭卡》中,男主角鮑嘉就是開了一家爵士咖啡館,而故事一開篇,就是他在咖啡館中撞見了她的前女友英格麗·褒曼,而褒曼身邊,卻早已經有了另一位男伴。褒曼要求他們共同的黑人朋友Sam(他也是唱爵士的)給她彈一首叫《As Time Goes By》的歌,那首歌無異是她與鮑嘉的定情之歌。而在《愛樂之城》的結尾,高斯林一樣彈起了他與斯通第一次會面時彈的定情音樂(在《愛樂之城》的音樂大碟中,這首歌被命名為兩人的主題音樂)。當高斯林彈起音樂時,電影出現了一段蒙太奇,而這段蒙太奇正是戲的高潮,也是電影中最最觸動人心的段落,這段影像真正揭曉了這部電影在「愛情」之外,真正要講的主題其實是「電影」。在那段「電影」的平行時空中:他們美好地生活在一起,結婚生子,幸福快樂——是的,他們的愛情依舊是「在電影中見」,不見不散,風雨不改。而在這段影像中,除了一樣致敬了不少經典電影之外,更把他們的愛情場景帶到了巴黎,而巴黎,恰恰也是《卡薩布蘭卡》中鮑嘉與褒曼相愛的地方。另外這段蒙太奇有意思的地方還有: 斯通那場面試場景刻意被用剪影展現,顯示了「電影」影畫的本源;斯通和高斯林坐在一起看投影機投放出他們「幸福生活」的畫面,再一次印證了「電影」的屬性。
其實我覺得《愛樂之城》要講的還不止是對於電影的熱愛,或用電影填補現實的缺憾。更多時候, 電影用這樣一個愛情故事,其實要說的是電影(或藝術)對人深遠的「影響」。 在電影之中,男女主角是因為對藝術的共同喜好相識相知,他們除了互相鼓勵和互相成就彼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對對方的影響。就像斯通本身並不熱衷爵士樂,但高斯林卻改變了她對此的看法;她原先也希望通過參加一些社交派對認識一些上流社會的導演或製作人,以實現自己的演員理想,但高斯林卻讓她去學習創作,而有趣的是,當斯通開始寫自己的劇本時,之前和她一起住的室友們(她們不免熱衷於結實權貴)卻統統離場不再出現,而斯通則走上了真正的「藝術」之路,如若不是因為這樣,她亦無法在最後那次面試中打動製作人(因為製作人說她需要的是演員的「創作」能力);同樣,當高斯林為了生計跟隨樂隊長期巡演,差點放棄自己的理想時,只有斯通告訴他,那不是他應該過的生活,她甚至為他設計他未來爵士酒吧的名字,讓他免於噱頭,回歸音樂本身。其實電影之中還有許多饒有趣味的細節:比如斯通最後走進高斯林的爵士酒吧,是因為她的老公聽到了爵士樂而提議一起進去聽聽——她最後找的老公也是喜歡爵士樂的,誰能說這不是高斯林帶給她的「影響」呢?再比如電影中高斯林的姐姐一開場似乎反感高斯林醉心於音樂,但電影中卻安排她最終嫁給了一個黑人,這裡面又是否有高斯林與爵士樂的「影響」?
而電影中真正點題的,其實是斯通在面試時唱的那首《Audition》,在那首歌中,斯通說了一個她阿姨的故事:她的阿姨是一個演員,對她「影響」甚巨,阿姨從小帶她看老電影(包括《卡薩布蘭卡》),培養她對於電影和表演的熱愛,告訴她從事藝術雖然難免需要承受傷痛,卻是打開新世界的鑰匙。斯通唱得動情,但歌詞卻顯示了那份「影響」的深遠,包括最後斯通自導自演舞台劇,背後的窗戶外就是巴黎的埃菲爾鐵塔,電影中雖沒有展現舞台劇的細節,但卻顯露了斯通對「藝術」感知的那份初衷,是來自他的阿姨——在斯通唱的《Audition》中,就是她的阿姨在巴黎的故事。
這份關於「影響」的主題,其實不但存在於這個愛情故事之中,也存在於本片的電影形式本身。導演在這部電影之中,刻意選擇膠片,並用老舊的cinemascope變形寬銀幕拍攝,致敬那些黃金時代的歌舞類型電影。要知道,無論是膠片還是cinemascope,或是黃金時代的歌舞類型片,在這個時代其實已經統統落幕,如同電影中那間放映《無因的反叛》的電影院一般,最終以結業收場。這一切不正就像電影中高斯林和斯通的愛情故事一樣嗎?雖曾經美好最後卻不無遺憾與傷感。可是,這些電影留給人的「影響」與「振盪」,卻是雋永而深刻的。就像達米安·沙澤勒拍了這部風靡全球的電影,不就是告訴世人這些電影、音樂、藝術給予自己的養分嗎?一個創作人用一部電影慨嘆藝術對人的影響,以此致敬影響過他的電影和音樂,抒發對電影對音樂的熱愛,再藉此影響更多的人,我真是想不到比這更深情浪漫的事了。所以當我看到故事的最後,當斯通回頭與高斯林對望時,雖然充滿著感傷,但最後在我心中取而代之的,卻是一份溫暖、一份撫慰。因為我知道,斯通和高斯林的那一笑,更多的是感謝、感恩——感謝我們曾經相愛,感謝我們的生命中有過彼此,感謝我們在逐夢之路上並肩同行互相成就彼此,而那份彼此的影響,將永留我的心底、我的生命之中,永不磨滅。
我很喜歡作詞人黃沾填過的一句歌詞:「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恆」,我想,世事變幻,電影不也是永恆的嗎?就像高斯林和斯通分開之前說的:「我會永遠愛你」,其實說的,不過就是「電影」吧。是的,就讓他們在「電影」之中永遠相愛吧,至死不渝,永不分開。就像我們知道,我們從今往後還會繼續熱愛電影一般。
篤定,確信,並一生一世地。
F. 「一個外國人拿著傘在雨中跳舞的音樂片」是什麼片子
<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
導演: 斯坦利 多南 (Stanley Donen) , 金·凱利(Gene Kelly)
主演: 金·凱利(Gene Kelly)
分類: 愛情 / 喜劇 / 歌舞
語言: 英語
製片國家或地區: 美國
G. 經典音樂電影推薦,你最中意哪一部
以音樂為題材或主題的電影是同學們尤其是音樂生在學習之餘非常好的一種放鬆方式,漲姿勢、找靈感、聽故事全不誤。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幾部經典的音樂電影,也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海上鋼琴師》
雖然已經被推薦的爛了大街,但是《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必須坐鎮音樂題材影片的榜首。有影評稱其為「極端浪漫主義的史詩」,也就是說除了音樂本身,主人公1900與鋼琴的故事和「下不下船」的掙扎更像是對人性和人生的探討。
小編對主演蒂姆·羅斯的印象還停留在美劇《lie to me》中,但看完《海上鋼琴師》,就堅定地認為他是個鋼琴家了!也是real入戲~同時這部電影還刷新了小編的三觀——原來彈的太快,鋼琴是會起火的!
《悲慘世界》
不是純粹的音樂題材電影,卻因為其藝術性、音樂性和思想性被稱為「巔峰」。2012年,為紀念雨果誕辰210周年即《悲慘世界》小說發表150周年,音樂劇電影版公映,並在第85屆奧斯卡獎中榮獲8項提名3項大獎。
整部影片做的非常考究,足以見得導演的功底,演員也都是音樂劇出身,感染力超強,絕對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在這里想提一句的是,知乎上有關於音樂劇、歌舞片、音樂劇電影區別的討論,比較愛學(jiao)術(zhen)的同學可以去看一看。
《愛樂之城》、《雨中曲》
作為現象級刷屏電影,想必很多同學已經欣賞過《愛樂之城》了。小編覺得相比於音樂,電影里獨特的構圖、色彩的運用以及女主的服裝設計似乎更有藝術看點。關於夢想,關於愛情,關於遺憾,都可以在這部影片中找到。
早期有一部片子叫《雨中曲》,反映了好萊塢從無聲片到有聲片的過渡,被奉為歌舞片經典之作。《愛樂之城》與這部影片是一個類型的,而且其中有很多向《雨中曲》致敬的橋段,能耐得住寂寞看早期電影的同學們不妨嘗試一下。
《放牛班的春天》、《音樂之聲》
這兩部放在一起推薦是因為他們的主題都和教育相關(所以學音樂教育的同學一定要看),同時都是不管在音樂史還是電影史上具有標志性的電影。相比於其它以音樂為本體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更多關注音樂可以帶給人的改變和成長的意義,建議大家在「人生低谷」的時候拿來服用,一定能帶給你新的領悟和力量。
至於《音樂之聲》就更不用說,裡面的很多歌曲我們小學就已經耳熟能詳了,可以稱得上是「正能量」鼻祖了。而且最難得的是,不管什麼時候看都不會覺得它過時,隨時可以重溫。
《歡樂好聲音》
推薦到第五部,來個輕松愉快的一點的動畫。這部2016年剛上映的動物擬人化電影沒有像《瘋狂動物城》一樣被刷屏,和《縫紉機樂隊》一樣,裡面的熱鬧場景被一些人評判為空洞的炒雞湯。不過親測過的太醫小編覺得,電影里主角們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音樂style的設定還是非常有趣的。
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啦!如果所有電影都要追求個深度和意義,那也太累了不是嗎?所以說,不想動腦不想思考的你,非常適合這部電影哦!
《歌劇魅影》
好吧,有深度的來了!你或許沒看過《歌劇魅影》,但你一定聽過它的名字也熟悉它音樂的旋律。作為一個世界級「大IP」,《歌劇魅影》可以稱得上是永恆的佳作了,自然也就擁有超多形式和版本。能夠跨越世紀的經典總是有它的特別之處,除了歌劇的音樂非常master以外,《歌劇魅影》的吸引力應該就在於人類對於神秘未知的好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