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急需特洛伊劇情介紹!!!
實話實說,這是我復制來的,你看對你有什麼幫助沒.
特洛伊Troy(2004)
導演:
沃爾夫岡·彼德森 Wolfgang Petersen
主演:
戴安·克魯格 Diane Kruger
奧蘭多·布魯姆 Orlando Bloom
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艾瑞克·巴納Eric Bana
更多中文片名:
木馬屠城
類型:愛情/動作/劇情/冒險/戰爭/歷史
片長:163 min / Germany:162 min (cut version)
公元前1193年,特洛伊國王普里阿摩斯和他俊美的二兒子王子帕里斯在希臘斯巴達王麥尼勞斯的宮中受到了盛情的款待。但是,帕里斯卻和麥尼勞斯美貌的妻子海倫一見鍾情並將她帶出宮去,惱怒的麥尼勞斯和他的兄弟邁西尼國王阿伽門農興兵討伐特洛伊。
希臘聯軍的統帥阿喀琉斯和Priam最小的兒子,特洛伊年輕的國王赫克托耳逐漸成為在戰爭中成為雙方各自的英雄。
由於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難攻,希臘軍隊和特洛伊勇士們對峙長達10年之久,最後英雄奧德修斯獻上妙計,讓希臘士兵全部登上戰船,製造撤兵的假相,並故意在城前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馬。
特洛伊人高興地把木馬當作戰利品抬進城去。當晚,正當特洛伊人沉湎於美酒和歌舞的時候,藏在木馬腹內的20名希臘士兵殺出,打開城門,里應外合,特洛伊立刻被攻陷,殺掠和大火將整個城市毀滅。老國王和大多數男人被殺死,婦女和兒童被出賣為奴,海倫又被帶回希臘,持續10年之久的戰爭終於結束。
特洛伊》:走下神壇的悲壯史詩
西方文明起源於古希臘文明,《荷馬史詩》則是古希臘文學藝術中的瑰寶。作為世界文明的源頭之一,這一偉大作品一直啟迪著後人的智慧與想像;5月14日公映的好來塢電影《特洛伊》,是對《荷馬史詩》的最新一次致敬。
與以往「忠實原著」的改編作品不同,《特洛伊》對《荷馬史詩》中的《伊利亞特》部分作了大幅度修改,去除了所有的神話色彩,將一場人神之間的混戰,變成一部完全以人類為主體的、關於戰爭、愛情、英雄與傳奇的悲壯史詩。
一
和原著一樣,《特洛伊》的故事也是以希臘第一勇士阿喀琉斯(Achilles)為中心。影片一開始,就塑造了他的「戰神」般的形象,同時表現了他與當時希臘最強大的王阿伽門農(Agamemnon)之間的矛盾。接下來,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盜取海倫(Helen)和大舉圍攻的故事了。鑒於《伊利亞特》在特洛伊主將赫克托爾(Hector)死後就結束了,《特洛伊》剩下來的情節就參考了《奧德賽》的開頭部分以及其他古希臘傳說,最終還是以阿喀琉斯的命運為終結。
除了隱去神話色彩外,《特洛伊》還對《荷馬史詩》故事中部分人物關系和情節作了修改。例如原著中阿波羅神廟祭司之女克律塞伊斯與阿喀琉斯的女俘布里塞伊斯(Briseis),在電影中就變成了同一個人,帕特洛克羅斯(Patroclus)由阿喀琉斯的好友變成了表弟,而阿伽門農在電影中的歸宿也要比原著中更戲劇化得多。此外,在原著中,特洛伊之戰持續了十年,雖然《伊利亞特》以阿喀琉斯的憤怒開始,只集中描述了其中最精彩的51天,但對一部兩三個小時的電影來說,過於細節的描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特洛伊之戰,在電影中看起來也就是兩三天的事。
這種取捨與改動,在我看來是成功的,是符合電影的敘事特性與節奏的。歷時十年的戰爭,電影並非沒法表現,只要幾個簡單的字幕就行了;但是,劇情電影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應當在於情節的連貫與緊湊,尤其是對於這樣大製作的商業電影而言,突出原著所表現的主題、而不是斤斤計較於虛構的時間細節,才是把握原著神髓的正確方式。從這一點來看,我贊賞影片的敘事節奏。影片開始十五分鍾內,就交代了一場最偉大戰爭的起因和主要人物關系與性格,卻並沒有露出倉促急躁的痕跡,顯示出編導優秀的控制能力。電影的開頭,使用的是典型的「先聲奪人」的手法,阿喀琉斯的勇猛無敵以及自負散漫給人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這樣一來,觀眾就很容易理解其後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了。
作為一部85%時間里表現戰爭過程的將近三小時的電影,而且又是線性發展的情節,《特洛伊》居然沒有我想像中的沉悶或過分;恰恰相反,影片的不少場景,都強烈地吸引了我。更為難得的是,它不僅是吸引我的「目光」,而是吸引我的「心靈」:盡管我已經對《荷馬史詩》的故事爛熟於心,但在觀影過程中,我仍然對帕里斯(Paris)的不負責任感到出離憤怒,對赫克托爾的忠誠與無奈感到無比痛心,對阿喀琉斯的個人悲劇感到同情與悲哀……
可以說,《特洛伊》不僅僅是復活了《荷馬史詩》所表現的主題,還使得這些主題更容易被普通人理解。原著中人物的命運無常以及相應悲劇,還可以說是人被百無聊賴的眾神玩弄於股掌之間;但在本片中,正由於抽離了所有的神話因素,人物的命運變得完全由人物各自性格與環境驅使;因此,原著中需要藉助「神的安排」所表現的種種轉折,無一不深深烙上了人性的印記。原著中帶上了神意的人的脆弱、貪婪、勇敢、忠誠,也終於可以現出「原形」。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將高貴的藝術史詩庸俗化了,但是我認為,只要讓更多的人更能理解人類自身,那這樣的「庸俗化」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二
正如同偉大的戰爭需要偉大的戰士一樣,史詩級的電影也需要史詩級的場面。
《特洛伊》在這方面做得中規中矩。倒不是說它不好、不震撼,只是有《角鬥士》、《魔戒》等影片珠玉在前,而本片的很多場面又是模仿以上兩片的運鏡方式,所以至少在創造性上就降低了一些印象分。
「虛擬攝影」似乎在好來塢拍攝大場面時越來越有用了。《角鬥士》中對於壯觀羅馬城的俯瞰鏡頭,《魔戒》系列中那跨越無數士兵與槍尖的搖移鏡頭,在《特洛伊》中都讓人看起來特眼熟。數萬士兵的前進與對峙再到相互沖擊,茫茫碧海上的千帆爭舸,凌空回轉的不可思議的長鏡頭,都是體現好來塢最新視覺效果的把戲。只不過《特洛伊》把這些技術應用得更嫻熟了,也更逼真了。例如那數萬士兵的沖擊場面,雖然現在沒有觀眾不知道那絕大部分「士兵」都是虛擬出來的,但在片中那光天化日之下的環境下,你還不得不佩服人家做得都看不出破綻。相對於《魔戒》系列中的類似鏡頭,本片的同類場景盡量避免那種夢幻的感覺,而力求更多的細節表現。影片聰明地將更多鏡頭對准了局部人群的戰斗,以此來烘托整體戰場的激烈,同時又能突出個體人物的英雄形象,可謂一舉兩得。
不過,我還是要奉勸一心抱著看「大場面」讀者一聲:本片的大場面不會讓你失望,但也不是特別出色;與其欣賞那基本上玩不出什麼新花樣的大場面,不如尋找一些小場面上的亮點。個人覺得本片的人物造型和動作設計值得一提。
提到希臘,很多人可能不一定能想到《荷馬史詩》,但一定能想到奧林匹克運動。一想到奧林匹克運動,我們的腦海里一定會馬上浮現出一具具健美的身體和一個個展現力與美的無暇動作。看來本片導演深得此中三味,專門用此片來勾起我們對那最原始同時又是最永恆的美的嚮往。片中的三位男主角,都有不少的肌膚裸露鏡頭,這使我有點懷疑導演是故意討好女性觀眾。但那樣健美的身軀,即使是男性觀眾看了,也會覺得挺養眼的。被人作為「戰神」擁戴的阿喀琉斯,是詮釋力量之美的最佳人物。從影片的效果來看,布拉特彼特(Brad Pitt)六個月的汗水沒有白流,當他那蜜色的胴體出現在銀幕上時,估計台下所有的美眉都有幸福到眩暈的感覺。雖然性感之神和戰神的概念不一樣,但是極端突出了阿喀琉斯的「偶像化英雄」特性,和原著的精神氣質還是一脈相承的。
這樣一個性感之神又是絕對致命的,那才是阿喀琉斯真正「戰神」的一面。為了突出他無敵於天下的武技,電影為阿喀琉斯設計了一套不同於其他人的動作與招式。可能有些觀眾會不習慣,認為阿喀琉斯的動作稍嫌花哨了點。但我覺得這對於體現阿喀琉斯神賜一般的戰斗能力,還是非常有必要的。何況那些動作實際上並不花哨,不僅是符合實戰需要的,而且是符合原著描寫的。尤其是像滑步、抬腳、弓步、轉身這樣的動作,是實戰中非常普通的技巧,只不過其他角色都打得過於直接,因此顯得阿喀琉斯「花哨」了。而對於攻擊「技巧」的掌握,不正體現阿喀琉斯異於普通戰士之處嗎?在原著中,荷馬多次用「山鷹猛撲」來形容阿喀琉斯的超人戰斗能力,在電影中,我們也看到阿喀琉斯多次採用這種「鷹擊術」,端的是輕盈迅猛,高手風范。尤其是與赫克托爾決斗的場景,充分體現了阿喀琉斯的快速與強力的作戰特點,堪稱本年度好來塢電影中的最佳打鬥。
三
一部「史詩」如果只有故事和場面,那它很可能失敗。史詩必須能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史詩電影也一樣:場面、效果都可能過時,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血肉飽滿的人物形象和他們身上所體現的觸動觀眾心靈的特質,。
阿喀琉斯,這一被神化了的人類最偉大的戰士,在片中果然是光芒四射:他的勇猛,他的不羈,他的柔情,他的憤怒,他的悲哀都表現得不錯。作為原著中一個比較偶像化的人物,布拉特彼特的演繹還是很有神採的。動作語言上的健美和技巧,通過訓練還可以比較容易達到,阿喀琉斯在戰場上那股令對方膽戰心驚的殺氣,卻不容易通過肢體語言表現出來。布拉特彼特用凌厲的眼神和血氣方剛的沖勁,增強了動作的感染力,塑造了一個令人信服的「戰神」形象。與其他演員的表演相比,布拉特彼特的演繹總是散發出咄咄逼人的性感魅力,這可能與其本人的氣質有關。不過這種氣質和原著人物形象配合得很好,也許「萬人迷」的阿喀琉斯本來就該是這個樣子的。
盡管阿喀琉斯夠眩目,但影片最讓我動心的卻是赫克托爾,永遠的赫克托爾。與熱血沖動的阿喀琉斯相比,沉穩的赫克托爾無疑顯得更成熟。赫克托爾的心裡,裝著比他弟弟帕里斯要博大、深沉得多的愛,這使他成為最完美男人的典範,同時也照就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劇性。艾瑞克班納(Eric Bana)的演繹堪稱完美,尤其是他那雙大眼睛,雖然不如布拉特彼特那樣放電,但卻永遠讓人感到溫暖可靠和勇氣;雖然他的表情並不復雜,但這深邃的眼神足以說明一切。在觀看的過程中,觀眾根本不用去設想原著人物是怎樣的,因為班納的表演和赫克托爾這個人物在精、氣、神上完全統一了。過多地描述他的表演是不必要的,觀眾的反映最能說明問題。片中赫克托爾迎接他命運終點的場景,是整部電影的高潮;也只有在那一刻,我注意到電影院里靜得讓人心悸——所有觀眾同時被感動了,那種感覺真的非常美好。即使整部電影沒有那些炫耀似的視覺效果,沒有酣暢淋漓的打鬥場景,單憑班納塑造的赫克托爾形象,已足以讓人喜歡上這部電影。毫不誇張的說,如果說阿喀琉斯是影片最大的賣點的話,赫克托爾就是本片的靈魂。正如同《角鬥士》的成功離不開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一樣,沒有班納完美塑造的赫克托爾,《特洛伊》將淪為淺顯娛樂的爆米花作品。
相對前兩位而言,人氣帥哥奧蘭朵布魯姆(Orlando Bloom)的角色極端不討好。在原著中,這位特洛伊的二王子就是個大花瓶,是男人中的「禍水」。電影中的帕里斯似乎比原著更窩囊,也更幼稚和沖動。演出這樣一個人物,對於憑《魔戒》系列中光彩照人的「精靈箭手」而大受歡迎的蘭朵布魯姆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個人對他的演繹基本滿意,他的角色從頭到晚沒讓人喜歡過,但他也沒有演出那種「孬」得讓人喜歡的效果,所以只能算中規中矩。
至於影片的女性角色們,因為在原著中就多為臉譜化的角色,因此電影中也沒有哪一個特別出彩。影片加強了阿喀琉斯與女祭司布里塞伊斯之間的感情戲份,卻也只能算是一個比較成功的噱頭,還缺乏讓人咀嚼的滋味。赫克托爾的妻子安德洛瑪克(Andromache)與那傳說中絕色的海倫也是同樣的效果,不過,後者還因為無法達到觀眾心目中「角色」的目標而飽受攻擊。其實這也是電影相對於文字很難表現的一個方面:文學具有無限想像的空間,而電影中一旦露面就固化了形象,總會有人不滿意。
與女演員的蒼白表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老演員的卓越表現,真正體現出「老戲骨」的價值。一向甘當綠葉的英國演員蕭恩賓(Sean Benn)在片中出演智勇雙全的奧德修斯(Odysseus),將角色那種委屈求全同時又能運籌帷幄的個性傳遞得很到位;布萊恩考克斯(Brian Cox)扮演的西臘聯軍首領阿伽門農則一如原著中令人討厭,但他又「邪」得帶上了考克斯自己的特點,因此比布魯姆的帕里斯要出彩。最有神韻的,還是彼德奧圖爾(Peter O』Toole)扮演的特洛伊王普里阿墨斯(Priam),和班納的赫克托爾一樣,也是屬於和角色完全融合的表演。在與阿喀琉斯秘密交涉的場景中,奧圖爾的演繹悲傷中透出堅忍,懇求中隱含機鋒,令人覺得阿喀琉斯那句「你比我們這邊的王要好得多」的感嘆是由衷的。
偉大的演員能拯救一部電影。的確,《特洛伊》正因為了有了傳神而且更人性化的普里阿墨斯、赫克托爾和阿喀琉斯,影片才具有了真正打動人心的力量。
四
看完《特洛伊》的感覺有點奇怪:劇中人物的命運能讓你浠噓不已,部分演員的表演也能讓你擊節贊賞,但對影片整體卻並沒有特別出色的感覺。腦海中能回響起來的,還是少數幾段感人的片段,對那些大場面卻很少有印象。或者說,觀眾對很多場面的記憶,很可能與其他「史詩」片混淆起來。
怪只能怪影片的整體製作太程式化了。好來塢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套特別成熟的史詩片泡製工序。這套工序是如此的熟能生巧,以至於觀眾有些「審美疲勞」:雖然畫面越來越漂亮,故事越來越流暢,但總覺得缺少點什麼來讓自己愛得發狂。
從劇本來看,兩個多小時的電影當然無法等同於一萬多行、洋洋灑灑24卷的長篇詩歌,電影需要簡化。讓特洛伊的故事走下神壇,既是簡化故事的有力手段,也是本片最大的貢獻之一。至少從個人的感覺來看,完全從人性化的角度來描寫阿喀琉斯與赫克托爾更有感染力。他們不再是眾神爭風吃醋、爭強斗勝的棋子,而是成為陷入各自悲劇命運無法自拔的人物。這種悲劇命運是由他們自身的性格和所處的歷史條件決定的,影片對他們性格上的描繪很具有說服力。這樣即使觀眾代入角色的話,也會覺得很真實,最後的悲壯意味也更濃厚。當人物命運由性格驅使時,他們也就成為自己的棋子,有什麼比自己將自己逼上絕路卻又無可奈何更具有悲劇性的呢?因此,當演員們將自己和這些悲劇性人物結合得很好的時候,他們的角色就能格外打動人。
然而,光靠明星的魅力顯然是不行的,再出色的表演也只能讓你記住角色,而無法感受到整部電影的「獨特」魅力。導演沃夫岡彼得森(Wofgang Peterson)顯然是位成功的商業片導演,可也正因為他太熟悉商業片的拍攝套路了,以至於他」又」拍攝了一部可作為商業片教材的作品。一切都是那麼恰到好處,觀眾頭腦中「大片」應該有的東西它全都有了,但唯獨缺少作為優秀電影導演最重要的一種品質:個性。當《特洛伊》的每一個鏡頭都讓觀眾舒服的同時,它也就放棄了一項更偉大的目標:讓觀眾驚喜。
的確,《特洛伊》就是一部角色精彩、整體讓人滿意卻無法大聲叫好的作品。
參考資料:http://www.mtime.com/movie/13135/
② 電影特洛伊講述了一個什麼的故事
參考資料很詳細:http://ke..com/view/22932.htm
③ 電影《特洛伊》經典台詞
《特洛伊》(Troy)是一部2004年的史詩動作愛情電影,由沃爾夫岡·彼德森執導,布拉德·皮特、奧蘭多·布魯姆、黛安·克魯格、艾瑞克·巴納主演,影片取材自古希臘神話。小亞細亞古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愛上了斯巴達美女海倫,並將她帶回特洛伊。海倫的丈夫,也就是斯巴達國王墨涅拉俄斯邀集希臘其他城邦國,在邁錫尼王亞伽門農統帥下,率領強大艦隊追到特洛伊,圍城攻打十年,最後引出了希臘聯軍巧施的“木馬計”。
特洛伊電影簡介:
公元前1193年,特洛伊國王普里阿摩斯和他俊美的二兒子王子
帕里斯在希臘斯巴達王麥尼勞斯的宮中受到了盛情的款待。但是,帕里斯卻和麥尼勞斯美貌的妻子海倫一見鍾情並將她帶出宮去,惱怒的麥尼勞斯和他的兄弟邁西尼國王阿伽門農興兵討伐特洛伊。
希臘聯軍的統帥阿喀琉斯和Priam最小的兒子,特洛伊年輕的國王赫克托耳逐漸成為在戰爭中成為雙方各自的英雄。
由於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難攻,希臘軍隊和特洛伊勇士們對峙長達10年之久,最後英雄奧德修斯獻上妙計,讓希臘士兵全部登上戰船,製造撤兵的假相,並故意在城前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馬。
特洛伊人高興地把木馬當作戰利品抬進城去。當晚,正當特洛伊人沉湎於美酒和歌舞的時候,藏在木馬腹內的20名希臘士兵殺出,打開城門,里應外合,特洛伊立刻被攻陷,殺掠和大火將整個城市毀滅。老國王和大多數男人被殺死,婦女和兒童被出賣為奴,海倫又被帶回希臘,持續10年之久的戰爭終於結束。
在浪漫壯觀、引人遐思的古希臘,奧林匹亞眾神與人類之間的愛恨傳奇至今為人津津樂道,而在這其中,荷馬史詩《伊里亞特》所記錄的特洛伊之戰更是後世劇作家與觀者反復演繹的經典作品。當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奧蘭多·布魯姆 Orlando Bloom 飾)受希臘斯巴達國王之邀赴宴之際,卻迷戀上了國王的妻子海倫(黛安·克魯格 Diane Kruger 飾),對方傾國傾城的`容貌讓他不能自已,遂將海倫帶回自己的國家。此舉引發了希臘諸國的憤怒,在邁錫尼國王阿伽門儂(布萊恩·考克斯 Brian Cox 飾)的號召下,一支強大的聯軍浩浩盪盪向特洛伊挺進。在隨後長達十年的戰爭中,阿喀琉斯(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飾)、奧德修斯(肖恩·賓 Sean Bean 飾)、赫克托爾(艾瑞克·巴納 Eric Bana 飾)等英雄各逞英豪,譜寫了盪氣回腸卻又令人扼腕唏噓的傳奇史詩……
電影《特洛伊》經典台詞:
如果你跟我走,我們將永無安寧之日。我們會被追殺,遭眾神詛咒。但,我會愛你,直到我死的那一天。我會永遠愛你。
I'll tell you a secret.Something they dont teach you,your temple.Gods envy us.They envy us because we are mortal.Because any moment will be our last,everything were more beautiful because we do.You’ll never be lovelier than you are now.We’ll never be here again.If you go to Troy, glory will be yours, they will write stories about your victorie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world will remember your name.
But if go to Troy… you will never come home. For your glory walks hand in hand with your doom. And I shall never see you again.我來告訴你一個秘密。神不會告訴你的秘密。神們都羨慕我們。他們羨慕我們因為我們是凡人。因為我們隨時都可能是我們的臨終之時。一切都因死亡而顯得更加美麗。你永遠不會比現在更加可愛。我們永遠不會再回到此處。All my life, I’ve lived by a code.
And the code is simple:
Honor the gods,
love your woman,
and defend your country.
有生之年,我一直遵守著一個簡單的信念:
敬仰上天的神明,
深愛自己的女人,
捍衛自己的家園。如果他們在敘說我們的故事,讓他們說,我和巨人生活在一起。他們的興起和敗落如同冬天的小麥,但這些名字永遠不會死。讓他們說,我生活在赫克托爾的年代……那個能讓馬匹馴服的人。讓他們說,我生活在阿咯琉斯的年代。If they ever tell my story, let them say… I walked with giants. Men rise and fall like the winter wheat, but these names will never die. Let them say I lived in the time of hector… tamer of horses. Let them say, I lived in the time of Achilles!如果你去特洛伊,榮譽將屬於你,他們會記下你的故事,你的勝利將會名垂千古。世界會記住你的名字。但是你去特洛伊……你就永 遠不能回家了。你的末日將緊隨榮譽之後到來。我也再不能看見你了。我來告訴你一個秘密。一個神不會告訴你的秘密。
神嫉妒我們,
他們嫉妒我們是凡人,
因為任何時刻都有可能成為生命的終點,
世間事物因為死亡而變得美麗。
你不可能比“此刻”更美,
我們也再不會重回“此刻”。
④ 電影《洛特伊》主角介紹
《特洛伊》(Troy)是一部2004年的史詩動作愛情電影,由沃爾夫岡·彼德森執導,布拉德·皮特、奧蘭多·布魯姆、黛安·克魯格、艾瑞克·巴納主演,於2004年5月9日在美國上映。
《特洛伊》取材自古希臘神話。小亞細亞古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愛上了斯巴達美女海倫,並將她帶回特洛伊。海倫的丈夫,也就是斯巴達國王墨涅拉俄斯邀集希臘其他城邦國,在邁錫尼王亞伽門農統帥下,率領強大艦隊追到特洛伊,圍城攻打十年,最後引出了希臘聯軍巧施的「木馬計」。
角色介紹編輯
阿喀琉斯
演員 布拉德·皮特
希臘第一勇士,半人半神的美男子。戴馬鬃裝飾的科林斯頭盔,身披胸甲,手持標槍圓盾,有著古銅色的皮膚和凸起結實的肌肉,有著戰無不勝的勇氣信心,大無畏的精神,他靠這個征服世界。
帕里斯
演員 奧蘭多·布魯姆
特洛伊王子。是他的輕薄挑起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以為那是愛情,卻不知不覺中了巫師的咒語。
赫克托爾
演員 艾瑞克·巴納
特洛伊大王子,帕里斯的哥哥,普里阿摩斯的兒子。剛直勇敢、忠於職守,與強大的希臘聯軍奮戰10年,甚至贏得了敵人的敬仰。作為特洛伊方面最優秀的戰士,他就是軍神的化身,一個為尊嚴而戰的好漢。
海倫
演員 黛安·克魯格
斯巴達國王的王後,全希臘最漂亮的女人。傾國傾城、貌美如花,與帕里斯出軌的愛發自真心、令人同情。
阿伽門農
演員 布萊恩·考克斯
斯巴達王墨涅依斯的兄弟。阿伽門農是個野心家,他攻打特洛伊主要是想完成自己統治特洛伊的心願,作為希臘聯軍的總統帥,他是一個絕對專制的人。以王兄的召喚為理由,聚集了以阿喀琉斯為首的希臘勇士,為國家而戰。
帕里塞伊斯
演員 蘿絲·拜恩
特洛伊著名美女。她在戰爭中被阿喀琉斯俘獲,兩人日久生情,而後,希臘聯軍統帥阿伽門農貪圖其美貌而「插足」,引起阿喀琉斯不滿。
《特洛伊》觀後感
——關於女人,以及愛情
女人和愛情不是這部影片的重點。《特洛伊》著墨最多的,是雙方的兩個英雄的個性刻劃,他們間的牽扯,以及芸芸眾生在這場悲劇戰爭中的所得所失。
但女人和愛情在這場戰爭中(至少是在電影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戰爭因海倫而起,隨著阿基里斯(Achilles)為救Briseis付出生命而結束,屠城時,特洛伊的老幼殘病,在Andromache的帶領下通過密道逃離了紛亂中的特洛伊。女人和死亡成了這個故事所有矛盾的出口。
愛情,在片中也只是鋪墊。帕里斯與Helen的愛情讓這位「泡遍整個愛琴海美女的花花公子」有了一個質的改變,盡管他是整個悲劇的掘墓人,卻也未讓觀眾那麼的痛恨他,也許大家都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復雜的人性。在影片的後半部,帕里斯這個人物有了明顯的成長,尤其在他的兄長赫克托戰死之後,他擔起了巡衛特洛伊城的責任。首先是在發現著名的特洛伊木馬時,他是唯一一個建議不要把木馬運進城,而是將其燒毀的人。而當希臘人里應外合,半夜裡木馬屠城之時,他做了一回真正的王子--他將所有王親,包括他最愛的海倫送進密道,將象徵特洛伊這個國家的寶劍交給走入密道的年輕人,然後,拿起了弓箭,捍衛起自己的王城。當阿基里斯死在帕里斯的飛箭下時,對帕里斯而言,這是他成熟的標志。最終特洛伊木馬屠城時,帕里斯將所有的王親(包括Helen)送進密道,自己卻留下捍衛特洛伊。Helen不願走,帕里斯盯著她的眼睛道:「我們會再相見的,我們會在一起,如果不是此生,就是來世。」到這里才剛剛看出一點曠世奇情的真諦。 Andromache和赫克托這一對恩愛的夫妻,他們間深遠的感情反而給我比較深的印象。我想經過了歲月的洗禮,那已經不再是純粹的愛情,那是參雜著信任,恩惠,極其深重的感情。因此當我看到赫克托每一次走上戰場前,與Andromache對望的眼神,我是被揪動的,夫妻做到這個份上,彼此都已經成了對方的一部分,Andromache當然也很清楚每次丈夫出征,都可能有去無回,她擔心,害怕,卻無法阻止他。
Andromache與赫克托夫妻多年,恩愛如初,赫克托在城外與阿基里斯決斗戰死時,有一幕是坐在城樓頂觀望的Andromache見到丈夫摔倒在地而倒下哭泣。這對夫妻之間的感情也是電影三段愛情里最經得起推敲的一段。
最後是阿基里斯(Achilles)和Briseis。這是一段原著里不存在的愛情,但在電影里比海倫和帕里斯更能吸引人。有人認為片中阿基里斯為了與Briseis的愛情而死是「可笑」的。而在我眼裡,阿基里斯這樣做,並非毫無來由。首先,阿基里斯之所以會喜歡上Briseis,是因為她身上有他所沒有的純凈,虔誠,阿基里斯遇到Briseis,就好像一頭渾身是血的野獸站在一個初生的嬰兒跟前。我個人非常喜歡阿基里斯臨死時對Briseis說的一句話:「You gave me peace.」(「你讓我的心平靜」)。戎馬一生的阿基里斯,最終,在一個信仰阿波羅的女孩身上找到了他想要的平和,這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神的暗示。因此,與其說阿基里斯是愛上了Briseis,不如說是他愛上了她身上的平和,拋棄了一切愛恨情仇,回歸到生命最原始的平靜。阿基里斯最後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去拯救Briseis,也是在拯救他內心深處所嚮往的純凈,他不願看到這樣的純凈毀滅在戰火中的特洛伊。同理,Briseis之所以會愛上阿基里斯,也是因為他擁有自己所沒有的野性,不羈,他對神所表露的不敬……這些都是她從未見識過的,她很快就明白了阿基里斯並非自己想像中的殺人機器,而是看到他冷酷野蠻的外表下迷茫而痛苦的心。這一段感情絕非有些影評人所說的「羅米歐與朱麗葉的希臘濫情版」,這是兩種極端的人生觀的碰撞,這種相遇,已經超過了愛情本身,而到達了一個更抽象的意念境界……
這是一場沒有勝者的戰爭。英雄們都死了,無論他們參加這場戰爭的初衷是什麼--是為了愛,是為了榮譽,還是為了捍衛自己的國家--他們的結局都是一樣的。倖存下來的,或者生死未卜的,並未因此得到幸福。在這場顛倒眾生的戰爭里,沒有得到,只有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