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包攬內地票房1/3,這幫香港新生代導演到底有何能耐
本文首發:娛樂資本論(yulezibenlun)
頻繁在兩地之間往返,見面就加微信,日益嫻熟和標準的普通話,這是年輕一代香港導演留給娛樂資本論的新印象。與王晶、劉鎮偉、爾冬升、吳宇森等早期成名的香港導演不同,他們似乎更加融入內地生活節奏,也更懂得內地電影市場資本與創作角力的游戲規則。
剛剛過去的國慶檔與中秋檔,《王牌逗王牌》、《大話西遊3》表現平平,而《七月與安生》、《湄公河行動》卻憑借良好的口碑實現票房逆襲,這似乎印證了香港導演在經歷一場新舊更替的悄然演變:名導退居幕後,新導演與內地編劇、製片人撐起合拍片大旗。
新一代香港導演的崛起並非偶然,而是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相比於內地年輕導演,香港導演的從業經歷更為成熟,而比起香港老牌導演要求製片話語權,他們更善於溝通和聽取內地製片人的建議;兩岸三地電影製作班底從早期的磨合到如今的融合,已經逐漸形成更合理的香港導演+兩地編劇+內地製片人的工作機制,這讓如今的合拍片脫離了早期不接地氣或者過於套路化的問題,成功幾率比以往增加了不少。
2016年堪數香港導演的集中爆發之年,不僅票房前十的影片中有4部出自香港導演之手,而且越來越多香港新一代導演的名字逐漸走入人們視野,而且隨著內地警匪片、現實題材、以及新聞事件改變影視的出現,香港導演迎來了他們在內地的黃金時代。
港片沒落,香港導演借主旋律和魔幻大片崛起?
近年來,隨著香港電影在本土及內地的影響力日漸式微,整個電影界縈繞著一股港片日薄西山的悲觀氣息。大量香港電影人舍棄本土市場北上,一些人迅速紮根,也有一些人則至今水土不服。不管怎樣,「香港電影沒落」、「香港導演不行」的論調,在《新少林寺》、《太平輪》、《三國志之見龍卸甲》等合拍片公映時被反復提出。
分水嶺出現在2013年,陳可辛的《中國合夥人》在內地票房突破5億,徐克的《狄仁傑之神都龍王》拿下6億票房,周星馳與郭子健的《西遊降魔篇》更是一舉摘得年度票房冠軍。接下來的幾年,香港導演的名字多少都會出現在年度票房top10的榜單中。
數據來源:貓眼 截至日期:2016年10月15日
經歷了兩年回暖期,2016年堪數香港導演的集中爆發之年,不僅票房前十的影片中有4部出自香港導演之手,而且越來越多香港新一代導演的名字逐漸走入人們視野。他們的出現,多少刷新了人們關於港片套路化、香港導演黔驢技窮的刻板印象:
一是題材從單純的動作喜劇轉向多元化:過去香港導演主要接手傳統的警匪槍戰和無厘頭喜劇,近兩年,不少主旋律題材、大IP魔幻片以及青春愛情片、劇情片等,也成為香港新一代導演施展才華的空間,比如曾國祥的《七月與安生》,在青春片已泛濫成災的國內市場,被認為改編的精彩程度甚至超過原作。
二是香港導演在主旋律電影中成功融入類型片風格:從徐克的《智取威虎山》開始,《反貪風暴》、《救火英雄》、《我的戰爭》、《湄公河行動》等多部主旋律影片,都由香港導演來主導。相比於內地電影人剛剛開始探索商業類型片,香港導演在製作動作片、警匪片上還是比較有優勢,這批主旋律電影普遍沒有以往的刻意說教和煽情,驚險刺激的程度也堪比一些好萊塢商業大片。
三是魔幻大片崛起,給香港導演更多用武之地:香港電影的工業製作水準較為成熟,比如電影版《盜墓筆記》在特效方面堪稱良心,《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也被認為畫風唯美,特效「國產最高」,即便是今年飽受詬病的《封神》,盡管劇情奇葩,但在視效方面卻較少有批評之聲。
香港導演已經成為內地公司競相追逐的香餑餑
其實就在幾年前,香港導演和內地公司的合作還遠不像今天這么如膠似漆。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就曾炮轟香港導演,認為其製片標准低、缺乏執行力、漫天要價,而「香港編劇的地位差到毀滅整個行業的地步」,這種激進言論,和光線曾在香港導演身上栽過跟頭不無關系。
王長田
「說實話,過去香港導演和內地公司互相之間無論心態、合作方式、題材選擇方面都有問題,」王長田告訴小娛,「香港你知道,一直是導演中心制,但大陸是製片人中心制,這個磨合其實在前幾年相當困難。」
但如今,王長田的態度在悄然變化,年初周星馳執導的《美人魚》成為年度票房爆款,也重啟了光線與香港導演合作的大幕。「一部分老一點的導演他們在改變,忍不住融入內地。」但他透露自己比較傾向於請年輕化的香港導演,因為跟前幾代電影人相比,新一代電影導演素質更高,也更願意接受內地製片人中心制,把工作精力主要放在內容創作上,而不像老一代導演緊握製片話語權。
在王長田看來,內地市場已經成為香港青年紮根的沃土:「香港的電影市場太小,一些香港電影公司的觀念比較老舊、競爭力差,公司不行,你怎麼去指望他能夠培養發掘人才或者讓他們實現他們的想法?從長期來看,我認為香港已經失去了培養新導演的機制,如今這批新導演大多數在內地成長,大陸顯然具有更好的培養環境。」
另外過去有些敏感題材,比如真實事件改編不讓碰,只能把市場讓給港片。如今情況發生變化,有業內人士預測明後年真實事件改編的國產片會興起,比如甘肅白銀案、1986長江漂流、太平洋大逃殺等轟動事件,都相繼被買下改編權。香港導演在現實主義題材的拍攝方面經驗十足,自然成為內地影視公司改編時的首選。
郭子健
而強調視效技術的魔幻題材在內地火熱,也給了香港導演用武之地。在談到磨鐵與新麗傳媒合作開發的電影《悟空傳》邀請郭子健擔任導演時,磨鐵CEO沈浩波表示:「香港年輕一代的導演挺強,拍電影的心態比較單純,大陸很多導演尤其知名導演,可能世故的成分多一點。」
他認為,相比於大陸的青年導演很多還停留在處女作階段,其作品尚未獲得足夠的市場檢驗,香港青年導演們往往並不是很年輕,他們多數集中在40歲左右,已經出道多年並積累了不少作品經驗,能夠更好地融入大陸電影市場。「現在電影導演很稀缺,有不少是拍網劇、網大出身,相對來講香港導演經歷過的電影訓練可能比較完整。」
不過如今,香港導演已經成為內地公司競相追逐的香餑餑。徐克、陳可辛等早年便轉戰內地的大導自不必說,林超賢、彭順、郭子健、周顯揚等新一代導演身上都背了不少片約,甚至此前主要活躍在香港的《踏血尋梅》導演翁子光,也早已被內地公司鎖定,接拍真實案件改編的《太平洋大逃殺》。
「我們現在最近也在見幾個比較年輕的香港導演,但是他們手裡確實太多(項目),」王長田感嘆,「香港導演上來動不動就簽約,每個人手裡一堆片約,先把錢拿回來花著,這一點跟內地導演不一樣,內地導演特別珍惜自己的羽毛。但是另一方面,你也可以理解為香港導演的資本概念更強。」
資歷較淺的香港年輕導演,往往也會有資深電影人扶持
其實翻看香港新一代導演的履歷,會發現多數所謂新導演其實經驗豐富,不少是從大導的副導演逐漸做起來的,正如一些人所說,「香港電影圈是中年社會」,和內地新人導演的年輕化相比,香港導演往往在40歲左右才開始嶄露頭角。
比如《悟空傳》導演郭子健,因與周星馳合作《西遊降魔篇》而被人注意;《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的導演鄭保瑞,曾在葉偉信多部片子中擔任副導演,《暴瘋語》導演李光耀則是爾冬升御用副導演。
林超賢
因為《湄公河行動》而名聲大噪的林超賢,最早則是陳嘉上的副導演,通過《證人》、《線人》、《逆戰》、《激戰》等罪案片,逐漸積累起自己的口碑。「林超賢是很努力的導演,他為《湄公河》這個項目已經准備了兩年多,票房和口碑逆襲是意料之中的。」 香港資深電影人、《無間道》系列監制庄澄認為,林超賢的成功屬於穩扎穩打,「他會在自己已經熟練操作的領域,比如動作片上不斷地突破和創新。」
即便是資歷較淺的香港年輕導演,往往也會有資深電影人扶持,這可能源於香港電影圈素來深厚的「以老帶新」傳統,只要上了同一艘船,製片人都會派團隊保駕護航,幫忙解決編劇、資金等一系列問題。
「十幾年前香港電影人才斷層很厲害,所以成熟的電影人扶持電影新人的意願很強烈。」據庄澄介紹,香港政府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已經舉辦了三屆,主要扶持新導演拍攝第一部作品,專業組和大專組的獲勝者都將拿到三百萬到六百萬的投拍資金,同時會有經驗豐富的香港電影人擔當監制。
這種傳統,讓新人導演能夠更快適應電影市場的游戲規則。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曾國祥與陳可辛的組合,盡管陳可辛曾在采訪也談到,以自己如今的閱歷,已經很難再拍青春愛情片,創作心態和年輕人有了距離,但在《七月與安生》中,還是能看到陳可辛電影中產階級情懷的影子,再加上曾國祥作為新人導演,融入了更為現代化的拍攝手法和理念,讓這部愛情片情感細膩,並且敘事節奏更受年輕觀眾青睞。
彭順
此外,最早進入內地的香港導演成名已久,早已形成自己特有的製片風格。像王晶導演曾在采訪中向小娛坦言,即使來內地拍戲,也很少有人能夠干涉自己的創作,「不然就不拍了」。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問到想拍什麼類型的電影,《我的戰爭》導演彭順就表示,自己如今已是國產片導演,主要看市場和投資方的意願,「有什麼戲就拍什麼」。
「長期以來華語片長久以來的一個問題,就是製片人中心制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庄澄認為,「比如在美國,製片人的話語權無疑是最大的,所以你看香港導演去美國拍了幾部戲,就不拍了,因為不適應這樣的制度。」
與郭子健和鄭保瑞都有過合作的香港編劇黃英表示,新一代的香港導演更善於聽取意見:「和以前的一些大導演合作感覺不一樣,比較敢溝通」。不難看出在合作姿態上,香港新一代導演已經和過去大牌的導演們有了不少變化。隨著兩岸三地的創作班底不斷融合,合拍片往往是由香港導演搭配內地的編劇或者製片人,比如《湄公河行動》的製片人是黃建新,而《我的戰爭》則由劉恆擔任編劇,在各自領域發揮長項。
「所以現在有一個趨勢:大導演做製片人,自己說了算;而導演的位置交給更年輕的導演。」 庄澄告訴小娛,「你想一個成名的導演老是自己來拍,兩年才能有一部作品。但像陳可辛,王晶現在一年能夠監制好幾部戲,這也是他們非常擅長做的。」
電影《桃姐》
其實不止香港導演,伴隨電影市場資本和受眾的傾斜,一批香港編劇和其他電影人才也早已流向內地,比如光景映畫最近公布的「千日計劃」,6位簽約的主創中有四位是香港比較資深的編劇或導演,比如《桃姐》的編劇陳淑賢,《殺破狼2》的編劇黃英,以及《沖鋒車》的編劇和導演劉浩良。
「香港的電影人現在被掏空了,」庄澄感嘆,「比如說我們要開一部電影,就發現連美術指導、動作導演都沒了,很多都到內地來開工,有經驗的導演也是拍合拍片比較多。」
香港本土的電影市場則成為新浪潮電影或獨立電影的天下。一些香港導演曾經向小娛坦言,其實他們骨子裡還是更喜歡拍本土的電影,曾國祥在拍完《七月與安生》後,也開始幫朋友拍攝港片。「我會勸他們不要老是拍本土的電影,因為不一定每部都能投資回本。」庄澄認為,「我覺得合拍片和小片都要拍,大片拍一部就可以養很多小片。」
2. 除了評分低,《反貪風暴3》和前兩部對比有何不同
9月一向是電影的票房淡季,在開學季和國慶節前夕之間,大家都忙於學習和生活,並未國慶假期的狂歡做最後的准備,所以看電影的人少之又少。而就在9月14日,電影《反貪風暴3》上映了。
《反貪風暴3》的預告片出來後,很多網友都有了去看電影的沖動,但又怕電影不好看浪費了時間和金錢,所以先觀望一番。那《反貪風暴3》好不好看呢?來看看網友給出的影評吧!
反貪風暴3好看嗎
該影片在上映3天後,獲得了2億元的票房,整體來講票房算是不錯的。但是在豆瓣僅獲得5.8評分,好於 13% 犯罪片,好於 22% 動作片。豆瓣評分累積9381人評價里,其中有3.6% 的5星評價,15.5%的4星評價,52.2%的3星評價,24.1%的2星評價,4.6%的1星評價。
反貪風暴觀眾口碑
1.整體口碑
演技精湛、特效逼真、劇情緊湊,動作戲不錯,演技精湛!!雖然有些誇大、但是反貪3較之前兩部確實進步很大。
影片質量整體沒問題,反貪只是個題材,套上警匪片的類型套路後,還是很驚險刺激的。追車、槍戰、正反對峙、動作爆破,都是中規中矩的港式味道。
2.觀眾觀後感
1.關於反貪細節的文戲也比較有看點,洗黑錢的過程頗有TVB職業劇的感覺,結合當下金融環境來看,可以說是意味深長了。
2.整體來看,這部影片是反貪系列最佳無疑。在港片整體創作創新熱度下降的今天,能看到一部各方面都還算及格的警匪動作片,已經很難了,且看且珍惜吧。
3.一直很期待反貪風暴3這部電影,昨天和小夥伴看過之後果然沒有失望。整個電影敘事脈絡明確,爆破、打鬥的場面也都非常的震撼。看起來很刺激,比如汽車爆炸那點,真是現在想起來都忍不住瑟瑟發抖。
4.整部電影的演員基本都是老戲骨,演技非常厲害。長了鬍子的張智霖和依舊很黑的古天樂,以及開始長皺紋的鄭嘉穎,三個男神的集合完全讓人get到各自的帥氣!
5.《反貪風暴3》是一部你以為是勁爆港片,其實是內地香港混搭的反腐電影。我給他取的名字就是《不論你身在何處,以人民的名義打擊腐敗惡勢力》。
6.這類片子早就被拍爛了,就是一貫的套路,不停地打打打跑跑跑追追追,還有飛車爆炸,沒什麼新意,看得我眼睛疼腦殼疼。
3. 《反貪風暴3》《未擇之路》《戀戀手紀》《鐮倉物語》,四部電影哪部更值得看
如果你是古天樂的粉絲,那麼《反貪風暴3》毫無疑問是首選,就算只是去舔屏,那也值得啊!
但如果你是喜歡反貪題材的電影,就不建議看《反貪風暴3》了。因為,目前為止豆瓣只得5.8分,口碑不怎麼好,普遍反映劇情過於簡單了,對於貪污腐化是如何盤根錯節的存在於社會之中難以根除,恐怕不會給你太多啟迪,基本上就是個動作片,雖然場面還算精彩,但和大片有一定的差距。
劇情之中不乏幽默之處,而堺雅人和高畑充希扮演的新婚夫妻,則為觀眾呈現了一段感人的愛情戲碼,可謂是一部有笑點也有淚點的作品。
如果你喜歡奇幻片,亦或是對日本志怪文化有興趣,《鐮倉物語》絕對是不二之選,與此同時,由於溫馨詼諧又畫面精美,這也是一部不錯的合家歡電影,帶著孩子去看,也一樣很適合哦!
4. 《反貪風暴3》《未擇之路》《戀戀手紀》《鐮倉物語》同天上映,哪部更值得看
九月象徵著一個收獲的季節,因此很多優秀的電影也都選擇在九月扎堆上映了。特別是本月的14日,更是有四部好作品同時與廣大觀眾們見面。作為一個重度糾結症患者,對於最先看哪部作品這個問題著實讓伙哥為難了好久。這四部電影其實都是很有看點的作品,它們的類型和題材又截然不同。至於哪部更值得大家前去電影院一看還真的是一個要好好分析的問題。
其實對於大家總會提出的將幾部作品放在一起相比,哪部更值得看這樣的問題,伙哥始終覺得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一方面是因為大多作品的題材和類型都截然不同,各有優缺點,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每一個人的喜好和評判好與不好的標准也大不相同,所以這是一個非常主觀的問題,很難從客觀的角度去比較。不知道大家是否贊同夥哥的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