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評價《海街日記》
提取碼:9137
《海街日記》(OurLittleSister)是2015年是枝裕和執導的日本劇情電影,由綾瀨遙、長澤雅美等主演。該片改編自吉田秋生創作的同名漫畫,講述了三姐妹在父親去世後接納同父異母的妹妹共同生活的故事
Ⅱ 為何是枝裕和執導的《海街日記》會被觀影者稱作是佳片
在是枝裕和的電影里,平凡的生活都能變得不「平凡」他鏡頭下的家庭、情感,那些細枝末節的瑣碎構成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畫面干凈有生機身,一個鏡頭帶過就彷彿能講述生活的一切,包括那些細膩不可琢磨的情感。人與人的羈絆在看似無序的情節展現。
1)我們先來看看本影片的主要內容介紹:在日本鐮倉外祖母遺留下來的屋子裡,居住著相依為命的香田三姐妹,幸、佳乃與千佳。某天,她們突然收到了從15年前音信杳無的父親的死訊,早已印象模糊的兩個妹妹感受不到任何難過情緒,而大姐想到曾被拋棄仍無法原諒父親。盡最後義務去為父親,上香的三個人在葬禮上意外遇見了同父異母的小妹淺野鈴,發現她的親生母親、當初搶走父親的那女人早已過世,喪父後她也並未受繼母善待,已無依無靠。三個姐姐決定接納這個孩子,到鐮倉與她們一起生活。
Ⅲ 《海街日記》影評
這幾天,看了是枝裕和導演的三部電影,最喜歡其中的《海街日記》。
電影的主人公是四姐妹,大姐幸,二姐佳乃,三姐千佳,小妹玲。玲與姐姐們同父異母,她們初次見面是在父親淺野的葬禮上,玲的母親則是十五年前搶走父親的「那個人」。
三個姐姐看到玲時,「那個人」早已不在玲的身邊,很長一段時間里,玲和父親一起生活,直到父親和現在的妻子重新建立家庭。此時父親過世,玲也失去了唯一的依靠,成為父親現任妻子身邊尷尬的存在。
幸本打算不去參加父親的葬禮,於是委派兩個妹妹佳乃和千佳一起去。佳乃和千佳一路笑嘻嘻的來了,在火車上吃盒飯時也曾提到十五年未見的父親,佳乃表情淡然,千佳則帶著對陌生人的好奇。下了火車,她們看到了來接站的玲,那是個十幾歲的女孩兒,有著與年齡不相符的默然凝重。
葬禮開始前,幸還是匆匆趕到,她看到了玲,彼此自我介紹,姐姐叫香田幸,妹妹叫淺野玲,這名字似乎在無聲的提醒著什麼。
葬禮結束,三姐妹緩緩的向車站走去,她們談起父親臨終前被誰照顧著,兩個妹妹從大姐口中得知,只有玲是最終陪伴在父親身邊的人。身後有叫聲響起,匆匆跑來的玲遞過來一個信封,那是放在爸爸櫃子里的東西,裡面有三個姐姐的照片。三個姐姐看著照片,一起沉浸在童年的回憶中,玲輕輕打斷了她們,尷尬地告別。幸看著玲的背影,忽然大聲問,這里,有什麼地方是你最喜歡的?
玲帶著她們來到了一座高山上,告訴她們這是父親最喜歡來的地方。她們順著故去父親的目光,發現父親經常遙望的景象,像極了她們自己的家,鐮倉。
玲和三個姐姐一起來到車站,火車很快來了,三位姐姐上了車,跟玲說保重,玲看著她們,答道「三位姐姐也要珍重!」幸看著玲,忽然說:來鐮倉吧,跟我們一起生活,我們家雖然很舊,但很大哦!這突如其來的邀請讓佳乃和千佳都感到突然,但很快就露出了笑容,玲猶豫了一下,輕輕的說,我來。
就這樣,玲來到鐮倉,和姐姐們一起,開始了新的生活。
看電影時,看到無依無靠的玲可以離開陰晴難料的後母,與有親緣關系的姐姐們一起生活,我也輕輕舒了一口氣。可與此同時,又感到無法理解幸的決定。畢竟,玲是當年出軌的父親與那個人的孩子,對於父親,她難道沒有怨恨嗎?對於那個人的孩子,她有什麼理由如此憐惜呢?
玲在鐮倉的生活很快樂,一開始她小心翼翼,對姐姐們的稱呼都帶著敬語。慢慢地,在一粥一飯的真實相處中,她與姐姐的關系越來越親近,也越來越把這座陳舊的大房子當做自己的家了。不僅如此,她也越來越享受在鐮倉的生活,櫻花,煙火大會,朋友,梅子酒,這些幸福的體驗在慢慢沖刷著往日孤獨無助的生活帶給她的記憶。此時的玲,就像一株小草,家則是它紮根的土地,那溫暖厚實的土壤給了她切實的歸屬感,讓她可以放心的伸展枝葉,接受陽光雨露的滋潤和洗禮。
對玲來說,與往事有關的記憶,不光有痛苦,也有幸福,那就是與爸爸朝夕相處的那些時光。不過,這段幸福的記憶就像夜空中璀璨的星光,既熠熠生輝,也點燃著夜的憂傷。畢竟,那是三個姐姐不曾擁有的、屬於玲的獨家珍藏,這繞不過去的事實讓爸爸這個話題成為她心裡的一種禁忌,讓她從不在三個姐姐面前主動提起爸爸。但與此同時,尋找爸爸在鐮倉生活的印記,也成為她內心隱秘的使命。看著爸爸常做給她吃的食物出現在姐姐們的飯桌上、出現在鐮倉的小酒館里,她感受到了爸爸對往昔生活的眷戀和對姐姐們深藏的歉意。
也許,她當初毅然答應來到這個陌生的地方,除了由於無法拒絕姐姐溫暖的目光,也是因為要幫爸爸完成他深藏在心底的、未競的心願。
玲是個慣於擔當的人,她擔當的不僅是爸爸的心願,還有爸爸因為早年出軌離異深懷的內疚和媽媽介入別人的家庭而「應有」的愧意,盡管大姐幸多次告訴玲,這一切都與她無關,可依舊無法消除玲臉上的愧色,彷彿那一切都是她無法推卸的責任。這份厚重的責任感讓幸感到心疼。
也許,她心疼的不止是玲,還有從玲身上看到的自己。
在爸爸出軌一年後,媽媽也離開了家。也許幸曾對爸爸心灰意冷,對媽媽卻滿懷憐惜和期待。二姐佳乃曾說,小時候經常看到大姐陪伴和安慰與爸爸爭吵後的媽媽。可是,媽媽卻在不久後離她們而去。之後,幸像母親一樣照顧兩位妹妹,撫養她們長大。這對同樣在成長中的女孩兒而言,絕非易事。是什麼支撐著她默默走到今天?責任嗎?也許,除了責任之外,還有對母親深切的怨恨,她要向母親證明:本該由你承擔的責任,我做到了。
成年後,幸愛上了有婦之夫,潛意識里是不是也想替媽媽抓住父親的心呢?在海邊,與情人最後一次見面,那位如父如兄的男人默默看著她,輕聲說:被往事奪走童年的不止是玲,還有你啊,你又何嘗不是被身邊的大人奪走了童年,請慢慢地把它們找回來,雖然我不能為你做些什麼。
在海貓食堂,老闆娘宮二凝視著玲,輕聲說:好羨慕你的爸爸和媽媽,……因為他們留下了你這樣的寶物啊!
幸和玲這樣的女孩,有愛人的能力,卻缺乏愛己的意識。也許,怨恨或自卑讓她們刻意迴避著自己的渴望和需求。那些曾被她們愛過的人,應當學著回饋她們的愛,提醒她們體會自己的珍貴。
比起幸和玲對往事的過於沉湎,二姐佳乃和三姐千佳卻有著置身事外的瀟灑。她們笑著去參加父親的葬禮,笑著迎接多年未見的母親,似乎父母親對她們來說,只是一個稱呼而已。可童年時的那件往事,真的與她們當下的狀態無關嗎?
佳乃總是對愛情懷有過高的期望,總在認真分辨對方的品質和能力前就豁出一切全情投入,終至情傷累累。千佳在父母離異時年紀最小,似乎父親和母親並沒有在她的生活里留下太多印跡,她簡單豁達,笑容燦爛,可似乎又過於容易滿足,滿足於身邊近在咫尺的幸福。對於遠方,她內心有期待嗎?
佳乃失戀後全情投入工作,幸說如果真的喜歡工作還好,如果把工作作為逃避情傷的手段就不行。是啊,無論如何,逃避都不會帶來真正的療愈。
但不逃避也並不意味著要在比海更深的平凡與絕望中步履不停,總要時不時地抬起頭來,體味四季的更迭,觀賞櫻花和煙火,品嘗美食,體驗身邊人的陪伴和離別者的祝福,在海邊漫步,對著遠山呼喊,感受怨念之下的思念……
感謝有這樣溫暖細膩的電影。
20180414
Ⅳ 溫馨的殘酷————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電影淺說
認識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是從他那部《海街日記》開始的。說起他,又要從我對日本電影導演的認識開始說起。
我對於日本導演的認識,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黑澤明階段。日本的著名導演很多,像小津安二郎,大島渚等等,但我最開始認識的還是黑澤明。看到他的第一部影片不是著名的《影武者》,也不是《羅生門》,而是後來的《夢》。電影里講述了幾個不同的夢,其中一個夢是關於日本核電站的。裡面說,日本的核電站發生泄露,全島成了一片焦土,僅存的幾個人在毒霧和廢墟上做著最後的講述。當時看的時候,覺得好悲涼凄慘,給我印象很深。直到那年,福島核電站發生泄露事故,我看到新聞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黑澤明的《夢》成真了。」一部電影就這樣變成了預言。
第二個階段是北野武階段。那些年,青春年少,世事懵懂,崇尚北野武的那種冷酷與暴力。那時在地下碟商手裡,淘到很多北野武的電影。從《凶暴的男人》到《花火》,從《大佬》到《奏鳴曲》等等,最不愛看的就是《菊次郎的夏天》,當時在看的時候,一直期盼突然出現在裡面的暴力鏡頭,一個也沒有,很讓我「失望」。後來漸漸明白,北野武最好的電影,除了《花火》,就要算《菊次郎的夏天》了。這都是後話,那時是不明白的。
當然,在北野武之外也開始更多關注日本的其他導演,但那時大多都是崇尚暴力的。比如三池崇史,比如深作欣二。尤其是深作欣二,當時他人生中,最後一部作品《大逃殺》,影響很大。現在的很多游戲,都開啟《大逃殺》模式,足見其影響力。
第三階段就是不折不扣的是枝裕和階段了。沒有了暴力殘酷,但你能從他的作品中更能體會到人生的殘酷。他總是在委婉地講訴故事,用一種溫馨的口吻,但講訴的卻是殘酷的現實。和別人不一樣,他不習慣於直接告訴人們,這個世界有多痛苦這種「敘述」似的方式表達,他往往是通過描寫人生中的美好,來讓觀者去體會人生的艱辛與痛苦。讓你感覺美好的同時,笑里又含著淚。
這是一種很高明的敘事手法。能夠通過旁敲側擊,側面描寫,來帶動人們的主觀意識去思考,體會他的言外之意。這在藝術表現上,更為優秀,藝術性更強。
但往往一個大師的誕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一開始的電影還是很壓抑的,顏色暗淡,充滿了冷清與死亡。
從最初的《幻之光》中,你就能體會到他那寒冷和死亡的氣息,講述人生的無奈和痛苦是如此的壓抑。這部電影節奏很慢,拍攝手法怎麼看怎麼覺得像侯孝賢,後來才知道,原來是枝裕和是侯孝賢的粉絲。尤其是電影最後那個人群長時間行走的固定長鏡頭,配合陰霾的大面積的天空,灰冷的畫面,一群穿黑衣的人,排成一串,在地平線上行走,與侯孝賢幾乎如出一轍,最後再點題引出幻之光來。也許好的表現手法大師們都愛用,也許很難說誰像誰。
等到下一部電影《下一站,天國》,還是一如既往地描述死亡,但畫面開始靚麗起來了,但其主色調還是黑白為主。訴說也沒有那麼壓抑了,可以看出,導演還在不斷摸索,試圖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更好的表達方式。不過我們已經看到,那種他自己風格的一些東西在裡面了,比如演員那種自然的表情的捕捉,旁敲側擊的敘述方式等。
後來的《距離》他使用顏色上更放開一些了。整個畫面不再是黑與白為主基調,這次是更多的使用綠色。似乎大導演都喜歡用一種自己心儀的顏色,像賈樟柯也喜歡用綠色,而張藝謀則喜歡用紅色,北野武喜歡用藍色,李滄東有綠色三部曲,基耶斯洛夫斯基乾脆直接用顏色命名自己的作品。
是枝裕和也不例外,他的這部《距離》大量的使用了綠色。不只是因為是在森林裡拍攝的原因,就連森林小屋裡的窗簾都是綠色的,整個影片,顏色調和的很綠。綠色代表生命,而《距離》講訴的正是日本邪教組織,謀害生命的故事,可見這些不是偶然。
直到《無人知曉》的出現,是枝裕和自己的風格才算完全形成。
《無人知曉》可以說是是枝裕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畫面色彩的飽和度已經十分靚麗,那神秘的綠色依然是底色基調,畫面看上去有點負片的感覺,紅色,橘色的大量運用,又讓影片充滿溫暖。
固定機位的長鏡頭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運動鏡頭來追隨孩子們的步伐,特寫鏡頭捕捉孩子們細微的情感變化,很細膩。
最出彩的地方,要算導演對那幾個孩子表演的捕捉上了。很難看到哪個孩子能那樣自然純朴本真地演出,而情感的表達又是如此到位,好像他們就是那幾個被遺棄的孩子一樣,很難得。
據導演自己說,當時拍哥哥福島明去找弟弟那場戲的時候,沒有告訴他們是在拍戲,結果兩個人演成了真的,哥哥最後生氣地把弟弟的玩具給踢飛了,結果把兩個孩子弄的很不愉快。弟弟擔心哥哥生氣,哥哥又氣弟弟不聽話,他們彼此都把對方當成了親生兄弟,當成了一家人,已經完全入戲了。
導演事後很後悔,真怕兩個人從此感情上出現隔閡,不過還好,兩個人後來又重歸於好,讓導演心裡也踏實了。
男主角柳樂優彌,因此片獲得了57屆嘎納影帝,當時他只有14歲,是嘎納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影帝。
電影內容講訴的是四個被媽媽遺棄的孩子的故事,是根據東京棄兒真實事件改編的。真實事件改編,這又是是枝裕和電影的一個特點。像之前說的《距離》,後來的《如父如子》,還有去年的金棕櫚《小偷家族》。
電影的敘事方式是典型的是枝裕和式的,隨著劇情的推進,一點點道出事件的真相,讓觀眾心裡自己去構建還原故事。因為受眾是不同的,每個人心裡都不一樣,他們對故事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所以個人心裡感受也會不同。但情感是一貫的,那真實的情感,總能打動人。
被遺棄的四個孩子沒人知道他們的存在,直到最小的孩子死去,他們把她偷偷地掩埋掉,這個世界上同樣是無人知曉。是枝裕和他要說什麼呢?說這個世界殘酷?人生很無助,很痛苦?他的敘事方式是溫馨的,這是無疑的,越是溫馨,越是美好,越是能讓人體會生活的痛苦。
那麼電影已經拍出來了,孩子們的事情人們都已經知道了,還能說是無人知曉嗎?那麼讓我們來換個角度思考吧,孩子們的慘痛經歷人們知道了,也了解了他們的苦難,人們都知曉了,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們的快樂和美好呢?
即使是再痛苦的人生,也同樣有美好的時刻。你感受人生痛苦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人生的快樂。雖然說快樂是短暫的,痛苦是長久的,但越是短暫的美好,越顯得珍貴不是嗎?我們在感嘆人生痛苦的同時,也應該更加珍惜那來之不易的美好。
所以電影每到孩子們快樂的時候,總是會響起快樂的音樂,苦難時則沒有任何音樂。越是艱苦的人生,我們越是要體會快樂美好的來之不易,自強不息地生活下去。
後來的《奇跡》、《海街日記》、《比海更深》,《步履不停》,《如父如子》,還有最風光的《小偷家族》等等一系列的關於家庭的電影,無一個不是出色的。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最新作品,去年嘎納的金棕櫚獲得者。影片延續了是枝裕和的一貫風格,顏色上十分靚麗,色彩飽和度達到了最高,那種負片的感覺依然,敘述方式還是推進式的,一點點說出真相。
我始終懷疑這個片子憑什麼拿到金棕櫚?難道它比《無人知曉》更好嗎?我看不出來好在哪裡,個人認為《無人知曉》還是是枝裕和最好的電影。
電影還是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一個臨時組建的家庭,大家相依為命的故事。
這個家庭的成員,都是被他們原來的原生家庭拋棄、孽待後,大家走到一起的,互相報團取暖組建成了家庭。而這個家庭顯然比原來的家庭更加溫馨,更加美好。而這樣一個家庭,在正常社會中,卻只能通過偷盜來維持生計,不能「正常」地生活。
看著他們雖然不道德,但溫馨的生活,感覺比那些通過血緣關系組建的家庭,要溫馨和睦很多,這又是為什麼呢?到底什麼樣的家庭才是更好的家庭呢?
顯然,他們的「生活」方式是不被這個社會認同的,而美好溫暖是沒有善惡和倫理道德之分的。那他是在說這樣的家庭美好,還是在說這個世界的丑惡呢?似乎很混亂,又讓人不知所措。
在電影最後,被小偷家族「收養」的小女孩,又回到了孽待她的血親家人身邊,她未來的生活可想而知,也許這就是人們的善良最終導致的結果,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荒謬感。
看到《小偷家族》我明白為什麼嘎納會把金棕櫚給他了。《離騷》曰:「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王國維《人間詞話》說:「文字之事,於此二者,不可缺一……」此話不只限於文字而言,藝術作品,皆是如此。
縱觀其他的入圍作品,不管是李滄東的《燃燒》,還是賈樟柯的《江湖兒女》,此兩者皆有欠缺。唯獨《小偷家族》,即不像李滄東那樣充滿詩意,也不像賈樟柯那樣理性,他散發內美的同時,又深刻探討著人的更深曾內涵,因此,他能拿到這個獎項也是實至名歸的。
在今年三月,《小偷家族》還要角逐奧斯卡,與它同台競藝的是,墨西哥三大導演之一的阿方索·卡隆新作《羅馬》,我看了,確實不錯,不知道會有什麼結果。到時候看評委是傾向於卡隆,還是是枝裕和了。
在是枝裕和的電影中,關於家庭的電影無疑是最好的。但也有一些電影,雖然沒有直接講訴家庭,但也和家庭有些關聯。
像2017年的《第三度嫌疑人》,雖說是個犯罪題材的電影,可也是個家庭分不開的。敘事方式還是是枝裕和慣用的方法,直到最後的真相慢慢地浮出水面,讓人不寒而慄,現實太殘酷了,只有用這種方式表達,才不會讓人覺得殘忍。但不直接表達,讓人去聯想,又更為殘忍。在這里就不說劇情了,有興趣的朋友,還是自己去看吧。
《空氣人偶》是個有著奇幻色彩的電影。由裴斗娜扮演的充氣娃娃活了,從一個另類的角度展現人們的世界。由於電影里裸露鏡頭過多,網路雲資源已經被屏蔽,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網上找,在此不做過多介紹。
是枝裕和確實有他自己的藝術風格,大師應有的樣子,本該如此。在他的隨筆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他這樣寫到,「比起因為無知而無作為的人明明知道但什麼都不做的人罪孽更重。」他無疑是在努力去做,而做出來比只說不做,更要可貴。也因此,他的作品中,永遠充滿了那種濃濃的人文關懷的原因。
侯孝賢已經老去,李滄東還沉浸在自己的詩意中,賈樟柯再也找不到當年《故鄉三部曲》的感覺了,只有是枝裕和,有如走路的速度,不緊不慢,徐徐前行,靠他那一個藝術家的敏感度,細細品味著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