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香港十大影片是哪十部
白金龍》導演:湯曉丹1933
香港第一部粵語有聲電影,邵氏的前身「天一」電影公司出品,由著名的粵劇二位「伶王」之一的薛覺先演出(另一位是馬師曾)。沒有《白金龍》,就沒有今天的邵氏電影公司。當年《白金龍》打破廣東、東南亞、歐美唐人街所有的票房記錄,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初到星馬的邵仁枚、邵逸夫兄弟正是憑著《白金龍》,開創了邵氏在星馬的娛樂王國基業。也正是《白金龍》,開創了粵語片的潮流。上世紀50、60年代,香港製作了近3000部粵語片,形成了香港電影的第一個「黃金時期」。
《獨臂刀》導演:張徹1967
《獨臂刀》是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票房過百萬的影片,張徹憑此片成為「百萬導演」,王羽開始成為香港電影史上最成功的一位功夫小生,而邵氏電影公司的「武俠世紀」也從此片正式開始。《獨臂刀》影響了香港電影的形態和歷史。之前,香港的電影仍舊停留在老上海電影的文化形態下,多拍攝以家庭婦女為觀眾的苦情劇,武俠片中的英雄也多半是女飛俠,男性則是需要保護的文弱書生。《獨臂刀》之後,男性開始成為影片的主角,電影公司中最耀眼的明星不再是嬌弱的女明星,而是健壯有力的男明星。
《俠女》導演:胡金銓1972
1975年,胡金銓的《俠女》在戛納電影節上奪得最高綜合技術獎,這是中國電影首次在5大電影節上獲獎。胡金銓是香港電影史上的第一個「作者」導演,也是香港電影界最接近大師的一位。他一生致力於拍攝「俠」文化的武俠電影,並以《俠女》登上了中國武俠電影的最高峰。胡金銓的英年早逝,使得中國電影最早的一次文化突破無疾而終。
《蝶變》導演:徐克1979
70年代末,邵氏大製片廠制度對香港電影界的影響逐漸開始弱化,電影的文化形態也開始以多元化的形態出現。在這段時期,香港電影界出現了一次驚人的藝術運動「香港電影新浪潮」,徐克的《蝶變》正是這一運動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蝶變》直接導致了香港電影以後的兩個發展方向:一是藝術電影的出現;二是特技的迅猛發展,80年代以後香港電影特技的發展幾乎都與徐克有關。
《最佳拍檔》導演:徐克 1982
自1982年開始,香港電影票房連續3年第一名的都是《最佳拍檔》及其續集,而黃百鳴、麥嘉、石天的「新藝城 」公司也統領了80年代整個時期的電影。《最佳拍檔》開創了香港電影大片(blockbuster)的先河。開拍之初,許冠傑的200萬片酬已經成為大眾討論的焦點,而該片的拍攝方式也是完全模仿好來塢,在片中大量出現多輛汽車連續碰撞、最新007式先進武器等噱頭,弱化故事情節、強化視覺場面。《最佳拍檔》對好萊塢電影製作方式的吸收,是香港本土電影國際化的最初嘗試。
《A計劃》導演:成龍 1984
香港近20年最偉大的電影演員是誰?成龍。這是香港各界都比較認可的一個答案。成龍以自己的功夫喜劇成為李小龍之後最具世界影響力的香港演員。早期京劇劇班的訓練,使成龍嫻熟地掌握了以模仿的方式塑造最具亮點的動作造型。這種表演方式成為了他的招牌,他的這種表演在世界影壇上也是獨此一家。《A計劃》正是早期成龍電影最具特色的一部,例如他從鍾樓上墜落的鏡頭,一鏡直落,不加任何剪輯手段。之後《A計劃》風格的電影每年必有一部,成龍電影也由此成為香港電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英雄本色》導演:吳宇森 1986
當冷兵器換成熱兵器,張徹電影就變成了吳宇森電影。吳宇森曾經是張徹的「文膽」,做過張徹的副導演,是典型的製片廠出身的工徒導演。他把張徹電影的特點傳承下來,把刀劍片改變成了槍戰片。《英雄本色》把槍戰的方式發揚光大,代表了香港電影槍戰片的最高成就,也是世界槍戰片的最高成就。
《阿飛正傳》導演:王家衛 1991
1991年香港文化界最轟動的電影莫過於王家衛的《阿飛正傳》了,雖然票房成績一般,但王家衛獨特的電影風格在本片中凸顯無疑,它宣告了香港第一位國際性電影大師的出現。
《阿飛正傳》是一部對香港身份進行反思的本土電影。《阿飛正傳》的影像、敘事方式都是原創的,堪稱香港電影藝術的奇葩。結尾中梁朝偉的一段「獨角戲」,至今被奉為經典。
甜蜜蜜》導演:陳可辛 1996
1997回歸前的茫然,就像三叉路口的選擇,在這個歷史時刻來臨前的一年,陳可辛的《甜蜜蜜》橫空出世,在藝術和商業兩方面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就。文藝片一直是香港電影的一種類型,早期就有李晨風、秦劍等著名前輩,而70年代後因為武俠功夫片的盛行,藝術電影始終難以成為主流。《甜蜜蜜》是對早期文藝片的回歸,它以細膩而真實的心理描寫,展現了歷史的進程。
喜劇之王》導演:李力持 1999
自1993年香港電影業進入蕭條期以來,香港電影中能夠具有票房保證的演員越來越少,周星馳是其中的一個。香港的喜劇演員,早期有梁醒波、新馬仔、許冠文,而周星馳是近10年來最傑出的喜劇演員。《喜劇之王》中有著對香港早期電影的大量引用。尹天仇、杜鵑兒是60年代著名粵語武俠片《武林聖火令》中的人物,老少咸知;《演員基本修養》是早期長城、中聯等電影公司的訓練班手冊。這種引用掌故的喜劇電影成為周星馳電影發展的軌跡,新片《功夫》中再次對火雲邪神、九龍城寨引用,並取得了迄今為止合拍片的最高票房。
② 被稱為經典愛情電影的《甜蜜蜜》,它究竟好在哪裡
今日推薦影片——《甜蜜蜜》
1986年的香港,是一個機會之都,吸引著無數人來到這兒打拚。
有人說:「在香港,只要你肯吃苦,就有出頭的日子。」
黎小軍,一個憨厚老實的青年,沒什麼野心,卻也算踏實能幹。
長途跋涉,孤身一人從天津來到香港,就是為了掙錢,然後和青梅竹馬的女朋友小婷結婚。
李翹,一個懷揣夢想的廣州妹子,她目標明確,志向遠大。
一心想著成為徹底的香港人,然後賺大錢,好讓家鄉的媽媽過上好日子。
黎小軍和李翹,原本是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外地人,機緣巧合下卻在香港相遇了。
初到香港的黎小軍,語言不通,打扮老土。
最後還是在姑媽的幫助下,找到了一份工作,美其名曰「運輸工」。
空閑的時候,就給小婷寫信,工作、生活、在香港的見聞……
在香港,他就像一個外人,孤單無助,無法融入這里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黎小軍攥著一大把零錢,鼓起勇氣來到了著名的麥當勞店。
在點餐時,他由於不會粵語,傻站在櫃台前,吞吞吐吐。
無奈之下,服務員李翹把廣東話翻譯成國語,緩解了他的尷尬。
這讓黎小軍在這個冰冷的城市感到了一絲溫暖和親切,他笑著對第一次見面的李翹說:你人真好。李翹和黎小軍不一樣,她看起來就像土生土長的香港人。
說著流利的粵語,也會一點英文,打著好幾分工,她最大的幸福就是看著提款機里的錢越來越多。
只不過遺憾的是,在香港這座城市,她孤身一人,沒有什麼朋友。
所以當遇到和她一樣孤獨的黎小軍時,她會幫助他學粵語,介紹他去上英語輔導班。
偶爾也會讓黎小軍幫幫小忙,送送鮮花。
黎小軍的自行車載過雞鴨、鮮花、也載過李翹。
李翹坐在黎小軍的自行車後座上,他們穿過繁華的香港街頭,他們一起唱著鄧麗君的《甜蜜蜜》。
《甜蜜蜜》這部電影里的每一個角色,都重情重義。
黎小軍的理想是迎娶小婷,他兌現了,雖然已經愛上了別人。
李翹去找豹哥本來打算攤牌,但是看到豹哥落難於心不忍決定陪在他身邊不離不棄。
豹哥在自己落難之時性命難保,告訴李翹,明早起來,滿街的男人個個比自己好。
小婷得知黎小軍愛上了別人,第一個反應是,「她愛你嗎?」
她想帶黎小軍回天津,但黎小軍知道再也回不去了,小婷沒有過多的糾纏,只是在黎小軍再來找她的時候,說了一句,「你還是不要來找我了,一場功夫不要白白浪費了。」
黎小軍把姑姑留給自己的財產悉數留給了小婷,在信里寫,「我們一起這么多年,走過的路這么長,小婷,我也難過的。」
電影里的每一個人都面對自己的處境並作出了選擇,承擔了後果。
不自覺想到台灣電影《戀戀風塵》侯孝賢的解讀,
「世間並沒有那麼多陰暗跟頹廢,在整個變動的大時代里,生離死別變得不可選擇,像河水涓涓而流。」
很多人感慨《甜蜜蜜》並不只是一部愛情電影,它讓人們看見了個體在異鄉漂泊,在時代變遷里的浮沉與選擇。但更因為如此,《甜蜜蜜》又是一部絕佳的愛情電影。
③ 甜蜜蜜的影片評價
一、社會的同化與自我認知
《甜蜜蜜》所選的故事發生地點具有典型性。無論是前半部分的香港,還是後半部分的紐約,都是國際化大都市,而移民正是這類城市的主要人口組成。生活節奏快、競爭激烈、文化多元、貧富兩極乃至地域歧視都是城市的特點,也是整部電影的推動力。影片中,初到香港的黎小軍著裝土氣,操著一口與環境格格不入的鄉音。他對電梯、取款機、麥當勞一無所知,像個嬰兒一樣需要重新學習,立足於更為先進的社會。另一邊,會說一口流利粵語的李翹則看似更早融入社會,初來乍到香港,她沒有表現出太多困惑,而是直接接受和認可,以當地的價值觀否定過去的自己。她努力變身成一個「喝著維他奶長大的香港人」,抹殺掉新移民的身份,自以為這樣就不再是外來打工妹。但當她委身豹哥,終於得到社會的尊敬與承認後,卻吐露出內心最深的眷戀——家鄉的母親沒有等到她賺大錢已故去。而當李翹歷經磨難,終於做成美國人後,那份對故鄉的思念和身份認同已沒有了虛榮的掩飾——她自然而坦然地對遊客們表示,自己是廣州人,很想回家看看。移民客的漂泊經歷就像一針催熟劑,逼迫著李翹和黎小軍成長,促使他們更深層次地認知自己,完成對自己身份的內省。
二、實用主義愛情與理想主義愛情的比較
正如男人生命中會有自己的紅玫瑰與白玫瑰,一個女人生命中也會出現兩種男人——比如李翹與黎小軍和豹哥。黎小軍於她而言是理想主義愛情,而豹哥則是實用主義愛情。黎小軍給了李翹最初的心動與異性的關心,是初戀情人的角色。豹哥則使李翹的人生展開,令她蛻變成八面玲瓏的女人,立足於社會。 然而陳可辛卻將這兩段愛情都打碎了,這是他的不俗之處。比如片中豹哥死後,李翹的失神與凄涼展現淋漓。原來實用的感情並不低人一等,理想主義的純潔面對前者也不一定具有道德優勢。再如結尾李翹與黎小軍的重逢,則又充滿浪漫主義的溫馨。
三、小人物的命運掙扎
日本電影大師成瀨已喜男曾說:「我們的生活一直都在欺騙我們。」影片中,黎小軍與李翹事隔數年重逢在婚禮上,相互問及現狀卻彼此無言。曾是多麼堅定帶著理想去生活,可歲月將人們變得面目全非,生活完全背離了當時的初衷。一切純潔美好的夢想,都消磨在物慾與現實中。當黎小軍終於迎娶了小婷,卻像《半生緣》里的顧曼楨對沈世鈞說:「我們都回不去了」。李翹利用畢生精明換取物質時,卻感慨:「我好失敗。」但無論命運怎樣顛沛流離,黎小軍與李翹始終隱忍而頑強地堅持。或許這也是導演的悲憫——「命若飄蓬,你要微笑才好。」 香港回歸前十年的時代縮影
陳可辛利用電影《甜蜜蜜》記錄了香港從1986年到1995年這十年間的群體無意識,並利用這樣的歷史資源來預言關於中國人命運的未知進程。在這里,陳可辛並未單純糾結於歷史事件所帶來的標志意義,而是刻畫了歷史變遷與社會走向在群體和個人心中潛移默化的微妙處境。這樣的處理,使得影片在外在觀感和內核共鳴上得到了華人世界的整體贊譽。
陳可辛在處理這樣的香港題材時,主體並不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而是來自內地的新移民。在陳可辛看來,單純將回歸事件的承受主體設定為香港人並不能兼顧中國人的命運整體。進入80年代,隨著中國內地的改革開放,越來越多國人奔赴他鄉謀求生計。步入90年代,由於對香港前景的未知與焦慮,一些港人選擇移民海外。但《甜蜜蜜》並未直接表達這種群體心理的焦灼,而是細化到個人的遭遇以及人與人的矛盾,以小人物的真情實感和現實生活,記錄了一段不凡的年代。
20世紀末期的中國移民
《甜蜜蜜》的英文片名「Comrades:Almost a Love Story」,意為「差一點就是個愛情故事」。陳可辛曾表示《甜蜜蜜》並非純粹愛情,它更多是在講述拼搏、講述人生、講述時代。 李翹和黎小軍兜兜轉轉那麼久卻未在一起,是因為兩個人中總有一個不夠愛對方:小軍心中始終有小婷——那是他的理想;李翹為生存依賴豹哥——那是她的理想,不然他們早在一起。正如李翹所言:「黎小軍同志,我來香港的目的不是為了你,你來香港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我。」一言道出他們忍受艱辛來到香港的目的——為了追逐想像中那個更美好的生活。
這便是時代的印記,是自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放國門以來,因追逐理想生活而產生移民潮的真實歷史和現實心態。電影在講述內地移民艱辛又堅強的故事時,從側面不露痕跡地反映著香港特有的殖民地歷史,反映著香港整座城市「無根」的漂泊迷惘心態,反映著香港人既想擁有對國家的認同,又無法擺脫對英美文化的艷羨嚮往。
面對時代的辛酸,導演最終安排了這樣一幕:一群大陸遊客來到紐約旅行,他們在象徵美國的自由女神像下爭相拍照,但他們同時喊著導游去買奢華Gucci包——他們是快樂的遊玩者,不是背井離鄉的移民,更不是歷經艱辛的偷渡客。他們對拿到綠卡的李翹說:「以前那些人都往外面走,可現在都回去了。很多香港人都到我們內地去打工,以前出來的人都後悔,現在還是國內賺錢的機會比較多。」時代變遷如梭,中國正在崛起,香港即將結束150年的殖民歷史回歸祖國,1997年並不是這座城市的大限。最終,李翹和黎小軍在紐約街頭聽著面向全世界中國人的播報:「鄧麗君小姐逝世......人們說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她的歌聲」,不知不覺走到熒幕前「意外」重逢。這便是屬於中國人的聲音,無論香港、內地抑或台灣,我們一直有著共同的文化和共通的情感。 影片中,如果異鄉客在香港面臨的只是地域習俗的差異磨合,那麼海外的漂泊者則真真切切感受到低人一等的刻骨之痛:豹哥不明不白死於街頭的悲慘局面、李翹在警車上的歧視性待遇無疑是這種狀況的真實體現。此時中國人情感肌理中的鄉愁命題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展現,一曲鄧麗君的《甜蜜蜜》則是這種情緒的象徵化依託,觸動了兩岸三地中國人的共通情感。
④ 給我推薦幾部八九十年代好看的港產電影!!!
聲明:以下推薦均為本人看過的,質量保證哦。
劉德華:《孤男寡女》、天若有情(1和3是他演的,2是郭富城演的)、黑金、賭神、賭俠大戰拉斯維加斯、黑馬王子、大冒險家、愛情命運號、阿虎、愛君如夢、摩登如來神掌、超級學校霸王、旺角卡門、廟街十二少、江湖情、江湖、無間道、新上海灘、全職殺手、浪子回頭(?忘了是不是這個名字了)、賭俠、藍血人
周潤發:阿郎的故事、賭神、江湖情、和平飯店、英雄本色、秋天的童話、
張學友:東成西就、東邪西毒、最佳女婿
其他:(因為很多重復,所有演員就不單列了)
洗黑錢、逃學外傳、逃學威龍、黃飛鴻、方世玉、國產凌凌七、滿漢全席、金枝玉葉、中南海保鏢、頑皮家族、喜劇之王、武狀元蘇乞兒、九品芝麻官(都是周星馳系列的)、賭聖、重慶森林、櫻之花、同居密友、星願(這三個應該是2000年左右的)
還有一些,實在暫時想不起來了
⑤ 香港經典片
龍騰四海 縱橫四海 英雄本色123
⑥ 求陳可辛的電影《甜蜜蜜》老版的,粵語的!跪求啊!
不確定有沒錯,要錯了就說聲,再給補發
⑦ 為什麼粵語歌總是比國語歌好聽
我是這樣理解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國語歌作詞,同一個字,可以發四個音,作詞人可以根據旋律自行創作,選擇發什麽音都行。但是粵語歌不行,那個字是那個音的,你唱出來就必須是那個音,不能變成其他音。所以,如果你是懂粵語的話,同一句歌詞,你唱出來和讀出來是分別不大的,頂多就是唱的有升調降調,而讀出來就比較平。或許正正是這個原因,粵語歌給人更親切的感覺吧,更貼近生活,就像自己平時說話那樣。(當然前提是要懂粵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