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台灣女孩帶著爺爺心願到內陸尋找奶奶的電影
《相親過大年》楊若兮扮演到北京尋親的台灣女孩
㈡ 一部老動漫電影,講奶奶與孫子的,奶奶是個會法術的,孫子則由於對奶奶的偏見而收集奶奶的眼淚達成目的
魔法阿媽
豆豆和小扁的初遇魔法阿嫲(稻田電影工作室出品)
又名:Grandma and Her Ghosts(1998)
原名:阿嫲倘賣沒(製作初期定的名字,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改了)
首部進軍國際影展的華人原創卡通片
故事講述了豆豆的爸爸因為出了車禍,豆豆不得不暫時去那外表看起來很可怕的阿嫲(外婆)家住一段時間,由於阿嫲有著制服妖怪的能力,更是一個專捉惡鬼的大師,使得鬼怪都很怕她,其中一個被關在罐子里的鬼怪因為豆豆的貪玩,不小心給溜了出來,鬼怪為了對付阿嫲,欺騙豆豆收集阿嫲的眼淚,企圖阻止阿嫲來收服自己。。。。。。。。。。
卡通特色:
加入許多中國民間色彩的元素,尤其以鬼節習俗和漁村風情更為突出,更顯出自己的特色。若論畫功、故事,魔法阿媽 肯定是沒法跟美國的迪士尼或日本的宮崎峻這些老大哥相比,但其製作的誠意則是不容否定的,至少他們沒有依靠電腦,全部是畫師們一筆一畫勾勒的(由日本擔任顧問及後期工作),他們亦沒有請外援(跨國與韓國合作難道對方只提供了資金?),由故事結構到人物造型一手包辦,不受商業考慮的羈絆(起碼我是不信)。唯一不夠的是資金和時間(這點我認同)。
主要人物:
婆婆:表面上是一個以賣魚蛋為生的老婦,其實家族自祖父那代開始已肩負起捉鬼使命,然而卻被親生女兒指為迷信。外表凶惡、嚴肅,其實很疼惜女兒及孫子豆豆,為對付上了貓(酷羅)身的惡魔,不惜與狗(西羅)調轉軀殼,險些喪命。
豆豆:五歲,頑皮無知,因為爸爸出了車禍而被媽媽送到基隆外婆家住,感到外婆凶惡、古怪,為返回城市媽媽的懷抱,不惜答應把外婆賣掉,害外婆被車撞倒,最後認清一切是惡魔的詭計,和外婆一起捉拿惡鬼。
小扁:一條可愛的蛇,給車壓扁後,意外給豆豆發現。並答應幫助它投胎,因此成了豆豆那看不見的朋友。
小女孩:一個性格內向,手裡拿著個玩具娃娃,特害怕女頭馬面而不敢投胎。在中元節放水燈的時候意外與豆豆相識,自此小豆豆又多了一個看不見的朋友。
阿民(內地稱阿寶):說話結巴,是豆豆來到阿媽家後認識的第一位朋友。擁有豆豆看不見的大鯨魚朋友,後來獨身一人去救大鯨魚卻被惡鬼捉了。
製作人員:
導演:王小棣(Siu-Di Wang)
主演:文英 (Wen Ying)/庄博文/許傑輝
動畫設計師:麥仁傑
故事版:麥仁傑
監制:王小棣、李春滿
編劇:黃黎明
製片:黃黎明
音樂指導:史擷詠
錄音:杜篤之
顧問:庄正彬
助理製片:安哲毅
前期製片:王耿瑜
美術指導:李鴻祥
構圖:郭錦洲、陳偉松、王登鈺 KiKi工作室、陳慶升 麥仁傑
動畫製作:Plus One Animation Co Ltd
杜比混音:偉意工作室
剪接:雷震卿
中文字幕:溫郁芳
字幕製作:塗茂松
幕後配音:文英、庄博文、許傑輝
影片類型:動畫/喜劇
國家/地區:台灣
影片長度:79分鍾
對白語言:國語(含部分閩南語)
官方網站:http://movie.kingnet.com.tw/channelk/magicgrandma/
登場人物:
阿媽 配音:文英
豆豆 配音:庄博文
酷羅 配音:許傑輝
小扁 配音:庄建昱
巨人 配音:黃仲昆
阿明 配音:簡大智
大馬面 配音:李小平
大牛頭 配音:羅北安
醫生 配音:陳玉勛
護士 配音:陳秀如
局長 配音:王明台
警察 配音:趙正平
爸爸 配音:麥仁傑
媽媽 配音:溫莉荃
娃娃 配音:庄岱文
小鬼 配音:王耀華
金水婆 配音:陳月娥
各地上映詳細時間及地點:
香港 2000年10月13日
以色列 2001年7月12日
台灣 1998年01月1日
韓國 199?年
參展 / 獲獎記錄:
1998:
魔法阿媽 獲得第一屆台北電影節(原中時晚報電影獎)商業類年度最佳影片及第三十五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片入圍(因被金馬獎評審指為「倡導迷信」,因此與金馬獎最佳動畫片無緣)
1999:
魔法阿媽 獲得中時晚報華語電影獎優秀作品、美國洛杉磯國際頻道電視台亞太地區優良電影及第十六屆美國芝加哥國際兒童影展動畫影片佳作獎,並應邀參加13個國際影展
詳細參展 / 獲獎記錄:
1998 台北國際影展,閉幕片
1998 台北電影節年度最佳影片
1998 台北金馬獎最佳動畫片入圍
1998 加拿大溫哥華影展
1999 香港電影節
1999 新加坡影展
1999 美國舊金山國際電影節
1999 美國費城國際電影節
1999 美國西雅圖國際電影節
1999 曼谷國際電影節
1999 日本福岡亞洲電影節
1999 美國紐約國際電影節
1999 美國芝加哥兒童國際電影節,觀眾票選年度佳片
1999 第一屆台北電影節年度最佳影片獎
1999 芝加哥兒童電影節佳作
2003 英國艾斯特影展
2003 捷克茲林影展
2004 蒙古台灣影展
2004 台灣鬼魅影展台北電影節年度最佳影片
導演簡介:
王小棣,1953年生於台北,美國德州三一大學戲劇碩士。1979年回台灣創辦民心影視公司,1992年和黃黎明創辦了民心劇場和稻田電影工作室。
幕後/花絮:
人人都有一顆童心的導演王小棣
記:你一直都是拍劇情片的,為什麼會有興趣製作一部動畫電影?
王:我看到宮畸峻的動畫很感動,特別是他的《魔女宅急便》,還有他之前的作品《再見螢火蟲》,我覺得台灣因為傳統與教育制度,令我們的想像力越來越窄,為什麼我們沒有好好的發揮我們的想像力。
記:《魔法阿媽》的故事有沒有特別的意義?
王:我們的父母都是從舊社會來的,整天就跟你說我們以前怎樣苦。但我們的孩子卻是180度的不同,一屋都是玩具。你怎樣幫兩代溝通。上一代有他們的經歷,有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包容。有他們對天地的看法。《魔法阿媽》的鬼阿媽是非常大度的,她有現代的一面,也有傳統的一面。我們安排一個小朋友走進阿媽的世界,讓他去發現阿媽的世界也不是那麼古板的。
記:製作這部影片最困難的是什麼?
王:好萊塢的動畫片都是花幾年時間,上億元的製作,而我們因為拿了國片輔導金(1000萬新台幣),一定要在一年裡完成,製作費也只有四千萬台幣,沒有錢又要定時完成是很痛苦的。
記:這部影片在一些海外影展以至台北的影展都得到榮譽,你覺得評審為什麼會喜歡這部片?
王:一些專業的動畫家喜歡影片中的創意、幽默與想像力,他們也不介意你的影片的資金不足、品質沒有好萊塢製作精良。在台北電影節得到首獎,我想評審是想得獎的影片能讓觀眾欣賞。這部影片在美國上映的時候,有些ABC(美國出生的中國人),他們也很喜歡。
記:這部影片在台灣有人認同,是否台灣電影需要新的元素?
王:《魔法阿媽》能夠在台北電影節拿到首獎的原因,我想是評審希望有一些不太嚴肅的電影。當你聽到電影院里小朋友的笑聲是很動人的。你會有很深刻的體會。每個人都是有童心的,但因為經濟的壓力、工作的關系,我們必須將童心收藏起來,但《魔法阿媽》令他們得到了釋放,回憶起自己童年的點點滴滴
㈢ 重返20歲 奶奶是誰演的
老年
歸亞蕾,1944年6月2日出生於湖南長沙,原籍浙江吳興,畢業於台灣國立藝專影劇科,中國台灣女演員[1] 。
1966年憑借在瓊瑤劇《煙雨蒙蒙》中飾演陸依萍一角獲得第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2] 。1970年憑借電影《家在台北》獲得第16屆亞太電影節最佳女主角和第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3] 。1978年出演電影《蒂蒂日記》,獲得第1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女配角[4] 。1991年以電視劇《她的成長》首次獲得第26屆台灣電視金鍾獎戲劇類女主角獎。1993年與李安合作電影《喜宴》,獲得第3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5] 。1995年以後轉往中國大陸發展,參演電影《女兒紅》,獲得第30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女主角[6] 。1997年以電視劇《聖母瑪麗亞》榮獲第32屆台灣電視金鍾獎最佳女主角獎[7] 。2005年參演電視劇《漢武大帝》飾演竇太後。[8] 2008年憑借電影《雲水謠》獲得第29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9] 。2015年參演的電影《重返20歲》於1月8日上映。[10]
年輕(20)
楊子姍,1986年11月6日出生於南京,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歌手,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音樂表演專業。
2005年憑借單曲《Baby Baby》進入演藝圈。2007年參加江蘇衛視真人秀節目《名師高徒》,並獲得全國總決賽亞軍[1] ;同年發行個人首張EP《十八般舞功》。2008年將演藝事業的重心轉向影視劇表演。2010年因出演台灣治癒系電影《街角的小王子》而被觀眾所認識[2] 。2013年因在青春愛情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飾演鄭微一角而獲得更多的關注[3] ,並憑借該片獲得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第32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提名以及第1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新人女演員獎、第5屆英國萬像國際華語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等獎項[4-6] 。2014年主演的喜劇片《重返20歲》在中國內地的最終票房超過3.5億元[7] 。2016年主演愛情片《天亮之前》[8] 。
㈣ 《流金歲月》奶奶誰演的
1938年,吳彥姝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同時她還是那個年代極為少見的獨生女。
吳彥姝的母親是民國時期極為少見的女大學生,主修中國文學,兼修家政。你沒看錯,那個時代還有家政專業。母親從小管教嚴格,街上有人打噴嚏,要馬上用手絹捂住口鼻。
《流金歲月》南孫奶奶,27歲演劉胡蘭被總理接見,83歲仍演戲
而中國文學中的恬靜、優雅、溫婉也被母親刻在了她的骨子裡。這也是為什麼80多歲的吳彥姝在媒體的采訪中讓人感到舒服,有氣質。
吳彥姝的父親曾就讀於早稻田大學金融系,回國後在中山大學當教授,後來去了山西醫學院。
《流金歲月》南孫奶奶,27歲演劉胡蘭被總理接見,83歲仍演戲
那個年代的學生普遍擁有著強烈的家國情懷,吳彥姝父親無疑也是如此,這一點也深深印在了吳彥姝的心裡。
出生在抗戰全面爆發期間的吳彥姝,她從小就親眼目睹了這個千瘡百孔的祖國是如何陸沉的,這也養成了吳彥姝和後代年輕人完全不同的做事態度和演戲操守。
《流金歲月》南孫奶奶,27歲演劉胡蘭被總理接見,83歲仍演戲
吳彥姝在高中時期就進入了陝西話劇團。剛進入話劇團的吳彥姝還很稚嫩,團里讓她演劉胡蘭的時候,她整個人被嚇到。排練的時候她手腳不知道怎麼放,說話也不會說了。
那個年代演戲和現在完全不一樣,吳彥姝為了演好《劉胡蘭》專門去劉胡蘭的家鄉生活了半年,她每天在村裡織布、種地,皮膚曬得黝黑黝黑的。為了這部戲,吳彥姝排練了整整三年。功夫沒有白費,《劉胡蘭》成了她一生中最高光的時刻。
《流金歲月》南孫奶奶,27歲演劉胡蘭被總理接見,83歲仍演戲
1965年3月19日,吳彥姝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演出,台下坐的是周恩來總理和中央的一些首長。表演結束後,周總理來到吳彥姝的面前和她握手,並誇她演得像,讓她要一直演下去。那個時候的吳彥姝驚得什麼都忘了,只是一直流著淚看著周總理。
2016年接演首部電影 吳彥姝兩年四次入圍「三金獎」最佳女配角
《流金歲月》南孫奶奶,27歲演劉胡蘭被總理接見,83歲仍演戲
吳彥姝在話劇團工作了幾十年後,在2003年在退休。之後,吳彥姝就一直在家照顧丈夫和母親。直到2010年才被女兒接到北京,開始接演電視劇。用吳彥姝的話說:「父母走了,老伴去世了,女兒也安定了,我要繼續進行我熱愛的演藝事業!」
《流金歲月》南孫奶奶,27歲演劉胡蘭被總理接見,83歲仍演戲
2016年的《北京愛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是吳彥姝復出後的第一部電影,她是該片導演兼編劇薛曉璐最早定下來的演員。因為現在很多老年人很精緻,少有皺紋,而吳彥姝不一樣,她的皺紋很自然,很有質感。吳彥姝也憑影片中唐秀懿一角成功入圍第53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流金歲月》南孫奶奶,27歲演劉胡蘭被總理接見,83歲仍演戲
同年,吳彥姝憑借電影《搬遷》中飾演的馬家老太太拿下第31屆金雞獎最佳女配角。讓人不得不感嘆老戲骨就是老戲骨,是真的厲害。
接下來,電影《相愛相親》劇組找到吳彥姝,想讓她飾演片中姥姥一角。吳彥姝一看劇本覺著自己演不了,怕自己會耽誤影片。因為吳彥姝有過敏性鼻炎,對灰塵特別地敏感。
《流金歲月》南孫奶奶,27歲演劉胡蘭被總理接見,83歲仍演戲
劇本里最後一場戲是在陵地里,一旦塵土飛揚,吳彥姝就會不停的打噴嚏,沒法完成角色。最後是導演張艾嘉一再邀請她,並且保證處理好風沙的問題,吳彥姝這才同意出演。
劇組到了河南以後,就直接進了農村,然後導演張艾嘉帶著吳彥姝去看了一個100歲的老太太。後來,吳彥姝憑借《相親相愛》中姥姥一角獲得第54屆金馬獎和第37屆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提名。
《流金歲月》南孫奶奶,27歲演劉胡蘭被總理接見,83歲仍演戲
㈤ 親愛的奶奶的角色介紹
張岫雲--奶奶
旦行女演員,藝名「萬里雲」。河南省臨潁縣人。她8歲時曾受教於豫劇名旦「玻璃脆」,一年後入「萬家班」學藝,之後又曾拜豫劇名家楊金玉門下學藝,工青衣、閨門旦。還曾拜師於豫劇名小生「筱火鞭」。因其拜師多,學的行當、劇目多,因此在她16歲後演出於豫東及界首等地時就以能文能武有了較大影響。張岫雲於1949年隨國民黨軍隊撤往越南,1953年又隨軍赴台,先後在越南參加了軍中康樂組織新生劇團、中州劇團。
到台灣後,以其為首成立了海軍陸戰隊飛馬豫劇隊,開豫劇入台之先河。飛馬豫劇隊成立後初次公演就轟動了台灣。張岫雲也從此在台灣一舉成名。1954年,張峭雲曾率「飛馬」進行了環島巡演,所到之處好評如潮,被譽為「台灣豫劇皇後」。
柯宇綸--阿達
是台灣導演柯一正的兒子,前緋聞女友是曾志偉之女曾寶儀。有著這樣身份背景的柯宇綸在台灣影視圈卻一直過著龍套般的生活:他曾出演過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麻將》、《一一》,關錦鵬導演的《越快樂越墮落》,李安導演的《色戒》,林書宇導演的《九降風》……雖然在這些影片中他都展示出了不錯的演技,但卻一直默默無聞,不為大眾所知。直至2011年柯宇綸參演林育賢導演的青春勵志影片《翻滾吧!阿信》,因為和彭於晏對手戲中精湛的發揮,令他獲得當年(第13屆)台北電影節最佳男配角,並獲得當年(第4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張世--爸爸
台灣演員,國光藝校戲劇科畢業。1989年因電影《香蕉天堂》獲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1994年《驗身(又名五魁)》獲荷蘭鹿特丹影展觀眾票選最佳男主角;還參演了《風月》(1996年)、《雨狗》(1997年)等。張世還拍攝了《真情告白》、《粉紅女郎》、《漢武大帝》、《神話》等電視劇。在《神話》(2010年)中,張世出演第二男主角。
林美秀--媽媽
台灣宜蘭縣出身,國光藝校舞蹈科畢業,為台灣女演員。早年活躍於舞台劇,在廣告「京都念慈庵川貝枇杷潤喉糖」系列中扮演「孟姜女」一角而開始走紅。2003年第40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2004年第49屆亞太影展最佳女配角獎、2008年第43屆金鍾獎以偶像劇《命中註定我愛你》入圍最佳女配角獎、2011年第46屆金鍾獎以大愛長情劇展-《人間渡系列-你的眼我的手》獲得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女主角獎。2012年憑電視劇《我可能不會愛你》獲得第47屆金鍾獎戲劇節目最佳女配角獎。
㈥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這是萊昂納德·科恩《Anthem》作品中的一句歌詞。
翻譯成中文: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
很有辯證法意味的一句話,陽光當然指代那些美好事物,而裂痕則隱喻人性陰暗面。
現實中,太多人一味去追求陽光,忽視生活中的裂痕,最終導致悲劇發生。
下面介紹的這部台灣電影《陽光普照》便是如此。
在去年的第56屆金馬獎中,這部電影一舉獲得了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等多項大獎,是當之無愧的贏家。
故事聚焦於一個普通的台灣家庭,一家四口,父親是駕校教練,母親是酒店化妝師,有兩個兒子。這個家庭,也是無數中國式家庭的縮影。
父親阿文很信奉一句話,這句話也是駕校的宣傳語。
「把握時間,掌握方向」 。
一個嚴厲的父親形象映入觀眾眼前,足以引起大多數人共鳴,因為我們的父輩就是這樣一類人。他們不苟言笑,對子女嚴格要求,認為成功的人生才有意義。
偏偏事與願違,因為小兒子阿和闖了大禍。
起因是阿和被人欺負,於是找來兄弟菜頭替自己出頭。沒曾想到自家兄弟是個狠角色,菜頭沖進飯館,直接把對方的手砍下來。
一時沖動帶來了牢獄之災,兩位少年因故意傷害罪面臨審判。在法庭上,令人詫異的一件事發生了,父親阿文不但沒有為阿和求情,反而用冰冷的語氣對法官說 「我希望把他送進去好好管教,關到老,關到死」。
對於不爭氣的阿和,阿文似乎理所應當地否認他的存在。阿文對外人也這樣說, 「我只有一個兒子 , 明年上醫學院 。」
他口中這個唯一的兒子便是大兒子阿豪,懂事、上進、善良、陽光,從小到大品學兼優,儼然「別人家的小孩」,同他弟弟完全是相反的兩類人。阿豪也是由新晉「國民老公」許光漢飾演。
阿豪的出場方式很特別,一間大教室,大家都在睡覺,唯有他醒著。頗有 「眾人皆醉我獨醒」 的意味。
父親給阿豪送學費,同時送了一個筆記本,封面上同樣是「把握時間,掌握方向」八個字。
阿和進入輔育院後,阿豪也就承載了全家人的希望。
直到有一天,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夜晚,阿豪從高樓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為什麼一項溫順的兒子會選擇自殺?阿豪的父母始終想不明白。
有一個心儀阿豪的女生,她是這樣形容阿豪
「他好像把所以的好都給了別人,忘了留一點給自己」。
有一種抑鬱症叫做微笑型抑鬱症,患者如同在抑鬱的心境表面蒙上了一層微笑的面紗。不少喜劇大師,如:卓別林、金·凱瑞、羅賓·威廉姆斯,都患有抑鬱症。他們帶給別人歡樂,獨自承受痛苦。
阿豪也屬於這種,他曾經這樣描述太陽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無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暗的時間各佔一半」。
即便陽光如此美好,長期處在暴曬之下,也是難以忍受的,需要尋得一處陰影休息。
可是對於阿豪自己。 「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阿豪講過一個關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司馬光把水缸砸破後,並沒有水流出來,只有一個小孩,躲在水缸裡面的陰暗處。那個小孩,就是司馬光自己。
我們可以理解為,阿豪希望自己成為那個躲在陰暗處的小孩。但還有一種解釋,那個小孩,是他弟弟阿和。
對於父親阿文,他現在真的只有一個兒子。
阿豪的離去也帶給阿和巨大沖擊,阿和之後像變了一個人,表現積極,提前出獄。
出來後,阿和努力工作,不惜同時打兩份工。
已經出現的裂痕不會隨時間的流逝輕易消失,父子關系依舊緊張。為了避免見到阿和,阿文甚至搬到單位住。
轉眼間三年過去了,阿和遇到了更大的麻煩。菜頭出獄後,多次找上門威脅阿和,迫使阿和替他做一些見不得光的事。
菜頭是個悲劇人物,他的世界沒有陽光,他一直活在陰影里。 影片告訴我們,菜頭很小就沒有了父母,和奶奶相依為命,為兄弟兩肋插刀的感情,成了他生命中一種寄託。
菜頭的憤怒不是因為替好友出頭被關了幾年,而是發現曾經的好友早已拋棄了他。
其實他們兩個本來就不是一路人,在車上,菜頭質問阿和
「為什麼審判的時候把事情推得一干二凈。」
阿和只是說「我們不是說好只是去嚇嚇他。」
菜頭覺得替兄弟出頭天經地義,阿和則更多地考慮如何保全自己,顯然阿和更現實,或者說,更自私。
菜頭想要找回曾經那種親密無間、快意恩仇的感覺,可惜,年少時的好友,如今已經形同陌路,一切都回不去了。阿和只想老實本分過日子,老婆孩子熱炕頭。菜頭卻依舊沉浸在過去,他的偏執也最終導致他的死亡。
當阿和聽到菜頭死去的消息,一絲微笑浮現在臉上,在天橋上狂奔,陽光照在他身上,似乎未來一片光明。
有陽光,就必定會有陰影 ,在山上,阿文告訴了妻子真相:他很早就發現菜頭騷擾阿和,然後一直跟蹤,在一個雨夜殺死了菜頭。
父親終究是愛孩子的,可阿文可能不知道,或者不願意承認,他自己是一切悲劇的來源。
通過母親的描述,我們得知,阿和小時候很可愛,最喜歡的就是,讓媽媽騎腳踏車帶著他,一直騎一直騎。直到升入中學,變得暴戾,喜歡打架。雖然沒有明說,但阿和的「變壞」,很可能和家庭關愛的缺失有關。
父母對阿和放任不管,結果阿和誤入歧途。對阿豪寄予厚望,阿豪最終承受不住。
自古以來中國受到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很深,其中的影響也體現在很多家庭中。傳統的中國家庭要求子女要聽話,對於叛逆的小孩,父母一言不合就大道理奉上。
陳奕迅的《單車》講的是父子關系,裡面有一句歌詞是,
懷念單車的你我,唯一有過的擁抱。
印象中小時候有一次考了好成績,父親給我買了最愛吃的冰激凌,把我抱在單車上,在陽光的沐浴下興高采烈回家。那是我童年記憶中為數不多同父親的幸福時刻,可是,這樣的時刻為什麼不能多一點呢?
寧願默默在背後為孩子奉獻一切,也不願意多給一個簡單的擁抱。
在孩子年幼的時候沒有給予正確的引導,等孩子長大,反而不斷插手他們的人生,這也是一種本末倒置吧。
卧冰求鯉,嘗糞憂心,埋兒奉母,這是古代中國24孝的典故,誠然很感天動地,卻暗含著一種苦大仇深的感覺!何必要這么苦呢?彷彿陷入了死循環,父母先為孩子犧牲一切,等父母老去,子女再為父母犧牲,然後祖祖輩輩傳下去,世世代代無窮盡。
我們的文化過於強調遵從,而忽視了尊重。
令人欣慰的是,新一代的年輕人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面對親情中出現的裂痕,不再忽視,選擇面對。他們盡力去修復同父母的關系,並努力構建更溫和的親子關系。 他們不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而是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
影片最後,阿和騎車帶著母親行駛在林蔭小路,就像小時候母親騎車帶著他一樣。母親望向天邊,那是在樹枝遮擋下若隱若現的陽光,不知不覺陷入沉思。一切都會變好嗎?這個問題沒有答案。
在這個時代,我們如阿文所信奉的那樣,「把握時間,掌握方向」。我們渴望成功,我們追求效率。我們變得更加強大,也更加自負。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經歷了挫折,遭遇了陣痛。那是我們覺得不堪的曾經,是我們永遠不願提起的回憶。我們假裝遺忘,卻始終無法忘卻,因為我們沒有辦法抹去那些痕跡,它們沒有刻在我們身上,而是深埋在我們心中。它們總會在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刻擊碎我們偽裝在白天的堅強。最終,我們只能鼓起勇氣面對它們,審視自己!
蘇格拉底說過,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無論是對於個人還是整個民族,都是如此。
歷史的車輪無情地向前駛去,不會給你任何喘息機會, 我們只能不斷前進,不停拾取著的同時也在不停失去著。
㈦ 小時候看的電影,家裡窮,媽媽生病了把她自己的肉割下來給奶奶吃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台灣催淚片《瘋女淚》
這片太老了,又沒發行過DVD,不要問我哪裡有資源
㈧ 一個台灣的老奶奶和一個孫子的電影
您好,是台灣侯孝賢的《童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