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台灣電影真的比內地差么
大型商業電影比台灣強,可是大陸商業電影的一大缺陷就是敘述方式,電影內容,價值觀甚至邏輯承接方面存在較大問題。所以我們看國產大片的時候或多或少會有一種尷尬的感覺。而台灣商業電影不拿手。很多電影是藝術電影。所以台灣電影在國際各大電影節上得獎數量在陸港台地區是最多的。有點偏科嚴重,而香港主要拍商業片。中國大陸則因為電影產業開發比較晚,所以也吸收了港台兩地的風格。比如張藝謀,賈樟柯就表示過以前看台灣電影對他們的影響,所以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和紅高粱有台灣新電影浪潮的影子,紅高粱甚至還請侯孝賢當監制。後來的十面埋伏也有李安導演卧虎藏龍和徐克功夫片的感覺。其實中國電影,尤其內地電影可以做大做強。就是請香港的影人指導商業片,讓台灣影人指導藝術片。大陸作為製片方投資就可以了。當然前提是放開一切言論,思想,畫面等方面的限制。以前整個東亞東南亞看華語電影,可是現在大多數亞洲人更選擇日韓或者印度電影來看。從這種對比來看,中國電影的確是沒落了,就算拍出戰狼這種只有雞血沒有思想的電影,就算國內票房破幾十億,在國外院線的表現甚至不如蠟筆小新大電影的票房高。
B. 《賽德克.巴萊》這種好電影在大陸為什麼票房這么低,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看得台灣電影,陸版壓縮是原因之一
片名不好記,看宣傳只記住畫面總記不住片名!
以下是自己對電影的感受:
1:電影表達的核心較為模糊,台灣原住民反日的內心沒有真正表達出來,反而是族群爭斗,欺負他們的日本人爭斗,矛盾分散,鬆散了電影核心。
2:電影中人物經常會對日本的統治忍讓的語言,而最後爆發起義,沒有為起義鋪墊緊張的氣氛,感覺看電影,不知不覺就起義了~ 反而感覺畫面很熱鬧很好看!缺忽略的原住民捍衛祖先的犧牲!
3:影片最大失敗就是反日的內容,但是表現出來缺不反日,電影剛開始簡短的反抗畫面過後,最多看到的都是日本人的現代文明與土著文明的碰撞,而一些欺壓的事件表達的很短暫,較為模糊,當從側面表現日本人欺壓他們的時候,從電影本身表現的都很平淡,但是剛開始在漢人交易所里的兩個不同部落的仇恨感覺很真實。
4.這部電影失敗不是沒有理由的,感覺導演自身並沒有體會原住民反抗日本犧牲的震撼。反而親描淡寫,把電影的核心都集中在戰斗畫面里,所以這部影片談不上史詩巨片~
聽說這部影片在香港 台灣也很失敗!
C. 票房不高的電影是否一定不是好電影
票房不高的電影未必是不好的電影,比如說很多的文藝片,本身拍得很好,但是它的票房不高,可能和它上映的時間有關,也有可能和前期的宣傳不到位有關,總之很多種因素決定著票房的高低。未必說票房高的影片就是好影片,所以說即使票房不高,這個影片也並不代表著不值得一看。
二零一九年,有很多部片子上映,我到現在為止還沒全部追完呢,希望在春節期間能夠補追一下。因為每一部電影的背後都有導演,演員辛苦地付出,增加我這一個觀眾也是對他們的一個認可和鼓勵。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會和我一起去補追那些電影嗎?
D. 台灣電影(聽說)影評都叫好為何票房慘敗
如果是指內地的話。只怪陳妍希和陳意涵在內地今年才開始紅。
E. 台灣電影的介紹
台灣電影乃指台灣地區人民在台灣設立公司製作、編、導、主演,以普通話發音之電影片。因台灣社會自由且富有創作力,因此能給予電影工作者良好的伸展舞台。不過因為種種因素,2006年台灣電影票房於台灣市佔率僅1.62%,呈現衰退的現象。
F. 為什麼台灣電影《海角七號》在大陸票房非常慘敗
大陸觀眾對這部電影沒有像台灣人那樣那麼有感情,那麼喜歡看是有很多原因的。
第一,海角七號裡面大量的閩南語會讓大陸北方城市的觀眾極不適應,所以在大陸的北方很難紅,這個是純粹文化差異,大陸本身的南北文化也會遇到的問題。
第二,台灣電影中表現的對於日本的特殊情感是大陸觀眾很難感受到的。這是大陸和台灣非常不同的地方,日本統治大陸和台灣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與大陸人單純仇恨日本不同,台灣人對於日本其實是能兩面來看的,雖然日本也有侵略台灣的不好的一面,但是日本並沒有完全把台灣人當做奴隸來統治,而是當做自己的領土,且讓台灣從中受益不少,這種歷史感情大陸是完全沒有的。
第三,對於刪減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觀眾走進影院的興趣,尤其對於電影的口碑營造的後勁市場會是不小的沖擊,畢竟誰也不願意去看不完整的電影。
第四,電影的上映時間一拖再拖,幾乎比台灣上映期要晚了將近半年,很多人已經在網路上看過,肯定會熱情大減。
綜上所述,海角七號之所以在大陸很難成功復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大陸南北文化本身的差異,第二對於日本文化的影響問題,還有愛情電影似乎近幾年在大陸也不是有很強的票房,你看大陸本身愛情藝術的電影在大陸票房也一般。
另外,海角七號的世界影響力也沒有台灣媒體說的那麼強,除了在日本引起了一些反響以外,在歐美反響也是很一般的,所以這部電影的影響是有誇大的成分的,當然,不能否認的是,這部電影是近年來最能代表台灣本土的電影,但是確實是有些台味太重了。作為台灣的媒體的確是不忍心苛責這部好不容易從美國大片中突圍的台灣本土電影。
喜羊羊的火熱從根本上說是大陸政策的保護造就的,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部動畫是可以滿足學齡前兒童的欣賞水準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種類型的動畫很難走出國門。廣電總局對於本土動畫實行了強有力的保護政策,黃金時段禁止的境外動畫使得中國的兒童沒有了選擇的權力,而據我所問過的小學生似乎對於中國動畫的感觀沒有好轉,當然學齡前就不同了,由此可見,這部動畫不能標志中國動畫真正的輝煌也很難走出國門和持續發展。
G. 70年代台灣電影為什麼在香港票房一般
七十年代正是武俠功夫片盛行的時代,台灣出產功夫片的能力遠不及香港,台灣擅長拍攝的是文藝愛情片,這種類型的電影在香港沒有市場,所以台灣電影並不能在香港走紅,實際上,到現在也沒有多少台灣電影在香港大賣,除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爆冷大賣的電影,多數台灣電影都沒有太大的市場。
H. 為什麼現在出的電影大多數都是香港的,很少看到有台灣的
台灣電影已經沒落了,一年只拍三四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