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大片 > 老子影視倫理電影重口味中文版

老子影視倫理電影重口味中文版

發布時間:2024-06-20 21:57:35

❶ 你心目中哪部影視作品中的楊戩形象最經典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心目中電視劇《寶蓮燈前傳》中焦恩俊飾演的楊戩形象最經典。

拓展資料:

1.楊戩,起初為2005年餘明生執導電視劇《寶蓮燈》中的重要配角,在2009年由相同班底打造的《寶蓮燈前傳》中又將其作為男主角進行著重刻畫。由焦恩俊飾演,原型為中國神話人物楊戩。

2.

前期曾力劈桃山救母,因玉帝指使十大金烏曬化其母而怒殺九大金烏,與天庭結下血仇,勢同水火。後為擺脫維持千年的不幸婚姻而選擇接受了王母的邀請,上天擔任了司法天神一職。

3.在任期間深刻意識到了天條的腐朽以及天規的不合理,後悔自己上天太晚,天條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才不會讓玉帝和王母肆意妄為。他暗中藉由自己的權利和能力多次救助被天規迫害的人間百姓。

❷ 電影《秘密訪客》講了個什麼故事

秘密訪客講的故事很亂,我沒看懂。

❸ 杜淳的老子是誰

杜淳父親是杜志國漏如,也是一位演員,飾演了很多很成功的角色,像是《歡樂英雄》、《康熙王朝》、《湄公河大案》等。

杜淳是杜志國和楊麗的兒子,杜志國在25歲就有了杜淳,對其教育很是上心,杜淳也隨著父親的腳步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成為一名演員。

(3)老子影視倫理電影重口味中文版擴展閱讀:

杜國志演藝史:

1985年,出演首部戰爭片《丁汝俊》。

1988年,搭檔陶澤如、申軍誼共同出演家庭倫理劇《歡樂英雄》。

1996年,主演李前寬、肖檔賀桂雲聯合執導的革命歷史電影《七七事變》。

1997年,拍攝胡玫執導的歷史劇《雍正王朝》。

2001年5月,在吳子牛執導的古裝歷史劇《天下糧倉》。

2003年,行搜派搭檔王學兵共同參演另類警察戲《絕對控制》 。

2005年1月,搭檔唐國強領銜主演吳子牛執導的長篇歷史正劇《貞觀長歌》。

2007年,與杜淳合作主演翻拍劇《敵營十八年》 。

2009年,與劉佩琦共同主演軍事題材戰爭劇《軍禮》。

2011年,與於榮光共同主演軍旅情感作品《從將軍到士兵》 。

2012年,與呂一丁搭檔主演了國安涉案劇《零度較量》。

2013年,與陳寶國共同主演根據湄公河「10.5」案件改編的電視作品《湄公河大案》。

2015年出演電影《三體》中雷志成一角。

❹ 電影孔子的優秀觀後感

電影孔子是由胡玫執導,周潤發、陳建斌、周迅、陸毅、姚櫓、任泉等主演。下面是我推薦給大家的電影孔子的優秀觀後感,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電影孔子的優秀觀後感一

當孔子仰望蒼天,俯瞰大地,踽踽獨行彷徨不定時,他的追隨者們出現了,先是最鐵磁的顏回,接著是一堆熟悉的腦袋晃動、臉孔浮現,一行人在漫天風沙的野外再次聚首,看到這里時,一首歌的旋律很自然的在我耳邊響起:

希望你會記得

永遠的記得

我們曾經擁有

閃亮的日子

我們為了理想

歷盡了艱苦

我們曾經哭泣

也曾共同歡笑

.......

竟然,有一點點被觸動的感覺。彷彿這首歌就是寫給他的。或者,寫給一切理想主義者吧。自有中國人,孔子算是第一個理想主義者吧。

《孔子》沒有傳說中那麼差嘛,尤其是越到老年,發哥的表演也越趨近於想像中的孔子,顏回之死一段,過於狗血,過於主旋律,且既不符合物理規律(冰層破裂時大家都圍著冰窟窿,肯定會塌方的)也不符合孔子思想(老師讓上來就得上來,怎麼能不聽話呢?)。也許是期望值太低,所以感覺挺驚喜的。我當初想9:30的場次,又是孔子,也許一半兒都坐不滿,還為此和人打賭,結果又輸掉了。當我看到第一排有人坐的時候,我就知道,我又輸掉了。看完《風聲》後我就說過,以後再也不在電影院看國產電影,這次也不能算例外,因為是用朋友的贈票,我惡意的推斷:拿贈票的人還真不少,都坐滿了。

孔子,是中國人的耶穌,是我們信仰的來源--別說你沒有信仰,每個生在中國長在中國的人,都是信儒教長大的,它沒有教堂,沒有像聖經一樣家喻戶曉的經書,但它融在一代代人的血液里,是中國人的DNA,儒教對我們的影響,猶如《聖經》對美國人的影響一樣大,他們從小耳濡目染,我們亦然,就算長大以後,想要努力的改造自己,都無法改掉DNA,誰讓你生於斯長於斯。我們的倫理觀道德觀,我們面對自己內心的時刻,其實面對的是儒教,是孔子建立的一套倫理體系,想一想自己和父母的關系,想一想那些讓自己開心和慚愧的時刻,你就能明白我的話。曾經有過幾年的時間,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得出的就是這么個結論,沒轍,因為我生在中國,青春期長在中國,我骨子裡我的DNA里,就是儒教,努力的改掉一些荒唐的東西,還是改不了一些本質的東西。

經過幾番的祛魅,我覺得儒教並不壞,孔子也是個健康有趣的老頭兒,身上還閃耀著理想主義者獨有的光芒--無論在任何時期,理想主義者都是悲情達觀之人,也令人敬仰。如今我們都知道《論語》是孔子之後的人搜集他的言論編訂而成,是個天然『斷章取義』的文本,孔子說這些話時,有語境有上下文,而不是孤零零的那些斷章,如果搞文字原教旨主義,往往令人啼笑皆非。古代笑話集上有很多這樣的風雅笑話,例如『三年不改父之志是為孝』,於是盜賊的兒子仍為盜賊就是孝順。

考研第一年做過一道題,寫一篇短文來解釋『有教無類』,考研第二年,是寫一篇短文解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些沒標點的論語,可以有許多種句讀,正符合了政客們對意識形態的定義,一代代的傳了下來,有時候你會發現同一句話,在不同時期,有了截然相反的解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種是啟蒙主義,一種是愚民的政策。哪樣用的好,都能當領導。

我們課本里斷斷續續學了許多孔子的文章和關於孔子的文章,其實孔子一生只留下了一部非虛構類作品(算不算是歷史作品有待研究)《春秋》和一部編輯整理作品《詩經》。司馬遷說孔子『厄而作春秋』,在他看來,人得絕望了才能靜下心來做點實事。孔子作春秋非常簡約,隱藏了許多當說未說的話,後來三個人出來作注,於是有了《春秋三傳》,都是用竹簡,看來孔子很可惜東西,我們比較熟悉的『鄭伯克段於鄢』,春秋里只有這一句話,到了左傳就演繹成一篇百字的精彩故事,有時間地點人物沖突,至今,我讀到鄭伯和母親『黃泉下相見』,『大隧之外,其樂融融,大隧之內,其樂熠熠』時,還會感動又難過。

這部電影大致梳理了理想主義者孔子的一生,算是圓滿,孔子性格里的干練和迂腐都有所表達,他的那幾個老是掛在嘴邊上念叨的弟子,也都還算個性鮮明,電影對白也沒其它國產電影么傻,大部分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都演到了,比如『在陳絕糧』、『子見南子』、『子路問津』、『克己復禮』這些我從小在小畫本上看到的小故事,演繹的都不錯,它的聰明之處是把論語中我們熟悉的那些典故,一點點的攤開融入到不同的場景中去,論語的那些段落,有些表明了時間地點,有些則只有一句話,所以安插到哪兒,都說得過去,只要是孔子說的,上下文也符合語境就行,畢竟沒有人知道,孔子是在何時何地何種場合下說這些話的。我尤其喜歡『子見南子』那一小節,而且覺得把『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和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安排到這兒,恰切無比。

電影開始那一場國事討論,那種自由辯論的氣氛,有點英國議院的意思,此時的孔子就像蘇格拉底,勇敢的挑戰當時社會的常識,採用蘇格拉底式的邏輯三段論來推翻人人習以為常的論斷和制度。後來的故事大都過於蒙太奇了。這個電影重點講的還是孔子在魯國的故事。

電影開始時一個個牛人的面子在眼前閃過:奚仲文,鮑德熹,趙季平。。。。掌鏡的鮑德熹,有意選取角度,把孔子拍的十分高大。

當然,還有第五代女導演胡玫,當我們談起陳凱歌張藝謀時,可能大家都沒想到,她也是同屆的畢業生,也參與了《黃土地》的拍攝。有人說在她每一部作品背後都有何新的影子,我不以為然,大學時期 ,我讀過何新的東西,我覺得他比胡玫差遠了。但《雍正王朝》和這部《孔子》又都拐著彎的主旋律,曲線愛國愛黨。也挺引人聯想的,我想,在這部電影里,至少可以把『苛政猛於虎』濃墨重彩的拍一下,至少這個故事是有確切記載的。

還有一個很八卦的偶然發現,這部電影的策劃人是於品海--當年,金庸權衡再三,左挑右選,把《明報》賣給了他。

總體來說,這部電影還是值得一看的,起碼可以梳理一下過去我們硬被灌輸的關於孔子的雜亂的一切---假如你還沒有忘光光的話。可以認識幾個生僻字--以前讀古文,到了《左傳》就頭大,電影里沿用了古音古字,遵循著古代的姓氏和名字的稱謂方式,算是了解一點古代文化知識吧。

電影開始和結束時,白發蒼蒼的孔子坐在階前,捧著竹簡昏昏欲睡,他大概也在想自己執著理想波瀾壯闊又悲凄孤獨的一生吧,做過春風化雨的精神領袖,也曾在矢石如雨的戰場沉著擂鼓應戰。『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他一條道跑到黑,知其不可而為之,為了理想,什麼都可以放棄。

最後一個鏡頭中的孔子,喃喃的說:已經很久沒有夢見周公了,的確如此,因為據記載,孔子晚年喜讀《易》韋編三絕。就算到老,他都不服膺老子獨善其身的出世教誨,哪怕是鑽研易經,也不相信老子。

電影孔子的優秀觀後感二

歷史上的孔子,曾被困於陳蔡,電影上的孔子,被困在了平庸的鏡框之中。

作為電影,《孔子》是一部過於保守的作品,看了開場的五分鍾,就可以得出這個結論。攝影、剪輯,一切都那麼平平無奇。那個覆倒又立起的欹器彷彿是全片一個隱喻,告訴我們藏在這個貌似古奧的作品後面的,是多麼可怕的直白。

《孔子》再次提出了一個恆久的問題:如何在銀幕上表現我們的文化英雄?

一部英雄的傳記電影,可以有很多種辦法來塑造偉人的高大形象,其中最笨的一種,就是讓偉人自己出來告訴大家,他有多麼偉大。不幸的是,《孔子》恰恰就是這個思路。

片中的孔子幾乎成了一架復讀格言的機器,而往往是格言警句還沒念完,甚至還沒開始,趙季平的交響樂就已經急不可待地提醒大家「立正,格言來了」!有心人可以注意一下「格言加交響樂」這種招數在片中被重復了多少次,要不是周潤發老到的台詞功底,保不齊會笑場。發哥偉岸的身形和炯炯的目光,成為了這種貧乏的一個擋箭牌,不知是幸或不幸。

用電影的手段表現偉人,各國電影人有各自的招數,這與人們通常認為的「畫面是國際語言」的假設,多少有點出入。歐美人拍基督或者天使,多半會採取逆光拍攝,正面補光的辦法,拍出此人「身負神的旨意而來」的威勢,背後強烈的光芒隱喻著神恩眷顧。這與西方人有一個單一人格神——上帝的觀念緊密相關。與此相彷彿的,是拍攝「神性景觀」時,好用濃密雲層中透出的縷縷筆直的光線,大自然普通的丁達爾現象,在西方人眼中卻隱藏著天國的旨意,彷彿救贖人間的使者。這些氣勢非凡的場面都是既有西方文化背景,又符合電影特性的手段。是西方電影百餘年發展的結晶。

日本人拍武士,就不用這種手段。他們注重的,多半是人物的姿態和表情,以及畫面位置和周圍人物的襯托,這是很有趣的一個東西對比。中國在17年電影期間,也曾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賞善罰惡」美學,簡單說,就是拍好人必用仰角、平光,拍壞人必用俯角、光源來自下方,好人站得高,壞人站得低,老觀眾都很熟悉這套編碼系統。李向陽和豬頭小隊長出場,不用說話,觀眾一眼就分得清善惡。與此同時,香港人也發展出了一套拍英雄的辦法,關鍵要素之一是利用「時間的特寫」——慢鏡頭來表現英雄的威勢。當年英雄片看得多了,偶爾見到周潤發出場不用慢鏡,我居然都會有些出戲。

把東西方的這種差別做個比較,會挺有意思。天主教神學家孔漢斯曾經有個精闢的概括,他認為世界上的宗教分為三大河系:歐洲-西亞的「先知宗教」,包括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印度次大陸產生的「神秘宗教」,包括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等,以及中國產生的「聖賢宗教」,標准版本就是儒教。西方宗教電影拍攝的對象,永遠不會是上帝本身,而是他的使者或者在人間的代理人——先知。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那種逆光拍攝的效果,就是專為「背後有上帝撐腰」的先知們准備的,重點不僅僅在於拍攝的對象人物,更在於其背後的神恩浩盪。而東方「聖賢宗教」講究的是人間的德行和禮儀,對神仙之事不能說不承認,只是敬鬼神而遠之。日本也好,大陸也好,香港也好,拍攝英雄時注意的都是他作為人的屬性,以及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慢鏡後面隱藏的,是東方人特有的對於時間流逝的敏感,以及「英雄歷風霜而不朽」的理念。

用這個角度去看《孔子》,你會發現其背後並沒有一個完整的美學體系在支撐。除了讓發哥一臉真誠地面對鏡頭講格言之外,導演似乎沒有什麼一以貫之的塑造英雄的理念。各種辦法都用了一點,但都沒用到位。全片絕大部分時間一直在用平視鏡頭拍孔子,然而在構圖、場面調度方面均平平無奇,內景不斷的正反打讓人以為在看電視劇。你要說他是在蓄意強調「聖人也是普通人」吧,「儒道高峰會晤」那段顯然又不是,說明導演還是想突出孔子的,只是沒辦法而已。最要命的是,就連這種「沒風格的風格」也沒保持住,從季孫斯遣人迎接孔子回鄉開始,視聽風格陡然大變。孔子及其弟子先是在逆光中傲然挺立,秀了一下「英雄群像」,然後又是在「神光護佑」下返回了魯國,這些都顯然是在亂抄西方電影。此後孔子跪拜故城一節,又破天荒用了一個仰鏡頭。看這意思,是在恭維「喪家犬」的崇高理想終於得到了故國的承認,可是難道挨餓受凍的孔子就不崇高了么?這一記仰視,給得未免有點勢利。

《孔子》的這個毛病,也是中國電影的問題。自從擺脫了「敵俯我仰」的革命電影美學之後,我們塑造英雄人物就沒了個章法。《席捲大西南》等抄過香港電影里的槍林彈雨慢鏡頭,效果頗雷,《超強台風》讓爆炸的水柱從西裝革履的領導背後沖天而起,雷點已經接近霹靂級別。《孔子》實在沒辦法了,就乾脆電視劇化,最後再抄一點國外的成規了事。水土不服不要緊,反正現在觀眾看好萊塢也習慣了。把《孔子》拍成《魔戒》才好呢!

然而單從《孔子》出發,我們不能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拍孔聖人會更好呢?如何才能在鏡頭和場面調度中體現出「中庸」、「禮讓」乃至「中和位育」的儒家思想來呢?適當用一點慢鏡頭來表現孔子「萬世不朽」,會不會效果也不錯?還有沒有別的法子?這些都是留給整個中國電影界的大問題。

小津安二郎在自己的電影里發明了一種低機位、微微仰起的視角,就被世界目為東方傳統禮俗在電影界的代言人。而在傳統的禮儀之邦拍攝的一部講述儒家聖人的電影,卻只能七零八碎地照抄他國電影的陳規,說起來,畢竟是個遺憾。這大概也正是今日中國的一個寫照——急於擁抱傳統,卻還遠遠沒有體認到傳統的核心。

電影的另一大敗筆在於音樂,趙季平的配樂不能說沒有用心,但是純西化的交響樂放在這部定位「民族史詩」的電影裡面,就好像《國風》里插進了十四行詩,說不出的別扭。不知從何時開始,這種風格的配樂變成了主旋律電影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好拍檔。青藏高原上的《紅河谷》是這個調調,河南人民的好公僕《焦裕祿》是這個調調,兩千年前的《孔子》還是這個調調,其中偶爾點綴一些時代或地方音樂元素,就算是「民族化」了。衛國宮廷中的舞樂本來是還原春秋文化原生態的一個大好機會,可惜樂聲甫起,就被宏大的`交響樂壓了個嚴嚴實實,只剩下一絲磬聲在重圍中苦苦掙扎,全片其他部分的配樂,也大抵若此。姍姍來遲的《幽蘭操》也沒能挽回敗局。沒有了可信的音樂,電影說服觀眾「這就是那個時代」的力量,無形中消失了一半。

不過所有這些,都比不上劇情上的疏忽。影片前半部分的緊湊和後半部分的疏鬆已經受到許多詬病,我認為更大的問題出在對孔子這個人物及其精神的把握。夫子一出場,就被設定成了一個道德高尚、思想成熟的中年男人,可任誰都知道,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是這樣的。對於走進電影院的大多數觀眾來說,他們需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意義,這在今日的中國,不能假設為是盡人皆知的背景知識。然而電影的主創人員卻似乎並未把精力放在這上面,除了開始的反對活人殉葬稍有涉及之外,影片對於儒家學說的社會背景、在當時的意義、與其他學派之間的辯難、孔子的心路歷程等等都毫無涉及,彷彿他天生就是一個理想主義的殉道者,儒學天然就是救國救民的大道。這樣想當然的劇本,根本上是缺乏力度的,是屬於意識形態上過分自信的作品(鮮明的大陸特色)。所以有的觀眾看完之後質疑「孔子有什麼偉大?他不就是一個失意的政客嗎?」,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客氣地說,《孔子》是在用拍「好乾部」的思路在拍一個文化聖人,去掉了所有那些屬於思想家的猶疑和彷徨,去掉了思想背後的所有社會根基,只留下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還有戰爭和美女。這樣的電影,看似寫實,實則神話,再好看也不過是場熱鬧而已,打動不了人心。

在我的想像中,今日中國拍攝《孔子》,從他弟子的視角來進入這個人物的人生,會更適合當下的觀眾。用群雄爭霸與百姓疾苦之間的矛盾來說「仁」,用諸侯僭越與周代禮儀之間的矛盾來展現「禮」,角度會更好。前者重煽情,後者有奇觀,都是既讓片子好看,又有思想深度的角度。總比把寶押在無關緊要的CG戰爭場面和「香艷秘聞」上好。

可惜,如今這個時代,好大喜功和省錢省料才是王道。「正面表現偉人生平」的《孔子》從開鏡那一刻起,就註定了會是一個文化事件,至於電影本身,只能說聊勝於無,如此而已。

電影孔子的優秀觀後感三

據說《孔子》捲入了一起政治陰謀論事件之中,網路上幾近兵戎相見,蔚為壯觀 。我帶著輕易被輿論影響的,那種不懷好意的批評心態走進影院,看完電影我才發現,自己終究是小人之心了,電影中的孔子原來在現實中遭遇了戲中一樣的局面——不過成為了若幹人泄憤的手段與工具,「被誤解」的局面無法避免。而戲中他尚且能夠「改變內心」,用於應對世界的不公與紛亂;而對於電影外的遭遇,他就真的陽痿了——「老二無力」。

但這種境遇卻出奇得與電影本身互相照應,因為電影中的孔子雖然一直尋覓「知音」,但結局卻知音寥寥。《孔子》的故事不是一部聖人傳記,說到底是一部關於自我認同的故事。「孔子眾門徒與孔子的關系」和「子見南子」是《孔子》的兩大部分,無論是眾門生還是南子,都是在彼時為數不多的孔子「知音」。而慘烈的不止是知音者寥寥,而是知音們的結局死的死,傷的傷,無一不以悵然落幕。所以本片著墨於「子見南子」與「顏回救書簡」,孔子明知南子賞識他,亦無法留在衛國;明知顏回落水性命堪輿,亦無法營救——通篇其實是在製造一種關於人物的「無力感」:既無法改變時局,亦無法改變身邊人的命運。

這也是電影的另一個主題,就是孔子「無為」的由來。電影中年輕的孔子有一身鴻圖抱負,不認同老子的「無為而治」,而希望能夠憑借一己之力改變時局。但迎接他的卻是其後的風餐露宿,顛沛流離,幾近喪家之犬,理想主義要被挖空殆盡。在電影結尾,孔子的背影一襲白衣,與老子相若無幾,他最終領會到「不參政事」以及「無為而治」,「改變不了世界,只能改變自己的內心。」電影看似描摹了一個理想主義失敗者的落魄與無奈,實際上是敘述了另外的一番「豁然開朗」:以「傳道授業解惑」來終其一生,用「無為」來「有為」,結尾孔子死後鮑德熹的鏡頭探到窗外,一片淡定從容的畫卷,正與此心態相得益彰。

電影講到尾巴的時候已經立意鮮明,《孔子》從入世到出世,最後希望逃避政治與爭端。「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戲中的孔子領悟到生命中彌足珍貴東西相當多:師生之情,知音之情,家園之情……而那些黨同伐異的斗爭並無意義。這也是這部電影為什麼顯得相當「中庸」的原因,因為他要表達的本身就是「無為」的價值觀。因為缺失激烈的矛盾與可看性強的戲劇性斗爭,所以電影節奏顯得相當緩慢。不過原本希望「逃避政治」的《孔子》,卻因循墜入戲外的「輿論口角」之中,這豈非另外一種黑色幽默?

《孔子》表面上竭力依葫蘆畫瓢照足歷史,事實上不過是借古喻今,依舊是近來影視劇題材不變的主題:對於信仰缺失,喪失「堅持」品質的主流社會,《孔子》依舊是在宣道。所以電影中的孔子即便顛沛流離無處遁藏,也依然堅持「歲寒而知松柏。」人只能在歷練中變得頑強,在風霜後看出本質。只可惜這部電影描摹出了孔子的「本質」,但卻對那些「風霜」和「歷練」沒有深入敘述,以至於電影主題先行而細節稀缺。

但這也是關於電影本身的缺陷而已,至於那些陰謀論的攻擊者,當然他們不會關心電影本身是什麼。

❺ 獨家揭秘影視圈「最佳母親扮演者」寧子

寧子,(原名:鄭寧)女、出生於山東省青島市,現居北京,畢業於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中國內地著名實力派女演員。

2011年出演麥兆輝、庄文強聯合執導的歷史傳記《關雲長》中「綺蘭的母親」,2012年出演鍾少雄執導的青春勵志電影《全城高考》中「賀帆的母親」,2013年出演賈一平執導的現代都市劇《幸福保衛戰》中「楊曼的母親」,2014年出演張柏芝製片及出品的首部處女作《裸愛》中女一號的媽媽「喬瑞珍」等頗受關注,享譽圈中有內地「最佳母親扮演者」之稱。

寧子 參演電影的經典經歷

2009年2月,出演由著名導演伍松執導的民國迷案倫理劇情片《鵲橋殤》中的「白錢氏」;3月,出演由蔡建剛執導的都市情感題材影片《夕陽也風流》中的「蘇南」。2010年5月,出演薩文執導的動作片《迷失金沙》中的反一號「李玉萍」;7月,由蔣紹華執導,李易祥及李藍等主演的喜劇電影《贖罪旅行》飾演「牟麗」。2011年4月,出演由麥兆輝、庄文強執導的歷史傳記《關雲長》中「綺蘭的母親」;6月,由丁小洋執導的青春偶像片《青春網事》中飾演「趙雯」;8月,由劉宗岱自編自導的驚險懸疑、甚而有些荒誕且頗具喜劇色彩的故事電影《追夢》飾演「金月娥」。2012年4月,出演著名導演鍾少雄執導的青春勵志電影《全城高考》中賀帆的母親「陳志萍」;5月,出演薛芳民執導的都市浪漫愛情片《讓愛綻放》中「陳思語的母親」。2013年4月,由著名導演何自強執導,聯合王潔曦、陳靜、黃嫀硯等、出演青春倫理片《媽咪》中的「顧姐」,該片根據三個夜場女孩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2014年11月,出演由陶聲執導,曾皓文監制、沈星妤編劇的愛情輕喜劇電影《斐濟99°C愛情》飾演女二號「保貝的媽媽」,該片是中斐首部合作電影。2016年9月,出演由新銳導演王路沙執導,央視6套電影頻道定製反腐題材影片《驅霾》中的反一號總經理「關虹」;10月,出演由著名導演劉觀偉執導,蕭薔、周浩東、張春年等聯合主演的愛情喜劇電影《愛上處女座》中的女一號「劉夏的媽媽」;12月,由著名導演彭軍執導,蘇俊岐擔任編劇的古裝電影《牡丹仙子之皇帝詔曰》中飾演「大成娘」。2017年2月,出演由著名導演黃文美執導,在張家口開機的農村題材電影《木蘭*花》中的女一號「鐵木蘭」。

寧子 參演電視劇的歷年排期

2004年8月,出演由閆宇彤執導,王志飛、顏世魁、劉敏濤、徐衛、陳寧等聯合主演的懸疑刑偵劇《案發現場》中的「丁小新」。2009年1月,出演由著名導演賴建國執導,孫淳、劇雪、吳競等聯合主演的年代愛情劇《天涯咫尺》中的「汪曼麗」一角;7月,出演由非行、劉礴聯合執導的家庭倫理劇《單親媽媽的苦澀浪漫》中的「王艷」。2010年3月,出演由著名導演李路執導,范偉、孫寧、周浩東、孟廣美、金巧巧等聯袂主演的家庭情感劇《老大的幸福》中老五傅吉平的鋼琴「學生家長」;5月,出演由著名導演李廣德執導,小張鐸、習雪、絹子等聯合主演的青春勵志劇《畢業後的日子》中的「張麗華」;8月,出演由著名導演黃健中、朱德承聯合執導,賈一平、張光北、馬伊琍、周揚等聯合主演的年代商戰劇《經緯天地》中的「財旺妻」;9月,出演由著名導演賴慧中執導,趙燕國彰、杜志國、於又川、涓子、曹珊姍等聯合主演的現代涉案刑偵劇《追追追》中的「李芳」;10月,出演由著名導演王宏橋執導,郭德綱、姜超、史妍、劉金山等聯合主演,當代都市情感喜劇《幸福的旅程》中的「楊蔓雲」;11月,出演由李文龍執導,薩日娜、李誠儒、賈乃亮、趙冉等聯合主演的國產電視劇《你是我的生命》中的南冰潔「教導主任」;同月,出演由著名導演哈斯朝魯執導,劉冠軍、范志博、周波、董向榮等聯合主演的檢察題材電視連續劇《荊棘花開》中的「高秀芝」;12月,出演由張蠡、姜峰聯合執導,萬思維、蒲巴甲、鄭羅茜等領銜主演的軍旅青春勵志劇《第五空間》中的「心理醫生」。2011年1月,出演由金鱉勛、藍志偉、黑龍聯合執導的古裝宮廷劇《帝錦》中的「任好」;5月,當代都市劇《溫柔的陷阱》出演女二號「蘇大倩」;7月,出演由著名導演李平執導,李晟、海陸、張睿、趙麗穎、林心如等聯合主演的《新還珠格格》中「夏雨荷的母親」;11月,出演由王國賢執導,李美旋、劉雨濤、張寧江等聯合出演的懸疑劇《天網》中的「凌秀華」。2012年1月,出演澤西執導,黃小蕾、張鐸、黃志忠等聯合主演,青春與家庭倫理劇《非常90後》中的殘疾人「黃淑冰」;2月,出演由著名導演王碩執導,李晟、黃明、張曉晨、鄭愷等聯合主演的家庭劇《離愛》中「番茄」的生母;3月,出演由知名編劇導演游江雄編劇並執導的年代戰爭劇《大營救》中的西餐廳「老闆娘修可麗」;6月,出演由高林豹、梁勝權聯合執導,薛凱琪、李宗翰、李易峰、潘虹等領銜主演的家庭倫理劇《真愛謊言》女二號「顧娜」的前婆婆;同月,出演由張柏芝任製片人及出品人的首部處女作《裸愛》中的女一號的媽媽「喬瑞珍」;7月,出演由著名導演孫波飾演執導,於曉光、楊爍、章賀、吳岱凝等領銜抗日碟戰劇《一門三司令》中的「文清姐姐」。2013年1月,出演由何東興、周國棟共同執導宮廷劇《傾城絕戀》中的「玉如嬤嬤」;6月,由著名導演賈一平執導,賈一平、趙子琪、劉梓嬌、馮嘉怡等聯袂參演的現代都市劇《幸福保衛戰》中的女一號「楊曼的母親」;7月,出演由衛翰韜和黃偉明攜手執導,侯夢瑤、郭品超、呂良偉、劉德凱、楊麗菁等聯袂主演的古代傳奇電視劇《花木蘭傳奇》中的紫蘇娘「練姨」;12月,出演由龐好執,羅晉、王媛可、李勤勤等主演的都市情感劇《愛的相對論》中的「青姐」;同月,出演由郭林、孫鐵軍聯合執導,張桐、童瑤、曹力、姜超等領銜出演,以年畫為題材的「民族文化」抗戰電視劇《大掌門》中的媒婆「吹破天」。2014年6月,出演由余秀華編劇、哈斯朝魯、郁曉英聯合執導,劉冠軍、范智博、周波、白國偉、姚增強、張藝心等領銜主演的檢察題材《正義的承諾》女二號「高秀芝」;7月,出演著名導演由杜志國執導,杜志國、杜淳、鄭衛莉、付曼、鮑鯤、午馬、戴嬌倩等領銜主演的一部當代涉案電視劇《天網·行蹤》(又名:《天網2012》)中反一號「巧巧的母親」;8月,出演由著名導演楊文軍執導、陳彤編劇,吳秀波、姚晨、張萌、方中信、劉歡、朱茵等領銜主演的都市情感電視劇《離婚律師》中的「物業張姐」;同月,出演由著名導演柯翰辰執導,楊丞琳、鄭愷、張勛傑、楊壹童、紀寧、邵雨薇、董可飛等領銜主演,都市浪漫愛情勵志偶像劇《一見不鍾情》中的女一號「沈曼江好朋友"一角;9月,出演由著名導演閻建鋼執導,閆妮、趙立新、馮遠征、姜武、梁丹妮、洪劍濤、姚安濂、楊青等領銜主演都市愛情劇《婚姻料理》中的"李大夫"。2015年4月,出演由著名導演尹濤執導,馬廣源、李奕達聯合編劇,佟大為、王麗坤、鄧家佳、劉莉莉等領銜出演的都市愛情劇《想明白了再結婚》中的「徐經理」,同月,出演由劉曦執導,雷牧、張沐莀等領銜主演的都市校園劇《我的老師是傳奇》中的"校董鍾母";7月,出演由譚友業、白雲默聯合執導,譚月韶、楊千紫、安以陌、李照崟等聯合編劇,侯夢瑤、張天陽、金澤灝、趙文瑄等聯袂主演的大型古裝宮廷劇《美人香》中的"明嫂";8月,出演由蔣欽民執導,張國強、斕曦、張匯倉等領銜主演的抗日年代大劇《英雄戟之影子戰士》中的"老鴇子梅三姐";10月,出演由著名導演由郭靖宇、柏杉聯合執導,楊志剛、楊紫、王奎榮、劉芊含等領銜主演的熱血抗戰傳奇劇《大秧歌》中的「小黑鯊娘」一角;該劇榮獲第十一屆電視製片業「電視劇優秀作品」獎;11月,出演由著名導演劉新執導,林永健、於明加領銜主演,都市愛情輕喜劇《桃花運》中的「醫生」。2016年3月,出演由著名導演滕文驥、王為聯合執導,陳小藝、練束梅、崔林、陳婷等領銜主演的年代劇《天倫》中的「玲花」;4月,出演由澄豐、陳太源聯合執導,姚芊羽、鞏崢、王麗雲、張玉嬿等領銜主演的女性勵志劇《女人不容易》中的趙俞「趙阿姨」;同月,出演由劉暢導演、李嘉編劇,劉昊然、譚松韻、王櫟鑫等聯合主演的校園青春網路劇《最好的我們》中男一號"余淮的媽媽";5月,出演由著名導演張曉光執導,趙越、曹曦文、鞏崢等聯袂演繹的大型年代情感劇《錦綉年華》中的「馬七嬸」;9月,出演由陳衛國、繁華聯合執導、王學新編劇,繁華、郭子溪、梅年佳、張倩銘等領銜主演的歷史文化劇《老子傳奇》中的「孟蘭」一角;11月,出演由著名導演潘越執導、陳鍵鋒、江語晨、鞏新亮、陳司翰、梁冠華等聯合主演的都市懸疑情感劇《每個人都有秘密》中的「韓婉芬」。2017年即將上映的由著名導演郭靖宇、巨興茂聯合執導的年代劇《娘道》,聯合岳麗娜、於毅、楊昆、黑子、王奎榮、王繪春、巨興茂等實力派演員出演劇中「郝大嬸」一角;以及6月份即將上映的由孫艷華執導,邱澤、陸怡璇聯合主演在西雙版納開機的青春勵志民主風情電視劇《讓我聽懂你的語言》中的「咪龍」,也是第一次嘗試演繹傣族人物角色。

寧子曾是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員,在其演繹生涯里展現著青島女人獨有的執著與勇敢的同時。以超凡出彩的演技飾演著不同情感、不同色彩的各類題材電視劇中的「母親」而得名。她能精湛的飾演刀子嘴豆腐心的善良「母親」,也能時常完美的以蠻橫、刁鑽、刻薄的「媽媽」出現在各色銀幕中,戲里她最大的特點是溺子如命、財迷心竅,將人物內心的情感揣摩的淋漓盡致,而戲外她最真實的一面卻是雷厲風行、仗義疏財,於人於事總能做到事無巨細的備至與慈愛。

十多年的電影、電視劇演繹中,無論是「大題材、大人物、大事件」還是「小情懷、小角色、小情節」,寧子她始終秉持著一顆學無止境的心。她說只有不斷的超越時尚感、突破畫面感,給到觀眾不斷驚喜、不停驚奇,而且還不離老百姓生活太遠、接著地氣,更多的普通人關注的還是他們當下的生活,以及其「現在進行時」的人生命運,觀賞以當下「小人物」的命運折射社會萬象的作品,已然已成為了眾多觀眾的一種奢求。

在社會上要成功的方法永遠不只一個,而「實力」為根本永遠不被懷疑。戲里,她常給人的形象或是端莊賢惠、又或是專橫強勢。戲外,臉很熟、卻很少為人所悉其名。她就是這樣一位默默無聞一直付出在橋段背後的「藝人」,常以襯托她人而樂,只為藝術不爭前程。且時刻堅定不移的守護著自己熱愛的演藝事業,低調、沉穩的沉澱著,從她的嘴裡常這樣說道:人生的路或很長或很短,認識真正的自己才最為重要。文/張鴻潤

❻ 描寫戰爭的名言和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

戰爭從有私財產和階級以來就開始了的,用以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的,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一種最高的斗爭形式(毛澤東)

1>描寫戰爭名言

●戰爭是強迫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克勞塞維茨)

●戰爭在你願意時開始,卻並不你樂時結束(馬基雅弗利)

●包括懦夫在內的任何人都可以發動戰爭,但要結束戰爭卻得到勝利者的同意(薩盧斯特)

●戰爭用伯也用黃金(奧維德)

●戰爭似乎就意味著血和鐵(昆體良)

●戰爭的先決條件是:以好鬥為唯一美德,以求和為唯一恥辱----(肖伯納)

●有國家就有戰爭(伯克)

●建立一個國家靠的不是夢想,它最終總要訴諸血和鐵----(史文明)

●一個國家只有在戰爭時期才會處於和睦狀態(休·金斯米爾)

●戰爭是帝王的娛樂(英國)

●對那些需要戰爭的人來說,戰爭是正義的;對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來說,戰爭是合理的(李維)

●只有對那些需要戰爭的人來說,戰爭才是正義的(伯克)

●一次正義的戰爭能在高尚的國度里喚起神聖的愛的力量,這已為無數感人的事例所證實(特賴奇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沒有正義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國)

●黃金和財富是戰爭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戰爭是驕傲之子,驕傲是財富之女(喬·斯威夫特)

●這個時代的重大的問題不是演說和決議所能解決的……這些問題只有鐵和血才能解決(俾斯麥)

●霍布斯明晰地證明,所有動物都生活在一種自然的戰爭狀態中----(喬·斯威夫特)

●戰爭滿足了,或曾經滿足過人的好鬥的本能,但它同時還滿足了人對掠奪,破壞以及殘酷的紀律和專制力的慾望----(查·埃利奧特)

●戰爭是人類生活中一種具有頭等重要意義的生物法則,它是人類社會中不可缺少的起調作用的東西(伯恩哈迪)

●戰爭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軍事上的成功----(蒙森)

●戰爭是死神的盛宴(歐洲)

●所有的母親都憎恨戰爭(賀拉斯)

●戰爭來臨時,真理是第一個犧牲品(海·約翰遜)

●戰爭使多數人流血,卻養肥了少數人(威·申斯通)

●戰爭也愛吃精美的食品,他帶走好人,留下壞人----(達·湯普森)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老子)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唐·李白)

●可憐萬里關山道,年年戰骨多秋草(唐·張藉)

●血戰乾坤赤(唐·杜甫)

●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唐·王昌齡)

●皇帝動刀槍,百姓遭了殃

●戰爭一開始,地獄便打開(英國)

●叫喊戰爭的人是魔鬼的參謀(歐洲)

●戰爭的目的必須是為了和平(亞里士多德)

●你想和平,就要准備戰爭(韋格蒂烏斯)

●要進行戰爭只有一個借口,即通過戰爭我們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壞的和平環境中(西塞羅)

●贏得戰爭只不過是使和平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羅·勃朗寧)

●只有勝利者,才能用戰爭去換取和平(薩盧斯特)

●和平孕育著戰爭,戰爭孕育著和平(普坦漢姆)

●從來就不存在好的戰爭,也不存在壞的和平(富蘭克林)

●戰爭造就竊賊,和平把他們弔死(英國)

●戰爭造就竊賊,和平把他們弔死(英國)

●要和平,就得准備戰爭(歐洲)

●不為戰爭和毀滅效勞,而為和平與諒解服務(海塞)

2>描寫戰爭文學作品

1.孫犁的《蘆花盪》、《荷花澱》
《蘆花盪》主要寫了一個老英雄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一個老頭子撐著一隻小船,在白洋淀里無數次地穿過了敵人的夜間封鎖,為游擊隊運輸糧草、護送幹部。他不帶一枝槍,只靠那隻靈巧的篙和水鴨子似的游水本領,在萬畝葦塘里穿梭,從未發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擊隊才維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聯絡。但有一次他護送兩個女孩子在夜間穿越封鎖線時,撞上了敵人的小火輪,一個女孩子負了傷。這個打擊差一點使他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力量;但他發誓要為女孩子復仇,第二天,他單身智斗敵人,一個個地收拾了他們,為女孩子報了仇。這篇小說很有點傳奇色彩,人物形象鮮明,環境描寫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

《荷花澱》要問白洋淀有多少葦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葦子?不知道。只曉得,每年蘆花飄飛葦葉黃的時候,全淀的蘆葦收割,垛起垛來,在白洋淀周圍的廣場上,就成了一條葦 子的長城。女人們,在場里院里編著席。編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漲滿,有無數的船...

作家簡介:

孫犁(1913~2002年7月11日),現、當代小說家、散文家 ,被譽為「荷花澱派」創始人。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學畢業後流浪到北平,在圖書館讀書或去大學旁聽,當過職員。1936年到安新縣的小學教書,了解到白洋淀一帶勞動群眾的生活。後任教於冀中抗戰學院和華北聯大,在晉察冀通訊社、《晉察冀日報》當編輯。1944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和工作,發表了著名的《荷花澱》、《蘆花盪》等短篇小說。1945年回冀中農村,1949年起主編《天津日報》的《文藝周刊》。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天津分會副主席等職。1956年起因病輟筆。1977年以後,又寫有不少散文和評論以及少量小說。從40年代起,孫犁作品結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說集《蘆花盪》、《荷花澱》、《采蒲台》、《囑咐》,中篇小說《村歌》、《鐵木前傳》,長篇小說《風雲初記》,敘事詩集《白洋淀之曲》,通訊報告集《農村速寫》,散文集《津門小集》、《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書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澤集》、《曲終集》,論文集《文學短論》,還出版了《孫犁小說選》、《孫犁詩選》、《孫犁散文選》、《孫犁文論集》以及《孫犁文集》等。2003年7月,孫犁紀念館在河北省安新縣白洋淀荷花大觀園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餘萬字的《孫犁全集》。
孫犁的作品以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為其秀雅、雋永的創作風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澱》、《囑咐》等短篇作為現代文學史上負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藝界視之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孫犁的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農村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戰斗情景。茅盾說過:「孫犁的創作有一貫的風格,他的散文富於抒情味,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決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雲變幻的,好處在於雖多風趣而不落輕佻。」(《反映社會主義躍進的時代,推動社會主義時代的躍進》)

2.列夫·托爾斯泰 的《戰爭與和平》
內容簡介:
《戰爭與和平》人物眾多,場面宏大,事件繁雜,結構嚴重,具有恢弘的氣勢。作家把他的人物放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和各種各樣的生活環境與氛圍中加以描寫,時而是豪華優雅的貴族沙龍,時而又是硝煙彌漫的戰場;既有青年男女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又有慘不忍睹的戰斗場面。托爾斯泰注重描寫人物的復雜性,並從各方面展示人物性格的發展。所以書中幾百個人物個個栩栩如生,獨具神韻,富有感染力。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鴻篇巨制,全書共四冊,近一百二十萬字。現根據原著,並參照同名電影,將原書業華提練出來,濃縮為十萬字,供青少年學生閱讀。相信廣大讀者從這濃縮的少年版《戰爭與和平》中,也能體味到這部偉大作品的些許魅力。
回答者:珍珠奶茶的哥哥 - 童生 一級 8-28 21:09

《戰爭與和平》是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鴻篇巨制,長達130 多萬字,歷經7 年艱辛創作,受到列寧很高稱贊。
小說以1805年開始的爭奪歐洲戰爭和1812年的俄國衛國戰爭為主線,揭露俄國首都彼得堡的宮廷顯貴和官僚貴族伐西里為代表的貪婪與卑劣。作品描寫的年代跨度長達十多年,人物500 多個,歌頌了民族的英雄品質和堅強性格,多方面反映俄國一個重要歷史時期中各階級的生活面貌。

1805年7 月,拿破崙率兵征服了歐洲,法俄之間正醞釀著激烈的戰爭。然而在彼得堡上層的人們依舊過著恬靜悠閑的生活,達官貴人們都匯聚在皇後的女官兼寵臣安娜·巴甫洛夫娜舉辦家宴招待會上。

赴宴的有宮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卻行為不端的女兒美倫,還有個頭高大健壯的年輕人彼爾,他戴著眼鏡,剪短發,穿淺色的流行短褲和褐色燕尾服。彼爾是莫斯科著名貴族別竺豪夫的私生子,從小出國留學,今年20歲,學成回國到首都謀職。他一進宴會廳,對人們議論拿破崙征戰歐洲頗感興趣。在這里,他高興地結識了英俊而剛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羅皇帝的退職老總司令包爾康斯基的長子,兩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時,安德烈正應庫圖佐夫將軍的召喚,去任他的傳令官,將出國跟征戰歐洲的拿破崙軍隊作戰,任即將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瑪麗再三勸留,也改變不了他的決心,他期望通過這次戰爭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從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親那裡,委託父親加以關照。於是他急奔前線,在波蘭追上了俄軍總司令庫圖佐夫,總司令派他到聯合縱隊去任職,並受到了嘉獎。

彼爾回到莫斯科,他繼承了別竺豪夫伯爵身後所有的遺產,搖身一變成為莫斯科數一數二的資本家,成為社交界的寵兒。他的親戚伐西里早就窺視別竺豪夫家的財產,本想通過篡改遺囑來謀得,失敗後,又處心積慮地要拉攏彼爾,一方面為他在彼得堡謀得一個不小的官職,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讓已是宮廷女官的女兒美倫嫁給彼爾,以圖錢財。結果他的計謀順利達成,可這樁婚事實在不幸之至。彼爾發現了妻子與好友多勃赫夫之間的曖昧關系,他與多勃赫夫進行搏鬥,並幸運的擊倒對方,隨之與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惡和生死的困擾之中,在加入共濟會後,受到寬宏大量的哲學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當安德烈再次回到總司令身邊,俄奧聯軍對法的奧斯特里齊戰斗就要打響了。由於在戰前的軍事會議上,否決了幾位老將軍的意見,採取了馬上出擊的戰略,結果慘敗。安德烈受傷被俘,途中昏迷,被敵人誤以為活不成而丟下,庫圖佐夫也以為安德烈陣亡,給他的父親去信報喪。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復了。愈後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產下一名男嬰,但她卻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獨與絕望之中給妻子最後一個吻,他覺得人生已再無意義,決定終老於領地。
回答者:信歆十足 - 經理 四級 8-28 21:12

戰爭與和平故事梗概(簡介)
這是一部製作精緻、構思嚴謹的巨片。場面壯闊,氣勢磅礴,繼承了前蘇聯在拍攝歷史題材影片方面的傳統,完美地融托爾斯泰原著精神於其中,再現了俄法戰爭時期俄羅斯大地廣闊的歷史畫卷。影片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重大事件,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潰退等。通過對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彼埃爾、娜塔莎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的描寫,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 。 根據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名著改編拍攝的美國版,論藝術成就雖不及蘇聯版,但燦燦巨星和好萊塢式敘事手法則更能讓本地觀眾接受這部通俗劇化的208分鍾長片。氣質高雅的奧黛麗.赫本飾演娜塔莎和文質彬彬的亨利.方達飾演皮埃爾都是不錯的選擇,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也成為劇情的焦點。但其他有如八國聯軍的演員組合卻難以忠實地重現拿破崙揮軍進攻俄國時的大時代動盪故事,導演金.維多顯然大幅度簡化了原著的情節和內涵,但戰爭大場面還是拍得相當認真可觀

作家介紹: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 19世俄國最偉大的作家。出生於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 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幾年軍旅生活不僅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而且為以後在其巨著《戰爭與和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爭場面打下基礎。

戰爭作品:
《戰爭與和平》列夫托爾斯泰;
瑪格麗特·米切爾創作的描寫美國南北戰爭的小說《飄》;
還有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一個人的遭遇》、《解放》和《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描寫中國革命李英儒的《野火春風斗古城》、
馮德英的《苦菜花》、
劉知俠的《鐵道游擊隊》、
吳強的《紅日》、
馮志的《敵後武工隊》

這些都是``!
sorry```!
本人比較懶``
這個太多勒``
就不一一介紹勒``

3>

描寫戰爭影視作品

1、《桂河大橋》(1957年)

因為有了這部電影,人們才記住了泰緬邊境上那座著名的鐵路橋。這部電影在大部分時間內講述的不是反抗,而是創造;不是對抗,而是交換。所以有人稱它為「戰爭倫理片」,也有人稱它為反戰影片。該片1958年獲7項奧斯卡大獎。

2、安傑伊·瓦伊達的《戰爭三部曲》(1995年,1957年,1958年)

波蘭導演安傑伊·瓦伊達於20世紀50年代拍攝的《一代人》、《下水道》和《鑽石與灰燼》統稱《戰爭三部曲》。考慮到拍攝年代意識形態的限制,影片所展現的新現實主義光輝就更加可貴。2000年,安傑伊·瓦伊達獲第72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3、《巴頓將軍》(1970年)

本片據說是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最喜歡的影片。影片的感人之處在於,它真實地再現了巴頓矛盾分裂的性格特徵,既沒有把他變成「軍神」,也沒有把他貶為老兵痞,而是把他描繪成「一個與時代格格不入的、悲劇式的英雄」。該片1971年獲奧斯卡7項大獎。

4、《遙遠的橋》(1977年)

這部影片演員陣容空前強大,主要演員都當過奧斯卡影帝。影片講述的盟軍「市場花園行動」在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規模的空降作戰行動,但是由於情報、通信和指揮失誤,盟軍空降兵未能完成奪橋後挺進德國、結束戰爭的任務。

5、《莫斯科保衛戰》(1985年)

蘇聯電影導演尤里·奧澤羅夫任總導演,蘇聯拍攝的最著名的一部二戰巨片。說到戰爭場面寫實,該片中的坦克、飛機等武器裝備都是如實還原,具體拍攝時,又多採用中、遠景,甚至是航拍的長鏡頭,在電腦技術主宰銀幕的今天,再也不會有人這樣下功夫拍攝戰爭片了。

6、《希望與榮耀》(1987年)

該片1988年獲金球獎最佳影片獎,東京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和5項奧斯卡獎提名,是英國導演約翰·伯爾曼自編自導的自傳體傳世之作。最讓人震撼的地方在於,片中展現的普通英國人在遭遇苦難不幸時,還能努力維持自己平常的生活—這也許是對納粹最大的蔑視。

7、《辛德勒的名單》(1993年)

這是一部由澳大利亞作家托馬斯·基尼利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黑白巨片。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說:「對於我來說這是一次全新的體驗。突然間,我一貫用來逃避現實的攝像機直面現實。在拍攝中我每天都會流淚。」

8、《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

當《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上映的時候,幾乎所有觀眾都是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了解戰爭的血腥本質。影片導演用二戰時流行的手搖攝影機跟拍方法,再現了諾曼底登陸的場景——不以全景宏大,而以士兵個人情感震撼人心。該片獲得當年奧斯卡5項大獎。

9、《兵臨城下》(2001年)

這是一部將大場面與個人傳奇融為一體的傳奇片,是歐洲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電影製作,耗資9500萬美元,在影迷眼中它是必看的二戰影片。該片根據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同名紀實小說改編,主人公俄羅斯狙擊手瓦西里也確有其人。

10、《鋼琴師》(2002年)

波蘭電影大師羅曼·波蘭斯基看完茨皮爾曼回憶錄的第一章後,立即決定以此作為藍本拍攝一部反映二戰中猶太人受難的影片。該片2003年獲得7項「愷撒獎」大獎和3項奧斯卡獎。(黃恆)

閱讀全文

與老子影視倫理電影重口味中文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萬博廣場電影院價格 瀏覽:811
和女私人電影院 瀏覽:998
月牙兒電影免費觀看中文 瀏覽:271
經典多角色英文電影 瀏覽:654
用海鮮做槍的電影影片名字 瀏覽:516
我和我的家鄉電影表達了什麼 瀏覽:749
電影院在郵局的旁邊的英文 瀏覽:474
情人一起看電影圖片 瀏覽:189
什麼電影里出現大尺度話劇 瀏覽:358
吸血猛鬼電影完整版 瀏覽:233
情聖電影片段周星馳經典 瀏覽:313
電影365天大結局 瀏覽:527
成龍拍的全部的電影 瀏覽:836
國產電影入侵者在線觀看完整 瀏覽:847
電影奪冠觀後感四年級 瀏覽:516
電影院新冠陽性現場通知 瀏覽:222
印度神劇開掛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553
泰國體育勵志電影 瀏覽:873
誰有百度雲盤那種電影網站 瀏覽:681
中國革命戰爭電影音樂片段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