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電影的新浪潮
「新浪潮」電影是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之後世界電影史上規模巨大的第三次革新運動。
它以反傳統為旗幟,以非理性為基本特徵,對戲劇化電影是一次更大的沖擊。
這個運動興起於1959年,這一年的2月2日和3月11日,由夏布羅爾導演的影片《漂亮的塞爾日》和《表兄弟》開始公映。接著,特呂弗的《四百下》和阿侖·雷乃的《廣島之戀》於同年的戛納電影節上又引起轟動。因為這些影片呈現出一種全新的風格。
影片中運用了意識流和閃失鏡頭,情節鬆散,將眾多的生活事件無邏輯地以無技巧的跳躍手法組織在一起,以表現人物的潛意識活動,缺乏結構上的完整性。這使那些習慣於欣賞戲劇性強、結構嚴謹的電影的觀眾感到十分新鮮和驚異,甚至瞠目結舌。於是,一些報紙雜志便不約而同地用「新浪潮」來稱呼這類影片。
⑵ 蔡明亮《你那邊幾點》《四百下》這兩部法國電影新浪潮電影對台灣電影的影響
《四百擊》是二十世紀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開山之作,其敘事手法簡單、直接,有一種穿透心扉的力量。這種簡潔、朴實的電影手法在「新浪潮」初期甚至是一種必需的標記。這既是因為二戰之後各國有良知有追求的電影人都對電影製造幻覺帶來的邪惡在不斷地反思,也與當時法國存在主義思潮甚囂塵上有關,而且,新浪潮的那一代導演大都是影迷出身,在手執導筒之前,這些人都曾在法國電影資料館猛磕先前電影史上的各種好影片,並撰寫精彩影評呈現自己的電影主張。毫無疑問,這些導演既受到二、三十年代美國好萊塢電影技術的深刻影響,也受到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電影思想的深刻影響。他們以反抗法國「優質電影」為名,發展出自己的電影觀念,並在自己的電影實踐中發展出新的電影風格,從而開創了一個時代的新風尚。《四百擊》作為揭竿起義之作,毫無疑問排在這一「浪潮」的浪尖之上。
蔡明亮把鏡頭對准都市人形形色色的生活。台灣新浪潮侯孝賢和楊德昌為主要推手,當然蔡明亮也是,他的電影題材不同於他們,煥發了台灣電影的活力。
⑶ 新浪潮和左岸派的區別
一、成分不同
1、「新浪潮」的製作者大都是巴贊創辦的《電影手冊》雜志的評論員,他們是些影迷,由到電影俱樂部中看影片、在雜志上寫評論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壇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將們: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里維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
2、而「左岸派」的製作者們則是聚集在塞納河左岸「門階出版社」這一左翼作家團體的周圍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羅伯—格里葉等;有戲劇家雷乃、亨利·高爾比;有記者阿爾芒·卡蒂;有攝影師阿涅斯·瓦爾達等。
而真正搞電影的只有克里斯,馬克一人。不同的經歷決定了他們不同的文化水平。一般地講,「左岸派」導演的文化修養要比「新浪潮」導演高。
二、時間不同
1、「新浪潮」運動始於50年代末期,以195S年為誕生的日期。
2、而「左岸派」電影導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導演早。雷乃在1948年就開始拍攝影片了,瓦爾達也於1954年就開始拍攝影片了。
三、影片主題和手法不同
1、「新浪潮」作者電影有著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
2、而「左岸派」的作家電影反映的卻是帶有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較多採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而作家電影則較多採用「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地採用人稱來敘事;作者電影有一種真實誠懇的風格。而作家電影卻有著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藝術的假定性也遠遠超過了「新浪潮」電影。
四、拍攝地點的選擇不同
1、由於「新浪潮」電影從來不去反映重大的歷史事件,不具有社會性主題和政治性主題。因此,所選擇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動范圍總在這個大城市中進行;同樣基於影片主題的不同。
2、「左岸派」導演們拍攝的地點也極為廣泛,足跡遍及蘇聯、日本、朝鮮及歐洲各地。他們是些跨越國界的人,他們的目標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