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大片 > 內地電影與台灣電影的區別嗎

內地電影與台灣電影的區別嗎

發布時間:2024-03-16 14:38:18

㈠ 香港台灣的電影和大陸的電影有什麼區別

香港的電影,很本色.大陸的,,,,,因為限制太多.要通過很多審核.就拿,門徒,來說,香港的結尾是吳彥祖穿的是警服.大陸的是平常衣服.代表什麼?那個角色是不能公開的身份.香港的可以給予一個名正言順.大陸......

㈡ 港台電影和大陸電影的區別詳細答案- 一定要詳細。

三個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香港電影比較注重商業化,娛樂性是第一要素,基本上從60年代邵氏公司以來都是如此。
台灣電影蔣介石期間比較多愛國主義電影,跟我們的主旋律差不多,還有瓊瑤片比較泛濫,80年代新電影後,出現了很多藝術價值很高的電影,這些電影通常不考慮商業元素,是華語電影的珍貴財富,台灣的商業片比較落後,近年來則多流行青春片,算是台灣特長的商業電影類型了
大陸電影在建國初期有些不錯的經典,後來隨著政治形式,大家也都知道,這期間基本沒什麼值得流傳後世的佳作,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算是大陸電影的黃金時期,雖然特別經典的電影不多,但是百花齊放,各種佳作層出不窮,整體素質恐怕是兩岸三地在1949年以後的最高峰,這期間政治風氣比較寬松,尺度也較大。90年代開始是名導演的時代,雖然出現了一些非常經典的作品,但是總體素質開始逐年下降,導演們的膽魄也是越來越小
近年來香港電影基本和內地電影融合,出現大量不倫不類的電影,應該算是華語電影史上最齷齪的時代

㈢ 大陸電影和台灣電影的區別

李安跑沒過去後,台灣電影就賽德克巴萊有男人骨氣,能看。其他全是娘炮電影

㈣ 日本網民熱議中國抗日電影大陸版和台灣版的區別

以前我們熟悉的是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最近在出國的飛機上我看了8部台灣拍攝的抗日電影,看完之後作了一個對比,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異。 第一,題材上明顯不同。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名字很邊緣,比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李向陽》。而且反映的抗戰多半是鄉村的抗戰,非城市正面抗戰,比如《敵後武工隊》。 而台灣版本的抗日電影起名較宏觀,比如《筧橋英烈傳》(空軍跟日本人激戰)、《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還有《英烈千秋》(講張自忠)、《梅花》、《香火》等,多半選取城市正面抗戰題材。 第二,人物身份選取不同。大陸拍的全是窮人的抗戰,比如鄉下老百姓、窮人參加革命抗戰,地主老財是漢奸。而台灣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戰,比如《梅花》,講的是紳士、大鄉紳的抗戰,家裡幾代同堂,生活很好,很體面,小孩都在國外留學等等。 而《筧橋英烈傳》里的人物角色也全出生於有錢人家。國民黨在大陸代表有產階級的政權,價值體系對富人是正面的,對窮人是負面的。 第三,國恨、家仇的先後順序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多半是國恨在前,家仇在後。但在台灣電影里順序恰恰相反,往往家仇是一個故事的引子,而國恨是背景。比如《梅花》體現的是民族精神,但是它也是先家仇後國恨的邏輯關系。第四,抗爭的出發點不同。大陸版本反映抗戰最主要是從國與國、民族與民族的對抗出發,多從正義、侵略等角度來闡釋,而台灣版本更多從中華民族的文化出發來闡述一種文化的抗爭。 比如《梅花》這部電影,梅花的精神百折不撓,喻示著中華文明不能被日本人打斷;再比如《香火》,喻示著中華民族香火不能滅、不能斷,而且要頑強地接續下去,這是一種文明、文化的抗爭。 第五,對階級和人性的處理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往往重階級性、斗爭性、反抗性,比如展現日本人的殘酷性和中國人的斗爭性。 而台灣版本著力反映了很多在抗戰過程中微妙復雜的人性。比如《梅花》里老大的父親被日本人殺了,老大決定去從軍,臨行前他跪下來向母親辭行,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為了打擊日本帝國主義,我要參軍」的台詞,而是很簡單地說了一句:孩兒不孝,長子不能保全家安全,所以我應該去從軍。 老太太站在台階上送他,含著眼淚只說了一句「打贏了回來」。短短幾句話,給人心靈留下的震撼很大,因為它體現出人性及中國文化方面的頑強。 比較之後我發現,把這兩個版本合起來看應該更能反映抗戰的事實,單看哪一方面都不夠。讓我們回到歷史現場,去看歷史的另一面,看歷史被遺忘的那一面,被歪曲的那一面,被掩蓋的那一面。

㈤ 內地香港台灣電影的異同

個人意見:香港電影起步較早,五、六十年代是百花齊放的時代,明星雲集,有趣的是,那時候銀幕陰盛陽衰,林黛、白燕一批女星照耀了香港的夜空。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到了七、八十年代,情況就反了過來,陽剛之氣充斥影壇,周潤發、成龍周星馳,一顆顆巨星相繼涌現。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九十年代後期,香港電影一蹶不振,這與當時政治、經濟原因不無關系。九七回歸,各行各業的港人都持觀望態度,一些人才也流失了;另外,經歷了金融風暴和全球經濟萎縮打擊的香港影市尚未恢復元氣。
<br> 內地電影起步晚,但在近十年來呈現繁榮的景象,並且逐步走向商業化。內地電影發展仍然十分緩慢,劇本大都靠歷史題材改編,靈活運用能力不夠,明星的票房號召力不足等等。根本原因我認為是體制問題,中國人口眾多,但市場潛力沒有被挖掘出來,政府政策阻礙了電影市場化進程。
<br> 相比而言,我更喜歡內地電影,香港電影故事情節低俗,很多都是照搬照抄好萊塢大片,少有深刻的作品。內地電影雖多是小製作,但是故事深刻,意味雋永。演員的表演更加細膩感人。
<br> 對於台灣電影不甚了解。引用一位台灣導演的話:楊德昌:整個華語電影范疇內,台灣電影都是比較「導演個人主義」。這跟香港的公司制差別很大。內地的話,剛好是兩者結合,像王小帥、陸川他們的電影導演色彩濃郁,但他們同時也在走公司制的運作。而台灣之所以容易出現個人風格強烈的導演是因為在台灣做電影,你必須一個人能夠扛下包括資金、劇本籌備在內的所有事項。其實,提到台灣電影就想到我和侯孝賢,如果從積極的意義看,未必是件壞事,可以激勵那些年輕的電影導演,讓他們盡早趕上來,把我們的位置取代。

㈥ 台灣電影真的比內地差么

大型商業電影比台灣強,可是大陸商業電影的一大缺陷就是敘述方式,電影內容,價值觀甚至邏輯承接方面存在較大問題。所以我們看國產大片的時候或多或少會有一種尷尬的感覺。而台灣商業電影不拿手。很多電影是藝術電影。所以台灣電影在國際各大電影節上得獎數量在陸港台地區是最多的。有點偏科嚴重,而香港主要拍商業片。中國大陸則因為電影產業開發比較晚,所以也吸收了港台兩地的風格。比如張藝謀,賈樟柯就表示過以前看台灣電影對他們的影響,所以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和紅高粱有台灣新電影浪潮的影子,紅高粱甚至還請侯孝賢當監制。後來的十面埋伏也有李安導演卧虎藏龍和徐克功夫片的感覺。其實中國電影,尤其內地電影可以做大做強。就是請香港的影人指導商業片,讓台灣影人指導藝術片。大陸作為製片方投資就可以了。當然前提是放開一切言論,思想,畫面等方面的限制。以前整個東亞東南亞看華語電影,可是現在大多數亞洲人更選擇日韓或者印度電影來看。從這種對比來看,中國電影的確是沒落了,就算拍出戰狼這種只有雞血沒有思想的電影,就算國內票房破幾十億,在國外院線的表現甚至不如蠟筆小新大電影的票房高。

㈦ 台灣VS大陸用詞—電影篇,兩岸電影譯名差異為何如此大

文化就像一座冰山。當我們第一次同另一種文化接觸時,文化差異在最簡單的層面上沖擊著我們,我們會立即注意到語言、禮儀、衣著、行為和舉止上的差異--這些都是冰山的可見部分,也就是冰山的一角。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遇,使人們往往從自身的文化角度,用自己的價值觀來理解他們的事物。

文化都是獨特的,都有存在的價值,都值得尊重,都有值得尊重的經驗和智慧。 所以,對於生活在同一藍天下,但面對兩地文化的差異,兩地在過去對於翻譯的初衷的不同導致了譯名的巨大差異,我們應相互尊重,通過平等交流對話,達成彼此間的理解和包容。也應當用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學習和借鑒優秀外來文化,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化交流。

㈧ 內地台灣電影譯名竟差距那麼大,哪些譯名超乎想像

內地和台灣的電影譯名差距非常大,例如《UP》,大陸會將其翻譯為《飛屋環游記》,然而中國台灣卻將其翻譯為《天外奇跡》等等。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可能是因為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的語言表達有所不同,他們學繁體字,和中國內陸地區用的字體不是一樣的,所以很多台灣人要想在中國大陸讀書或者工作的話,必須要學習一些簡體漢字。

《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在國際上的名聲同樣非常好,所以中國大陸將這部電影翻譯成一個特別唯美的名字《天使愛美麗》,然而台灣起的名字完全就破壞了這種美感,他們將其譯為《艾米莉的異想世界》。

閱讀全文

與內地電影與台灣電影的區別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吳彥祖電影大全集古惑仔 瀏覽:556
泰國版電影金枝欲孽 瀏覽:178
彼得兔電影有中文版的嗎 瀏覽:155
愛情電影好看的感人的愛情電影 瀏覽:939
蝴蝶法國電影台詞 瀏覽:902
最近有沒有什麼甜甜的電影 瀏覽:388
千億電影院 瀏覽:500
關於抗戰或軍旅題材的電影觀後感 瀏覽:950
海雲台中文電影 瀏覽:478
電影打劫搞笑圖片 瀏覽:104
黑太陽電影觀後感2000 瀏覽:961
電影票沒趕上可以不可以換場 瀏覽:563
結局意外的古裝電影 瀏覽:916
好萊塢十大愛情經典電影 瀏覽:420
國產古裝破案電影大全2015 瀏覽:653
泰國拍中國古裝電影 瀏覽:868
成龍電影周第四屆徵文頒獎 瀏覽:952
變態男電影大全恐怖 瀏覽:227
電影院韓國電影在線 瀏覽:452
英語原生電影音樂之聲 瀏覽: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