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台灣現在依然有古裝劇產出,但是因為現在他們的作品質量實在太差了,所以近些年來已經很少引進大陸,也就看不到了。台灣古裝劇曾經也在大陸風靡過一段時間,不過那時候是內地的影視業還不發達,製作水平不如台灣影視精良,所以經常引進台灣的影視作品。但是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現在台灣古裝影視的製作水平已經無法和大陸相比美,達不到大陸人的欣賞需求,所以台灣古裝劇漸漸在大陸失去了生存條件。
而且現在大陸的古裝影視製作水平非常完善,質量也完全不是台灣能趕得上的,土財主眾多的大陸先後建立了多個影視城,製作精良的古裝劇已經是讓人目不暇接,僅僅是內地的古裝劇產出已經遠遠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又何必花那麼多錢引進台灣的古裝劇,實在劃不來。
,
② 為什麼台灣的電影特別少呢
台灣的電影並不少.只是在我們這里公映或播放的特別少.因為政治上的原因,相當多的台灣電影,我們大陸觀眾都不能看到.
台灣電影年產量和香港相當.可以說並不少.
台灣眾多電影的格調相對低下 就像他們的娛樂節目.不過台灣電影不乏精品.也不乏大師級人物.例如:楊德昌 侯孝賢 李安等.
台灣電影當然有他們特有的文化 有時間用BT下載看看 還是不錯的.
③ 《艋舺》: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故事
「風往哪個方向吹,草就往哪個方向倒。年輕的時候我也以為自己是風,可是最後遍體鱗傷,我才知道原來我們都只是草。都想作風,一吹吹一大片草,發現人都只能作草,帶著走的是跳不出的江湖。」
導演鈕承澤的一段話,道盡了少年初入江湖的桀驁不馴和涉入江湖後的感慨無奈。看完全片,我覺得這句話也是無數小人物面對時代大變動、大洗牌形勢下的內心獨白。
艋舺,不再只是艋舺
電影中的艋舺,指的是台北那條最早的老街市。那裡有繁華的商業區、風雲際會的碼頭、煙火聚集的廟街,既保留了閩南地方文化,又保留了日據時期的殖民地文化。這樣一個「性格強烈」的街市,也是台北黑道聚集的地方。
故事在這里發生,也在這里結束。
蚊子是轉學來到艋舺的,就讀於當地一所三流高職學校。入學第一天,就有四、五個混混欺負他,搶走了他的雞腿。為了搶回雞腿,他二話不說上前追擊,面對眾多對手,蚊子未落下風,憑著自己的好身手在這場群架中游刃有餘。
路過的黑幫四人組和尚、李志龍、阿伯、白猴看到蚊子的身手,決定收他入幫,就這樣,五人正式結為太子幫。太子幫秉持著「只問意氣不問意義」的精神,憑借李志龍父親Geta的黑道地位在學校呼風喚雨。
看到這里時,不少人都覺得劇情有點「非主流」,憑著一個雞腿就入了黑幫?而且很快就有了「只問意氣不問意義」鐵打的兄弟?
我卻覺得這樣的劇情合情合理。艋舺這個地方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沖突的地方:商業發達卻還有著各種廟街供奉神位,本地黑道盤踞卻又深受閩南、日據時期文化影響。在這里長大的少年內心,其實是孤獨的、矛盾的,他們也是想成為「風」的人,卻無時不處於更強的勢力、更隱秘的文化的影響中。
轉學來的蚊子同樣是孤獨的、矛盾的,如果他不向那幾個混混反抗,今後在艋舺這個地方只會遭受更多欺凌;反抗的話,又難免受到皮肉之苦。
我想,四人幫也許是看到了蚊子和他們相似的地方,才選擇帶他入幫。而對這五個少年而言,艋舺不再只是艋舺,更是成為他們相互取暖、釋放意氣的「江湖」。
喧嘩與寂靜
太子幫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仇必報,每天都在打打殺殺中渡過。在這樣的「快意」中,其實他們是十分青澀的、幼稚的,他們只想揮舞著拳頭向別人證明著自己,卻沒想到他們會失手闖下大禍。
和尚為了兄弟,一人抗下了這個爛包,被Geta狠狠教訓。但Geta還是疼他們這群年輕人的,和尚痊癒後,Geta送太子幫上山習武,目的是要讓他們知道出來打拚靠的是拳頭,但不止是拳頭,還有道義。成長之後的太子幫依然憑著拳頭大殺四方,不過他們成熟了許多。
到這里時,鏡頭慢了下來,也安靜了下來。無聲勝有聲,少了一些血肉模糊的殘忍鏡頭,多的是導演引導我們對這群年輕人的思考。
艋舺看似十分寂靜、一如從前,實則暗流涌動,變革一觸即發。在時代變遷之前,這群年輕人內心也有慌亂、有恐懼,但他們還是揮舞著拳頭,叛逆地與世界為敵,想在這片喧嘩中證明些什麼、樹立些什麼。在成長過程中,他們也許察覺到了暗地裡的風起雲涌,於是,他們變得成熟。而成熟意味著,同樣是揮舞著拳頭,這群年輕人的內心有所衡量、有所敬畏、有所遵循。
影片中還有一個鏡頭讓人難忘。蚊子在成人會所里偶遇自己的同學小凝,兩人坐在床邊,蚊子問小凝「你為什麼要做妓女?」小凝不甘示弱回他:「你為什麼要做兄弟?」隔壁傳來尷尬的聲響,蚊子掏出mp3,插上耳機,和小凝一起聽了一首歌。
歌的名字是《Sound of Silence》(中文名為《寂靜之聲》)。
燈紅酒綠、喧嘩無比的成人街區、夾雜著骯臟和慾望房間,兩個人卻什麼都沒有發生,只是安靜的聽完一首歌。這組鏡頭太干凈了,干凈得讓人不忍破壞。
小凝因為面部有胎記,幹不了別的工作,所以淪為妓女;蚊子因為隻身轉學無依無靠,所以加入黑幫尋求庇護。同是無奈的兩個人,卻在這樣喧嘩的環境下,享受了片刻寂靜,這組鏡頭使得劇情多了幾分張力。
而往往最可怕的,也正是暴風雨前的寂靜。
你以為你混的是黑道,
其實你混的是友情
起初艋舺黑幫勢力雄起靠的是拳頭、是情義,但隨著台灣解嚴、經濟起飛、時代大變,拳頭已經不再是最可靠、最勇猛的武器。外幫不斷湧入艋舺,他們帶來了槍支。
在我看來,影片里的槍支不僅僅是指輕輕一扣便可奪人性命的武器,更是暗指時代變遷過程中,種種外來勢力湧入台灣後,對台灣本土格局的巨大沖擊。
太子幫也不例外。他們沒有躲過這場沖擊,也沒有擺脫悲劇性的命運。也許,悲劇早已註定。
蚊子從小缺乏父愛,這使得他低調孤僻、偏執憐憫。太子幫教會他的道義,他要堅守到底。和尚很聰明,是太子幫里的「識時務者」,他的叛變雖在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李志龍作為一個富二代、黑二代,他狂妄,卻也軟弱,父親死去後他更是一蹶不振。阿伯圓滑,不講原則,見事不好最先開溜的往往是他。白猴義氣,卻只有一身「空義氣」,魯莽行事最終落得悲慘下場。
如此性格迥異的五個人,竟成為了兄弟,看似是導演溫暖的安排,實則是為他們「定製」的悲劇。看似形影不離的五個人,終究因為性格不同,導致了動亂發生後各自殊途。
而即便殊途,他們仍用自己的方式守著自己所認為的兄弟情。在影片最後的那場廝殺中,太子幫相互懷疑、相互背叛、相互殘殺,他們是十足的黑道:殘忍、血腥、暴力。但他們也是十足的兄弟:他們為的只是一場兄弟情。
看到這里時,我遺憾無比。觀看之初,我為這五個少年的相遇、相知而欣喜,看到影片最後,卻又為他們殊途而行的必然命運扼腕嘆息。
這五個少年是成熟的,他們試圖冷靜的在時代面前選擇出最好的出路,並勇敢的承擔了自己選擇所帶來的後果。但他們又是多麼幼稚,為了守住友情,他們甚至妄想用自己張牙舞爪的模樣去恐嚇外幫,以為這才是混黑道的人該有的氣勢。然而,跨入成人的世界,友情、義氣很難仍然保持最初美好的模樣。
因此,影片最後才有了蚊子的那句獨白:你以為你混的是黑道,其實你混的是友情。
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
搏鬥廝殺,只為稱王。時代面前,似夢一場。
艋舺本土幫派在利益誘惑下,拿起武器、聯合外幫,一步步壯大自己的實力。這與他們「只憑雙拳打天下,遠離西方邪惡武器」的道義相悖。他們錯了嗎?我覺得沒有錯。他們只是想稱王、想成為「風」而已,但在動盪面前,在無法阻擋的歷史洪流面前,他們依然擺脫不了「草」的命運。
這個結論是諷刺的,也是讓人心痛的。
最初,太子幫「只問意氣不問意義」的精神讓人覺得,他們不過是一群初出茅廬的桀驁小子罷了。但經歷了大大小小的事之後,這五個人依然堅守意氣、不碰槍支,想憑著自己的拳頭闖出一片天。他們想真正的幹些「大事」,他們想被時代記住。
本土幫派雖然為了守住幫派、抵禦外幫,選擇拿起槍支,但這樣的背叛,何嘗不是對幫派的堅守呢?沒有人想輸,他們不過是想成為「風」而已。
無力感油然而生。時代的洪流裹挾著人、推著人往前走,以為自己立在江湖的潮頭,卻發現江湖也只是時代的一場安排。
在艋舺發生的故事,歸根結底是小人物的故事。這里,有小人物的青春、掙扎和迷茫,它的格局其實很小。
但故事的背景是以70年代的台灣為依託,小人物命運的變遷其實暗示的也是台灣在時代變遷時的陣痛,反映的是「大歷史」。
繁華的商業區、風雲際會的碼頭、煙火聚集的廟街、濃郁的閩南地方文化,它們都曾是以影片中以本土幫為代表的一眾人心中的青春記憶,面對種種外來沖擊,這些本土文化和本土情懷受到破壞,就像太子幫的情義一樣——回不去了。導演並沒有通過宏大的鏡頭來展示這種變化,而是將鏡頭聚焦在小人物身上,通過記錄小人物的成長和選擇,讓我們看到時代的變遷;通過記錄艋舺的變化,讓我們看到台灣在時代變遷點上的痛與掙扎。
我想,這也正印證了導演鈕承澤對這部電影的定義:「它是一部有著黑幫背景、歷史情懷的青春動作片;這是一段青春記憶,對友誼的傷懷與謳歌,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是一群人對夢想的追求」。
很高興與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歡迎關注自媒體: 無物永駐 ,多平台同名。
④ 香港電影和台灣電影有哪些顯著區別
台灣電影最大的特點幾乎每部都哭哭啼啼,好像台灣的演員不會哭就不會演戲似的。香港電影寫實性比較高,將社會的黑暗面拍的觸目驚心。
⑤ 求大神,對於台灣電影的看法。
對台灣電影而言,2011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台灣地區,《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等片的高票房進一步拉動了本土電影的市場效應;另一方面,以鈕承澤、陳正道、林書宇為代表的一批導演,來到大陸尋求新的合作機會,被視為香港導演集體北上之後又一輪人才流動。值此契機,我們專訪了一批活躍於業界的台灣電影人,包括製片人徐立功、焦雄屏、陳國富、李烈,林書宇、陳正道、九把刀等導演,以及趙又廷、彭於晏、陳柏霖等新生代明星。希望通過他們的表述,呈現出這一年台灣電影的面貌。 在中國電影產業化發展突飛猛進的十年中,台灣電影一直是其中的一個「缺口」,業內甚至出現了很多「台灣電影已死」的看法。但是近年,隨著《海角七號》《艋舺》《雞排英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台灣影片不斷刷新本土票房紀錄,或者在國際影展上嶄露頭角。台灣電影漸漸開始爆發,且復甦之勢十分迅猛,不僅在票房上屢創奇跡,在題材類型方面也開始了越來越多的嘗試。早前《海角七號》等台灣電影在大陸引進公映後雖票房平平,但在業內卻實現了口碑相傳,而隨著今年《星空》《LOVE》兩部影片宣布與大陸電影公司合作拍片,以及金馬獎提名出現有史以來囊括兩岸三地優秀作品的「格局」之大,台灣電影是否會與香港電影同樣呈現「北上」的趨勢也開始引起業內關注。 台灣電影的本土發力令人矚目,解決「生存之道」後,下一個問題是如何尋求更大的發展。台灣本土市場容量畢竟有限,而隨著兩岸電影合拍政策的開放,台灣電影人也開始效仿香港電影人的「北上」浪潮,去內地尋找一個更大的市場。 2011年,台灣電影導演「北上」的勢頭變得清晰。小馬奔騰影業投資的時尚愛情片《幸福額度》,邀請台灣新銳導演陳正道執導;而台灣青年導演領軍人物鈕承澤赴內地開拍的《LOVE》,投資成本叫價7500萬元,比起鈕承澤上一部佳作《艋舺》6000萬新台幣(約為1260萬元人民幣)的投資規模,堪稱天壤之別。「北上」意味著更大、更專業的宣傳發行規模,而這一度是台灣青年導演最大的掣肘。台灣導演林書宇籌拍幾米漫畫改編的《星空》之初,成本只有3000萬新台幣,其中1000萬新台幣還來自電影輔導金。而該劇本入圍華誼兄弟的「H計劃」之後,投資成本一下擴大三倍,用充足的資金為影片營造了唯美夢幻的視覺效果。華誼兄弟用專業團隊為影片賣力運作後期的宣傳營銷,讓這部文藝氣質的影片享受到商業大片的待遇,這一切,是林書宇在台灣完全想像不到的。 對台灣導演而言,「北上」意味著更為廣闊的天空,而台灣導演獨特的人文氣質、細膩的拍攝手法,也為他們在內地的發展逐步鋪路。在香港導演入主內地,爭拍億元大製作的同時,台灣導演集體表現也讓人拭目以待。
⑥ 台灣名嘴怒斥金馬獎變鐵馬獎了,今年金馬獎有多水
最近,台灣名流邱毅炮轟無大陸電影的金馬獎成為鐵人馬獎。在他看來,在過去的金馬獎中,大陸電影佔到了金馬獎獲獎電影的60%以上,大陸電影人撐起了金馬獎的半邊天。
現在大陸電影和電影人都不來參加金馬獎,而金馬獎也成了鐵馬真名的邱毅說,當時兩岸沒有公開交流,台灣的電影非常慘淡。
預計鞏俐也將在威尼斯電影節閉幕。這四部影片代表了中國電影業的最高水平,足以殺掉今年的金馬獎入圍者,每一個電影節都有它的分量和尊嚴,因為它有好的作品和著名的明星。沒有內地電影、大牌明星和贊助商,今年的金馬獎就黯淡了,沒有吸引力,很難不成為鐵馬獎。
如果大陸電影人不參加金馬獎,勢必是金馬獎的重大損失。這也將使金馬獎成為台灣島國獎。它的光輝將不再像以前那樣偉大。金馬獎為何陷入這樣的境地,值得寶島所有電影人反思。
⑦ 台灣電影徹底絕跡的原因沒有任何台灣電影的消息,怎麼回事台灣人不拍電影了
台灣的電影市場是對外開放的,然後就被老美 港台 日本給佔領了,老美是佔大頭,而且院線大頭也是老美控股,本地拍片風格傾向於文藝片,跟市場脫節,全靠政府補貼過日子,看的人不多。
⑧ 巔峰期的台灣電影和香港電影哪個水平更高
香港電影吧,香港電影的巔峰時期在上世界90年代,當時的文化輸出也是相當厲害的,香港電影不僅是在國內地位高,在日韓的文化輸出方面也是相當厲害的,當時韓國誰還不知道張曼玉王祖賢啊,由此就能看出來,當時的香港電影是真的厲害,那一群港星基本上是拍一部火一部,很多電影放到現在都很經典。
但是最近幾年,香港電影的水平下滑很多,基本沒有什麼好作品出現了,還是重復十幾年前的套路,武俠搞笑也沒有了新意,觀眾不買賬,票房和口碑都很慘淡。但是台灣電影和電視劇最近又重新回到大家的視線中,台灣的影視業正在發展,我還挺期待的。
⑨ 為什麼中國要限制好萊塢電影的引進數量呢
我想大概的是有兩點
第一點好萊塢電影很多很血腥和暴力的電影這個中國肯定是不讓上映的。
第二點是為了保護中國市場,如果沒有限制好萊塢的話中國國產電影就更發展不起來了。
至於審查方面,周寶林說,進口片的審查標准與國產片一樣,符合中國國情的在發放放映許可證後就可以在影院跟觀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