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神奇的坎兒井
神奇的坎兒井
范國強
親愛的朋友,你聽說過新疆的坎兒井么?
在去大西北之前,我僅見過南方的水井和北方的深井,當然還有中部礦山的礦井,但卻從未聽說過西部的坎兒井。第一次聽到這名詞,是在西去的列車上。當我從列車的窗口無意中瞥見戈壁灘上那一堆一堆順坡而下錯落有序地伸向綠州的圓土包時,我自言自語隨口說了一句:「這是什麼?」它的形狀有點像電影上看過的火山口,又有點像內地人挖的地窖口。旁邊坐著的一位在新疆工作的同胞順口作答:「這是坎兒井的豎井口。」我大惑不解,這一路上我只是饒有興趣地注意到戈壁灘上那倔強挺立的沙棗樹、滿地瘋長的駱駝草,卻從未留意過這荒漠上還會有別的東西。這位同胞似乎在笑我孤陋寡聞,他只是淡淡地補充了一句:「你去了吐魯番就會知道了。」
我終於來到了吐魯番,當我站在吐魯番展覽館那按比例縮小了不知多少萬倍但仍然氣勢恢宏的坎兒井立體模型盤面前,坎兒井的形象一下子在我的心目中清晰了起來。這立體模型盤整個是用吐魯番由黏土或鈣質膠結的沙礫石堆塑而成,遠處堆塑的高山代表著雪山,從這高山順坡而下都是錯落有致的坎兒井豎井口。雪山與盆地之間高差達1400米的坡度,因坎兒井呈逐級台階式向下延伸而輕松化解。模型盤的四周都有代表著雪水流向的明渠,這一個個的豎井口下都挖掘有密如蛛網的地下暗渠。「泉水無聲惜細流」,這無數條地下長渠將高山上的雪水無聲地導流下來,沒有恣肆的張揚,沒有落瀑的喧吼,它們顯得那麼馴服聽話和守規守矩。一旦鑽出了地面,才像調皮的小孩子似地驚喜起來,開始發出聲音了,也開始爭相擁擠了,嘰嘰喳喳歡歌笑語地涌到最下面的綠州。
我恍然大悟,坎兒井原來竟是這樣的,它的名稱竟是如此的形象!素稱「火州」、「風庫」氣候極端乾燥的吐魯番,其所以能上千年來清水暢流生命常綠,其奧秘的答案原來盡在這坎兒井呵。
坎兒井在吐魯番風光占盡,吐魯番是坎兒井最大的舞台。據介紹中說,整個新疆大約有坎兒井1600條,吐魯番就佔了近千條,總長度約5000公里。隨便閉上眼想一想吧,這5000公里是個什麼概念?萬里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穿越數省才形成氣勢,而這坎兒井僅僅只在新疆境內就蔚為大觀,儼然一座地下的萬里長城!坎兒井之所以能在新疆獨成氣候是與新疆的地理條件分不開的,新疆有著名的「三山」:北部有阿爾泰山,中部有天山,南部有昆侖山,這「三山」都是天然的雪水寶庫。而吐魯番則天生就是坎兒井的搖籃。吐魯番號稱盆地,最低的艾丁湖水面還要低於海平面161米。而北部天山的博格達山峰最高處竟高達5400多米。每當夏季來臨,博格達山和吐魯番西部天山的喀位烏成山峰的大量融雪和雨水都傾瀉到盆地,當流出山口以後便自然滲入到戈壁地下變為潛流,為坎兒井的開挖提供了豐富的水源。吐魯番的地質條件也十分適合開挖坎兒井,特有的沙礫石結構質地堅實,加上氣候常年乾燥少雨,坎兒井挖好後不易坍塌。坎兒井由豎井、地下渠、地上渠和澇壩四部分組成,澇壩是地面上的小型蓄水池,起輸水的接力作用。豎井主要是作通風和挖掘、修理坎兒井時提土之用,它還是坎兒井走向和存在的標志。
為了能讓外地遊客增加一點對坎兒井的感性認識,展覽館的附近還真的圈進來了一段真正的坎兒井,以滿足好奇的遊客作親身體驗游。這坎兒井與整座展覽館已渾然融為一體,一半有頂,都是用粗粗的圓木作支撐;一半見天,似乎有意放一點陽光進來為遊客照明。坎兒井的巷道約摸一人多高,有小徑曲曲彎彎通向遠處。渠道里暢流著的泉水清澈見底,手伸進去透骨的涼。這泉水本來自於遙遠的雪山之巔,已經在地下走過了一段非凡的歷程。這展覽館內顯然還不是它的目的地,它還在不停頓地跋涉,不止息地奔流,它最終的目的是要去灌溉大漠的綠州,去實現它綠色的理想。
我曾充滿興致地登過北京的八達嶺長城,眺望那連綿起伏的長城而心潮澎湃;我也曾滿懷喜悅地乘舟夜行過京杭大運河,手掬碧綠平靜的運河水而思緒紛紜。但當我以一種既詫異又激動的心情置身吐魯番這神奇的坎兒井下留連時,我不能不為這中華民族的又一傑作而感慨萬端了。我敢說,坎兒井的輝煌一點也不比長城和運河遜色,坎兒井的成就完全可以與萬里長城和千里運河相媲美!
坎兒井是大西北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誰都知道,千百年來,困擾大西北的主要問題就是缺水。本來,處於中國西高東低的大西北是不應當有缺水之憾的,大西北有長年冰封的大雪山,中國的兩條母親河的源頭也都在大西北,但大西北還是缺水!缺水的原因除了自然氣候的極端惡劣以外,我以為主要還是留不住水。水自高山來,畢竟東流去,它有餘熱去孕育錦綉江南的魚米之鄉,卻無能力去改造千里荒漠的貧瘠之地。為了能留住水,讓水為大西北造福,可以說大西北的人民祖祖輩輩都在尋方問計,坎兒井自然應運而生。據史料告訴我們,漢代在今陝西的關中就有挖掘地下窖井技術的創造,稱「井渠法」。西漢時,「井渠法」便漸漸傳入新疆。後經新疆的各族人民結合當地實際多方改造,便逐步發展成為了今天的坎兒井。而實踐已經證明,凡有了坎兒井的地方那裡就出現了綠洲。吐魯番得坎兒井的清泉而變成了綠州良田,浩瀚的大漠倘若都能如此,又何愁不變成塞外的江南?
坎兒井是大西北人民人定勝天的成果。我又想到,長城和運河固然偉大,但畢竟是當時的強權高壓下用無數勞動人民的血肉換來的,多少血淚斑斑的故事付之於長城的城磚和運河的流水,這裡面有太多的統治者的主觀意志在內。而坎兒井則不然,它純粹出於大西北人民的一種高度的自覺,是大西北人民為改變極其惡劣的生存環境而戰的一種明智之舉。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上,與天奮斗、與地奮斗始終是人類與大自然作斗爭的一項重要內容。這裡面盡管不乏艱苦卓絕的成份,但不可否認樂也在其中。大西北是大中華版圖上的一方疆土,凡有我疆土的地方就必定有我中華民族的後裔。中華民族是最有吃苦精神的民族也是最能做大事成大事的民族,大西北人民尤其如此。他們在惡劣的自然環境面前沒有退卻,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人類在惡劣的自然環境面前沒有退卻,他們始終在頑強地抗爭,頑強地生存。神奇的坎兒井無疑為人定勝天提供了最好的例證。
從大西北歸來乘車再次經過吐魯番的途中,當我又看到戈壁灘上那一堆一堆順坡而下錯落有序地伸向綠州的圓土包時,我的感覺彷彿已經與坎兒井十分熟悉了。我的目光不自覺地轉向遠方那白雪皚皚的山峰,我知道這山峰上的積雪仍在悄然融化,地底下的雪水仍在愜意暢流,而坎兒井也仍在默默無語地勤奮工作著,坎兒井彷彿在一霎那間在我心中人格化了。隨著坎兒井漸漸退出我的視野,我情不自禁地揚起手,充滿敬意地向坎兒井作別。
註:據二零零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人民日報》報道,素有「地下萬里長城」之稱的新疆坎兒井,正在陷入愈來愈尷尬的境地!水利部門一項調查顯示,由於地下水超采嚴重,吐魯番市596條坎兒井已有240條斷流。坎兒井是為適應乾旱地區的自然環境而造的一種地下水利工程。新疆坎兒井主要分布在哈密、木壘和吐魯番等地,尤以吐魯番盆地最多,總長約5000多公里。近些年,隨著吐魯番地區的人口增加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用水量日益增大,只能打機井抽取地下水,導致許多坎兒井相繼乾涸。
更多精彩內容
Ⅱ 找一部跟沙漠有關的電影
兩個都對,
殺馬的是〈海市蜃樓〉
殺駱駝的是年〈大漠雙雄〉
只能怪樓主問的太籠統,內容太老
提醒一下,如果問的是開槍戰斗的是〈大漠雙雄〉;
如果問的是武打片就是〈海市蜃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