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沒有關於91年蘇聯解體,加盟國獨立的電影
《通往自由的通道》、《一個社會主義帝國的崩潰》、《再見列寧》、《200口棺材》等。
② 再現蘇聯解體的電視劇或電影有哪些
黨內參考片《居安思危— 蘇共亡黨的歷史教訓》
《居安思危》是由全國黨的建設研究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蘇共興衰與蘇聯興亡》課題組、中紀委中國方正出版社等有關單位負責同志參與聯合攝制完成的;是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組承擔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該院重大科研項目的成果製作的。
該片由解放軍藝術學院電視藝術中心承製。該片遵循鄧小平同志「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的科學結論和中央領導同志關於加強對黨的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研究的指示精神。
該片運用了大量的歷史珍貴資料和畫面,全景式地展現了蘇共亡黨及蘇聯解體的全過程,並通過深入的理性分析和理論思考,揭示了蘇共執政70多年和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一夜之間分崩離析、迅速垮台的深刻歷史教訓。
絕對是一部好的紀錄片,從「蘇共興衰的歷史軌跡」、「蘇共的基本理論及指導方針」、「蘇共的意識形態工作」、「蘇共的黨風」 「蘇共的特權階層」 「蘇共的組織路線」 「蘇共的領導集團」及 「蘇共對西方世界西化、分化路線的應對」等八個方面全方位剖析蘇聯解體的原因與教訓。
③ 90年代反映蘇聯解體的電影
《回歸》[2003年俄羅斯電影]
本片是威尼斯金獅獎和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得主,也是導演的處女作。故事講述兩兄弟與父親失散多年後,某日一位男子突然出現,聲稱是他倆的父親,但兩兄弟對父親的記憶就只有一張10歲時的照片。他們與這位男子去到一個偏遠的小島,試圖尋找答案。於是三人一起踏上了一段為期七天的神秘旅程,在這段「重歸」旅途中父親的形象卻顯得如此專橫無理,最後父親在拯救小兒子時不慎意外身亡,兄弟倆只好將他埋葬在海中。
④ 尋找一部電影,主要介紹了蘇聯解體,有一個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在解體前昏迷,醒來後社會制度發生了變化
片名:Good bye, Lenin!
譯名:再見列寧
導演:沃爾夫岡·貝克Wolfgang Becker
主演:丹尼爾·布魯赫Daniel Bruehl
凱薩琳·薩斯Kathrin Sass
片長:118分鍾
類型:喜劇
上映日期:2003年2月9日(柏林電影節)
劇情簡介:
在丈夫逃往西德後,充滿熱情的東德共產黨員克里斯蒂娜就把全部精力奉獻給了她的黨和一對兒女,並嚴格按照社會主義的要求撫養教育他們。1989年秋天,克里斯蒂娜突然心臟病發作,昏迷過去。在她不省人事的這段時間里,德國已經是天翻地覆:柏林牆倒了,她所摯愛的民主德國也解體了。
克里斯蒂娜蘇醒後,醫生叮囑她的兒子阿歷克斯,任何刺激都將是致命的。為了不打擊卧病在床的母親,阿歷克斯只好小心翼翼地隱瞞起德共下台,德國統一的消息,假裝柏林牆還依舊矗立。於是就在他們那間小小公寓里,阿歷克斯盡力演出著一場民主德國繁榮昌盛的鬧劇,從食品到服飾,甚至偽造電視新聞,盡管外面早已換了一番天地,但這方小世界裡歷史似乎停滯了,或者說兒子藉著對母親的愛而改寫、創造著歷史……
⑤ 西伯利亞的理發師的影片評價
據說《西伯利亞理發師》是前蘇聯解體以後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在克里姆林宮舉行過首映禮的電影。
電影中用無國界的音樂——莫扎特——來隱約的說明這個初衷,工業文明只會帶來對文化傳統的摧殘,電影中是機器——伐木工具「西伯利亞理發師」。 愛情也沒有國界,尤其是悲劇色彩,留下遺憾和不那麼完美的愛情更是動人心魄。一場愛情煥發出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的思考,似乎這樣的主題太過隱諱,甚至看著電影一時半會兒都不能明白這故事究竟可以被概括成什麼?
《西伯利亞理發師》——這個電影的名字都簡單中帶著晦澀,另一個翻譯的名字才能夠讓觀眾明白《情留西伯利亞》,雖然有一部關於愛情的電影這樣的標志,但是它用這個愛情說出的,或者要說的東西又遠遠不只是愛情。很多時候,有一些模糊不清的東西,才更能體現藝術——這一神奇的特質。
時光在1885、1895和1905年之間不斷交錯,莫扎特既是交流又是溝通俄羅斯和美國人的象徵,也是這個故事穿針引線的媒介。即使影片中那個沙俄軍官很滑稽和霸道,但是他裝得愛音樂和詩歌,在平時的為人上也不乏喜劇味道。但是在美國軍營的教官不知道莫扎特,發明「西伯利亞理發師」的美國人也對文化不感興趣,這就是文化傳統的差別。電影中表現的美國人,只有珍是從文化上被俄羅斯所吸引,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20年前的俄羅斯之行改變了珍的一生,珍的敘述也就是從對俄羅斯的印象出發。影片前面的喜劇色彩非常突出,安德列和珍在火車車廂的會面就表現出來強烈的喜劇成分,可能都明白那是導演故意想要表現的俄羅斯人性格,所以,不知不覺就發現,這部電影隨時都可以走出愛情故事的圈子。
如果看了《烈日灼人》(1994年)知道米哈爾科夫有一定歷史感的話,《西伯利亞理發師》裡面理想化了的、只屬於俄羅斯的博大,精緻,悲憫,智慧,足以讓人與導演一樣,慨嘆這個強盛民族曾有的輝煌。
以愛情線索貫穿始終的史詩巨片,耗資4600萬美元,首映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議會廳,規模之大,在俄羅斯尚屬首次。影片得了俄羅斯1999年國家獎金,卻不受國內評論界待見,兩個月,報刊雜志評論居然有400餘篇文章跟著罵他。理由不外是他的影片是拍給外國人看的,影片里的俄羅斯過於理想化……很有意思的是,這些質詬和當年張藝謀那個「後殖民」的大帽子有一拼。
電影的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具有強烈的俄羅斯的抒情傳統,他也經常被視為新俄羅斯電影的代表。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全名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米哈爾科夫,1945年10月21日出生於莫斯科的一個名聲顯赫的藝術世家。米哈爾科夫的外曾祖父瓦西里·蘇里科夫和祖父彼得·岡察洛夫斯基都是沙俄時期著名的畫家;父親謝爾蓋·弗拉基米羅維奇·米哈爾科夫是蘇聯著名的詩人、作家、社會活動者,蘇聯國歌的詞作者,三次斯大林獎金的獲得者;母親娜塔麗亞·彼得羅芙娜·岡察洛夫斯卡亞也是當時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和詩人。
所以他的抒情氣質顯然有家庭的影響,從講故事的角度說,他的技巧在於迴避一些敏感的東西,讓更多的觀眾可以接受。早期的《愛情的奴隸》《親戚》等影片就在故事的外衣下突出一些看點,淡化一些想要表達的思考。後期的《套馬桿》中的中國國情,蒙古族的傳統和俄羅斯人某些微妙關系,導演可以用生活中的小事來化解,甚至動用某些幻想,而更多的還是展現自然的和諧。《烈日灼人》面對蘇聯時期國內的元氣大傷,也用家庭關系和塵世生活來避重就輕,當然電影的感傷情緒是無處不在的。導演的特色是延續多年的。
這部《西伯利亞理發師》也是一樣,甚至電影用一個令人惆悵的愛情故事遠離可能涉及的俄羅斯革命年代的歷史背景。比如一開始安德列跟隨皇家軍校剛剛來到莫斯科就遇見一場暴力恐怖事件,電影沒有往深層里反映,他們是什麼身份。電影更多的是通過這個不得已和固執的愛情男女,表現出愛的偉大和無奈,俄羅斯人的個性傳統文化鑄造的魅力,吸引著世人,哪怕一些美好東西會流逝,但也有不變的東西永遠存在。
有些人可能喜歡舉重若輕的大本事,但有的人可以舉輕若重,那也是一大本事,米哈爾科夫顯然是後面一種,他幾乎不去觸碰歷史本身,但又不想很多人割斷歷史的血脈。所謂我們能夠清晰覺察的俄羅斯味道,俄羅斯民俗,俄羅斯民族的未來在歷史的巨輪下走向了何方?雖然變遷無可避免,但就像西伯利亞蒼翠的森林一樣,永遠都有生機盎然的時候。盡管工業機器、現代文明可以很強大,但自然和生命的力量永遠無窮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