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大片 > 當代台灣青春電影研究

當代台灣青春電影研究

發布時間:2023-09-16 13:19:48

1. 台灣青春電影有哪些代表導演各自風格怎麼樣

台灣青春電影有很多代表導演,比如說易智言導演,他就是台灣比較著名的青春電影代表人在他的作品裡有很多青春的電影,因為大部分都是關於青春的這種題材,嗯,還有其他一些導演,他們的風格都是有獨特風格的,但是也有著相像之處,因為畢竟是青春,青春一共就是那樣的題材,關於情情愛愛,或者是悲傷或者是開心到結婚這種。

2. 青春與寫實,台灣的這些同志電影你看過幾部

前幾天台灣剛舉行同志巡遊,看起來台灣對同志的態度比內地要開放很多, 從華語同志電影的角度來看,無論產出量還是質量也都足以碾壓我們。 這周末,Q叔帶大家盤點一下台灣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同志電影。

提到台灣電影,不得不讓人想到青春電影,白衣飄飄的校園時代,性的覺醒和青春的躁動都是非常好題材,台灣同志電影有很大一部分就是青春電影,講年少往事,講初戀,講成長痛楚。

提到台灣青春片很多人都會想到這一部,兩個女孩和一個男孩的故事,桂綸鎂,陳柏霖嫩得都可以掐出水來。桂綸鎂飾演的孟克柔在牆上反復寫著:「我是女生,我愛男生?」,道出了其中隱藏的同性情愫。

《帶我去遠方》

故事發生在海邊寧靜的小漁村裡。講述一個色盲小女孩阿桂和同性戀堂哥阿賢的故事。 妹妹對阿賢哥產生了朦朧的愛戀,哥哥卻愛著同性。很多感情我們都無法觸及,因為它太靠近。他們都在守護彼此的秘密,一起計劃離開生活的小漁村,奔赴不會被人當做異類的自由天堂。

《盛夏光年》

由張睿家和張孝全主演的這部電影,應該算是台灣同志電影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了,兩男一女的經典人物設定。 兩個從小一起長大的男孩,長大後這份友誼在慢慢變質。大概也是從這部開始,張孝全連續演了好幾部同志電影。另外還有五月天獻唱的主題曲。

《女朋友·男朋友》

還是兩男一女的三角戀,跟盛夏光年有點類似,這部由張孝全,桂綸鎂,鳳小岳主演的電影,Q叔覺得比盛夏光年要好不少。青春加上學生運動的背景,道出自由的主題。我們友誼無法長存,因為我對你動心了。

《渺渺》

范植偉,柯佳嬿和張榕容主演的這部,對比前面幾部還是比較特別,說起來就是,她愛她,她愛他,他愛他的故事。他,直到他離世後才敢承認愛著他;她,直到她離開時都不敢說喜歡她。人生渺渺,世事難料。

《花吃了那女孩》

本片由四段感情故事「在一起很快樂」「不在一起很快樂」「不在一起不快樂」「在一起也不快樂」獨立交錯的演繹愛情的味道,四對女孩之間的故事。部分演員也都挺出名有林嘉欣、、王心凌、莫子儀、陳綺貞等。

以上就是台灣同志電影裡面比較有代表性的幾部涉及青春題材的電影。華語語境里,同志也往往會牽涉到傳統習俗,親人關系,社會壓力等話題,這類題材台灣同志電影也有不少佳作。

《喜宴》

前幾天已經單獨推薦過,李安的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出形婚鬧劇,在20年後再看,依然沒有過時,藉助同志的話題,表達導演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思考,親人關系,中國傳統習俗的反思。

《那天媽媽來看我》

這是一部比較讓人心痛的電影,白冰冰飾演的母親,在母親節那天,知道了小兒子性取向和死亡消息的雙重打擊。最後的哭訴很揪心。.

《艾草》

同樣是一部跟母親有關的電影,58歲的母親吳艾草早年間曾與異鄉老師私奔,可算是思想開放的女性。然而她在不經意間發現了小兒子宋海是同志,留學而歸的大女兒宋伶也跟黑人有了私生女。面對兒女們的離經叛道,內心陷入苦苦的掙扎中。

《夜奔》

《林沖夜奔》是崑曲中的一出劇目,本片由黃磊,劉若英和尹昭德三人主演,背景為民國,講述海歸徐少東和未婚妻英兒以及戲班主演林沖之間的感情糾葛。本片最大的亮點是那些文藝的念白。

導演徐立功說:在我的世界裡,只有真愛,沒有性別;性別只是肉體結構上的不同,性靈上是不分彼此的。這是一部關於愛的電影。愛是超越性別的。

《孽子》

這是一部同志劇,根據白先勇長篇小說《孽子》改編。跟國內那些耽美劇很大區別在於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同志劇,殘酷而真實。

本劇也囊括了台灣不少當年的年輕演員,包括前面提到的張孝全、范植偉,楊佑寧等。故事發生在「新公園」荷花池周圍的黑暗王國。「寫給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裡,獨自彷徨街頭,無所依歸的孩子們。」

《醉生夢死》

這部是去年的新片,講社會底層人物,描述一個母親、一對兄弟和一名房客共處一屋的悲傷故事,片中除有濃厚母子情、兄弟情,也有在張作驥電影首見的同志情。

台灣其實還有不少同志電影,比如任賢齊主演的《明天記得愛上我》,楊佑寧主演的《十七歲的天空》,楊丞琳主演的《刺青》等等,包括台灣導演蔡明亮也拍過不少涉及同志情的電影,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你看過哪些?你有什麼其他好推薦,都歡迎再下方評論。

3. 台灣小清新電影還能火多久

倘若說去年的金馬獎還有一部《賽德克·巴萊》撐本土門面的話,那麼2012年的金馬獎就是「外來人」的天下了,入圍最佳影片的五部作品《神探亨特張》、《浮城謎事》、《奪命金》、《消失的子彈》、《女朋友·男朋友》,兩部來自大陸,兩部來自香港,剩下一部來自台灣,導演是台灣新生代導演楊雅喆,題材還是小清新。小清新仍是台灣電影的方向。 而當每一部電影都擁有一張童話式的海報,每一次談吐都是賣萌的口吻,每一段故事都是白衣飄飄的年代,場景永遠離不開學校、操場,當三十而立的阮經天、趙又廷、彭於晏、桂綸鎂、陳意涵、陳妍希等人扮演著永遠長不大的學生,你會發現那些清麗脫俗的電影,都成為吃膩了的甜點。台灣小清新還能火多久?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在問。 何謂小清新?人人都拍小清新 單純從影像來說,小清新是精緻、唯美、浪漫、詩意、夢幻、童真的綜合體,不是一種類型,而是一種氣質,台灣電影最重要的類型是青春片,最典型的氣質是小清新,前者是後者的形,後者是前者的魂。 在新電影的年代,青春片是《風櫃來的人》中的肆意時代,或者《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那樣的殘酷物語,而新世紀之後,青春片是《藍色大門》一樣的憂郁初戀,《人魚朵朵》一樣的幻彩童話,《盛夏光年》一樣的同性萌芽,小清新開始取代藝術、歷史和悲情,人文憂思被自我陶醉代替,十年之間台灣電影已經從一半藝術,一半青春過渡到小清新滿天下的格局。 而小清新,亦有勵志小清新和憂郁小清新之分,前者活潑爽朗,後者多愁善感,常常有些不為人知的隱秘,而這往往是小清新最值得挖掘的東西。 自2002年的《藍色大門》開始,台灣小清新慢慢成為一股浪潮,十年之中,電視台和廣告界的一批青年轉向電影創作,陳映蓉的《十七歲的天空》、鄭芬芬的《沉睡的青春》、李啟源的《巧克力重擊》等皆以小清新題材開啟導演生涯,而焦雄屏所說的「太超過時代」成員林書宇、楊雅喆、程孝澤、林育賢、陳正道等導演,雖然以侯孝賢、楊德昌為偶像,實際操作上都以易智言的《藍色大門》為模板,其攝影、構圖、色調、節奏,人物的設定、演員的選擇,都有太多相同的痕跡。 而新電影導演的門生們,並未繼承上一代的藝術感,投向小清新陣營,王明台、王也民、姜秀瓊、陳懷恩、蕭雅全、侯季然都已經有質量不俗的小清新電影面市。還有最近兩年誕生的新導演,如陳駿霖、林孝謙、李豐博和九把刀等,不管是編劇轉行、電視台滲入,還是國外學電影歸來,手裡能拾起來的,似乎也只有這一種類型。 青春片是時代的必然選擇 拍《最遙遠的距離》的林靖傑說台灣導演很難,99%時間都在找錢,導演的通常做法是拿劇本向新聞局申請「輔導金」,自己再湊一點開始拍攝,這種「無工業體系」造成的最直接問句,就是如何把資源和效益發揮到最大化。 而小清新似乎是個必然的選擇,林書宇曾說:「這類東西不需要太多資金就能完成,宣傳上也省費用,拍張海報展一下主角和片名,觀眾一看就知道什麼片子。」拍電影需要量入為出,小清新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損失扛得起,且能以小搏大。除此之外,強大的偶像劇和MV製作體系為小清新提供天然資源,有些時候,小清新題材還是偶像劇的衍生品,《背著你跳舞》、《痞子英雄》、《犀利人妻》,以及今年大熱的《我可能不會愛你》,都已經被改編或即將被改編為小清新電影版本。 2008年是台灣電影復興的一年,最賣座的《練習曲》、《九降風》、《沉睡的青春》等都是小清新題材。2011年則是台灣電影最輝煌的一年,有四部電影票房過億,回報率最高的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這部電影投資僅有幾百萬的小 清新電影,在台灣賣了4.6億,成為歷史第三,在香港挫敗《功夫》,榮升歷史榜首,大陸突破5000萬人民幣,在哪裡都是奇跡。這一年,台灣共上映30部電影,有17部是所謂的小清新,數量和票房總額都超過年度一半。 2012年迄今為止,台灣電影上映數目大約能達到50部之多,比去年增長20部,小清新題材占據30多部,仍是壓倒性的優勢。 青春片不死小清新悄然變種 很明顯,青春片的單一、重復性都是最大掣肘,但十年來熱度不退,自然是有其內在的改良,事實上自「太過超時代」誕生,這些電影被植入更多元化的因素,如《海角七號》是本土雜化,《練習曲》是公路模式,《盛夏光年》是同志題材,《艋舺》 是黑幫傳奇,《花吃了那女孩》是MV化的形式,《停車》是多段式結構的探索,這些電影,有些已經不再是所謂「小清新」,或只有部分「小清新」,但作為青春片的變種,在市場上有了更高的競爭性。 這批導演同樣有更好的商業頭腦,深懂市場回報的意義,拍青春片雖然是資金掣肘,但他們用同性、喜劇、情慾元素來適應市場,成為典型的「另類小清新」,最典型的李啟源的《亂青春》,大量唯美大膽的情慾戲未影響小清新的質感,這種另類化既有導演們對影像的追求,也有推陳求新的商業計算,這批導演既善於用參加影展獲獎再轉銷本地的模式,又注重直接的噱頭刺激市場,小清新越來越呈現同性戀和唯美色情泛濫的跡象(這也是國外參展的意圖),這樣的題材已多如牛毛。 近十年,台灣電影的最值得驕傲的恐怕就是這些青春片,它不但以小搏大搞活電影市場,還能走進大陸。尤其是ECFA簽訂之後, 《那些年》在大陸破5000萬,《LOVE》過億都是了不起的成績,而更標志性的則是《戀愛恐慌症》、《咫尺天涯的愛戀》、《翻滾吧!阿信》、《轉山》、《新天生一對》、《愛的麵包魂》、《為你而來》、《星空》這樣的青春片大量湧入,蔚為奇觀,一下子填補了大陸電影幾十年罕見台灣電影的空白。 對大陸觀眾而言,一眼是清麗,二眼是通俗,三眼就是抵觸,如此之多的青春片進入視野,必然有良莠不齊的作品,其中不少就是賣萌裝可愛搞低級的商業流水作,電影里也有相當重復性的痕跡,但不可否認的是,礙於資金的問題和製作上的習慣,小清新仍占據市場的最大比重。在2012年,雖然票房最高的是馮凱的《陣頭》和葉天倫的《雞排英雄》這樣的本土化創作,但論票房過千萬的電影,以《女朋友·男朋友》和《逆光飛翔》為代表的小清新,仍占據了其中的最大比重。 有一點遺憾的,唯一提名金馬獎的就只有最佳影片的《女朋友·男朋友》,面對來勢洶洶的大陸製作和港片,根本毫無勝算,這類電影可做甜點,但永遠成不了大餐。小清新,就像今年兩部關於麵包的電影《愛的麵包魂》和《女孩壞壞》里,精心裝飾過的糕點鋪,或者《36個故事》中那樣泛著小資氣息的咖啡館,咖啡和糕點不會消失,只會有吃膩了的腸胃,小清新也不會死,死掉的只有一顆顆對小清新審美疲勞的心。 騰娛

4. 台灣青春電影參考文獻

1.孫慰川 ,《當代台灣電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7年。
2.宋子文 ,《台灣電影三十年》,復旦大學出版社 , 2006年。
3. 孫慰川 ,《當代港台電影研究》,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
4. 程青松 ,《青年電影手冊(第3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
前三本書只在後半部分簡單地介紹了台灣青春電影的部分電影,最後一本書對台灣青春電影介紹比較多,其中第一章介紹台灣新世紀電影,推薦你看這本書。

5. 台灣有什麼青春電影好看。

青春文藝片 1《藍色大門》(台灣) 2《五月之戀》(台灣) 3《盛夏光年》(台灣) 4《沉睡的青春》(台灣) 5《夏天的尾巴》(台灣)

6. 校園青春電影各地都有,是什麼令台灣電影在其中鶴立雞群呢

如果提起台灣電影,相信大家最有印象的,都是其出產的校園青春愛情電影,包括《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等一個人咖啡》這三部紅遍兩岸三地的作品。校園青春電影世界各地也有,到底是什麼令台灣電影在其中鶴立雞群呢?

台灣青春電影其中一個特點是純粹,不會有加入太多無厘頭的搞笑又或是科幻的元素。賣的就是單純的青春回憶,而這種回憶對很多人而言都有感鳴感,而且是誇地域的共鳴,故此才可以在兩岸三地都獲得成功。

《那些年》柯震東的淘氣,在校園的各式搗蛋不請在哪個國家都會出現。《我的少女時代》中展現了對抗校規與強權的勇氣,學生時總會覺得一些校規很白痴吧!甚至一些細微處,如玩滾軸溜冰這些小事情,都是一代人的回憶。

善於真摯地表達老土劇情

其實,這些台灣校園電影的故事情節很多都很老土,不會令人感到很驚喜,《那些年》柯景騰與沈佳宜從歡喜冤家到互相欣賞,從熱戀到爭執分手,一切都似乎很套路。但它似乎總有種魔力令你感動,因為你從中看到自己。

只有年青時才可以奮不顧身地去喜歡一個人,才可以付出那麼多去追一個人,柯景騰是個大傻瓜,然而很多人也當個大傻瓜。初戀總是最美好,但又有多少可以走到尾?

最後新娘結婚,新郎不是我的遺憾又有多少人感同身受?年輕人在其中可以找到正在經歷的情節,成年人於內里亦可以找到回憶甚至遺憾。

同樣地,《等一個人咖啡》道出了默默守候,最好的人可能就在身邊,但自己可能錯過了。《我的少女時代》中一時意氣的遺憾。這些劇情都很老土,沒有看過電影單看故事的劇情或對白,應該會打冷震。然而,台灣人總能把這些老土的劇情真摯地表達出來。

台灣用於起用新人及宣傳

這或許與台灣電影業界非常勇於起用新人有關,柯震東、陳妍希、宋芸樺、布魯斯、張立昂、王大陸等都是當時的電影界新人,頂多有演過電視劇,但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都是陌生的面孔。

他們未必有最完美的演技,但新面孔能讓青春校園電影更有說服力,角色不由成名演員拍攝,更有代入感及親和力。相對之下,有些電影講求卡士,沒有一定的知名演員投資公司總是放不下心,宣傳力度亦會弱很多。風氣上,台灣對新人明顯友善得多。

主題曲出色與電影相得益彰

另外,台灣校園電影之所以成功,其中一個功不可沒的元素必然是它的主題曲。《那些年》、《小幸運》、《等一個人》、《缺口》等,每首主題曲或插曲好聽之餘更與電影完美配合。

譬如《那些年》這首歌,如果沒看過電影其實只是首普通的流行曲,但歌詞「今天男孩要赴女孩最後的約」「回到教室座位前後/故意討你溫柔的罵」、「那些年錯過的大雨/那些年錯過的愛情」等等,都能令人想起電影的畫面,相得益彰。

《小幸運》的歌詞又令人想起林真心與徐太宇的錯過。這些緊扣而好聽的歌曲,都為電影大加分甚至引起一定話題性。

另外,台灣或一些西方國家在學校有較大的自由度,可以呈現更有趣而普遍人有共鳴的話題。同樣在學生壓力較大的日本及韓國都有類似情況,這些國家的校園青春電影是相對較少,即使有亦比較多發生在大專、大學,又或是比較偏向負面。國家或地區風氣對孕育某種文化有很大影響,台灣校園青春是其中一個應運而生的題材。

近日上映的台灣電影《帶我去月球》再度吃這股校園風,但聲勢明顯不及前幾部,原因可能是因為《帶我去月球》進一步在地化,電影開宗明義紀念張雨生,又可能是宋芸樺第3次演這類角色,觀眾有點膩了。亦也許是台灣校園青春電影已太多,之前又太好,無以為繼。無論如何,到底它能否再次成功呢?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7. 為什麼台灣有那麼多青春片

在90後的心中,台灣一直都是青春片的盛產地,從最開始的《藍色大門》,中期爆紅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以及去年的《我們的少女時代》,很多人有疑問為什麼台灣有那麼多的青春片呢,主要原因有三點。


第一點就是,青春片歷來就是台灣所擅長的,所以自然越來越多了。

台灣著名導演楊德昌曾說過:「台灣只有兩類電影,青春片和非青春片。」從《藍色大門》到《艋舺》,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到《我的少女時代》,台灣青春電影在占據台灣電影市場半壁江山的同時,也時常為大陸觀眾帶來驚喜。


以上就是台灣為什麼那麼多青春片的三個最主要的原因,這些原因總結起來,一方面就是源於台灣本身的人文地域風貌特質,第二點就是有那麼一批十分優秀的青春片創作人,二者結合,所以台灣才會有這么多的青春片。

8. 10大青春校園愛情電影推薦台灣

台灣的校園愛情一直是很多女生所嚮往的,那麼,除了風靡大陸的台灣偶像劇,其實台灣的校園青春愛情電影也不少哦,那麼,閑暇時候的你,或許可以找這些電影來看一下,來回味一下自己最真實的青春,回顧自己那青澀而放肆的時代!
1. 《我的少女時代》豆瓣:8.3
《我的少女時代》以90年代的台灣高中為背景,講述了女生林真心和校園霸王徐太宇浪漫又溫情的初戀故事。娓娓道來的敘事和青春無悔的情懷都讓這部電影擁有著和內地青春片截然不同的氣質,不墮胎、不劈腿、不疼痛的「三不」原則更空襲是徹底向狗血劇情說再見,用誠意致敬熱血又美好的青春時光。該片作為記錄扒虧答每個人經歷的青澀歲月,以充滿趣味與青春能量的堅實劇本引起觀眾共鳴
2.《藍色大門》豆瓣:8.3
台灣導演對於青春片的把握讓人咋舌,反正看得心裡又溫暖又感動就是了。
3.《麻將》豆瓣:8.5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他們就等著別人來告訴他們,所以,只要你用很誠懇的態度告訴他,他想要什麼就對了。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沒有人願意在失敗的時候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們寧願自己是上當被別人騙而責怪別人,也不願來罵自己……」
4.《艋舺》豆瓣:7.7
絢麗而美好的青春就是用來揮霍的。有一種青春,叫殘酷!
5.《女朋友○男朋友》豆瓣:7.5
我們的友誼不會長存,因為我對你動了心。
6.《盛夏光年》豆瓣:7.2
青春是殘酷的,更是隱忍的!原來寂寞的時候,所有人都是一樣的。
7.《聽說》豆瓣:8.2
完全不是淡淡的台灣片味道,無聲的部分還蠻溫情的,但是一旦出現說話對白就變得超搞笑。
8.《轉山》豆瓣:8.0
文藝青年的苦行,可見想見,影片對角色、劇組、以及演員本人都是一次磨練。
9.《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豆瓣:8.2
青春就是手牽手,坐上一春慧去不回頭的火車。
10.《逆光飛翔》豆瓣:8.3
如果喜歡的事情沒有辦法放棄,那就要更努力地讓別人看見你的存在。這部影片沒有通過情節而博取觀眾的同情,更多的是一份內心真摯的感動,讓我們看到盲人的勇敢,看到了勇敢的力量,讓我們知道勇敢是可以傳遞的,信心是可以共造的。

閱讀全文

與當代台灣青春電影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阿q正傳中阿q的結局 瀏覽:363
美圖電影票可以退款嗎 瀏覽:433
賈冰伊博財神電影叫什麼 瀏覽:391
南寧電影院今日電影 瀏覽:913
韓國妻子電影中文字幕 瀏覽:331
能不能讓小孩一個人去電影院 瀏覽:976
大清打朝鮮電影 瀏覽:17
大蛇2電影圖片 瀏覽:372
越南森林電影大全 瀏覽:976
黑傘電影在線觀看粵語 瀏覽:489
模仿電影圖片效果的軟體 瀏覽:20
電影黑水中提到的六大疾病 瀏覽:749
男科女主角電影 瀏覽:736
電影泰國人質 瀏覽:833
女神們的大尺度電影完整版 瀏覽:875
抖音領電影票的步驟 瀏覽:730
電影中反映心理的音樂 瀏覽:841
播放電影時特效時聲音特別大 瀏覽:317
電影膠珠傳圖片欣賞 瀏覽:634
周星馳的功夫電影大結局 瀏覽: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