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大片 > 2018年台灣電影院數量

2018年台灣電影院數量

發布時間:2023-09-06 14:42:59

① 2018年電影公司眾生相:傳統五大博納第一、新興公司騰訊系登頂

​文|行者

2018年,即使整個影視行業悲觀情緒外溢,電影行業仍然實現了可貴的增長。

根據國家電影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票房首破600億元,達到60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9.06%,實現票房新高,同時新增銀幕9303塊,全國銀幕總數達到60079塊,穩居世界首位。

尤其讓人驚喜的是,國產電影的票房出現強勁增長,貓眼電影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國產片以77.5%的數量取得了票房總量的60.3%,國產片票房佔比相比於去年增長了3.4個百分點,也是近三年來首次突破60%的心理線。

票房的增長得益於影片質量的提高。在全年票房TOP5中,有四部來自國產片,其中《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葯神》三部過30億元的電影均為國產片,票房分別達到36.5億元、34億元和31億元;且貓眼評分都超過9分,分別為9.4分、9.0分和9.6分。

這些成績取得的背後,都是中國電影人努力耕耘的回報,也是各大電影出品公司在市場巨變下堅守的成果,不論是傳統的博納、光線、還是新興的互聯網影視力量騰訊影業、貓眼電影,都在發揮各自優勢,堅守著初心:做好電影。

站在2019年的起始點上,文娛商業觀察以5億元票房為基準線,因為這個體量的電影是大片的票房起點,也是大部分影片盈利的起點,來盤點2018年新老影視公司的出品成績單。

榜單背後不僅反映了出品公司實力的變化,更反映出互聯網影視在近些年來與傳統影視的融合,就像NETFLIX正式成為美國電影協會(MPAA)一員,成為第一家加入MPAA的非電影公司、第一家加入MPAA的流媒體。打破了傳統電影公司=美國電影主流的觀念。

這件事情的標志意義在於,以什麼樣的方式做電影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出了什麼樣的影片,只要影片得到市場和觀眾的認可,出品公司同樣會得到市場的尊重和認可。

傳統五大:博納優異、華誼漸弱、光線萬達穩字當頭

2018年,中國影視產業的多事之秋。

在7天57.3億史上最貴春節檔的加持下,內地影視取得了夢幻開局。二月28天101億票房,也刷新了世界影史最快百億紀錄。萬達、光線、博納等行業傳統公司大佬出品成績,也取得「開門紅」。內地影市進入下半場後,「陰陽合同」引發 娛樂 產業大地震。傳統影視大佬的命運軌跡,開始向著不同方向演化。

2018年春節檔,擅長打造主旋律影片的博納影業,主出品的《紅海行動》以36.5億成績,榮膺檔期票房冠軍。國慶檔期間,其主出品的《無雙》,憑借觀眾正面口碑加持,最終拿下12.73億成績,問鼎檔期票房冠軍。國內三大黃金檔期的「兩冠王」身份,讓市場對博納刮目相看。

2018年華誼兄弟出品的《狄仁傑之四大天王》、《找到你》等多部作品。其主控影片中,僅有《狄仁傑之四大天王》最終累計票突破五億大關,達到6.06億。原計劃2018年內上映的《手機2》,在7月中旬殺青後再無相關消息傳出。不過,2018年國慶檔,華誼出品的《找到你》成為文藝片黑馬,並最終取得了2.85億成績。但一部電影的出彩,並不能掩蓋華誼整年市場表現的式微。

與博納、華誼的起落相比,光線傳媒、萬達影視、中國電影等傳統頭部公司,表現穩扎穩打。

2018年,光線出品的8部影片以青春與動畫類型為主。其參與出品的《超時空同居》與《動物世界》,分別取得8.99億、5.09億票房。暑期檔,光線參與出品的《一出好戲》取得了13.55億累計綜合票房,表現亮眼。遺憾的是,其參與出品的動畫類型作品沒有爆款誕生。

2018年春節檔,萬達影視出品的《唐人街探案2》、《熊出沒·變形記》,分別取得33.97億、5.68億累計票房,利潤可觀。暑期檔,其主出品的兄妹喜劇《快把我哥帶走》,口碑與票房均取得不錯成績。相較而言,去年萬達影視保持了穩定發揮。

作為國字頭的行業巨頭,2018年中國電影出品了《捉妖記2》《無問西東》等,市場表現平穩,符合其一貫的風格。其中,票房成績超5億的2部作品,合計票房達到29.9億。英皇電影作為香港公司的傳統廠牌,參與出品了《紅海行動》、《無雙》、《無名之輩》三部爆款,吸金能力非同一般。

行業新貴:爆款捕手北京文化,徐崢、寧浩成最大贏家

2018年,傳統影視大佬的大考之年,也是許多行業新貴的立足之年。

北京文化繼續扮演者爆款捕手的角色,現實題材作品《我不是葯神》、《無名之輩》的火爆,讓其再次成為市場焦點。《我不是葯神》公映期間,公司股票大漲,市值最高漲幅達到40億。唯一遺憾的是,其出品的《英雄本色2018》票房慘淡。這也是北京文化2018年的最大遺憾。

《我不是葯神》的出圈,讓壞猴子影業、北京真樂道、歡喜傳媒三家公司從幕後走到了前台。徐錚、寧浩之間的投資版圖,逐漸清晰起來。通過梳理三家公司出品成績,不難發現2018年的內地影市,徐錚、寧浩成為最大贏家。

2018年,寧浩的壞猴子影業主出品了《我不是葯神》,導演文牧野正是電影計劃的首期簽約對象。這也是2018年,公司唯一出品的電影作品。徐錚的真樂道文化參與出品了《我不是葯神》、《超時空同居》等四部影片。徐錚、寧浩作為聯合創始人的歡喜傳媒,在《我不是葯神》之前,還出品了劉若英導演處女作《後來的我們》,取得13.6億票房。

除此之外,2018年暑期檔,開心麻花參與出品的《西虹市首富》取得25.47億票房,延續了麻花作品的爆款表現。國慶檔,開心麻花基於舞台劇IP打造的《李茶的姑媽》上映。在較高的映前熱度中因為口碑問題而未達預期。最終,此片取得了6.04億票房。2018年,開心麻花可謂是有喜有憂。

與開心麻花關系密切的新麗傳媒,也參與出品了《西虹市首富》和《李茶的姑媽》。賀歲檔根據義大利口碑佳片翻拍的《來電狂響》也是由其出品,當前已取得6.35億票房。新麗傳媒能否將母公司閱文集團優質文學IP,改編成更多優質影視作品更值市場期待。

互聯網影視公司:騰訊影業+企鵝影視登頂,貓眼阿里可圈可點

2018年,騰訊影業、企鵝影視、阿里影業、貓眼 娛樂 等新興互聯網影視公司,機遇與挑戰並存。四者在出品端均有良好表現,逐漸登上影視行業主舞台。

其中,騰訊系市場表現出眾。據統計,2018年票房5億以上出品公司中,騰訊影業與企鵝影視聯合拿下71.58億票房,位居排行榜冠軍,其中騰訊影業佔41.67億,企鵝影視佔29.91億。

作為新興網聯網影視公司的後來者,騰訊影業通過不斷 探索 與總結,在過去一年給出品市場留下了諸多優質作品。從春節檔6.05億的《熊出沒·變形記》,到國慶檔6.28億的《影》,再到18.7億的漫威作品《毒液:致命守護者》。其中,張藝謀導演的《影》,以12項獲獎提名領跑第55屆中國台灣金馬獎。最終,影片斬獲最佳導演、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型設計、最佳視覺效果四項大獎,成為當晚最大贏家。《毒液:致命守護者》不僅中國市場表現優異,全球累計票房突破也以10億美元,創造漫威「身價」最高單人英雄。

與此同時,企鵝影視作為騰訊系另一廠牌,參與出品了《無問西東》、《捉妖記2》。在賀歲檔及春節檔,市場表現突出。其中,《無問西東》還幫助王力宏、章子怡拿下第10屆澳門國際電影節最佳男女主角

暑期檔與國慶檔,阿里影業分別參與出品了《西虹市首富》、《無雙》等影片,市場票房表現可圈可點。其中,其聯合出品的《碟中諜6》,在大盤走勢趨冷的狀態下長線走勢穩定,最終突破12億票房。

2018年,貓眼參與了24部作品的運作。其參與出品的影片覆蓋三大黃金檔期,有《捉妖記2》、《後來的我們》、《熊出沒·變形記》、《李茶的姑媽》等。在貓眼網路票務平台的支持下,這些影片均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

通過以上盤點,不難發現傳統影視巨頭,正在被行業新貴及新興互聯網影視公司逐漸趕超。影視寒冬季之下,新興互聯網影視公司的成長速度超出預期。未來整個影視產業格局,或將面臨重新洗牌。

電影院線上映難度

一、院線制發行模式:從十六年前走到今天新中國成立到九十年代初期,我國最初的電影發行放映體制主要借鑒了蘇聯模式,基本形成了「製片方—中影公司—省級電影公司—市級電影公司—地方影院」的流線架構。1993年1月,原廣播電影電視部下發《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規定將國產故事片由中影公司統一發行改為由各製片單位直接與地方發行放映單位對接,進口影片仍統一由中影公司向各省、市、自治區公司發行;電影票價原則上放開,製片單位可同地方發行公司直接進行結算。此舉打破了以往計劃定價與壟斷發行的局面,中國電影發行放映業的體制改革真正地邁入新台階。中國電影改革歷程,圖片來源:前瞻網到了2001年12月,在院線制試點取得較大成效之後,國家廣電總局、文化部聯合頒發的《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實施細則》正式拉開院線制改革大旗。細則詳細列出了院線成立條件並鼓勵組建院線,要求發行公司需與院線公司達成業務合作,全權由院線公司負責對其所屬的影院進行統一的安排和管理。從2002年開始,我國電影發行正式採用院線制發行模式,當時國內首批30條電影院線投入運營。由院線統一安排,連鎖經營等運作方式避免了單一電影院管理混亂的情況,同時得益於院線制度的改革,我國電影市場長期被進口影片壟斷的局面得到了不斷的改善。數據顯示,我國電影票房收入從2002年院線制改革之前的8.9億元上升到了2018年的609.72億元;觀影人數從2005年的0.73億人次飛升至2018年的17.2億人次;電影院線數量(城市院線)、影院數量和銀幕數量分別從2002年的35條、872家、共1581塊銀幕上升到2018年的48條,超過1萬家影院和6萬塊銀幕。經過十多年的驗證,院線發行制度在中國電影市場上體現了較大的優越性,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目前由於市場環境的變化,院線出現了諸如盲目擴張、加盟費用下降、影院不規范運行等情況,助推著我國院線需重新探索新的機制。2018年12月,國家電影局下發的《關於加快電影院建設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進一步深化電影院線制改革:對新組建的院線牌照劃了「年票房5億且控股影院至少50家、300銀幕」的門檻;對於長期管理不善、經營乏力的院線公司,將實行市場退出。

③ 2018年電影產業鏈市場競爭格局與發展趨勢分析

上游環節競爭白熱化

電影產業鏈上游是製片環節,主要包括劇本開發、立項、電影生產構成。目前,電影製片環節准入門檻不高,根據《電影管理條例》和其他相關規定,電影行業製片領域涉及的監管准入措施主要包括電影製片製作資格准入許可、電影攝制行政許可、電影內容審查許可三大方面。

正因此,國內製片方的競爭十分激烈,每年生產的電影數量持續增長。根據國家廣電總局數據,2014年,我國電影產量為758部,到2018年電影產量已超過千部,增加至1082部,年均復合增長率為9.3%。

電影產業鏈中游是發行環節,主要是根據影片獲取公映許可證和上映檔期的情況,組織電影宣傳和發行工作,完成影片公映以及衍生品銷售等工作。不過影片類型的不同,使國內發行領域的機構存在差異。

其中國產電影的發行可以由國內任意發行公司完成,而進口電影只有中國電影、華夏電影兩家公司具有引進和發行權。其中批片大都是由民營公司引進之後,再向中影或者華夏申請配額指標並支付一定費用。

這導致國產電影發行市場競爭激烈,既有博納影業、五洲電影發行等為基於院線資源優勢的終端主導型公司,也有光線傳媒、新麗傳媒等為以優質內容生產為核心的傳統發行公司,以及貓眼電影、阿里影業為代表的新興互聯網發行公司。

電影產業鏈下游是院線(影院)環節,是電影行業中連接電影發行方和影片放映方,對影院實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獨立經營單元。目前,國內院線與其下屬影院的關系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資產聯結、另一種是簽約加盟。

由於院線有牌照準入壁壘,因此近年來國內院線數量基本保持穩定,競爭格局基本清晰,以萬達院線、大地院線、上海聯合、中影南方和中影數字等為代表的前十院線梯隊成為我國院線市場商業化運作的主導力量。

產業鏈整合趨勢明顯

當前,國內電影行業全產業鏈布局或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發展、整合或合作的趨勢日益明顯。為了通過整合全產業鏈資源以強化盈利能力和對產業鏈各資源要素的控制能力,以此發揮各產業環節的協同效應、增強市場競爭力,國內電影行業中實力較強的企業紛紛開始全面介入上游的內容製作、中游的宣傳發行、下游的院線影院終端放映和衍生品產業投資之中,使得整個電影產業鏈的整合趨勢日益明顯。

此外,影視公司與互聯網的跨界融合越來越多,電影製片、電影宣傳發行、電影衍生品和投放終端逐步互聯網化。近兩年,互聯網公司也通過兼並、合作,滲入到製片、發行、放映各方面,從多角度、寬領域介入到了電影產業鏈。互聯網公司憑借其平台的領先優勢,協同現有業務布局和戰略方向,為平台的活躍用戶提供豐富的內容供給,增加盈利。

更多數據參考 前瞻產業研究院 發布的《 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

④ 最好的影院排名

最好行此橡的影院有萬達影院、大地影院、橫店影城、中影國際影城、金逸電影等。

1、萬達影院

萬達電影可以說幾乎覆蓋了全國各大城市的電影院線品牌,由王健林的萬達集團於2005年推出,至今品牌旗下業務幾乎覆蓋了完整扒扒了電影產業鏈,並且還有著IMAX專業放映設備和觀影廳。

⑤ 當今電影市場的概況

當今電影市場概況
核心提示:從去年開始,幾乎所有的中國電影人都開始把「我們這么好的市場」掛在了嘴上。當然,2010年中國電影的成績的確不差,100億的票房也的確是歷史新高。但是,逐漸走高的市場背後卻凸顯出一個很讓人悲哀的事實:如果說當年的中國電影人有著優秀的作品,卻囿於市場無法得到觀眾的響應,那麼現在在市場已經成熟的情況下,中國電影不論從製作還是發行都陷入了創意不足的境地。
並非危言聳聽。因為從今年3月開始中國電影市場所展露的各種跡象來看,大家都已經喪失了創新的激情,進而引發了各種怪現狀:在創作方面,大家扎堆去搞同樣的題材,就算不扎堆去搞古典名著,也不約而同地扎堆來拍續集,甚至在發行電影方面,我們的發行商也開始懶得動腦子:大片來了就躲一下,沒有大片的時候,大家一窩蜂地上映,而對於這種「一窩蜂」現象,有分析家認為,這對整個中國電影市場而言,絕對應該屬於「狼來了」的警示信號。
怪現狀:同樣題材大撞車
3月22日的香港電影節上,由王寶強、葉璇等人主演的《蔡李佛拳2010》宣布在5月10日上映。僅僅過了兩天,由洪金寶和其子洪天照一同出演的《蔡李佛拳》則宣布了他們4月2日的檔期。雖然故事不同,主演也不同,但你絕對可以看出,這兩部電影其實屬於同類題材,都是在講述關於蔡李佛拳的故事。兩個月內上映兩部《蔡李佛》,其實不過是今年華語電影界題材撞車的一個縮影。根據廣電總局公布的今年立項及拍攝的電影名單,從4月份開始,觀眾們即將會看到五個關雲長,四個孫悟空,三個穆桂英,三個白娘子,然後還要准備三桌鴻門宴。以至於有人評論說,「導演再這么撞車的話,觀眾們只能去撞牆了。」這其中,五個關雲長最早跟大家見面的是4月份即將上映的甄子丹與姜文合作的《關雲長》;而田壯壯執導的《關公》、楊子擔任製片人的《武聖雲長》、陳木勝執導的《武神傳》以及高希希執導的《三國•關雲長》雖然都沒有拍完,但都開始了大肆宣傳;四個孫悟空同樣也都在爭奪時間,甄子丹主演的《大鬧天宮》、周星馳的《大話西遊2》、張紀中的《美猴王》和另一部《孫悟空》都在籌備中,但誰能最先上映,現在還都沒譜兒;至於「許仙與白娘子」的傳說,除了由李連傑和黃聖依主演的《白蛇傳說》,還有博納影業的《新白蛇傳》和另一部相關題材動畫片;而三桌鴻門宴爭奪得更離譜:陸川的《鴻門宴》甚至被逼著改成了《王的盛宴》,因為在他之前,李仁港已經在廣電總局那裡報備了《鴻門宴》這個名字,而與他們倆爭奪的,還有一部同樣性質的《劉邦和項羽》。而在這些傳統名著題材改編的電影之外,周星馳和李連傑鬥起了《太極》;吳宇森的《飛虎》則遭遇了安曉芬的《飛虎月亮花》。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撞車的題材里,幾乎囊括了目前華語電影市場中的主流導演和演員。姜文、甄子丹、李連傑、陸川、周星馳、吳宇森……也就是說,這並不是一些小的製片方出於「撈一把就走」的心態進行的惡意干擾,而是華語電影界在創作題材方面,真的已經到了這種「肉搏」的地步了。
平心而論,在這些撞車題材之中,「手慢」的項目卻很有可能是這一題材類型的最初創意來源。最簡單的例子:2007年時,王家衛告訴大家,他接下來的電影會拍一個關於葉問的故事。但是,兩年下來名字中含有《葉問》的電影已經出現了五六部,甚至甄子丹都憑借這個題材成了年度票房冠軍,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依然還在「拍攝中」。與之情形相似的還有陸川、周星馳和吳宇森。陸川此前的《南京!南京!》就是因為拍攝期拖得太長,導致被《拉貝日記》搶了風頭;而周星馳兩年前宣布要拍《太極》,結果到如今也沒籌備完成,反倒被李連傑和陳國富搶先一步,宣稱在今年年底前會把一部同名電影拍攝完成。
成因分析:編劇原創能力,是荒蕪還是根本不存在?
如果仔細觀察這些「撞車」的題材,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除了周星馳的《太極》屬於武俠片之外,其他提到的關羽、孫悟空、白娘子、穆桂英,無一例外地在中國傳統文學名著中有所體現。關羽和孫悟空作為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早已被我們熟知,關於白娘子和穆桂英的故事,也早在宋元話本中就已經出現。
為什麼導演們如此青睞傳統文學名著?導演們給出了自己的說法。甄子丹版《關雲長》的導演麥兆輝和庄文強就曾經表示,選擇這樣的題材起碼有以下幾個好處:第一,相對安全。對於進軍內地的香港導演而言,古裝歷史題材遠比警匪片和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更容易通過審查。第二,群眾基礎雄厚。因為大家就算對這些人物不是特別了解,起碼也都知道這些角色的名字和部分事跡,在電影上映前更容易造成宣傳方面的優勢;第三,在中國國力日強的大背景下,整個社會都在呼籲重視中華傳統文化,而電影作為一個載體,能夠向全世界宣揚中國的文化精神,拍攝諸如關羽、孫悟空之類已經被全世界華人所認同的文化符號,更容易賺到錢,也更容易拉到投資。
不過,這樣的一窩蜂撲上來拍古典名著,也有著顯而易見的缺陷。根據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葛穎的說法,這種題材撞車的最大缺陷在於,很多劇本都是在熱錢湧入的情況下,以「短平快」的策略進行項目製作顯然有著很大的局限,因為這樣做起來,「只要某部作品火了,沒人會去研究它為什麼火,大家只是簡單認為這是題材好,然後就有一群人圍上去,照著這個題材如法炮製。古裝片比較保險,也不用受意識形態上的限制。但翻開歷史書,耳熟能詳的故事來來回回也就那麼幾個,自然避免不了撞車。這樣下去只有等到市場惡化的那天,大家才能覺悟。」葛穎說。而影評人郎諾林則認為,大家搶著啃這塊骨頭,除了證明華語電影人視野狹窄,更說明編劇的原創能力已經陷入荒蕪。
針對編劇原創能力的「荒蕪說」,影評人黃辰星的看法略顯不同。在他看來,到目前為止,國內的電影編劇根本就不是原創能力下降的問題,而是根本就沒有形成「原創」:「中國有多少真正的、通過原創劇本形成的經典電影?尤其是近三十年。盤點這些年來的經典中國電影,你會發現絕大多數都是導演們『偶然』間發現了一個小說,然後拿去改編成了劇本。張藝謀的《紅高粱》是莫言的小說,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是李碧華的小說,馮小剛早些年的代表作,都是改編自王朔的小說,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也是王朔的小說,就連去年創造最高票房的《讓子彈飛》也是馬識途的小說。所以,如果單論中國內地電影,我們必須承認,編劇的原創能力從來就沒有達到過可以支撐起票房的地步——— 必須有一個優秀的小說為藍本。
怪現狀:續集成風
續集當然不見得是壞事。但中國電影在2011年除了雷同的題材之外同時還出現諸多續集,一方面是同類題材的重復,另一方面又是同類題材的延續,很顯然,這也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是的,就像你不會願意一年去看五次關雲長,你同樣也不會樂意每年都看一集《畫皮》,《將愛》或者《武林外傳》。畢竟這是電影院,這不是電視機,我們還沒有奢侈到想在電影院里看電視劇——— 每次進去起碼要80塊錢呢。
對於電影市場而言,拍續集是一個很常見的事情。今年好萊塢就有27部續集上映,打破了2003年的24部續集的紀錄,幾乎每兩周就有一部續集出現。但是,相比於好萊塢大片著力打造的「系列電影」,中國這些掛著「2」字頭的電影,最缺乏的不僅是原創能力,而是一個系統的包裝意識。最簡單的例子,美國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如今已經拍到了第七部,但從第一部開始,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會是個系列電影。該片的投資方和發行方也會根據其中不同的電影制訂不同的宣傳策略。而在中國,到目前為止所有的續集電影都是被動而拍,不管是取得近4億票房的《非誠勿擾2》還是口碑和票房雙贏的《葉問2》,在第一部上映之前,導演給大家的回答都是「看第一部的票房如何,如果票房好的話,才會考慮拍續集。」
這種被動的典型,從2月底在香港宣布開拍的《竊聽風雲2》就可見一斑。在《竊聽風雲》的結尾,古天樂、吳彥祖兩人的角色其實都已經死掉,劉青雲也鋃鐺入獄。而由於該片之前的反響不錯,監制爾冬升總結的原因是這三個人的組合能夠帶來好票房,所以在籌備新片的時候,最大的想法就是沿用這三個角色,但不論角色姓名還是身份都跟《竊聽風雲》沒有任何關系,因為第一集根本就沒有給他們留下任何「繼續」的空間。而這一「續集」,其實完全就是在利用舊片的口碑,屬於一種過度開發的類型。
與之相似的還有《畫皮2》。2009年陳嘉上的《畫皮》在結尾處同樣沒有留出多少餘地:雖然主要正面角色並沒有多大損傷,但最大的賣點、周迅扮演的狐妖已經散盡功力,幾乎等於已經死掉了,所以如果再保留原班人馬來拍攝關於「畫皮」的故事,也已經幾乎不太可能。
事實上,這種現象的出現,其實與中國編劇缺乏系列眼光也有很大關系,以目前世界上賺錢最多的系列電影《007》系列為例,幾乎每一集的007故事,主角都會遭遇到新問題,而只要007本人不死,換掉其他任何主角這部電影都可以繼續下去。而中國的續集電影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投資方對於單個主角的影響力估計不足,更希望保留第一集成功時正反角色的「原班人馬」,而一旦在第一集里主角有所損傷,人們對這種「偽續集」的期待指數必然下降。

成因分析:想賺錢,又怕有風險

關於華語電影導演扎堆拍續集的問題,《竊聽風雲》的兩位編劇兼導演麥兆輝、庄文強就表示,其實他們一開始寫《竊聽風雲》的時候,曾經想過這個故事拍成一個系列電影,但由於對該片反映的經濟犯罪題材前景並不明朗,所以根據投資方的意見,依然是著力打造好第一個故事。而在該片內地票房超過8000萬之後,投資方才表態願意拍攝續集,而這個時候原故事已經沒有多少可發掘的空間,所以只能另起爐灶。
對於這種「短視」現象,《畫皮2》導演烏爾善表示很正常,在他看來,這恰恰是中國電影市場開始走向成熟的標志之一,因為第一集已經被證明了適合這片市場,有了相應的觀影人群,「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現在諸多熱錢湧入的華語電影,基本上拍攝的都是一些新故事,而拍攝續集的,大都是已經在市場中有過成功經驗的投資商。這也就是說,投資方也開始轉向謹慎,知道這種類型片、系列片可以賺到錢,才繼續去投資。」成功的電影續集,往往不是第一集的導演拍的,這是成熟的電影工業的慣例。像《異形》系列的四集就有四個導演,體現的是成熟製片人制度保持著一個電影的系列存在。」
當然,內地電影人也不是沒有主動打造系列電影的想法。比如目前最大的電影企業中影集團,其負責人韓三平就在各路電影中尋找適合拍成系列片的題材。但是他的這種選擇模式存在著不小的爭議。比如他很看好《硬漢》這部電影,雖然第一集本身只取得了1000萬的成績,不論票房還是口碑都反響平平,但他就是覺得這種城市英雄題材適合拍成系列電影,所以該片的導演丁晟幾乎是被他趕鴨子上架一樣地建議繼續拍下去。而丁晟自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承認,「說到續集,其實我自己都沒准備好。」
而且,幾乎所有被采訪者都承認,如果要打造好一部成功的電影續集,最重要的是續集本身的風格要確立,要給觀眾保持新鮮感。「脫離第一集的存在也能成為一部完整的電影 , 才 算 是 一 部 合 格 的 續集。」而從現在的狀況看,由於投資方在目光上的欠缺,拍攝續集時往往要求跟第一部有一定聯系,因此短時間內我們能看到的只會是一種低質量的重復,而這種重復對於之前那些經典商業片所造成的傷害,並不是投資方所要考慮的內容。
怪現狀:「影院一日游」
如果說題材重復和續集泛濫只是會導致觀眾的觀影熱情下跌,那麼為數眾多的中小成本電影的「影院一日游」對於中國電影從百億票房向更高目標邁進的傷害更大。因為不想去看關雲長,我們還可以有其他的選擇,但如果影院里充斥的都是「聽都沒聽說過」的電影,作為觀眾而言,甚至連影院都不想進去。
最簡單的例子,3月份有20多部電影公映,其中有不少就是這種「影院一日游」產品。某日記者打算去看一部電影,但到了影院之後卻發現,想看的電影已經下線了,好容易從密集的排片表中選擇了另一部,但進到影廳才發現,該場電影只有可憐的4個人在看。這種現象並非個例。2010年我國故事片產量達到526部,真正在影院上映的只有260部左右。而票房過億的電影不過20部左右,此外的絕大部分電影,這些有幸進入影院的影片,不少都曾遇到過上映一兩天便被撤下的尷尬命運。3月份,就有《倖存日》、《雲下的日子》、《百合》等多部電影遭遇到了這一情況。而這些小片影院一日游的結果,使整個中國的電影票房都因此被拉低。根據記者就國內各主流院線通報的票房數字粗略統計,2011年第11周(3月7日-13日)全國總票房只有1.18億。而在此前的一周(3月1日-7日),全國票房也不過1.2億。第7周由於有情人節,票房大約為2.9億,第8周只是略有下降,而到了第9周開始,就暴跌到了1.45億。而這個數字,直到3月份的第三周,隨著好萊塢大片《洛杉磯之戰》的引進才終於有所改觀。
小片扎堆上映的現象其實並非偶然。事實上,所謂的「淡季理論」早在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盛行,而幾部小成本電影在淡季的成功發型,也使得為數眾多的片方開始「盲目」地重視起這一理論。但是,諸如《喜羊羊》系列獨闖寒假檔《越光寶盒》在3月份票房過億這樣的例子不過是個案,前者是抓住了學生們放假的空隙,而後者則有很大程度是巧妙利用了去年《阿凡達》上映之後的空檔期。因此,一窩蜂地「照搬」所謂的先進經驗而不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眾多小片發行方目前面臨的最大窘境。
對於這一點,江蘇幸福藍海影視公司負責人章傑的認識就很清楚。他表示,小片扎堆,大家都不賺錢的現象其實完全是發行方懶於「動腦筋」所導致「目前的中國電影發行市場可以說很簡單,也可以說很復雜。之所以說簡單,就是它總有一兩條原則在那裡,比如大片來了要躲一下,淡季宣傳要增強。而復雜的是,幾乎每部電影都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時甚至大片都不用躲。假如在情人節檔期,一部戰爭大片占據了主要的影廳,如果我手上有部愛情片,我就不會去躲它,因為這個節日,情侶們選擇愛情片的可能性很大。今年我們發行的《甲天下》就選擇了4月份,因為當時市場上並沒有同類的電影。」

成因分析:投資人的「無所謂」,發行人的任務
「影院一日游」對於整個電影市場的損害從之前的數據已經可以清楚地顯示出來,而對於這一現象,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劉軍認為並不能完全歸咎於發行方的簡單思維,而應該歸結為國內有實力的發行公司太少,很多中小成本影片缺乏發行渠道,根本就沒有打通院線的門路。劉軍介紹說,目前國內最主要的兩家發行公司是中影集團和華影公司,分別承擔每年發行40部國產片的任務。對於這兩大公司來說,發行國產小成本影片更多隻是為了完成任務湊數而已。「只要電影在影院放映一天,也算是發行了。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就是在影院走了一圈兒。」至於華誼兄弟、保利博納等民營公司,盡管也已有些發行實力,但因人力有限,主要只發行自己投資的影片。「在國內電影產業鏈中,發行公司最為弱勢,製片、院線都很強勢,影院想怎麼放就怎麼放,發行公司缺少話語權。」劉軍感嘆,這就註定了小成本影片沒有出頭之日。
而另外一部分小成本電影的「影院一日游」則完全是因為電影的投資方根本不在乎。比如王小帥《左右》的製片人黃斌就告訴記者,有些人投資電影壓根就是為了滿足興趣愛好,就像《觀音山》的製片人方勵。作為電影發燒友的方勵此前拍過6部影片,直到《觀音山》才第一次盈利,而他追求的,只是個人的一種心理滿足而已。還有一種類型的小片同樣也是投資人「不在乎」,就是每年各大電影廠出品的一些電影。「其中很大一部分影片是地方、企業的宣傳片,上映了一天就撤了,其實並沒虧本,因為前期找到企業融資就可能已收回了成本。」
作為整個電影市場的終端,眾多小片扎堆上映「影院一日游」對於院線方面其實也有很大損害。但院線方面對此也有相當的無奈,本地中影南方新干線負責人邱晴就感慨說:「現在加盟院線的影院都是有著自己的商業考量,哪家影院是不想賺錢的?所以從影院本身的想法出發,我們最願意的就是放映那些賺錢的電影。但現在進入院線的這些小成本電影,宣傳上又不做到位,觀眾不愛看的時候我們自然不會堅持放映,而在沒有得到觀眾檢驗的時候,我們也不會排斥任何電影加入影院的排片。但院線本身有著自己對觀眾喜歡程度的判斷標准,所以,影院一日游雖然是院線所為,但也不是我們的本意。」

中國電影市場概況分析http://ins.chinafilm.com/200710/1643600.html(鏈接)
6.3.1產業政策
(1)文化產業政策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政府已經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特別是2005年以來,隨著《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出台,中國政府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傾向越來越明顯。《意見》指出:政府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政府將進行文化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政府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創新對外文化交流體制;政府積極推進文化產業市場化;政府在一定時期內將對文化產業給予財政、稅收等方面的各種優惠。
(2)電影產業政策
為了應對加入WTO帶來的挑戰,國務院通過了《電影管理條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文化部發布了《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頒布了《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准入暫行規定》。這一系列政策措施改變了中國電影市場產業結構,對中國電影市場化進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004年,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開始起草《電影促進法》並徵求各方意見,2006年已經完成草案,預計2007年將送交全國人大審議。《電影促進法》將會就如下方面的問題作出明確的法律規定:1、電影的性質、功能和定位;2、創作者的合法權益;3、電影管理體制和發展體制,電影市場准入的許可制度;4、政府與電影企業、與市場的關系;5、公平競爭的制度,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電影市場;6、市場監管體系;7、扶持民族電影發展的原則和相關的制度措施。
《電影促進法》的頒布實施將會是中國電影產業和中國電影市場的一個巨大的機會。
6.3.2市場現狀和發展趨勢
(1)國內電影收入狀況
中國電影經過了90年代的低谷後,隨著新千年的到來開始回升,特別是2004年以來,不論是國內票房、海外票房還是其他收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從2004年到2006年,國內票房從15億增長到26億,平均年增長率36.6%;海外票房從11億增長到18億,平均年增長率31.8%;總收益從36億增長到56億,平均增長率27.8%。從以下的圖表可以看出中國電影產業的增長趨勢。
據國際電影業專業雜志《市場與調研》(Research and Markets)2007年4月10日發表了題目為「中國電影產業即將夢想成真」的關於中國電影產業的特別報告。
此報告預計中國電影產業所創造的價值至2010年將達到近9億美金,到2015年,將升至20億美金。按照這一強勁的發展勢頭,中國電影產業將於2050年趕上當今全球電影市場的領頭羊―美國。
總之,不論從當前狀況還是未來趨勢上看,中國電影市場都將以其巨大的潛力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市場。
(2)國內電影生產狀況
隨著中國經濟和電影產業的發展,國內對電影的投資逐年增大,從2004年到現在,不論是影片的數量、投資的金額還是推廣費用都在逐年增多。隨著WTO對中國影響的逐步增強和中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國內的合拍片也逐年增多,這使得中國電影單片的製作與推廣大幅提高,同時也給國內電影帶來了海外的收益,增加了中國電影在海外的影響。
(3)國內電影銀幕數量及觀眾情況
最近幾年來,國內影院、銀幕數和觀眾人次都有高速的增長。從以下的表可以看出中國影院和觀眾的狀況:
6.3.3國內電影市場細分
在國內電影市場發行放映的影片類型,按來源、製作成本和票房收入基本可分為:
A 進口分賬大片:每年的進口數量在20部以內,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和華夏電影發行公司統一在國內發 行,中外方根據國內的票房按比例分賬;
B 進口買斷影片:每年的進口數量在30部以內,由國內國營或民營發行公司買斷國內發行權;
C 國產(含合拍及港產)商業大片:投資額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的國產(含合拍及港產)影片;
D 國產(含合拍及港產)中高成本電影:投資額在2000萬—1億人民幣的國產(含合拍及港產)影片;
E 國產(含合拍及港產)中低成本電影 :投資額在500萬—2000萬人民幣的國產(含合拍及港產)影片
F 國產小成本電影:投資額在500萬人民幣以下的國產影片。
6.4中美市場對比分析
中美電影市場狀況對比情況見下表:
中國的電影市場,不論是從總體還是從人均情況來看都和美國的電影市場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美國人均銀幕擁有數是中國的39倍,美國的年票房總收入是中國的35倍。
在存在巨大差距的同時,中國電影市場比美國電影市場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近6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年增長率高達30%。
伴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高速增長,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市場必然存在巨大的投資機會。

⑥ 電影院的前景

前景還是不錯的,不過競爭會越來越大。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院線和電影院運營模式及投資策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在經過近七年的快速發展,特別是2010年以來爆發式增長後,國內院線的盲目擴張終於有了放緩的趨勢。影院投資愈發謹慎,全國的影院開始整合、減少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幾年前,眾多業內資本希望迅速在全國站穩腳跟,苦於難尋合適地段拓展影院布局。 另一方面,業外資本被當時每年每座影院幾百甚至上千萬的年票房收入所吸引,不顧一切地沖進商業綜合體,與業內資本爭相競價,造成了當時在商業地產中建影院的熱潮。
實際上,對於國內未來幾年商業綜合體中的影院投資前景,業內人士普遍還是持看好態度的,他們認為,雖然目前不斷有資本撤出該市場,但這也是撇清泡沫、去除行業浮躁的機會,令真正用心經營的企業理性地掌握影院布局,腳步放慢但有實力的企業仍然不會放棄擴張的機會。

閱讀全文

與2018年台灣電影院數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蝴蝶夢電影英文版 瀏覽:576
無間道1電影演員 瀏覽:607
媽媽的朋友電影的演員 瀏覽:794
電影愛情bgm 瀏覽:340
電影3p圖片 瀏覽:872
看過的第一部周星馳的電影 瀏覽:967
一個女記者采訪的愛情電影 瀏覽:990
軍俄羅斯最新戰爭電影大全 瀏覽:499
法國二戰電影女主珍妮 瀏覽:255
成龍有一部賽車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712
小生怕怕粵語版電影完整版 瀏覽:949
碧海追蹤1電影中文 瀏覽:672
男主角有多個女人的電影 瀏覽:103
電影主角叫宏明 瀏覽:118
愛情電影微電影全部 瀏覽:818
泰國搞笑喜劇戰爭電影 瀏覽:579
第一滴血電影里結尾曲名字 瀏覽:258
恐怖愛情故事電影 瀏覽:217
南航飛機放的一部電影 瀏覽:135
電影黎明忽至的音樂 瀏覽: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