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觀眾對這部電影沒有像台灣人那樣那麼有感情,那麼喜歡看是有很多原因的。
第一,海角七號裡面大量的閩南語會讓大陸北方城市的觀眾極不適應,所以在大陸的北方很難紅,這個是純粹文化差異,大陸本身的南北文化也會遇到的問題。
第二,台灣電影中表現的對於日本的特殊情感是大陸觀眾很難感受到的。這是大陸和台灣非常不同的地方,日本統治大陸和台灣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與大陸人單純仇恨日本不同,台灣人對於日本其實是能兩面來看的,雖然日本也有侵略台灣的不好的一面,但是日本並沒有完全把台灣人當做奴隸來統治,而是當做自己的領土,且讓台灣從中受益不少,這種歷史感情大陸是完全沒有的。
第三,對於刪減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觀眾走進影院的興趣,尤其對於電影的口碑營造的後勁市場會是不小的沖擊,畢竟誰也不願意去看不完整的電影。
第四,電影的上映時間一拖再拖,幾乎比台灣上映期要晚了將近半年,很多人已經在網路上看過,肯定會熱情大減。
綜上所述,海角七號之所以在大陸很難成功復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大陸南北文化本身的差異,第二對於日本文化的影響問題,還有愛情電影似乎近幾年在大陸也不是有很強的票房,你看大陸本身愛情藝術的電影在大陸票房也一般。
另外,海角七號的世界影響力也沒有台灣媒體說的那麼強,除了在日本引起了一些反響以外,在歐美反響也是很一般的,所以這部電影的影響是有誇大的成分的,當然,不能否認的是,這部電影是近年來最能代表台灣本土的電影,但是確實是有些台味太重了。作為台灣的媒體的確是不忍心苛責這部好不容易從美國大片中突圍的台灣本土電影。
喜羊羊的火熱從根本上說是大陸政策的保護造就的,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部動畫是可以滿足學齡前兒童的欣賞水準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種類型的動畫很難走出國門。廣電總局對於本土動畫實行了強有力的保護政策,黃金時段禁止的境外動畫使得中國的兒童沒有了選擇的權力,而據我所問過的小學生似乎對於中國動畫的感觀沒有好轉,當然學齡前就不同了,由此可見,這部動畫不能標志中國動畫真正的輝煌也很難走出國門和持續發展。
⑵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巔峰是1990年前後五年,時間劃分,大概是1985年到1995年。前期李小龍在70年代相當於給香港電影打基礎,2001年的《無間道》宣告香港電影最後輝煌。在1997年後香港回歸,香港電影便逐漸衰落。
雖然這個時間點卡得很巧妙,但香港電影的衰落,主要是因為美國對於電影技術上的工業革命。當美國電影技術工業革命成功過後,一如近代工業革命的國家相同,立刻站在行業制高點。
美國在90年代後期,已經拍出這些作品:《終結者2》《泰坦尼克號》《星河戰隊》等等。2000年左右,美國電影已經全面進入電腦數字特效電影,《黑客帝國系列》《指環王系列》《蜘蛛俠》等等。
但同時代的香港電影還在拍功夫動作片,拍警匪黑幫片,拍武俠奇幻片,拍喜劇愛情片。而整個香港除了徐克導演和周星馳導演(蜀山傳和少林足球),其它香港電影都沒有意識到電影技術革命落後的致命性。
這是最主要原因,其它重要原因大概還有幾個。
一是香港本土市場的狹小。
香港本土只有700多萬人口,外加台灣2300多萬人口,差不多三千萬人口,再算上東南亞和日韓的隱形市場,電影市場的消費基礎勉強足夠了。
美國90年代後期的商業大片,動輒上億美元的投資,香港本土市場太過狹小,根本撐不起這么巨大的投資。
二是香港電影已經做到巔峰,人才卻也外流了。
香港市場太小,當時大陸電影市場又沒有發展起來。像吳宇森,成龍,李連傑,周潤發,楊紫瓊等等男女巨星都先後進入好萊塢。而且不只是他們進入好萊塢,還帶著背後香港電影根本的精英團隊。
雖然等成龍等巨星回歸華語電影都老了,已經過了巔峰期。但成就不只是成龍一座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還有將中國功夫片傳播到了全世界各個國家,成為中國流行文化的一張名片和豐碑。
三是大陸市場的崛起,香港電影人才集體北上
1997年過後,大陸的改革開放已經有二十年,經濟迅速發展,而大陸是有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當時市場沒有現在這么好,但張藝謀的《英雄》打造的兩億多票房,也不是香港本土能夠對比。
所以,同時代的香港電影人,除了成龍,李連傑這類功夫巨星。其它香港電影人,集體選擇北上發展。
四是香港電影人才集體北上後,香港本土人才青黃不接
香港功夫動作片巨星的老去,香港上世紀女星的嫁人或者老去,香港歌手偶像的老去。再到香港導演和精英人才的集體北上,香港本土自然面臨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了。
⑶ 台灣電影徹底絕跡的原因沒有任何台灣電影的消息,怎麼回事台灣人不拍電影了
台灣的電影市場是對外開放的,然後就被老美 港台 日本給佔領了,老美是佔大頭,而且院線大頭也是老美控股,本地拍片風格傾向於文藝片,跟市場脫節,全靠政府補貼過日子,看的人不多。
⑷ 為什麼有人說九七之後香港電影就衰落了
香港的電影還是一如既往的優秀,只是大家的審美觀點發生了變化,讓人覺得香港電影不好了而已,這個是假象。在97年以後,大陸電影跟香港電影學了很多,不僅僅有很多優秀的電影出來,還有一些大製作的電影上映了,馮小剛的、張藝謀的都是很好的。
當然,不僅僅是這些導演,還有陳凱歌等人。大陸電影的百花齊放,讓很多人更多的關注大陸的電影,而不是香港的電影,所以才有人覺得香港的電影已經不行了。
香港喜劇片
功夫片是香港最大的特色,也是香港影壇最高的成就。喜劇片則是香港影壇歷來的一個強項,喜劇片為世界通用,沒有幾個國家和地區不會拍喜劇片,這是電影觀眾最喜聞樂見的一個類型片種。
在香港,明星資源異常豐富,絕大多數影星都參與過喜劇片的製作。香港電影發展近百年,能稱得上喜劇天王的僅有兩個人,一個是平民喜劇天王許冠文,另一個是無厘頭喜劇天王周星馳。香港喜劇電影30年來的喜劇最高成就,都體現在這兩個人身上了。除了兩位天王之外,其他各路明星都會在喜劇片中一展身手。
汗牛充棟的經典喜劇作品,就是他們付出汗水的最好結晶。喜劇片有像《半斤八兩》、《天才與白痴》、《八星報喜》、《家有喜事》這樣的普通喜劇,也有《醉拳》、《賭聖》、《武狀元蘇乞兒》、《功夫》這一類的多類型喜劇片,後者融合了功夫片、賭片等各類元素,使喜劇的表現形式更為豐富。
不僅有功夫喜劇,也有喜劇鬼片、愛情喜劇等多種類型。香港影人這樣天才的創造力,為港片在八、九十年代的興盛提供了強有力的後備資源。香港喜劇片進入21世紀,也和香港電影一樣,進入了衰落時期,人才的大量匱乏,導致喜劇片變得不再搞笑。除了周星馳的一支獨秀,香港近幾年都沒有堪稱經典的喜劇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