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的是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沒有所謂的主角。
《八佰》怎麼說的?是國家危在旦夕時的家國情懷?是租界里的人麻木空虛嗎?天堂和地獄隔著一條河是不是很奇妙的景觀?是操縱戰爭背後的政治博弈嗎?
想必是看了電影的觀眾對上海飛奔的白馬印象深刻,它已經被日軍炸成了碎牆。作為這個人間地獄最醒目的亮色,它吸引了租界里的人們,在中華民族的心中種下了斗爭的火種。換句話說,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即使傷痕累累,中華民族也不應該在黑暗的馬廄里安逸。
這部電影的另一個巨大成功在於對小人物形象的生動刻畫。貪生怕死,油嘴滑舌的老算盤(張毅)戳了幾下觀眾的笑聲,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倉庫保衛戰的緊張氣氛。
那麼,導演為什麼要刻意安排老算盤去發現白馬的位置呢?白馬一定不是前兩天困在倉庫里的,一定是有士兵的寶馬。為什麼這么容易被嚇到?其實戰爭年代也不缺弱小害怕打仗的普通人。所以,讓老算盤充當放出白馬的“罪人”,也從側面暗示了正是這樣的人才把中華民族置於險境。
除了白馬和老算盤這兩個鮮活的形象之外,白馬最初的生活環境,——馬廄,也有一定的含義。就電影的環境而言,四線倉庫是戰場倉庫。除了必備的軍事物資,戰馬是不可或缺的。為什麼空馬廄里只有這匹瘦瘦的卻很亮的白馬?這象徵著當時中華民國在國際上被孤立的惡劣處境。
影片一開始就說明了1937年(——)當時的社會背景。自1931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以來,東北、華北相繼淪陷,國軍節節敗退。蔣介石堅持“先留在國內再出國”的方針,對日本的侵略作出了消極的回應,重點是國共內戰。然而,歐美國家選擇從另一邊看火,甚至收獲漁民的利益。
三、【羊拐和老鐵】
這兩個小人物可以說是影片“訓練”的重點。其中一個是“硬漢”,另一個是“懦夫”。合在一起,不僅讓人感受到強烈的幸福對比,更是那個時代不同命運的縮影。除了戰場上的血腥分歧,他們的家庭狀況也在影片中被反復提及。
洋瓜(王千源飾)是戰爭年代——的特產,一生無妻無子,普通人也能享用。然而,這已經成為一個直到他死去都無法實現的願望。他越勇敢,越看到死亡,就越痛苦。他不知道他的母親可能再也見不到他了,他出生的家鄉甚至不能給他留下墳墓。他依然保護著自己的國家,他作為軍人的信仰,多少遺憾和失望,只化作一句:“下輩子,你一定要嘗嘗這個味道。”下輩子,請做一個平時的普通人。
老鐵(吳江)也是整部劇笑點的貢獻者之一。他的“懦弱”和他的五大三粗的外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讓人發笑。其實他只是一個關心家庭的普通丈夫,一個普通的父親。在那個不幸的年代,他只是碰巧是個不幸的士兵。雖然前期總被人笑稱“瓜信”,但他選擇成為敢死隊來掩護大部隊的撤離。
最後,老鐵的結局是一座戲劇性的橋梁。老鐵是個優秀的炮兵,終於回到了崗位。臨戰前,他唱了一出五將之一的三三三五四黃忠的戲。
說到這里,我不禁覺得,管虎導演是有叛逆精神的。越是有人歌頌關,我就越想歌頌不喜歡關的人。黃忠被封為五虎大將之一時,關羽誇口說黃忠年紀大了,不能被封為五虎大將。但黃忠百步穿楊的本事,並不是得了虛名,關羽最後還是輸了。將黃忠和老鐵聯系在一起,可能是因為老鐵作為炮兵的身手不可小覷,更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老師傅。老鐵曾與民國著名軍閥張大帥在一起,黃忠也是漢末著名軍閥劉表手下的一名武將。
《八佰》絕對可以算是失落已久的電影界給全國觀眾的高分答案,其內涵更是耐人尋味,值得細細咀嚼。在過去,抗日戰爭電影或電視劇很少把戰場和租界聯系在一起。其實租界的“人民戰爭”也是一個不錯的辯論話題。只有我有點見識,我的視角大多集中在倉庫的戰場一側。
㈡ 林青霞重病一場只為45年前的台版《八佰》嗎
為飾演好中國女童子軍楊惠敏一角,林青霞在2個月內學會了蛙泳。拍攝時,為了影片效果,林青霞認真的游完了全程,沒有採用任何替身。由於拍攝時間已近冬天,拍完這場戲後林青霞還因為受凍重病一場。在其隨筆記《窗里窗外》中,這樣描述當年場景:
“導演說那天一定要拍,因為第二天就要放水了,我穿著卡其布的童軍服,脖子綁上了綠領巾,背著書包就跳進那冰冷的游泳池。拍了一會兒,我扒在池邊等拍下一個鏡頭,整張臉給凍得都縮了,副導演見我可憐,叫我上去,給了我一口酒,要我到火邊烤一烤。沒想到酒加上一冷一熱的反差,令我即刻全身發抖的倒在地上,彷彿要窒息似的,我突然大叫起來,叫得驚天動地。只記得一大堆人一邊吆喝一邊把我抬到辦公室,我還是不停地抖,身上的濕衣服也沒法脫,一陣忙亂中,隱約見到一支好大的針筒往我身上扎”。
“等我醒來的時候,媽媽和哥哥都在我身邊”。
㈢ 如何評價八百這部電影
《八佰》一箭四雕,管虎與委員長的默契
本答案從第二部分開始,內容會復雜一些,如果你想留言批判此回答,請看完,如果你無法理解超過1000字的文章,請謹慎留言反對。
第二部分講電影最大的bug,第三部分講如何用一段台詞生造出一個根本沒有的巨大轉折(不是歷史上沒有,是劇情上就沒有)
一
首先《八佰》不是歷史片,也不是戰爭片,它是一部奇觀片。
它與歷史的差距,很多答案都說了,這里不多說了。單談一下,導演跟委員長跨越八十餘年的默契。
《八佰》拍的好,關鍵是題材選的好。
首先導演自己在宣傳里也說了,一水之隔,喝著咖啡打著賭,就能觀看真實戰爭的事件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就是奇觀,電影再把奇觀放大一下,尤其縱身一躍、丈夫許國,確實直擊人心,不單是視覺的更是心靈的,看著看著就落淚了。
其次,愛國主義,這是最容易引發共鳴的,尤其在當前的國際大環境下。
但是導演厲害就厲害在,它的愛國主義不是歌頌TG的,而是歌頌國軍的,這樣一些反感主旋律的觀眾也會喜歡,更進一步說,這都不是國軍,是一種超越了黨派、階級的,每一個普通人的愛國主義,更高級的愛國主義。這一下B格就高了起來。
最後,因為不是歌頌TG的,還能跟飛將軍孫元良扯上關系,而孫元良的兒子正是台灣著名演員秦漢,秦漢是誰?大家可能不太知道。但是在他那個年代可是跟林青霞齊名的,他與秦祥林、林鳳嬌、林青霞合成二秦二林(星爺的大話西遊里至尊寶還忽悠紫霞自己是秦祥林),也就說他沒准能影響金馬獎哦。所以導演去台灣拜訪秦漢。之前16年他挺姓戴的也是一個道理,此人和秦漢有一個共同點,在省內電影界影響力甚大,1999年到2014年,金馬獎12次提名,9次獲獎。
片中還有一個高筆,就是沒提孫元良(委座本來是要把孫元良的整個八十八師都留下的,孫不幹,最後留下400人),按此人的真實形象提,又逃跑又強奸的,秦漢不滿意。不按真實形象提,國內觀眾不滿意。不提,秦漢推這部片子時,還可以避嫌,等片子獲獎了再找水軍在省內給秦先生歌功頌德。所以,導演去拜訪片中沒有的孫元良的後人秦漢,卻不去拜訪片中主要人物謝晉元的後人。
㈣ 管虎的《八佰》存在爭議的原因是什麼
其實前半部電影拍攝的確實不錯,而其中不太還原歷史的劇情應該是以血肉之軀護旗。護旗這段劇情出自於1975年台灣出品的電影《八佰壯士》,可以解釋為管虎導演想要致敬經典,奈何導演的水平還算不夠,讓護旗這段在電影中顯得格格不入。
畢竟是商業電影,又不是紀錄片,管虎導演的《八佰》無論是好是壞,都引發了網友們關於四行倉庫保衛戰,甚至背景淞滬會戰的討論。這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有很多人在《八佰》上映之前都不知道歷史上關於這「八佰壯士」獨守上海的故事,甚至對當年的淞滬會戰都沒有多少了解。
(4)電影八百台灣擴展閱讀
《八佰》是由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北京七印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管虎執導,黃志忠、歐豪、王千源、姜武、張譯、杜淳、魏晨、李晨、俞灝明等主演的戰爭題材影片。
該片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講述了被稱作「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該片於2020年8月2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㈤ 台灣版電影《八百壯士》創作背景
敘述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略上海,國民黨八八師五二四團團長謝晉元,為牽制日軍,掩護國民黨軍隊後撤,率領四八青年軍官號稱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達三個月之久,軍人英勇殺敵,
女童子軍楊惠敏(林青霞飾)冒著生命危險給守軍輸送食物、醫葯等物資,和國旗,當牽制任務完成,守軍越過蘇州橋後撤。此部影片的格局手法與《英烈千秋》完全不同,只局限於幾成孤島上海的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數百國民黨軍人與包圍的日軍的陣地戰。
導演根據一些史實,利用四行倉庫周圍有英法租界,蘇州河對面又是國統區,蘇州河兩岸戰爭與和平不同環境造成的戲劇沖突,表現了愛國軍隊抗擊侵略者英勇無畏的精神,和上海人民熱烈聲援國民黨守軍的時代氣氛
(5)電影八百台灣擴展閱讀:
七十年代前期,對台灣當局來說是一段風雨飄搖的歲月。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758號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其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發表《上海公報》,美國承諾和台灣當局「斷交、廢約、撤軍」。 以這兩件事為契機,新中國迎來了又一個建交高潮。倉皇之下,蔣經國做出了重用「台籍菁英」的決定,而這項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就是李登輝。
《八百壯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上馬的,拍攝過程中得到了蔣經國的大力支持,其要藉助「八百壯士」的「英雄史詩」提振民心士氣,並強調「正統」的動機是不言而喻的。
㈥ 八佰原型人物
1、謝晉元(杜淳飾):謝晉元1905年出生於廣東梅州蕉嶺縣,1925年12月,謝晉元從國立廣東大學(今國立中山大學)畢業,進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謝晉元被第88師師長孫元良選中,組成「敢死隊」堅守四行倉庫,掩護十萬大軍西撤。當時他不過32歲,卻留下了豪言壯語:「我們是中國軍人,寧願戰死在閘北這塊領土之內,也決不放棄殺敵的責任。」敬鎮野
2、何香凝(姚晨飾):何香凝是女權運動的先驅之一,民革主要創始人,國民黨元老廖仲愷的遺孀。時至激戰之際,何香凝先生專程趕到蘇州河南岸「遙望亮喊致哀」,她在一封致函中寫道:「『八百壯士』的英雄氣概,使我們感動得流淚,但等我們趕到溝邊,卻又不能通過,只有靜穆地向對岸注視,遙寄我滿腔虔敬親愛之忱。」1937年淞滬會戰的時候,何香凝已近花甲之年,但姚晨飾演這一角色時才39歲,在年齡上有較大出入,可能是運用了特效化妝。
3、上官志標(俞灝明飾):上官志標,生於1912年7月20日,福建省上杭縣人,中央軍校軍訓班第一期畢業。作為謝晉元的主要助手,上官志標在四行倉庫浴血奮戰的經歷,被寫進了台灣課本。
4、陳樹生(鄭愷飾):陳樹生是湖北利川人旅讓,1934年冬於家鄉參加國民革命軍第88師,被編入補充團第一營。在四行倉庫保衛戰中,謝晉元組織官兵們寫下298封遺書,其中,陳樹生在白色汗衫上,給遠在四川大巴山裡的老母親寫下一行悲愴血書:「捨生取義,兒所願也!」
5、楊惠敏(唐藝昕飾):在片中可以看到一女士橫渡蘇州河,她很有可能是楊惠敏。1937年10月28日深夜,14歲女童子軍楊惠敏冒著生命危險游過蘇州河,爬到四行倉庫樓下,將一面旗幟交給團長謝晉元,謝團長屬下將旗幟升上四行倉庫樓頂。1977年,台灣拍攝的電影《八百勇士》里,林青霞曾扮演楊惠敏。
㈦ 電影《八佰》第二日發生了什麼
死守四行倉庫,正是出於士兵素質太差的無奈之舉。蔣介石原本命令第88師全師死守閘北,為全線撤退的40萬大軍斷後,並向租界內的全球媒體展現中國抗戰到底的犧牲意志。師長孫元良據理力爭指出,第88師火線補充五次,全師都是新兵,「雖然一樣忠勇愛國,但訓練時間較短,缺乏各自為戰的技能」。若按照委員長的命令,新兵可能會陷入混亂,在全球媒體鏡頭前「被敵軍任意屠殺」,貽笑國際。
縮小死守規模,反而能達到宣傳效果。孫元良選定外觀堅固的四行倉庫,配置一營兵力死守。這個「非典型陣地」,老兵看來不堪一擊,新兵卻會得到安全感,才能從容為國赴死,達到國際宣傳的目的。於是,全師死守閘北計劃縮小為一營死守四行倉庫。唯一目的就是整營官兵慷慨戰死,在全球媒體前展現中國抗戰到底的意志。對軍人而言,這是很憋屈的一個戰斗,卻創造了對日抗戰永恆不朽的宣傳奇作。
炮兵不開炮,攻堅一籌莫展,在全球媒體前開打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持續4天。蘇州河南岸的觀眾親眼見證第10大隊傷亡狼藉,而楊惠敏送旗、陳樹生捨身炸日兵以及謝晉元一槍擊斃200米開外日兵等精彩畫面,更燃起全球媒體同情中國的輿論熱潮。孤軍誤打誤撞,打贏了宣傳戰,也就不必非得戰死在四行倉庫了。
拖到第四天深夜11時,第10大隊才以步兵炮與迫擊炮猛烈射擊四行倉庫,「最激烈時,每秒鍾發炮一響。轟轟之聲,震破長夜的沉寂」。就在這個深夜,第1營接到撤退命令。
八百壯士成為抗日戰爭的精神碉堡。送旗女童軍楊惠敏以參加世界青年和平大會為名,出洋宣傳,引發旋風,受到羅斯福與希特勒的召見。四行孤軍的英雄們則成為媒體焦點,無數的訪問與演講,產生巨大號召力。
最快捷的宣傳法還是拍電影。1938年,香港片商火速拍成《八百壯士》,成為抗戰年代最經典宣傳片。1975年,國民黨黨營「中央電影公司」拍攝《八百壯士》,由林青霞主演,成為台灣最受歡迎的戰爭巨片。重播40年,感召力至今不衰。2019年的《八佰》,已是第三代八百壯士電影了。
望採納
㈧ 《八佰》這部劇的導演拍這部劇的初衷是什麼
初衷是拿獎,而且是拿台灣的金馬獎。
拋開史實,按照電影邏輯來講,在之前的鏡頭里四行倉庫有著許多沙袋,用沙袋來維持旗桿不倒很難嗎?為什麼要犧牲那麼多戰士的生命?
如果按照拿獎,討好台灣地區來分析,這一段就很容易理解了,因為在上世紀台灣自己拍攝的描述八百勇士的電影中,也有著這一段以戰士身軀護旗的橋段,所以管虎不惜放棄邏輯,也要跟著台灣版本的八百勇士進行拍攝。
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八佰》上映的時間已經是電影局規定禁止參加金馬獎的時間之後了。
㈨ 怎麼看待電影《八佰》中護旗的片段呢
《八佰》里描繪的護旗沒有發生在四行倉庫保衛戰期間,肯定是照搬1975年的中國台灣版《八百壯士》里的情節,而《八百壯士》里的這段,要麼是編的,要麼是把在租界被軟禁期間,旗子被租界士兵搶走的事情改寫的。
這段對於當時的台灣當局有特殊的意義,那就是在日本和美國相繼斷絕與台灣的“外交關系”之後,來個又長又大的特寫,再描繪國軍士兵浴血護旗,自我安慰一下,台灣當局是不會屈服於國際壓力滴!
還有一種可能是把1938年8月11日在租界內的護旗事件改寫到保衛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