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大片 > 澳大利亞電影中文化演進

澳大利亞電影中文化演進

發布時間:2023-08-07 17:53:25

⑴ 關於澳洲土著電影

看看電影 《澳大利亞》,這個電影的背景在二戰時期日本襲擊澳大利亞北部達爾文軍港。 土著在那個年代被歧視被遺棄,白人如何殘暴對待他們。 這個非常好的電影。 我現在身在澳大利亞,土著文化在澳大利亞現在得到比較完美的保存,很多土著一直沒有受白人的生活文化影響,一直過著他們獨有的土著生活。

⑵ 以澳大利亞為背景題材的電影

《澳大利亞》

導演:巴茲·魯赫曼
主演: 妮可·基德曼
休·傑克曼
大衛·溫漢姆

類型: 冒險/西部/戰爭/劇情
國家/地區:美國/澳大利亞
片長:165分鍾
上映日期:2008年12月25日 香港美國
對白語言:英語
發行公司:20世紀福克斯
官方網站:http://www.australiamovie.com/

《澳大利亞》中所講述的那個滿是傳奇和浪漫情愫的動作歷史故事,發生在瀕臨於二戰邊緣的澳大利亞,那裡有一座被襲擊了珍珠港的日軍炸掉的城市--達爾文。影片的編劇兼導演巴茲·魯爾曼(Baz Luhrmann)借機描繪了一幅宏大的史詩畫面,就像澳大利亞這個國家一樣,散發出永久的傳奇氣息。一直以來,魯爾曼都將澳洲大陸當成這個世界擁有著最偉大的邊境線的地界,他說:「對於其他地方來說,澳大利亞是一個非常遙遠、非常遙遠的國度,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認知問題……比如說在《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中,影片一開始的時候就出現了一句非常有針對性的對白,當卡琳·布里克森發現她的丈夫有婚外情了,她說,『我要逃走,我可能會去任何地方,非洲、澳大利亞……好吧,我應該不會去澳大利亞。』」

《骯臟的交易》

這是1969的悉尼。巴里在城裡經營著賭博、嫖娼和其它強取豪奪的不正當買賣。美國大兵在越戰間隙紛紛湧入此地休假,巴里的收入也因此而源源不斷。巴里紅火的生意引起了美國黑幫的注意。托尼和薩爾這兩個美國無賴受指派來到澳大利亞, 從巴里那裡詐取錢財。與此同時,巴里的侄子達西也結束了在越南的服役,回到悉尼開始新的生活。巴里很快發現自己在與這些嗜殺成性的美國佬周旋的同時,還要應付自己兇悍的老婆,麻煩的情人和不地道的警察雷。鏡頭的巧妙運用,黑色喜劇的形式,以匪徒作為主人公,作家兼導演戴維·凱撒在沿用昆汀·塔倫蒂諾和蓋·里奇警匪片套路的同時,還為其影片賦予了濃厚的澳大利亞色彩。

《天線》

1969年7月, 全世界通過電視目睹了阿波羅11號的登月過程。但是,若沒有澳大利亞工作者在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帕克斯接收站對世界上最大的天線之一進行調控,人們根本無法通過電視看到這一切。《天線》是一部振奮人心,令人愉快的影片。它獲得成功的原因除了演員對角色的精彩塑造外,還有為了共同目標而奮斗其實就是生活的最高追求這一溫暖人心的主旋律。

上帝也被告》

史迪夫在澳大利亞沿海一個具有田園風光的小鎮上生活,靠打漁勉強維持生活。在一個風雨交加的下午,史迪夫的小船被雷電擊中而遭到嚴重損壞,根本無法修復。史迪夫認為保險公司一定能夠對他的損失給予賠償,一切都會不成問題。然而他卻大錯特錯了!保險公司拒絕了史迪夫的索賠要求,告訴他這次意外是「上帝的行為」。史迪夫因此作出決定:如果這次意外真的是「上帝的行為」,那麼上帝必須對他的損失負責。就這樣展開了這場小人物和強大的教會特權以及小人物和為教會服務的龐大的法律機構、保險公司之間的斗爭。在女記者安娜的幫助下,史迪夫試圖證明世間並沒有什麼「上帝的行為」。 這不過是保險公司為了拒絕賠付老百姓的索賠要求而獲取高額利潤的借口。由政治作家當·華森編劇《起訴上帝的人》是一部溫暖人心的反應人民與社會制度之間矛盾的喜劇。

⑶ 澳大利亞電影的電影簡史

自19世紀末期人類發明了電影這門技術起,澳大利亞人就緊緊地抓住了這個機會,將全部熱情投入到這一全新的媒體中,澳大利亞電影業也進入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很快,澳大利亞電影工業就成為世界上最強盛和最多產的國營電影業之一。
1905年澳大利亞出品了世界上第一部故事長片:《凱利幫的故事》。享譽全球的澳籍導演Charles Chauvel,Ken Hall 和Raymond Longford是默片時代電影領域的先鋒。他們攝制了包括《多情小子》(Sentimental Bloke),《終生監禁》(For the Term of his Natural Life)等電影經典作品。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美兩國的電影業通過垂直一體化系統(即電影廠擁有發行和放映連鎖公司)以及大批量預定電影院等運營方式在國際電影業上占據了主導地位,致使澳大利亞本土製作難以獲得放映的機會。 隨著錄音技術的發明世界上出現了第一部「說話」電影。Cinesound公司(僱傭了Ken Hall和Charles Chauvel)在新聞影片和故事片領域很快就起了主導作用。在早期有聲時代製作的大部分電影如Ken Hall的《父親和戴維》(Dad and Dave)和《馬修的兒子》(Sons of Matthew)均是涉及這個年輕的國家的殖民背景的。
此外,澳大利亞也出現了一些形式獨特的與國外合作製作的電影如Ealing電影廠的《累贅》(Shiralee)和《夕陽西下》(The Sundowner)。然而,本土的電影業正在呈下坡狀態。為制止滑坡現象,澳大利亞政府設立了聯邦電影組織以便當地的電影製作人獲得更多的製作經驗。聯邦電影組織主要是鼓勵紀錄片的製作,但這也只不過是一種經驗。
1956年,當電視開始滲透每個角落時,電影業人士覺得電影業可能事實上會受這種新的媒體的威脅。結果卻是,由於澳大利亞政府要求電視廣告必須加入澳大利亞元素,使本土的電影製作人獲得更多的實踐經驗,同時也使電影業受益。也就是說,所有在澳大利亞播映的廣告必須由澳大利亞人在澳大利亞本土製作。 電視出現在澳大利亞後,觀眾依然持續湧向電影院。然而本土電影業卻受到一個保守、崇尚沉悶的藝術的政府和美國文化帝國主義的損害。由於這個原因,1951年至1966年間,澳大利亞竟然沒有製作過一部故事片。除此之外,在六十年代後期製作的電影主要都是合製片,和直接由外國人(多數是由英格蘭人Michael Powell)導演的。
1960年代,在保守的Menzies政府領導下的澳大利亞電影的前景看起來很黯淡。幸運的是,他崇尚沉悶藝術的政權被Gorton政府取而代之。 Gorton政府意識到,通過藝術這條可行之路,澳大利亞這個年輕的國家可以被國內外認知並由助於顯示其獨特的身份。Gorton政府設立了一個實驗電影基金(EFF),其目的是培養國內有創造性的人才。通過這個項目發掘的優秀電影製作人將會被邀請就入國家電影學校學習。這是澳大利亞電影業復甦的開始。
就在電影學校成立前,Gorton政府也被Gough Whitlam政府取而代之。幸運的是,Whitlam 似乎比Gorton更支持藝術的發展。Whitlam政府向電影業投下大量資金,設立了計劃中的澳大利亞電影、電視和廣播學校。而且,還設立了AFDC,一個聯邦電影基金組織,以刺激本土的電影製作。
同時,澳大利亞電影製作人中充滿熱情的一代從國際電影節(如當時新成立的康城電影節)以及從一系列具爭議性而當局又允許放映的本土和外國R級電影(一定年齡以下的少兒除有家長和監護人陪同外不得觀看的電影)中獲得巨大的靈感。在R級電影分級制發明和有電影節之前,澳大利亞人只能觀看到美國和英國的文化產品。
1970年代涌現了新一浪的澳大利亞電影製作人開始了新一輪的合作製片,而澳大利亞電影、電視和廣播學校也為這個國家的電影業奠下新的基礎。諸如Peter Weir,George Miller,Bruce Bersford,Fred Schepisi 和Gillian Armstrong等人終於有機會可以製作在本土和海外既獲得支持又受尊敬的影片。
在這個時期主要有兩種類型的影片。第一種是被電影學者稱為澳大利亞電影委員會派、靈感來自歐洲的藝術電影。此類電影通常基於文學作品,故事節奏緩慢,角色研究深刻。Weir的《懸崖上的野餐》(1975)和Armstrong的《我的璀璨生涯》(1979)就是這種流派的縮影。第二種類型的電影被廣泛稱為推銷型或利用色情型。此類影片被稱為具有商業傾向的作品。Miller的《瘋狂的麥克斯》,以及Beresford的《瘋狂派對》和Tim Burstall 的《阿爾文紫色》均屬於這種影片,它們成功地使澳大利亞的電影再次受到公眾的賞識和認可。 隨著1980年代的爆發期和另一個電影基金組織FFC在1988年的成立,澳大利亞的電影業獲得另一次重生。新浪潮帶來了天才導演Jane Campion,P. J. Hogan, Jocelyn Moorehouse,Bax Luhrmann和Geoffrey Wright等。這些電影製作人均是電影學校的畢業生(主要畢業於AFTRS或維多利亞州的Swinburne 電影學校。)他們製作了一系列具有個人風格、詳細而精確和「奇特」色彩的電影,如《舞出愛火花》(1992),《無法無天》(1992),《穆麗爾的婚禮》(1994),《鋼琴別戀》 (1993)《沙漠妖姬》(1994)和《閃亮的風采》。這些電影在本土和國外都有很好的票房,使這一時期成為澳大利亞電影史上最成功的時期。
本土電影製作的繁榮使澳大利亞電影越來越受到國際的關注。很多傑出的電影導演和演員也從此走向國際影壇,活躍在好萊塢的大銀幕。

⑷ 澳大利亞電影的簡介

1896年 8月在墨爾本的歌劇院首次放映了英國人R.W.保羅攝制的關於倫敦威斯敏斯特橋的紀錄短片。同時,法國盧米埃爾兄弟派出的攝影師在墨爾本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反映盛大的墨爾本杯賽馬活動。這部影片在墨爾本和悉尼上映達 3個月之久,是外國人在澳大利亞拍攝的最早的一部影片。20世紀初,英國人類學家C.斯潘塞來澳拍攝了關於土著居民的風俗習尚的紀錄片,開創了以研究土著居民文化生活為目的的人類學紀錄片之先河,救世軍也在這個時候開始拍攝宣傳宗教的短故事片,如《早期的基督教殉難者》(1899)。第一部澳大利亞人攝制的影片《凱利幫的故事》是1906年上映的,它標志著澳大利亞電影的誕生。影片是由C.泰特攝制的,內容描寫俠盜凱利兄弟和警察之間的斗爭故事。這顯然是受到當時美國暢銷影片《火車大劫案》(1903)的影響。《凱利幫的故事》放映時間為66分鍾,並用演員在銀幕後配音,這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部長故事片。這部影片的暢銷導致了這種類似美國西部片電影的泛濫。當時沒有隨波逐流的導演只有R.朗福特他出身演員,自當上導演以後,一貫注意影片的質量,作品具有現實主義風格。他拍攝的《邦蒂號的叛變》(1915)、《我們的選擇》(1919)和《多愁善感的傢伙》(1920)都得到了較高的評價。特別是後者,成功地塑造了澳大利亞人的性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英國的影片開始進入澳大利亞,與新生的澳大利亞電影展開競爭。從20年代起,廉價的英美影片逐步侵佔了澳大利亞電影市場。澳大利亞的民族電影因成本高、題材貧乏等問題,陷於一蹶不振的境地,很多電影工作者被迫放棄故事片的拍攝,轉向新聞紀錄片。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50~60年代,以美國影片獨霸澳大利亞銀幕而達到極點。在這段時期內,只有少數幾位導演在為繁榮本國電影而辛勤地進行創作。他們中影響較大的是G.E.喬維爾。從1925年的《蒙比的蠢蟲》一片開始,到他1959年死於貧困為止,喬維爾攝制了許多真正澳大利亞題材的影片,如反映澳大利亞軍隊在第一、二次大戰期間英勇作戰的《四萬騎兵》(1941)和《托勃魯克人的老鼠》(1948)等。他最後一部重要作品是《傑達》(1955),由於他在影片中處理種族問題不當,這部影片遭到失敗。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由於新聞宣傳的需要,澳大利亞的新聞紀錄片有長足的進步,同時也吸收和培養了很多電影工作者。這時,在悉尼大學學過人類學的I.鄧洛普進入了電影界。從1957年開始,他多次進入澳大利亞西部的沙漠,拍攝了不少關於土著居民生活的紀錄片,逐步成為澳大利亞人類學電影的權威人士。
從70年代開始,由於政府的重視和鼓勵(如建立電影委員會,對影片進行資助,開辦電影、電視學校,創辦電影資料館等),民族意識的進一步覺醒,澳大利亞電影進入了復興時期。這首先表現在長故事片產量的穩步上升。澳大利亞1969年只發行了5部國產片,而到1971年則上升為11部。整個70年代,平均每年發行15.2部國產片,之後這個數字又有所上升。其次,電影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隊伍不斷擴大並日趨成熟,特別是一批中青年編導人員在70年代初陸續走上影壇,促進了國產影片的發展。這些新生力量中有:T.伯斯塔爾、P.韋爾、B.貝雷斯福德、J.杜伊甘、D.克龍比、F.謝皮西、戴維威廉森、艾戈爾?奧津斯、G.阿姆斯特朗等。這批編導的大部分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是澳大利亞的,例如,由P.韋爾導演的《懸崖上的野餐》(1975)和《加利波利》(1981);由B.貝雷斯福德導演的《獲得智慧》(1977)和《馴馬手》(1980);由G.米勒導演的《從雪河來的人》(1981)等影片,都是新生的澳大利亞民族電影中的佼佼者。這些影片的內容雖然取材於歷史,不直接反映現實,但卻往往能引起觀眾對今天社會問題的聯想和思考。有些影片的內容層次較多、涉及面較廣,耐人尋味。這些影片一般來講構圖講究,光和色彩的運用恰到好處;鏡頭流暢,善於利用大自然的景色作背景。隨著國產片的發展,在澳大利亞銀幕上也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本國電影明星:梅爾吉布森、約翰哈格里夫斯、傑克湯浦森、布賴恩、布朗、海倫莫斯等。
80年代以來的澳大利亞影片在發揮上述特點的同時,還在某些方面有新的突破。這首先表現在內容已不僅限於歷史,也採用了現實題材,如反映吸毒問題的故事片《冬天的夢》(1981)等。更重要的是反映土著居民的影片再度出現。它們已從早期的紀錄片發展到以故事片形式來反映他們的生活和問題,一般都有較強的感染力。如約翰?霍尼的《曼加妮妮》(1980)和艾戈爾?奧津斯的《我們的偏僻地區》(1982)。80年代,澳大利亞電影的復興處於開始階段,這首先是因為在澳大利亞影壇上,國產片還處於少數地位,外國影片仍占絕對優勢,其中主要是美國片,一般每年進口 200部左右;另據澳大利亞發行商協會的統計,1963~1981年,在澳大利亞公演的100部最暢銷的影片中,國產片只佔8部。其次,上述有特色的影片在整個國產影片的產量中也只佔少數。毫無特色的平庸之作、充斥著性的內容的影片,還大量存在。就是一些較好的作品中,間或也出現色情鏡頭。
澳大利亞年產影片約20部,有影院900餘座(包括汽車電影場),年觀眾3500萬人次,票房收入1億美元。聯邦政府設有電影委員會,主要職責是出資援助編寫電影劇本和攝制影片,管理澳大利亞婦女電影基金、澳大利亞製片公司,和國家圖書館一起負責維護電影資料。聯邦政府還設有電影電視學校、新南威爾斯電影公司、電影檢查委員會和屬於國家圖書館組成部分的電影資料館。電影檢查委員會負責對在影院公開上映的國產片和進口片檢查,其重點除了政治問題外,還包括性與暴力。
澳大利亞電影界的群眾組織很多,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澳大利亞電影學會。它除了設置電影資料館、研究中心和出版刊物以外,每年還舉辦澳大利亞電影獎活動,這是每年舉辦的六、七個電影獎中最重要的一個。澳大利亞每年約舉辦10餘個電影節,其中較有影響的是:已舉辦過40餘次的悉尼國際電影節和已舉辦過30餘屆的墨爾本國際電影節。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電影中文化演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屌絲男士全集電影完整版 瀏覽:439
泰國百合劇拉拉電影 瀏覽:364
美國電影輪椅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545
演員本阿弗萊克電影 瀏覽:707
鬼新娘免費電影完整版 瀏覽:655
魔鬼中的天使電影完整免費 瀏覽:407
好看的僵屍片大全電影大全集 瀏覽:917
北京昌平保利電影院 瀏覽:407
盧正雨喜劇電影完整版 瀏覽:351
2017年被禁的網路大電影名單 瀏覽:737
日本秘密電影真正結局 瀏覽:548
捉妖記第一季大電影免費收看 瀏覽:844
戴黑墨鏡的美國電影角色名字 瀏覽:611
蠟筆小新仙人掌電影完整版 瀏覽:944
降臨電影海報圖片 瀏覽:551
愛情電影網鬼吹燈之尋龍訣 瀏覽:151
成龍電影車型 瀏覽:214
法國電影戲夢巴黎在線看 瀏覽:194
電影似水流年純音樂 瀏覽:939
電影票怎樣兌換 瀏覽: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