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何以為家》真實故事介紹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該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慘的經歷生活,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何以為家是真實故事嗎?何以為家原型人物經歷是什麼?
《何以為家》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是一個嚴肅題材的片子,出於生存的渴望會有很多直擊人心的東西,不煽情,比較真實。導演說裡面的場景都是演員們的真實生活場景,幫妹妹洗褲衩說的朋友因為來月經被賣也真是小演員的身邊發生的事,導演說唯一不同是小演員的父母很愛他。
《何以為家》大部分故事是主人公的親身經歷,稚嫩的臉上有著他不該有的憂郁眼神,瘦弱的身軀承受著他不該承受的勞力,沒有溫飽和關愛更沒有美好的童年,他努力抗爭過卻拗不過那些自以為完全沒有過錯的家長。他雖然一直用自己心底的善良指引著自己的行動,但是很多時候結果卻很不堪。影片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的另一個角落難民們的一個小小縮影,我們也該更加珍惜和平吧,願世界和平不只是願望。
雖然沒有為人父母也沒有這種經歷,但很快能被贊恩感染,12歲,本該享受家庭和教育的快樂,卻承受了我們一生都可能不會遇到的世界。感受到贊恩的責任感和單純在和自己無法選擇的家庭和環境一次次碰撞。在監獄那一段,一下想到了歌詞裡面不同人對世界的態度,影片最後一幕,贊恩留下了全片唯一的微笑,願所有人都能被溫柔相待。
《何以為家》中,小主人公贊恩的扮演者是:贊恩·阿爾·拉菲亞,一位00後的新人演員。在電影《何以為家》里,贊恩的原型其實就是千千萬萬難民的縮影,包括現實生活里的贊恩·阿爾·拉菲亞。令人倍感意外的是,贊恩戲里戲外都是過著難民的生活,《何以為家》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因此可以說,贊恩的原型,其實也是他自己。戲里戲外,贊恩都承受著他這個年紀受不該承受的痛苦,他們有著相似的經歷。現實生活里的贊恩,他是2004年10月4日出生在敘利亞,生下來就隨家人以難民身份逃離到黎巴嫩,風餐露宿就是八年之久。
小男孩贊恩是將自己的故事,通過電影方式講訴給大家聽。何以為家裡的「贊恩」,是無數個難民孩子的原型。據悉,在出演《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時,贊恩才12歲,不認識字。令人欣慰的是,在這部電影獲得國際范圍認可後,贊恩的現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小男孩已經與家人遷往挪威,並且接受到學校的教育。最後,希望每個勇敢的孩子,都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❷ 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該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內容簡介: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故事中,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作為家中的長子贊恩,弱小的肩膀承擔了無數生活的重壓。
當妹妹被強行賣給商販為妻時,贊恩憤怒離家,之後遇到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強生活。然而生活並沒有眷顧贊恩,重重磨難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
何以為家獲獎情況:
91屆奧斯卡金像獎 (2019):最佳外語片(提名) 娜丁·拉巴基。
第71屆戛納電影節 (2018):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 娜丁·拉巴基、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
第76屆金球獎 (2019):電影類最佳外語片(提名) 。
第72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2019):電影獎最佳非英語片(提名) 娜丁·拉巴基 / 哈立德·穆扎納。
第44屆法國凱撒電影獎 (2019):最佳外語片(提名) 。
第48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 (2019):觀眾獎娜丁·拉巴基。
第66屆美國音效剪輯協會獎 (2019):金卷軸獎最佳外語片音效剪輯(提名) 。
第24屆美國評論家選擇電影獎 (2019):最佳外語片(提名) 。
第21屆英國獨立電影獎 (2018):最佳外國獨立電影(提名) 娜丁·拉巴基。
第17屆華盛頓影評人協會獎 (2018):最佳外語片(提名) 。
第31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2018):最佳外語片(提名) 。
第30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2017):最佳外語片(提名) 。
第6屆豆瓣電影年度榜單 (2019):評分最高的外語電影、最受關注的院線電影(提名) 。
網路-何以為家
❸ 電源《何以為家》為什麼評分這么高
《何以為家》是一部嫩巴黎的電影。電影講述了一個十三的歲男孩對於原生父母控告的故事。評分那麼高,是因為它帶來的震撼感太大了,因為這是一個真實故事改編的,處處戳中內心。這樣的劇情在中國的市場確實很大,也受國人喜歡,所以評分高也就很正常了。
希望能幫助到你。
❹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的口碑如何
引言: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了一個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何以為家》,很多人在觀看後都落下了真實的眼淚,被劇中的小主人公的遭遇所感到震驚,同時也對小主人公產生了同情的心理。
三、《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怎麼樣這部電影是非常的優秀的,很多人在觀看之後都給出了好評。並且這部電影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提名,並且在2019年英國電影學院獎獲得了最佳非英語電影的提名,並且在第71屆戛納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中獲獎,這部電影獲得了多次獎項的提名,可見取得的成功有多大,而且這部電影的拍攝也是非常真實的,能夠將觀眾很快的帶入劇中,讓觀眾感受到男主角的遭遇,並且很多觀眾在觀看過後都留下了真實的眼淚,這個就可以來證明這部電影的口碑是非常好的。
❺ 電影《何以為家》主要講述了什麼看完你有什麼想法呢
《何以為家》是一部特別感人的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12歲的男孩因為父母貧窮而帶著妹妹離家出走,因為他的父母想把妹妹賣給別人做妻子。在離家出走的過程中遇到了一樣生活困難的黑人女性,然後她被剛生完孩子的女人收養了。然而,這個女人因入獄不得不拋棄了自己的孩子和這個男孩,因為沒有戶口,經濟實力低下,後來,這個男孩和黑人女性的孩子一起流浪。男孩也和女人成了朋友,在發生了一些事情,這個男孩把他的父母告上了法庭。
贊恩是那麼強壯,勇敢,肩膀瘦弱卻承受著所有的痛苦。但除了痛苦,除了可憐,贊恩心裡還有一個作為哥哥的愛和責任,讓我的感嘆。所以我希望世界是和平的; 沒有戰爭,沒有殺戮,所以我希望每個孩子,能得到家庭的溫暖,能像我一樣快樂地成長。
❻ 電影《何以為家》是哪個國家拍的
《何以為家》的故事發生在黎巴嫩貝魯特。黎巴嫩處於中西交匯之處的阿拉伯地區,是阿拉伯國家中唯一一個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相互共存的國家,自從1975年黎巴嫩發生過一場持續15年的內戰後,就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發展。自2011年敘利亞戰爭爆發以來,超過100萬敘利亞難民湧入黎巴嫩。黎巴嫩作為歷史上巴勒斯坦難民的接收國,在新一波難民潮來到後,難民人口超過了全國人口的1/4。
黎巴嫩像贊恩這樣的孩子有很多,但不是每一位孩子都可以像贊恩這么幸運,能被導演從貧民區帶出來,想要解決黎巴嫩的根本問題,還需要時間。《何以為家》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了戰爭帶給百姓的災難,也看到了窮人家的生活狀況,很多時候不是孩子越多越好,要是做不到撫養孩子的義務,就不要給予他們生命。
❼ 何以為家是哪個國家的電影
《何以為家》是黎巴嫩電影。對於國內觀眾來說,歐美大片,日本,韓國甚至印度的電影都算比較常見的,黎巴嫩電影似乎沒有大的關注度,屬於冷門中的冷門,貌似很少被引進國內。不過,這一現狀因為《何以為家》的上映已經被改變了芹輪。
《何以為家》於2019年4月29日在國內正式上映,影片的主角是一位名叫贊恩的十二歲小男孩,所有的故事都在他發問的那句「父母明明生了我,為什麼不好好撫養我」的台詞中緩緩拉開帷幕。
贊恩的父母是社會底層的人,明明家庭困難,沒有能力撫養孩子,夫妻倆仍然繼續生孩子。贊恩的嫌陵信父母十分自私,他們沒辦法供贊恩上學,還要贊恩當童工賺錢,貼補家用。為了錢,甚至能把親生女兒賣給戀童癖商人……
影片的題材無疑是沉重的,現實到令人汪亮心碎。拍攝這部電影的導演娜丁拉巴基很擅長拍攝具有現實意義的作品,談及影片的創作初衷,娜丁拉巴基曾經在采訪中表示:「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給孩子們創造環境,讓他們能夠感受到劇情所需要的情感,而產生自然而然地反應。小孩是特別無辜的生命,希望大家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
人們常說音樂不分國界,除了音樂,感情也是不分國界的。相信天底下的父母都是最愛孩子的存在,但這個世界實在太大了,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被照顧的很好,娜丁拉巴基想通過這部電影呼籲社會多多關注孩童問題。
❽ 《何以為家》:去年那個感動千萬人的小男孩,他的家現在怎麼樣了
2019年的五一檔,超過千萬的中國觀眾被大熒幕上這個小男孩的笑容惹哭了。
電影的中文譯名《何以為家》,它以非常直觀的方式將中東地區的許多問題展現在了中國觀眾面前。至少,看過電影的觀眾,再提到敘利亞、黎巴嫩等中東國家時,會有布滿彈孔的街區、挨餓的流浪人、早熟的孩子、難民的面孔這些具體的影像浮現在腦海,而不再只是一個籠統的「亂」字概括。
可最近的地球上,急需解決的問題實在太多。2020年剛開始50天,就被幾只「黑天鵝」、「綠天鵝」攪的昏天黑地、手忙腳亂。千里之外的貧窮、戰亂和不公帶來的憐憫,可能連一絲漣漪都不見了。
1、中東小巴黎為何淪為「重建」中的城市
1943黎巴嫩獨立,是中東地區最西化的國家,首都貝魯特曾有「中東小巴黎」之稱,可見其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1975年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爆發沖突,歷時15年的內戰使國家滿目瘡痍。
1990年內戰結束後開始重建,但限於經濟能力和效率,現在城市中還可見很多廢棄的樓房,以及建築物上的彈坑。《何以為家》開始的鏡頭,贊恩和許多孩子一起抽煙,拿木槍互相追打時,就是在類似的地方。
作為敘利亞與以色列的鄰國,黎巴嫩也一直有復雜的宗教爭端,也曾幾度成為戰場。黎巴嫩國內有許多的敘利亞難民,和以色列的關系時常陷入緊張。一個本來就不甚安定、國情復雜的國家,卻仍是許多難民想盡辦法要留下的地方——曾與贊恩相依為命的衣索比亞難民拉希爾就為一張身份證明入了獄。
2019年10月17日晚,就在電影上映後的半年,黎巴嫩國民抗議加稅政策,多地發生示威遊行,部分示威者焚燒輪胎、垃圾阻斷交通。
2020年1月,持續了3個多月的黎巴嫩大罷工,暫時止於哈桑·迪亞卜組建的新內閣政府。新政府宣稱將盡快採取緊急措施,帶黎巴嫩走出當前危機,並會通過行動重新獲得民眾信任。
黎巴嫩只是中東地區國家的一個縮影,貧富差距、階級固化、失業率高……但還是相對富裕和開放的。而周邊的以色列、敘利亞、伊拉克等國,情況更糟。
中東地區聯系著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許多國家富有礦產資源,戰略位置也非常重要,又是三大宗教的發源地,在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都有重要地位,成為了資本主義列強的必爭之地,多年混亂的統治,利益爭奪,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2、文化差異仍有情感共鳴
《何以為家》以一個兒童的視角,展開敘述。
但和普通以兒童視角拍攝的電影不同,贊恩是一個因為生活的苦難和命運的不公,過早成熟的孩子。他七八歲的單薄身體實際上已經十二歲,卻裝著幾近成年人的心智,這種反差和電影的現實主義風格十分契合。
贊恩警惕著陌生人給予的可疑幫助和親昵(這不是來自於天生的敏感,而是經歷過太多),竭盡全力賺錢貼補家用,照顧弟妹,卻對自己的生活狀態無能為力。每天在他打工的商店門前停留的那輛校車,成了他抬頭可見卻遙不可及的夢想。
贊恩痛恨父母對生活現狀的麻木,而他能做出的抗爭也只限於幫助妹妹隱瞞初潮和離家出走,如果他不做點什麼,牢里的哥哥就是贊恩的未來(諷刺的是即使贊恩盡力做了許多事,他還是進了監獄)。
而贊恩生活的環境如同泥潭,大部分都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即便如此,同一個階層中的人們仍存在剝削者和被剝削者。娶了贊恩妹妹的阿薩德愚昧地認為童婚是正常的社會行為,人販子美化自己的犯罪能給孩子們帶來更好的生活。
這個群體沒有統一有效的歷史思考,也沒有對未來系統的想像,贊恩個體的反抗連螳臂擋車都算不上,只不過是一個孩子對他所生活的黑暗世界的抵死一搏,讓人既心疼又遺憾。
導演給了電影一個似乎圓滿的結局——贊恩得到了合法身份,被人販子倒賣的約納斯終於回到了母親的懷抱。而這一結局顯然成為眾多影評人批判的「敗筆」。畢竟,無數的「贊恩」還沒有學可上,許多的「約納斯」不知被送往何處……但這種環境中,電影最後留有的這一絲希望,可能更是觸動人們改變的動力——通過個人的微弱努力,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好。
在去年10月開始的大罷工當中,黎巴嫩一位老師給他的學生們寫了一封信。他告訴學生們積極地去參加罷工,不要擔心考試的事情,並希望他們成為國家歷史的創造者。
民眾一番「傷筋動骨」的罷工,使黎巴嫩經濟雪上加霜,但哪怕換取了一點點公平和進步,也是值得的。他們太需要有理想的領導者。
電影中有一個片段,引起了我的思考。為了哄約納斯開心,贊恩把鏡子放在窗口,把鄰居電視里的圖像反射出來,給約納斯看。這讓我想到了《我和我的祖國》中「奪冠」的那個故事。1984年,當時的中國,也只有少數人家才有電視機。為了看女排比賽,電視機被擺在弄堂里,全弄堂的人擠在一起看,一起緊張一起歡呼。在那台電視機前,我們看到的是團結和希望,而贊恩看的電視,卻是防備和隔閡。
《何以為家》是一部成功的現實主義電影,大部分鏡頭,導演都做到了冷靜客觀的處理,把她所要表達的想法展現了出來。無論是街頭孤獨的孩子,還是監獄中麻木的臉龐,都帶給了觀眾極大震撼。
感謝有電影這樣的媒介,帶給我們對外部世界更多直觀的認知和感受,能產生多一些的敬畏、思考,擁有更加開放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