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1世紀後台灣電影發展新趨勢有哪些
21世紀後台灣電影發展新趨勢有:觀眾、銷路和媒體。台灣電影的永續發展必須靠三種力量:觀眾、銷路和媒體,三者環環相扣。必須靠觀眾、而且是自發性的觀眾,同時要說服戲院的銷路。台灣的電影在人才的培養方面也需要大力投人。同時台灣電影人也清醒的認識到在華語電影中,不論大陸的市場有多大,香港的電影有多好,台灣電影要發揮自己的優勢特色,在中國電影史增添上新的一筆。
B. 如何評價台灣電影海吉拉
台灣電影海吉拉的評價:
下面詳細介紹一下:
1、海吉拉在烏爾都語中意為「性無能者」,是印度的一個特殊群體,印度人認為沒有生育能力的男女都應該成為海吉拉,除了極少數的兩性人和從未有過月經來潮的女性之外,絕大多數海吉拉人由生理條件正常的男性受閹而成。
4、台灣在一定程度上,思想的開放程度是比大陸走在更前沿的,比如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里的片段,在台灣同性戀已合法化。
(2)分析台灣電影擴展閱讀:
台灣電影海吉拉的劇情介紹:
1、兩個性格迥異的女性卻意外成了最好的姐妹——何希真、劉宛婷,他們同時喜歡上文棠生。
2、但其實文棠生早就注意到劉宛婷,在好友希真的讓步下,婉婷跟棠生進入交往,三人也形成親密的三角關系,直到一場意外讓宛婷發現原來她具有雙重性徵。
3、而此刻她必須選擇作為其中一個性別活下去。
C. 台灣電影 賽德克巴萊_關於電影《賽德克巴萊》的幾點評析
人物篇「哪裡是你的獵場?」,在《賽德克?巴萊》裡面,似乎每個部落裡面的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獵場,為的是將來能夠血祭祖靈,成功地在死後進入祖靈之家,才能稱為「真正的人」。這就是他們的文化和圖騰信仰,他們認為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是不能失去的,為了這個信仰,他們可以付出一切。
片子裡面,莫那?魯道是影片的靈魂人物,以莫那?魯道為核心的各個人物的刻畫十分鮮明,在本文首先從男人、女人、孩子三個角度出發,來分析各個人物形象,進而整體上分析影片的內涵。
男人:
莫那?魯道的父親可以說是啟迪莫那?魯道精神以及靈魂的啟蒙者,也可以說他是將民族精神和信仰傳給下一代的老一輩代表。是他在莫那?魯道小的時候教導他「好獵人要懂得時機」,是他告訴族人「真正的賽德克?巴萊應該守護自己的獵場」。所以當莫那?魯道成年以後,他也會繼承父親的遺志,成為一代精神領袖。
莫那?魯道是部落的頭目,他年枯螞鏈輕的時候狂傲不羈,到了中年則沉穩而有謀略。作為頭目,他想讓自己的族人過得更好,他心中的信仰崇拜比他的下一輩人都要純潔而強烈,可能是由於他年少時家園是完整的、沒有受到日本人入侵的原因。於是在他見證了三十年來族人被日本人壓迫統治之後,他決定反抗,他決定血祭祖靈,也是為了父親那句遺言「千萬不能讓異族人進入到部落」。莫那?魯道是全片的主角,他是英雄,連同他的死亡都有了神秘色彩。
達多和巴索是新一代年輕人的代表,因為他們年輕,他們有血性,他們受夠了日本人的奴役,寧願拚死一搏,或許反抗的當時只是為了泄恨,但隨著抗爭的進一步深入,在父親的帶領下,他們也逐漸成長,也希望自己能血祭祖靈,死後成功地進入祖靈之家,成為真正的人。
花岡二郎、花岡一郎是我個人認為影片中導演刻畫地最好的兩個人物形象,原因在於在刻畫莫那?魯道和其他勇士的時候採用了更多的「英雄主義」色彩。而一郎、二郎這兩個人物卻更讓人感到真實、震撼,能真正地打動人。所以當二郎知道他一向敬畏的莫那頭目要帶領族人反抗時,他就想試圖阻止,終於他選擇了幫助族人,這是一個不情願的選擇,但是他又不得不做。一郎和二郎同處糾結中,卻有些許不同:一郎最後身穿和服、嘴裡講著日語、用日本武士剖腹自盡的方式了結了自己的生命,而二郎則和其他賽德克?巴萊一樣,用上吊的方式自盡,這恰恰表達出了一個矛盾和掙扎點,觀眾看了之後,心裡對他們的感情態度也會十分為難,會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理解和思考。
女人:
「真正的女人,是必須要善於編織紅色戰衣,當她到達彩虹橋的時候,她攤開她的手,手上是怎麼也揉擦不去的繭,去吧,去吧,你是真正的女人!」可以說,在影片中關於女人的描述是很少的,這跟時下大多數電影都要有「英雄與美人」的潮流不太相符,但是本片卻用女人自己的方式給大家以震沒孫撼,告訴大家她們也是真正的賽德克?巴萊。她們為了給男人們節省糧食,能讓男人更好地戰斗而紛紛選擇自殺。是女人,成就了男人英勇的圖騰。
孩子:
巴萬這個孩子角色的設置是片中的亮點,也是片中最打動我的一個角色,孩子本該是天真無邪地玩耍的一代人,而他們卻要忍受著被日本人欺負、瞧不起的境遇,因此可能他們成熟地比較早。他們最不擅長掩飾自己的感情和好惡,當他帶領賽德克孩子殺日本女人和孩子時,已經真切地表現出他對日本人的痛恨。也只有孩子才能在持續幾天作戰之告訴莫那頭目「他真的累了」、「他想好好睡個覺」,天真的孩子以為等待到「決戰」的日子就能勝利,就能過回以前的生活,孩子終究是孩子,他有示弱的權利。片子到這里讓人心生憐愛,希望這些孩子能夠活下去。
綜合篇:
《賽德克?巴萊》綜合起來是講述了一個關於民族信仰和文化的片子。通過以上的人物分析,我們發現無論是男人、女人還是孩子,他們都是活在信仰中的,是信仰(圖騰)使一個民族得以生存(與自然抗爭、與日本人對抗)。因而對賽德克?巴萊而言,死亡是正常規律的一部份物瞎,他們並不會避諱死亡,片中所有賽德克人都從容赴死,不光是勇敢而已,他們將死亡當成必然的另一個起點,是邁向彩虹橋的起點,所以能不能在死後得到祖靈認證,進入祖靈之家,成為善靈庇佑尚在人世的族人,才是重點。
《賽德克?巴萊》從個人的角度去著眼,不在高呼打倒侵略者,而是從文化和傳統的角度去考慮,它又很重的人文體色。拋卻制度的束縛,藝術家才能創造出偉大的作品。[1]
導演在最後借日本人之口,誇獎了賽德克?巴萊的精神,這樣似乎更有說服力吧,連敵人都能拋棄對他們的偏見贊揚他們民族性里優秀的一面,說明這種信仰是真的值得敬佩的。
藝術手法篇:
1、 敘事角度:從《賽德克?巴萊》的敘事角度來講,導演並未刻意神聖化或妖魔化任何一方,影片基本擺脫了中國人一直以來對日本人的極端偏見以及一味的貶損,絕對不是關於以日本侵華戰爭作為背景的「抗戰片」。同時,片子全面展示了當時賽德克族人的生活面貌及圖騰崇拜心理,但卻沒有逃脫對「英雄主義」人物的塑造,但也是這一點讓影片有了好萊塢大片的風采。
2、聲音的運用:本片中聲音效果的應用是最大的特色。其中,主題音樂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態聲音貫穿著全片,空靈而悠長,滌盪著觀眾的心靈,很好地渲染了全片一種悲情的氣氛。另外就是本土族人唱的歌曲作為背景音樂,賽德克人的信仰、價值觀都是通過這些歌曲中的歌詞來展現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個老嫗唱著的那首民族歌曲,讓人聽了心裡極其不舒服,但歌詞對我們理解賽德克人的行為是很重要的。還有一種就是節奏氣氛音樂:比如族人與日本人拼殺時有張力的配音,有種緊迫感並創造和控制了節奏,也有利於處理不同時空的轉換,讓觀眾跟隨角色進入不同的時空。
3、極具張力的鏡頭感:「特寫」是用以細膩表現人物或被攝物體細部特徵的景別[2]在影視中,特寫應該是最能打動人的鏡頭了,通過特寫,我們能看到莫那?魯道黝黑的臉上那條深深的疤痕,以及那條疤痕帶來的滄桑感,我們也能看到巴萬一臉稚氣地守在莫那頭目身邊的那種天真和倔強,更能體會到達多自盡之前跟妹妹說話時候臉上透露出來的不甘與不舍。對環境描寫中,大全景的運用也讓觀眾深切地感受到了賽德克人居住的原始森林的環境是什麼樣的。所以片子的鏡頭感就特別有張力,能刺激觀眾讓其不容易產生視覺上的疲勞。
整體來講,我認為《賽德克?巴萊》這部片子給人的感覺是震撼的,通俗點說,很好看。不管是從描述土著居民原始生活的角度,還是升華到靈魂層面的東西,都打動了我。
參考文獻
[1]永不消逝的《賽德克?巴萊》. .php uid=379270&do=blog&id=1807042
[2] 吳文熠.生命之美在於平等、短暫卻又無限——從特寫鏡頭淺析《可可西里》[J]. 《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1,8:156.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D. 如何評價台灣電影《黑白》
我不清楚現實是否真的那麼赤裸裸,但是能夠拍的這么赤裸裸,而且情節相當不錯,確實很難得!
兩兄弟阿俊和阿平,一黑一白。兩個權貴的子女(議員的兒子,蕭副坐的女兒)一黑一白。法律與權利,黑白顛倒。黑生白,亦克白,反之,白亦如此。阿俊混的是黑社會,為了兄弟情義,誤殺議員兒子,吃了十年牢飯。理解父親的不易,未曾怨恨過父親親手抓他坐牢。
一直都很照顧弟弟,冒死去就弟弟。幫助內向的阿秀等等,他雖是黑道,可在他身上體現更多的是鐵血柔情。對惡勢力的抵抗,對家人的守護。黑與白都在他身上體現出。阿平,可能是純白的代表吧,正直的警察,嫉惡如仇。
可做事少了哥哥阿俊的一些血性,有一些循規蹈矩。一直想打壓惡勢力,可到最後他才知道,黑與白是沒有一條明確的界限的。議員兒子,阿俊說得沒錯,害死他的其實是他的議員爸爸。強奸殺人犯沒有受到法律的懲罰,還繼續做惡,死有餘辜。
副坐的女兒,蚊子姐,其實一開始我也覺得她是個壞女孩,跟男人開房賣淫被抓,街頭打男人刮女孩的耳刮子,滿大街收保護費。可那「被害者」們一點都不怨恨她,反而感謝她,她收的保護費是捐給慈善機構....這部劇的劇情的反轉真的做得挺好的。
一個人的好壞,善惡,黑白,有時候很難界定。你覺得他是黑的,可他也白。你覺得他是應該是善良的,可他確是大魔王(比如督都的反轉)上層建築有黑有白,黑白相生,相剋。絕對的白,絕對的黑,是不存在的,無論以前還是現在。
《黑白》是純台灣自製的正宗黑道電影,由夢田文創執行長蘇麗媚擔任總監制,戲劇圈資深名導游堅煜擔任總導演,王傳一、李妍瑾、張靜之、竇智孔、施名帥等主演。
因為殺人而入獄的哥哥(竇智孔飾演),在出獄後想要金盆洗手,卻奈何過往恩怨糾纏不放,當警察的弟弟(王傳一飾),在號令之下執行任務,卻將兄弟倆都卷進了黑白兩道之間的斗爭。
E. 在70年代台灣最賣座的影片主要是什麼類型
言情片和武打片,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在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
20世紀7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台灣電影的"政治宣傳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
F. 如何評價近幾年台灣電影的發展
灣電影正在復甦,不過全球看來還是好萊塢電影的天下,電影產業就是工業,要專業化,細致化,內地電影現在很難國內開花國外也香。
G. 2000年前後台灣電影風格
2000年前後台灣電影風格是幫派風。自2000年之後,台灣新生代的導演們更著重要表現的就是人倫以及社會道德層面的思考。這是台灣現代電影的一個比較重要的特點。影片都著重於關注當前的社會現狀和年青一代在當前的社會現狀下的心理感受。商品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的日新月異,這一切都使得生活在快節奏的現代城市中的人們處於一種不斷的沖擊當中。價值觀的不明確和缺失,生活壓力的巨大,使得人們,尤其是處於剛跨入社會不久的年輕人感到迷茫和彷徨,從而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
H. 如何評價台灣電影現狀
你提到的台灣電影我都看過。也會為了一部大陸不上映的電影專門飛台灣一趟。
我這么理解台灣電影的多元化:
第一,可以拍成電影的社會議題更寬廣。至少在中國的審查制度之下,同性戀題材《女朋友,男朋友》是沒有辦法登上大熒幕的。
第二,台灣除了像大陸一樣的電影院(主要播放當季的電影)之外,還有二輪電影院,播放已經下了的電影,或者按照不同的風格設定的影院(法國有專門的文藝院線,也設定了單部電影的排片不可以超過當日的三分之一,總之,起到平衡作用)。例如,光點電影院。 我不清楚是否有政府的資助。
第三,輔導金制度。 基本上,你提及的電影都拿到了輔導金。 也有人說,台灣電影越輔越倒。台灣本身市場就非常有限,如果只考慮在島內發行,收回成本的難度就較高。如果一味玩小清新,台灣電影也會走向沒落。
I. 如何評價近幾年台灣電影的發展
90年代之後,台灣影壇迎來了一位書寫歷史的導演——李安,並被稱之為台灣電影復興的新希望,他以中西結合的電影理念不但包攬了國內外各項大獎,更是為華語電影打開世界市場做出了突出貢獻。此後的台灣影壇開始與大陸產生了合作與碰撞,更是加強了兩岸之間的融合與促進,而台灣電影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與大陸電影金雞獎也並稱為三金獎被眾人熟知。
J. 最近喜歡上的台灣電影,求高人分析下台灣電影和日系電影風格上的區別
日本的當然首推岩井俊二的一系列影片《情書》《四月物語》《花與愛麗絲》等等,還有幾部我很喜歡的《青之炎》、《彩虹女神》、《深紅》等等。
台灣的《囧男孩》《練習曲》《藍色大門》《盛夏光年》《刺青》《九降風》《艋胛》《聽說》《沉默的青春》《海角七號》
我理解你所說的畫面風格,我也發現了,個人比較喜歡台灣的青春電影調調,給人以溫和深刻的印象,這些應該都是你比較喜歡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