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大片 > 舊情綿綿台灣電影

舊情綿綿台灣電影

發布時間:2023-06-16 07:11:56

Ⅰ 蔡岳勛導演過哪些片,要完整的..

1968年出生,童星出道的蔡岳勛,深受父親蔡揚名的影響,一直以來在演藝圈發展,演出作品包括:電視劇《輾轉紅蓮》、電影《阿獃》等。

與父親蔡揚名同樣演而優則導的蔡岳勛,原本跟隨父親在片廠學作場記、作副導,18歲時進入電影圈,便開始了他長達十年之久的星河生涯,直到資深藝人張小燕引薦他進入TVBS-G轉換跑道,開始製作、編導《音樂愛情故事》,包括許多港台知名歌手如:梁詠琪、黃舒駿、陳小春、辛曉琪、阿牛等人,這段期間內蔡岳勛導演帶著他的製作團隊,不斷的試驗與嘗試並有所成長,『認真創作、誠意拍攝』一直是他堅守的信念與原則。在《音樂愛情故事》之後,蔡岳勛受到邀約,執導了他第一部電視作品-《天地有情》,接著,與知名製作人柴智屏合作,執導《流星花園》,並掀起台灣一股偶像劇風潮,一手創造F4紅遍亞洲,也為台灣戲劇打進亞洲華人電視市場跨出成功的第一步,同年,也為蔡岳勛拿下2001金鍾獎最佳導演的殊榮。

2003年蔡岳勛導演推掉來自星馬、台港及中國大陸等各地的片約,與父親蔡揚名專心製作《名揚四海》,並深獲各方好評。
1997年 華視《舊情綿綿》 編 劇
1998年 中視金鍾劇《將軍令》 編 劇
1996-1999年 TVBS-G《音樂愛情故事》 編 導
2000年 電影《想死趁現在》 男主角
2001年 華視偶像劇《流星花園》
-獲頒90年度金鍾獎最佳導演殊榮 導 演
2001年 大愛《天地有情》
-獲得90年度最佳連續劇獎提名入圍 導 演
2003年 台視《名揚四海》
-獲得92年度最佳連續劇導演提名入圍 編 導
2004年 華視《戰神》 導 演

采訪/誠品好讀編輯室
整理/張嘉容

二○○一年,蔡岳勛因為《流星花園》一炮而紅,他捧紅了F4,摘下當年金鍾獎最佳導演,掀起本土偶像劇拍攝風潮,也為台灣電視劇打開亞洲華人電視劇市場。當時片約不斷的他,卻推辭了眾多商業片高片酬的邀約,一心籌備理想中的「新趨勢劇」。○三年,蔡岳勛家族總動員共同制拍《名揚四海》,然該劇叫好不叫座,讓公司賠掉一百多萬。

○四年,蔡岳勛團隊重新出發,開拍《白色巨塔》。橫跨兩年籌備拍攝時間,這一次,他們想帶給台灣觀眾什麼樣的戲劇理想?

從籌備到殺青,橫跨兩年時間,《白色巨塔》的製作經費從原本每集一百五十萬、總共兩千多萬的預算,一路飆漲到每集四百萬、總經費八千萬元,創下台灣電視劇製作史上新高。

導演蔡岳勛、製作於小慧這一對夫妻檔,為這部電視影集投入的金錢與心力相當可觀,值得觀察的是,他們不想只做迎合收視率、嘩眾取寵的戲劇,也不只是高唱戲劇理想,他們試圖為台灣的戲劇出路找到新的可能性。

「在亞洲的戲劇環境中,第一代的霸主是日本,第二代是韓國,而日本正在式微,韓國正在崛起,只要熬得住,我們便有機會成為亞洲第三代霸主」,於小慧分析這幾年的趨勢,「第三代的霸主會是台灣或大陸。」

《流星花園》的成功經驗,奠定了兩人開拓亞洲華人電視市場的概念和決心。然而三年前,蔡岳勛的《名揚四海》叫好不叫座,夫妻倆人本來心灰意懶,但卻在簽書會巡迴宣傳時,發現自己擁有好多收視率顯示不出來的觀眾群,許多人對他們說的一句話是:「謝謝」。他們因此並未氣餒,《白色巨塔》就是兩人繼續朝向這個願景努力的下一部作品。在劇本的選取改編、演員的訓練、場景道具的搭配,處處可見用心。

這次的改編,前十五集仍以原著里醫界的權力斗爭為主,「但因原著的收尾讓人感到絕望而沒有希望」,蔡岳勛解釋,編劇另外增加後面十集的篇幅,「以呈現我們一直想講的人的關懷:生命、愛情、親情。」

此外,角色的性格與愛情戲的比重,也做了調整,「小說主角蘇怡華醫師(言承旭飾演)有點過度隨波逐流。他是技術很好的一般醫生,但戲劇里我們必須先讓他成為『技術很好的可愛醫生』,觀眾才會喜歡他,才能循著我們希望觀眾走的路線,去看白色巨塔里的權力斗爭和生命循環是什麼」,於小慧解釋。

蘇怡華的個性和愛情觀,是改編過程中是爭論最多的部分。他們花了許多時間與編劇小組溝通,兩人都覺得「這個角色太被動,會有詮釋上的困難,不容易滿足商業電視劇的需要」。因此他們邀請言承旭演出這個角色,較原著更加年輕,也賦予他更單純、主動的性格,唯獨他在面對愛情時,才變得優柔寡斷。

而大多數電視劇的最大賣點——愛情戲,也在劇本中被加強,「小說里提供的愛情元素並不完整,愛情要神話,主角愛到死去活來,才會好看」,於小慧不諱言。至於對愛情的詮釋,蔡岳勛則堅持結合自己的戲劇理想,希望讓結局為觀眾帶來多一點領悟:「蘇怡華因為不夠果決、優柔寡斷而失去女主角關欣;當他失去她時他還是會受到打擊,但我們會讓他學會『什麼是身邊最重要的事』,讓他領悟——他不能再失去,再失去就會什麼都沒有。戲劇本來就是讓人作夢,給人希望的力量,最少也要給一點點。」

「所以我們結合了『斗爭神話』與『愛情神話』兩造元素,去創造出台灣電視劇的白色巨塔」,她說。

在和各部門的工作上,蔡岳勛表示,這次最大的功課,就是釋放更多的空間,博採所長,尤其是編劇和演員,比方戴立忍是蔡岳勛等了一年才等到的演員,「戴立忍編、導、演的經驗都很強,所以我開放空間讓他提供意見,我只要守住基本軸線,就會得到更多。我學著把某些東西打得更開,提供我的想法需求和軸線,讓他們自己長出他們的東西來。」

蔡岳勛脾氣溫和,不喜歡說重話,更不想像傳統老導演那樣,隨便罵人,「因為他以前受過傷害」,於小慧打趣說。蔡岳勛解釋,他希望製造安全的表演空間,好讓演員在放鬆的狀態下自由發揮創造力。

在台灣的戲劇環境中,一位電視劇導演究竟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基本條件?

蔡岳勛想了想,說出和天賦與技術無關的答案:「工作誠意」。「導演負責創作的中心點,不論技術再強、概念再飽,如果缺乏工作跟創作的誠\意和意念,不可能拍出感動人的東西」,他強調,「你可以沒有經驗,但是一定要有那個心。而且誠意是支撐你能否做下去的主要原因——你願不願意站在那裡承受所有人的痛苦?你願不願意帶著所有人解決所有的問題?關乎這件事,你的價值觀在哪裡?」

蔡岳勛認為,諸如美學修養,對人性的了解、情感的洞悉、時事的掌握等等,都只是技術性的修煉,而這牽涉到每個導演擅長的不同,「動作戲導演未必會拍愛情戲,不管想學什麼,去專精那一面就好,但重點是你要有工作誠意站在那裡,有自己的價值觀才能撐在那裡。」

於小慧表示,其實在偶像劇成功之後,大陸就曾多次接觸邀他過去執導,但他不急,培養製作團隊的實力才是首要工作,「有了口碑和票房的保證,蔡岳勛接著才會考慮跨海發展——他要帶著自己的製作團隊去談國際合作」。

《白色巨塔》自籌拍以來,引起了國內外廣泛的注意,海外版權的販售進行相當順利,不但在日本創下了台灣電視劇有史以來的最高價,大陸、東南亞、加上美加地區都有佳績,據稱「八千萬元的製作成本已經回收」。

這個年輕製作團隊的堅持,似乎證明了:即使面對亞洲影視圈的激烈競爭,台灣戲劇產業只要有心,無需妄自菲薄,亦不需自限於有限的本地市場。

說起改編拍攝《白色巨塔》的緣起,於小慧是第一個積極牽線的人。原來,她一直是侯文詠的忠實讀者,加上她很早就知道蔡岳勛想要拍攝醫學題材,因此當初中視購買白劇版權的消息披露後,於小慧在第一時間就慫恿蔡岳勛拿起電話爭取。

其實,蔡岳勛很年輕時就敏感於人的病苦脆弱。他和母親常生病,看多了醫院的人生百態,有一次他接觸到王溢嘉《實習醫師手記》,從中他第一次跳脫病患及病患家屬的角度,以醫生的觀點來感受和思考,赫然發現,「原來在疾病與死亡面前,所有人一樣無助」。

蔡岳勛回憶,從那時候開始,他了解到「生命是個充滿挑戰的地方」,而醫院正是無法逃避,不會讓你忘記,「可以看見生命另一種面貌的地方」。蔡岳勛暗中下定決心,有一天,他要拍出「有娛樂性,但不一定說教或恐嚇的醫學片。」 《白色巨塔》的改編,給了他實現夢想的機會。

拍攝此劇,蔡岳勛心裡的目標是《急診室的春天》(ER),期許自己也能在螢光幕上重建「真實」的醫院,而不僅只是做為情節的背景。

開拍之後,蔡岳勛才知道自己的挑戰有多艱難。首先是場地的租借,然後是道具的准備,還有必須為一干演員提供醫學的基礎訓練課程,常常都是一邊做,一邊學。過程中,日本相當關切這部同名戲劇的製作,曾有電視台組團二十餘人來台做現場采訪,也為劇組帶來不小壓力。

「我覺得自己在參加賽跑,在這場競賽里追得好辛苦,歐美的電視劇的成績,原來是我們踮了腳也看不到背影在哪裡」,他不無遺憾,「《急診室的春天》那種場面與水準,還不是我們現在技術能力作得到的」。

然而這樣的比較,卻也是他自我要求、不斷進步的動力,「明明就有二十個問題在畫面里,怎麼可以就這樣讓它過了?」他嚴格要求的,不只是醫療場景與技術的擬真,對於每一個畫面的經營,據說也已到達「自虐虐人」的地步,而創下多項紀錄——劇中最貴的一個畫面價值五十萬,就是醫院大廳的場景,劇組租借了南港軟體科學園區的大樓,於小慧打趣,「我們搭建出超越台灣環境二十年、滿足導演美學要求的醫院大廳;五十個臨時演員演出一個總統蒞臨的畫面,當所有的機器打開,五十萬元瞬間就這樣化為烏有」。又例如,只是拍個小車站,導演吩咐製作人「車站要在半山腰,還要看得到山頭」,劇組只好坐火車環游寶島,四處尋找導演心目中夢幻的火車站。

又如某次拍一個街景,蔡岳勛堅持調借電影專用的燈具達到畫面需求,「燈具借來時,上面布滿灰塵——現在連電影都很少用到這樣的規格!」於小慧說。也因對完美的高標要求,製作經費足足比預期多四倍。

令人意外的是,《白色巨塔》雖尚未播映,海外版權卻已紛紛順利賣出,這似乎證明了亞洲的確有這樣的市場需求存在,「我現在想要做的就是市場利益,而不只是想拍得獎的東西。因為我希望把市場做開來,打開市場後,想說什麼都可以,而不會困在那裡」,蔡岳勛說明他製作的立場。

眼見日劇、韓劇入侵全亞洲,發揮強大的文化影響力和市場吸金力,蔡岳勛批評,主政者心中,始終不改「電視不是文化事業而是娛樂事業,電視人不是文化人是娛樂人」的片面觀念,文化政策不圖改進,多年不變的錯誤教育方針,導致目前台灣影視人才的嚴重斷層。

他批評,目前公共電視、輔導金、優良劇本選拔等獎掖、鼓勵出來的人才,都與市場性脫節,學校教育也無意訓練學生的作戰能力,於是「很多學生學的東西沒有辦法實際化,沒有辦法打仗,永遠在想一些冠冕堂皇的東西,一進入市場就全掛。」

眼見人才斷層的危機,蔡岳勛認為,如果政府再不改變現有的觀念,「所有的培訓就都是教條」。於小慧則建議,在基礎理論的教學外,至少應該讓學生最後一年到業界實習,「扎實地丟到環境里,知道什麼叫做血淋淋的競爭」。

蔡岳勛也希望政府思考「商業」和「藝術」的定義,「政府在支持的時候只會說,拍個好戲來看看,但所謂的好戲是什麼?藝術電影、藝術電視當然需要存在,但不能是唯一主流。當所謂的主流是沒有人要看、沒有商業力的東西,市場就會瓦解,只會剩下次級品。台灣電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毀滅掉的,現在一年剩十部電影,要救都很難。」

他建議,首要之務是盡快由專業人制定政策,而不是官方隨意作主,「主事者的認知必須先做調整,才能培養出可以『實際作戰』的人才,而非和環境完全脫節、把台灣帶進所謂『純藝術創作世界』的創作者。」

面對這十年來台灣電視劇急劇萎縮,蔡岳勛感嘆,「整個市場上做戲的人沒有誠意、沒有目標性」,因此成本、環境和市場越來越萎縮,「過去台灣電視從一集一百八十萬的製作費退到一百六十萬,再退到一百二十萬;到現在,某電視台公訂價,八點檔的製作費剩下一分鍾一萬。」

他分析,這都是因為台灣人只注重「收視率」的短視性格,導致「創作誠意」消失。收視率倒果為因地主導了戲劇製作,「這就是為什麼台灣十年以來,沒有認認真真拍過幾出所謂的大戲。」

蔡岳勛並不認為這只是媒體該關心的事,政府更應該要想辦法,「希望大家以『亞洲環境』 來看待台灣市場,千萬不要讓台灣變成地方性的電視台!政府、教育單位、製作單位電視台,大家一起來面對」,他懇切表示。

Ⅱ 台灣電影詳細資料大全

台灣電影乃指台灣地區人民在台灣設立公司製作、編、導、主演,以國語發音之電影片。因台灣社會自由且富有創作力,因此能給予電影工作者良好的伸展舞台。不過因為種種因素,2006年台灣電影票房於台灣市佔率僅1.62%,呈現衰退的現象。

基本介紹

電影評論,台灣電影,歷史發展,日據時期, *** 的影響,戰後時期,解嚴時期,嚴後至今,衰退崩盤,低谷期,復興熱潮,困境突破,導演,理論專著,

台灣電影

台灣電影的特色,在於強調導演風格、注重台灣歷史,並崇尚以電影做為宣傳工作。這種特色讓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朱延平等導演,於國際影壇備受好評。但另一方面,因為此類型藝術電影娛樂性較差,於台灣並不叫座,反而依賴島外票房來維持。

歷史發展

日據時期

日據時代台灣自製日語電影《莎勇之鍾》,李香蘭主演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治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台灣少數民族等題材。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不過即使劇情片,仍有相當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傳的作用。 電影《莎勇之鍾》劇照 1908年,高松豐治郎於台灣定居,開始在台灣北、中、南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電影說明者),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起來。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

*** 的影響

台灣自日治時期後期至解嚴前,電影產業的發展一直受到官營製片廠所主導。當時台灣電影的製作基本上也是以官營製片廠(台灣電影公司、中央電影公司、中國電影製片廠)所拍攝的新聞片與政治宣傳片之製作為主。 1962年, *** 為促進本國電影事業的發展,由新聞局舉辦金馬獎,頒發電影獎項鼓勵優良國語影片及優秀電影工作者,也曾改由教育部文化局來主辦,直到1991年,新聞局宣布決定將金馬獎由官方全部轉交給民間團體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主辦。自1970年代以來,金馬獎一直是華語電影界最受矚目的電影盛會之一。官方的主導色彩在1980年代以後逐漸消退,但隨著西方好萊塢影片的開放及風行,台灣的電影產業逐漸萎縮低迷。 近年來,由 *** 出資及主導的「電影輔導金」成為一個鼓勵台灣電影產業及發掘台灣電影人才的重要方式;電影輔導金由行政院新聞局主管,其補助金額以「片」為單位,分為五百萬元及八百萬元兩組。投入金額最少達十五部影片的一億兩千萬元以上,其中,各項申請均有一定規范,例如五百萬組目的乃鼓勵第一次執導劇情長片新人導演。事實上,今台灣電影輔導金的設施,重點落實培育電影人才、促進影片製作能達一定品質和增加影片數量與素質,最後達到產業量能皆達的目標。 電影輔導金於2012年分為一般組、新人組及紀錄片組,一般組最高可獲二千萬元(上限)之輔導金;新人組及紀錄片組最高可獲一千萬元(上限)之輔導金;此外,電視電影可另外申請高畫質補助,金額上限為三百萬元。雖此電影輔導金帶來許多批評,但若以「創作來活絡台灣電影產業的角度」來看,仍多受肯定,事實上,許多人認為輔導金實為台灣文化的輔導架構。 過去《電影法》中規定,中華民國國民在中華民國國內設立公司製作、編、導、主演,以本國語言發音之電影片為國產電影;而中華民國國民在國外製作、主演,並以本國語言發音之電影片為本國電影。現在的標准則改由行政院新聞局依照拍攝與製作地點、導演與主要演員,以及資金來源在一部電影中所佔比例來認定。

戰後時期

台灣閩南語電影《舊情綿綿》,洪一峰主演。1955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該團的拿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成為二戰後第一部閩南語電影,一直到1981年最後一部閩南語電影《陳三五娘》為止,歷經了二十多年的閩南語電影時代。根據統計,閩南語電影的總產量將近兩千部,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部作品問世。《薛平貴與王寶釧》在當時台灣社會引起大轟動,皆創下當時票房紀錄,引來一窩風的閩南語歌仔戲跟拍風。 電影《早安台北》海報 20世紀60年代,台海情勢逐漸穩定,台灣「中央電影公司」提出健康寫實的製作路線,兼顧歐美寫實主義電影下,聘請李行拍攝《蚵女》與《養鴨人家》兩片。兩片均頗叫好叫座。 20世紀60年代末期,知名導演李翰祥來台發展,並香港電影技術帶進台灣。此階段所拍電影類型除了初期的黃梅調,尚有歷史宮廷片《如西施》及文藝片,其中以瓊瑤原著為藍圖者佔了8部。 20世紀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開始製作新派的武俠片,其中的兩位主要導演胡金銓與張徹後來都來台灣發展。胡金銓於1967年為聯邦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絕佳的票房紀錄,從此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沒落。胡金銓的電影發揮中國京劇的特色,結合彈簧床與吊鋼絲的特技,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使得武打動作快速俐落,動靜收放形成視覺韻律。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在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20世紀7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台灣電影的政宣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種則有如《汪洋中的一條船》的自我勉勵寫實片及如《一個女工的故事》的文藝片。之後,李行、宋存壽、屠忠訓等導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鳥之愛》、《歡顏》等清新的小品。之後,導演林清介則在《一個問題學生》賣座後,連續拍攝相同類型,以學生生活為主題的學生電影,這些類型電影包括《學生之愛》、《同班同學》、《男女合班》、《台北甜心》、《畢業班》等。而這波電影尚有《拒絕聯考的小子》、《年輕人的心聲》、《不妥協的一代》。此階段學生電影成為台灣新浪潮電影出現以前的重要台灣電影類型。這些低成本獨立製作方式,也讓新導演有了拍片的機會。事實上,台灣知名導演侯孝賢也在此階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等兩部片子。台灣電影「現代主義」化,可說是始於三支短片合而為一的黃春明原著改編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蘋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頂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發的《台灣電影宣言風波》外,中影公司大膽啟用新人拍攝鄉土文學作品,也是確立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實上,於《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啟用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拍攝了《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 台灣導演:陳國富 《兒子的大玩偶》製作完成後,突破當時台灣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的抵制,於輿論、口碑與市場的支持下,為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自由創造一片天空。其後,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柯一正、陳坤厚、曾壯祥、李佑寧、王童等也確定了以導演為主﹔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意識前進的台灣新電影。 一般來說,此波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分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該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台灣 *** 所屬的中影所投資拍攝,主要的推動者為中影主事者明驥與中高階層的小野和吳念真。此三人,可說是促成台灣新電影的主要功臣,也對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產生重大影響。 在此影響下,台灣業內原本拍攝商業電影的導演見狀,也將此潮流引進商業電影境地,此種以鄉土小說為類型的商業電影,計有《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室男》、《嫁妝一牛車》、《孤戀花》、《孽子》等。不過因為產量畢竟有限,1980年代台灣電影仍以如許不了主角的喜劇,與其他如著賭博片、犯罪片的商業電影。 另一方面,因為香港電影的成功,讓台灣輿論上也開始出現對台灣新電影的批判聲音。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台灣新電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逐漸壁壘分明,此因素,讓集體的台灣新潮流電影方朝終於1980年代末期結束。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為失利。不過,相對的,此藝術電影,卻同時間大受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的歡迎。80年代起,台灣當局新設立了電影發展基金會、電影圖書館,其功能乃為保存電影資產及推廣電影欣賞。同一時間,促成設定了金穗獎。以鼓勵動畫、紀錄片、實驗電影和劇情短片製作為講目的的獎項,也讓台灣電影藉由劇情片、紀錄片、動畫、與實驗電影提拔出相當多的製作人才。 第30屆金穗獎主視覺圖

解嚴時期

台灣在20世紀80年代中葉起,隨著社會經濟泡沫及言論自由的達成,讓導演為主導的台灣電影,將電影觸角伸向過去禁忌題材,並回顧與探討台灣近現代社會、歷史與個人記憶。這階段代表作有《刀瘟》、《香蕉天堂》、《童黨萬歲》、《牿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其中最震撼台灣的莫過於侯孝賢的《悲情城市》。這部片以一九份世家各成員經歷台灣光復、二二八事件、及台灣光復初期的歷程,具體而微地反映台灣人的歷史經驗,不但票房叫座,也在威尼斯影展榮獲金獅獎,使侯孝賢成為國際矚目的知名導演。之後幾年,台灣電影於世界各地大小影展獲得不少得獎紀錄,這使得主管電影業務的「新聞局」自1990年開始,透過電影輔導金來支持藝術電影的製作。 在票房方面獲得數億台幣的空前成功、同時也獲得不少獎項,叫好又叫座的結果讓台灣觀眾開始重新關注台灣自製電影。隨著《海角七號》熱賣,片商與觀眾均對台灣電影重拾信心,多部電影亦搭上順風車取得不錯的票房,如《囧男孩》、《九降風》、《花吃了那女孩》等等。《海角七號》同時也成為戰後以來最賣座的華語片及台灣影史最賣座影片的第二名。 進入21世紀,台灣電影人在選角、攝制等方面更多的走出島外,改編自台灣女演員劉若英的作品《我想跟你走》的其中一篇短篇小說《 Happy Birthday 》,劉若英本人並擔任主角。

嚴後至今

衰退崩盤

台灣電影的衰退,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當時所有電影市場的配額,是在GATT中討論,市場一直處在不利的位置,1996年起,每年產出量一直維持在15至20部,票房市佔率盤旋在全台總票房1~2%間,這悲慘的景況到2003年達到谷底,這年僅推出15部台灣影片,總票房約NT1,500萬元,不到總票房的1%,這樣的票房相當於《鐵達尼號》的40%,台灣影片當年愁雲慘霧,台灣電影可謂是 *** 放棄的產業。

低谷期

2000年後,台灣的電影偶有佳作,如2000年的《卧虎藏龍》、2002年的《雙瞳》、2005年的《刺青》等;但整體上,台灣的電影市場仍由好萊塢電影主宰,持續處於弱勢。 不過在另一方面,台灣電影也有新的發展。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曾發下豪願要投入電影業。有人認為,該做法是效法Sony進軍好萊塢模式,在擁有極強大硬體整合力量之後積極轉進電影業,並謀取好萊塢600億美元電影產業的代工數位商機。其中初試啼聲的作品(同時也是唯一的一部)即為電影《白銀帝國》。由於有郭台銘所屬鴻海集團5000萬美元的的大量投資,《白銀帝國》成為大陸與台灣兩地少見的高製作成本的商業電影。在開拍之時。而後郭台銘的精緯電影公司雖解散,但其長子郭守正的山水國際娛樂股份有限公司仍繼續經營。

復興熱潮

2007年起的全球金融危機,在台灣居於優勢地位的美商影視企業受到影響,使得台灣電影有了喘息的機遇。2008年,魏德聖執導的電影《海角七號》以大規模國際化商業路線(包括延攬日本歌星中孝介演出)並在內容上揉合本土特色,在票房方面成為戰後以來最賣座的華語片、及台灣影史最賣座影片的第三名(不計算通膨),同時也獲得不少獎項,叫好又叫座的結果讓台灣觀眾開始重新關注台灣自製電影[19]。 隨著《海角七號》熱賣,片商與觀眾均對台灣電影重拾信心,加上好萊塢片廠籌措資金不易市場低迷因素減少大卡司的投入,多部電影亦趕上這波替補美國電影遺留下來的台灣市場爭奪,因而取得較以往為佳的票房成績,如《囧男孩》、《九降風》、《花吃了那女孩》等等;而2010年的《艋舺》,2011年的《雞排英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更被視為台灣電影票房的指標,2012年《陣頭》、《愛》、《犀利 *** 最終回:幸福男·不難》、《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 ,2013年《大尾鱸鰻》 都是台灣破億影片;口碑與票房都頗受肯定。和以往國片低迷期時藝術電影掛帥的狀況不同,以一般大眾為市場目標的商業電影重新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以戲院上映為主的商業紀錄片也開始取得一定的發展(如《翻滾吧!男孩》等);而好票房衍伸出商機,讓片商有資本繼續製作吸引觀眾的電影,也讓台灣電影市場逐漸邁向資金提供、影片內容、觀眾票房三者均贏的正向循環。台灣電影歷經廿年不景氣後,蓄積的能量終在2008年爆發開來,形成一股「國片熱潮」。 2008年台灣電影總產量(指製作及完成者)為36部,總票房約6億1,085萬元,市佔率12.09%,較2007年之7.38%成長約0.6倍;2009年國產電影片總產量為48部,較2008年之36部成長約33%,總票房約1億2,499萬元,市佔率2.3%,衰退八成以上;2010年國產電影片總產量為50部,總票房約4億5,117萬元,市佔率7.31%,較2009年成長約2倍,以產量而言台灣電影已逐漸復甦之趨勢。

困境突破

自1985年年起,台灣產量與發行量較多的如學甫、龍族、麗城、中影、上上、倍倫、新船、金壂、學者、龍祥…等各公司均因各種因素萎縮產量,其製片量一路下滑。不但如此,維系電影產業的上述幾家公司,產業重心也移往如有線電視的影視產業。在產業無法支持下,惟剩台灣當局於文化維持的壓力下,勉為其難出資維持。1998年,台灣電影生產不到20部,2001年1-10月間,僅達11部,至2006年,台灣電影於台灣市佔率則僅1.62%。 就票房方面,以台北市首輪票房為例子,台灣電影的票房收入僅有163萬元,佔全部台北電影票房收入不到1%,比起美國好萊塢所佔台北票房的95%以上相差甚遠。因為台灣電影產量極低,票房慘澹,實已不足以支撐電影工業。因此有媒體業者認為「再多的影展獎項都無法遮掩台灣電影全面崩盤的事實。」不過在另一方面,台灣電影也有新的發展。例如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即發下豪願要投入電影業,並以電子業代工為概念,於2008年退休後拍100部以上的電影或電視劇。也有人認為,該做法是效法Sony進軍好萊塢相同,在擁有極強大硬體整合力量之後,積極轉進電影業,並謀取好萊塢600億美金電影產業的代工數位商機。其中,初試啼聲即為以台灣知名影評人焦雄屏主導的《白銀帝國》。 電影《白銀帝國》海報 《白銀帝國》為台商郭台銘首度大幅投資的電影作品,於2007年上映。改編至《白銀谷》,描寫山西晉商的該部電影也是台灣知名影評人焦雄屏的首部導製作品,根據焦雄屏說法,她拍攝該影片的其中一個目的,是扭轉近代中國對商人的偏頗感想。 《白銀帝國》亦是少見的由海峽兩岸合拍得高製作成本的商業電影,光是郭台銘所屬鴻海集團就對該片投資5000萬美金。另外,該電影的主要演員為香港電影演員郭富城及內地電影演員張鐵林。而正因白銀帝國的順利開拍,有人認為郭台銘的加入,不但能於資本上挹注台灣電影,更能為台灣電影帶來新想法與新視野。

導演

今台灣電影是以一群默默努力的電影工作者所支撐,也成為台灣電影的驕傲。這些工作者,除了侯孝賢與楊德昌已在國際影壇建立作者導演的地位外,台灣出身的李安、馬來西亞來台的僑生蔡明亮也已成為世界矚目的台灣導演。李安的《推手》讓所謂後新浪潮電影踏出成功的一步。其後的《喜宴》也獲得台灣本地與國際的票房上成功。事實上,前往美國好萊塢發展的李安,今與侯孝賢仍成為台灣電影代名詞之一。 台灣導演:李安 除了李安、侯孝賢外,蔡明亮則一反新導演普遍探索懷舊或歷史記憶的題材,並將觸角深入都會男女生活中,其中,早其作品《青少年哪吒》觀察都會青少年虛無而沒出路的生命、得獎作品《愛情萬歲》探觸寂寞的都市男女互舔傷口、另外,幾年後的作品如《河流》及《洞》更是 *** 描寫黑暗都市的情景。相對的,蔡明亮電影雖給人一種現代寓言的感覺,但也因為十分灰澀難懂而曲高和寡。除此,其他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新新導演,如陳國富、徐小明、王小棣、易智言、陳玉勛、林正盛、張作驥,以及獨立製作的黃明川、賴聲川等,也都有水平以上的作品出現。台灣電影的歷史進程,自台灣日治時期後期至台灣解嚴前,便一直為官營製片廠所主導的情形下發展。事實上,該階段台灣電影的製作基本上也是以官營製片廠所拍攝的新聞片與政治宣傳片之製作為主。直至今,台灣當局出資及主導的台灣電影輔導金仍是一個發掘台灣電影人才的重要方式。 台灣電影 今台灣有一批年輕紀錄片導演。來自台灣社會各階層的他們,其影片題材也五花八門。題材從探索嚴肅社會或政治議題到有的以自己或家人、朋友為拍攝對象皆有。其紀錄片主軸,也從探索社會到探索個人的生活與問題。因為配合得當,整體成績已漸受國際矚目,並有不少的國際重要紀錄片影展獲獎紀錄。另外也有如無米樂的叫好叫座影片。 台灣導演:侯孝賢

理論專著

陳飛寶編,1988,台灣電影史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台灣電影導演協會,2000,台灣電影導演藝術。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陳儒修,1993,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羅頗誠譯。台北:萬象圖書。 Chen, Ru-shou Robert. 1993. Dispersion, Ambivalence and Hybridity: A Cultural-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Film Experience in Taiwan in the 1980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川瀨健一,2002,台灣電影饗宴:百年導覽,李常傳譯。台北:南天書局。 電影資料館口述電影小組,1994,台語片時代(一)。台北:台灣電影資料館。 電影資料館「本國電影史」研究小組編,1996,歷史的腳蹤:台影五十年。台北:台灣電影資料館。 電影資料館口述電影史研究計畫,1994,電影歲月縱橫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台北:台灣電影資料館。 黃仁,1994,悲情台語片。台北:萬象書局。 黃仁,1994,電影與政治宣傳:政策電影研究。台北:萬象書局。 黃仁、王唯編著,2004,台灣電影百年史話。台北:中華影評人協會。 黃秀如,1991,台語片的興衰起落。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焦雄屏編著,1990,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文化。 焦雄屏,1991,台港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台北:遠流。 焦雄屏,1993,改變歷史的五年:國聯電影研究。台北:萬象圖書。 焦雄屏編著,2002,台灣電影90新新浪潮。台北:麥田出版。 李天鐸,1997,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亞太書局出版社。 李泳泉,1998,台灣電影閱覽。台北:玉山社。 林贊庭編著,2003,台灣電影攝影技術發展概述 1945-1970。台北:文建會。 劉現成, 1994。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盧非易,1998,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 呂訴上,1961,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部。 歐淑敏,2004,日治時期台灣電影的政教功能。台灣師范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Rodriguez, Hector. 1995. The Cinema in Taiwan: National Identity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Ph.D. diss., New York University. 三澤真美惠,1999,殖民地下的「新天堂樂園」:日據時期台灣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台北:前衛。 Wu, I-fen. 2002. Taiwanese New Wave Cinema: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and Cultural Landscape. Ph.D. diss., University of Essex. 葉龍彥,1995,光復初期台灣電影史。台北:台灣電影資料館。 葉龍彥,1997,台北西門町電影史 1896-1997。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電影資料館。 葉龍彥,1998,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台北:玉山社。 葉龍彥,2003,八十年代台灣電影史。新竹: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 Yeh, Yueh-yu. 1996. A National Score: Popular Music and Taiwanese Cinema. Ph.D. dis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張昌彥、李道明主編,2000,紀錄台灣:台灣紀錄片研究書目與文獻選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電影資料館。 「中華民國」電影年國際推廣組策劃,1993,台灣電影精選,區桂芝執行編輯。台北:萬象圖書公司。

Ⅲ 台灣的歷史影片

日治時期

日治時代台灣自製日語電影《莎勇之鍾》,李香蘭主演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治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原住民等題材[16]。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不過即使劇情片,仍有相當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傳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豐治郎於台灣定居,開始在台灣北、中、南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電影說明者),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起來。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17]

民國時期

台語電影興起
主條目:台語電影

台語電影《舊情綿綿》,洪一峰主演。1955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該團的拿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成為二戰後第一部台語片,一直到1981年最後一部台語片《陳三五娘》為止,歷經了二十多年的台語電影時代。根據統計,台語片的總產量將近兩千部,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部作品問世。《薛平貴與王寶釧》在當時台灣社會引起大轟動,皆創下當時票房紀錄,[18],引來一窩風的台語歌仔戲跟拍風。

健康寫實電影
1960年代,台海情勢逐漸穩定,中央電影公司提出健康寫實的製作路線,兼顧歐美寫實主義電影下,聘請李行拍攝《蚵女》與《養鴨人家》兩片。兩片均頗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導演李翰祥來台發展,並香港電影技術帶進台灣。此階段所拍電影類型除了初期的黃梅調,尚有歷史宮闈片《如西施》及文藝片,其中以瓊瑤原著為藍圖者佔了8部。

胡金銓與新武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開始製作新派的武俠片,其中的兩位主要導演胡金銓與張徹後來都來台灣發展。胡金銓於1967年為聯邦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絕佳的票房紀錄[19],從此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沒落。胡金銓的電影發揮中國京劇的特色,結合彈簧床與吊鋼絲的特技,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使得武打動作快速俐落,動靜收放形成視覺韻律。

功夫片興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在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

愛國政宣電影
197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台灣電影的愛國政宣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種則有如《汪洋中的一條船》的自我勉勵寫實片及如《一個女工的故事》的文藝片。

學生電影類型
之後,李行、宋存壽、屠忠訓等導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鳥之愛》、《歡顏》等清新的小品。之後,導演林清介則在《一個問題學生》賣座後,連續拍攝相同類型,以學生生活為主題的學生電影,這些類型電影包括《學生之愛》、《同班同學》、《男女合班》、《台北甜心》、《畢業班》等。而這波電影尚有《拒絕聯考的小子》、《年輕人的心聲》、《不妥協的一代》。此階段學生電影成為台灣新浪潮電影出現以前的重要台灣電影類型。這些低成本獨立製作方式,也讓新導演有了拍片的機會。事實上,台灣知名導演侯孝賢也在此階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等兩部片子。

台灣新浪潮電影的興起與沒落
台灣電影「現代主義」化,可說是始於三支短片合而為一的黃春明原著改編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蘋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頂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發的《台灣電影宣言風波》外,中影公司大膽啟用新人拍攝鄉土文學作品,也是確立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實上,於《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啟用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拍攝了《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16]。

《兒子的大玩偶》製作完成後,突破當時台灣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的抵制,於輿論、口碑與市場的支持下,為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自由創造一片天空。其後,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柯一正、陳坤厚、曾壯祥、李佑寧、王童等也確定了以導演為主;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意識前進的台灣新電影。

一般來說,此波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份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該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台灣政府所屬的中影所投資拍攝,主要的推動者為中影主事者明驥與中高階層的小野和吳念真。此三人,可說是促成台灣新電影的主要功臣,也對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產生重大影響[16]。

在此影響下,台灣業內原本拍攝商業電影的導演見狀,也將此潮流引進商業電影境地,此種以鄉土小說為類型的商業電影,計有《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室男》、《嫁妝一牛車》、《孤戀花》、《孽子》等。不過因為產量畢竟有限,1980年代台灣電影仍以如許不了主角的喜劇,與其他如著賭博片、犯罪片的商業電影。

另一方面,因為香港電影的成功,讓台灣輿論上也開始出現對台灣新電影的批判聲音。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台灣新電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逐漸壁壘分明,此因素,讓集體的台灣新潮流電影方朝終於1980年代末期結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為失利。不過,相對的,此藝術電影,卻同時間大受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的歡迎。

Ⅳ 江祖平演過的電視劇

《地公傳奇之雙龍搶珠》、《因為愛你》、《將軍碑》、《星座男女》、《家是一窩豬》、《新梁山伯祝英台(少年梁祝)》《升空高飛 》《再見阿郎》《千金情緣 》
《千金百分百 》
1998年《此情可問天》
2000年《大醫院小醫師》、《懷玉公主》、《女生向前走》、《九指新娘》
2001年《丈夫不見了》、《天下第一狀》、《煙雨江南》《星座女人》、《飛龍在天續集》
《意難忘》
電影
《風雲》(2000)
《小卒戰將》
MTV作品
張學友:台北不是傷心地
鄭中基:被愛是幸福
陳曉東:心理游戲
何潤東:真心話
廣告
《康師傅》(2000)
《夏士蓮洗面奶》
主持
《校園秘密檔案》(2000)
《頑皮一族(衛視中文台)》

Ⅳ 徐楓簡介及詳細資料

人物經歷

演藝經歷

徐楓息影後的生活照

1966年16歲的徐楓在就讀於育達商職二年級時,便考入了聯邦電影公司。

1967年她的銀幕處女作是與上官靈鳳、苗天主演胡金銓執導的武俠片《龍門客棧》,初出茅廬的徐楓也憑借這部處女作贏得矚目。

1969年在屠忠訓自編自導的電影《龍城十日》中飾演抗金大本營中派出的密探玉蜻蜓尚炎芝,憑借該片獲得第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有希望新女星。

1971年與石雋共同主演胡金銓自編自導的電影《俠女》。

1974年徐楓主演的影片《大摩天嶺》為她贏得了第22屆亞太電影節金皇冠盾牌獎。

1975年參演丁善璽編導,敘述1937年日寇侵略上海的電影《八百壯士》。同年5月23日《俠女》榮獲法國坎城影展"最高綜合技術獎",成為首部在西方國際性影展中獲獎的中國電影;同年9月,影片參加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的第一屆靈異電影節,獲心靈影展榮譽獎。

1976年徐楓出演由《俠女》原班人馬再度合作的電影《刺客》,並獲得了第1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1977年與岳華、白鷹主演武俠電影《俠士鏢客殺手》。

1979年和歸亞蕾主演了陳耀圻執導的歷史題材傳奇影片《源》,徐楓飾演的主人翁吳霖芳,並獲得第1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從商經歷

1984年徐楓將事業的重心由台前轉往幕後,在台灣創立"湯臣電影事業有限公司",並自己親自擔任製片人。隨後於香港、上海分別設立分公司。

1992年由湯臣公司製作由她自己監制的影片《霸王別姬》在次年的坎城影展首次為中國電影贏得"金棕櫚"殊榮,並獲美國最佳外語片金球獎。1992年徐楓與其夫湯君年回響中央 *** 、上海市 *** 建設浦東的號召,開始在上海投資,對浦東的開發不遺餘力,為此上海市 *** 特別頒發上海最高獎章"白玉蘭"獎。

1996年繼《霸王別姬》後徐楓與陳凱歌再次合作文藝片《風月》,但是該片成績不盡理想,二人的黃金組合暫告散夥。

1998年坎城影展頒發乎判"最傑出製片人獎"表彰徐楓為推廣中國電影所做出的貢獻。

2001年徐楓獲摩納哥王室委任為"摩納哥駐上海名譽領事",並同年於上海設立摩納哥公國駐上海名譽領事館。

2002年成立"湯臣國際娛樂控股有限公司",促進娛樂事業邁向現代化、國際化和多元化的發展方向。

2003年擔任彭小蓮執導,王祖賢、馮遠征主演的電影《美麗上海》的製片人。

2004年10月湯臣的董事長湯君年去世,徐楓接替湯君年在"湯臣海景"之董事長及總經理之職位。

2007年湯臣一品天價樓盤遭調查,徐楓堅持湯臣一品不怕查不降價。

2010年徐楓增持湯臣集團1592萬股。

2013年12月徐楓耗資4萬港幣,增持湯臣集團2萬股。

主要作品

參演電影

上映時間 劇名 扮演角色 導演 合作演員 1991 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 ---- 葉鴻偉 陸元琪/吳佩瑜/楊潔玫 1990 滾滾紅塵 ---- 嚴浩 張曼玉/吳耀漢/顧美華 1983 火焰山 ---- 黃延恩 劉喜亮/王鳳霞/歐陽甲仁 1982 女剌客 ---- ---- ---- 1980 古寧頭大戰 ---- ---- ---- 1980 碧血黃花 ---- 丁善璽 徐楓/林青霞/周紹棟 1979 八絕 ---- 鮑學禮 譚道良/陳惠敏/王鍾 1979 空山靈雨 ---- 胡金銓 徐楓/秦沛/石雋 1979 山中傳奇 ---- 胡金銓 張艾嘉/田豐/吳明才 1979 龍城金密圖 ---- ---- ---- 1979 全本鐵公雞 ---- ---- ---- 1978 英雄對英雄 ---- 凌雲 凌雲/徐楓/苗可秀 1978 一代俠女 ---- 謝光南 陳森林/陳鴻烈/宗華 1977 血連環 小蘭 Ting Mei Sung 張翼/胡錦/柯受良 1977 白玉京 ---- 李嘉 王筠/林小虎/白鷹 1977 俠士、鏢客、殺手 ---- ---- ---- 1977 劍花煙雨江南殲遲 丁殘艷 羅維 徐楓/馬驥/佟林 1977 龍蛇俠影 ---- 陳志華 羅烈/徐楓/徐傑 1976 星期六的約會 ---- 李芝安 劉文正/恬妞/秦祥歲改改林 1976 獵人 ---- ---- ---- 1976 龍斗風雲 ---- ---- ---- 1975 忠烈圖 ---- 胡金銓 喬宏/韓英傑/洪金寶 1975 十八羅漢陣 ---- ---- ---- 1974 英烈千秋 小雲 丁善璽 甄珍/柯俊雄/陳莎莉 1974 步步追殺 ---- 巫敏雄 徐楓/王冠雄/馬場 1973 黑道行 ---- ---- ---- 1973 大小通吃 高天鳳 Pao-Shu Kao 黃元申/胡錦/倉田保昭 1971 龍城十日 ---- 屠忠訓 徐楓/石雋 1968 龍門客棧 ---- 胡金銓 苗天/徐楓/韓英傑

製片作品

時間 作品 1984 《丑小鴨》 1984 《殺夫》

1985

《美人圖》

1985

《竹籬笆外的春天》

1985 《老少江湖》

1985

《好小子》第一集

1986

《老頑童與小麻煩》

1986

《心鎖》 1986 《好小子》第二集 1987 《苦兒流浪記》

1987

《我有話要說》

1987

《跨越時空的小子》

1987

《黃色故事》

1988

《菜刀與六個朋友》

1988

《舊情綿綿》

1988

《萬能運動員》

1988

《飆城》

1988

《今夜星光燦爛》 Starry in the Night

1988

《夢過界》

1989

《小龍過江》

1990

《打通關》

1990

《滾滾紅塵》 Red Dust

1991

《五個女子與一根繩子》

1992

《霸王別姬》 Farewell to My Concubine

1996

《風月》 Temptress Moon 2003 《美麗上海》

個人生活

1980年5月與湯臣集團原董事長湯君年結婚。當年以3萬朵玫瑰布置結婚禮堂,開香港鮮花豪華婚禮之先河。

1981年誕下長子湯子嘉,1983年誕下幼子湯子同(後改名為湯珈鋮)。2004年10月丈夫湯君年在香港病逝。

人物評價

早年的徐楓跟上官靈鳳一樣是以拍攝古裝武俠片為主,曾在多部古裝武俠片中擔任女主角。在其十五年的螢屏演藝生涯里共主演了約 50 部電影,徐楓演了15年的女俠,在螢幕上,她很少纏綿而溫柔,只知道獨立、自主,有力量(騰訊評)。從商之後徐楓所率領的湯臣集團十數年在上海的辛勤耕耘,取得了累累的碩果和卓著的聲名,"湯臣"已成為業界的知名品牌,同時亦成為品質的代名詞(東方網評)。

Ⅵ 誰知道有哪些 閩南語版的電影

海角七號,蜢胛,小孩不壞都是最近熱門閩南語電影
另外樓主可以查查維基網路,下面是我摘引的

以歌曲為主的電影
1956年《雨夜花》、1962年《雨夜花》(下集)、1964年《媽媽請你保重》、1962年《台北之夜》、1965年《文夏風雲兒》、1967年《流浪天使》、1967年《流浪劍王子》、1968年《一見你就笑》、1972年《走馬燈》、1964年《懷念播音員》、《舊情綿綿》、《望春風》、1963年《素蘭小姐要出嫁》、1963年《草螟雞公》1964年《桃花泣血記》、1967年《三聲無奈》、1969年《燒肉粽》、1969年 《雨夜花》 (重拍)、1964年《可愛的人》、1965年《心愛彼個人》、1965年《悲戀公路》、1968年《一隻鳥仔》、1969年《媽媽你在何方》、1964年 《悲情城市》(林福地導演,金玫主演) 現實社會電影
1959年《阿三哥出馬》、1956年《運河殉情記》、1960年《丈夫的密秘》(又名:《錯戀》)、1964年《五月十三傷心夜》、1965年《六個嫌疑犯》、1958年《鬼湖》、1958年《古恨城》、1959年《男之罪》 、1959年《男之罪(續集)》 、1961年《浦島游龍宮》、1962年《台北之夜》、1962年《女王蜂》、1963年《流浪賣花姑娘》 、1963年《天邊海角》、1963年《台北之星》、1963年《妻在何處》 、1964年《情天玉女恨》 、1964年《矮仔財娶妻》1964年《歡喜過新年]]》 、1964年《請君保重》、1965年《只愛你一人》 、1965年《心心相印》、1965年《吹牛大王》、1965年《靈肉之道》、1965年《英雄難過美人關》 、1966年《喋血夜總會》1962年《阿丁大鬧歌舞團》、1962年《台灣夜生活》、1963 年《小財神爺》 、1963 年《金色夜叉》、1964年《天生自然》 1964年《真珠塔》、1964年《港都苦命女》、1964年《再會港都》、1965年《地獄新娘》、1969年《處女寶鑒》、1969年《暗光鳥》、1967年《走路新娘》 、1964年《少女的祈禱》 歌仔戲電影
1955年《薛平貴與王寶釧》、1956年《薛平貴與王寶釧(續集)》、1956年《薛平貴與王寶釧(第三集)》、1956年《范蠡與西施》 、1957年《蘇文達薄情報]]》、1957年《青山碧血》《碧玉簪》、1981年《陳三五娘》 布袋戲電影
2000年導演蔡孟育執導拍攝兼擔綱全劇掌鏡攝影師之布袋戲電影作品聖石傳說

Ⅶ 陳冠霖資料

姓 名:陳冠霖
原 名:陳士弘
英文名:Norman
生 日:1973年4月26日
生 肖:牛
星 座:金牛座
血 型:A型
身 高:181 cm
體 重:77 kg(左右)
發 色:黑色、白色、橘色、紅色、米色
眼 睛:棕色
語 言:國語、台語(英文還可以)
專 長:美術繪畫、計算機動畫、歌唱、搏擊
愛 好:看電影、打保齡球
陳冠霖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enguanlin

★表演經歷★
【電 視】
台灣部分:
《同班同學》 《星願》[超視]
《春天女人心》 《春天姊妹情》
《一枝草一點露》[民視] 《我們這一班》
《大腳阿媽》[民視] 《在室男》[金鍾劇]
《野孩子》[金鍾劇] 《那一天我們放風箏》[金鍾劇]
《狀元親家》[民視] 《單翼的輕航機》[大愛台]
《君子蘭花》[中視] 《富貴在天》[民視]
《伴阮過一生》[三立] 《上錯樓梯睡錯床》[台視]
《捨得》[大愛] 《旅人的故事》[中視]
《台灣阿誠》[三立] 《多桑與紅玫瑰》[中視]
《天地有情》[三立] 《生命的太陽》[華視]
《美麗人生》[民視]
《舊情綿綿》[華視] (華視熱映中)
《天長地久》[華視] (客串前5集)
《水色嘉南》[華視] 《作家的筆》[衛視中文台]
《黑貓大旅社》[民視]
《我一定要成功》[三立] 6月25日殺青
《又見阿郎》6月30日在台灣開機,現緊張拍攝中,預計8月抵達上海取景拍攝...
內地部分:
《三劍奇緣》 飾 翻雲魔君
《護國良相狄仁傑——風摧邊關》飾 匡連海
《風雲2》(又名 風雲再起)飾 斷浪
《中華英雄》飾 金太保
《梁山伯與祝英台》 飾 馬文才
《情鎖》飾 王柏東
《一定要幸福》飾 阿清(閩南語)
《寧為女人》飾 張主順
《媽媽為我嫁》飾男一號 洪振剛
【MTV】
《趙薇-雨季的故事》 《黃雅泯-於心不忍》
《潘美辰-痴傻男孩》 《林熙蕾-寫真集》
【廣 告】
《愛之味花生牛奶》 《愛之味牛媽媽紅豆奶》
《光陽機車》 《三陽機車》
《故道綠茶》
【歌曲】
電視劇《幻影神針》片頭曲《幻影》
電視劇《幻影神針》片尾曲《人約黃昏後》
【電影】
《江湖龍女》
新聞:http://news..com/ns?word=%B3%C2%B9%DA%C1%D8&tn=news&from=news&cl=2&rn=20&ct=0

閱讀全文

與舊情綿綿台灣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法律電影的觀後感600字作文 瀏覽:241
有關朋友和媽媽的英文電影 瀏覽:937
美國電影主角是個掃把星 瀏覽:158
電影風格類型英文翻譯 瀏覽:140
韓國胖女人變瘦女人的愛情電影 瀏覽:149
柳岩全部電影大全 瀏覽:425
電影男主名字巴維爾 瀏覽:349
適合初中生看的勵志電影英語 瀏覽:816
都有什麼英語動畫電影 瀏覽:406
反戰音樂劇電影 瀏覽:185
大廠男孩一部電影 瀏覽:936
電影中分手流淚的圖片大全 瀏覽:793
整蠱專家電影動態圖片 瀏覽:95
奶奶電影泰國完整版 瀏覽:958
愛情公寓電影版電腦版 瀏覽:5
紅湖赤衛隊電影圖片 瀏覽:477
電影原聲純音樂推薦 瀏覽:97
2歲的要電影票 瀏覽:277
汝陽縣城電影院在哪 瀏覽:730
法國的海邊老電影 瀏覽: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