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台灣電影 賽德克巴萊_關於電影《賽德克巴萊》的幾點評析
人物篇「哪裡是你的獵場?」,在《賽德克?巴萊》裡面,似乎每個部落裡面的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獵場,為的是將來能夠血祭祖靈,成功地在死後進入祖靈之家,才能稱為「真正的人」。這就是他們的文化和圖騰信仰,他們認為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是不能失去的,為了這個信仰,他們可以付出一切。
片子裡面,莫那?魯道是影片的靈魂人物,以莫那?魯道為核心的各個人物的刻畫十分鮮明,在本文首先從男人、女人、孩子三個角度出發,來分析各個人物形象,進而整體上分析影片的內涵。
男人:
莫那?魯道的父親可以說是啟迪莫那?魯道精神以及靈魂的啟蒙者,也可以說他是將民族精神和信仰傳給下一代的老一輩代表。是他在莫那?魯道小的時候教導他「好獵人要懂得時機」,是他告訴族人「真正的賽德克?巴萊應該守護自己的獵場」。所以當莫那?魯道成年以後,他也會繼承父親的遺志,成為一代精神領袖。
莫那?魯道是部落的頭目,他年枯螞鏈輕的時候狂傲不羈,到了中年則沉穩而有謀略。作為頭目,他想讓自己的族人過得更好,他心中的信仰崇拜比他的下一輩人都要純潔而強烈,可能是由於他年少時家園是完整的、沒有受到日本人入侵的原因。於是在他見證了三十年來族人被日本人壓迫統治之後,他決定反抗,他決定血祭祖靈,也是為了父親那句遺言「千萬不能讓異族人進入到部落」。莫那?魯道是全片的主角,他是英雄,連同他的死亡都有了神秘色彩。
達多和巴索是新一代年輕人的代表,因為他們年輕,他們有血性,他們受夠了日本人的奴役,寧願拚死一搏,或許反抗的當時只是為了泄恨,但隨著抗爭的進一步深入,在父親的帶領下,他們也逐漸成長,也希望自己能血祭祖靈,死後成功地進入祖靈之家,成為真正的人。
花岡二郎、花岡一郎是我個人認為影片中導演刻畫地最好的兩個人物形象,原因在於在刻畫莫那?魯道和其他勇士的時候採用了更多的「英雄主義」色彩。而一郎、二郎這兩個人物卻更讓人感到真實、震撼,能真正地打動人。所以當二郎知道他一向敬畏的莫那頭目要帶領族人反抗時,他就想試圖阻止,終於他選擇了幫助族人,這是一個不情願的選擇,但是他又不得不做。一郎和二郎同處糾結中,卻有些許不同:一郎最後身穿和服、嘴裡講著日語、用日本武士剖腹自盡的方式了結了自己的生命,而二郎則和其他賽德克?巴萊一樣,用上吊的方式自盡,這恰恰表達出了一個矛盾和掙扎點,觀眾看了之後,心裡對他們的感情態度也會十分為難,會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理解和思考。
女人:
「真正的女人,是必須要善於編織紅色戰衣,當她到達彩虹橋的時候,她攤開她的手,手上是怎麼也揉擦不去的繭,去吧,去吧,你是真正的女人!」可以說,在影片中關於女人的描述是很少的,這跟時下大多數電影都要有「英雄與美人」的潮流不太相符,但是本片卻用女人自己的方式給大家以震沒孫撼,告訴大家她們也是真正的賽德克?巴萊。她們為了給男人們節省糧食,能讓男人更好地戰斗而紛紛選擇自殺。是女人,成就了男人英勇的圖騰。
孩子:
巴萬這個孩子角色的設置是片中的亮點,也是片中最打動我的一個角色,孩子本該是天真無邪地玩耍的一代人,而他們卻要忍受著被日本人欺負、瞧不起的境遇,因此可能他們成熟地比較早。他們最不擅長掩飾自己的感情和好惡,當他帶領賽德克孩子殺日本女人和孩子時,已經真切地表現出他對日本人的痛恨。也只有孩子才能在持續幾天作戰之告訴莫那頭目「他真的累了」、「他想好好睡個覺」,天真的孩子以為等待到「決戰」的日子就能勝利,就能過回以前的生活,孩子終究是孩子,他有示弱的權利。片子到這里讓人心生憐愛,希望這些孩子能夠活下去。
綜合篇:
《賽德克?巴萊》綜合起來是講述了一個關於民族信仰和文化的片子。通過以上的人物分析,我們發現無論是男人、女人還是孩子,他們都是活在信仰中的,是信仰(圖騰)使一個民族得以生存(與自然抗爭、與日本人對抗)。因而對賽德克?巴萊而言,死亡是正常規律的一部份物瞎,他們並不會避諱死亡,片中所有賽德克人都從容赴死,不光是勇敢而已,他們將死亡當成必然的另一個起點,是邁向彩虹橋的起點,所以能不能在死後得到祖靈認證,進入祖靈之家,成為善靈庇佑尚在人世的族人,才是重點。
《賽德克?巴萊》從個人的角度去著眼,不在高呼打倒侵略者,而是從文化和傳統的角度去考慮,它又很重的人文體色。拋卻制度的束縛,藝術家才能創造出偉大的作品。[1]
導演在最後借日本人之口,誇獎了賽德克?巴萊的精神,這樣似乎更有說服力吧,連敵人都能拋棄對他們的偏見贊揚他們民族性里優秀的一面,說明這種信仰是真的值得敬佩的。
藝術手法篇:
1、 敘事角度:從《賽德克?巴萊》的敘事角度來講,導演並未刻意神聖化或妖魔化任何一方,影片基本擺脫了中國人一直以來對日本人的極端偏見以及一味的貶損,絕對不是關於以日本侵華戰爭作為背景的「抗戰片」。同時,片子全面展示了當時賽德克族人的生活面貌及圖騰崇拜心理,但卻沒有逃脫對「英雄主義」人物的塑造,但也是這一點讓影片有了好萊塢大片的風采。
2、聲音的運用:本片中聲音效果的應用是最大的特色。其中,主題音樂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態聲音貫穿著全片,空靈而悠長,滌盪著觀眾的心靈,很好地渲染了全片一種悲情的氣氛。另外就是本土族人唱的歌曲作為背景音樂,賽德克人的信仰、價值觀都是通過這些歌曲中的歌詞來展現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個老嫗唱著的那首民族歌曲,讓人聽了心裡極其不舒服,但歌詞對我們理解賽德克人的行為是很重要的。還有一種就是節奏氣氛音樂:比如族人與日本人拼殺時有張力的配音,有種緊迫感並創造和控制了節奏,也有利於處理不同時空的轉換,讓觀眾跟隨角色進入不同的時空。
3、極具張力的鏡頭感:「特寫」是用以細膩表現人物或被攝物體細部特徵的景別[2]在影視中,特寫應該是最能打動人的鏡頭了,通過特寫,我們能看到莫那?魯道黝黑的臉上那條深深的疤痕,以及那條疤痕帶來的滄桑感,我們也能看到巴萬一臉稚氣地守在莫那頭目身邊的那種天真和倔強,更能體會到達多自盡之前跟妹妹說話時候臉上透露出來的不甘與不舍。對環境描寫中,大全景的運用也讓觀眾深切地感受到了賽德克人居住的原始森林的環境是什麼樣的。所以片子的鏡頭感就特別有張力,能刺激觀眾讓其不容易產生視覺上的疲勞。
整體來講,我認為《賽德克?巴萊》這部片子給人的感覺是震撼的,通俗點說,很好看。不管是從描述土著居民原始生活的角度,還是升華到靈魂層面的東西,都打動了我。
參考文獻
[1]永不消逝的《賽德克?巴萊》. .php uid=379270&do=blog&id=1807042
[2] 吳文熠.生命之美在於平等、短暫卻又無限——從特寫鏡頭淺析《可可西里》[J]. 《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1,8:156.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② 《賽德克·巴萊》影評
賽德克巴萊影評精選(二):
對於《賽德克·巴萊》這樣一部耗費心血又較好地捕捉了歷史花火的影片來說,不論評論性的文字還是宣傳性的捧揚,都顯得蒼白無力。通常人們「想的太多,就失去做得興趣」,而該片導演魏德聖顯然出挑於一般人類,他思慮了很久很多,卻始終抱有付諸實踐的熱情與精神,他歷時12年的執著追尋,令這部歷史題材大格局影片在成片時凝結出一種飽滿的精氣神,有一種盪氣回腸的東西充溢其間,時不時地躍出來和觀眾們交流對視,雖然偶爾有用過勁的嫌疑,有那麼點橫沖直撞,但瑕不掩瑜。
有人認為本片只是台灣土著版的《阿凡達》,這種評價似乎趨於武斷,即便兩者有相似之處,也因這世上所謂禮貌對「野蠻」的碾壓摧毀收編改造方式的雷同所致。雖然本片存在著一些問題,如人物塑造表象化,部分情節少欠梳理,但《賽德克·巴萊》這樣一部影片對華人的光影製造而言,是有十足分量和深遠好處的。放眼這些年來華語世界的電影製作,在一部影片中涵蓋如此繁冗的信息量、龐大的人物譜並以中立的態度直視歷史沉痾和身份碰撞的,確不多。而該片在還原悲愴歷史事件和再現民族文化習俗方面相對客觀的做法,也值得贊許,同時,片中包含著超多的山林風光和運動鏡頭的調度,戰爭場面更是頻繁稠密而火光四射,所有這些攝制掌控難度,都讓觀眾對拍攝過小清新製作的魏導,刮目相看。
影片花費了一些時長來詮釋台灣土著民族賽德克的精神與信仰,片中的馬赫坡首領莫那魯道是這種精神與信仰的傳承者,而此種傳承是以血脈親授的方式體現的,在骨子裡,生於斯長於斯的莫那魯道們是不可能被徹底征服,成為被奴役者的。當日本人的長槍大炮殺到家門口時,一場力量懸殊的較量已然拉開了帷幕,最初抵抗的失敗,所謂的禮貌占據了原本美麗自由的家園,當獵鷹被關在籠中,當駿馬被拘於欄內時,最後的反抗只是時機問題。
「只有愛與殺戮,依然真摯」(語出自迪倫馬特)。在禮貌的強勢與偽善面前,賽德克族的愛與殺戮來得真摯而熾熱,被約束的靈魂是枯竭的,片中那些渴望自由的話語,很能打動人,如「如果禮貌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無論抗爭還是自縊,賽德克族都秉持著靈魂的驕傲。「能夠輸掉身體,但要贏得靈魂」的他們是抱著必死之心去戰斗的,關於彩虹橋的終極信仰,對自由獵場、自由精神的追求,讓他們甘於從容戰死。於是,久戰不勝的日本人採用腐蝕性炸彈這一滅絕人性的招數,令這場力量懸殊的角力顯得尤為慘烈。片中女人的戲份不多,卻同樣撼動人心,為了節約有限的糧食,保留戰鬥力,女人們在叢林中群眾自縊的悲壯,讓人肅然,也包括敵對方在內。從某種好處上說,有堅定信仰的人是無敵的。
賽德克族對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山林的守護是一種本能,「觸及本能者即觸及人性最深處,並能得到最及時的回應」(語出自愛默斯·布朗森·愛爾考特)。影片在台灣本土票房的不俗,便說明了這一點,而本土票房的不俗還說明了一點,即當下台灣本島意識的普遍認同感,這彷彿一種新的身份構建過程,彷彿精神上的一次時空壓縮與回溯。不可否認,魏德聖有此種情結,並在光影中完成了一次反芻,事實上,早在《海角七號》中,已經有了相當層面的反芻,只是這一次,魏德聖走得更遠。
影片透過一個叫花岡一郎的賽德克人來表現對混亂身份的認知方式,這個在特殊歷史環境中被嫁接培植後具有雙重身份的人,似乎能夠說是對許多台灣人身份形象的比擬。花岡一郎原名達奇斯,他的新身份新名字是日本人「以夷治夷」政策下的產物,這也是他對自身身份矛盾糾結的源頭,經過20年的教化,這樣的身份卻始終讓他在族人和日本人之間處於兩頭堵的境地。當他捲入起義後,他選取了自殺,自殺的方式很值得玩味,穿著和服,用一把賽德克刀剖腹,死前用賽德克語和弟弟對話,但當弟弟說「切開吧,一刀切開你矛盾的肝腸,哪也別去了」這話之後,他說了句「阿里嘎多」。
片中的配樂很棒,土著民族特有的風情淋漓盡致地流淌在那些音符中,每當人物面臨重要抉擇和危難時,配唱便如一唱三嘆般的綿延流連,其中,莫那魯道在水邊和已在彩虹橋的父親的和聲對唱,和聲美妙,朗朗上口,體現了一種完美精神信仰的傳承。
③ 《賽德克巴萊》取景地出意外,2人墜谷身亡,導致事故發生的因素有哪些
因為發生了意外,才失足墜入山谷的笑亂。
高空作業人員必須接受安全教育,熟悉現場環境和施工安全要求。高處作業人員應按規定穿戴勞動保護用品,作業前檢查,作業中正確使用防墜落用品,登高用具和設備。施工前,應落實所有安全技術措施和個人碰升隱防護用品,未落實不得施工。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④ "真的有""賽德克·巴萊""嗎"
是真的。
賽德克族,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原本被列為泰雅族的一支,經過多年的正名運動,終於在2008年4月23日成為第14個中國政府官方承認的台灣原住民族。
賽德克族分布在中央山脈分隔的南投、花蓮高敗宴陵山地帶,以中央山脈白石山腰的一棵巨大石柱為祖先發祥地,在南投仁愛鄉濁水溪上游的祖群,又可以分成「土魯閣(Toroko)」、「督達(Daudar)」、「德古搭雅(Derqudaya)」三個社群,後者一度勢力最大,但日據時代因為發起霧社事件被誅反而人口最少。
賽德克族這三個社群在三、四百年前,開始陸續翻越中央山脈移棲東部,因而區分成東、西兩個方言口音發生歧異的亞族,督達群移到中橫天祥北方的陶塞溪而變成「斗截察戚(Dorza)「,土魯閣群移到立霧溪流域而變成」德魯固(Derlugu)」,德古搭雅群移到木瓜溪流域而變成「布哩告(Puliqau)」。
民國三年,日軍發動近百年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太魯閣蕃討伐之役」後,陸續強遷立霧溪流域的賽德克族部落,至山下祥陪的花蓮秀林、萬榮混居,意外使得德魯固群幾乎躍為東賽德克亞族當中最具優勢性的一支。
影片《賽德克·巴萊》講述的是1930年,台灣在日本統治之下,原住民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眾反抗日本政府而發動霧社事件的故事。
霧社事件是台灣受日本統治時期發生在台灣台中州能高郡霧社(今屬南投縣仁愛鄉)的抗日行動。事件是由於當地賽德克族(馬赫坡社),因為不滿台灣總督府與地方政府的壓迫而發起,犧牲人數近千人,僅次於西來庵事件。
1930年10月27日,在日本佔領下的台灣島,發生了血腥的霧社事件。這場原住民與日本人之間大沖突,在當時的中國大陸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關注,因為此時台灣正處於日據時期。
1895年,一紙《馬關條約》讓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對於台灣,日本也算是苦心經營,1919年開始,日本政府在這一美麗寶島上,開始建造各項基礎設施,比如自來水、電力、公路、鐵路、醫療、教育等等,不過對於台灣的原住民來說,日本人的掠奪是多於建設。
台灣的原住民沒有土地所有權的觀念,他們採用游耕,打獵的時候又跟著獵物跑,所以重視的是土地的使用權。
而日本人認為土地的資源如果認定不是私人所有,就要成為公有,這樣一來,原住民生活的空間日漸狹窄。霧社事件的爆發並非偶然,而是此前長愁短恨的多年積怨所致。
霧社位處台灣中部,風景優美,交通發達,曾經是日本的山地模範部落,也是日本人控制中央山脈的重要基地,不過在日本人的眼中,霧社的泰雅族人無非是蕃族蠻人,化外之流。
1930年10月27日,是台灣神社大祭典,霧社地方照例舉行一年一度的盛大運動會,泰雅族人認為這是起義的最好時機。第二天,泰雅族人利用運動會,升旗唱國歌為信號,沖進會場,發動總攻擊,殺死日本人共計134人。
事件發生之後,日本人立即調動大批警察與軍隊,在日本正規陸軍及警察的進攻之下,抗日霧社的泰雅人退守斷崖絕壁,地形險要的山林洞窟。然而他們最終還是為日軍所攻破。
霧社起義的六個社當中,能作戰的壯丁共1236人,最後有644人死亡,其中290人自殺。
泰雅族人是以上吊的方法自殺的,從當時日本人所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一棵吊了很多人,以至於樹枝都彎曲下垂。有的婦女為了讓男子沒有後顧之憂而勇敢作戰,就自己先自殺,十分地悲壯。
霧社首領莫那·魯道看到大勢已去,把妻子打死,也在山洞中自殺,他的屍體沒有完全腐化,有一半變成了木乃伊。
1933年他的遺骸被日本人意外尋獲,日人將其送至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研究室作為學術標本。1974年,國立台灣大學在其族人和長老強烈的要求下,莫那·魯道的骨骸,方返還霧社的「山胞抗日起義紀念碑」下葬。
除了事件領導人莫那魯道自殺外,參與行動的部落幾遭滅族,霧社事件是日本佔領台灣期間最後一次激烈的台灣反抗行動。台灣總督府於此事件之處理方式遭日本帝國議會強烈質疑,總督石冢英藏與總務長官人見次郎等人遭到撤換。
⑤ 跪求台灣影片 賽德克·巴萊(即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 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 (2011))
影片主要講述了發生於1930 年代當信仰彩虹的賽德克族,遇上信仰太陽的日本大和民族,兩個族群在台灣山區爆發沖突,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率領族人三百多名勇士對抗日本三千大軍。雙方各執立場而戰,只是他們忘了,無論是信仰彩虹,還是太陽,他們信仰的,是同一片天空。
⑥ 賽德克·巴萊哪個國家拍攝的
《賽德克·巴萊》是《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所執導的影片,該片籌劃長達十二年、跨國動員兩萬人拍攝。電影在台灣上映分為《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兩部分。內容闡述發生於1930年台灣南投的「霧社事件」,當信仰彩虹的賽德克族,遇上信仰太陽的日本大和民族,兩個族群在台灣山區爆發沖突,兩軍交戰,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率領族人三百多名勇士對抗日本三千大軍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省拍攝的!
⑦ 在電影里有很多鏡頭,從藝術的角度看是必須的,您認為呢
這個問題問的很中國。在對影視作品極為成熟和寬容的體制內,是不會覺得一個作品有沒有裸戲而如何如何,裸戲不代表低級,不代表類型,不代表主題,就像航拍戲,棚拍戲,外景戲一樣,僅僅是為了劇情需要,效果需要。有這么一句,世界上一切的事都和性有關,只有性和權力有關。這句話意義很深,需要好好體會。
為什麼性在我們看來會這么需要壓抑和避諱,近年還好,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即時通訊的便捷,我們國內跟世界的對接及時了很多,擴展了很多,所以我們包容度大了很多。
對於性也不會一直處於談性色變的地步。但總體上,這還算是個敏感詞彙。性,骯臟嗎,不,很美好,尤其是跟你愛的人一起完成這件事的時候,無與倫比的美麗。性,稀缺嗎,不,很普通,就跟吃飯一樣,沒吃飽就會一直想吃,而且吃了這頓還想著下頓吃點不同的。
就是這樣一個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到的美好的事物,怎麼就成了一個如此敏感甚至有點醜陋的話題呢。因為它對於國人的生活觀念來說,太隱私。這件需要毫無保留才能完成的事,太私密了。不可以大張旗鼓的討論和觀賞。更不能想像,像吃飯聊天一樣呈現在大熒幕上。
怎麼說呢,對於藝術來說,不會區分這是性的藝術,這是吃的藝術,這是穿的藝術。藝術就是藝術,就是自然呈現的一種狀態,不分美醜,不分貴賤,就是一種存在。發現它,展示它,看見它,了解它。
請不要污名化藝術二字首先要清楚大尺度是為藝術服務,不可爛俗。而不能讓藝術成為某些不堪的遮羞布。所謂的大尺度,其實不知涵括情色,也包括血腥暴力乃至反人類的鏡頭。時至今日,電影工業發展迅速,各類型電影和各種風格的電影如同雨後春筍,凡事皆有兩面,有什麼樣的觀眾就有什麼樣的電影。莫言說:情色描寫對於文學很有必要!那麼對於電影呢?於是,關於大尺度鏡頭和情節成為了一個敏感點。我認為可以從人物塑造,情節發展,環境營造和審核制度四個方面去看。
人物塑造,有時需要一點過度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李安的《色戒》,李安何許人也?不必多說,國際級大名導。他老人家那手筆能叫庸俗嗎?《色戒》是包含了一些大尺度,而去毫無晦澀,直接呈現。以至於飾演王佳芝的湯唯為人們詬病良久。
反觀我們,由於制度,導致兼顧各方人群的審美,導致電影水平間接性下降。所以我說,大尺度鏡頭服務於電影時需要,但電影服務於大尺度鏡頭時則不可。
⑧ 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的幕後花絮
創作始末
《賽德克·巴萊》是台灣導演魏德聖的一部尚未拍攝完成的電影。它述說的是1930年代,台灣在日本統治之下,台灣原住民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反抗日本政府而發動霧社事件的故事。2003年魏德聖花費新台幣兩百萬元拍攝5分鍾的預告片,希望吸引外界注意並獲得資金。然而募款計劃並未成功。2008年,魏德聖的電影海角七號大獲成功之後,他決定重啟拍攝此片的計劃。
英雄莫那魯道的選角
考究於歷史莫那魯道的外型、氣質、體態和神韻,在加上需要長達半年訓練和十個月的拍攝工作的種種條件限制下,導演花了很長時間在賽德克族中找尋卻苦無合適人選,後來才擴大到泰雅族進行征選,最後皇天不負苦心人,在同個部落找到兩名莫那魯道演員,今年五月的電影主視覺海報是飾演青年莫那的游大慶所飾演,而飾演的中年莫那的素人演員林慶台,則在今日的預告和人物海報下載電影正式現身。對此,魏導表示:「莫那魯道年輕時是狂傲不羈的性格,步入中年則越來越沉穩熟慮,我第一眼看到的時候,他的眼神實在超殺,非常具威嚴感,他和我們設定的中年莫那魯道性格實在太相似了。因此直覺認定就是他了!」
這些金主雪中送炭
周傑倫:借2000萬收一塊錢利息
為了幫助魏德聖拍《賽德克·巴萊》,周董很義氣地借出了2000萬新台幣(約合人民幣440萬元)。
而導演魏德聖透露,當時自己很不好意思向圈中小富翁周傑倫開口,而是由監制吳宇森幫忙的,當時說一個月還,最後拖了6個月才還,「周傑倫借給我2000萬新台幣,而且是免息的,只是象徵性地收了1元錢,後來有資金進來,我還是在第一時間還了他」。
徐若瑄:欲賣房套現被魏導阻止
徐若瑄在片中出演重要角色,她一開始就力挺魏德聖,在劇組陷入經濟困境時,竟然大方表示可以賣掉房子套現給魏德聖,不過被魏德聖拒絕,只是讓她「你有多少借我就好。」最後徐若瑄拿出了1000萬新台幣(約合人民幣220萬元),解了劇組燃眉之急。
言承旭:無緣男主角大方借千萬
最新電影《賽德克·巴萊》在選男主角時,因為要求要是台灣少數民族還要高又壯。言承旭當時因符合條件而被傳有可能出演,不過魏德聖選了一位新生代演員來擔綱男主角。雖然沒有演成男主角,言承旭仍然關注這部電影,在魏德聖急需用錢時,也慷慨解囊,據知他當時一口氣資助約千萬元(約合人民幣220萬元)。
戴立忍鍾孟宏拔刀相助
同為導演,戴立忍和去年金馬獎最佳導演鍾孟宏對於籌借資金之難也是深有體會,戴立忍在《不能沒有你》獲利後,借出400萬新台幣(約合人民幣90萬元);而鍾孟宏第一次借200萬新台幣(約合人民幣45萬元),後來又再借200萬新台幣。
⑨ 《賽德克·巴萊》在台灣的票房好嗎台灣人認可這部影片所反映的歷史嗎
這部電影讓魏德聖大賺了一筆,於是魏德聖把賺來的錢,全部投進去拍《賽德克巴萊》。當時魏德聖盯著票房總冠軍導演的名頭,老闆們也都捨得投資,於是《賽德克巴萊》終於可以拍攝了。這部電影絕對是大製作,光是群眾演員就動用了上萬人次,各種戰爭動作戲份製作都非常精良。
魏德聖也因為這次嚴重虧損,後來基本上沒有再拍電影。但不能說《賽德克巴萊》票房不好,實際上當年上映時候,很多台灣人都呼籲更多人去電影院支持。因為這是真正的本土史詩大製作電影。只能說台灣電影市場太小了,實在無法撐起這么大的投資。大家看,這是台灣電影史上本土片票房情況.《賽德克巴萊》2部都排進前十名.要說起台灣人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其實當年這部電影在台灣還是引發了轟動效應。關於這段歷史,可能說起來比較復雜。不過這部電影既然吸引了這么多人去電影院看,自然也會有大量相關討論。
⑩ 電影《 賽德克巴萊》
關於這部電影的背景,導演,演員,故事梗概網路都可以找到,不想贅述。只說個人感受,僅僅是個人感受、、、
不得不說,故事開始時的砍頭畫面嚇到我了,作為一個喜歡美劇,尤其迷戀《權力的游戲》的人說這話有矯情的嫌疑。可是我真的沒做好在台灣電影里看血腥場景的准備。當莫那魯道身姿矯健,手法精準地把對手的頭顱別進腰間的時候,我對導演魏德聖肅然起敬,也明白了電影過審時為何那般艱難曲折。
茂密的森林裡,險峻的山峰下,清澈的溪流中,賽德克人赤腳穿梭,猶如行雲流水。電影取景十分走心,視覺效果很好,引人流連。穿插在影片中的舞蹈和歌唱更是震撼人心,彷彿可以震碎一切喧囂和浮躁。
古老的德賽克族男人狩獵,女人編織,男人為了保護獵場而戰,女人則妥帖地守護著男人的靈魂 。可是,隨著《馬關條約》的簽署,台灣被割讓,德賽克族也被迫在日本人的管制下過所謂文明的生活。男人必須服勞役不得狩獵,女人只能做幫佣不能編織,孩子必須學日語。那些隨處可見的日語叫囂、謾罵和壓榨預示著這個驍勇善戰的名族終有一天會奮起反抗。「如果你的文明是讓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們就讓你看見野蠻的驕傲」!
當反抗真正來臨的時候,賽德克人的聰明與勇敢讓人折服,可狩獵名族的血腥手段也給影片增添了悲情的色彩。燦爛的櫻花,飛舞的紙鶴,雪白太陽旗上都是四濺的鮮血。什麼是文明?什麼是野蠻?終究是去他的文明,去他的野蠻,只留下戰爭,只有去戰爭!「動手吧,一刀切開你那矛盾的肚腸吧!哪也別去,當個自在的遊魂」!
影片最虐心的是男人們知道對方實力超強依然選擇捍衛自己的信仰,女人們為了支持男人的選擇走向了死亡,孩子們放下書包拿起武器勇敢地奔向戰場。「德賽克巴萊可以輸掉肉體,但一定要贏得靈魂!輸掉靈魂的德賽克一定會遭到祖靈的嫌棄」!「拿生命去換快被遺忘的圖騰,去奪回屬於自己的獵場」!在這個常常被問信仰值幾毛錢的時代,看到這樣的台詞讓人唏噓不已!
影片有人情味,製作精良,細節考究,真實地展現了一段賽德克族人抗擊日軍的歷史。真的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