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大片 > 愛情熱力學定律2進化論電影

愛情熱力學定律2進化論電影

發布時間:2023-04-07 17:47:41

⑴ 定律不可能告訴我們實情,世界的演化本就是隨機的

自達爾文進化論發表的19世紀中葉以來,自然界進化及進化方向愈來愈多地吸引著眾多的科學家,尤其是熱力學理論的創立和發展,揭示了存在世界與演化世界的內在矛盾,使時間之矢問題更加突出。


熱力學理論為我們描繪的是一個隨時間而不斷演化的世界。

著名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斷言,任何一個被看作物質和能量封閉(實際是孤立的)裝置的已知系統,其濃度和溫度的差別和梯度都趨向於消失,並被均勻性和隨機性取代。

宇宙,至少它的物質組成部分,是從組織程度較高和自由能較多的狀態向均勻性和隨機性增長的狀態運動,最後要達到一種理想的熱量分布狀態。

熱力學第二定律指出的是,宇宙的能量總和是一個常數,總的熵是不斷增加的,或者用我們熟悉的語言來說,熱不可能自發的不付代價地從冷物體傳向熱物體。


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實質是揭示出了熱力學系統狀態的變化可能和方向——熱總是自發地從高溫物體傳向低溫物,熱運動的自發過程是不可逆的。

用熵的概念解釋(熵是用來表徵熱力學系統微觀粒子熱運動的無序程度的物理量),在孤立的系統中,熵的變化總是趨於增大,即孤立的熱力學系統狀態的變化總是沿著熵增加的方向進行,不可能自發地從無序狀態轉變為有序狀態。

熱力學理論所描繪的是一個不斷演化的世界,在演化中熵的變化永遠為正,熵變成了一個「進化的指示器」,對一切孤立系統,未來就是熵增加的方向。


在這里熱力學理論雖然沒有直接提出時間的問題,卻揭示出孤立系統熱運動的不可逆性對世界進化的意義,即對自然進化而言,變化是不可逆的,是單向發展的,進化的本質意味著不可逆性,不可逆性過程導致一種時間的單向性,正的時間方向對應於熵的增加方向,若在運動方程中用-t置換t的話,就必須克服無限增加的「熵壘」。

顯然這在真實世界中是不可能實現的。


熱力學理論雖然揭示出了自然界的不可逆性演化而與經典力學物質運動可逆性發生矛盾,但熱力學在描述自然進化方向上和達爾文進化論發現的單向過程並不一致。

經典熱力學中,「時間之矢」朝下,趨向於無序無組織狀態;

相反,在生物進化論中,「時間之矢」朝上,趨於向一定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組織性更高層次進化。

這一矛盾曾長期困擾著科學家。

1865年,德國物理學家、熱力學理論創始人之一克勞修斯指出:世界的熵總是趨於最大的量,他將熱力學第二定律用於宇宙演化,提出了著名的宇宙「熱寂論」。

因此,時間對世界進化而言,意味著能量從集中狀態到耗散狀態,從有序狀態到混沌狀態的變化。


但是,近代科學在同一時間又以進化論的方式描述了生物世界向有序性增強、組織結構上升的方向氏薯頌演化。

在現實的自然進化和人類 社會 發展的 歷史 圖景中,我們看到的是與熱力學理論預言相反的過程。自然進化是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的物質形態走向復雜物質形態,從無序,低組織結構狀態走向有序、高組織結構狀態。


從原子、分子、有機大分子鏈、生物分子鏈直到細胞、生命體;

從植物界到動物界,我們看到的是,隨著進化,物質的結構性增強、組織層次增強、功能增強的有序性演化。

在人類 社會 發展的 歷史 上,我們也看到 社會 從原始無序的簡單結構走向有序復雜、組織層次更清晰的演化歷程。

顯然,近代科學理論揭示出的兩種完全相反的演化方向,也導致了無生命界與生命界、物理學與生物學理論的對立,於是,產生了兩種科學間的鴻溝,甚至在 社會 領域也出現了兩種文化的對立。

如果生命與非生命的演化完全不同,生命何以誕生,何以從簡單走向高度復雜。


恩格斯曾評價18世紀的科學是「開始時那樣革命的自然科學,突然站在一個徹頭徹尾保守的自然界面前……。」

19世紀的科學也就像恩格斯評論的那樣,開始時把「 歷史 」引入自身,而後造成了「克勞修斯與達爾文」的矛盾,割裂了自然的統一與完整性。

恩格斯,這位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曾從哲學與邏輯高度深刻地批判過「熱寂」學說,他指出,宇宙的運動在質上與量上都具有無限轉化的手念能力,「放射到太空中去的熱一定有可能通過某種途徑轉變為另一種運動形式,在這種運動形式中,它能夠重集結殲鄭和活動起來」,並預言今後的自然科學將「指明這一途徑」。

解決「克勞修斯與達爾文的矛盾」,恢復自然界的統一與辯證發展特性,證實恩格斯的預言,就成為20世紀後半葉復雜性科學產生和發展的內在動力。

嚴格地說,自然界實際發生的過程都是不可逆的,有時間箭頭的,因為任何系統都處於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之中,都有其演化的 歷史 ,在進化的單行道上不允許走回頭路,否則就必須克服無限增長的「熵壘」。

今天,「無論在化學、地質學、宇宙學、生物學或者人文學科領域,處處都可以見到未來和過去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從物理學描述的時間對稱的世界如何產生時間之矢?」

經典科學理論用可逆的物理方程描述客觀世界,只是一種相對的、有條件的、簡化的認識。

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玻姆就說過:

「將自然規律描述成原則上完全可逆,只不過是實在的極度簡化的表象的產物。」

20世紀科學發展揭示出大自然現象的各種時間之矢的事實,熱力學和生物學時間之矢與物理學時間之矢的存在,表明了熱運動和生物進化過程的不可逆性。

其實,在其他運動形式中,也存在著時間之矢問題,如磁學中以振盪電磁所產生的電磁波的傳播方向來表徵時間的單方向性。

實驗表明,點源輻射球狀電磁波只能向無限遠傳去,不能從無限遠傳來集中到一起為點源所吸引。

這種由點源向外傳播的電磁波稱為「推遲波」,由無限遠傳來集中到一起被點源所吸引的電磁波稱為「超前波」。

電台發射的信號總要推遲一段時間才能收到,因此,總存在由「推遲波」定義的電磁學箭頭。


在量子力學中也存在著原子的自發輻射的時間方向。

在原子內部,電子能從高激發能級自發地躍遷到低能級,而不能自發地從低能級躍到高能級。

要使電子從低能級躍遷到高能級,必須受到外界的激發,從外界吸引能量,這是不可逆過程。

在宇宙學中,自大爆炸起的宇宙不斷膨脹的方向被科學家稱之為 宇宙箭頭 。

美國天文學家雷澤爾,英國天文學家戈爾德、蘭茨伯格等人認為,以宇宙膨脹的運動方向作為時間箭頭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他們指出,宇宙學最根本的方程是引力場方程,加上了大爆炸的初始條件後,選擇了宇宙膨脹的解,產生了第一種宇宙不對稱性,出現了宇宙學箭頭。

然後,在宇宙膨脹過程中出現了輻射為主的狀態,宇宙空間中充滿電磁輻射,產生了電磁學箭頭,然後在自引力或其他各種不穩定性力的作用下,物質出現局域聚集,出現物質為主的狀態,演化為各種天體,發生統計的時間不對稱性。

最後,在個別天體上發生了生命賴以生存的條件,產生了生物學的時間之矢,這正如普利高津所說的:

「許許多多塑造著自然之形的基本過程本來是不可逆的和隨機的,而那些描述基本相互作用的決定性和可逆性的定律 不可能告訴人們自然界的全部真情 。」

⑵ 人類進化論的質疑

物種取決於基因,但基因本身並不會進化,還有是環境變化導致的進化。

一批科學家共同聲明,質疑進化論的合理性,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證據,好像可以推翻進化論,眾所周知,物種取決於基因,但基因本身並不會進化,就比如貓生出的後代永遠是貓,狗生出的後代永遠是狗盡管他們都是哺乳動物。

經常有人拿黑猩猩和人類作為比較,因為從基因層面來講,黑猩猩和人類的相似度非常高,能夠達到99%,但就是那1%,也是絕對不可能逾越的物種鴻溝。

還有就是環境變化導致的進化,猿猴和人類進化的分界線,就是人類的祖先選擇從樹上下到地面上生存,學會了用雙腳走路,學會了使用工具,但是就拿我們目前的自然界種群分析來說,一旦環境發生了變化,生活在當地的動物,首先做的就是遷徙離開這個地方,尋找更加適合的生存環境,而不是說進行自我的進化。

(2)愛情熱力學定律2進化論電影擴展閱讀:

進化論無法解釋生命最初是如何在地球上出現的。生命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個不解之謎,但是生物化學家已經弄清楚原始核酸、氨基酸及構成生命的其他各種基本元素是如何形成並實現自我復制的,從而奠定了細胞生化過程的基礎。

天體化學分析表明,這類化合物最初可能大量地在太空中形成,然後隨彗星來到地球上。這一理論或許可以解釋,在地球年輕時的各種條件下,這些生命組成要素是如何出現的。

⑶ 自然界中的進化論的存在,是否與熵增理論是矛盾的

自然界中的進化論並不違背任何已知的物理學定理!根據熵增理論的說法,人類所生存的宇宙正在走向無序與混亂,這與進化論所描述的無序到有序現象似乎有所矛盾,但我們從最原始的物理學定理——熱力學第二定律來解釋,熵增理論適用的前提條件是一個封閉的孤立系統,而進化論所描述的進化規則是指在自然界中,眾所周知,事物之間的聯系是普遍的,這是馬克思哲學的理論,我們無法否認人類社會乃至自然界之間的聯系,因此,兩種理論所適用的前提條件並不相同,我們也就沒辦法說它們是相互矛盾的。

所以慎察說,自然界中進化論的存在,並不妨礙熵增理論的存在,兩者也不是非A即B的關系。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⑷ 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內容

1.在孤立系中,能量總是從有序到無序。表明了一種能量的自發的衰減過程。用熵來描述混亂的狀態。

2.在熱力學中具體還需要參看克勞修斯和凱爾文的解釋。

開爾文表述: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吸取熱量,使之完全變為有用功而孫岩物不引起其它變化。

克勞修斯表述:不可能使熱量從低溫物體傳向高溫物體而不引起其它變化。

3.在熱力學中主要揭示熱機效率的問題。在其他方面,如進化論的證明方面也起作用。

用生動的語句描述就是:你用餐後總是會花費的比你實際吃的要多。

(4)愛情熱力學定律2進化論電影擴展閱讀:

①熱力學第二定律是熱力學的基本定律之一,是指熱永遠都只能由熱處轉到冷處(在自然狀態下)。它是關於在有限空間和時間內,一切和熱運動有關的物理、化學過程具有不可逆性的經驗總結。

指出了在自然條件下熱量只能從高溫物體向低溫物體轉移,而不能由低溫物體自動向高溫物體轉移,也就是說在自然條件下,這個轉變過程是不可逆的。要使熱傳遞方向倒轉過來,只有靠消耗功來實現。

自然界中任何形式的能都會很容易地變成熱,而反過來熱卻不能在不產生其他影響的條件下完全變成其他形式的能,從而說明了這種轉變在自然條件下也是不可逆的棗臘。

熱機能連續不斷地將熱變為機械功 ,一定伴隨有熱量的損失。第二定律和第一定律不同,第一定律否定了創造能量和消滅能量的可能性,第二定律闡明了過程進行的方向性,否定了以特殊方式利用能量的可能性。

②人們曾設想製造一種能從單一熱源取熱,使之完全變為有用功而不產生其他影響的機器,這種空想出來的熱機叫第二類永動機。它並不違反熱力學第一定律,但卻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

③從分子運動論的觀點看,作功是大量分子的有規則運動,而熱運動則是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顯然無規則運動要變為有規則運動的幾率極小,而有規則的運動變成無規則運動的幾率大。

一個不受外界影響的孤立系統,其內部自發的過程總是由幾率小的狀態向幾率大的狀態進行,從此可見熱是不可能自發地變成功的。

④熱力學第二定律只能適用於由很大數目分子所構成的系統及有限范圍內的宏觀過程。而不適用則液於少量的微觀體系,也不能把它推廣到無限的宇宙。

⑤根據熱力學第零定律,確定了態函數——溫度;

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確定了態函數——內能和焓;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也可以確定一個新的態函數——熵。可以用熵來對第二定律作定量的表述。

熱力學第零定律用來作為進行體系測量的基本依據,其重要性在於它說明了溫度的定義和溫度的測量方法。表述如下:

1、可以通過使兩個體系相接觸,並觀察這兩個體系的性質是否發生變化而判斷這兩個體系是否已經達到熱平衡。

2、當外界條件不發生變化時,已經達成熱平衡狀態的體系,其內部的溫度是均勻分布的,並具有確定不變的溫度值。

3、一切互為平衡的體系具有相同的溫度,所以一個體系的溫度可以通過另一個與之平衡的體系的溫度來表示,也可以通過第三個體系的溫度來表示。

⑸ 進化論到底有多少漏洞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其實進化論是現在最科學和經得起考究的一門學科了。在任何高校里,反對進化論的都很少。考古、古氣候學、基因學等層面的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支撐著進化論。

是的,鹿進化成長頸鹿的話,那麼你見過半長不長的中間體的化石么?蟲子進化成魚,你見到了有報道發現有腮的蟲子的化石么?

所以,這種進化中間的副產品、或者說異類,如果數目過少,那麼就很難在基因表達上占優,也就不存在後面新的種族。但如果數目很多,就不應該在考古過程中,無法找到證明這個進化中間產物存在的證據!

大約花費0.3KB的流量,哈哈哈哈哈。

畢竟,我辣么萌~

1. 專家們幾乎一致認為,地球的原始大氣不含甲烷、氨或氫——這是一種「還原」氣體。相反,大多數進化論者現在認為它含有二氧化碳和氮。在沒有還原性氣體的情況下,米勒式火花實驗對這些氣體不起作用。

2. 大氣中含有游離氧,會破壞有機化合物。氧氣將由水蒸汽的光解作用產生。像赤鐵礦這樣的氧化礦物早在38億年前就被發現了,幾乎和最早的岩石一樣古老,比最早的生命還要古老3億年。也有證據表明,生物體的復雜程度足以在37億年前進行光合作用。此外,據稱從34.6億年前的岩層中提取的富含紅碧玉或赤鐵礦的燧石芯表明,34.6億年前的大氣中氧氣的含量必須與今天的大氣中氧氣的含量相當。要有這么多的氧氣,地球上一定有像藍藻這樣的產氧生物在積極地生產氧氣,使這些生物在地球 歷史 上出現的時間比之前認為的要早得多。注:這些「日期」是根據進化/均變論的框架得出的)。

3. 如果沒有氧氣,就不會有臭氧,因此紫外線會破壞生物化學物質。此外,據稱導致腺苷酸的氰化氫聚合只能在有氧存在的情況下發生。

4. 所有產生生物化學物質的能源都會更快地破壞它們!一旦生物化學物質形成,就將其隔離,這樣火花/紫外線就不會破壞它們。

5. 生物化學物質會相互作用或與無機化學物質發生反應。糖(和其他羰基(>C=O)化合物)與氨基酸(和其他氨基(-NH2)化合物)發生破壞性反應,但必須同時存在才能形成細胞。

沒有來自活細胞的酶,甲醛(HCHO)與氰圓姿笑化氫(HCN)的反應是形成DNA和RNA鹼基、縮合劑等所必需的。但是HCHO,尤其是HCN是致命的毒葯——HCN曾被用於納粹毒氣室!它們破壞重要的蛋白質。

豐富的Ca2+離子會沉澱脂肪酸(細胞膜所必需的)和磷酸鹽(DNA、RNA、ATP等重要化合物所必需的)。金屬離子很容易與氨基酸形成復合物,阻礙它們進行更重要的反應。

6. 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沒有發現關於所謂」原始湯「的地質證據。

7. 解聚比聚合快得多。水是一種不適於縮合聚合的介質。聚合物會隨著地質時間在水中水解。冷凝劑(吸水劑)需要酸性條件,不能在水中積聚。加熱使水蒸發往往會破壞一些重要的氨基酸,使所有的氨基酸外消旋,並需要地質上不切實際的條件。此外,用米勒實驗產生的其他粘稠物加熱氨基酸會破壞它們。

8. 聚合需要雙功能分子(可以與其他兩個結合),並被一小部分單功能分子阻止(只能與另一個結合,從而阻塞生長鏈的一端)。米勒的實驗產生的單功能分子是雙功能分子的5倍。

9. 糖在被認為是形成它們的福爾摩糖(或Butlerov)反應後很快被破壞。這個反應包括甲醛和鹼,但同樣的鹼性條件通過坎尼扎羅反應破壞醛糖,坎尼扎羅反應將醛的兩個分子轉化為乙醇和酸。此外,形成糖所需的鹼性條件與形成凝聚劑多肽所需的酸性條件不相冊喚容。

10. 如果生物化學物質被破壞的速度比它們形成的速度快,那麼長時間並不能幫助進化理論。

11. 並非所有必要的「構建塊」都已形成;核糖和胞嘧啶很難形成,而且非常不穩定。

12. 生命需要同源性聚合物(所有相同的「利手性」)——蛋白質只有「左橘含手性」氨基酸,而DNA和RNA只有「右手性」糖。米勒的實驗產生了外消旋體——左手和右手分子相等的混合物。一小部分錯誤的手性分子終止RNA復制,縮短多肽,破壞酶。

13. 生命需要催化劑,而催化劑是特定於單一類型的分子的。這需要特定的氨基酸序列,其概率極低(~ 10-650為所有所需酶)。生物前聚合模擬產生隨機序列,而不是功能蛋白或酶。

14. DNA上蛋白質編碼系統的起源是一個謎。編碼信息的起源也是如此,它與化學無關,就像印刷信息與油墨分子無關一樣。代碼翻譯設備和復制機器本身就是被編碼的——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代碼不能自組織。

15. 機器的起源需要設計,而不是隨機的能量。諾貝爾獎得主梅里菲爾德設計了一種自動蛋白質合成儀。添加到聚合物中的每個氨基酸都需要90個步驟。氨基酸序列由程序確定。活細胞就像一台自我復制的梅里菲爾德機器。

關於進化論的漏洞,我們首先就要知道進化論主要講述生物通過自然的選擇保留對自己有用的部分從而達到進化的過程。

其中漏洞如下:

1.沒用「中間」物種的存在

這是最廣為人知的漏洞,都認為人是由猿類進化而來,但是介於「猿類」與「人類」的中間物種時至今日都沒有被發現過,同理,現在所有物種的進化時的中間物種都沒有發現。

2.無法解釋「生物大爆發」

地球的 歷史 上曾經出現兩次生物大爆發,一個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另一個則是「奧陶紀生命大爆發」,兩次生命大爆發為地球帶來了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但是進化論中所論述的是:生物的進化本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形成進化的,而大爆發所產生生物多樣性卻是在短時間內產生的,本就很矛盾。

3.那些「沒有進化」的物種

如今地球上的「活化石」很多,鱟是大家最熟悉的物種之一了,四億年前和恐龍一個時代,而如今依舊和人類生存在地球上,但是令人奇怪的是鱟並沒有與四億年前有什麼改變,首先我們要知道,如今在地球上依舊有有一些鳥類和魚類會以鱟為食物,因此鱟並沒有站在食物鏈的頂端,依舊存在「物競天擇」,但是四億年都沒有變異更沒有進化。

4.關於「變異」

進化論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變異,這個是導致物種直接變化的存在,如果變異有利於生存則保留,否則被淘汰,這就是物種進化的基礎,但是這種也有很大漏洞,就是無法解釋復雜性器官的構成,舉個例子,椿象(俗稱打屁蟲)我們在熟悉不過了,他的特殊之處在於遇到危險時能夠釋放出難聞的氣體,但是這種氣體的釋放過程是由三個不同的器官共同作用而產生的,首先A器官產生a液體,B器官產生b液體,再由C器官將兩種液體合二為一釋放出體外,單獨來看A、B、C器官對於春椿象都是沒有用的,應該會被淘汰,但是這種生物卻是產生了。類似的生物還有很多

5.植物與動物

地球上不僅有動物,而且還有植物,地球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就是植物了,但是植物與生物是在什麼時候「分道揚鑣」的依舊不能完美的解釋,況且地球上那些「活化石」植物與以前也沒有太多變化

首先,就是它違反了熱力學第二定律,即可以使熵減小。但是,我們看到的事實是,熵都是增加的。比如你燃燒煤炭、木頭以後,只能形成灰燼和霧霾。而灰燼和霧霾顯然是比煤炭和木頭更無序的東西!那麼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各種物種在進化的過程中,就是依靠變異不斷的將優秀的基因保留下來,最終形成更優秀的物種。比如從古猿到人,就是這樣。但是,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上一代到下一代越來越優秀的例子反而並不多。比如,中國古代各個朝代,開國之君都是經過嚴格淘汰後的優勝者,因此一定都很優秀。而其繼任者雖然也有優秀的,但是數量就大幅度下降,代代相傳,後世雖然有明君,但是相對於由一個開國皇帝,變成成百上千的後代以後才產生一個明君,實際上恰恰說明皇帝家族即使優選配偶以後也沒有實現所謂的進化,反而是在退化。最終甚至在明朝和清朝後期都出現君王不孕不育的狀況。

其次,就是無數的觀察實例也是進化論不能解釋的。比如為什麼古猿在環境變化之後,就能逐步進化成人類。但是蟑螂和銀杏等物種就可以歷經幾億年卻不進化?再比如為什麼寒武紀物種會大爆發,如果進化論成立,它們為什麼就可以用那麼短的時間進化?所以,一遇到別人質疑,左手拿著環境變化,右手拿著變異,進行詭辯,實在是有違科學精神啊!

打個比方:一個老鼠夾子由彈簧,金屬夾、觸發器、誘餌和一塊木板組成。這些零件缺少一個都不能正常運行。再說一個物種:綠藻。即有植物的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又有一條尾巴學名叫「鞭毛」而鞭毛的構成類似於輪船的舷外發動機:即定子、轉自、傳動軸、旋槳(鞭毛根部鏈接轉子,相當於傳動軸,尾部彎曲起旋槳的作用)。這些構造缺少任意一個器官綠藻都無法自由游動。那麼,根據進化論,最早這些綠藻都沒有鞭毛,其中一部分進化出了鞭毛,但不能擺動,繼續進化,最後長出可以擺動的鞭毛。那麼綠藻在第一階段,進化一條不能擺動的鞭毛,即耗費能量,又沒卵用的尾巴為什麼沒有被自然選擇淘汰掉?或者退化?如果直接從無尾進化出一條可以自由擺動的尾巴。就回到老鼠夾的問題:你能想像出老鼠夾不是把零件一個一個的安裝起來而是一瞬間組合在一起是怎麼做到的么?類似的例子還有「放屁蟲」它需要將過氧化氫、對苯二酚和一種什麼酶的催化劑混合,然後通過括約肌控制釋放的量,否則會把自己炸死。那麼這三種化學物質和控制釋放的括約肌是同時進化的?還是先進化出一個沒卵用的括約肌?或者是先把自己炸死?

人類的父輩不管你學識多淵博,子輩都得從零開始學習,但是像蜘蛛織網、蜜蜂做巢這樣的復雜工程,為什麼它們天生就會?

還有一點:物種都會將自己的信息遺傳給下一代。這是所有生命體都具有的特徵!不管是現代人類還是原始的單細胞生物。這些信息就是DNA。DNA的解碼、復制、轉錄等過程是在細胞質中完成的,再以不同的方式「扭曲」在一起組成蛋白質。《物種起源》的解釋是:原始海洋里誕生了最原始的蛋白質…但是你沒告訴我原始海洋里哪裡來的細胞質啊!!!???

同時想提出一個問題:我們是怎麼識別「文明創造」的?樂山大佛是一座山,國會山是一座山,海邊沙灘上寫句「我愛你XXX」不管用什麼語言,也不管你看不看得懂,你不會認為它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立刻識別出這是文明體創造的(創造可能用詞不當,但我覺得應該這樣稱呼)。輪船上的舷外發動機拆下來扔那,不管你認不認識也能立刻知道這是文明創造的,那麼再想想結構原理跟舷外發動機一樣的綠藻鞭毛,它是什麼文明創造的呢?

與其說物種進化不如說「文明創造」進化,就像電腦一樣,電腦是從織布機-解碼器到晶體管,再到dos、windows386、586、95、XP,win7、8、9、10進化來的,期間無數次升級,無數個補丁。體積也從好幾噸到智能手機的幾百克,是不是有點像恐龍到人類?如果將來的電腦進化出自我意識,它們是不是也會提出「我是誰」?「我從哪來」?的問題?繼續進化下去是不是也會發現D、F、E大陸?最後推翻D心論,開始支持C心論? 歷史 上記載的「熊貓燒香」等各種肆虐「全球」的電腦病毒是不是被當成瘟疫?再往後發展是不是會推算出宇宙就是硬碟?醫學方面是不是也會發現「DNA」就是0和1的編碼?會不會有個叫「達爾文」的游歷各大分區後發現了某區的子目錄下的一個文件夾里還有古老的dos系統下才運行的「物種?」繼續 探索 發現了不同時期的應用?進而發表「物種進化論」?考古學家們也「挖掘」出了各個時期的古老「物種」的殘留文件,印證了「進化論」的假說?當它們發現USB介面可以吞吐巨量的信息時會不會把它命名為「黑洞」,最後發現自己的宇宙似乎不止它們認為的那麼大時,會不會提出「平行宇宙」的觀點?然而這一切也許只發生在一個未來網吧的一台主機上!

我們到底是不是進化來的?我們是怎麼進化來的?

說到進化論最被大家詬病的地方,大概就是「進化」這個詞了。因為現代綜合進化論認為,生物是隨環境變化產生的生存壓力而不斷演化的。這個「演化」和「進化」相差甚遠。因為演化是沒有從低級到高級這一說的,只是環境變化決定了生物的發展方向,而突變的基因使生物基因庫(基因庫指的是這個物種所有基因的出現頻率)頻率發生變化,最終發生質變的結果。比如說現在一些溶洞中發現的魚類和蝦類,因為不需要眼睛,所以紛紛退化了,身體也變得透明。這不是變低級了,而是依舊遵照演化規律。但可惜的是,進化這個詞被大家所熟悉,無法改變,所以就將錯就錯了。這跟大熊貓的叫法有些類似(按照分類,大熊貓應該是大貓熊)。當然,這些都不是事,最多容易誤導大家,覺得生物一直在有意識得進化一樣。

不過,說到漏洞,進化論當然也有,需要後人修修補補不斷完善,這很正常。任何理論都不是一次成型的,達爾文也只是發現了這個規律,但是在細節上有點讓現代的科學家頭疼。說幾個爭議比較大的給大家做一個參考吧。第一,按照達爾文進化論觀點,演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不斷循序漸進發展出來的。所以,用它解釋寒武紀脊索動物成指數爆發出現有些困難。這就是達爾文當時沒有想到的。所以現代綜合進化論對這一點做出了修正,認為生物在突然獲得某種決定性轉變的時候,發展會出現跳躍式前進。比如當單細胞生物接納了線粒體(線粒體原本是原核生物,結果和其他細胞共生,變成了細胞的「能量工廠」)就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轉變。所以在物種演化上存在瓶頸效應,而這就是給達爾文進化論貼上的補丁。此外,為什麼找不到中間過渡物種,也可以用這種效應解釋。不過,說實話,人類對一種東西的演化歷程的把握,已經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對於曾經人類的頭號殺手,鼠疫的研究。近萬年的演化過程之清晰,讓人咋舌。

所以,漏洞這件事,就是科學家在努力研究的東西。一個完美的理論只配寫在教科書里,而科學家面對的永遠都是矛盾與困惑。

漏洞一,證據不充足。作者只活了幾十年,不夠尋找足夠多的證據,而後世的人卻只知道繼續沿用原有的案例,自然容易被後後世的人找出漏洞。說白了,為進化論提供切實研究的人員,數量不是特別的多。作者為什麼不多活幾年多找點證據。

漏洞二,名稱沒取好。物種的演化不一定都是進化。也有退化。中國人翻譯過來,彷彿進化論是一種有神秘力量控制的東西一樣。然後發現一絲自然演變,離進化二字有些遠的東西,就敢否決進化論。或者過度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解釋一番,卻忘了還有退化的可能、有自然偶然發生的情況。

漏洞三,沒有足夠的篇章解釋插隊的情形。雖然後人會因為證據的不全面可以懷疑進化的主要觀點,可是作為作者,不該不考慮到這種情形啊。在後人嚴謹的質問面前,古人不該感到汗顏嗎?沒有百分百相信,就敢著為學說嗎?沒有讓後人信服,所以你一開始就是想嘩眾取寵搞歪理。。。。

漏洞四,沒有充分的考慮到後人的智商和文化環境。沒有用電腦環境模擬出盤古開天到現在所經歷的所有事情。沒有考慮到居大學教授地位之高的人,有條件隨意拿一兩張圖片質疑一個解釋效果極好的演化論。

漏洞五,沒有考慮到牛頓力學、相對論都有自己局限的適用范圍,卻沒有培養自己的學生來發展出廣義之廣義的演化論。過度高估後世知識分子理解科學相對性的曲解程度。過度相信後世知識分子對庸俗科學常識觀推廣、所應負責任的根本良心

從小就學進化論,曾經對達爾文的這套理論深信不疑。後來知道遺傳基因了,覺得進化論確實有所遺漏。人類和黑猩猩的基因很相似,於是有人猜測這是「進化」的結果。不過進化幹嘛力量變小了,身上的毛也進化掉了?身上有毛可以抵禦寒冷啊。人類的視力、嗅覺、聽覺都不咋樣,不是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嗎?還有,人生孩子很吃力,怎麼可以這樣進化呢?還有,熊會冬眠,這種過冬方式挺不錯的,如果有人說這是進化的結果誰信啊?冬天到了,老虎獅子老鼠狐狸和人一起冬眠,不會冬眠的物種都滅絕,那才叫進化論。還有海龜生蛋,這都是什麼落後的繁殖方式,早就該進化了。大象的長鼻子你非要說是進化出來的,我只有呵呵了,看看章魚的觸手那才叫進化,有你進化鼻子的功夫咱進化幾條觸手不好嗎?

進化論在西方是不被廣為接受的一種實驗性假說理論,是達爾文根據自己的一些見地研究試圖對人類起源做出一些前所未有的試驗研究。其核心思想是人類最初也和單細胞生物一樣,只是隨著生存環境不斷改變而改變的一種低靈物種。

而這一理論最荒謬的衍生理解就是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本來不具有道德品質,只是 社會 發展需要才有了道德或者法律這些概念。

那麼更荒謬的就是只要改變生存環境,人類還能不斷進化。這就成了某些年戰天斗地的科學理論依據了,結果肯定是徒勞的。

進化論是解釋不了史前文明的,那時候的人和我們一樣擁有文明甚至超越現在的人類。

進化論也是解釋不了恐龍為什麼滅絕,哪怕就是遭受到小行星打擊,那種災難是毀滅性的,應該把所有生物全部銷毀才是。

而進化論更不能解釋人類 社會 是如何出現的,要知道現代科學研究基因突變那是需要很苛刻的條件的,改變基因組成可以影響生物的性質,這也被稱為轉基因。但是轉基因現在的弊端也是被世界公認的,如果人類是猿人進化來的,那是不是說明人類只是猿人的一個殘次品形態呢?

反正,我是不相信進化論的,人也不是動物。人一生下來就擁有道德,人只是在現實與利益中一點點失去了道德。三字經里還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已經足夠解釋為什麼會有好人壞人的區別,人類的道德品質是與生俱來的,而非進化論描述的因為 社會 發展需要必然的產物。

進化論的起點就是生命的起源,而正是這個錯誤的起點把人們帶進一個錯誤的誤區,而不能自拔。

我認為生命的起源不是在遙遠的從前,生命的起源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每年都在發生。春生秋死萬古不變,生命運動的本質就是生生死死的循環。

比如春天來了,萬物復甦,草長鶯飛。我們慣性思維是草是草籽萌發的,昆蟲是冬眠的,但是這是一個錯覺,我們看到的冬眠的蚊蟲的數量不足以證明蚊蟲是冬眠的,還有蚊蟲如此的脆弱,為什麼不滅絕呢?

有道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說明了什麼?說明生命不是完全兩性繁殖,而是土生。

還有水中的魚,沙漠長草等等都不如進化論能解釋的。

⑹ Evolution是演化論還是進化論

Evolution進化論

1. 進化論僅僅是一種理論。它既非事實,也不是科學定律。

許多人在小學時就學過,按等級劃分的話,理論居於中等—它比純粹的假說有把握,但與定律相比又略遜一籌。然而,科學家並不是以此劃分這些術語的。按照美國國家科學院(NAS)的解釋,科學理論是「對自然界的某一方面所作的有充分依據的闡釋,它可以包括事實、定律、推論以及經過檢驗的假說等。」定律是有關自然界的概括性描述,而一種理論無論得到多少證實,都不會使它變成定律。因此當科學家們談到進化論時(或者就這個問題而言,談到原子理論或相對論時),他們並沒有表示對這一理論的真實性有任何異議。

除了進化的理論之外(所謂進化指的是遺傳上的一代勝過一代的概念),人們也可能舉出進化的實例來。美國科學院把「事實」定義為「已經獲得反覆證明的、實際上已被大家公認為『真實』的觀測結果」。化石記錄和不計其數的其他證據證明了有機物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進化的。雖然沒有人直接看到這些變化,但間接的證據既清楚又明確,足以令人信服。

無論哪一門科學,依靠間接證據來說明問題都是春遲運司空見慣的事情。例如,物理學家不可能直接看到亞原子粒子,因此他們通過觀測粒子在雲室中留下的特有軌跡來證明粒子的存在。但物理學家並沒有因為無法直接觀測而使所得的結論欠缺說服力。

2. 自然選擇陷入了循環論證的怪圈:適者生存,存者即為適者。

「適者生存」是一種有爭論的自然選擇表述方式,實際上更專業的表述方式應採用「生存和繁殖分異率」(differential rate of survival and reproction)這一術語。這種描述法不是給各個物種貼上適應或不適應的標簽,而是描述各物種在既定條件下可能留下多少後代。將一對繁殖迅速的小嘴雀科鳴鳥和一對繁殖較慢的扒梁大嘴雀科鳴鳥放到一個食物豐富的島上。在幾代之內,繁殖迅速的鳴鳥就可能把持了大部分食物源。但如果大嘴鳴鳥更容易嗑開種子,那麼優勢就可能轉向這些繁殖較慢的鳴鳥一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 Peter R. Grant 在對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雀科鳴鳥所做的一項開創性研究中,觀察到了野生條件下種群此消彼長的變化情況。[參看本刊 1992年 2月號上 Grant所撰的「自然選擇與達爾文的鳴鳥」一文。]

關鍵在於,給物種的適應性下定義可以不參照其生存能力的強弱:鳥的大嘴更適合嗑開種子,不論這一特性是否在給定條件下具有增強生存能力的價值。

3. 進化是不科學的,因為它既不能驗證,也無法推翻。它的種種論斷所涉及的物種變化都無法觀察到,也永遠不可能重現。

這種旦旅全盤否定進化論的說法忽視了把進化劃分為至少兩大類—微觀進化與宏觀進化—的若乾重要特點。微觀進化考察的是物種內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變化,這類變化可能是新物種形成的前兆。宏觀進化則研究物種這一層次以上的分類學族群是如何演變的。它的證據通常來自化石資料以及重構各種有機物之間的關系而進行的 DNA比較。

如今連大多數創世說者都承認,實驗室中的試驗(如對細胞、植物和果蠅所作的研究)以及實地進行的考察(如 Grant對加拉帕戈斯鳴鳥嘴部形狀演變所進行的考察)都證實了微觀進化的存在。自然選擇及其它機制(包括染色體改變、共生和雜交等)都可以促使生物群體發生深刻的變化。

宏觀進化的歷史性研究所涉及的是根據化石和 DNA而不是直接觀測作出的推論。但是,對於歷史科學(包括天文學、地質學和考古學和進化生物學),科學家仍然可以對假說進行檢驗,看這些假說是否與物理證據相符,是否能對未來的科學發現作出具有檢驗性的預測。例如,進化意味著在人類最早的祖先(距今大約 500萬年)以及解剖結構上最早的現代人類(距今約 10萬年)之間,應該存在一系列其他原始人,它們身上猿的特點越來越少,而人的特點越來越多,這恰好與化石資料完全吻合。但是我們不會(也的確沒有)在侏羅紀(距今約 6500萬年)的地層中找到現代人類的化石。進化生物學的常規研究作出的預測比這精細得多、准確得多,而且研究人員也不斷對這些預測進行檢驗。

創世說者也可能通過其他方式來反駁進化論。如果能夠找到資料證明哪怕僅僅一種復雜的生命形式是從無生命物質中自發產生的,那麼我們至少在化石中看到的幾種生物可能是通過這種方式進化而來的。如果曾有超級智能外星人出現並創造了地球上的生命(甚至創造了特定的物種),那麼純粹進化論的解釋將遭受懷疑。但是迄今沒人提出這類證據。

應該指出,把可偽證性當作界定科學的特性這一觀點是哲學家 Karl Popper在 20世紀 30年代提出來的。因為他的思想准則中狹隘的解釋將很多貨真價實的科學研究分支排除在外,直到最近一些年來,他的思想觀點才逐漸被廣義化了。

4. 科學家越來越懷疑進化的真實性。

沒有證據表明進化論的支持者在逐漸減少。隨便翻開任何一期生物學的專業雜志,你都會找到支持並發展進化論研究或者贊同進化是一種根本的科學概念的文章。

與創世說的觀點相反,嚴肅的科學雜志更沒有否定進化的報導。上世紀 90年代中期,美國華盛頓大學的 George W. Gilchrist 調查了列入原始文獻的數千種期刊,想要找到關於「神力設計」或創世說的文章。他查遍了數十萬個的科學報告,也沒有發現一篇關於創世說的報告。過去兩年中,由東南路易斯大學的 Barbara Forrest和凱斯西部保留地大學的 Lawrence M. Krauss分別獨立進行了同樣的調查,結果也是無功而返。

創世說者則反唇相譏,聲稱思想封閉、頑固排外的科學界拒不接受他們的證據。然而,據《Nature》、《Science》及其他重要雜志的編輯們講,他們幾乎沒有見過有關反對進化論的投稿。有些反對進化論的作者曾在嚴肅的科學雜志上發表過論文。但這些論文極少直接攻擊進化論,也從不旗幟鮮明地舉出創世說的論點。它們最多不過是指出進化論存在某些未解決的問題(這一點並沒有人反對)。簡而言之,創世說者拿不出充足的理由使科學界能夠認真地對待他們的說法。

5. 連進化生物學家彼此間都存在各種分歧,這說明進化論所依據的科學基礎根本不牢靠。

進化生物學家激烈爭論的焦點是各種各樣的。例如,物種是如何形成的、進化的快慢、鳥類和恐龍的祖先是否有血緣關系,尼安德特人是否是不同於現代人的獨立物種等各種問題。任何一門學科都難免會存在這樣那樣的爭論,進化論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生物學界仍然一致接受進化論,把進化作為生物界中存在的真實事情和一項指導原則。

遺憾的是,虛偽的創世說者總是斷章取義地引用科學家的話以誇大並曲解他們之間的分歧。任何一位熟悉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家 Stephen Jay Gould著作的人都知道,Gould除了是「間斷平衡模型」(punctuated equilibrium model)的創立人之一外,還是進化論最積極的捍衛者和宣傳者。(間斷平衡模型認為,大多數進化都是在地質史上相對短暫的時期內發生的,這樣就可以解釋我們在化石記錄中所觀察到的現象。不過,地質史上的短暫時期可能也有數百代之久。)然而,創世說者卻總是不遺餘力地從 Gould豐富的著作中斷章取義,使人們以為 Gould曾對進化論表示過懷疑。更有甚者將間斷平衡的理論歪曲理解,彷彿間斷平衡會使新物種在一夜之間就脫穎而出,或者使鳥類從爬行動物的卵中產生出來。

如果讀者碰到引用科學權威人士的話語對進化論提出質疑時,一定要結合上下文來看看這段話究竟是甚麼意思。可以肯定,所謂科學家對進化論的攻擊最終被證明是憑空捏造的。

6. 如果人類從猴子演變而來的,那麼為何現在還有猴子?

這種論據司空見慣,反映出提問者對進化論不同程度的無知。第一個錯誤是進化論並沒有告訴我們人是猴子變來的;它只是說人和猴子的祖先相同。

此論據所犯的更深層次錯誤與下面這種問法如出一轍:「如果小孩是成年人生的,那為什麼還有成年人?」新物種是通過從現有物種中分化出來而實現進化的;當某些生物種群與其家族的主要分支隔離開來,並得到充分的變異而使其永遠成為一個與原來物種明顯不同的新物種時,這種分化就產生了。作為母體的物種此後可能無限期地生存下去,當然也可能走向滅絕。

7. 進化論無法解釋生命最初是如何在地球上出現的。

生命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個不解之謎,但是生物化學家已經弄清楚原始核酸、氨基酸及構成生命的其他各種基本元素是如何形成並實現自我復制的,從而奠定了細胞生化過程的基礎。天體化學分析表明,這類化合物最初可能大量地在太空中形成,然後隨彗星來到地球上。這一理論或許可以解釋,在地球年輕時的各種條件下,這些生命組成要素是如何出現的。

創世說者有時抓住科學家當前暫時無法解釋生命的起源這一點大作文章,試圖以此全盤否定進化。其實,即使地球上的生命真的通過進化以外的途徑誕生的(如外星人在數十億年前將首批細胞帶到了地球上),不計其數的微觀進化與宏觀進化研究有力地證明了生命的進化是一個確鑿的事實。

8. 數學的分析表明,像蛋白質這樣復雜的東西隨機產生是不可思議的,更不用說活細胞乃至人類。

機遇在進化中起著一定的作用(例如通過隨機突變而使物種獲得新的特性),但進化過程並不是靠運氣來產生有機物、蛋白質或其他生命實體的。恰恰相反,自由選擇(應為人知的主要進化機制)通過保留「有益的」(適應性)特徵並淘汰「無益的」(非適應性)特徵而實現非隨機的變化。只要選擇的力度保持穩定,自然選擇就可以推動進化朝著一個方向前進,在出人意料的短期內產生出復雜的結構。

我們用這樣的類比打個比方,將「TOBEORNOTTOBE」這 13個字母組成的序列拿來考慮。假定有 100萬只猴子在鍵盤上胡敲亂按,每隻猴子每秒鍾打出一個像上述序列那樣長的字母序,那麼它們需要敲擊 7.88萬年才可能從 2613 種長度一樣的序列中敲出上面那個字母序列。然而,到了 80年代,美國格倫代爾學院的 Richard Hardison編寫了一個能隨機生成短語的計算機程序,此程序的特點是,如果單個字母恰好位於在短語的既定位置上,那麼該字母就在這一位置上保持下去(實際上也就是選擇更接近於哈姆雷特所說的那句話的短語)。該程序平均只需重復 336次,就能再次產生那句短語,所花時間不到 90秒。更令人稱奇的是,該程序甚至可在 4天半的時間里就將莎士比亞的整部劇作重組一遍。

9. 熱力學第二定律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系統必定朝著越來越無序的方向發展。因此,活細胞不可能從無生命的化學物質中進化出來,而多細胞生物也不可能從原生動物進化而來。

這種說法錯在誤解了熱力學的第二定律。如果這種說法站得住腳的話,那麼礦物晶體和雪花應該也屬於不可能成形的物質,因為它們同樣是從無序的組分中形成的復雜結構。

熱力學第二定律實際上是說,一個封閉系統(即不與外界發生能量和物質交換的系統)的總熵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遞減。熵是一個物理學概念,常常被說成是「無序」。然而這個術語與慣用的詞還是有很大的差別。

更重要的是,熱力學第二定律允許一個系統的某部分的熵減少,只要該系統其他部分的熵有相應的增加。因此,我們的地球作為一個整體可能會變得愈加復雜,因為太陽不斷把熱和光散射到地球上,而太陽內部熱核反應所導致的熵增大足以抵消散射到地球的熵。簡單的有機體可以通過耗用其他的生命形式以及非生命物質而朝著越來越復雜的方向發展。

10. 突變對於進化理論來說必不可少。但是突變只能消除特性,而不能產生新的特性。

恰恰相反,生物學資料已經證明,許多特性是通過點突變(point mutation)產生的(所謂點突變就是在一種有機體的 DNA中確切的位置上出現的變化)。細菌對抗生素的耐受性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動物體內調節發育的同源盒結構基因(homeobox)的突變也可以產生復雜的效應。Hox基因決定腿、翼、觸角以及軀體的各部分應該在何處長出來。例如,果蠅的觸角足突變(Antennapedia)使在本該長觸角的地方長出了腿。這些異常的肢體不起甚麼作用,但是它們的存在證明了遺傳基因出現了錯誤,可以產生復雜的結構,而自然選擇可以藉此對這些結構進行試驗,看其是否有用。

此外,分子生物學研究已經發現了一些比點突變更高級的遺傳變化機制,這些機制擴大了物種新特性出現的途徑。基因內的功能分子可以通過各種新穎的方式拼接在一起。整個的基因也可能意外地在一種有機物的 DNA內被復制,而復制的基因則可以突變成新的具有復雜特性的基因。對多種有機物的 DNA所作的比較表明,血液中的珠蛋白就是以這種方式在數百萬年中進化的。

11. 自然選擇或許能解釋微觀進化,但它無法解釋新物種的起源和生命的高級運轉規則。

進化生物學家對於自然選擇如何產生新物種已經作過廣泛的論述。例如,哈佛大學的 Ernst Mayr建立了一個名為「不重疊分布區」(allopatry)的模型。該模型認為,如果通過地理邊界把某一群體的有機物同其餘群體隔絕開來,那麼它就可能面臨不同的選擇壓力。被隔絕的群體內將逐漸積累起變異的因素。等到這些變異因素積累到相當顯著的地步,以致這個分化出來的群體不可能(或者通常情況下不會)同原始的種群交配而繁殖後代時,該群體就會獨立地進行繁殖,並沿著這條道路發展下去直至最終變成一個新物種。

自然選擇是研究得最為詳盡的一種進化機制,但是生物學家也同時考慮了其他各種可能的進化機制。生物學家一直在評估引起物種形成或產生有機物復雜特性的若干不尋常遺傳機制的潛力。美國阿默斯特馬薩諸塞大學的 Lynn Margulis及其他研究人員令人信服地證明了某些細胞器(如產生能源的線粒體)是通過古代有機體的共生融合而進化來的。因此,關於進化可能是由自然選擇以外的其他力量所引起的研究,科學界表示歡迎。但是這些力量必須源於自然界,而不能歸功於神秘莫測的創世天使的神力作用,因為這類作用的存在根據沒有得到科學的證明。

12. 沒有任何人看到過新物種的進化過程。

物種形成可能是相當罕見的,在某些情況下可能要花費若干世紀的時間。此外,識別一個處於形成階段的新物種可能比較困難,因為生物學家對於如何界定新物種的概念有時持不同看法。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定義是 Mayr 提出的「生物物種概念」(Biological Special Concept)。該定律認為,某一物種是由若干獨立繁殖的群體構成的一個確定種群,也就是通常不會或不能在其種群以外進行繁殖的若干種有機體。實際上,這一定義可能很難用於因相距遙遠或地域不同而彼此隔離的有機體,也很難用於植物(更不用說無法繁殖的化石)。因此生物學家通常將有機物的實體和行為特性作為其物種歸屬的線索。

但是,科學文獻中的確存在有關植物、昆蟲及蠕蟲的物種形成報告。在多數這類試驗中,研究人員把有機體置於各種各樣的選擇條件下(以解剖差異、交配行為、棲居地喜好以及其他物種特性為選擇對象),並發現由此而生成了一些不與外界異族物種進行繁殖的有機體種群。例如,新墨西哥大學的 William R. Rice和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 George W. Salt證明,如果他們根據果蠅對某種環境的喜好特性來選擇一組果蠅,並將其單獨隔離開來繁殖 35代以上,最終所得的結果是,被隔離的果蠅將拒絕與來自環境完全不同的果蠅交配。

13. 進化論者拿不出任何化石證據證明有過渡動物(如半是爬蟲半是鳥的動物)出現過。

其實,古生物學家早就知曉有關中間化石(即外形介於各種不同的分類群體之間物種的化石)的許多詳盡實例。最有名的化石之一是始祖鳥化石(Archaeopteryx),它既具有鳥類特有的羽毛特徵,又具有類似恐龍的骨骼結構特徵。研究人員還發現了大量其他有羽毛的動物化石,它們與鳥化石相似的程度,參差不齊。一系列屆的化石完整地描述了現代馬從小型始祖馬(Eohippus)開始的進化過程。鯨的祖先是在陸地上爬行的四肢動物,而在它們之間的過渡動物則是名為 Ambulocetus和 Rodhocetus的兩種兩棲動物[參看本刊 2002年第 8期 Kata Wong所著的「征服海洋的哺乳動物」一文]。海洋貝殼的化石重現了各種軟體動物在千百萬年間的進化歷程。大約二十多種人科動物(它們並非都是人類的祖先)填補了南方古猿露西(Lucy the australopithecine)和現代人之間的空白。

但創世說者卻對這些化石研究成果視而不見。他們聲稱,始祖鳥並不是爬行動物和鳥類之間的過渡物種,只不過是一種已經滅絕的鳥類,具有某些爬行動物的特徵罷了。創世說者希望進化論者拿出一種匪夷所思、異想天開的怪物,它不能歸入到已知的任何一類種群中。即使創世說者承認某一化石是兩類物種之間的過渡生物,他們可能還堅持非要看到該化石與後兩類物種之間的其他中間化石不可。這類令人惱火的要求可以一個接一個無休止地提出來,而化石記錄始終是不完整的,根本不可能滿足這樣的無理要求。

不過,進化說者可以從分子生物學獲得進一步的有力證據。所有有機體都擁有絕大部分的相同基因,但進化論者預見,這些基因的結構及其產物將根據各物種之間的進化關系而分異。遺傳學家所說的「分子時鍾」將記錄這一時間進程。這些分子數據也顯示了各種不同的有機體在進化過程中的過渡關系。

14. 生物在解剖層次、細胞層次和分子層次上均有令人驚異的復雜結構特徵;其復雜性哪怕是只差一點點,它們也將無法正常發揮其功能,對此唯一可能的結論就是,生物是神力設計而非進化的產物。

這種所謂的「設計論據」構成了最近抨擊進化論的核心說法,而且也是創世說者最早使用的論據之一。1802年,神學家 William Paley撰文說,如果某人在地里撿到一塊表,那麼最合乎情理的推論應該是這塊表是有人掉在地里的,而不是靠自然力量形成的。Paley聲稱,由此推知,生物的復雜結構必定也是直接的神力所為。達爾文寫了《物種起源》一書來反駁 Paley。該書闡述了作用於遺傳特徵的自然選擇力量如何逐步地完善復雜的有機體結構的進化過程。

一化又一代的創世說者以眼睛是一種可能靠進化而形成的結構來試圖駁倒達爾文的觀點。他們認為,眼睛之所以能產生視覺,全憑其各組成部分之間天衣無縫的組合。因此自然選擇不可能傾向於眼睛進化過程中所需要的過渡結構(試問半隻眼睛有甚麼用呢?)。達爾文似乎對創世說者的這種詰難有先見之明,他指出,即使是「不完整」的眼睛也可能有它的好處(如幫助動物轉向有光的方向),因此可以被遺傳下來以待進化過程對其作出進一步的改良。生物學證實了達爾文的分析:研究人員在整個動物王國中都可鑒定出原始的眼睛和感光器官,甚至還通過比較遺傳學研究勾畫出了眼的進化史。(現在看來,在不同的有機體家族中,眼睛是獨立進化的。)

如今鼓吹神力設計的人比其老前輩更加老練,但其論據和目標仍是萬變不離其宗。為了駁倒進化論,他們企圖證明進化論不可能解釋我們所知道的生命,進而堅持認為,唯一站得住腳的替代理論就是,生命是靠一種高深莫測的神力創造出來的。

15. 新近的發現證明,即使在微觀層次上,生命也具有某種不可能通過進化產生的復雜性。

「不可簡化的復雜性」是《達爾文的黑盒子:進化論面臨的生化挑戰》一書的作者,列哈依大學的 Michael J. Behe提出的口號。Behe以捕鼠夾作為「不可簡化的復雜性」的一個通俗例子。捕鼠夾這種器具的特點是,只要有任何零件丟失,它便不起任何作用,而且它的各個零件只有作為一個整體的組成部分才有價值。Behe宣稱,如果說捕鼠夾如此,那麼細菌的鞭毛就更是如此(鞭毛是一種起推進作用的鞭狀細胞器,其功能猶如船舶的舷外發動機)。構成鞭毛的蛋白質如鬼斧神工般巧妙地排列成發動機的部件、方向舵以及工程師可能要求採用的其他種種結構。Behe聲稱,這樣復雜巧妙的布局通過進化上的改良而設計出來的可能性實際上等於零,因此證明了它只能是神力表演的絕技。他對於凝血機制以及其他分子系統也表述了類似的觀點。

然而進化生物學家已經反駁了這類看法。首先,有些鞭毛的構形比 Behe所提到的鞭毛簡單,因此一種鞭毛並不一定需要上述所有組成部分均齊備才能發揮作用。Behe所提到的鞭毛其較高級的組成部分全都可以在自然界的其他地方找到先例,布朗大學的 Kenneth R. Miller及其他研究人員對此已有論述。實際上,整個鞭毛系統與一種名為 Yersinia pestis的細胞器極其相似(鼠疫細菌利用這種細胞器將毒素注射進細胞中)。

關鍵在於,盡管 Behe聲稱鞭毛的各組成系統除了用於推進作用以外沒有其他任何價值,但實際上這些系統可能具有多種功能,從而有利於鞭毛的進化。因此鞭毛的最終進化過程可能僅僅是通過某種新穎的方式把原先為其他用途進化出來的復雜組成部分重新組合起來。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的 Russell F. Doolittle所做的研究表明,凝血系統看來是通過改良並完善了最初用於消化的蛋白質而進化的,這與鞭毛的進化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Behe用來作為神力設計證據的「不可簡化的復雜性」並非真的不可簡化。

另一類復雜性—所謂「特定復雜性」(specified complexity)—是貝樂大學的 William A. Dembski在其著作《設計推理》和《沒有免費的午餐》中提出的神力設計論據的核心。他的論據實質上是說,生物的復雜性是任何盲目的、隨機的過程永遠無法產生的。Dembski聲稱,唯一合乎邏輯的結論是某位超人的神靈創造了生命並左右其發展,這一說法與 Paley 200年前的論斷如出一轍。

Dembski的論據有若干漏洞。他暗示對生物進化的解釋只是隨機產生或神靈設計,這是不正確的。在聖菲研究所和其他地方研究非線性系統與元胞自動機(cellularautomata)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簡單的無向過程能夠產生極其復雜的模式。因此,有機體中所呈現的某些復雜性從一定程度上講,可能是通過我們幾乎還不了解的自然現象產生的。然而這完全不等於說生物的復雜性不可能自然地產生。

結論—不科學的創世說

「創世科學」的提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現代科學的核心原則就是方法論的自然主義,即力求通過觀測到的或可檢驗的自然機制來解釋宇宙。物理學用支配物質與能量的特定概念來描述原子核,並通過實驗對這些描述進行檢驗。只有當實驗數據顯示先前的描述不足以解釋觀測到的現象時,物理學家才會引入新的粒子(如誇克)來豐富其理論。而且,這些新粒子的特性並不能隨便定義(新粒子的界定受到嚴格的約束,因為它們必須能納入到現有的物理學框架中)。

相反,鼓吹神力設計的理論家則搬出各種虛幻莫測的東西,並隨意賦予它們以不受約束的各種能力—總之是,怎樣能解答當前的問題就怎樣說。這樣的答案非但不能促進科學探索,反而會阻擋科學探索的道路(如,如何否定萬能神靈的存在?)。

神力設計說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例如,具有設計能力的神靈是何時介入生命史的?又是怎樣介入的?是通過創造第一個 DNA,第一個細胞,還是第一個人?每一物種都是神力設計的嗎?抑或只有少數早期物種是神力設計的?鼓吹神力設計說的人常常迴避這些問題。他們關於神力設計的說法常常是五花八門,迥然不同,他們也甚至懶得去互相溝通一下以自圓其說。他們採用排除法來進行論證,也就是極力貶低進化論的解釋,將其斥為牽強附會或不完整的理論,從而間示只有以神力設計為基礎的替代理論者是站得住腳的。

從邏輯上講,設計說的鼓吹者完全是在誤導人:即使某種自然主義的解釋有問題,也並不意味著所有這類解釋都應該一棍子打死。此外,他們的論述也沒有使任意一種神力設計說顯得比另一種更合理,實際上就是讓聽眾們自己去作判斷,而某些聽眾在進行這類判斷時無疑會用宗教信仰去取代科學概念。

科學研究一次又一次地證明方法論的自然主義可以克服無知,為那些一度看來深不可測的難解之謎找到越來越詳盡、合理的答案。有關光的本性、疾病的起源以及腦的機理等問題均是如此。現在進化論正在為破解生命如何形成和發展之謎做著同樣的工作。創世說無論以何種名義作掩飾,都不會為這方面的科學研究增添絲毫有價值的東西。

與愛情熱力學定律2進化論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周星馳電影超長 瀏覽:886
世界驚嘆中國電影票房 瀏覽:248
法國電影愛是靠做的 瀏覽:78
下載的電影聲音時大時小 瀏覽:854
兒童不到一米二需要買電影票嗎 瀏覽:780
和泰國有關的電影 瀏覽:946
富貴列車粵語電影 瀏覽:365
下什麼軟體看電影免費 瀏覽:436
電影主角吉澤 瀏覽:760
電影節提名類別 瀏覽:807
冰雪奇緣2英文電影觀後感100字 瀏覽:478
托馬斯的電影中文版全集 瀏覽:659
火車囧事電影完整 瀏覽:438
英文犯罪電影片段配音 瀏覽:890
聽音樂開車搶劫電影 瀏覽:368
投影儀4比3的等看電影院嘛 瀏覽:106
電影兩女兒導演 瀏覽:141
電影黑天鵝女主角 瀏覽:867
電影吵架前段英文 瀏覽:779
中國音樂和西方音樂電影 瀏覽: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