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粵語版和國語版有區別么
香港音樂就是兩種不同的 歌曲。香港電影和電視劇就是粵語版的聲音更貼近原版。國語版找人配音的,聽得失准,好像配音毫無感情一樣,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周星馳的專業配音員石章魚。
㈡ 周星馳的電影,國語配音和粵語配音哪種更好
我們從小看周星馳以及其他香港電影的時候,都是中文配音,久而久之我們就以為這個聲音就是他們本人的聲音。其實,現在翻出周星馳電影的粵語版重新看一遍,你會發現當年你的觀看流失掉了很多笑料。
同樣是語氣的問題,在電車上,周星馳與對面坐的戴金絲眼鏡的文員發生沖突被文員暴揍。文員的語氣里那種憤怒和無厘頭,在配音里完全沒有。以及斧頭幫大哥說「誰扔的炮仗」,氣勢洶洶的感覺也在配音里丟失了。語言音域的擴張。為什麼粵語歌始終比普通話要好聽一點,因為粵語比普通話要多兩個音域,也就是多了更多的發揮空間。那麼在粵語電影里,會有一些粵語里本身的俚語或者文化梗,只有粵語本身才能體現出來。
㈢ 電影國語版&粵語版的區別
國語版就是普通話版本,粵語版就是廣東話版本
㈣ tvb國語和粵語有什麼區別
國語就是普通話,粵語當然就是他們香港演員說的話拉,一般情況下都是一樣的,只是後期配音不一樣
㈤ 香港電視劇國語版和粵語版除了語言區別外,其他劇情方面是否也有不同
如果都是完整版嫌拍的,劇情這些都是相同的。國語版的是電視台根據粵語版的後期重新國語配音做的,但是通常在內地播放的時候,內地會刪除一些片段甚至好幾集劇情。所以通常看到國漏空語版都是不完整的。而且,內地的引進機構還會改電視劇的名字,改的面目全非,返者瞎也造成在內地播放的國語版與粵語版有很大區別。
㈥ 周星馳的電影,普通話好聽還是粵語好聽
我個人認為粵語。因為周星馳最大部分的電影原聲就是粵語,普通話只是後來配多一版。所以很多劇情或者台詞只有粵語才能展示笑點出來
比如在唐伯虎點秋香中懟對聯的時候
普通話版
隊穿腸:你家墳頭來種樹
唐伯虎:汝家澡盆雜配魚
隊穿腸:魚肥果熟入我肚
唐伯虎:你老娘來親下廚
粵語版
隊穿腸:冚家鏟泥齊種樹!
唐伯虎:汝家池塘多交魚!
隊穿腸:魚肥果熟嫲捻飯!
唐伯虎:你老母兮親下廚!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只能說只有懂粵語的人才知道不同之處
先說結論:粵語版好。
其實粵語跟普通話版本算是各有特色吧。很多人說是石班瑜成全了周星馳,其實在石班瑜配音之前,周星馳在香港和珠三角地區就已經很出名了,只是石班瑜把周星馳的影響力往普通話地區拓展開了而已。為什麼我會覺得粵語版的好聽?
大家一提起周星馳肯定就知道他的風格叫「無厘頭」,「無厘頭」本身就已經是一句粵語,而周星馳的電影也是在粵語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其風格也是在香港電影中誕生的。而早期的香港電影是離不開粵語的,很多其他優秀的香港電影引進內地沒有在香港火爆的原因也是在這,因為有些經典的對話和場景換到普通話裡面就會變得平平無奇。
周星馳在國內的成功,和石班瑜的配音是有不少的關系,但是他自身的表演功力也是一個很大的加分點。有些畫面就算沒有了對白,單從表演方面來看也是很有感染力的。
稍微關注過粵語的都知道,其實粵語有八個音節,而普通話才四個。而且粵語裡面有很多的俚語和諧音,轉成普通話之後就會變得不倫不類。而且在某些場景裡面說的粵語和普通話感覺意思都不一樣了。
除了周星馳之外,其實粵語文化裡面還有另一個 搞笑 的傳奇,叫黃子華的,不認識的可以去了解一下。他的「棟篤笑」在粵語區也是火的一塌糊塗的,但是為什麼影響力和周星馳相差那麼多?其實就是吃在粵語「獨特」這個虧上。「棟篤笑」大量使用粵語的俚語和諧音,用普通話根本沒辦法翻譯過來。
石班瑜的配音是很出色,但畢竟只是一個配音演員。與周星馳相比,在角色理解和語氣的表達上,石班瑜只能是盡量去模仿周星馳。一個原版,原汁原味的東西;另一個是模仿,就算模仿的再惟妙惟肖也只是個模仿秀。兩者相比較,孰強孰弱就不難判斷了。
最後,我想說的是,其實如果能看的懂粵語的話,那就看粵語好了,聽不懂粵語的,看普通話其實也不會太差的。畢竟星爺的電影那麼經典,錯過也是自己的遺憾。
而我個人的觀點是,無論任何電影,原聲的是最好聽的。電影本身就是一個地域文化比較濃郁的藝術作品,她裡面所講述的一定時間,一定地方的人們的 社會 生活,這種特定的 社會 生活本身就蘊含著一種特定的文化。電影中的語言(或者說是方言),更能夠表現出地域的風情,更重要的是凸顯人物的性格特徵。
說回到周星馳的電影,裡面很大部分的港式本土幽默表達,是很難用其他語言去完完全全地演繹出來。更多的可能只是一種翻譯,將一方文化與另一方文化的嫁接。例如,將趙本山的電影配成粵語,我作為一個粵語地區的觀眾也是表示拒絕的。
周星馳的電影其實原版和普通話版的都不錯,但是在有地域性的差異,有的人能聽的懂,有的人聽不懂也懶的看字幕,所以就是觀看人群不同。
兩廣地區應該都喜歡看粵語,畢竟都是說粵語的,像北方地區肯定是看普通話的了,所以一直以來我們這邊還是比較喜歡看石班瑜的,本人也習慣了普通話版的了。但是真的是原聲的好,可惜聽不懂,沒字幕真受不了!
港產片就覺得廣東話好聽,聽起來順耳,
那更定是普通話的,因為越語只有香港,但香港七百多萬人,就有一半人不是越語的人。普通話在涯廣東和中國各省都普通話通用,所以普通話的銷量和觀眾都比越語好,如果你放越語,中國的百姓一定會把你看作猴子一樣的表演,如果用普通話,中國的百姓還能明白這場戲的表達。作為中國百姓都希望能看到自己明白戲里講的是脈阿東西,或聽的識的語言。如果聽唔識,看來有什麼意思呢,涯情願唔看。
作為一個對港劇情有獨鍾的影迷,我就說一句!
看港劇不聽粵語,和去重慶吃清湯火鍋有什麼區別?
哈哈哈,有沒有和我一樣的感受的~歡迎交流!
對於周星馳電影,究竟是國語配音版好看,還是粵語原聲版好看,我的觀點應該有一定的代表性,因為我雖然是廣東人,但是我家鄉是說客家話的,小時候我並不會說粵語,但我現在廣州工作若干年後漸漸學會了粵語。小時候我看的周星馳電影應該是國語版和粵語版各參半,都覺得很好笑,但對於粵語僅限於會聽不會說,所以發現不了粵語的精髓,總體還是喜歡國語版的多一點。客觀地說,對於廣東以北很多不懂粵語的人來說,自然國語版最好笑,因為看不懂粵語版;對於廣東廣西香港等粵語地區的人來說,自然認為是粵語版的好笑,因為這部分人大多說不好國語,因為母語情節,他們大都不屑於看國語版。但對於我作為一個中立者的來說,說中立是因為國語與粵語都不是我的母語,真要說粵語版和國語版哪個好,還真的不分伯仲。石班瑜的國語配音固然好笑,某個時候,比如《唐伯虎點秋香》和《大話西遊》里的「。。。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的經典台詞,國語配音版顯得比粵語原聲版的更有味道,但大多數時候,還是周星馳的原聲粵語版更有味道。可能是在廣州呆久了,漸漸掌握了粵語的精髓,現在我更喜歡看粵語版的周星馳電影,比如最近的《西遊降魔篇》,雖然沒有周星馳的角色,但因為他是導演,所以該電影處處都是周星馳的蹤跡和神經質的思維,粵語和國語版的我都看過,對比之下明顯還是粵語的更好笑,更有味道一點。所以我認為,對於周星馳電影,如果你不懂粵語,覺得國語版好那無可厚非,如果你懂粵語並掌握了粵語精髓,那麼一定會覺得粵語更加有味道一點,畢竟粵語原聲版才最能體現周星馳的想法。我的總結是粵語版才是周星馳對電影100%的詮釋,很多笑點翻譯成國語版後就沒那麼有味道了,大概打個95%吧!總來而說,國語配音版和粵語原聲版各有各的優缺點,國語版的誇張 搞笑 讓更多大陸人見識到周星馳的 搞笑 功力,而粵語版則更能表現周氏無厘頭的精髓!
有兩部的,普通話可以取代粵語?第一部,《食神》中,李兆基要眾人講那說話,特別是八兩金,第二部,《喜劇之王》外賣仔那段。不過,有些時候,即使是粵語版,也須要有普通話的,好像《少林足球》中,星爺對光頭趙薇講的那段話。
㈦ 誰看過電影《梅艷芳》啊,國語和粵語有什麼區別推薦看國語還是粵語好
這個電影還是用粵語版的看比較好,畢竟是一個香港導演拍攝,用粵語版的來觀看感覺會比國語版的會有味道,這個所說的味道就是粵語的那種腔調,如果你是會講粵語的話,當然是粵語的好,聽國語版會有點難受的。還有如果你講國語,要是聽粵語你就要一直看著字幕,不然你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意思,慢慢多看一些粵語電影,也是對我們有幫助的,我建議你還是看粵語版的
㈧ 唐伯虎點秋香粵語版在哪兒看跟國語版除了語言還有什麼區別嗎
很喜歡星爺主演的作品,特別是他以前演的那些老片,其中,1993年上映的《唐伯虎點秋香》就是其中較為經典的一部。以前看的是國語版,後來有一回看了它的粵語版。喜愛《唐伯虎點秋香》粵語版的,可以在愛奇藝上觀看,也可以在搜狐視頻上觀看《唐伯虎點秋香》DVD版的。我個人覺得,要是能聽得懂粵語的人,還得說看粵語版比較過癮,畢竟粵語版的搞笑有時是相當耐人尋味的。
影片通過後現代手法,融入打擊樂、模特步態等搞笑元素,可謂是創意感十足。那些古代文人墨客的傳統形象被徹底顛覆,如江南四大才子被演繹成了貪圖女色的小老百姓,這方面雖然受到了許多內地業內人士的否定與批判,認為片子簡直就是一出鬧劇,而有的人則覺得這正是無厘頭的精髓所在。其實,縱觀周星馳與他的作品,不正是在這種意見分歧中一路走來,由此才開創出周星馳在華語影壇上獨一無二自成一派的風格的嘛。
㈨ 關於香港電影的港版和大陸版的區別
《無間道》、《黑社會》。國語配音也未必是大陸版,因為是針對海外華人市場的。
㈩ 國語版的香港電影丟了什麼為什麼很多人一定要看粵語版
只舉一個例子。周星馳《九品芝麻官》里,吳啟華演的方唐鏡在惡搞周星馳的包龍星。舉一張小的契約,一張大的契約。國語版台詞:方唐鏡:一張濕的,一張乾的。大人要哪張啊?包龍星:乾的!方唐鏡:對嘛,大人還是經常叫人乾爹嘛!我小時候看,怎麼都不懂。那明明是大小之分,怎麼能論干濕呢?後來看原版:包龍星:這么小的「契崽」怎麼看?方唐鏡:小的「契崽」不好,還有張大的「契爺」(乾爹),大人想看那一張呢?包龍星:契爺呀方唐鏡:乖哦,大人未必不叫人「契爺」(乾爹)的嘛!所以對粵語觀眾群來說,這個包袱就流暢多了。我不是說國語版不好,實際上我還是愛看國語版,流暢。但這種例子就能證明,國語版會流失許多類似的東西。電影語言的妙處,本身就不可翻譯。塔倫蒂諾的電影和周星馳的電影有一樣類似,就是許多很「街」的俚語台詞,你聽懂了就是聽懂了,聽不懂就只能說可惜了。大多數國語版都很努力,而且香港導演許多也很有國際意識,把許多粵語的東西盡善盡美了,但畢竟不是粵語原版。當然這不只是語言,還有對香港風土的理解。所以像麥兜系列、周星馳、黃秋生、吳鎮宇、吳君如(比如《江湖告急》)的的許多根植香港本土味道的電影,粵語版多少會差了些味道,很細微,但就是味道本身;《老港正傳》這種則更考驗對香港歷史的在意,那就不只是語言的問題了。最後補一個。我當初看《男人四十》,是粵語版配國語再在大陸另配國語字幕的。張學友演的語文老師,有一句「上次高行健來我們學校做演講」,大陸版國語字幕則改成了「上次余秋雨來我們學校做演講」。嗯,我覺得這個例子挺有說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