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台灣的歷史影片
日治時期
日治時代台灣自製日語電影《莎勇之鍾》,李香蘭主演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治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原住民等題材[16]。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不過即使劇情片,仍有相當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傳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豐治郎於台灣定居,開始在台灣北、中、南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電影說明者),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起來。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17]
民國時期
台語電影興起
主條目:台語電影
台語電影《舊情綿綿》,洪一峰主演。1955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該團的拿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成為二戰後第一部台語片,一直到1981年最後一部台語片《陳三五娘》為止,歷經了二十多年的台語電影時代。根據統計,台語片的總產量將近兩千部,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部作品問世。《薛平貴與王寶釧》在當時台灣社會引起大轟動,皆創下當時票房紀錄,[18],引來一窩風的台語歌仔戲跟拍風。
健康寫實電影
1960年代,台海情勢逐漸穩定,中央電影公司提出健康寫實的製作路線,兼顧歐美寫實主義電影下,聘請李行拍攝《蚵女》與《養鴨人家》兩片。兩片均頗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導演李翰祥來台發展,並香港電影技術帶進台灣。此階段所拍電影類型除了初期的黃梅調,尚有歷史宮闈片《如西施》及文藝片,其中以瓊瑤原著為藍圖者佔了8部。
胡金銓與新武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開始製作新派的武俠片,其中的兩位主要導演胡金銓與張徹後來都來台灣發展。胡金銓於1967年為聯邦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絕佳的票房紀錄[19],從此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沒落。胡金銓的電影發揮中國京劇的特色,結合彈簧床與吊鋼絲的特技,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使得武打動作快速俐落,動靜收放形成視覺韻律。
功夫片興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在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
愛國政宣電影
197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台灣電影的愛國政宣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種則有如《汪洋中的一條船》的自我勉勵寫實片及如《一個女工的故事》的文藝片。
學生電影類型
之後,李行、宋存壽、屠忠訓等導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鳥之愛》、《歡顏》等清新的小品。之後,導演林清介則在《一個問題學生》賣座後,連續拍攝相同類型,以學生生活為主題的學生電影,這些類型電影包括《學生之愛》、《同班同學》、《男女合班》、《台北甜心》、《畢業班》等。而這波電影尚有《拒絕聯考的小子》、《年輕人的心聲》、《不妥協的一代》。此階段學生電影成為台灣新浪潮電影出現以前的重要台灣電影類型。這些低成本獨立製作方式,也讓新導演有了拍片的機會。事實上,台灣知名導演侯孝賢也在此階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等兩部片子。
台灣新浪潮電影的興起與沒落
台灣電影「現代主義」化,可說是始於三支短片合而為一的黃春明原著改編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蘋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頂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發的《台灣電影宣言風波》外,中影公司大膽啟用新人拍攝鄉土文學作品,也是確立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實上,於《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啟用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拍攝了《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16]。
《兒子的大玩偶》製作完成後,突破當時台灣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的抵制,於輿論、口碑與市場的支持下,為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自由創造一片天空。其後,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柯一正、陳坤厚、曾壯祥、李佑寧、王童等也確定了以導演為主;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意識前進的台灣新電影。
一般來說,此波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份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該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台灣政府所屬的中影所投資拍攝,主要的推動者為中影主事者明驥與中高階層的小野和吳念真。此三人,可說是促成台灣新電影的主要功臣,也對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產生重大影響[16]。
在此影響下,台灣業內原本拍攝商業電影的導演見狀,也將此潮流引進商業電影境地,此種以鄉土小說為類型的商業電影,計有《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室男》、《嫁妝一牛車》、《孤戀花》、《孽子》等。不過因為產量畢竟有限,1980年代台灣電影仍以如許不了主角的喜劇,與其他如著賭博片、犯罪片的商業電影。
另一方面,因為香港電影的成功,讓台灣輿論上也開始出現對台灣新電影的批判聲音。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台灣新電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逐漸壁壘分明,此因素,讓集體的台灣新潮流電影方朝終於1980年代末期結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為失利。不過,相對的,此藝術電影,卻同時間大受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的歡迎。
Ⅱ 推薦幾部台灣電影
你就搜蔡明亮和李康生這兩人導演的作品吧
真正的數十年如一日的風格,且是一脈相承
用「類似」來形容都不足夠了~~~~~~~~
Ⅲ 有一部電影,好像是台灣拍的,是說有一個台灣的部落被日本人佔領了,他們有一個頭領很歷害,帶領他的族人
賽德克·巴萊
分為上下二部哦:《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
都很好看,劇情也是連續的,不錯的電影。滿意請採納,謝謝支持。
Ⅳ 台灣本土老電影都有哪些求片名
《再見阿郎》播出時間:2003年11月11日至2004年4月26日每周一至周五晚上八點於台視播出二十年前,古意、郭添、明郎三人原為好友,古意、郭添兩人服務警界,明郎因涉入黑道,並犯下重案,古意、郭添奉命追捕,明郎走投無路,將初生嬰兒托予古意後,不願就逮,墮海後生死未卜……。為了不負好友所託,和彌補不及阻止明郎墮海的遺憾,古意及美枝夫婦,不顧辛勞,將阿郎視為已出,撫養長大成人。
《又見阿郎》是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出品的倫理情感劇,由李岳峰執導, 莫佩儒、黃美津、李海蜀編劇,江宏恩、江祖平、丁力祺、邊瀟瀟等主演。
該劇講述了"阿郎"的祖輩離開家鄉到台灣奮斗的故事。
該劇已於2009年11月10日登陸CCTV-8首播。
Ⅳ 有哪些關於台灣的電影啊
1. 台北飄雪 (2012) 陳柏霖 / 楊佑寧 / 童瑤
2. 大野狼和小綿羊的愛情(南方小羊牧場) (2012) 台灣 柯震東/簡嫚書
3. 變身超人(2013) 台灣 陳柏霖 / 郭雪芙 / 庭萱
4. 五月之戀(2004) 台灣 劉亦菲/陳柏霖/田豐
5. 九降風(2008) 台灣 鳳小岳 / 張捷 / 初家晴
6. 聽說 (2009) 台灣 陳意涵/彭於晏/陳妍希
7.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2011) 台灣 柯震東 / 陳妍希
Ⅵ 求幾部台灣舊社會題材電影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 - 剛看完 是以台灣60年代的真實事件為背景 應該適合你把
不過看完之後真的感觸很多,只是文筆太差,就不發表感想了。
你如果有興趣可以去豆瓣看看影評。
Ⅶ 台灣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片(電影)有哪些
1937年7月7日,一聲槍響震驚中國。從此,不屈的中華民族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民抗戰。但是,「七七事變」僅僅是近代日本侵華野心的總爆發。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思想和政策由來已久,對中國這塊富饒的土地也覬覦已久。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就赤裸裸地暴露了日本侵略的狼子野心。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義一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會後,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滿蒙積極政策」(世稱《田中奏摺》),瘋狂地宣稱:「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田中奏摺》提出的對外侵略總戰略是:第一期奪取台灣,第二期奪取朝鮮,第三期奪取滿蒙,第四期征服全中國,第五期征服全世界。日本正是這樣一步步地走向侵華之路。
1853年,美國軍艦兵臨城下,日本幕府次年結束了持續200餘年的鎖國政策。1868年明治維新後,日本將目光瞄向海外,提出向歐美學習,走「富
國強兵」之路。這時日本國內的主導思想是:亞洲比西歐落後,應當將亞洲置於「先進」的日本支配之下。日本妄想將其國內的「等級制度」出口到亞太甚至世界范圍內。而此時的中國清朝政府正處在內外交困的時期。歷史發展到此時,日本侵華就成為必然的結果。之後的70多年裡,日本發動了14次侵略戰爭,其中多次是對華戰爭。
1874年,日本侵略中國台灣,殘酷殺戮高山族同胞。
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戰爭,迫使戰敗的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台灣與澎湖列島給日本(由於不希望日本在戰爭中獲益過多,俄、法、德出面干涉。清政府雖收回遼東半島,但支付了3000萬兩白銀償金。)戰後,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開始躋身列強行列。
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日本又在中國東北和朝鮮發動日俄戰爭。戰後,日本將朝鮮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同時將俄國在中國東北大連、旅順的統治權掌握到自己手中,經營「南滿鐵路」,開始侵入中國東北。日本成為亞洲惟一的帝國主義國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乘機向德國宣戰,並迫使當時的大總統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要求,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利,還得到在中國修路、開礦等許多權利。日本侵略步伐更快了。
1931年,日軍製造「九一八事變」。是夜,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借口炮轟沈陽,至1932年2月,中國東北地區淪入日軍之手。隨後日軍將侵略目標瞄向華北,步步進逼。1932年,日軍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1933年,侵佔熱河省,並迫使中方代表簽署《塘沽協定》,規定中國軍隊撤出長城以南100公里的「非武裝地帶」,為日軍打開通向華北的大門。
1937年7月7日,日本蓄意製造「七七事變」,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駐軍奮起反擊。事後,中共通電全國,號召團結抗日。蔣介石也發表談話,宣布准備抗戰。「七七事變」後,日軍先後在華北、華中和華南發動全面進攻。中國從此形成兩個戰場———國民黨數十萬軍隊主要在日軍進攻的正面作戰,是為正面戰場;在日佔區,中共領導的人民武裝開辟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主戰場。
1938年8月13日,日本海軍進攻上海,淞滬戰役開始。11月12日,上海淪陷。日本軍部和政府以為佔領南京就可使中國屈服,因此動用20萬軍隊進攻南京。
1938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軍屠殺中國平民和士兵30萬人以上(史稱「南京大屠殺」)。面對日本侵略,正面戰場的中國軍隊浴血奮戰,頑強抵抗,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長沙保衛戰等顯示了中國軍民的抗戰決心。敵後軍民則開展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廣泛的游擊戰爭,鉗制與消耗日軍,並在1940年進行了「百團大戰」。兩黨相互配合的抗日持久戰,令日軍雖佔領大片中國國土,但無力對中國實行全面進攻,無法實現征服中國的目的。
1938年10月,日軍佔領武漢和廣州,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向相持階段。1943年下半年後,中國軍隊逐漸轉入局部反攻。
1945年8月8日,蘇聯宣布對日作戰,隨後出兵中國東北。6日和9日,美國向廣島、長崎投擲了原子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歷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
參考資料:紀念抗戰60周年
Ⅷ 反應台灣和大陸歷史的電影
反應台灣歷史的電影:
反應台灣60、70年代的電影:侯孝賢《童年往事》(台灣)
反應台灣80年代的電影:《冬冬的假期》(台灣)
Ⅸ 日殖時期,台灣電影的發展是怎樣的
日據早期的台灣電影,從攝制、發行、放映到觀看,都是日本人的特權。1901年,日本人高松豐次郎在台北西門町投映十多部粉飾殖民統治的新聞記錄片。台灣華文電影開端於1925年,劉喜陽、李松峰、鄭超人、張雲鶴、李延旭等人成立台灣最早的電影團體「台灣映畫研究會」,拍攝台灣人的首部故事片《誰之過》,仍有殖民力量的參與與滲透。1929年,「百達影片公司」拍攝俠義愛情片《血痕》,十分成功。從1931年開始,日本殖民政府逐漸加強電影控制。一方面攝制、引進日本殖民影片,一方面禁止引入大陸影片,並限制台灣本土電影的活動。伴隨「皇民化運動」的興起,台灣電影也納入到這個體系中。但台灣電影人並未放棄努力。1937年,台北成立了台灣人自己投資設立的第一電影製作所,拍攝的首部作品是愛情悲劇《望春風》,情節的本土氣息濃郁,可以說是當時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悲慘生活的寫照,較為成功。同時,台灣電影人突破日本人的限制,極力引入大陸影片,以民族文化與精神抵制日本的文化殖民。他們從上海、廈門、南洋等處購買電影版權或舊片。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抗戰結束,台灣各地近二十個映畫社放映大陸影片近三百部,包括三十年代左翼電影工作者攝制的影片,如《故都春夢》、《野草閑花》、《漁光曲》、《愛情與黃金》等。
1941年12月,日本實施「電影界新體制」,進一步加強控制,台灣人無法製作自己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