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們台灣 電影輔導金的相關報導 提供你參考.電影輔導金與九O年代台灣電影
總的來說,過去十年台灣電影的發展主要依賴輔導金,才在質與量上撐起一番局面。原本台灣商業電影的資金在九O年代初期投向香港與大陸,到了中期以後,港片與中國片也開始不振;此時台灣有線電視系統開始合法發展,於是這些資金轉向投資有線電視,經營電影及其他娛樂頻道,進一步打擊台灣的電影市場。.到了世紀末,台灣電影已經慘澹到年產量近個位數,台北電影院票房平均不到百萬的境地。少數還在拍片的導演,不靠輔導金的,就是有能力自籌資金或得到外國投資的導演與製片,如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焦雄屏、徐立功等。在這麼艱困的環境中,令人驚異的是一些新新導演仍前仆後繼、奮不顧身地投入電影製作,而已建立地位的新電影導演則仍固執地堅持拍攝他們的作者電影。.九O年代起,台灣有一些重要作品 : 如《牿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導演,1991)、《無言的山丘》(王童導演,1992)、《戲夢人生》(侯孝賢導演,1993)、《多桑》(吳念真導演,1994)、《去年冬天》 (徐小明導演,1995)、《好男好女》(侯孝賢導演,1995)、《紅柿子》(王童導演,1996)、《超級大國民》(萬仁導演,1996)、《太平˙天國》(吳念真導演,1996)等。.九O年代的另一個趨勢是,一些電影開始在形式上力求創新,如《西部來的人》 (黃明川導演,1990)、《阿嬰》(邱剛健導演,1991)、《月光少年》(余為彥導演,1993)、《暗戀桃花源》(賴聲川導演,1993)、《十八》(何平導演,1993)、《寶島大夢》(黃明川導演,1993)、《飛俠阿達》(賴聲川導演,1994)、《逃亡者的恰恰》(王財祥導演,1996)等。
② 南京南京 台灣票房
等等
話說當年發生時 台灣正在殖民期間
當時的台灣人 也是目前所謂本土的台灣人
話說 好像沒經歷過
我們的長輩躲過霧社事件 牡丹花事件
吳湯興起義等等
南京這場事件 是國民黨來台後加諸給台灣人的印象
我們有的是長輩被抓去南洋當軍夫
女人被騙去當慰安婦
等等之類的
③ 為什麼現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都拍不出好電影
電影圈從來都不缺創意,劇本,資金,人才等等~
但當拿來主義已深入骨髓,讓投資者望而卻步,這就讓整個市場萎靡.
買個什麼盒子就可以近乎免費的看海量,天量的幾十年來,無數人辛勤創作的結晶...
這樣惡性循環下,不可能還有大批的人還會有創作的激情或投資的強烈意願的.
別再理直氣壯地,拿人均低,發展的無奈等看似正當的理由作借口了~
拿來主義永遠只是短利與短視,損人不利已的事. 一時的痛快,日後反饋力道是多麼的重啊~
④ 為什麼台灣藝人可以隨意在中國大陸發展
灣評論節目黃金街曾經專門有一期談及這個問題,不但檔次更高,林志炫的二次走紅就是因為大陸強大的市場,這是政策上的保障,信息,他們愛作死,我相信不用多說,主持人爆料,LZ應該知道,很多著名台灣藝人都被台灣政壇坑過,大陸一般不會利用台灣藝人來做政治捆綁:
1,台灣藝人拍電影,中國人向來都是「己若不欲勿施於人」,很多藝人已經覺察到這點,然後被大陸封殺過……
5、大陸對港台藝人有待遇,傻子才不來大陸發展,而大陸的編劇則更多與網路小說掛鉤。當時節目舉了我是歌手為例子。無論是網路,大陸已經遠遠領先台灣,而大陸全是無線設備。主持人還現場展示了自己腰間背的臃腫的傳音器,跟不上時代,而在大陸。當時列舉了甄嬛傳、台灣節目。
至於某些所謂堅持「政治主張」,堅持「民主思想」的逗比,在台灣,我們也樂見其成,電視台等等的設備,步步驚心。
所以,布景道具已經十分落後,想要爛死在台灣,藝人經常會被各種政治人物捆綁在其政治利益上。
3,台灣媒體都使用靜態背景,才爆紅的、大陸媒體資金強大,都歡迎,同類型的節目。
4,還是電影特效等等。
6,而大陸連地方台都是動態背景、台灣的電影編劇思維開始僵化,很多台灣藝人也的確是來大陸後,自然知道該去那裡。
2,舞蹈道具更絢、科技實力上,只要不是台毒,創意十足,而且一期能拿2W,台灣大幅落後、大陸強大的市場,更喜歡去大陸,一名台灣藝人在某台灣節目。相反,跳一期舞蹈只拿不到3000人民幣(換算)!藝人不是傻子,歸納出來基本是以下幾點,呵呵,咱們還真別攔著
⑤ 求大神,對於台灣電影的看法。
對台灣電影而言,2011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台灣地區,《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等片的高票房進一步拉動了本土電影的市場效應;另一方面,以鈕承澤、陳正道、林書宇為代表的一批導演,來到大陸尋求新的合作機會,被視為香港導演集體北上之後又一輪人才流動。值此契機,我們專訪了一批活躍於業界的台灣電影人,包括製片人徐立功、焦雄屏、陳國富、李烈,林書宇、陳正道、九把刀等導演,以及趙又廷、彭於晏、陳柏霖等新生代明星。希望通過他們的表述,呈現出這一年台灣電影的面貌。 在中國電影產業化發展突飛猛進的十年中,台灣電影一直是其中的一個「缺口」,業內甚至出現了很多「台灣電影已死」的看法。但是近年,隨著《海角七號》《艋舺》《雞排英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台灣影片不斷刷新本土票房紀錄,或者在國際影展上嶄露頭角。台灣電影漸漸開始爆發,且復甦之勢十分迅猛,不僅在票房上屢創奇跡,在題材類型方面也開始了越來越多的嘗試。早前《海角七號》等台灣電影在大陸引進公映後雖票房平平,但在業內卻實現了口碑相傳,而隨著今年《星空》《LOVE》兩部影片宣布與大陸電影公司合作拍片,以及金馬獎提名出現有史以來囊括兩岸三地優秀作品的「格局」之大,台灣電影是否會與香港電影同樣呈現「北上」的趨勢也開始引起業內關注。 台灣電影的本土發力令人矚目,解決「生存之道」後,下一個問題是如何尋求更大的發展。台灣本土市場容量畢竟有限,而隨著兩岸電影合拍政策的開放,台灣電影人也開始效仿香港電影人的「北上」浪潮,去內地尋找一個更大的市場。 2011年,台灣電影導演「北上」的勢頭變得清晰。小馬奔騰影業投資的時尚愛情片《幸福額度》,邀請台灣新銳導演陳正道執導;而台灣青年導演領軍人物鈕承澤赴內地開拍的《LOVE》,投資成本叫價7500萬元,比起鈕承澤上一部佳作《艋舺》6000萬新台幣(約為1260萬元人民幣)的投資規模,堪稱天壤之別。「北上」意味著更大、更專業的宣傳發行規模,而這一度是台灣青年導演最大的掣肘。台灣導演林書宇籌拍幾米漫畫改編的《星空》之初,成本只有3000萬新台幣,其中1000萬新台幣還來自電影輔導金。而該劇本入圍華誼兄弟的「H計劃」之後,投資成本一下擴大三倍,用充足的資金為影片營造了唯美夢幻的視覺效果。華誼兄弟用專業團隊為影片賣力運作後期的宣傳營銷,讓這部文藝氣質的影片享受到商業大片的待遇,這一切,是林書宇在台灣完全想像不到的。 對台灣導演而言,「北上」意味著更為廣闊的天空,而台灣導演獨特的人文氣質、細膩的拍攝手法,也為他們在內地的發展逐步鋪路。在香港導演入主內地,爭拍億元大製作的同時,台灣導演集體表現也讓人拭目以待。
⑥ 每年都有台灣的愛情電影在內地上映,為什麼片商這么喜歡台灣愛情故事
因為台灣的愛情故事很甜蜜,而且這種類型題材的電影很少,這也是當代社會的一大潮流,這與觀眾的喜愛有關,並且台灣愛情故事可以把劇情描繪的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