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聖女小德蘭的一句話,請問如何翻譯比較好
這個感覺有點怪啊!別太相信在線翻譯,那個翻譯句子都不準的,如果按在線翻譯的英文意思來說就是:我的天哪。。。我不想要一半的聖潔。(大概是這個意思吧!Holy是聖潔的意思。)你最好能找個懂法語的朋友幫你看看。
B. 長春的文化
長春最大的佛教寺院是位於人民廣場東北角的般若寺,該寺始建於1922年,1934年命名為「護國般若寺」。寺院佔地1.5萬平方米,為吉林省和長春市佛教協會所在地。知名寺廟還有百國興隆寺、觀音寺、大佛寺等。
儒學方面,長春文廟是現有的全國14家參與「祭孔」的文廟之一,每年二月和八月都會舉行隆重的儀式紀念先聖。
長春的穆斯林人口不多,但僅有的兩座清真寺都雄渾綺麗,整體布局和建築藝術與中國內地伊斯蘭建築一脈相承,同時又有著中國北方地區吉林民居的特點。
長春的基督教團體主要分為新教和天主教。長春最大的新教教堂為位於西五馬路的長春基督教堂,它有兩個禮拜堂,是長春基督教會所在地。最大的天主教堂是位於東四道街的長春天主教堂,因主要奉祀聖女小德蘭,也稱德肋薩堂。其他還有春城基督教堂、寬城基督教堂、朝鮮族基督教堂等。
東北地區是滿族人的故鄉,而滿族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所信仰的薩滿教正在逐漸消逝,因此其宗教特質也成了本地區重要的文化遺產。在長春有著東北地區唯一一個薩滿文化專門研究機構——長春師范學院薩滿文化研究所。 長春美食號稱「吉菜」門戶,融南北大菜,東西風味,集川、魯、京等各大菜之精華,尤以本地山野風味最具特色,而深受國內外旅遊者的青睞。
長春的名菜多以長白山的人參、鹿茸、熊掌、飛龍、雪蛤、松茸蘑等珍稀產品為原料,經科學配膳,精工烹調而成,葯膳結合,頗負盛譽。其中長白山珍宴、雪衣豆沙、梅花鹿宴、翡翠人參茅台雞、紅花熊掌等最負盛名。
此外,長春飯店的吉林風味菜、龍家堡白肉血腸,長春市北京大街23號的農家飯庄、農安的五香熏魚肉等在國內也都享有盛名。
特色菜及小吃還包括東北家常熬魚、紅燒丸子、滿族八大碗、人參汽鍋雞、燒鹿尾、羊肉燒芸豆、朝鮮冷麵、回寶珍餃子、李連貴熏肉大餅、漬菜白肉火鍋等。在一些不知名的小巷子里可以吃到很多有當地特色的小吃,如麻辣燙、酸辣粉、炒粉、烤蒜、豆腐串、烤饅頭、打糕、朝鮮鹹菜、狗肉、明太魚、干豆腐串、熏肉大餅、醬骨頭等。 長春的電影文化歷史較長,底蘊深厚。早在1937年,滿洲國在新京成立了滿洲映畫協會,在滿映存在的八年裡,共拍攝故事片108部,教育片、紀錄片189部。著名演員有李香蘭、劉恩甲、浦克、張奕、於洋和凌元等,導演有內田吐夢、朱文順等。在八年抗戰中,半個中國都陷入戰火之時,長春的電影界成為燈紅酒綠的世外桃源。解放後滿映被接收並改為長春電影製片廠,《英雄兒女》、《劉三姐》、《五朵金花》、《白毛女》等影片成為共和國經典。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新中國第一部電影和動畫在長春誕生。如今的長影中國電影界已經不再有當年的至高地位,但仍是東北地區最大的電影製作中心。
C. 聖女小德蘭的人物簡介
聖女小德蘭(德肋撒)1873年元月2日生於法國亞林松一個虔誠的教友家庭,自幼 喪母,體弱多病。嬰兒耶穌德肋撒是她入會的名字。10歲時,曾患過重病,昏迷竟達 三個月之久,後經聖母向她微笑,而忽然病癒。聖女原是一個感情脆弱的女子,但在 13歲時的聖誕節日(即1886年12月25日),蒙受了天主的特賜恩寵,開始「全面皈 依」,她的童稚時期徹底結束,達到感情成熟而度起了更濃醇的宗教生活。15歲入加爾 默羅聖衣會。五年後當了初學導師,終因患肺病,於1897年9月30日蒙主寵召,享年僅 24歲半。
小德蘭死後,所顯的聖跡多不勝數,1923年教宗碧岳十一世宣布德蘭為真福, 1927年羅馬教廷欽定聖女為傳教主保。與東方宗徒沙勿略齊名並列,1997年10月19日(世界傳教節)被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宣布為教會愛德的聖師。位於南通啟東的德勒撒堂 便是以聖女小德蘭為主保。
D. 人為什麼會生氣
生氣是什麼?答案肯定很多。
生氣這一既簡單常見又十分復雜的心理現象肯定有很多人研究它,也有很多學說涉及它。而且研究的人越多,答案也就越多,最後肯定會出現一些矛盾的地方,就是說在一些人大談生氣的壞處時,突然會冒出一些人說生氣也有好處,甚至大大的好。嘿嘿,其實這些爭論一旦產生,就會陷入狡辯的泥潭,大家各持己見,再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其實大家各自的出發點和背景都不同,甚至是在玩概念偷換的游戲。
所以我們還是來簡單一點的好。
什麼是生氣?我認為生氣就是當一個人認為某種事物或現象違背了他內心的准則或信念時產生的一種情緒體驗。哈哈夠通俗了吧。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念系統和價值系統。比如說我認為怎麼樣才是對的,別人應該怎麼樣才是對的,我應該怎麼樣才是對的等等,一旦別人或自己的一些行為違背了這些標准,我們就會不高興和生氣。
這么看來生氣是必然的了,確實如此。只不過生氣也有輕重之分,也有難易之分。
一個人如果他的標准越寬容他就越難生氣,所謂你的胸懷的大小決定於你生氣事情的大小。動不動就生氣的人,是因為他的信念系統和價值系統認同的范圍太窄,所以別人或他自己的一些行為很容易觸犯他的准則,使他不高興,於是生氣。其實別人可能根本就沒有做錯什麼。當然別人做沒做錯也正是根據他的信念系統來評估的,所以別人的對錯也沒有客觀標准,完全在於接受方的評價。
其實還有一點,就是不容易生氣的人除了擁有比較寬容的信念系統以外,他還有一條直接避免生氣的信念,那就是同理心,即將心比心。雖然他不贊同別人的意見或行為。但他能理解,如果能做到這一點,生氣的次數大概要減少80%。
還有一條最厲害的信念,可以將生氣壓到最低限度。那就是當別人的行為你不能贊同,也不能表示理解,可以說你認定他完全錯誤,這時候告誡自己,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有了這一條,你想生氣都難了。
所以還是那句行話:生氣是一種態度,是一種選擇,全在乎你願不願意,不關別人的事。千萬別說是誰惹了你,是誰令你生氣,生氣完全是你自己要的,自己選的
E. 德蘭修女的詳細簡介及資料,誰知道要詳細喔,急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稱做德蘭修女、特里莎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因其一生奉獻給解除貧困,而於1979年得到諾貝爾和平獎。並被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在2003年10月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單Beatification。目前德蕾莎修女的名稱也變為真福德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
中文名: 特蕾莎修女
別名: 德蘭修女,泰瑞莎修女
國籍: 阿爾巴尼亞
出生日期: 1910年8月27日
逝世日期: 1997年9月5日
職業: 其他 修女
主要成就: 1979年得到諾貝爾和平獎
特蕾莎修女的本名是艾格尼斯·剛察·博加丘(Agnes Gonxha Bojaxhiu),她是一個出生於奧斯曼帝國科索沃省的斯科普里﹙前南斯拉夫聯邦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的阿爾巴尼亞裔人, 父親尼格拉(Nikolla Bojaxhiu)是成功的地方雜貨承包商,母親是Dranafila Bojaxhiu,她是小女兒,上有哥哥和姐姐﹙姐姐後來也成為修女﹚。家中說阿爾巴尼亞語,是天主教家庭,在她所居住的鎮上多為穆斯林和基督徒,僅有少數的天主教徒。
特蕾莎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但她曾說,在12歲加入一個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時,她就感覺自己未來的職業是要幫助貧寒人士。15歲時,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1,她進了愛爾蘭羅雷托修會,並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嶺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三學期後,特蕾莎修女正式到了印度的加爾各答,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教職,主要是教地理。1931年,特蕾莎正式成為修女,1937年5月更決定成為終身職的修女,並依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聖女德莉莎」(St. Th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為德蕾莎修女。1940年代初期,德蕾莎修女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校長一職,但當時印度貧富差距非常大,校內一片安寧,但校外卻滿街都是無助的麻風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德蕾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嶺的修院休息了一年,並強烈的感受到自己要為窮人服務的心,返回加爾各答後,她向當地的總主教請求離開學校和修會,但一直得不到許可。
小故事有一天,德蕾莎要到巴丹醫院商量工作,在靠近車站的廣場旁發現了一位老婦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德蕾莎蹲下來仔細一看:破布裹著腳,爬滿了螞蟻, 頭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個洞,殘留著血跡,傷口周圍滿是蒼蠅和蛆蟲。她趕緊替老婦人測量呼吸及脈搏,似乎還有一口氣,於是,她為她趕走蒼蠅,驅走螞蟻,擦去血跡和蛆蟲。德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裡,必死無疑。於是她暫時放棄了去巴丹的行動,請人幫忙把老婦人送到附近的醫院。醫院開始時對這個沒有家屬的老婦人不予理會,但醫師在德蕾莎的再三懇求下,便替老婦人醫理,然後對德蕾莎說:「必須暫時住院,等脫離危險期後,再需找個地方靜養。」德蕾莎把病人托給醫院後,立即到市公所保健所,希望能提供一個讓貧困病人休養的場所。市公所保健所的所長是位熱心的人,他仔細聽完德蕾莎的請求後,便帶她來到加爾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應將寺廟後面信徒朝拜後的一處地方免費提供給他使用。他們一開始受到印度教區婆羅門的強烈反對,理由是德蕾莎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德蕾莎修女不畏反對,依然在街頭搶救許多臨危的病患到收容所來替他們清洗,給他們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侶,此舉感動了許多的印度人,於是反對聲浪就漸漸的平息了。
自從找到這個落腳點後,不到一天的時間,修女們就將三十多個最貧困痛苦的人安頓了下來。其中有個老人,在搬來的那天傍晚即斷了氣,臨死前,他拉著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語低聲地說:「我一生活得像條狗,而我現在死得像個人,謝謝了。」
光靠德蕾莎及修女們的工作,要救助全加爾各答的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德蕾莎她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她認為人類的不幸並不存在於貧困、生病或飢餓,真正的不幸是當人們生病或貧困時沒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臨終前也應有個歸宿,這就是德蕾莎向垂死者的愛。
F. 高分賞!英文名teresa翻譯成拉丁文!急!
therese 聖女小德蘭的雅號是flower,被譽為耶穌的小花,flower of Jesus.是位虔誠的聖女。著有《心靈小史》一書。
G. 聖女小德蘭紀念日為什麼是10月1日
聖女小德蘭是傳教區的主保,而我們中國目前還只是傳教區。所以,聖女理所當然的稱謂我們中國的主保了。她也是全部傳教區的主保。中國主保是大聖若瑟。
H. 聖女小德蘭:身為精神導師,最困難的事,就是有勇氣鼓勵別人走他們要走的路」什麼意思
有一個人叫阿德勒,日本有位岸見一郎先生受他的啟發,寫下了不管教的勇氣。
這本書就是提出來一個不批評也不表揚的教育方式。
大白話理解下,就是拿平等的心態來看待周邊的人,不去橫加阻攔,這是一種強大的包容心。
I. 聖召是什麼
我每天都向天主祈禱——給我一個平安喜樂的聖召生活。 ?我常常問自己……聖召——如詩如歌如畫:如詩,書寫了李杜之獨領風騷數百年;如歌,塑造了三高的餘音繞梁三日未絕;如畫,成就了梅蘭竹菊如臨其境流傳百世。合轍壓韻的詩、 委婉動聽的歌、如臨其境的畫,體味詩情畫意、人間山水,感受宇宙萬物,草木之中的一絲靈動,一抹希望。史詩是昨天,歌唱是今天,勾畫是明天。感恩之心尋找屬於自己、適合自己的天空……聖召是馬槽中的貧窮,是十字架上的交付,是聖體龕中的隱藏。聖召是父的召喚,是子的救贖,是聖神的聖化。聖召是一首流動的歌,歌中有你有他還有我,即有的一帆風順,也有的磕磕絆絆,既有大三和弦的沉靜穩重又有小三和弦的幽暗頑皮。聖召既有清泉小溪,高山幽谷; 又有風起雲涌,驚濤駭浪……聖召——像霧像雨又像風:像霧,時有時無朦朧氤氳,讓你感知萬物的變化、季節的變遷;像雨,淅淅瀝瀝、忽大忽小,讓你感悟日長夜短,時光流失;像風,匆匆而來悄悄而去,讓你感知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無論是雨的浪漫還是風的問候,聖召是讓你在痛苦與喜樂中體味召喚與跟隨。聖召如同霧里看花、水中望月,但天主的愛、恩寵、旨意涵蓋了一切……聖召像一杯白開水,放鹽便咸,放糖則甜;聖召就像一壇酒,久而醇香,回味無窮;聖召就像一本書,既有迎春嗩吶的歡天喜地;又有送殯哀樂的悲悲切切;一切都痛並快樂著,無論是什麼樣的生活——酸甜苦辣中尋找父的旨意 ,將生活中的花開花謝、潮起潮落都放置於基督內,懷著信念走下去, 一定會與基督的生命相輝映。 聖召——是昨天是今天是明天:有昨天的拋頭顱撒熱血,有今天的兢兢業業愛主愛人,一定有明天的主佑中華聖教廣揚。聖召是聖方濟各亞西西、聖依納爵羅耀拉的棄家舍業,愈顯主榮;是聖方濟各沙勿略、聖女小德蘭的愛火炎炎、福音廣傳;是印度德肋撒姆姆、聖維亞內的愛主愛人、與主結合……是昨天的聖人聖女,是今天的熱血青年,是明天的教會棟梁……聖召是一句召喚、一項恩賜、一個使命、一種體驗、一點感悟…… 聖召是一絲回應、一聲跟隨、一次接受、 一生承行、是一條路……聖召——要服從要貞潔要神貧:服從,像耶穌一樣承行父旨以至到死;貞潔,像瑪利亞一樣玉潔冰清純潔無瑕;神貧,像聖家一樣放棄榮華隱居納匝肋。修道是伯鐸的從三次背主到悔恨的淚;修道是保祿的從激進分子到外邦宗徒,修道是多默的由非見不信到為主致命。在路上的一種體驗去認識自已,去認識天主。
J. 為什麼梵蒂岡不與我國建交
梵蒂岡國務卿蘇達諾樞機曾表示,一旦中國同意,梵蒂岡准備當晚或翌晨就把大使館遷到北京。
在台灣為數不多的「邦交國」中,分量最重的恐怕就是梵蒂岡了,因為它不僅是歐洲惟一與台灣有「外交」關系的國家,更是在全世界有重要影響的國家。一直以來,由於宗教認同方面的原因,「台梵關系」被台灣當局視為「牢不可破」。不過,最近不斷從梵蒂岡教廷傳出的聲音卻是:梵蒂岡期盼盡快與中國建交。
與中國建交「只爭朝夕」
3月25日,梵蒂岡外交部長拉約洛在接受香港有線寬頻電視台專訪時表示,教廷與中國建交「時機已成熟」,呼籲中梵雙方克服歧見展開對話,並表示對話最終可導致雙方全面建交。
事實上,這已不是梵蒂岡第一次主動表示願與中國建交。近年來,梵蒂岡不斷通過各種渠道向中方表示,希望像其他歐洲國家一樣,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而只保留與台灣的非官方關系。去年10月25日,梵蒂岡國務卿蘇達諾樞機曾以「只爭朝夕」的姿態表示,梵希望盡早與中國建交,一旦中國同意,梵蒂岡准備當晚或翌晨就把大使館遷到北京,因為畢竟「中國數百萬天主教教徒的精神需求顯然比30萬台灣天主教教徒的需求更加迫切」。去年新教皇本篤十六世上台以來,更把與中國建立正常外交關系作為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多次在不同場合表示願意和中國建交。3月28日,本篤十六世甚至表示,已故前任教皇約翰·保羅二世把沒能踏上中國大地視為最大遺憾,希望自己能在合適的時機訪問中國。
據台灣媒體報道,梵蒂岡甚至已經為中梵建交後如何安置台灣制定了詳細計劃,包括由教皇出面「安撫」台灣教眾以及通過加強梵台在宗教事務及宗教團體等方面的互動和交流,以一種「恰當的方式」維系教廷在台影響力。
中國堅持建交原則不變
梵蒂岡方面不斷的高調表態引起了各方關注,有消息因此「大膽猜測」中梵將在2007年5月前建交,教皇甚至可能於2008年北京召開奧運會前訪華。
針對這些傳聞,4月2日,國家宗教事務局長葉小文表示,中方與梵蒂岡一直都有接觸,但雙方未設定建交時間表。他認為,中國政府處理中梵關系問題的兩條原則是明確的、一貫的,即梵蒂岡必須斷絕同台灣的所謂「外交關系」,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梵蒂岡不得干涉中國內政,包括不得以宗教事務為名干涉中國的內部事務。如果梵方能夠接受中方提出的兩大原則,相信雙方很快就可以建交;如果梵方不能接受這兩大原則,建交就會很困難。
中梵關系能否進一步發展,梵蒂岡的誠意自然很重要,不過比誠意更重要的是實際行動。
中梵建交利在雙方
建交對於中梵雙方來說,都有著重要的利益。對中國來說,梵蒂岡是中國外交棋盤上一顆重要的棋子。作為台灣在歐洲進行外交角力的惟一立足點,梵蒂岡的轉向將極大地壓縮台在歐洲的外交活動空間;同時,梵蒂岡放棄台灣的決定還將促使和台灣有「外交」關系的少數國家尤其是拉美的那些親台國家,在外交政策上發生轉變。此外,作為天主教徒世界的「共主」,梵蒂岡對西方國家的巨大影響力不容忽視,因此中梵建交將極大地改變西方對中國的看法,因此有輿論甚至將中梵建交稱為「東方與西方的和解」。
而對於梵蒂岡來說,與中國建交無疑是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的「捷徑」。有媒體就認為,作為一個世界性的宗教,天主教不能進入中國,「其代表性就減少了一半」。
梵蒂岡
梵蒂岡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城國,面積0.44平方千米,人口1000人,其中多數為義大利人,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在拉丁語中意為「先知之地」。公元756年,法蘭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區域送給教皇。1929年,義大利政府同教皇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蘭條約》,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教皇是梵蒂岡的首腦,有最高立法、司法、行政權。教皇自稱「基督在世代表」,是世界天主教徒的精神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