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台灣版電影《八百壯士》創作背景
敘述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略上海,國民黨八八師五二四團團長謝晉元,為牽制日軍,掩護國民黨軍隊後撤,率領四八青年軍官號稱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達三個月之久,軍人英勇殺敵,
女童子軍楊惠敏(林青霞飾)冒著生命危險給守軍輸送食物、醫葯等物資,和國旗,當牽制任務完成,守軍越過蘇州橋後撤。此部影片的格局手法與《英烈千秋》完全不同,只局限於幾成孤島上海的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數百國民黨軍人與包圍的日軍的陣地戰。
導演根據一些史實,利用四行倉庫周圍有英法租界,蘇州河對面又是國統區,蘇州河兩岸戰爭與和平不同環境造成的戲劇沖突,表現了愛國軍隊抗擊侵略者英勇無畏的精神,和上海人民熱烈聲援國民黨守軍的時代氣氛
(1)蔣介石跑去台灣的電影擴展閱讀:
七十年代前期,對台灣當局來說是一段風雨飄搖的歲月。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758號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其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發表《上海公報》,美國承諾和台灣當局「斷交、廢約、撤軍」。 以這兩件事為契機,新中國迎來了又一個建交高潮。倉皇之下,蔣經國做出了重用「台籍菁英」的決定,而這項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就是李登輝。
《八百壯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上馬的,拍攝過程中得到了蔣經國的大力支持,其要藉助「八百壯士」的「英雄史詩」提振民心士氣,並強調「正統」的動機是不言而喻的。
⑵ 一部電影有個叫蘇蛋蛋的小孩子的叫啥
《父子變形記》。
《父子變形記》是CCTV6電影頻道節目中心推出的家庭奇幻喜劇電影,由張笑赫執導兼編劇,李天涯、張小婉、庄則熙等聯合主演。
蘇蛋蛋是劇中的主人公,11歲,愛逞能,有點倔強,自尊心強,想像力豐富,不受老師待見,在家頂撞老爸總挨揍。學習成績中下等,偏科嚴重,畫畫輪滑都是特長。
不想再學習壓力這么大,天天聽爸媽天天為自己成績吵架而許下願望,和爸爸互換身體。從不愛學習不理解父子,到最後有了真正的蛻變。
劇情:
該片講述了一位不稱職的父親和一位自以為是的兒子之間互換身體後,互相理解成長的故事。
上小學五年級的蛋蛋因為爸爸媽媽管教嚴厲,一直有快點長大的想法,而爸爸也有能替蛋蛋考試該多好的想法,一夜之間父子倆果真互換。
長大的蛋蛋一心想著向爸爸媽媽證明自己能夠做個有出息的人,變小的爸爸也正好想替兒子考出好成績,減少賺錢買學區房的壓力,於是兩人相互冒充對方,幫對方做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情。
⑶ 建國大業中宋美玲的扮演者
建國大業中宋美齡的扮演者是鄔君梅。
在《建國大業》中鄔君梅飾演的宋美齡是中華民國前第一夫人、蔣介石的第四任妻子,是蔣介石的外交助手。
國共內戰爆發時,她親自前往美國尋求總統杜魯門的經濟援助,最終卻失敗而歸。最終新中國成立,跟隨蔣介石離開了大陸,前往台灣。
鄔君梅的演藝經歷:
2014年,鄔君梅憑借在電影《南平紅荔》中的精湛演出,與《桃姐》女主演葉德嫻並列榮獲優秀境外華裔女演員獎提名殊榮。
2015年,憑借電影《我是女王》榮獲中美電影節最佳女配角獎。
2016年,主演由郭敬明執導的電視劇《是!尚先生》在湖南衛視播出,在劇中飾演冷杉。同年,憑借電影《六人晚餐》獲得第11屆巴黎中國電影節最受歡迎女演員獎。
2020年5月28日,其出演的刑偵劇《燃燒》開播。
2021年,在《建國大業》中飾演宋美齡。
⑷ 電影《誰主沉浮》的資料
主演:李克儉飾演毛澤東
孫維民飾演周恩來
趙福余飾演朱德
王建飾演任弼時
姜大衛、潘虹、侯勇、郭曉冬、馬躍、林津鋒、柏青
導演:陳力
上映日期:2009年10月
聯合出品單位:河北電影製片廠組織創作生產,河北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華夏電影發行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電影介紹
《誰主沉浮》是中宣部「向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禮50部重點電影故事片」之一,也被中宣部和國家廣電總局列入「向祖國匯報」30部重點影片進行隆重推介。影片通過新中國成立前夕,激戰對壘的兩大陣營領袖毛澤東和蔣介石在對待人民、對待士兵、對待國家前途和命運方面的鮮明對照,揭示了「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以及「民心向背定興衰」的主題。
影片由我省著名導演陳力執導,兩岸三地眾多實力派演員加盟,這也是我國首部由女性導演執導,投資高達3000萬元的「心戰史詩影片」。片中毛澤東的扮演者是觀眾熟悉的李克儉,他是飾演毛澤東的第一代特型演員。孫維民、郭法曾、王健、趙富餘在影片中分別扮演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朱德。台灣演員吳興國在片中扮演蔣介石,除外表酷似外,和蔣介石一樣的浙江方言、曾在美齡學校讀書的經歷都拉近了他跟人物的距離。香港演員姜大衛把蔣介石的「文膽」陳布雷演繹得惟妙惟肖。此外,潘虹、侯勇、郭曉冬、馬躍、林津鋒、柏青等實力派演員都在片中扮演角色。
心戰視角成就「非典型」戰爭片
除了成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分之外,《誰》還採用了同類電影從未有過的視角,從「心戰」這一全新的角度講述兩黨領導人之間的政治斗爭。在已有的影視作品當中,對戰爭的描述往往都集中在戰場上,他們試圖通過恢宏的場面來營造緊張氣氛,讓觀眾從感官上體會到戰爭的激烈。而此次《誰》則將戰爭由戰場移到了內心,「與戰場上的廝殺比較起來,內心的斗爭更能使觀眾融入到影片的情節中,真正的從心理上感受戰爭的殘酷。」作為首次執導紅色電影的女導演,陳力這一獨特視角的運用也可以使其對影片控制的細膩的一面得到更好的發揮。此外,這部心戰大片還花了將近一半的篇幅對國民黨方面的領導人進行描寫,更加詳盡的描述了國共雙方的內心博弈,這在同類型影片中也是絕無僅有。
⑸ 電影大渡河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電影《大渡河》的主要人物有:劉伯承(傅學誠 飾),毛澤東(韓適 飾),朱德(劉懷正 飾),周恩來(趙申秋 飾),蔣介石(趙恆多 飾), 趙劍峰(陳寶國 飾), 沈曉瑩(趙娜 飾)。
這是一部愛國主義影片,電影講述了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隊伍來到金沙江到大渡河之間的天險縱橫的重疊山川中。
數十萬國民黨中央軍和軍閥武裝圍追、堵截,蔣介石的座機也飛臨川軍首腦駐地,兩種決定中國命運的力量對峙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伯承等同志部署了佯攻大樹堡、暗渡安順場的戰斗。
(5)蔣介石跑去台灣的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長征途中,紅軍在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危情下,來到金沙江與大渡河之間的群山之中。此時,蔣介石已布重兵數萬,和紅軍拉開決戰架式,妄圖讓毛澤東做當年的石達開。
敵情重重,風聲鶴唳,毛澤東(韓適 飾)、周恩來(趙申秋 飾)、朱德(劉懷正 飾)、劉伯承(傅學誠 飾)等紅軍高級將領臨危不懼,緊急布署了佯攻大樹堡、暗渡安順場的作戰方案。
十七勇士搶渡大渡河,另一路飛奪瀘定橋。蔣介石隨既調整方案,妄圖分割圍殲渡河紅軍,毛澤東將計就計,分兵幾路迷惑敵人,當蔣明白過來,臨陣換將,令川軍何湘輝(李寧 飾)部回援瀘定時,瀘定橋頭已被紅軍佔領並控制,當蔣來電詢問守橋情況時,一切已晚矣。
⑹ 《建國大業》這部電影觀後感
建國大業》觀後感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電影《建國大業》在毛主席的庄嚴宣告中結束了,那一幕幕令人振奮的場景,在腦海里久久回盪,揮之不去。
影片以抗戰勝利至建國前夕為背景,正面再現共和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從誕生到確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重慶談判、雙十協定、校場口事件、遼沈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定都北平、政治協商會議、開國大典等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現,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宋慶齡、張瀾、李濟深、沈鈞儒、何香凝等民主愛國人士紛紛登場,彷彿把我們帶到那個艱難而又催人振奮的歲月中,去追憶那段歷史,緬懷遠去的革命先輩。
電影以毛澤東、周恩來赴重慶談判的飛機上拉開序幕。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各階級、各黨派、廣大人民群眾反戰情緒高漲。於是,在民主愛國人士張瀾等人的斡旋下,毛澤東代表的共產黨與蔣介石代表的國民黨拉開了重慶談判的序幕。為了表示誠意,中國共產黨主動放棄了部分佔領的解放區,然而,國民黨卻絲毫沒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驅趕民主黨派,逐漸走向了軍政府獨裁統治的滅亡之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展開了白色恐怖下的血腥屠殺,一大批愛國民主人士遭到殺害。此舉遭到了以共產黨為首的各黨派的強烈反對。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的一幕戲中,馮將軍大白天手持白燈籠闖入蔣介石的府第,要求見蔣介石,被拒絕後。馮將軍義憤填膺的說:「這個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見。」足以看出當時的時局是多麼的恐怖,而馮將軍也遭到國民黨特務的殺害。
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通過建立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獲得了全中國人民群眾的支持,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李公朴、聞一多為代表的革命人士為了政協會議的召開,奉獻了一切,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用鮮血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最讓人難忘的鏡頭是,影片中淮海戰役結束後,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朱德等革命元首,聽到戰役結束我軍大獲全勝的消息,毛主席說,長江以北,再無大戰。於是,四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男人,四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讓人十分的感動。那一刻,他們幾十年經歷的苦難,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發。五次圍剿,突破封鎖線,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無數人的生命,換來了這革命轉折的這一刻。讓他們再也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來,喝起來,哭起來,笑起來,跳起來……觀眾的眼睛似乎也在這一刻濕潤了,多麼艱難的歷程啊。
解放上海,解放軍戰士打仗累了,沒有占民宅,集體整齊的睡在馬路上。宋慶齡看到了,看到了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會勝利。這就是我們最親愛的人——中國人民解放軍。
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的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人民從此翻身做主人,一個嶄新的國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台灣那邊,落寞的是蔣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現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成立六十周年了,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回憶那段歷史,追憶那段歷程,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並由衷地祝福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人們幸福安康
⑺ 戰狼真的是愛國主義電影嗎
吳京自導自演的電影《戰狼2》中,所謂的『愛國主義』並不是教育你要去『為國犧牲』『強行愛國』,而是用『祖國會保證你的人身安全』來引出的,我覺得這樣的手法在傳統『主旋律影片』中是罕見的,可以說,戰狼2強調的是『中國有能力保護境外人民』,用『祖國的強大』來喚起觀眾自豪感!
看到有一些人評論說;海外華僑被非洲人勒索是不是也國家派部隊去解決?這等人思維幼稚!《戰狼2》劇情不是以個人身份安全受到威脅而演的而是大眾,而且劇情以非洲某國發生戰亂為題材,現實生活中不管哪個國家發生戰亂中國軍隊會到場接待華僑撤離那是100%的,發生恐怖襲擊以及地震軍隊會到場帶人走的,就比如「葉門撤僑」事件,不要講什麼當地法律保護!西亞很多國家反政府軍和政府軍暴亂打起來突如其來的事情政府不出面你還指望當地法律?你說那種地方我才不去,中華兒女太多人,有的人就喜歡去西亞的伊朗等國家,就算除開西亞也不見得其他發達國家不會不出現地震以及恐怖襲擊等事件把!而個人人身安全,非洲有的地方強奸都無罪,不是因為不犯法而是政府腐敗沒人管的,更何況你跑到那種危險的你就認命自找吧!但多數來說很多國家都有我國政府辦的中國領事館的,就怕你去那種無人管轄區深陷生命受到威脅處境也無法得到中國領事館的幫助!
中國政府養的兵也不是白養的你以為就等戰爭才出動?軍隊在全球范圍都在活動!說到政府對百姓人民生命負責,而香港、小台灣的人出國遇到困難都到中國領事館尋求幫助!但一些人被外國人覺得他們長得像中國人說是中國人的時候他們卻急了,還解釋他自己台灣人不是中國人!這也不怪他們,很多年輕人從出生受到台獨分子政治編造謊言欺騙的教育,視大陸為敵人!然而大陸人很多人說台灣人認賊作父願意跪舔日本人看不到大陸人對他的關心,也不能全怪他們,歸根結底「馬關條約」而導致,並不是由於當年國共兩黨戰爭蔣介石逃到台灣才讓台灣這樣,晚年的蔣介石支持全國統一他也一直為台灣與大陸關系做貢獻的,包括他的兒子蔣經國,不過蔣經國晚年被李登輝謀反一直支持台獨但他多次不承認自己是台獨分子又在和日本人談判的時候說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日本人的領土,都退休的人動不動出來搗亂真替台灣政府感到悲哀啊,讓一個完全被腐化的賣國賊在政權撒野,台灣政局太亂還是有1/3的人想得到祖國對台灣島的統一的,由於黨派太多太混亂,不同地區的人受到教育也不同,希望祖國越來越強大統一台灣島,我們大陸人應該要感化他們而不是辱罵他們,對於「馬關條約」導致今天的局面中華兒女只能以行動追求未來只有強大了在世界才被認可不被欺負,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軍軍事與經濟在全球的地位曾第一過也腐敗過,就像一隻雄獅一樣,睡醒了就很威風讓誰都不敢亂惹!一些台灣人歷史來對大陸發言;曾經想拋棄就拋棄現在強大了又要收回,我們這幾十年所受的委屈誰能理解!其實他們應該拋棄那段沉痛的委屈,對於「馬關條約」的那段歷史到今天也不能把責任全都撒在今天大陸人的頭上,當時台灣官員到大陸請求支援,清朝政府以「台灣沒有京城重要」拒絕支援台灣,其實在大陸的清政府已經做出了無謂的抵抗因為政權腐敗打不贏已經沒辦法才被迫簽約「馬關條約」,而如今的中國強大了要統一全國這是必須的!要不是謹記鄧小平的「和平解決」早就用武力轟炸小島啦!
像台灣、香港人在外國出事都找中國領事館,他們沒那個本事也捨不得花錢請人到那邊負責!葉門撤僑2015年3月29日,中國海軍護航編隊護衛艦臨沂艦[1]停靠葉門港口亞丁,撤離中國公民。3月30日,中國海軍護航編隊護衛艦濰坊艦載著449名中國公民平安撤離葉門西部荷台達港。至此,需要撤出的571名中國公民已全部安全撤離葉門。
美國在4月6日承認,無法幫助在葉門的公民離境。由於葉門機場關閉,美國希望在葉門的公民從海上乘坐外國船隻離境。他們在強大對公民生命安全不太在意啊。
⑻ 大決戰中蔣介石籌備逃往台灣是第幾集
是第14集。
經查詢大決戰第14集劇情介紹是,蔣介石急於說服傅作義同意自己的沈錦戰役方案,專門跑到了北平傅作義的家中來找他商量,進行籌備逃往台灣。
《大決戰》劇集首次以電視劇的形式全景展現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史詩般呈現波瀾壯闊的中國命運大決戰。
⑼ 電影《黃浦軍人》故事大概
在美國僑居的黃埔老人宋岩意外地收到了黃埔軍校同學會舉辦校慶活動的邀請,他激動不已,熱淚盈眶,思緒萬千,往事瀝瀝在目……
劇照
1924年,正當軍閥混戰,帝國主義在中國橫行霸道的時候,孫中山聯俄聯共建立了黃埔軍校,許多正直純朴的熱血青年為了實現報效國家,振興民族的願望,滿懷理想地從四面八方來到廣州黃埔島,投奔黃埔軍校。
在波濤洶涌的珠江邊,保定軍校畢業的宋岩與上海醫學院大學生薑漢等熱血青年同乘一條船,投奔黃埔軍校,他們暢談理想和抱負……結成了志同道合,同舟共濟的兄弟。
虹雲與姜漢在上海醫學院是同學,與宋岩自幼青梅竹馬是湖南同鄉。她來到黃埔軍校,但軍校不招女兵.在姜漢和宋岩的幫助下,廖仲凱讓虹雲到孫中山身邊,成為一名醫護人員。
孫中山撤掉不稱職的戴季陶,迎來周恩來擔任政治部主任。
《黃埔軍人》
叛軍陳炯明勾結北洋軍閥和英帝國主義要推翻孫中山建立的廣州政府。孫中山命黃埔軍隊消滅叛軍。
蔣介石為了政治目的追求宋美齡,將深愛他的陳潔如送到美國去,陳潔如傷心之至。
宋岩親眼目睹了校長蔣介石為了嚴肅軍紀,大義滅親、槍斃了臨陣脫逃,丟失陣地的表弟孫良。他認為校長蔣介石是自己的偶像。於是加入了國民黨,追隨蔣介石。開始了他漫漫坎坷人生之路。
宋岩和姜漢都深深地愛著虹雲,但宋岩與姜漢信仰不同。宋岩作為服從命令的表帥被蔣介石提為侍衛副官,是蔣校長十分器重的親隨。姜漢在攻打淡水城的戰門中,寫血書要求參加敢死隊的壯舉,成為虹雲十分佩服的男子漢。虹雲選擇了姜漢作為自己的伴侶,而宋岩則為了信仰放棄了愛情。在東征的一戰中,周恩來冒著槍林彈雨,身先士卒,親自指揮黃埔師生們浴血奮戰,奪回了陣地.為東征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周恩來的表帥作用.對姜漢和虹雲產生了重大影響。跟著這樣的人走,革命就定能成功、於是他們加入了共產黨,在戰斗中姜漢和宋岩都身負重傷。
在一次戰斗中,黃埔軍隊傷亡慘重、蔣介石失去信心,表示「不成功便成仁」,陳康冒死將蔣介石從戰火中救出。在綿湖一戰中黃埔軍校的師生們攜手並肩,英勇作戰,前赴後繼。
在抗戰期間,姜漢和宋岩相遇,但這時的姜漢已是八路軍的指揮員了,而宋岩已成為了國民黨的將軍。宋岩為執行命令,棄鄉親們不管撤離了戰場,姜漢為掩護群眾與日軍作戰英勇犧牲。
1975年,在「功德林」戰犯管教所生活了25年的宋岩終於被特赦。
宋岩提出回台灣與家人團聚的請求,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批准。然而,到了香港後,宋岩與蔣介石通話要求回台灣,卻遭到無情的拒絕。奄奄一息的蔣介石,害怕共產黨搞統戰,凡是特赦人員一律不許進入台灣。宋岩有家難回,又無臉再返回大陸,他感到無比的絕望,最後,只好背井離鄉,旅居美國。
宋岩來到廣州,和虹雲相遇.兩位白發蒼蒼的老人一塊到黃埔軍校舊地重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