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大片 > 香港最後一任總督電影粵語

香港最後一任總督電影粵語

發布時間:2023-01-22 02:45:22

① 香港最後一代總督是誰

總督是中國明清地方軍政大員。又稱總制。明代始設,分專務和地方兩種。專務總督以所轄專務為職,提督軍務為輔。地方總督多因防邊或鎮壓人民而設,以所轄地區軍務為主。正統六年(1441)正月,首次以總督軍務入銜。正統末至景泰初,地方亦多派總督。這些總督因事而設,事畢即撤。自成化五年(1469)兩廣再設總督後,其職始專,近於定製。總督與巡撫皆為地方軍政大員,合稱督撫。但總督權力較巡撫大,多數地區巡撫位於總督之下,亦有總督兼巡撫者;總督轄區較巡撫廣,一般都在一省以上,明末時有管轄五省、七省者;總督級別較巡撫高,地方總督多由部院正官中推選。在明代政治中,總督舉足輕重,入則為朝廷顯官,出則為一方軍政之首,故時人稱文帥第一重任。總督的作用是,以文臣鉗制武臣;協調各省、各鎮關系;統一事權,防止各省、各鎮互不相屬,互相推諉。體現了中央對地方軍事控制權的加強。總督在清代為地方最高級長官,總管一省或二三省,位在巡撫之上,正二品。清初總督額數及轄區並不固定,乾隆以後成為定製,全國設有八個總督:直隸 、兩江、陝甘、閩浙、兩湖(即湖廣)、兩廣、四川、雲貴。總督一般均帶兵部侍郎(或尚書)、右都御史銜, 其職掌綜理軍民事務、統轄文武、考核官吏,為一方面軍民高級長官世稱封疆大吏。另有漕運及東河、南河總督三員 。 光緒三十二年 (1906),東北奉天、吉林、黑龍江建行省,改將軍為總督,名曰東三省總督。 《清史稿·職官志三》:「總督。從一品。掌厘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

世界其他地區的總督

總督(Governor-General),英國國王在尊其為國家元首的英聯邦(除聯合王國以外的)各成員國的代表。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總督是英王在中央或國家一級的代表;在加拿大各省還有省督,在澳大利亞各州,還有州總督。總督職位隨英聯邦國家的憲法地位的演變而變化。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總督最初,是國王和英國政府的雙重代表;1926年的帝國會議決定,總督在供職國家的作用和英王對聯合王國政府所起的作用完全一樣,這就意味著總督不再是聯合王國政府及其利益的象徵。總督任命的程式也發生了變化。最初,是根據聯合王國政府的建議(事先和當地政府進行過蹉商)而得到任命的;但1930年帝國會議通過協定,確認總督應經過同國王的非正式協商、根據英聯邦有關國家政府的建議而委任。

在某些英聯邦國家的現代憲法中,有專門條款對總督選舉作出規定。在早期,總督通常來自英國。現代習慣作法是任命一個「當地」人為總督。現代總督是實權總督,他們行使職能而無需將他代表的國王置於優先地位;不過,總督通常像英王在聯合王國一樣,行使其憲法及禮儀職能。

歷史上西班牙在本土各行省、那不勒斯地區和美洲的殖民地, 以及英國在印度殖民地的統治者稱viceroy,中文也多譯為「總督」。Viceroy是拉丁文「vice」(來自宮廷的)和法文「roi」(國王)的組合。從職權范圍上來說,這一類的總督更近似中國清朝的總督。一些文獻中也將viceroy翻譯為「副王」。

總督亦是英文中Governor及Governor-General的翻譯。Governor一詞可用作一些殖民地、部分國家的州或省的州長或省長,如香港總督、華盛頓州州長,但一般只有殖民地首長才會翻譯成總督。部分殖民地,及英國的自治領(Dominion)的英國國王或女王代表叫作Governor-General,如加拿大總督、澳大利亞總督。

香港最後一代是彭定康 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成為港督前的譯名為柏藤,1999年,他成為了英國派駐歐盟的代表之一,並在2003年3月成為了20位歐盟專員之一,專責外交事務。1999年9月被任命為紐卡素大學的校監。2003年被選為牛津大學的校監。他在2004年10月,基於他對英國、香港和歐盟的貢獻,獲封為終身貴族,封號為巴恩斯男爵,因此獲英國國會上議院的議席,重返英國國會。

② 香港最後一任英國人總督是誰

香港足夠一人總督是彭丁康

他為英國在香港勢力做出了很多努力
為我國設置了很多障礙

③ 請問最後一任港督是誰

彭定康
彭定康(英語: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成為港督前的譯名為柏藤,1944年5月12日-),英國保守黨資深政治家,曾任環境部長、保守黨主席及香港最後一任總督。2000年至2004年出任歐盟外交事務專員,卸任後被封為英國終身貴族,封號巴恩斯男爵。

生平
彭定康是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的榮譽文學士畢業生,主修現代歷史,曾取得旅遊獎學金,於1965年前往美國留學。1966年他加入保守黨的研究部工作,是保守黨內改革派的中堅分子,在歐洲事務立場上,傾向歐洲,與保守黨以戴卓爾夫人為首的疑歐洲派有所不同。

他自1979年至1992年成為英國國會巴思選區的議員,於1979年至1981年出任下議院首長及藝術部部長,並於1989年至1990年出任環境大臣及由1990年至1992年擔任保守黨主席。1992年英國國會選舉中,被英國自由民主黨的Don Foster擊敗,令他失去在英國巴思選區的英國國會下議院議席,之後他辭任保守黨主席一職。稍後,獲得首相馬卓安安排出任第28任香港總督,接替衛奕信爵士。

④ 英國在香港的最後一任總督叫什麼名字

第5任港督夏喬士·羅便臣爵士\r\n夏喬士·喬治·羅伯特·羅便臣,第一代羅士敏男爵,GCMG,PC(Hercules George Robert Robinson, 1st Baron Rosmead,1824年12月19日-1897年10月28日),早年稱羅便臣爵士,1897年晉封世襲男爵後,改以羅士敏勛爵(Lord Rosmead,又譯樂善美勛爵)為通稱,並為後世所廣泛採用。羅士敏是一位英國資深殖民地總督,\r\n以他命名的事物\r\n樂善美道(Lord Rosmead Road),位於香港香港島太平山頂歌賦山一帶。 \r\n羅便臣道(Robinson Road),位於香港島半山區。 \r\n鴨洲(Robinson Island),位於沙頭角海以東,吉澳以西,該島英文命以羅便臣命名。 \r\n位於香港九龍半島的彌敦道,在1909年3月19日以前名叫羅便臣道(Robinson Road)。 \r\n\r\n堅尼地(Sir Arthur Edward Kennedy),是英國派駐香港的第七任港督。現在香港島灣仔的堅尼地道以及中西區地方堅尼地城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r\n中文名稱: 堅尼地 \r\n外 文 名: Arthur Edward Kennedy (英文) \r\n性 別: 男 \r\n生 卒 年: 1810—1883 \r\n國 別: 愛爾蘭

⑤ 跛豪中雷洛的原型

雷洛的原型是香港警察隊刑事偵緝處前總探長呂樂。

呂樂CPM(1920年5月16日-2010年5月13日),又稱雷洛。又名呂務樂,人稱樂哥、阿叔,有「五億探長」的稱號。香港警察隊刑事偵緝處前總探長,在任時期建立了一套與黑社會制度相關的貪污機制,後淪為香港通緝犯。2010年5月13日,呂樂於加拿大病逝。



(5)香港最後一任總督電影粵語擴展閱讀:

1960年代香港黃賭毒猖獗,歷任港島、九龍總華探長的呂樂縱橫黑白兩道,隻手遮天,風光一時。人稱「lak哥」的他,1940年任職警員,60年代與顏雄、韓森和藍剛合稱香港「四大華探長」,與黑幫勾結收取龐大賄款。呂樂被公認為四人之首。

四大探長貪污案60年代遭殖民地政府揭發。前港督麥理浩於1974年成立廉政公署,以遏止日益泛濫的警隊貪污。這一著名的「打老虎」的行動,引致警隊人心惶惶,更導致警廉沖突。隨後麥理浩頒下特赦令,不再追究大部分在1977年以前的貪污案,才平息警隊暴亂。

1968年,由於其時反貪污聲甚盛,呂樂決定提前「急流勇退」,在48歲便提早退休,靠收租和積蓄過著無憂生活。1973年,呂樂趕在廉署成立前偕八名子女及妻子移居加拿大,逃避追捕。


⑥ 香港的最後一位總督是誰

彭定康,巴恩斯的彭定康男爵,CH,PC(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 Baron Patten of Barnes,1944年5月12日-),出任港督前譯為柏藤,英國保守黨政治家,早年曾任環境大臣和保守黨主席,1992年獲委任為末任香港總督,並在1997年見證香港主權移交。彭定康自2000年至2004年出任歐盟外交事務專員,卸任後被冊封為終身貴族,現任紐卡素大學和牛津大學校監

早年生涯
彭定康於1944年5月12日生於蘭開夏郡波爾頓(Bolton),父親早年是爵士樂鼓手,後來成為音樂書籍出版商。彭定康年少時就讀區內小學。隨後獲得獎學金,入讀位於倫敦西部伊令(Ealing)的天主教聖本篤學校。完成中學課程後,獲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取錄,主修現代歷史,並於1965年取得「柯立芝旅遊獎學金」,負笈美國升學。

1966年,彭定康加入保守黨研究部工作,到1970年加入內閣辦公室,並自1972年至1974年,分別成為卡靈頓勛爵和威廉·懷特勞(兩人先後出任保守黨主席)的私人助理兼政治秘書。在1974年,他以30歲之齡,獲破天荒地被委任為保守黨研究部的主管,而後來1979年大選的不少競選宣言,都是出自他的手筆。

下議院生涯
在1979年5月,彭定康當選為巴斯選區的下議院議員。在1983年大選後,他獲聘任為北愛爾蘭大臣的國會私人秘書,並在1985年9月改任教育及科學部長,到了1986年9月又被調到外交部出任海外發展部長。在1989年7月,彭定康首次晉身內閣,出任環境大臣,任內負責推行廣受批評的人頭稅,而他在2006年出版的著作《表兄弟與陌生人:新世紀的美國、英國與歐洲》則指出,推行人頭稅是戴卓爾夫人的失誤。

在1990年11月,馬卓安接替戴卓爾夫人出任首相一職,馬卓安與彭定康交情甚好,因此他上任後隨即聘任彭定康為蘭卡斯特公爵領地總裁兼保守黨主席。在彭定康的籌劃下,保守黨得以在1992年大選中意外地勝出,但諷刺的是,他本人卻被自由民主黨候選人唐·福斯特擊敗,喪失了巴斯選區的下議院議席,由此退出了下議院。據馬卓安的自傳所講,若果當年彭定康能保住議席的話,將有機會出任財相或外相。

彭定康是一國保守主義者,對戴卓爾夫人主義並不贊同,他曾經在1979年致函戴卓爾夫人,指出她的貨幣主義主張有不妥之處。另外,彭定康也是在1990年敦促戴卓爾夫人辭職的三位閣僚之一。

末任港督
在馬卓安的安排下,彭定康在1992年7月9日正式出任第28任港督,一直至1997年6月30日聯合王國對香港行使主權的最後一日為止。與以往港督不同的是,彭定康是唯一一位信奉天主教的港督,也是少有不是出身自外交部,而是出身自國會的港督。彭定康上任前未有接受任何勛銜,就職時亦沒有穿上傳統的殖民地官服。由於他的身形略為較胖,中文譯名又十分中國化,故上任後坊間以至傳媒都暱稱他為「肥彭」。

「九五直選」
彭定康上任後不久便與中共陷入惡劣的關系。在1992年10月,彭定康發表了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報告提及政改方案,表示即將改革立法局的選舉制度,除了要「兩局分家」,取消所有委任議席,並新增九個功能組別議席(新九組),使所有在職人士都有資格投票(變相使這九個議席成為直選議席),以加快香港的民主步伐。但中國政府隨即大表不滿,指出改革未曾諮詢中央意見,並聲言將在香港主權移交後取消有關改革。其時北京不少官員指斥彭定康是「毒蛇」、「小偷」、「娼妓」以及為民主派跳「最後探戈」,當中,時任港澳辦主任的魯平更斥責彭定康是「千古罪人」。

盡管受到中央的強烈反對,彭定康的政改方案仍然成功在1994年6月30日獲立法局通過,並在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中落實。但中央則表明放棄「直通車」,不會讓在1995年當選的立法局議員過渡到特區立法會。而彭定康自宣布政改方案以後,任內亦再沒有被邀請與中共領導人會面。

閱讀全文

與香港最後一任總督電影粵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演員胡軍照片 瀏覽:388
洛陽寶龍商場電影院入口 瀏覽:304
奧特曼大電影全集新一代的奧特曼 瀏覽:909
審死官粵語電影1992粵語免費觀看 瀏覽:735
英文電影推薦中小學生 瀏覽:743
英文版電影雙字幕 瀏覽:873
台灣紅羊現代電影片 瀏覽:80
電影英文經典台詞對白 瀏覽:929
韓國電影小姐人物結局是什麼 瀏覽:817
電影陰羚結局講的是什麼 瀏覽:251
黑道電影全集大全完整版 瀏覽:746
胖子行動隊完整電影 瀏覽:123
一部電影裡面有個懷孕的女王 瀏覽:281
印度古代色情大全電影大全 瀏覽:796
怡豐城七莘路電影院 瀏覽:99
槑頭槑腦大電影完整版 瀏覽:720
英語作文如何製作一部電影 瀏覽:877
郴州電影院哪個比較好 瀏覽:107
公眾號放別人的電影網站違法嗎 瀏覽:247
麥嘉主演電影大全國語版全集 瀏覽: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