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 看海的日子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看海的日子》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IpUINZkTfYmtTTjQdFd0Ng
《看海的日子》是中國台灣電影,影片的導演是王童,主演:蘇明明。與同年的《兒子的大玩偶》一樣,這一部《看海的日子》也是源自於台灣著名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的小說作品。講述一日白玫在火車上遇到昔日的姊妹茵茵(蘇明明飾),已從良的她,嫁給了體貼的少校,並育有一子魯延。一家幸福的模樣,讓白玫突然也想當起母親來。後來白玫跟一位恩客;善良純朴的漁人阿榕(馬如風飾)借種懷一子後隨即離開該地。與漁人阿榕不告而別後的白玫獨自回到親生母親故鄉。
② 台灣的歷史影片
日治時期
日治時代台灣自製日語電影《莎勇之鍾》,李香蘭主演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治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原住民等題材[16]。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不過即使劇情片,仍有相當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傳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豐治郎於台灣定居,開始在台灣北、中、南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電影說明者),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起來。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17]
民國時期
台語電影興起
主條目:台語電影
台語電影《舊情綿綿》,洪一峰主演。1955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該團的拿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成為二戰後第一部台語片,一直到1981年最後一部台語片《陳三五娘》為止,歷經了二十多年的台語電影時代。根據統計,台語片的總產量將近兩千部,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部作品問世。《薛平貴與王寶釧》在當時台灣社會引起大轟動,皆創下當時票房紀錄,[18],引來一窩風的台語歌仔戲跟拍風。
健康寫實電影
1960年代,台海情勢逐漸穩定,中央電影公司提出健康寫實的製作路線,兼顧歐美寫實主義電影下,聘請李行拍攝《蚵女》與《養鴨人家》兩片。兩片均頗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導演李翰祥來台發展,並香港電影技術帶進台灣。此階段所拍電影類型除了初期的黃梅調,尚有歷史宮闈片《如西施》及文藝片,其中以瓊瑤原著為藍圖者佔了8部。
胡金銓與新武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開始製作新派的武俠片,其中的兩位主要導演胡金銓與張徹後來都來台灣發展。胡金銓於1967年為聯邦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絕佳的票房紀錄[19],從此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沒落。胡金銓的電影發揮中國京劇的特色,結合彈簧床與吊鋼絲的特技,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使得武打動作快速俐落,動靜收放形成視覺韻律。
功夫片興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在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
愛國政宣電影
197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台灣電影的愛國政宣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種則有如《汪洋中的一條船》的自我勉勵寫實片及如《一個女工的故事》的文藝片。
學生電影類型
之後,李行、宋存壽、屠忠訓等導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鳥之愛》、《歡顏》等清新的小品。之後,導演林清介則在《一個問題學生》賣座後,連續拍攝相同類型,以學生生活為主題的學生電影,這些類型電影包括《學生之愛》、《同班同學》、《男女合班》、《台北甜心》、《畢業班》等。而這波電影尚有《拒絕聯考的小子》、《年輕人的心聲》、《不妥協的一代》。此階段學生電影成為台灣新浪潮電影出現以前的重要台灣電影類型。這些低成本獨立製作方式,也讓新導演有了拍片的機會。事實上,台灣知名導演侯孝賢也在此階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等兩部片子。
台灣新浪潮電影的興起與沒落
台灣電影「現代主義」化,可說是始於三支短片合而為一的黃春明原著改編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蘋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頂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發的《台灣電影宣言風波》外,中影公司大膽啟用新人拍攝鄉土文學作品,也是確立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實上,於《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啟用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拍攝了《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16]。
《兒子的大玩偶》製作完成後,突破當時台灣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的抵制,於輿論、口碑與市場的支持下,為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自由創造一片天空。其後,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柯一正、陳坤厚、曾壯祥、李佑寧、王童等也確定了以導演為主;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意識前進的台灣新電影。
一般來說,此波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份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該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台灣政府所屬的中影所投資拍攝,主要的推動者為中影主事者明驥與中高階層的小野和吳念真。此三人,可說是促成台灣新電影的主要功臣,也對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產生重大影響[16]。
在此影響下,台灣業內原本拍攝商業電影的導演見狀,也將此潮流引進商業電影境地,此種以鄉土小說為類型的商業電影,計有《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室男》、《嫁妝一牛車》、《孤戀花》、《孽子》等。不過因為產量畢竟有限,1980年代台灣電影仍以如許不了主角的喜劇,與其他如著賭博片、犯罪片的商業電影。
另一方面,因為香港電影的成功,讓台灣輿論上也開始出現對台灣新電影的批判聲音。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台灣新電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逐漸壁壘分明,此因素,讓集體的台灣新潮流電影方朝終於1980年代末期結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為失利。不過,相對的,此藝術電影,卻同時間大受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的歡迎。
③ 侯孝賢的經典電影
侯孝賢的經典電影有《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小畢的故事》《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等。
《悲情城市》的經典主要在拍攝的背景,因為該片將我們並不理解的台灣歷史以一種悲傷沉痛的面目展示出來,告訴世人台灣之殤,殤在何處。將家國之夢融入電影,以電影醒喻世人。
侯孝賢在《悲情城市》中把台灣電影人獨立自覺的意識揮揚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家國大義的角度上去看本片幾乎就是台灣電影的最高峰。
侯孝賢個人簡介
1947年4月8日出生於廣東梅州,1948年移居台灣,台灣電影導演、監制及編劇,台灣電影的代表人物之一。1981年,侯孝賢拍出第一部長片《就是溜溜的她》,在這部影片中,他運用長鏡頭而造就出的視覺風格,後來成了他的電影的標識。
1986年,發行過個人音樂專輯《太陽》。231989年執導的影片《悲情城市》獲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 、西阿克特別獎和第2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1993年憑借《戲夢人生》獲得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2007年,侯孝賢獲第60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2007年11月11日,侯孝賢擔任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理事長。452014年,獲第8屆亞洲電影大獎終身成就獎。62015年,侯孝賢憑借電影《刺客聶隱娘》獲得第68屆戛納電影節和第5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④ 有個電影叫什麼的玩偶求解答
兒子的大玩偶 / The Sandwich Man
1983-09-02 / 陳博正 / 楊麗音 / 曾國峰 / 台灣 / 侯孝賢 / 萬仁 / 曾壯祥 / 106分鍾 / 劇情 / 黃春明 / 吳念真 Nien-Jen Wu / 漢語普通話
俄羅斯玩偶 / The Russian Dolls / Russian Dolls
2005-06-15 / 羅曼·杜里斯 / 凱利·蕾莉 / 奧黛麗·塔圖 / 西西·迪·法蘭絲 / 法國 / 英國 / 塞德里克·克拉皮斯 / 125 分鍾 / Germany: 129 分鍾 / 俄羅斯玩偶 / 喜劇 / 劇情 / 愛情 / Cédric Klapisch / 英語 / 俄語 / 法國 / 西班牙語 / 義大利語
魔鬼玩偶 / 魔鬼玩偶
1936-07-10 / 萊昂納爾·巴里摩爾 / 莫琳·奧沙利文 / Frank Lawton / 美國 / 托德·布朗寧 / 78 分鍾(Turner library print) / 魔鬼玩偶 / 科幻 / 恐怖 / Garrett Fort / Erich von Stroheim / 英語
真人玩偶 / The Doll / 真人玩偶
Josefine Dora / Victor Janson / Marga Köhler / 德國 / 恩斯特·劉別謙 / 48 分鍾 / 58 分鍾(2000 restored version) (20 fps) / Belgium: 70 分鍾( with French titles at Brussels Musée Cinéma) / 真人玩偶 / 喜劇 / 奇幻 / E.T.A. Hoffmann / Hanns Kräly / 恩斯特·劉別謙
死亡玩偶 / 死亡玩偶
2004-08-19 / Ernst Gossner / Loriele New / Matthew Noah word / Romi Koch / 美國 / Adam Sherman / 死亡玩偶 / 喜劇 / 恐怖 / 英語
德累斯頓玩偶 / 德累斯頓玩偶
2005-11-22 / The Dresden Dolls / Amanda Palmer / Brian Viglione / 美國 / Michael Pope / 德累斯頓玩偶 / 音樂 / 英語
滑稽玩偶 / 玩偶之家
1986-1988 / 美國 / 30min/ep / 滑稽玩偶 / 動畫 / Jina Bacaar / 英語
不知道你說的是哪一個???
⑤ 張一白、田壯壯、侯孝賢、蔡明亮、楊德昌、岩井俊二都有哪些電影
姓名:張一白 職業:導演 演員 編劇 監制 性別:男 國籍:中國大陸 主要作品:MTV:《好大一棵樹》、《祝你平安》、《同一首歌》等。廣告:《海南航空形象系列》、 《聯想FM365》 。電視劇:《將愛情進行到底》、 《開心就好》 。電影:《開往春天的地鐵》。 中文名: 田壯壯 英文名: Zhuangzhuang Tian 星座:金牛座 角色:導演,演員,編劇 中國電影「第五代」代表人物之一,曾當過兵,做過攝影師。父親田方,曾在影片《英雄兒女》中扮演政委王文清。母親於藍,電影演員,曾出演的影片有《江姐》、《革命家庭》和《烈火中永生》。田壯壯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78年至2002年為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與陳凱歌、張藝謀等並稱為第五代導演。2002年回母校北京電影學院執教,擔任導演系研究生導師、系主任;同時開啟人生又一段創作高峰期,包括:向大師致敬的「臨摹」之作《小城之春》,以他深深熱愛的雲南土地和雲南人為主題的《德拉姆》,夢想、計劃了多年的《吳清源》和《狼災記》等。 姓名 侯孝賢Hou Hsiao-hsien 生日1947年4月8日 出生地 中國廣東梅縣 現居住地 台灣 國家/地區 中國 職業 導演,編劇 台灣新電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生於廣東梅縣,是客家人。1948年移居台灣。1972年畢業於台灣「國立藝專」影劇科。1974年從影。次年任李行場記、助理,當過副導演、編劇、演員。 1975年起從事編劇工作,編有《桃花女斗周公》、《早安台北》、《我踏浪而來》等電影劇本。1980年首導《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1981)成名。1982年執導《在那河畔青草青》引起影壇廣泛重視。1983年與萬仁、曾壯祥聯合執導的《兒子的大玩偶》獲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獎,並引領台灣電影新浪潮的開端;《風櫃來的人》獲1984年法國南特大三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1984年創作劇本《油麻菜籽》獲第二十一屆台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執導《冬冬的假期》獲1985年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第三十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獎。 1985年執導《童年往事》,獲第二十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第三十七屆西柏林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及鹿特丹電影節、夏威夷電影節、亞太影展作品獎。1986年執導《戀戀風塵》獲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攝影音樂獎、葡萄牙特利亞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尼羅河的女兒》獲1987年義大利都靈電影節第五屆國際青年影展影評人特別獎。1989年執導《悲情城市》獲第二十六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台灣中時晚報最佳作品獎、導演特別獎,第四十六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1993年執導《戲夢人生》獲台灣中時晚報電影獎最優秀作品獎,1993年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獎。其後作品有《好男好女》(1995)、《南國再見,南國》(1996)、《海上花》(1998)、《千禧曼波》(2001)、《咖啡時光》(2004)、《最好的時光》(2005)等,亦在金馬獎及海外影展上多有斬獲。 蔡明亮主要作品: 天邊一朵雲 Wayward Wind (2005) 不散Good Bye, Dragon Inn (2003) 天橋不見了 Skywalk Is Gone, The (2002) 你那邊幾點 7 to 400 Blows (2001) Fish, Underground (2001) 洞Dong (1998) 河流The River (1997) 愛情萬歲 Aiqing wansui (1995) 青少年哪吒 Ch'ing shaonien na cha (1993) Xiao hai (1991) 編劇作品 天邊一朵雲 Wayward Wind (2005) 不散Good Bye, Dragon Inn (2003) 天橋不見了 Skywalk Is Gone, The (2002) 你那邊幾點 7 to 400 Blows (2001) 洞Dong (1998) 河流The River (1997) 愛情萬歲 Aiqing wansui (1995) 青少年哪吒 Ch'ing shaonien na cha (1993) 生平風格 楊德昌(1947—2007.6.29),台灣電影導演,其電影作品深刻、理性,有強烈的社會意識,被稱作「九十年代最具影響力的台灣大師之一」、「台灣社會的手術燈」,在世界影壇享有盛譽。 楊德昌出生於上海,成長於台北,祖籍廣東梅縣。1949年2月,一歲多的楊德昌隨父母遷台,自此成長在台北。 楊德昌1969年畢業於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控制工程學系。在大學里,受西方思想影響,楊德昌一畢業就出國留學,1970年進入佛羅里達大學研讀計算機碩士,1974年轉赴美國南加州大學念電影並成為導演,但沒修完課程就離開。後來在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附屬海軍國防反潛研究所擔任計算機設計。2007年因大腸癌於美國當地時間6月29日於洛杉磯比佛利山莊的住處病逝,享年59歲。他的去世被認為是「台灣獨立電影時代的終結」。 1982年參加拍攝《光陰的故事》,該片被稱作台灣新電影的開山之作。1983年編導《海灘的一天》。1985年編導《青梅竹馬》,1986年編導《恐怖分子》。1991年編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4年編導《獨立時代》,被評為1994年台灣十大華語片之一。1996年導演《麻將》,2000年導演《一一》。 楊德昌的電影主要描寫台北城市生活,與侯孝賢的鄉土電影形成鮮明對比。楊德昌與台灣知名歌手蔡琴曾有過婚姻,但已離婚。 岩井俊二(Shunji Iwai,日文:いわい しゅんじ),日本電影導演,作家及記錄片導演。日本新電影運動旗手,被譽為日本最有潛質的新近「映像作家」,也有中國影迷稱他為「日本王家衛」。九十年代以來,日本電影復甦,在亞洲乃至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日本新電影運動」。除了今村昌平、熊井啟、筱田正浩等老一輩導演繼續有佳作問世外,而北野武、岩井俊二、周防正行、竹中直人等一批中青年導演也都由於他們優秀的電影作品開始為世界所知。其中以影像清新獨特、感情細膩豐富著稱的岩井俊二堪稱日本年輕一代導演中的佼佼者。 岩井俊二影視作品年表 1991年 《無名的孩子》 《來殺人的男人》 1992年 《鬼湯》《OMELETTE》 《蟹肉罐》《MARIA》 《一個夏至的故事》 1993年 《煙花》《無名地帶》 《雪的國王》 1994年 《愛的捆綁》《夢旅人》 《瘋狂的愛》 1995年 《情書》 1996年 《燕尾蝶》《月亮騎士》 1997年 《空之鏡》 1998年 《四月物語》 1999年 《想從另一個透視觀看煙火的孩子們》 2000年 參演《式日》 2001年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又名「青春電幻物語」) 2002年 《ARITA短片》 2004年 《花與愛麗絲》 2006年 《虹之女神》[岩井擔任製作人] 《市川昆物語》
⑥ 有一部武俠電影裡面的角色都是玩偶
《聖石傳說》是台灣霹靂布袋戲於2000年上映的數碼武俠動畫電影。
⑦ 兒子的大玩偶的影片賞析
影片由三段故事構成。在第一段故事《兒子的大玩偶》里,主人公每天為了養家糊口,而必須得戴上小丑的面具到外面奔波,因為長時間里無法悉心陪伴家人,而使得他自己的孩子都認不清他是誰,只知道化上了小丑裝後逗自己玩耍的那個人。故事講述了當今社會所面臨的兩種矛盾,一是生活壓力讓自身無法正常融入家庭生活,無法正常扮演自己親人的角色;而另一個矛盾則是社會身份與現實身份的迷失,讓更多人如同主人公所表現出的那樣,淪為一個為人帶來快樂,為自己徒添感傷的舞台假面。
在第二段《小琪的帽子》里,兩個推銷員為了生計,而必須到台灣農村去推銷日制的高壓鍋,即便他們清楚知道這個商品本身有著嚴重的安全隱患,是偽劣的危險品,可是為了能從老闆那裡拿到養家糊口的薪水,就不得不欺騙淳樸的鄉親們,隱瞞商品的質量問題。但事情發展到最後,兩個人最起先的擔心卻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在高壓鍋的爆炸事故中雙雙受傷。這個看起來黑色不羈的故事對現代社會給人性帶來的扭曲極盡嘲諷,人們為了積累自身生存資本,而不惜違心去欺騙其他無辜的人們,最終不是淪為自欺欺人的受害者,就是做了黑心商人的幫凶。他們與之前的小丑一樣,都是為了生存而被迫喪失真實自我的假面,不同的是那背著廣告牌走街串巷的小丑只是假在了外表,丟失了自己的外在身份;而兩個走進農村的推銷員卻是假在了內在,他們都在利益的誘惑下丟失了自己做人的良知。
至於第三段故事《蘋果的滋味》,則顯得更加有趣、更加荒謬了一些,故事中講述一個美國軍人違章開車而撞傷了為家庭生計不停奔波的主人公,令其不得不住院休養。原本肇事的美軍上校為其補償醫葯費、補貼家用、提供生活保障本都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在自我意識非常薄弱的主人公角度看來,反而認為美國人對他的照顧是一種恩賜,是自己不敢企及的額外恩惠。他自己被撞得重殘,最後還對這位美軍上校感恩戴德,甚至要向他去道歉。影片描述出台灣民眾在新生活的壓力下自我精神的麻木,甚至還嘲諷了台灣國民黨當局幾十年來對美帝國主義的依附本質,令無數基本已經喪失了精神、犧牲了自我的人們成為資本生活、拜金主義的奴婢,更在主人公的卑微心態里詮釋出整個時代的悲愴。
⑧ 兒子的大玩偶的影片介紹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https://pan..com/s/1cvpVgTYr3ZXqfNbGrny7cg
提取碼:4axz
《兒子的大玩偶》是由侯孝賢、曾壯祥、萬仁聯合執導,陳博正、金鼎、卓勝利等共同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改編自台灣鄉土作家黃春明的同名小說,由《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帽子》、《蘋果的滋味》三段故事組成,其中《兒子的大玩偶》講述的是老實巴交的青年坤樹為了養家糊口而掙扎求生的故事;《小琪的那頂帽子》講述了兩個推銷員到鄉下推銷日本偽劣產品「快鍋」的故事;《蘋果的滋味》講述了工人江阿發被美軍上校撞斷腿後的經歷。該片於1983年9月2日在中國台灣上映。
⑨ 跪求80年代台灣電影,【在線觀看】免費百度雲資源
80年代台灣電影,在線觀看免費資源
劇名:海灘的一天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⑩ 兒子的大玩偶的幕後故事
出品於1983年的《兒子的大玩偶》,是根據台灣著名的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的同名小說所改編,是由三個不同的小故事組成,分別是《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以及《蘋果的滋味》。由候孝賢、曾壯祥和萬仁各自執導其中的一段。影片是新電影開展以來最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取材自台灣當局一直給予封殺的「鄉土文學」,原著作本就已經處在了官方的禁忌邊緣,而且官方向來防電影更甚於控制文字傳播,「中影」拍攝這種電影,是承擔了一定的風險的。影片在拍攝完畢送交新聞局審查之際,由萬仁導演的那一段《蘋果的滋味》則引發了一場風波,後來被稱為「削蘋果事件」。在那個尚未解嚴的時代,故事內容黑色而嘲諷,對社會的批判色彩較為濃重,這不符合台灣當局與新聞局對台灣電影的指導綱領(參考台灣電影對社會負面描寫的禁令)。尤其是故事內容呈現台灣人民卑微、麻木的社會心態,則更令當局惱火,一度要求將《蘋果的滋味》一段修改或刪除。事件最終在聯合報記者楊士琪的批評與呼籲下,《兒子的大玩偶》才最終能保持原貌出現。這次的削蘋果事件,雖然只是一兩鏡頭的刪存之爭,但卻代表電影自由的重大勝利,並為爾後新電影創作奠定了強大的輿論基礎。
侯孝賢確立台灣新電影的存在
上個世紀80年代,台灣的電影有幾種流派:武俠片、社會奇情片、瓊瑤式文藝片及軍教片,內容流於俗套。於是一批新銳導演,包括侯孝賢、吳念真、劉家昌、小野等人開始推動「台灣新電影運動」,企圖推翻舊電影的窠臼。繼《光陰的故事》成功後,侯孝賢、曾壯祥、萬仁也拍了一部三段式電影———《兒子的大玩偶》。該片以台灣社會開始轉型的20世紀60年代為背景,三段不同的故事都呈現當時小人物的辛酸。《兒子的大玩偶》被認為是正式確立了「台灣新電影」一詞的存在,它的寫實風格為往後的新電影奠定了主題與方向。
原作:旨在喚起民族意識
台灣在歷史上曾經先後被荷蘭、西班牙、日本殖民者侵佔,蔣介石統治集團在大陸失敗後潰遷到台灣,又依靠美國、日本,使得台灣政治、經濟文化背景極為復雜,在社會中普遍存在崇美崇日的思想,台灣一批作家認識到喚醒民族意識的重要性,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創作出一批批判美日等外國經濟和文化對台灣支配性影響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影響較大的就包括黃春明的《兒子的大玩偶》。
《兒子的大玩偶》的攝制是由編劇吳念真提出來的,他的理由是准備參加亞太影展,題材當然要反映亞太國家和地區發展過程中深受先進強國的影響。影片基本保持了原作精神,選角平實,多採用實景拍攝,片中使用國語、台語、英語等語言,務求什麼人說什麼話,使本片的每一段都自然流露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內容和形式達到求真的統一,體現了新電影的紀實風格。
電影:由三段各自獨立的故事組成
侯孝賢執導的《兒子的大玩偶》,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的一個小鎮上,青年坤樹把自己打扮成小丑模樣,走街串巷替戲院作廣告招攬觀眾。回到家中,讓兒子阿龍快樂是他最大的安慰。有一天,戲院老闆叫他不必走街串巷,改用三輪車把電影廣告散布到每個角落。他的兒子看慣了他的小丑形象,當坤樹不再將自己打扮成小丑模樣想要抱兒子時,兒子反而大哭起來。坤樹為了使兒子高興,只好又拿出白粉,把自己打扮成小丑的形象……
曾壯祥執導的《小琪的那頂帽子》,描述兩個青年人為了養家糊口,到一個小鄉鎮推銷一種他們自己也懷疑其安全性的日本快鍋,其中一個推銷員林再發在親身示範用快鍋燉豬蹄時,發生爆炸,意外喪生。而他懷孕的太太此時卻因摔了一跤住院待產,打電話來要林再發去醫院。
萬仁執導的《蘋果的滋味》,講述一個從南部到北部工作的工人阿發被一輛美軍的轎車撞倒而軋斷了雙腿,阿發的妻子阿桂和孩子第一次從貧民區搭著大型轎車去一棟全白色的教會醫院探望阿發的傷勢,肇事的格雷上校為了「道義上」的責任,口頭允諾要把阿發的一個啞巴女兒接到美國去讀書,同時還付了兩萬元給他們。這種情形引起來探病人的工頭的羨慕,以為他是故意找一輛美國車撞上去的。一家人吃著外國教會醫院看護給的蘋果,覺得它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甜美可口……
影響:削蘋果事件
雖然《兒子的大玩偶》中的「蘋果的滋味」探討台灣對美國的依存心理並不十分深刻,仍然引起了一場「削蘋果的風波」。國民黨文工會一些觀念守舊的官員要求電檢單位對影片中幾個片段作出刪剪,電檢單位只好照辦。這可以說是對當時所標榜的「電影創作自由」、「電影藝術創作獨立性」的提法是一個極大的諷刺。這出電檢刪剪風波,使得導演萬仁十分引人矚目。而萬仁一氣之下,賦閑在家兩年,幾乎想放棄電影。聯合報記者楊士琪在報紙上公開揭發並抨擊此事,該文刊出後,輿論大嘩,批判官方、中影與影評人協會之聲不斷,《兒子的大玩偶》終於才能保持原貌出現。
這次的削蘋果事件,雖然只是一兩個鏡頭的刪存之爭,但卻代表電影自由的重大勝利,並為以後新電影創作奠定了輿論基礎。同時,這次事件也使得代表過去「觀眾電影」影評角色的影評人協會、以及代表政治力量的文工會,明顯落入下風。整個事件也被認為是失去地盤的舊陳述勢力對新一代影評人的一次失敗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