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影片《劣質愛情》講述了什麼故事
女人身上刻了條形碼被丟在沙漠,還有個鬧鍾是《劣質愛情》電影。
《劣質愛情》是由安娜·莉莉·阿米普爾執導的118分鍾愛情片。該片由傑森·莫瑪、基努·里維斯、金·凱瑞、蘇琪·沃特豪斯等主演,於2016年9月6日在義大利威尼斯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個生活在德州的廢墟之上的女孩,為了離開食人族控制的德州,尋找自己未來的歸屬和愛情,獨自上路,面對著危險和未知,走出這里,迎接新生活的故事。
影片評價
影片像它的簡介那樣,成了一個德克薩斯州荒原上,食人族愛上自己的獵物的反烏托邦愛情故事。不是說愛情故事不好,而是因為導演缺乏足夠的想法,讓這個故事變得越來越淺薄無趣。原本,邊緣人被排斥到主流社會之外,淪為食人魔和癮君子的設定多麼有吸引力和展開餘地。
但導演卻似乎什麼都不想說,沒什麼要表達,就是隨心所欲的在影片中耍酷,任性加上一些生硬的意向和台詞,比如「舒適鎮」里一直都強調著的夢想,通過瘋男人的口似乎進行了諷刺,但似是而非並不明確。
⑵ 《純真年代》:明知不愛,何必挽留,這樣的「純真」毀了所有人的幸福
愛情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情?愛情和婚姻的關系又是怎樣的?——這些自古以來就是文學作品探討的母題。
相信看了《純真年代》這部作品,會引起你對愛情、婚姻、責任、自由等多方面的思考。
《純真年代》是美國作家伊迪絲·華頓的代表作,她曾憑借該書獲得了1921年普利策小說獎,也因此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的女性作者。
1993年《純真年代》被改編為同名電影,在全球熱映,更是引發無數觀眾的熱議,至今仍被奉為愛情電影的經典。
一
為什麼這部作品會引起這么多關注和爭議呢?
因為它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9世紀末紐約上層社會的三角戀情故事,深刻反映了主人公在社會規則束縛下痛苦的情感糾葛和愛情抉擇;而這種感情矛盾具有很強的現實性,能引起不同時代人們的共鳴。
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故事梗概吧:
19世紀70年代,紐約的上流社會表面上一切都講究規范和傳統,例如一個年輕女人即使因無法忍受丈夫放盪而離婚都會被視為敗壞門風。
故事的主人公貴族青年阿切爾,是一位年輕有為的律師,他和未婚妻梅門當戶對、感情穩定,馬上就要進入婚姻的殿堂。
梅可以說是最完美的妻子人選,她出身高貴、明艷動人、優雅溫柔、忠誠勇敢,甚至還長於運動,言談幽默,是許多貴族青年追求的對象,阿切爾也為自己能擁有她感到十分得意。
可是,這一切隨著另一個女人的到來發生了改變。這個女人就是梅的表姐艾倫,也就是奧蘭斯卡伯爵夫人。
艾倫是阿切爾少年時的玩伴,曾經對她有過懵懂的情愫,後來她遠嫁歐洲,離開紐約已多年。
她的丈夫奧蘭斯卡伯爵有錢有地位,但是風流成性,而且像對待囚犯一樣對待她。後來在丈夫秘書的幫助下,她逃出了牢籠,據傳她在此期間竟然跟那個秘書同居了。現在,她正在積極謀求與丈夫離婚。
在當時,艾倫的這些行為是為上流社會所不齒的,所以她受到了紐約上流交際圈的集體冷遇。
可是阿切爾卻為她的特立獨行和對自由獨立的追求所吸引,從同情到為幫助她而多方奔走,最後無可救葯地愛上了她。
艾倫雖然沒有梅年輕美貌,但在阿切爾眼中,「她身上卻散發出一種神秘而自信的美,落落大方,眉目堅定,毫不做作。」他的內心波瀾起伏,難以自製。
為了逃避這種不合規范的愛,他急於將婚期提前。雖然心思敏銳的梅懷疑他心有所屬,他卻堅決予以否認。
可是婚後他卻越來越感受到婚姻的束縛、壓抑,他與梅根本不是同一類人,沒有共同語言和思想。他厭惡上流社會的虛偽和浮華,他覺得梅的完美「只是一種人工馴養的產物」,一切都合規合矩卻沒有自己的靈魂。他感覺他的婚姻是「一方無知,另一方虛偽,兩個人沉悶地組成一種物質和社會利益的結合體」。
而他深刻地認識到他和艾倫才是同一類人,是靈魂契合的愛人。
再次相遇,他們彼此熱切地渴望著;甚至,決定沖破世俗在一起,遠走高飛。
可是,就在他想向梅坦白一切時,早已看清一切的梅把自己懷孕的消息告訴了他,而且說在確定懷孕前就已經告知了艾倫。
最終,為了成全他們,艾倫返回了歐洲,留下了阿切爾和梅過著平靜的日子。
梅死後,已屆老年的阿切爾從兒子口中才明白,原來梅一直是理解並同情他對艾倫的愛的。
但時光已逝,過去的一切都已如煙,已獲自由的他最終沒有去見自己想念了一生的艾倫,而選擇將愛留在純真的記憶中,也算是成全了梅對於體面婚姻的願望。
二
人們對於這部作品中三角戀情的理解,可以說見仁見智:
有人說阿切爾就是一個「吃著碗里看著鍋里」的渣男,明明有那麼完美的妻子,卻還要感情出軌;
有人指責艾倫是一個看似無助可伶的綠茶婊,竟然勾引有婦之夫,和自己的表妹夫搞曖昧;
也有人說真正的心機女其實是梅,她的「純真」只是一種諷刺,正是她用心機才拆散了一對真正相愛的人;
當然,也有人反駁,說梅是無辜受害者,那樣做只是在維護自己的家庭,她才是一個真正寬容、善良、聰明的妻子;
······
其實,從作者的創作意圖來看,這三個人都不是絕對的壞人。(打個不甚恰當的比方,這三個人的性格和角色有點類似於《紅樓夢》中寶黛釵的關系。)
作者顯然是認可並同情阿切爾和艾倫的感情的,她認為他們才是心靈契合的伴侶,只是卻是在錯誤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他們的愛情是發自內心的相互吸引,是無法克制的真情流露,並不是玩弄感情和追求刺激。
所以,在小說中,她細膩地描寫了他們在愛情和責任、道德方面的矛盾糾結,反映了在上流社會虛偽的規范之下他們內心的叛逆、反抗和妥協。
為了對方的名聲、家庭和地位,他們痛苦、抑制、逃避、掙扎,最終選擇分離,因而張望一生,遺憾一生。
對於梅,作者雖然把她塑造為一個合乎上流社會規范的缺乏個性的大家閨秀,對她的「純真」似乎也似有微諷,但是不可否認,作品中的梅更多表現出來的是美麗、優雅、寬容、純情,還有聰敏。
為了即將出世的孩子,為了家庭的完滿,為了阿切爾不身敗名裂,那一點小小的心機不也是可以理解的嗎?
所以,看過小說和電影,似乎同情、喜歡梅的反而是大多數。這是因為讀者和觀眾把故事帶入了現實生活,而不僅僅是把它作為反映社會弊端和人性深度的文藝作品。
這一點在文學鑒賞中是很常見的,亦即人們常說的「形象大於思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就是說文學作品的主題往往具有模糊性、多義性;而文學形象一經產生,他(她)就不完全屬於作者了,讀者可以對他(她)進行再創作,甚至讀者的理解可以和作者的創作本意大相徑庭。
三
在這里,如果不考慮原作的時代背景和它對上流社會虛偽道德規則的批判,而是將這個故事帶入到現實生活中,我最想對作品中的妻子梅說一句:
明知不愛,何必挽留,這樣做只會傷害三個人的幸福,那個男人他根本配不上你的優秀。
雖然,阿切爾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渣男,可是,他卻有明顯的性格缺陷。
首先,他對自己及所愛缺少透徹的認識,為人不夠理智,在與異性的交往中沒有把握好適當的」度」。
他一直表現得是一個中規中矩的上流社會紳士,其實內心是一個激情叛逆、蔑視「規則」的人,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悶騷型」的人。這樣的人內心比較火熱浪漫,很容易被艾倫那樣的女性所吸引。
不能否認,他對於艾倫的幫助,開始是出於真誠的同情和義憤,可是他卻沒有理智地認清現實和他們之間的關系,反而一頭扎進這令人尷尬的不倫之戀中。
這種戀情在任何時代都是不合常規的,很難得到人們的祝福。在當時那種時代更是只會以悲劇結局。
而他曾經也一直認為自己是愛著梅的,甚至以能得到美麗的梅而得意。可是,當見到艾倫,他卻越來越覺得梅的無趣,以及和自己的種種不合拍。
這大概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美麗的外表」和「有趣的靈魂」的區別吧。
可是,他可曾試著去溝通和了解梅呢?顯然沒有。
而且到底什麼才是「有趣的靈魂」呢?我不相信像梅那樣聰明敏銳、寬容善良、多才多藝、幾乎受到所有人喜愛和贊譽的女性會是無趣的。
很多情況下,這大概是現實生活中很多男性出軌的理由吧。所謂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就像張愛玲關於「紅玫瑰」和「白玫瑰」的經典語錄:
一個男人的一生中,至少會擁有兩朵玫瑰,一朵是白的,一朵是紅的。如果男人娶了白玫瑰,時間長了,白的就成了桌上的米飯粒,而紅的就成了心頭的珠砂痣;但如果他要了紅的那朵,日子久了,紅的就變成了牆上的蚊子血,而白的,卻是床前明月光。
試想一下,假如阿切爾真的娶到了艾倫,卻因此眾叛親離、身敗名裂,在生活的瑣碎中,是否還能保持當初那種感覺?
另外,阿切爾又是猶豫、懦弱甚至虛偽的,遠不如兩位女性勇敢坦誠。
是他,當著艾倫的面主動在公共場合宣布了和梅訂婚;也是他,三番五次製造與艾倫的獨處機會;還是他,無事生非每天給艾倫送鮮花,而且對艾倫的其他追求者表現出了明顯的妒意。
而在他意識到自己愛上艾倫的時候,他與梅還沒有正式結婚,按理說還有挽回的餘地。可是,他卻為了逃避、壓抑這種情感,跑去向梅請求早點結婚,以為結婚就可消除自己的心魔。
而當女人的第六感使梅意識到他似乎另有所愛並且給他選擇的機會時,他卻不知出於什麼心理堅決予以否認。
可笑的是,此後他還是覺得自己無法離開艾倫,又想對梅坦白反悔,可此時梅寫信告知他婚期已定,他只好又一次違背自己的本心,與梅步入婚姻的殿堂。
按說既然選擇了結婚,就該好好經營自己的家庭了。可是不久他就認為自己在婚姻的束縛下漸漸失去了自我,覺得自己要被不幸的婚姻所活活埋葬了。
在他眼中妻子已經「用光了她的詩歌和浪漫,成長為她母親的復製品」,連她的「講道理、從不委屈抱怨」都成了缺點,都成了個性不合、無法溝通的理由。
人們常說,婚姻都是有保鮮期的,可是這個猶豫糾結的男人,連最短的保鮮期都沒有給過梅。
「他甚至瘋狂地想著,如果他的妻子發生了什麼意外死去的話,他就自由了。」
從這一點上看,罵他是「渣男」「偽君子」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還有,阿切爾對未來還抱有不切實際的烏托邦式的幻想。
他幻想拋棄一切與艾倫私奔,到一個沒有人認識他們的地方去:
「我們可以逃到一個沒有妻子和情婦這種說法的世界去。在那裡我們只是兩個相愛的人,是彼此的全部,世界上其他一切事情都不再重要。」
而艾倫對現實的認識則清醒得多,她多次拒絕阿切爾的表白,她不想讓阿切爾也陷入自己經歷過的這種處境中。
她說:我們只有保持距離,才能彼此親近。
可惜,阿切爾始終沒有認清現實。
他可能都沒有意識到,正是他使自己錯失了一生摯愛——是他,曾經力勸艾倫回到丈夫身邊去,不要做「離婚」這樣傷風敗俗的事;是他,拒絕了梅婚前坦誠的提議,放棄了選擇的機會;是他,為了壓制情感催著梅早早完婚,失去了後悔的機會。
這樣一個男人,憑什麼值得像梅這樣一個女人苦心挽留呢?
四
雖然在文學作品中,「完美」的人往往被塑造為無趣的老好人或符合社會規則的木偶人;但在現實生活中,像梅這樣的女人,真的可稱為一個完美的妻子。(就像以前有人提出過「娶妻當娶薛寶釵」的觀點。)
她美麗溫柔,端莊嫻靜,聰明敏銳,寬宏大量,還擅長運動。她是紐約上流社會的一顆明珠,走到哪裡都是交際場上的中心,卻又從不被人嫉妒,因為她是那麼的謙虛低調,善解人意。
可是從一堆「情敵」手中搶到她的阿切爾,卻不知珍惜。對這樣的男人,又何必委屈自己勉強挽留?
有人也許會說,梅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留住了丈夫,保住了家庭,兒女繞膝,生活完滿。
可是,心中的缺口真的能填補完整嗎?
從梅的遺言中可以得知,她認為是自己的請求使阿切爾放棄了終生摯愛,所以,她希望自己死後,兒子能幫自己成全阿切爾和艾倫。
可見,她是知道丈夫是並不愛(或者不是那麼愛)自己的,他心中始終裝著另一個女人。我相信,這對任何女人這都是人生的一大缺憾。
而另外兩人,一個張望一生,一個孤獨終老。三個人都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幸福。
何必讓自己如此卑微,既知不愛,何不放手?
也許那個男人根本配不上你的優秀,或者獨特。
⑶ 怎麼評價電影《愛情與靈葯》
這部影片打的是愛情喜劇,從電影中的某些角度來講,算不上一部成功的影片。電影整體是由「賣葯」而展開,這樣的題材很容易就變得低俗,影片的開頭以及中間出現過的詞彙和畫面,都和低俗這個詞脫不了干係。當然,在成人世界裡,這樣的也算得上是刺激,更何況,在這裡面還摻雜著喜劇的因素,每個點似乎都恰到好處。
她的病情很嚴重,吃了很多葯都沒有作用,可她還是只能依靠葯物來維持現狀。看到她的第一眼,就是感覺天妒紅顏,她的緊張全都藏了起來,面對傑米的進攻,她也是到了最後才有了回應。
這樣的一部影片,表面上看可能有過多的輕浮,細看下去卻有感動的點在,能拍出這樣的電影也是需要一定的勇氣,並且還要承受壓力,在很多開放的國家,這樣的影片無傷大雅,但放到中國的屏幕上,或許就成了有傷風化。所以這部影片包含的輕喜劇以及帶著葯物產生的難受,兩者沖突在一起,會起不一樣的化學反應,它可以是一部好影片。
⑷ 你看過有哪些諷刺婚姻的電影值得分享
我覺得那個,不要給陌生人說話這部電影,是極其對婚姻有著諷刺效應的一個電影,他講述的是一個家庭暴力的一個電影,說的是在結婚過後,男主對於女主的一個家暴的過程,並且是每日加深,我覺得這對於婚姻是一種極其諷刺的現象,他體現著男生會在結婚後就變壞的一種現象。
⑸ 電影《健忘村》的表達內容有哪些
《健忘村》表達的內容即有政隱還有愛情故事。從黑色幽默諷刺角度來說,影片真正做到了含沙射影,電影通過荒誕的喜歡含沙射影出這么多的內涵,不得不說導演的功底還是很大的。《健忘村》是一部有著深度的愛情喜劇片,它用一種喜鬧的方式真誠深刻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縮影。
不難發現影片講述的就是忘憂和回魂兩大主題,而在這兩大主題之下隱藏著太多內涵。也不僅僅是一部女性題材的電影,電影中每個人物形象都極其豐滿,每個村民都有自己生動的性格和故事。影片有料有趣有新意,層次分明回味無窮,是一個風格獨特的奇幻喜劇。
劇情簡介
(5)深度諷刺愛情電影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秋蓉演員: 舒淇
健忘村的村花,是文化人,雖然出身不好,但刻苦上進,努力保持先進性。她成了第二任村長的夫人,最後當上第三任村長,並得到了全村村民的尊重,在秋蓉的領導下,健忘村成為了她心目中的桃花源,進入了一個真正的小康社會。
田貴演員: 王千源
一個神秘的道士,但是他不是以道士為主,也就是一個道士的身份而已。而且他有一個很厲害的法寶,這個法寶只要對著你轉一轉,然後就能讓你忘記煩惱。表面幫助別人忘卻煩憂,其實是助其求財。
⑹ 胭脂扣影評
《胭脂扣》影評如下:
作為人類永恆的主題愛情被各種電影反復表現,大多數是表現愛情的偉大和純潔。而《胭脂扣》作為一部愛情電影,卻從批判的角度重新審視人類的愛情,痛擊人類自私自利的心理死角,諷刺當代人不肯付出真心的游戲愛情觀。
青樓、妓院,本是最難產生愛情的地方,而影片所表現的最堅貞的愛情卻出現在這里。表現這種出現在風塵女子身上的愛情,當然要比僅僅表現都市男女愛情更有力的多。導演堅信如果出生污濁環境的女子都有勇氣付出自己的真心,堅守自己的愛情,那麼所有人都應該好好地自我審視一番。
電影情節
導演在影片中使用了當時香港風行的鬼怪靈異元素,梅艷芳飾演的如花雖以鬼的面目出現,但僅僅只是代表了她的愛情的繼續。如果沒有殉情自殺的情節,她仍會以其他的面目出現,堅持和驗證她的愛情。如花從人到鬼,不變的愛,使得他本身成為堅持愛情最大的權威。
他重回人間選擇愛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導演設定一對現代情侶作為他的助手。既做為旁觀者客觀鑒定這段愛情的真偽,又參與其中,在這個過程中對自己進行深刻的反省。《胭脂扣》中運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來推動故事發展,而這些細節在其中起到了首尾呼應的作用,貫穿整個影片。
⑺ 深度解讀馮式喜劇《非誠勿擾》,一部偉大的諷刺現實主義巨作
「曾幾何時,我們不也會幻想自己能夠擁有一場浪漫的邂逅,不也會期待能與自己心愛的人演繹一段甜蜜的愛情嗎?」
這里是電影小情書,今天跟大家聊一部關於 愛情 的電影
2010年,江蘇衛視重金打造出了一檔以青年男女徵婚為主題的大型交友相親綜藝《非誠勿擾》節目一經播出,就一度引發了全民的喜愛和熱議。
也許這檔綜藝節目不是內地的第一檔相親類真人秀節目,但它卻是實實在在引領了相親類的綜藝節目大熱,成了相親類綜藝的 「頭號品牌」
在這部電影上映之前,非誠勿擾這個詞其實是運用在徵婚與招聘相對頻繁,也算是當時的一種流行熱詞。
相親,其實是在短時間內相交的兩個陌生人,快速熟知對方的各種情況而以結婚為目的的行為。而這部電影真如同名字所描述的,是一部尋愛相親的故事嗎?
首先以「非誠勿擾」相親的角度來看。
一位沒有公司沒有股票沒有學位的「三無偽海歸」秦奮,在影片的開頭,他拜訪了一位天使集團的「風險投資人」。這位連自己母語都分不清的「風險投資人」有一句令人啼笑皆非的金句,就是 「風險投資,顧名思義就是越有風險越投資,沒有風險決不投資」
改名為艾茉莉,又割了雙眼皮的屬實讓秦奮難以接受,看似啼笑皆非的場景,卻告訴我們一個相遇的道理。不論是戀人還是朋友,在相遇過程中,對方有很多想法或行為是你無法理解甚至無法接受的,既然無法接受這樣的對方,何必糾結於這一棵樹。
因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思維方式,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放眼望去的是一整片樹林!
接下來讓我們歡迎二號心動女嘉賓
可以說滿足了秦奮徵婚外表 時尚 內心保守的要求,對於二號女嘉賓秦奮算是有動心的,可結果這位心動女的動機可不單純。
與笑笑最初相識的秦奮略顯尷尬,個性率真直接的她其實是因為接受了母親的建議,才來到這個相親現場。可是對於秦奮來說,面前這一位90分美女是自己的相親對象,內心還蠻激動。可因為笑笑的直接,直接給內心炙熱的他潑了一盆涼水。
這一位相親都得帶著自己侄女的女性就是秦奮的四號女嘉賓,她得了健忘症, 當天的事都還記得,隔夜就全忘了 。其他暫且不提,在溝通這方面,是兩個人相處必要的條件。
夫妻之間能產生的問題,都是不當的溝通造成的。 要是你的對象每天醒來還得看看自己的小本本才知道你是誰,這樣的戀情你能接受嗎?
「先坐飛機到昆明,再坐一天的長途車到蒙自,再換車到屏邊,再坐一天的拖拉機,一天的牛車,就到我們家了」
這位穿著傳統苗族服飾的女子正是秦奮的第五位女嘉賓,看上去似乎與秦奮的年齡相差得有點大。兩人的距離太遠,而且秦奮還有自己的老母親要照顧,所以這位她也不做任何考慮...
之後秦奮來到海口,經朋友介紹,他結識了六號女嘉賓——車曉扮演的X冷淡女
結過婚,但是到丈夫去世後才知道他睡在哪,起先秦奮對她的這番言論不是很理解,直到她委婉地將自己對於X這塊不是很感興趣。並且承諾秦奮,如果他倆結婚了也並不是完全不能有,也就不是很頻繁的一年一次!她這點令秦奮沒法理解, 「沒有X不能叫愛情,最多叫交情」
七號女嘉賓是一位未婚准媽媽,著急給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找一位父親的她溫柔、可愛、甜美。 寶馬車頭上插一賓士的標,出了事故賓士的零件配不上,寶馬又不管修。 對於這件事秦奮並不能接受。對方各個條件優異,但唯獨這腹中的孩子對於秦奮是一個坎。
胡可扮演的八號女嘉賓是一位對股票研究極為上心的人,她認為 相親就跟炒股票一樣,可以同時關注好幾只股票,但最後到底決定哪一隻就得冷靜分析 。不會傻傻地持有一隻的她,並不受秦奮的親耐,兩人簡單聊了幾句就各自離開。
這其實跟現實中大多數相親人的狀態一樣,同時相了好幾個的情況下,再根據對方的各種條件去做最後的決定。
事情是這樣的,在第一次見面就相約喝酒的他們互相吐露自己內心的孤獨,雖然秦奮表明了對笑笑的一見鍾情。但笑笑並不這樣認為,被迫相親的她此時僅僅只是借著酒精發泄,所以才會說 「咱們三見也鍾不了情」 。在此之後也坦誠了自己的目前的感情狀況,因為她認為眼前這個男人不會出現在自己的世界了,就算坦白了也無所謂,更不用在乎秦奮怎麼看自己。
這是秦奮對笑笑說的話,他們的第二次見面也算挺尷尬的。因為在飛機上遇到了那個「他」,秦奮也勸笑笑當止則止,考慮良久的笑笑約秦奮去見了那個「他」
「我不喝酒了,勿念。笑笑」
為什麼說這第二階段是笑笑與秦奮的療傷之旅,看似秦奮陪著笑笑去北海道療傷 (笑笑與之前那位是從那裡開始的,她想在那裡結束) 其實是秦奮走出心理陰影的旅行,這就得從他們第一次喝酒秦奮說講的故事說起...
二人到北海道後,經烏桑的帶路來到一間寺廟。但寺廟正在舉辦葬禮,不對外開放,不了解情況的秦奮讓烏桑再跟他們溝通溝通。這時烏桑開口說道 「你是一壞人啊,不是什麼都不信嗎?怎麼變得這么執著了」 。這句「壞人」出自老友之口,烏桑是了解情況的,才會在之後帶秦奮到教堂懺悔..
而北海道之行的烏桑,也許正是秦奮故事中的主角。
從寺廟到教堂,佛教到基督教
一路下來的旅程很明顯就能看出這是秦奮的懺悔之行,直到影片的最後,秦奮給烏桑錢的時候,說明了這是給他老婆和孩子的。也許這里的妻子就是小白...
關於影片最後,烏桑與秦奮分別時那五分多鍾的哭戲,也被猜想為烏桑是小白故事的主角之說。
⑻ 《愛情神話》深度解析是什麼
《愛情神話》深度解析:
1、從電影的角度來看,導演用極為寫實的手法描繪了現實生活中燒飯、買內褲、修燈泡的橋段,另一方面又浪漫的要死,繪畫、手鼓、羅馬等,就連修鞋的都有自己的coffee time。在這種矛盾和沖突之中,創作者似乎想說一件事,但又不能把這件事說的太直接。說得明明白白,就傷害了觀眾感情,就不賺錢了。作為商業電影,我們有現實的需要。
2、電影想告訴我們:性和性別是被建構的,傳統浪漫的愛情已經不存在了,我們這個時代需要多元化的親密關系。電影開頭的話劇名字叫做《人類要是沒有愛情就好了》,老白在睡覺,李小姐淚流滿面,這就人類要是沒有愛情之後,男人和女人的真實反應,男人無所謂,女人為之傷感和難過。
3、全劇以白老師的感情和畫展展開,白老師辛辛苦苦尋找的愛情,畫展的名字叫做:白辛苦,不辛苦。愛情是白辛苦的,當然也是不辛苦,因為尋找和建立親密關系的過程就是愛情的一部分。電影圍繞著愛情,但沒有人看見愛情這個鬼東西。全劇主要只有兩個人——白老師和李小姐。愛健身的亞歷山大、追求浪漫愛情的老烏,是白老師的其他人格。
4、早年留學,對愛情始終保持嚮往的老烏則是老白另一個人格。他曾經對一個女人深深的迷戀和專情過,但最終他的女人犯了一個「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這對於男人來講是無法接受的,比起浪漫,忠誠更重要。老烏最後死了,也是象徵著男人浪漫愛情的幻滅。不再追求浪漫愛情的男人反而落地,開啟了人間煙火。
5、諷刺的是,一個男人的事業需要女人的助力,鬧掰了浪漫愛情的白老師,在李小姐的幫助下找到了畫展的舉辦地,並接受靈魂拷問。他內在的大男子主義依然想要自我證明,但生活和現實都反復告訴他如何尊重和接納女性的獨立自主。
6、編劇想告訴觀眾,愛情必然是多樣的存在,有些人相濡以沫,有些人怦然心動,有些人激情四射,有人長久,有人短暫,有人穩定,有人搖擺。愛情奼紫嫣紅,卻有著不同的模樣。創作者們似乎很努力的講清楚,我們原有的浪漫的愛情觀已經日暮西山,不用再苦苦追求一生一世一雙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童話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