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台灣在軍事方面一直不肯示弱,他們有拍攝過關於戰爭的電影嗎
台灣的戰爭電影非常少,但是卻有一部是筆者認為非常出色,也極具代表性的作品,它的名字就是《賽德克·巴萊》。
電影評析:對台灣原住民賽德克族人反日壓迫抗爭的呈現,使《賽德克·巴萊》成為了一部反映弱小民族戰爭的史詩之作,電影真正以極為客觀的角度再現了原住民們對自由的追尋和信仰尊嚴的堅守,從影史上來看及少有一部電影能真正站在原住民的角度去再現一個民族的悲情,以卵擊石的「霧都事件」是賽德克人為了自由與守護最後的吶喊,在那至美如畫的山川河流里,當無數美好變成血流成河的屠虐,野蠻與文明的沉思,令人所見文化入侵的奴役遠比侵佔土地更為可怕,一個民族永遠不能缺失自身的傳承。文/夢里詩書
2. 台灣看大路抗戰電視劇嗎什麼台放
台灣不可能播放大陸拍攝的抗戰電視劇
因為存在許多歷史性爭議的問題
而台灣自行拍攝的抗戰電視劇也極少
例如:《阿里山風雲》、《八百壯士》、《揚子江風雲》、《野玫瑰》、《梅花》
估計是因為抗戰期間台灣屬於日本殖民地
沒有什麼極具探討的戰爭題材,
加上這一代的台灣人民早已對戰爭歷史不感興趣
所以收視率不高
不過 前陣子台灣拍攝的 賽德克‧巴萊 倒是蠻火的!
3. 誰有台灣人拍的關於抗戰或者內戰的電視劇電影
台灣島內很少拍抗戰題材電影,因為台灣人對日本對台灣的佔領(一部分人認為是治理)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和我們大陸人一樣認為是侵略,但是另一種認為是對台灣的幫助,讓台灣有了新生活等。
台灣基本上不怎麼拍國軍當年抗日戰爭的電影電視劇,主要是比較丟人,不敢拍,怕拍出來被人罵死。
目前最出名的抗日電影,還是拍的清朝當時的高山族抗日的,《賽德克·巴萊》這部電影,拍的相當不錯,建議大家都看一看,網上有高清的那種版本可以看的,上下兩部好幾個小時,一部難得的電影,台灣優美的風景,高山族獨特的民俗,抵抗日本戰斗的精彩場面等,的確值看一下。
4. 台灣有沒有拍過一些反應內戰的電影,電視劇或紀錄片
《古寧頭大戰》
製片:劉伯祺
導演:張曾澤
編劇:貢敏
攝影:鍾申
剪輯:王其洋
音樂:駱明道
演員:王羽, 王道, 王珏, 梁修身, 楊群, 陳秋霞, 凌雲
出品公司:中國電影製片廠
發行公司:中國電影製片廠
出品年:1980
1949年10月24日,人民解放軍發動金門戰役,因登陸船隻數量匱乏,後援不繼,至28日,解放軍登陸部隊三個團共9086人全軍覆滅。台灣方面史稱「古寧頭大捷」。
本片於1980年奪得第1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錄音和優等策劃特別獎兩項獎項。
黃埔軍魂
製片:梅長齡
導演:劉家昌
編劇:鄧育昆
演員:甄珍, 柯俊雄, 谷名倫, 車軒, 張美瑤, 恬妞
出品公司:中央有限公司
發行公司:中央有限公司
出品年:1978
1949年國民黨退據台灣,在鳳山恢復了黃埔陸軍軍官學校。連長教官江支森不求名、不求利,認真地以「鐵的紀律、愛的教育」訓練學生,上課時對學生嚴格要求,下課後將學生視如子弟。學生們都愛他又怕他。他的妻子綉春亦熱愛他的事業,照顧著他的 每個學生,經常請學生到家中作客。為了讓學生無拘束地在他家度周末, 他竟離家徜徉在校園里。原是膽小的學生劉志良,在江支森的教導下自覺鍛煉自己,得知母親病逝,卻因在校組織同樂會,不能回家送終,在晚會上演唱悼念慈母一曲,聲淚俱下,感動了全校師生。以後他成為該校的校長。頑皮的周浩庭也在轉變,後來成為少將軍官。三十多年間,江支森的官階只從中尉升到中校。他雖沒有子女,卻受到學生的敬愛。在他退休離校時,校長帶領全校師生,隆重地列隊為江支森夫婦送行。
柯俊雄憑借本片於1979年奪得第1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男主角獎
《八二三炮戰》一片樓上已有朋友提及,不再重復。
台灣所拍攝的戰爭影視劇多為抗日題材,內戰題材數量極少(素材匱乏),內容扎堆於兩次金門作戰,新意不多。
推薦一部《皇天後土》(白景瑞導演,柯俊雄、秦祥林、胡惠中主演),雖說本片不屬內戰題材,但作為一部站在台灣角度上拍攝十年WG題材的影片,別有一番意味。
5. 為什麼tw不拍抗日or內戰的電視劇電影
哎····多沒面子的·多失策的事情啊· ·怎麼拍啊···想想看·····自己作為主力軍······跟日本··對抗了十年以上·······那是多麼*鴨*梨啊·······想想看人家在背後··搞恐/怖/分/*子/*式*的·偷*襲什麼的··而在這將近十年····不*斷*儲*蓄·····哄*騙*老*百*姓·要·擁*護他們···然後把自己打垮· ···這樣的*事*誰*會拿出來說啊· ····看看*我*們·······現*在··大*義*凜然*·得說·我們就是*當時*的*主力·····看看我們拍的那時代那*背*景*的*電*視*劇··還*不*少*嗎?幾*乎*都*是····有木有·······說道當時*哄*騙**老*百*姓可*是真*的哦· ·因*為看*看那之後*不*到20年·死了多少人啊···怎麼*死*的啊· ?不就是為了模*仿人*家·強*大*得*多的蘇*聯··斯*大*林*模*式*嗎?···畫*虎*不*成**反*類*犬····還*是照*著*畫的··都*搞*成*那樣······但是*偉大的舵手·雖*然如*此*是偉大的··人民看到*他瓜掉了·*還要*去*哭·不哭*就*要*斗*地*主····一副牌三個人·····可憐啊· ····
6. 台灣的電影 有拍攝國共兩黨的電影嗎
電影我印象中是沒有,但電視劇有,不過是十幾年前了,那個二樓的,台灣人不知道什麼叫內戰,但知道國共戰爭,至於敗得如何,那是軍人的事和平民沒關系
7. 台灣電影徹底絕跡的原因沒有任何台灣電影的消息,怎麼回事台灣人不拍電影了
台灣的電影市場是對外開放的,然後就被老美 港台 日本給佔領了,老美是佔大頭,而且院線大頭也是老美控股,本地拍片風格傾向於文藝片,跟市場脫節,全靠政府補貼過日子,看的人不多。
8. 怎麼沒見港台澳拍 戰爭抗日電視劇 跟電影呢 為什麼他們怎麼不拍呢
TW有大量的此類片子 只是大陸沒有引進過
電影推薦
《千秋英烈》《筧橋英烈傳》《八百壯士》
電視劇推薦
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
香港怎麼好意思拍 自己抗戰中沒怎麼抵抗就投降
以上都可以在網上看 不過有的被Hx的差不多了
希望可以幫到你
9. 有沒有台灣人拍的關於抗戰或解放戰爭的電影
台灣還真沒怎麼拍過反應抗日戰爭的歷史戰爭題材的電影。
有幾個原因,第一是敗退到台灣之後日日夜夜所擔心的都是怕tg解放軍打過來,自己這一點地方是否保得住,根本沒心思想別的;
第二,二戰後,美國的主導和庇護下在亞太地區形成一個所謂的島鏈,以此來遏制中國,台灣和日本都是島鏈的環節,它們都是棋子,戰爭問題上要求統一對付中國大陸;
第三,抗日戰爭時期打過日本並且有較多戰績的國軍將領,最終的歸宿不是在解放戰爭中被擊敗俘虜、最終投降,就是移居海外,不願意在台灣受蔣介石的迫害,在蔣看來這些人都是叛徒,當然他們大日本的電影也不能拍。
上述幾方面的原因造成台灣沒什麼像樣反應抗日時期的戰爭電影。反倒是中國大陸在改開之後,拍過反應國軍抗日的電影,比如《血戰台兒庄》,放映之後受到了台灣相關方面的很高評價。
10. 為撒現在不拍大型抗戰電影
為什麼我們拍不出震撼人心的抗日戰爭題材影片?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歷史真實性問題。歷史題材影片貴在真實,真實就是力量。只有客觀、真實地去反映、表現,這是一部影片生命力的所在。恰恰在這一點上,我們失分了。一部充滿謊言與欺騙的電影,想要去震撼人心,只能是天方夜譚。曾幾何時,我們被告知,國民黨軍隊八年抗戰一直躲在峨眉山摘桃子。後來,台灣出來個陳水扁,出於統戰的需要,才有了正面戰場與敵後戰爭之說,但中流砥柱還是我們。我們就是靠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打敗了具有武士道精神和現代化裝備的日本軍隊。
我們一直指責日本右翼篡改歷史教科書,可日本方面並不服氣,理由就是你們別我們改的還多。在這種大背景、大氣氛中拍有關抗日戰爭題材影片,能拍好嗎?
二是英雄主義與人道主義問題。英雄是正常的主角,戰爭是英雄表演的舞台,英雄主義理所當然是戰爭影片的主基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戰爭又是極其殘酷的,生命的毀滅總給人心靈的震撼,因此人道主義情懷和悲天憫人格調也是戰爭題材影片必不可少的。缺少了前者,影片就失去了力量,缺少了陽剛;沒有了後者,影片就成為了展示暴力,宣揚殺戮。看我們拍的戰爭題材影片,總是片面地、單純地宣揚英雄主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駁殼槍一舉,「跟我來」。其實誰不怕死呢?只有瘋子、傻子、戰爭狂人不怕死。為了更美好的事物,怕死而去死,不更有深入人心的力量嗎?對生命的渴望、珍視和永不放棄,對死亡的畏懼、抗爭和最終戰勝,從而謳歌生命,贊美生命,應該是戰爭題材類影片的主基調。
三是如何表現日本軍人的問題。在我們的影片中,日本軍人總是符號化、概念化的,乾巴巴的幾條筋,沒血沒肉,整天只知道「八格牙路」、「花姑娘的有」,就連名字都差不多,什麼「山田」、「黑田」、「龜山」之類的。好像他們沒有感情,沒有父母,沒有妻兒,只是一架戰爭機器,殺人武器。我們常說,日本人民,包括普通士兵,也是軍國主義的受害人,但我們從沒表現過這個受害人的內心活動。
還有一個問題,為了襯託人民軍隊的偉大,影片中的日本鬼子總是特別弱智。別說軍隊了,一群老農民,幾個小孩子就能把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日本軍隊耍的團團轉,最後稀里糊塗就完蛋了。《地雷戰》中日本軍官挖地雷挖出一手大便的畫面就是形象表達。可是,人們不禁要問,既然日本鬼子這么無能,人民軍隊這么偉大,怎麼打了八年還沒打贏,最後還要靠美蘇?
武松打虎,所以被稱為英雄好漢。如果是武松打貓,那隻能是江湖上下三濫的小混混了。
四是國民性反思的問題。戰爭最能表現人性。在戰爭中,矛盾、斗爭存在、展開的時空被急劇壓縮,每個人都被不可知的命運之手操縱,誰也不知道下一刻將面臨怎樣的處境。這種對未來的不可知性和不可預見性,使每個人都處在焦慮之中,都承受著巨大的生理、心理壓力。正是這種焦灼和壓力,才能剝下人在常態下的固有偽裝,把他的真實面目流露出來。生存與死亡、存在於毀滅、利他與利己的抉擇,對鞭撻人的心靈,煎熬人的靈魂。結果有的升華了成了聖人,有的墮落了成了魔鬼。
可我們的影片,基本沒有對人性的反思。為什麼八年抗戰出現了那麼多漢奸,為什麼幾個日本兵就可以把好幾百中國士兵追得滿地跑,為什麼一二個日本人就可以管理一個縣。聯想到明朝,幾百倭寇就可以橫行東南沿海。到了明末,一個清軍就能押著上百漢人去處死,而上百漢人一個個跪在地上,主動把脖子伸出來讓人砍?我們的民族精神何時墮落到這種程度?老舍的《四世同堂》對此有關分析,而姜文的《鬼子來了》則因此被禁。如此諱病忌醫,我們又怎能振奮民族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