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00年至今台灣電影的發展
2000年以後的台灣電影年產量已降至19部(2000年)/10部(2001年)/16部(2002年)/15部(2003年)的窘境,主要原因是延續2000年以前的衰頹(例如信息發達,娛樂多元,電影不再是唯一)。其他原因則是產銷關系崩解,早期投資電影輔導金的片商,即使無法賺錢,尚能贏得聲譽,如今幾乎完全喪失市場機能,片商已經毫無投資報酬率可言,於是形成不斷壓縮投資,製作淪於粗糙,賣座更形慘淡的惡質循環,最後只有靠極少數打代跑的獨立製片奮力而為,造就了目前的年產量。賣座紀錄更是慘烈,居然會有賣座破百萬,登上年度冠軍因而「含淚慶祝」的荒謬場面。年產量太少的情況下,必然會衍生出兩個問題:一是按照常態分配原則,量少則不易質優。二是樣貌窄化,無法開發出千姿百態的素材/形式/風格。
㈡ 為什麼最近幾年香港電影開始走下坡路了
其實也不是近幾年的事情,早在很多年前,香港電影就有下降的趨勢了,只不過是近幾年才完全展現出來而已。很早之前,香港的一些電影公司已將重點轉移到電視劇上,這就是為什麼當時的香港電視劇如此受歡迎,並且電影開始減產的原因。曾製作過許多高質量電影的影視公司也都放棄了香港電影,我們也不知道這是對香港電影的打擊,還是對新興電影公司的壓力,反正影視公司的工作重點已經轉移。
許多香港導演和名人去美國好萊塢謀求發展。比如成龍,李連傑等等。舉個例子,在九幾年的時候,成龍成功地與進入好萊塢,這引起了美國電影公司的注意。明星們向海外發展的沖動導致香港本地電影的低迷,但是由於對香港電影的信心下降,他們選擇了走向國際。同時,當他們到達本地職業生涯的頂峰時,他們希望進入更大的階段去發展也是特別正常的一件事情。
㈢ 台灣電影徹底絕跡的原因沒有任何台灣電影的消息,怎麼回事台灣人不拍電影了
台灣的電影市場是對外開放的,然後就被老美 港台 日本給佔領了,老美是佔大頭,而且院線大頭也是老美控股,本地拍片風格傾向於文藝片,跟市場脫節,全靠政府補貼過日子,看的人不多。
㈣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是什麼原因
原因
首先是大環境改變了,時代變化了。
當年的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如今現在每年網路劇這么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路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沒那麼吸引眼球了。
其次市場變了,香港並沒有強大的本土市場可以依託。
當時的香港電影除了本土市場還有東南亞市場,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尤其是台灣,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隨著台灣片商對港片越來越不滿,王晶曾說過台灣片商曾花3000萬買了周星馳的濟公台灣版權,但卻虧的底朝天,台灣片商聯合起來要求政府放開好萊塢市場,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頹勢就來了。
電影特點
工業化
香港的製片模式、專業分工、組織結構雖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地區完善,但較之好萊塢仍顯得隨意機動,工業化程度遠不夠嚴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萊塢的工業規則,電影一旦開機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隨意更改劇本、變動進度。
然而香港的電影導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們的拍攝方法卻大不相同:在保證按時交片的前提下,現場即興發揮、隨拍隨改、有時停工,有時趕拍。這種做法恰恰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最正常的作風習慣。同時,香港盡管也有不少以導演強勢創作著稱的影片,但是現代許多大製作的香港電影都是由集體創作完成的。
趕時間
領銜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幾個片約,檔期有限,所以劇組人員就不眠不休的奮戰趕拍。
飛紙仔
導演開拍前只有故事大綱,開機後只能等編劇把當天要拍的劇本傳過來,當年程小東拍攝《倩女幽魂》、劉偉強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雋的「飛紙仔」。
㈤ 為什麼台灣電影《海角七號》在大陸票房非常慘敗
大陸觀眾對這部電影沒有像台灣人那樣那麼有感情,那麼喜歡看是有很多原因的。
第一,海角七號裡面大量的閩南語會讓大陸北方城市的觀眾極不適應,所以在大陸的北方很難紅,這個是純粹文化差異,大陸本身的南北文化也會遇到的問題。
第二,台灣電影中表現的對於日本的特殊情感是大陸觀眾很難感受到的。這是大陸和台灣非常不同的地方,日本統治大陸和台灣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與大陸人單純仇恨日本不同,台灣人對於日本其實是能兩面來看的,雖然日本也有侵略台灣的不好的一面,但是日本並沒有完全把台灣人當做奴隸來統治,而是當做自己的領土,且讓台灣從中受益不少,這種歷史感情大陸是完全沒有的。
第三,對於刪減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觀眾走進影院的興趣,尤其對於電影的口碑營造的後勁市場會是不小的沖擊,畢竟誰也不願意去看不完整的電影。
第四,電影的上映時間一拖再拖,幾乎比台灣上映期要晚了將近半年,很多人已經在網路上看過,肯定會熱情大減。
綜上所述,海角七號之所以在大陸很難成功復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大陸南北文化本身的差異,第二對於日本文化的影響問題,還有愛情電影似乎近幾年在大陸也不是有很強的票房,你看大陸本身愛情藝術的電影在大陸票房也一般。
另外,海角七號的世界影響力也沒有台灣媒體說的那麼強,除了在日本引起了一些反響以外,在歐美反響也是很一般的,所以這部電影的影響是有誇大的成分的,當然,不能否認的是,這部電影是近年來最能代表台灣本土的電影,但是確實是有些台味太重了。作為台灣的媒體的確是不忍心苛責這部好不容易從美國大片中突圍的台灣本土電影。
喜羊羊的火熱從根本上說是大陸政策的保護造就的,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部動畫是可以滿足學齡前兒童的欣賞水準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種類型的動畫很難走出國門。廣電總局對於本土動畫實行了強有力的保護政策,黃金時段禁止的境外動畫使得中國的兒童沒有了選擇的權力,而據我所問過的小學生似乎對於中國動畫的感觀沒有好轉,當然學齡前就不同了,由此可見,這部動畫不能標志中國動畫真正的輝煌也很難走出國門和持續發展。
㈥ 為什麼台灣電影在大陸票房都不好
台灣的電影在台灣的票房也不怎麼樣啊~
這個是市場機制,片子不好看或叫好不叫座,很正常的.
何況台灣的電影真的很少.(電影產業很沒落,畢竟大多數投資人不喜投入這方面.)
㈦ 台灣明星為什麼在內地沒了市場了
是因為台灣明星說話很嗲的,不太適合出演原聲台詞的電視劇,而且很多台灣明星丑聞比較多。
㈧ 為什麼近些年媒體不斷的強調港片已死港片死了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其實我覺得港片不但沒死,而且工匠精神越來越突出,香港的電影工業越來越成熟。
首先是是產量。其實這個問題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答案,其實我個人認為最好的答案是市場,產量的多少取決於市場。什麼意思呢?電影拍出來畢竟是需要大家去買單的,有票房自然就有市場,不然拍再多賺不到錢哪個投資人會這么笨繼續投呢。當然我這么說不是說港片沒有了市場票房不好,而是說整個市場大環境是這樣,整個市場只消化得了那麼多,或者說如今的觀眾都太過理性(說到底可能還是因為窮吧)。
對於這個問題王晶導演在圓桌派里的回答是我認為最真實最中肯的。他談到香港電影的崩潰是從台灣市場的崩潰開始的,因為在最瘋狂的時候他一年導了7部電影,彼時香港電影年產量在400部左右可以說白天拍這個晚上拍那個,但是即使在如此倉促或者說粗糙的環境下(最快14天拍出一部電影,參考《古惑仔2猛龍過江》)拍出的電影在資本市場上依然有著豐厚的回報,據王晶導演說,在當年隨隨便便拍一部電影拿到台灣放映就足夠回本,在其他市場如日本 韓國 新加坡 馬來西亞等港片風靡的東南亞市場以及香港本土市場收回的票房就是純收益了,所以那些年只要多拍產量高片商都能狂賺,有錢賺自然就繼續加大加快力度拍咯。但是任何美好的事物都只會是曇花一現,瘋狂終將歸於平靜,隨著台灣市場的土崩瓦解,以及韓國日本 東南亞各國的本土電影崛起,香港電影的市場越來越窄,收益下降片商不願拍自然產量就會下降。有人說內地市場這么大,一個內地市場足以抵得上台灣,韓國 日本東南亞各國,一方面是內地的電影制度擺在那裡條條框框限制太多,香港電影人確實有些無所適從;另一方面,也確實是內地觀眾口味刁鑽,或者說理性再或者說是審美較高,一般的粗製濫造和大鍋亂燉經常被內地觀眾抵制導致票房不高。舉個例子,一向以高產著稱的王晶導演號稱迄今為止監制導演超過4000部影片,近些年在內地也是飽受詬病被稱作爛片之王,其實翻閱他的作品可以發現即使在如今他依然保持 著高產,自2013年至今他每年仍然保持著4-5部影片上映,只是質量就另說了。
話說回來內地到如今產量也不高,雖然說年產量已突破1000部,但這也是包含了香港 和台灣的電影以及所謂的合拍片,而且其中不乏大量的是網大,不在影院上映的,真實能在影院上映的產量有多少大家恐怕心裡也有數。
其次我們來說說質量。說起質量港片近年來的表現確實是大不如從前,如今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警匪動作片(不過這也正是我最喜歡的類型),如近年的《寒戰》系列,《竊聽風雲》系列,《掃毒》系列《無雙》《追龍》《赤道》都是質量上乘的好作品,而且類似《寒戰》《無刷》不同於昔日的港式警匪片只是簡單的打打殺殺,而是將警匪片升華到一個新的台階,其格局更大腦洞更大復雜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無雙》電影細節也更是讓人感嘆其電影工業愈發成熟。其他諸如懸疑,喜劇,戰爭,科幻,動漫類型均已瀕臨枯竭,當然因素的多面的,喜劇近年來正成為內地的王牌,因此除了星爺還在慢慢的更新作品抵擋一下之外,港片喜劇片幾乎已無立足之地,而其他諸如驚悚懸疑,現實題材電影大多因受限制原因無法在內地上映。而內地近年來作品質量層次不齊,談不上百花齊放但至少也是有許多突破,當然拿手好戲還是喜劇,其次戰爭 和動漫題材也頻出爆款,科幻 懸疑也在冒出星星之火。
最後我們聊一聊獎項,內地電影三大獎,金雞,百花,華表,香港的有金像獎。首先從格局上來說,內地的三大獎項格局肯定比金像獎大,因為它幾乎涵蓋了所有的華語電影,而香港金像獎卻僅僅只評判在香港發行的電影,這是它的特色也是它飽受詬病的原因。其次從獎項的認可度和專業性來說香港金像獎還是略勝一籌的,畢竟受香港近百年電影工業的熏陶,無論是專業性還是認可度從國際上來看金像獎似乎更具有說服力,內地三大獎由於創辦時間短,評委以及評判制度專業性屢遭質疑因此常常飽受批評
香港電影的衰落有一定的必然性,這跟香港的經濟其實是一樣的,只是大家習慣了一開始它就是出類拔萃亞洲巔峰,畢竟那時候亞洲其他國家地區都還在發展中它卻獨樹一幟,所以基本上當時全亞洲的電影市場都有它的一席之地,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國國內的本土電影也都在悄悄發力逐漸追趕,因此我認為港片並沒有死,而是更加精緻的活著。
㈨ 如何評價近幾年台灣電影的發展
灣電影正在復甦,不過全球看來還是好萊塢電影的天下,電影產業就是工業,要專業化,細致化,內地電影現在很難國內開花國外也香。
㈩ 王晶: 港片沒落始於周星馳《濟公》大賠錢, 流失台灣市場導致崩盤
曾經的香港影壇被譽為是東方好萊塢,但94之後港片在傳統票房市場就全線潰敗了,到了97基本上只有香港那點票房了。一個市場不足以養活一部電影,這也是為什麼當年很多電影從業人員失業的原因,如此惡性循環加劇了香港電影的沒落。90年代中期成龍,周潤發,李連傑等巨星遠赴好萊塢發展尋求出路,後來電影業實在撐不下去了連向華強都退出影壇了。
巔峰時期的港片是能跟好萊塢大片抗衡的,如八九十年代李連傑成龍的電影在全亞洲各國地區市場就能輾壓一大堆美國片,到90年代中期都還能與之對抗。王晶曾一針見血點出香港電影沒落潰敗的原因:「我個人很了解,基本就是台灣市場的崩潰,引致香港市場的沒落,因為台灣市場的瘋狂。
王晶繼續說到:以至從90年開始,香港的電影已經吃得太肥膩了,大家接受了那種能夠台灣給的成本已經夠拍完一部戲,其他的市場都是賺的」所以每個人都在亂開一通。
台灣當時最瘋狂的時候五條院線,所以香港也必須有五條院線來拍足夠的片來供應台灣的五條院線,然後可是這種泡沫終於有一天會爆破的,直到王英祥用三千萬賣周星馳的《濟公》然後大賠錢之後,台灣的那些片商就終於醒覺到這是不行的。
周星馳《濟公》當年台灣票房慘敗,台北僅收到1548萬新台幣,全台按2倍推算也就3000多萬。這個成績片商分賬到賬可沒多少錢,王英詳用3000萬新台幣買該片虧慘了。95之前港片在台灣的票房成績還不錯,但那幾位巨星的片子賣價很高,當影片票房一般的時候台灣片商就會虧錢,後來台灣片商集體向香港片商抵制要設定一個「天花板」。
王晶繼續解讀,然後大家就聯合跟香港的所有片商說:「我們要設一個天花板」就是最多是多少錢,好像當時是想定在1750萬,然後很多人過去了,因為他們算過,覺得台灣這些片商是紙老虎,他們的存貨只能支持三個月,如果大家聯手他們三個月後就沒有片放了。
但是算錯了,他們回來之後,那些台灣院商就聯合起來,向新聞局要求開放美國片,以前的美國片在台灣每一部只能進八個拷貝,後來台灣新聞局就同意了,你就可以進來一百個拷貝都行,一下子就把整個港片的市場就沖破沖崩了。
而且當時以為呢,所有院商都覺得電影頻道好賺,他們反正買了那麼多片,自己都做電視台了,都在電影頻道放自己的片就想賺兩遍。可是呢就越來越惡性競爭,差不多那邊片一下,那邊就上了,甚至於你上了一個禮拜,第二周已經在它的電影頻道上,慢慢就變成觀眾就不來看了。所以在兩三年之內很多個台灣院商就倒下了,然後再加上香港的盜版,三件事加起來,整體地把香港的電影打垮了。
王晶這個解讀一針見血,當時台灣是香港市場以外最大票房市場,對於很多港片來說就靠台灣市場收票房減輕票房壓力。當年能做到全亞洲市場通吃的只有2人,一個是成龍,另外一個就是李連傑。周星馳周潤發當年也很火,但這兩位主要還是靠港台市場收票房,日韓,東南亞市場不入流。
香港片商太貪得無厭遭到台灣院商的抵制,完全開放美國片後港片份額一下子就被吃掉了。90年代中期以後只有成龍票房還維持在巔峰,其他港片票房幾乎都片撲街了,失守台灣市場導致港片崩盤,這個觀點很到位一針見血。當年要是有台灣市場做後盾港片也不至於那麼快泡沫破滅,香港電影人低估了台灣片商,當然台灣片方商也是貪得無厭最後讓美國人漁翁得利。
王晶揭秘:港片沒落始於周星馳《濟公》大賠錢後,遭到台灣院商的聯合抵制,而香港片商不願意讓步,最後流失台灣市場導致香港電影崩盤。如今20多年過去了,港片復甦遙遙無期,錯失台灣市場,日韓東南亞等市場又被淘汰出局,現在就看能不能抓住內地市場機遇了,這是港片崛起最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