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的愛情電影和歐美國家的愛情電影有什麼區別要以這個題材來寫論文的,請問有誰能提供一些資料呢,謝
中國愛情電影的題材都是以生活中的平凡的愛情為主,就像"山楂樹之戀"一樣的純潔而平凡的愛情故事.
或者一個女孩愛上一個帥哥,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奮斗的愛情故事,結局都是甜美的,開心的.
又或者是男女主角本來是冤家,後來相愛的故事.
而歐美國家的愛情電影是宮廷式般的唯美愛情,如<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些愛情一樣,令人感到唯美的同時結局是悲涼的,惋惜的.
或者會是帶有點驚悚的,而又神秘的愛情一樣,如"暮光之城"一樣.男主角是一個吸血鬼,可以說是一種愛的你死我活的境界.
這是我自己親手一個一個字打上去的,打了好久的~希望樓主採納~謝謝.
⑵ 在電影上,中西方描寫愛情方面有何不同,有什麼區別
西方較直接,中國比較委婉,另外中國比較喜歡浪漫,西方則喜歡追求刺激
⑶ 中西方愛情觀
當兩人之間有真愛情的時候,是不會考慮到年齡的問題,經濟的條件,相貌的美醜,個子的高矮,等等外在的無關緊要的因素的。假如你們之間存在著這種問題,那你要先問問自己,是否真正在愛才好。 - 羅曼·羅蘭
兩個禮拜前,俱樂部的一位書友分享了一份調研報告,是大家都比較關注的婚戀報告,題為《不婚面面觀,2021年中國當代不婚主義白皮書》,說是讓L小姐看看如何解。
當時我的心裡獨白是:「也太看得起我了吧,我哪裡有這本事......」
但看到「白皮書」三個字,還是愣了一下,婚戀這個事,如今已經上升到這個地位了么?
因此,還是見縫插針地認真看完了這份報告。不管算不算書友交代給我的任務吧,總歸要寫點什麼來回應一下。
關於愛情、婚姻這個話題,之前也寫了好幾篇《 說說婚姻這件事 》、《 還能好好談個戀愛嗎 》、《 愛情該有的樣子 》、《 不婚不育的低欲社會,真的好嗎? 》。老實說,現在有點詞窮,這方面該說的也說的差不多了,我不知道近期還能寫出什麼新意。
為了有別於以往的表達形式,今天換個方式,我們從影視劇這個角度來剖析一下中西方的婚戀觀。
01
一份調研報告引發的思考
開篇說到的那份調研報告,當我看到其中一些數據時,著實嚇了一跳,來給大家看一下。
綜合來看,不婚人群在單身群體中的佔比約為25%,也就是說,每4個單身的人就有1個可能是不婚者。具體看不婚人群, 其中一線、女性、30歲以上不婚者佔比更高。
當前情感狀態 (不婚人士):
1)曾有過戀愛經歷, 目前單身,佔比63%;
2)從未有過戀愛經歷,佔比29%;這個比例竟然這么高,也就是說,10個成年人裡面就有3個人沒有談過戀愛。
當前戀愛心理 (未在戀愛中的不婚人士):
1)我享受單身,有無伴侶均可,佔比57%;
2)我更傾向獨身主義者,對伴侶需求度低,佔比13%;
3)我在積極尋找伴侶中,佔比13%。
被訪者 #1 (戀愛,但不需要結婚):
「我和現在的男朋友感情挺好的,也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一致了,就是婚姻對於我們目前的狀態來說並不是沒有就不行,也不是錦上添花,就沒有必要結婚了。」
被訪者 #2 (單身,但渴望戀愛):
「不主動不撩人不結伴,基本都非常享受獨來獨往的過程,一個人自給自足。不過也期盼能有人來發現我,打破我的沉迷,哪個女孩子不想要甜甜的戀愛呢。」
大學生現在不談戀愛成為了「酷」、「優秀」的代名詞,這是來自一個街頭采訪的對話。
問:「大學不談一場戀愛,不會覺得遺憾嗎?」
答:「不會啊。」
問:「為什麼?」
答:「優秀的人都是單身的。」
問:「不擔心到社會上找不到男朋友嗎?」
答:「媽媽說沒關系,可以回老家相親。」
這個采訪者這樣問,L小姐認為,大概是因為社會上目前有一股風氣,就是認為單身女性特別多,進入社會後擇偶壓力比較大,很多「有經驗人士」都建議大家在大學中找好男女朋友,最好大學一畢業就結婚。
L小姐認為,在沒有理解什麼是婚姻的前提下,大學畢業就結婚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但是,大學不談戀愛,也是非常不健康的。
女孩的回答提到相親。「相親」這個詞,這些年又重新熱了起來。曾幾何時,「相親」可是「自由戀愛」的天敵呀,這是文明社會遭人鄙視的一個行為,如今,人們重新接納了這個方式。
L小姐沒有特別去研究過這個行為背後的動機,也許,社會更文明了吧,人們能夠接受多元的文化(傳統是多元的一種);也許,人們絕望了吧,因為太難了,所以,隨便吧。
02
從西方影視劇看愛情觀
關於西方愛情的影視劇數不勝數,之前我們專門推薦過愛情片系列《 愛情該有的樣子 | 之,電影 》,每一部都可以重復看很多次。
L小姐尤其喜歡西方文學作品的同名影視劇,因為很多都是真實的歷史事件。今天就從《公爵夫人》(The Duchess)這部電影說起。
本片根據英國作家艾曼達·佛曼的人物傳記《喬治亞娜,德文郡公爵夫人》改編。18世紀末,年輕美貌的喬治亞娜·卡文迪什奉母命嫁給了長自己九歲的第五代德文郡公爵。喬治亞娜聰明風趣,對時尚的敏感觸覺使其成為了倫敦貴族的奪目中心,卻無法觸動不忠丈夫的心。
德文郡公爵不滿喬治亞娜沒為自己帶來兒子,與她最好的朋友,伊麗莎白夫人公開偷情。憤怒的喬治亞娜投向了輝格黨新秀查爾斯·格雷(1830-1834年任英國首相)的懷抱。婚外情又讓她成為丑聞的主角,她甚至不顧輿論的強大壓力,為情人生下了一個孩子。
婚外情、情人這些詞,現代人並不陌生,我們看一下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人物——18世紀的貴族。我們能想像假如這件事發生在當時的中國,會有什麼結果嗎?
18世紀大概是中國的清朝,還屬於封建社會,中國文化對於「忠貞」有著絕對擁護,「禮儀」大於「人性」。不要說有權勢有身份的人家了,普通老百姓家裡都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這種情況下,女主和肚子里情人的孩子會一起消失,女主的情人可能也會遭遇仕途的阻擾。
但在這部劇里,女主的情人毫發未損,依然成為了那一屆的英國首相。以當時男主的身份和權力,如果想讓女主的情人無立足之地,那是非常輕松和容易的事情。
女主產下她和情人的孩子後,男主安排女主情人的父母,也就是這個嬰兒的爺爺奶奶接走了他們的孫女。當時,我的心臟提到了嗓子眼,直到鏡頭一晃,幾年後,在一次宴會上,女主再次與情人相見,得知了情人外甥女的名字(外甥女是避嫌的說法,其實就是他們的女兒),和當時女主交給爺爺奶奶時告訴他們的名字一樣,那一刻的我,瞬間淚奔了,心也歸位了......
03
從中國影視劇看愛情觀
我們來看一下中國當代的影視劇,從《新白娘子傳奇》到《甄嬛傳》,再從「瓊瑤劇」到《誰說我結不了婚》,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愛情的力量一路在下滑,這和中國房價的上漲剛好成反比。
說到底,中國人的婚戀觀是經濟決定的。
《新白娘子傳奇》時代的愛情,人妖都可以結合,不管經歷任何險阻,愛情可以克服一切障礙。
《甄嬛傳》時代的愛情,就算是皇上最寵愛的妃子,也可以遭人迫害。要想在皇宮里生存,並博得皇上的青睞,必須工於算計來保護自己,不得已時,還要犧牲愛情。
「瓊瑤劇」時代的愛情,因為到了當代人的生活場景,我們比較有參與感。如果說前面兩部古裝劇講的是挑戰封建制度、權威,那麼,「瓊瑤劇」時代挑戰的就是階層、家庭背景。因為我們會發現,「瓊瑤劇」里的有錢公子都是配角,最終能博得女主芳心的都是那個出身普通卻擁有才華的男二號。
《誰說我結不了婚》是2020年的新劇,講的就是現在都市人的生活,非常真實。這部劇挑戰的是什麼?男女平等。劇中很多矛盾和沖突,就是文章開始提到的那份調研報告中反應的問題。這部劇主要是想闡述,不是單身女性嫁不出去,而是不想為了結婚而結婚。
其實,現代獨立女性需要的並不是普通大眾所指的金錢、地位,而是一份真摯的愛情。她們知道那個讓她們心動的人終歸會出現,在此之前,不將就。
可是愛情這個東西,不是中國男性現在所做的一起吃吃飯、看個電影、送送花這些表面的東西,這些當然很浪漫,沒有哪個女生是不喜歡的。但這些行為不能掩飾現代人對「愛情」認知的缺失。
在「愛情」認知這一點上,L小姐認為如今的年輕一代,不如父母這一代和祖父母這一代(大概20年代左右到60年代左右這兩輩人)。
對於一個成熟的成年人來說:愛情,是最純潔的心動;婚姻,是愛情的升華和延續。
但是如今的年輕人,把愛情當作打發孤單、寂寞的工具,把婚姻當作組團過日子的經濟活動。
《 說給女性同胞的一些悄悄話 》中闡述過男女兩性的角色和需求。女性進入公共領域後,不可否認,現代女性在很多方面比男性優秀,因為她們在不斷自我成長,而男性停在原地沒有改變。今天的男性,非常不適應這樣的女性,但這個社會沒有給女性留下退路。
04
中西方愛情觀差異
過去幾十年,中國不少有志青年有了出國深造的機會,部分人成了年輕的華人二代。但遺憾的是,這些人當中,很多人並沒有學會西方人身上真正的優秀品格,比如紳士風度、比如生活情趣,只學會了濫交、吸毒、還看不起自己的同胞。
西方人的愛情觀,炙熱、瘋狂、直接,這和中國的愛情觀含蓄、矜持、揣摩,相去甚遠。不能說哪一種就更好,兩種都很浪漫、甜蜜,只是談戀愛的流程不太一樣,體會到的每種滋味發生的階段也就不一樣。
我們一直受到西方婚戀觀的影響,想徹底走出中國封建社會留存的對愛情和婚姻的禁錮,但今天看到的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年輕一代的性開放程度不亞於西方人。
L小姐想說的是,我們走了極端,從封閉到徹底開放、開放到沒有節制;然而,另一個極端就是佛系派,無欲無求,不談戀愛。
西方人的愛情觀,是受到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早期也是受宗教限制頗多。
18世紀末至19世紀30年代的歐洲,革命和戰爭頻繁,動亂不已。政治中的黑暗,社會的不平等,使人們感到法國大革命後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遠不如啟蒙思想家描繪的那樣美好。社會各階層,特別是知識分子,對啟蒙思想家設想的「理性王國」深感失望,努力尋找新的精神寄託。這種社會情緒反映在文學創作領域,就產生了浪漫主義文學。
浪漫主義通常都充斥著悲情色彩,不管是西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還是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都是悲劇。悲劇才能闡釋愛情的偉大——愛情的最高境界就是死亡,因為死亡超越了愛情本身。
西方人保留了愛情的浪漫主義,我們弄丟了它。不要說為了愛情去死了,如今的社會也沒有死的機會,我們把難度降級,把「死亡」理解成「付出」。可以問問自己,有沒有為愛情付出過什麼?如果沒有,那真的太遺憾了,說明你還沒有真正愛過。
西方人經常會用drug來形容愛情讓他們無法自拔,或witch來表達自己被戀人施了魔法。 愛情,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如果沒有激情,愛情也不可能存在。「動情」也就是幾秒鍾的事,如果我們左思右想、權衡利弊,瞬間就沒有了。
05
總結
今天的結束語很簡單,只有一句話。
如果一個人對愛情都可以無動於衷,那我不知道人世間,還有什麼事是可以讓他們心動的。
-THE END-
L小姐書
⑷ 中西方愛情影片差異
我覺得~東方的比較不過癮,而且,都是頻繁,真實的,而西方,充滿了想像力,夢幻,而且也比較激情~~浪漫~~
⑸ 關於中西方愛情觀差異
在我們看來西方人的愛情是瞬間產生的,他們比較相信一見鍾情,他們享受愛情帶來的感覺,而不是婚姻的約束。西方人個人主義強烈,自我權利意識很重。如果是結婚,財產會選擇去公證,很多西方人長期維持一個戀愛的關系,而不是選擇結婚。
在我們中國,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們會認為愛情只是一時的,沒有婚姻來的可靠,戀愛關系確認後的一段時間里就會選擇結婚。夫妻雙方確立關系,從此長相廝守,白頭偕老。中國人的愛情是與親情相融合的。
⑹ 中國愛情片與歐美的差異
愛情片也分很多種啊,有浪漫的,搞笑的,傷感的……美國可能新意更多一些,因為大部分愛情片都是表現年輕人的,所以新鮮元素要多一些。中國現在很多影視作品都是借鑒他們的,所以難有突破。不過感覺上,歐美的愛情片發展要比中國的快很多,這也可以推廣到所有影視作品中,歐美的片子節奏要快一點,當然也有以溫情見長的,拍的也很精彩。最喜歡的就是歐美有很多拍中老年人的愛情電影拍得也是相當精彩。
⑺ 中外電影的差異和差距是什麼
差異:
1、開放與保守
西方電影之中不乏異性甚至同性之間極為親密的行為,並毫不避諱地表現出來。相比之下,國產電影之中少很多。即使有,大多也表現的較為隱晦。而在國內觀者反應方面,電影表現太直接,會被認為尺度大、色情,演員太裸露,甚至會被掛上「脫星」的標牌。
2、抗爭與和諧
西方電影中不乏有對抗自然題材的電影。比較典型的《後天》、《2012》,表現得都是人類與自然的對決,而最後無不以人類的勝利結尾。國產電影中往往有人與人之間的正反對立,正者順應自然,反者忤逆天理,而為了功名利祿費盡心思、不擇手段的往往最後都沒有好下場。
3、理性與感性
國產電影中處處流淌著倫理觀念。孔孟思想以及幾千年來嚴苛的封建統治制度對其形成起著重要作用。西方受自由民主思想的熏陶,加上較少的約束,所以思想上以個人為主,重視個人利益的實現和個人價值的追求。
差距:
國內影視工業缺的還是人才。再好的器材設備給二流的人才也設計不出例如變形金剛和權利游戲這樣的特效來。還有就是是現在的明星賺錢太容易了。沒有時間沉澱自己的演技,更別提升華自身。露臉下就幾十萬上百萬的收入,有顏值即可。對自己的職業素養幾乎到了沒有要求的程度。
中國跟好萊塢最大的差異,其實就是在產品方向上的差異,好萊塢的這批製片人,他們的決定權是背後的銀行家、投資金融家,是華爾街的這些資本投資人。金融資本看的只是財報,所以這些年好萊塢不停地拍續集,不停地拍超級大片,就是因為安全,這個是好萊塢面臨的非常大的危險。
中國電影太快了,導致現在就是這樣的,每一個製作環節都粗糙,整個環節也不理想。每年上映的那麼多,其實類型非常單一,沒有很多真正能為年輕人和主流觀眾做的電影。
⑻ 從《羅密歐與朱麗葉》和《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看中西方愛情觀的異同
西方愛情更為坦白,把愛情直白地用話語表達出來。而東方愛情更加含蓄,比如祝英台在送梁山伯下山時,用各種比喻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不是直白地告訴他自己是誰。
兩出愛情都是悲劇,但實際上,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命運的抗爭者,而梁山伯與祝英台是封建禮教的絕對服從者。為什麼這么說呢?羅密歐與朱麗葉是為了掙脫家庭,階級的束縛而選擇殉情;而梁山伯與祝英台則是絕對遵照了儒家思想中關於忠和義的思想而得到的這一結果——他們即是儒生,又怎會不顧先生的教誨?而在許多梁祝共同留下的詩詞都體現了這一點.
⑼ 中西方的愛情觀的差異在哪
簡單的從中國人的「情人節」談起,中國人的情人節是農歷七月初七,牛郎織女一年一次相會於鵲橋,這個故事折射出中國人的愛情源於承諾和堅守,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以及磨練的。 自古以來,都有著這樣一句話「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也再一次說明中國人追求持久永恆的愛情,通俗地講就是「一次性到位的愛情」。中國人的愛情是很細膩的,求的是小火慢燉、細水長流。 梁山伯與祝英台式的執著愛情一直為人們稱道。「門當戶對」也是中國人最有影響的戀愛觀,它指的是男女雙方在家庭背景,社會地位,經濟收入等方面要大致相當。這一觀念在中國現代的戀愛觀中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羅密歐與朱麗葉
在理性高度發達的民族中,尤其需要感性的因素類來平衡,而戀愛,男女兩性最純粹的愛,當然是這種最理想的平衡因素。因此,西方人對愛情的態度與宗教信仰一樣虔誠,也就不奇怪了。這就無怪西方人舉行婚禮時總要上教堂。因為愛情與宗教信仰一樣神聖與崇高,一樣絕對和永恆,一樣能夠超越生存。 但是中國人不然,中國人缺少這樣一種神聖的感情。中國人的戀愛觀念是:對於男人來說,事業高於愛情;對於女人來說,結婚不過是生存的保證,「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完全是生存的需要。
⑽ 中西方情感電影的差異是什麼,各自有什麼明顯的特點呢
我來說說吧,一個個的呀,我感覺我總結出來的體驗是十分豐富的呢!
首先說什麼是電影的主題思想?我看吶,中國的電影人士們都沒有弄明白這個問題呢。電影的主題是意識形態的爭論。
為什麼人們愛看電影呢?我感覺沒有人能夠回答出來的呢!
我個人的觀點是:要相信電影的藝術魅力和精神境界,因為電影是生活的濃縮,是人生的歷練,是精神上的靈魂,是感情上的升華,是身體上的釋放。電影來源於生活、發揮自生活、想像自生活、藝術於生活,是一切人類情感的訴說!
中方是飲食文化,而西方是性文化;所以說西方的電影能夠表達人類的真實、具體的靈魂內在,我愛看外國電影,它能夠表達人心和人性的真實,把握人類感情的變化和走向是西方電影的精粹;而中國的電影就沒有這個靈魂啦,一個個都是粗製濫造、雜亂無章的破爛兒和垃圾產品,根本就不能怪罪外國電影給中國電影帶來的沖擊,帶來沖擊和毀滅是好事情,這充分表明啦,中國的電影事業是腐敗和無能的人在管理的,應該改制和換人,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根本不會帶來根本性的改變。中國的電影事業應該好好考慮自己的生存問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