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段古語我想知道什麼意思!所慎者三,一飲酒,二房室,三鹹食及面
就是說,人要健康的三個基本點,一.不喝酒或少喝,二.房事要節制,不能縱欲,三.太鹹的食物盡量少吃
2. 求有關廣州小吃文章
廣東自古以來地方小吃品種極多,但由於烹飪技法秘而不宣,至今流傳下來的傳統廣東小吃僅剩千餘種,其餘的已經失傳。廣東省烹協近年組織專家挖掘出不少已失傳的小吃烹飪技法,在近日第一屆「廣東名小吃」認定活動上,南信雙皮奶、蓮香老婆餅、老媽官粽球、陶陶居奶皇包……一碟碟色香味俱全的小吃,出自廣州、汕頭、順德、東莞大廚之手的110個品種,最終脫穎而出摘取「名小吃」頭銜。
廣東人的茶
湘楚有辣椒文化,廣東有茶樓文化。
廣東人喜歡喝茶,就如湖南人喜歡吃辣椒,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份。早上問他們有沒有吃早飯,他們會說,「我喝過早茶過來的。」 喝早茶的人多,想要佔個位置還得早早地起床。有的上班族為了不放過這一天中重要的早茶便起個大早睡眼惺忪喝茶。而真正有閑暇時間喝茶的是老人們,真能在茶樓里坐上一整天的也是這些老人們。幾個老人在一起,講講誰的孫子考了多少分,比比誰的兒女最孝順,或是講講年輕時候的事情,總比坐在家裡老守著那部電視機好。來茶樓喝茶的大多是常客 ,一回生,二回熟嘛,所以不用擔心在這里會寂寞。老人們在這里,他們的子女也放心 ,也會更加集中精力去經營他們的事業。 到了中午,喝茶的人更多,外面站著等的,裡面看著有誰要走的便沖過去佔位子的。即使人再多他們也不願離開,總有人吃過要走的嘛!或許廣東人就是憑借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才使得他們變得有錢,才使廣東變成每一個想致富的人的天堂吧。廣東有五星級酒店,也有街邊小吃店,但只有茶樓才是所有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所有人都流連忘返的地方。
茶樓大多擺著古色古香的八仙桌,服務員推著小車,穿梭在各桌之間。茶樓的點心可以說應有盡有,有粵味,也有湘味,川味,還有北方的拉麵,想吃什麼就點什麼,不怕你吃不慣,就怕你肚子不夠大。廣東的點心和菜餚大多有甜味,剛來的時候會覺得新鮮,可是久了便覺得實在難以適應。以前茶樓的點心工人,會在胸前掛上一個大盤,把點心放盤上,一邊在茶樓四處走動,一邊高聲呼喊點心的種類,讓客人挑選購賣。 後來逐漸使用了點心車,並有專用的加熱設備以維持食物溫度。茶樓里設著各式口味的窗口,走上一圈總能找到適合你的口味。這或許是外地人的功勞,他們有著不同的飲食習慣,頗有經濟頭腦的廣東人當然 不會放過這一大消費群。早茶一般從六點到十點,中午茶從十一點到下午兩三點,下午茶從五點開 始一直持續到十一二點,所以在任何時段里都是很熱鬧的。有人說,廣東人勢利。但是,在茶樓里你看不到「勢利」,看不到勾心鬥角 ;沒有經理與職員,沒有老闆與下屬,大家都是平等的,得到的也都是平等的服務。這就是享受生活每一天吧!
廣東人喝茶頗有講究,不懂的人還真看不出名堂。喝茶的時候一般是男士女士添茶,晚輩為長輩添茶,他們見到茶杯的茶少了便會添。當一壺茶喝完以後,他們會將茶蓋拿起,架在茶壺上,表示茶已喝完,這樣服務生便會過來添茶。廣東人喜歡稱年輕人「靚女」「靚仔」,所以要叫服務生,只要叫聲「靚女」或「靚仔」 便會有人過來熱情地服務。當有人為你倒茶,你可以用右手輕輕地在桌子上敲幾下,這就說明你在表示感謝。 廣東人把吃飯和喝茶分得很清楚,吃飯就是吃飯,喝茶就是喝茶。初來乍到,難免會出點洋相,不過文化不同,大家也不會介意的。外地人在廣東呆久以後也慢慢地融 入到了這個文化裡面,成為這個文化的一部分,同時他們也在改造拓寬著茶樓文化。廣東人對茶的重視,對茶的感情是我們很難體會到的。可以沒有工作,可以沒有錢,卻不可以沒有茶!
廣東人酷愛喝茶,對茶的投資自然大。為了品茶,他們可以買幾百塊錢一套的茶具,再配上幾百甚至上千元一斤的茶葉,找個時間,叫上幾個朋友來家裡,親手泡上一壺功夫茶,即為了自己品到茶,也為了彼此真摯的友誼和對茶的那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或是選上一個周末,叫上幾個親朋好友去茶樓,或坐雅間或坐大廳,一壺茶,幾樣點心,是那麼怡然自得,讓人忘記了平日的忙碌和喧囂。
不只是酒會醉人,茶亦醉人,而且比酒醉得更加徹底更加舒心,個中滋味也只有親自去體會了。
廣東小吃-粉果
它是廣州傳統的糕點。其皮與形狀較蝦餃略大而不一定是半月形,餡卻有蝦肉、鮮豬肉、叉燒、筍肉。冬菇等,放風味與蝦餃不同;與蝦餃另一異點是,粉果可以隔水蒸,也可以用油半煎炸,為煎粉果。粉果又稱「娥姐粉果」,相傳粉果的創制人是抗戰前一名叫「娥姐」的女傭,因粉果別具風味而被「茶香室」的老闆看中,特聘娥姐到茶室主持製作,並以娥姐命名此點心。後因粉果受到顧客歡迎,其他茶樓也紛紛仿效,逐漸成為廣州的傳統點心。由身份低微的傭人所創制的點心,居然可以登大雅之堂,可見嶺南人觀念的開放,講究實惠,而不拘泥於尊卑名分。
廣東小吃-雞仔餅
廣州名餅雞仔餅,原名「小鳳餅」,據說是清咸豐年間廣州西關姓伍的富家有一名叫小鳳的女工所創制,其成為
名餅卻在半個世紀之後,廣州河南成珠茶樓因中秋月餅滯銷,制餅師傅急中生智,把制月餅的原料按小鳳餅的方法製作,並大膽地用搓爛的月餅和豬肉、菜心混合為餡料,再調以南乳、蒜茸、胡椒粉、五香粉和鹽,製作出甜中帶咸、甘香酥脆的新品種「成珠小鳳餅」來,因其異味香脆而受到顧客青睞。小鳳餅形狀像雛雞,故又稱雞仔餅。其後,又進一步改進,務求精製巧作,並改進包裝,罐裝或盒裝,遠銷東南亞。
飲譽中外,並備受廣州人歡迎的雞仔餅,其創制完全出於偶然,是歪打正著。可見人類飲食文化的發展,同任何事物的發展一樣,都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任何偶然的飲食文化現象中,都包含著飲食文化發展的某些必然趨向,嶺南飲食也如此。把月餅料做成了雞仔餅,在這偶發事件中體現的是飲食文化的發展以人們的創新精神為內在動力的必然性。
廣東小吃-薄皮鮮蝦餃
又稱蝦餃。以澱粉(又稱澄粉)面團作皮,鮮蝦肉、豬肉等拌勻作餡,包成餃形,蒸制而成。其形似彎梳,故又稱彎梳餃。皮薄、爽軟,色白,晶瑩透亮,餃內餡料隱約可見;餡心鮮美,形態精緻玲瓏。此品是20世紀30年代廣州市郊伍村河邊一家茶樓首創的。起初,用料和造型都較粗糙。但因它選用剛從河裡捕的鮮蝦作餡,鮮美異常,為早茶市食客鍾愛。後來,傳入廣州市區各大茶樓、酒家,經名師逐步改制而成為精美點心,廣為流傳,經久不衰。
廣東小吃-荷葉飯
又稱荷包飯,以荷葉包裹米飯和肉餡蒸制而成。荷葉碧綠,飯團鬆散,飯粒軟潤而爽鮮,有荷葉的清香。此品原是民間傳統方便食品,歷史已久。明末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記曰:「東莞以香粳雜魚肉諸味,包荷葉蒸之,表裡香透,名曰荷包飯。」明代以來,它一直是廣東珠江三角洲群眾的方便美食。20世紀20年代,被名師改進而成為茶肆的夏季名點心。
廣東小吃蒸腸粉
一種米製品,又叫布拉蒸腸粉。以廣州最負盛名的"銀記"腸粉為例:該店坐落在文昌路,專營豉油皇牛肉腸粉,以薄韌香滑著稱。解放初期由吳銀經營,她得名師傳授,學會了蒸制拉腸粉專門技術,其腸粉"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腸粉亦稱卷粉、豬腸粉(因形似豬腸),抗日戰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制,現小食店、茶樓、酒家、賓館均有供應。
它是將米漿置於特製的多層蒸籠中或布上逐張蒸成薄皮,分別放上肉類、魚片、蝦仁等,蒸熟捲成長條,剪斷上碟。加以上原料的叫牛肉腸、豬肉腸、魚片腸和蝦米(仁)腸;不加餡的則稱齋腸;米漿中加入糖的叫甜腸。
廣東小吃-龜苓膏
廣州人愛講求的是清熱解毒,所以吃甜品不能夠沒有龜苓膏,最好是加著甜甜紅豆沙的龜苓膏:豆沙粗甜、龜苓滑苦,相得益彰。文信的龜苓膏屬於總店配好、分店發送,不過豆沙還是有說頭的:選用易於熬煮的大粒紅豆,大火去殼,小火燉肉,慢慢熬煎,直至兩個時辰之後,水與豆沙已成均勻糊狀,再加細白糖調味,所以吃起來的時候不會有水的清澀氣,豆沙也會細勻,不會有青黃不接的硬氣。
廣東小吃-蟹黃灌湯餃
以燙麵皮包裹肉餡蒸制而成。其色如蛋黃,皮薄,軟韌爽滑,餡嫩湯旺,以香醋佐食,鮮美而有醋酸和鹼味的芳香。此品有數百年的歷史。《隨園食單》記述:「顛不棱即肉餃也,糊面推開,裹肉為餡蒸之。其討好處全在作餡得法,不過肉嫩去筋作料而已。余到廣東,吃官鎮台顛不棱,甚佳,中用肉皮煨膏為餡,故覺軟美。」肉皮煨膏,即如今的豬皮凍。拌餡時加入,遇熱即熔化為湯汁。以此法灌湯簡單易行,在廣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30年代,廣州著名點心師把它改為豬皮凍中酌加瓊脂,或在夏天全用瓊脂,使湯汁既旺而又膩口。同時,又以蛋液、鹼和面,擦至純滑作皮。這樣,可使其結構緊密,質爽滑而稍韌,能擀壓至較薄而不穿破,使灌在餡中的湯汁不致漏失。
廣東小吃-果蒸棕
是當之無愧的廣東特產!據說,它的起源在肇慶,那些正宗的果蒸棕體形無比巨大(當然是比起我們平時能買到的那
些)。而流傳到廣州,廣州人把它推陳出新,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了好多新品種:瑤柱棕,菠籮棕,豆沙棕...... 但是,就我而言,我還是喜歡最傳統的果蒸棕。
在冷冰冰的冬天,拿著一個燙手的棕子,一層層的撥開它的皮,你會聞到一股濃濃的糯米香和豆香。猛地咬下去,那種感覺,就象有一股暖流從單田往各個方向奔流,又好象有一個武林高手在幫你打通各大穴道!一口一口地細嚼,混著五花肉的甘味,冬菇的鮮味,簡直就是人間極品,它的獨特之處在於,棕裡面的豆很綿,很軟,很好吃啊!
廣東風味小吃
廣東小吃屬嶺南風味,多來源於民間,大都被流傳下來而成為傳統名食。現時的廣東小吃和點心有區別,小吃品是專指那些街邊小店經營的米、面小型食品,製作較簡朴;點心是茶樓、早茶的繁多品種,以及星期美點等,特點是:花式品種較多,造型精細。
廣東小吃的成熟方法多為蒸、煎、煮、炸4種,可分為6類:油品,即油炸小吃,以米、面和雜糧為原料,風味各異;糕品,以米、面為主,雜糧次之都是蒸炊至熟的,可分為發酵和不發酵的兩大類;粉、麵食品,以米、面為原料,大都是煮熟而成的。粥品,名目繁多,其名大都以用料而定,也有以粥的風味特色而稱的;甜品,指各種甜味小吃品種,不包括面點、糕團在內,用料除蛋、奶以外,多為植物的根、莖、梗、花、果、仁等;雜食,凡不屬上述各類者皆是,因其用料很雜而得名,以價格低廉,風味多樣而著稱。 酥皮蓮蓉包 以半發酵面和酥心(油酥面團)摺疊作皮,蓮蓉作餡包成圓形,蒸制而成。其皮色潔白,層次分明,松軟而稍爽韌,香甜可口。粉果用淀麵粉包裹蝦仁、豬肉等拌成的餡料,作成角形蒸制而成。皮薄白、爽軟、半透明,可見角內餡料,餡鮮美甘香。此品歷史悠久。明末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述廣州飲食習俗一書中載:「以白米浸至半月,入白粳飯其中,乃舂為粉,以豬油潤之,鮮明而薄以為外,茶蘼露、竹脂(筍)、肉粒、鵝膏滿其中以為內,一名曰粉角。」20世紀20—30年代,各酒家、茶樓爭相創名牌菜點以招徠客人,茶香室一名娥姐的女點心師的所創的粉果獨占鰲頭,人們稱之為娥姐粉果。40年代,茶香室歇業,娥姐的傳人轉至大同酒家,娥姐粉果也就成為大同酒家的名牌點心。50年代以後,各大茶樓、酒家也把它作茶點供應。粉果也就成為羊城美點之一。 馬蹄糕 以糖水拌合荸薺粉蒸制而成。荸薺,粵語別稱馬蹄,故名。其色茶黃,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斷,軟、滑、爽、韌兼備,味極香甜。此品以廣州市泮溪酒家的為最有名。因其所處的泮壙是盛產馬蹄的地方。所產的馬蹄粉,粉質細膩,結晶體大,味道香甜,可以做成多種點心、小吃。以它做成的馬蹄糕,是泮溪酒家的傳統名食,四季皆宜。 倫教糕 用大米漿經發酵蒸制而成。其糕體晶瑩雪白,表層油潤光潔;內層小眼橫豎相連,均勻有序;質爽軟而潤滑,味甜冽而清香。此品因首創於順德縣的倫教鎮而得名,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清咸豐間成書的《順德縣志》載:「倫教糕,前明士大夫每不遠百里,泊舟就之。其實,當時馳名者止一家,在華豐圩橋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適設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濁,非他人所用。」但後人採用在煮糖時加雞蛋清去濁之法而一直傳下來,並隨著華僑的足跡而傳至東南亞各地。 蜂巢芋角 用芋泥作皮,豬瘦肉、蝦肉、冬菇等炒熟後作餡,包製成角形,下油鍋炸制而成。其皮色金黃,表層小眼密布,狀若蜂巢,外皮酥脆,內層軟滑,餡有微汁,鮮美香濃。此品是茶市必備的點心,廣西、海南均盛行。以廣西荔浦所產的香芋做的最佳,故又稱荔浦芋角。
薄餅
凡是嘗過「北京填鴨」的人,大都知道肥嫩的鴨肉和脆皮,是包在一塊烘熟了的面餅中,再加一甜醬,青蘿葡,蔥白等持以進食的。這塊包在外面的面片兒,形似餅狀,但比任何的餅都薄,因而順理成章的,就有人稱它為「薄餅」。但這種薄餅比起潮州的薄餅來,它的「薄」就全說不上了。大約潮州薄餅要十張合起來的厚度,才相等於包填鴨的薄餅一張。換句話說:潮州薄餅的薄度,只及北京薄餅的十分之一而已。
各處的薄餅也都是用面作原料的,本身除了面香外,食起來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味道,它的作用主要仍是作為包紮一些三鮮之類的配料,食法一般和「北京填鴨」差不多,不過它的餡,一般都離不開豬肉絲、蝦仁、香菰絲、荀絲、芽菜、蔥白等。更為考究的,當然可以加上雞絲之類了。食時先把配料膾切炒熟調好味道,再用椒醬、梅醬、甜醬等塗在做好的薄餅上,鋪上餡,把它包成長方形,蔌折捲成圓卷,即可以進食了。食薄餅在澄海和潮安最為時興,潮陽及揭陽一帶則較少有。
潮州薄餅為什麼可以做得那麼薄呢?也許有人以為它是用面棒壓出來的,其實不是。它有它的特殊製作方法。它不但不用面棍一張一張輾壓,而且做起來時極快,尤其難得的是:餅身一張張厚薄均勻。
制薄餅時,首先用麵粉摻水揉捏至有了一定彈力,可以從掌心成團拋出去又利用膠粘回力收回時為准。面團不能太軟,又不能太硬,用鐵鍋(潮人呼為「鼎仔」。)加火燒至高熱,把生蘿葡塊點著附有水分的食油揩抹鍋面,油不能多,但須均勻,等鍋面熱得發出青煙,那時即把掌上不斷搓捏中的面團迅速地觸向鍋面,輕勻抹過,面團接觸熱鍋,表面當被粘住時候,立即又把面團利用彈力收回。那麼,面團接觸鍋面的表面部分,便薄薄的附在鍋上,趁它熟而不焦,掀揭上來,這就是薄餅了。手法熟練的人,反復地一抹一收;一張過了又一張,十分快捷,偶爾遇到有個別薄餅因面團抹過鍋面時不夠勻整,出現一些大小孔隙,他們也善於急用掌中面團輕輕加以充補。所有薄餅按次疊好之後,要用濕布張蓋,以防止水氣的蒸發,同時也保持它的柔軟,不至風干。
薄餅除了可以用來包配三鮮熟料進食外,也可以把它包上生餡投油鍋中炸成春卷。這些都是鹹食,也有甜食的,潮人稱之為「糖蔥」。「糖蔥」是用糖摻配少量麵粉,蒸煮多時,逐漸去掉水分,使之成飴,然後反復加以提煉,使具韌脆之質,再把它做成中有蔥孔的長方形。糖蔥很容易松碎。糖蔥入口酥脆而香甜,比起其他各地著名茶食來,糖蔥有它特別的優點,和獨具的地方特色。
食薄餅的時間,一般時興在清明節前後,這時家家都備辦配料,製作一番,薄餅商販,也隨之得市三倍。可是,現在人們多已不拘節氣,什麼時候想吃,只要有薄餅可購(因為制薄餅是一種特殊技術),隨時都可滿足口腹之慾了。
白雲鳳爪
鳳爪,即雞爪。將鳳爪放入燒開的沸水中,將火調小,慢慢浸熟。撈起後在流動的清水中泡兩小時左右,濾干水分,再放進用糖、醋、鹽、味精調至適度的水中浸泡兩小時即可。吃時酸甜爽口、不肥膩。
安鋪雞飯
雞飯攤一般在晚上5時多開市,攤位多在馬路騎樓的會合點或拐彎抹角,用布圍起,不讓路人窺視食客面目。雞飯的白切雞選用三黃雞的雞項或肥閹雞,用文火濃湯煮至九成熟,夾出鍋後即用花生油塗抹雞身,使雞皮光滑油潤。佐料為豉抽回以本地名產小磨芝麻油、沙姜、芫荽、蔥白。雞飯,即是以雞湯加豬油煮的飯。據統計,安鋪登記造冊的雞飯檔達61攤,每檔一晚銷售8~10隻雞。按此粗算,僅雞飯一項的消費,每晚就達1萬多元。
廣東小吃之姜撞奶
傳說100多年前,當地一貧苦人家有一老婦終日被咳嗽所困擾,因缺錢治病,其媳婦便想出一個辦法,用薑汁加入鮮牛奶,老婦食後咳嗽大減,人也陡增精神。於是薑汁奶便開始在民間流傳……
准備:牛奶一袋,最好是水牛奶、姜、糖。姜去皮,切碎成茸,然後將鮮黃的薑汁擠到碗里,一小勺的量就夠了。
過程:把牛奶倒進鍋里,加一勺糖,煮到剛剛開就關火。牛奶在鍋和碗之間來回倒兩次,讓它溫度降到80度左右(理論數據,不用驗證),快速倒進盛有薑汁的碗里,順手調勻,耐心滴等幾分鍾,牛奶凝成膏狀,就成了。
因為脂肪含量不夠高,所以不是很厚實。倒牛奶的手勢一定要快,像突然撞到碗里去的,這才名符其實。
功效:具有驅寒、暖胃、養顏的功效。
口感:辛甜香滑,奶味清爽。
廣東小吃-炒田螺
田螺與石螺不同,它的特點是殼薄肉厚。與一種叫紫蘇的芳香草同炒一鑊,便會產生一種香中有辣,辣中帶甜的怪味。這一怪味,不但南方人喜歡,連北方人、港澳同胞以及外國朋友都十分喜歡,常常在街頭小食檔(也可在高級賓館酒樓里),圍著小木桌津津有味地品嘗紫蘇炒田螺。炒時,還可放上辣椒、蔥或蒜、豆豉、鹽等調味料品,使其味道更佳。
廣東小吃老婆餅的傳說
起源自廣東潮州點心老婆餅,外皮烤成誘人的金黃色,里頭一層層的油酥薄如棉紙,酥鬆得不得了,一咬下去碎屑便掉了滿地,每一口都嘗得到蜜糖般的香甜滋味!
老婆作的餅 受到老闆青睞!
相傳在廣州,有一間創辦於清朝末年的老字型大小茶樓,以各式點心及餅食馳名;某日,茶樓里一位來自潮州的點心師傅,帶了店裡各式各樣的招牌茶點回家給老婆吃,想不到他老婆吃了之後,不但沒稱贊店裡的點心好吃,甚至還嫌棄地說:「茶樓的點心竟是如此平淡無奇,沒一樣比得上我娘家的點心冬瓜角!」
這位師傅聽了之後心裡自然不服氣,就叫他老婆作出「冬瓜角」給他嘗嘗!老婆就用冬瓜蓉、糖、麵粉,作出了焦黃別致的「冬瓜角」;這位潮州師傅一吃,風味果然清甜可口,不禁稱贊起老婆娘家的點心!隔日,這位潮州師傅就將「冬瓜角」帶回茶樓請大家品嘗,結果茶樓老闆吃完後更是贊不絕口,問起這是誰哪一間茶樓作的點心?師傅們說:「是潮州老婆作的!」於是老闆就隨口說這是「潮州老婆餅「,並且請這位潮州師傅將之改良後在茶樓販賣,結果大受好評!「老婆餅」因而得名。
疊出酥鬆的層次感 「老婆餅」的絕妙口感,來自於里頭層層疊疊、薄如棉紙的油酥皮;「米哥烘焙坊」主廚劉哲男師傅說,要作出這份層次感相當費工夫,首先在材料上,要將水油麵團與油酥分開處理,將水油麵包入油酥,開再折起,如此重復兩次,利用水與油互不相溶的特性,作出酥鬆分明的層次感!師傅說整個過程中力道要均勻,千萬不能將麵皮稈破,兩種面團和在一起,就會失去層次感!
至於香甜的內餡,傳統的潮州「老婆餅」包入的是冬瓜蓉,所以也稱為「冬茸餅」,傳入台灣後,甜餡內容改以單純的糖為主,清甜的香味一樣迷人可口。
廣東美食
廣東小吃與點心同源,歷史悠久,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中記有多種民間美食,如粉果、沙翁、粽子、薄脆等,至今久盛不衰。小吃的品種雖不如點心多,但用料比點心更雜,可分為六類,除粥品外,還有:油器,即油炸米麵食品,鹹的有油條;甜的白糖沙翁、笑口棗、脆麻花;咸甜相雜的有咸煎餅等。這類小吃,季節性不強,常年供應,但以冬季最盛,食時,一般與粥品相配,使之稀稠相輔。
麵食
品種有油條、伊面、雲吞,水餃等。雲吞很早就傳來廣東。現在,廣東以雲吞和面同吃最盛行,叫雲吞面,城鄉皆備。它是用雞蛋液和面,擀成薄皮,包上豬肉糜、蝦仁等製成的餡料,和全蛋面條一起烹熟,加蝦子上湯食用的,以面爽、餡嫩、湯鮮為上。
糕粉
糕的名品有倫教糕、松糕、棉花糕、缽仔糕、面糕、蘿卜糕、芋頭糕、馬蹄糕等,其中倫教糕因產於倫教鎮而得名。據《順德縣志》所記,明代已經盛行,足有數百年歷史。現已傳遍省內外,乃至東南亞各地了。粉的名品有腸粉、沙河粉、瀨粉等。腸粉的外形有點象豬腸,故名。其餡料可隨時隨地而變。用豬肉的叫豬腸,用牛肉的叫牛腸,還有用蝦米、豬肝、魚片的,均按餡料而稱。沙河粉 以廣州市郊沙河鎮產的最佳,故名。
3. 廣州的美食有哪些
廣州的美食有:牛腩河粉、皇牌豬雜粉、超記牛脷粉、腸粉,這些都值得推薦。
1、牛腩河粉。是廣東一帶的風味名點,屬於粵菜系。它是廣東、海南、廣西、福建等地流行的傳統食品。河粉是將大米洗凈磨成粉,加水攪拌成糊狀,在籠中蒸成薄片,冷卻後分成條狀。富含碳水化合物,是人體的重要物質;儲存和加熱能量;維持大腦功能所需的能量。
4、腸粉。廣州的香腸粉是透明的,吃起來有點彈性。一般來說,醬汁是由醬油和其他醬汁製成的。它嘗起來更甜,大部分的配菜是生菜。潮州的香腸粉是白色的,嘗起來又甜又蠟,大多數醬汁都是食用油的花生醬,還有各種各樣的菜餚。